-
1 # 手機使用者58870771033
-
2 # 朔風長歌
兩個問題都不會。
第一個問題,項羽的政治能力欠缺,其本人再治理楚國時的表現並不好,如果算上范增死後,項羽集團可以說拿不出一個像樣的文臣了,更不要說那種賢相,名相級別的人物了.。反觀劉邦集團:蕭何 曹參 王琳 陳平等都算治理天下的一把手,即便呂后政治能力也是極高。 項羽本人也缺少足夠的政治抱負與理想,能夠保證國家不四分五裂可能難度都很大,至於說國富民強的好皇帝那幾乎不可能的。
第二個問題: 可以肯定的說不會翻盤,劉邦集團坐擁蕭何這樣的後勤人才,張良這樣的戰略大師,以及兵仙之稱的韓信,還有陳平 周勃 樊噲 曹參 灌嬰等和近60萬大軍,這樣的實力蕩平天下其實也很簡單了。 而項羽在佔據幾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3年就給劉邦翻盤了,兩支實力間可謂高下立判。 而當時的情形勒其實江東地區已經投降了劉邦部將劉賈了,所以嘛。。。。。真以為韓信的十面埋伏會給項羽留活路嘛。
-
3 # 魅族15PLus
先說第二個問題,項羽不是在烏江死的!他手下的人被劉邦收買的收買!死的死!他也沒有什麼兵可用!不可能東山再起!
在說第一個問題!如果項羽贏了!他會實行周朝的分封制度!那時候他就是“周天子”!至少他不會像劉邦把下面有功的幾個王都給殺了!項羽是貴族!
在當時人們看來,分封制度和郡縣制度那個好有很大的分歧!後代人看是郡縣好!劉邦自己都不知道買個好!建國的時候,國家一半是郡縣,一半是分封!
項羽代表了沒落的貴族!即使他成功了,統治時間不會太長!會有另一個“秦”出來!
-
4 # 小板凳看電影
項羽的失敗是完全註定的!
事實上,秦朝滅亡後,他已經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但是,項羽鼠目寸光,只是迷戀分封制,把剛剛被戰火蹂躪的國家又拉入戰爭中!他的性格,眼光證明,他比秦始皇更加殘暴,註定是失敗者。更不可能成為好皇上。
項羽鉅鹿之戰坑殺俘虜二十萬人!還火燒阿房宮!這些泯滅人性的罪行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所以,即是度過了烏江,也終將逃不過失敗的結局。
-
5 # 失去航線的孤舟
最好的機會就是鴻門宴,如果在那個時候殺掉劉邦,也就少了一個邊境上的分封王而已,在項羽的心目中秦始皇的大一統、郡縣制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還是要恢復到西周分封制狀態,自己做天下霸主,各路諸侯王聽從霸王的號令。但是第二年就出現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項羽不得不平叛,長此以往,天下必然再起紛爭,可以這麼說,分封制是嚴重的歷史倒退,它沒有西周時的社會基礎,憑藉自身雄厚的軍事實力是無法維持下去的,國家必然還要回歸到大一統,而且可能還要百年的時間才能完善(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在國家大政方針上面,項羽就不是個有作業的王了,在這要說明一點,項羽坑殺20萬降卒,以及火燒阿房宮,在咸陽城內燒殺淫掠,是他自小對秦王朝刻骨銘心的仇恨,在其他戰國諸侯國並沒有出現這種狀況。
如果在彭城之戰時,殺掉劉邦,那他最大的威脅就是韓信了,那將是兩位不同戰法,不同思想的兩位軍事家的對抗,就該另當別論了,在這裡就不再贅述。
回答第二個問題,如果項羽過了烏江,回到江東,能否東山再起?我想劉邦不會給他這個機會,劉邦深知項羽的戰鬥力,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就算逃過烏江,劉邦也會天下通緝,欲除之而後快。項羽回到江東,能否重新拉起一支隊伍還很難說,當年帶出去的江東八千子弟兵,早已戰死沙場,多年的楚漢戰爭,早已使江東破敗不堪,既沒有很好的兵源補充,也沒有良好的經濟環境,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
6 # 乾坤正法
這是兩個問題,關於第二個問題我之前已經做過答覆,不再重複。現在只說第一個。從項羽自封楚霸王來看,他是沒有當皇帝的想法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會去當皇帝,既然不會去當皇帝,那當時的天下分封形勢,他也會維持到底,不會走秦始皇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那樣的路子,所以這是項羽自己的想法以及要走的路子,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項羽之下的人都是這個想法,比方說劉邦。按照史記的說法,劉邦見過秦始皇的儀仗後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就把他流著哈喇子的那個齷齪勁寫出來了,而項羽卻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就是說秦始皇可以被我取代,可是對於別的方面的東西卻不感冒,這就是項羽和劉邦的區別。也就是說項羽只是想取代秦始皇這個人,對於權力功業這個東西看得並不重,他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而劉邦明顯就落了下成,他對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儀感興趣。雖然我們不知道真實歷史上的項羽劉邦是什麼樣的,但是從史記的語言敘述來看,我個人覺得倒是非常符合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所以,項羽不太適合當一個好的皇帝,但是他絕對是個很有人情味的領導,當皇帝意味著你必須要黑化,否則你是當不了皇帝的,所以你看歷史上有幾個不黑化的皇帝能有好下場?比方說李煜孟旭清德宗順治。而劉邦不同,他很明確他的目的就是要當皇帝?為什麼?當了皇帝就有無限的權力和至高的威嚴。所以,後來的孫叔通制訂了禮儀後,劉邦高興的說,老子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有個什麼好處了,典型的潑皮無賴,但是也只有劉邦這種人才有可能當得上一個好皇帝,因為他就是從老百姓中出來的,深懂民間的疾苦,比方說後來的朱元璋也一樣。而項羽不同,他出身貴族,沒有民間的生活體驗,做事情僅從自己的個人喜好出發,那當然是不行的。但是,項羽也並不像後人所認為的那樣,是個政治侏儒,我還是那句話,項羽根本就不是個當皇帝的料,他和後來的文藝皇帝一樣,只是僅從個人的喜好出發,想幹自己喜歡乾的事,那怎麼成?同時他也認識到,自己已經錯了,所以才會說此非戰之罪的那番話,應該說項羽之死,和商鞅一樣,死得其所。
-
7 # 寒冰60214530
第一問題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項羽曾經贏得了天下,但是他並不想做皇帝,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戰國的諸侯時期,所以他只做了幾年霸王而已。第二個問題項羽過了烏江也幾乎沒可能翻盤,項羽個人能力是很強,但是作為一個領袖,他比劉邦差太多,劉邦以區區漢中之地可以逐鹿中原並贏到最後,劉邦在統籌全域性,統御部下等方面都是一流的,而且劉邦也不會給項羽喘息的機會一定會對他趕盡殺絕
-
8 # 遙望燕園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曾經寫過一首詩,詩的名字叫《題烏江亭》,顧名思義,這是一首題在烏江亭上的詩。
傳說楚漢之爭末期,項羽與渡烏江回江東,但江邊只有一條小船,楚霸王簡單思慮了一下,便放棄了渡烏江而西的決定,迴轉身,殺入漢軍陣營中,憑藉二十餘名親兵,與漢軍做最後的決戰。
終因寡不敵眾,自刎而死。
所以,杜牧會在遊覽烏江亭時想到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想到西楚霸王的杜牧,不禁感慨萬千,提筆報站濃墨,寫下了這首《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的核心觀點是,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的勝負,無關最後的結局,能忍辱負重的男人,才是值得稱道的男人,倘使項羽學一學勾踐,渡過烏江,未嘗不會沒有機會捲土重來。
但是,以當時的形勢看,即便項羽渡過烏江,即便項羽學習勾踐,最多也就是一個偏居一隅的王了。
首先,項羽在垓下發出的疑問,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
當時的項羽,突然從睡夢中驚醒,讓項羽從睡夢中醒來的,不是噩夢,而是此起彼伏的楚歌聲,於是,從睡夢中驚醒的項羽,自顧自地問了一句:漢軍已經佔領了全部的楚地了嗎?
事實上,當時的漢軍,已經透過戰爭和外交的手段,佔領了西楚的大部分土地,項羽的大司馬周殷率楚軍投降了漢王劉邦,和漢王的將軍劉賈一起開赴垓下,預置項羽於死地。
與此同時,漢軍太尉盧綰也正率精兵,對項羽重要的盟友臨江國下手。
此時的項羽,只剩下幾萬幾乎斷了糧草的部卒和鍾離眜、季布等忠於項羽的將軍,除非在垓下迅速扭轉戰局,殺得漢軍和諸侯聯軍大敗,否則,項羽根本就回天乏術。
實際上,此時的項羽,在兵力上完全比不過漢軍和諸侯聯軍,又沒有給養,疲憊飢餓的楚軍,無論如何也不會是食飽力足的漢軍和諸侯軍的對手,縱使楚軍超常發揮,取得階段性的小勝,也扛不住漢軍和諸侯軍消極的圍困,就是困,都能把楚軍給困死。
再次,就算是項羽順利渡過烏江,他就能逃出生天嗎?
此時的項羽,與兵敗彭城的漢王劉邦很不同,當時的漢王劉邦,雖然兵敗彭城,但在滎陽以西的根據地毫髮無損,只好劉邦能順利回到關中去,便能重整旗鼓,與項羽再戰。
而這時的項羽,縱使逃回關中,也只有空頭的號召力罷了。
趙王張敖的相國貫高曾對張敖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天下豪傑並起,能者先立。
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共主,並不是靠血緣,而是靠起得早,抓住了先機。這時的項羽,先機已失,手下又無兵卒糧草,如何快速地聚集兵馬,跟劉邦的漢軍和諸侯聯軍抗衡呢?
或許只有跟臨江國合力了。
可是,小小的臨江國,怎麼扛得住漢軍和諸侯聯軍呢?
要麼就是投降漢王劉邦,向漢王稱臣。而後效仿越王勾踐的故事。
但漢王不是夫差,一旦項羽投降,漢王絕不會讓項羽留在封地,一定會像軟禁韓信那樣,將項羽軟禁在京城,讓項羽成為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終身逃不出長安。
這時候的項羽,怕會是第二個韓信,第二個劉禪,第二個李煜,第二個宋徽宗吧?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記·荊燕世家》、《史記·黥布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
9 # 冬蟲可語於冰
儘管司馬遷在《史記》中給項羽作了本紀,但是從分封各路諸侯維持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前的格局可以看出,霸王並不想做大一統的皇帝。項羽只有一個拿得出手的范增都不能用,怎麼可能打得過謀士成群的劉邦!軍事才能卓越的項羽,最後發現打仗贏得越多,立足空間反而越來越小!
軍事上,項羽和韓信都是天才;政治上,相比劉邦,都是政治低能了,假設成立,也不過本紀所述短暫而滅亡。
-
10 # 國史記聞
項羽最終是自刎烏江了,但是兩千年來他一直是讓後人感到惋惜與同情的大英雄,我們也不禁要問,如果項羽當年擊敗劉邦,贏得了天下,他會是一位好皇帝嗎?如果他聽從烏江亭長的建議回到江東,他能捲土重來嗎?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項羽即便是贏了天下,首先他不會是皇帝,其次,他不會是一位好皇帝。另外,即便是他真的東渡烏江了,也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項羽不會是皇帝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項羽當年的確已經取得了天下——滅秦之後,項羽成為當時天下的實際統治者,他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而自己選擇當霸王而不是皇帝。在秦之前的八百多年中,中國始終施行分封制,但是特立獨行的秦始皇廢除了這一“天經地義”的制度,推行郡縣制,可惜這一先進的制度只施行了十幾年,秦的天下就崩潰了。人們反思秦國滅亡原因的時候,不得不將違背“天道”的郡縣制考慮進去。可能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項羽拒絕了稱帝,而是稱霸王。
項羽不會是好皇帝好皇帝必然是好政治家,可惜項羽是軍事家。韓信背叛項羽投靠劉邦之後,曾經給劉邦分析項羽必敗的原因,他認為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且為人殘暴而失信於民。這些都是成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禁忌,而劉邦雖然從不禮賢下士,但是他總能做出正確的重大決策,而且從來不會獨吞勝利果實。
項羽不能捲土重來關於項羽能不能捲土重來,歷史上有兩首針鋒相對的詩,分別是杜牧的《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和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可以說,這兩首詩對項羽都持批判性態度,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劉邦失敗了幾十次都不氣餒,但項羽一生失敗了一次就自殺了。如果他能包羞忍辱,說不定能把劉邦大敗呢!而王安石則認為,春秋戰國以來,華夏大地已經持續了幾百年的戰爭,秦朝滅亡之後,又是全國大混戰,現在終於戰爭平息了,又出現了一個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好皇帝,咱解甲歸田,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日子不行嗎?誰還願意再去為一個匹夫的榮譽去拼命呢?
-
11 # 馬到成功148659402
項羽是貴族出身,高傲自大,剛愎自用,如果項羽贏了劉邦,項羽不會是一個好皇帝,項羽脫離群眾,不瞭解人民疾苦,制定治國方針政策上,傾向貴族階層。劉邦是草根出身,從一個小亭長登上了皇帝寶座,制定國策會傾向大多數人民。
項羽既使烏江不自刎,成功逃回江東,重整旗鼓,東山再起與劉邦血戰,其結果一樣,還是全軍覆滅,一敗塗地。
項羽是孤軍備戰,雖然項羽知兵法戰策,能力過人,但是項羽感情用事,用范增的話:豎子不足與為謀!心存婦人之仁!
而劉邦善將將也,劉邦不去一線作戰,不搞個人英雄主義,能發動群眾,集思廣益,是體系作戰,戰略制定是張良;前線指揮是韓信;後方支援保障是蕭何,發揮好每個人的特長。
劉邦是以有準備去打項羽無準備的。
項羽脾氣暴躁,衝動!頭腦不清!
劉邦隨緣,不強求,深得《厚黑學》的真傳,是厚黑學的開山鼻祖。
項羽玩不過劉邦!再給他一次機會也是白費!
-
12 # 中國平安有顆樹
項羽可以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可是不會是一個優秀的帝王,而且他是一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在郡縣制已經出現的情況下他要回到分封制,他為人太崇尚武力,缺乏整治智慧,註定了玩不到最後
-
13 # 成長154151310
不會比劉邦好,而且萬世大計做得不夠長遠。項羽這個人做個大將是很合適的,要是作為一個管理者,那就力不從心了。不識人,不納言。是做不好皇帝的。
就算渡過烏江,也沒機會復活了
-
14 # 1號正人君子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劉邦是一個地痞流氓,但是在楚漢爭霸中項羽敗給了劉邦,後世有很多人感到惋惜。但是我認為項羽如果真的當了皇帝,他肯定沒有劉邦做的好。
一
戰爭其實是政治的延續。在結束戰爭之後就需要治理這個國家,讓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儘可能的減少動亂。但是項羽在滅秦之後,他分封十八路反王,自封為西楚霸王,而不是做皇帝。項羽採取的辦法就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只不過西周封的多,項羽封的少。
分封制時間長了肯定是要出問題的,肯定會出現大的諸侯去吞併小的諸侯的情況,那麼戰爭就在所難免的。項羽的政治方針已經為後來的戰亂埋下伏筆,對於老百姓而言是一場大的災難。而且項羽到處去攻打不臣服他的諸侯,百姓得不到修養,讓國家一直處於動亂之戰。這不是一個好皇帝該做的。
二
項羽嗜殺成性。他處理問題的方法從來都是簡單粗暴,對於反抗他的人從來都是從肉體上和精神上徹底毀滅。
當時楚懷王跟項羽和劉邦約定,誰先到關中誰就是關中王。一共兩條路,東路難走,西路好行。當時約定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項羽殘暴不仁,讓他先到關中那麼關中百姓肯定是要遭殃的,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項羽出東路,劉邦撿了個大便宜走西路。
果然後來的項羽的所作所為遭到百姓的反感,他坑殺二十萬秦軍、誅殺太子嬰、暗殺楚懷王等等。就連向他提意見的韓生因為說了句“沐猴而冠”就被烹殺。
項羽如果位列九五,那麼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遭殃。雖然後來劉邦大殺功臣,但是他沒有去加害老百姓,所以百姓還是覺得劉邦是個好皇帝。
三
項羽內心對於其他六國遺民是有偏見的,尤其是對於秦國。他不像是一位政治家,更多的是一位復仇者。因為存在這些偏見,他不會真正意義上去平等對待這些國家。韓國本來就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韓王和項羽關係也不親密,所以項羽封了一小塊地給韓王。同時還不讓韓王回國,一直扣在自己身邊,最終把韓王殺掉。因為這樣張良才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去打項羽。
項羽對於其他國家的輕蔑,甚至肆意殺害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對這個國家而言肯定也不是什麼好事。
四
項羽如果沒有烏江自刎的話,歷史也不會改變的。其實理由很簡單,當年項羽擁軍四十萬,劉邦只有十萬烏合之眾,項羽都不是劉邦的對手,何況那個時候天下諸侯都已經歸順了劉邦。項羽渡江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被滅是遲早的事情。
劉邦不是在軍事上打敗了項羽,而是項羽在政治上輸給了劉邦,韓信也是如此。項羽作為政治上的侏儒,性格不改變又怎麼能夠打敗老奸巨猾的劉邦呢?
所以我認為,項羽做皇帝肯定沒有劉邦合適,並且就算他渡過烏江也很難改變歷史。
-
15 # 可食中國
雖然項羽是蓋世英雄,是戰神,但是他做了皇帝,我對他能成為一個明君的信心不大,覺得他在治國安邦,管理朝政層面應該會遠不如劉邦。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項羽勇猛有餘,遠謀不足眾所周知劉邦身邊要大將有大將,要勇士有勇士,要謀士有謀士。但是項羽身邊呢?除了一個亞父為謀士之外,幾乎沒什麼智囊,可惜最後他連這個亞父都沒有很好的合作,沽名釣譽,目光相對短淺,鴻門宴上錯失良機,才造就後來的烏江自刎。
二、項羽剛愎自用他是絕世戰神,勇猛無雙,但也是因為如此,他變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將自己置於孤家寡人,身邊無可大用之人的地步,然後他按照自己想當然的路徑一步步走下去,失敗是必然。
三、項羽是軍事人才,是起義領袖,但缺乏定國安邦的政治思維他不懂得權術,也不懂得國家長遠的規劃,所以,最後只能做一介勇夫,卻不能成為一代明君,即使取得了天下,可能也會成為一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人,難有劉邦漢朝之初無為而治的方略
所以,註定項羽只能是戰神,不能成為玉皇大帝!也幸虧成功的不是他,而是劉邦,不然秦始皇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估計是得不到延續了,封建制又要重新走回來了,那麼歷史有可能倒退!
-
16 # 時光工坊
全是否定,好皇帝是不可能了。至於東山再起,也不可能,有韓信這樣的對手怎麼會給他機會喃!肯定也會率領大軍過江追殺霸王。
回覆列表
項羽性格暴烈,把人的生命看做畜牲,任著性隨意殺戮,國家棟梁財物隨意毀滅,動不動就屠城,比暴秦還要殘暴,只不過現代人搞了霸王別姬的戲劇走紅,形象也跟著好而已。這種人怎麼可能成為好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