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在中國的周王朝時代,是一個很注重禮儀的時期,周禮就是當時比較成熟的一套禮儀。從西周開始,周王朝就建立了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因為飲酒的普及,酒禮就成為封建禮制社會重要的禮儀之一。

    在儒家的經典著作《禮記》中就對酒宴中的禮節有著詳細的規定和論述。它要求人們在飲酒時要注重自己的形態,即便多飲也要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周禮更是要求人們保持溫文爾雅,行為動作符合禮數。

    在禮儀的約束下,喝酒用袖子遮擋一來可以保證自己不失態,是對對方的尊敬,男人喝酒不管酒好不好喝,自己能不能喝,即便自己喝酒的樣子再難看,用袖子遮擋別人都看不到。女人喝酒除了有同樣功效外,還避免了自己仰起脖子的樣子被人看到。

    秦漢時期人們的衣袍都比較寬大,喝酒用袖子擋住,從動作上看也比較優雅高貴。但這種飲酒禮儀多是封建貴族士大夫之間的宴席上用,軍事將領飲酒只需雙手端起酒杯,仰頭引用即可,跟我們今天飲酒的動作幾乎相似。

    唐宋時期,由於服裝的變化和民風的開放,酒禮雖然仍舊貫穿人們的生活,但被簡化不少,喝酒時用袖子遮擋的動作也慢慢消失了。如今的酒席上,我們仍然慣用雙手持杯於人敬酒,其動作就是古代酒禮的一個禮儀傳承。

  • 2 # 做夢的藝術

    中國自古以來乃禮儀之邦,在禮儀的約束下,喝酒用袖子遮擋一來可以保證自己不失態,是對對方的尊敬,男人喝酒不管酒好不好喝,自己能不能喝,即便自己喝酒的樣子再難看,用袖子遮擋別人都看不到。女人喝酒除了有同樣功效外,還避免了自己仰起脖子的樣子被人看。

  • 3 # 小蝸牛解歷史

    我是小蝸牛,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古代的“喝酒禮儀”。

    首先,對於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古代男性喝酒並不是都用袖子遮擋,這種喝法主要存在於古代上層社會和守禮的文人仕子,而對於武將兵士和平民百姓,則大多不講究這種喝酒方式。

    那麼,為什麼喝酒時要用袖子遮擋呢?

    《公孫羊·隱公七年》言:“中國者,禮儀之國也。”中國自古以來“禮儀之邦”的美譽享譽內外,中國人在言行舉止、為人處世上都講究一個“禮”字,也守著一個“禮”字,所以,喝酒自然有著一套禮儀。

    拒儒家經典《禮記》可考,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制定了一套喝酒禮儀,在現在來看十分繁複,可稱“繁文縟節”,但卻也正是這些禮儀細節為中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添磚加瓦。

    那麼,喝酒時用袖子遮擋體現了什麼?

    (一)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這就和現在敬酒用雙手捏住酒杯,身體微傾示意,然後一干而淨一樣,向對方表示自己的尊重。

    同時,避免對方看到自己喝酒時的醜態,這也是對對方的尊敬。

    (二)一袖遮百醜。

    喝酒時,不管你是豪爽一口悶,還是細細的小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好的體態。比如說酒太烈而導致面部收縮變形,或者喝得太急導致酒從口內流出等。

    (三)容易“逃酒”。

    這不在飲酒禮儀之內,算是後世演變而來的逃酒小技巧。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斗酒時一方在袖中藏一小桶,喝時則將杯中酒倒入小桶中,然後假喝以逃酒。

    這樣做雖非君子所為,但也要記住“小酌怡情,貪杯傷身!”

    所以,好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 4 # 歷史奇聞軼事

      在禮儀的約束下,喝酒用袖子遮擋一來可以保證自己不失態,是對對方的尊敬,男人喝酒不管酒好不好喝,自己能不能喝,即便自己喝酒的樣子再難看,用袖子遮擋別人都看不到。女人喝酒除了有同樣功效外,還避免了自己仰起脖子的樣子被人看到。

      秦漢時期人們的衣袍都比較寬大,喝酒用袖子擋住,從動作上看也比較優雅高貴。但這種飲酒禮儀多是封建貴族士大夫之間的宴席上用,軍事將領飲酒只需雙手端起酒杯,仰頭引用即可,跟我們今天飲酒的動作幾乎相似。

  • 5 # 謝金澎

    古代中國,常常自詡天朝上國、禮儀之邦。

    為了要體現禮儀之邦的不同之處,必然是要制定一套程式禮儀的,這才能顯示我中華上國的一本正經。

    比如帝位必須是面南背北,落座要分賓主方位,夾菜要分尊卑先後,就連兩口子上床敦倫也要看個黃道吉日。就是不知道孔老夫子欲行周公之禮時會不會拱手作輯、謙讓再三道聲:“夫人先請,小生隨後就上”了。

    這喝酒用袍袖遮擋之行為,冠冕堂皇的說法是禮儀。試想,彼此客套半天,謙讓再三,然後一揮袍袖,仰脖子鯨吞牛飲、一乾而盡,是不是特別斯文又特別豪氣?當然其實也特別虛偽。

    但是,這是從周代起就規範了的禮儀,士大夫倡導風行之,下層百姓亦效仿之。畢竟誰不想裝模作樣混個上流社會?不過,這種禮儀主要為上流社會士大夫使用,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嘛。

    武將、庶民想裝的時候就裝一下,不想裝了就提起褲腳挽起袖子開幹,也談不上什麼形象不形象,畢竟喝酒是一件快意無拘的事情。

    雖然說的好聽叫著禮,那為什麼一定要以寬大衣袖遮飲是為禮呢?

    竊以為,一來遮醜,都是裝斯文的人,哪好意思讓人看見張開血盆大口,露出一口黃牙,咕嘟一聲下去,酒水滿面橫流?

    二來拭面,倘若酒水橫流之時,喝完順手一拭,臉面上的酒水油湯擦拭乾淨,又恢復了假裝斯文;

    三是逃酒,酒量不行,又必須裝作認真豪氣,倘若一口下去,翻江倒海,胃裡反芻,再嘩啦一聲嘔出來,斯文掃地,太丟面子了。此時,呃,一口吐在袖子上,又過一劫。

  • 6 # 揚生解史

    這個問題涉及到古代的飲酒禮儀,詳見如下:

    主客有別、講究輩分

    在古代,主人、賓客一起飲酒時,要先相互跪拜。而晚輩陪長輩飲酒,叫做侍飲,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時,晚輩才能舉杯,如果長輩酒杯中的酒未飲完,則晚輩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是個儀式

    飲酒的禮儀分步:拜、祭、啐、卒爵。拜:就是先作出彎腰拱手拜的動作,表示敬意;祭: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啐: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主人;卒爵:仰杯而盡。 在飲酒(茶)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在酒宴上,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客人敬酒(叫行酒)。在敬酒時,敬酒人、被敬酒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則以三杯為度。

    結語

    如上所述,古代的人喝一次酒,又要跪又要拜的,那不是很麻煩嗎?非也,那只是在正式的場合喝酒時才講究以上禮儀。而在平常喝酒中,不必拘於以上禮儀,但女孩子喝酒還是要用袖子擋一擋的。

  • 7 # 春風解語

    導讀:中國禮儀之邦,有茶文化,也有酒文化,古人對酒的熱愛,從眾多的詩歌中就可見管中窺豹。

    古代飲酒講究“溫克”,不允許酩酊大醉,更不能酒後失儀,對於飲酒有諸多的規範。

    中國是禮儀之邦,酒文化也由來已久,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劇裡,對酒的文化都多有描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有文化的東西,肯定是有禮儀與傳承的,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酒的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農耕時代。

    古代喝酒不能酩酊大醉,那種喝得不省人事的醉漢,算不得會喝酒,“溫克”是喝酒的基本禮儀,飲酒可以,但是不能酒後失儀,這是喝酒大忌諱,古人講究溫存而剋制,就算是喝酒也不能失態,所以別為“酒後失儀”找理由。

    “溫克”是最基本的,還需要“拜、祭、啐、卒爵”四步,才算把喝酒的過程進行完,要是現在喝酒這麼多規矩,估計沒幾個人願意上酒桌了,現在酒已經成為聚會的必備品了,不喝上幾杯,好像就談不成事情,不在酒桌上把對方拿下,就顯示不出自己的手段,但是古代人不這樣做,他們對禮儀的講究,讓喝酒也變成了一種儀式。

    先是“拜”,要喝酒得先拜,以示尊敬,然後再“祭”,這是感謝大地賜予之意,完成這兩步還不算把禮儀進行到底,然後是淺嘗輒止,品味之後才是最後一步,仰頭飲下。

    這些流程是不是很熟悉,像不像喝茶的步驟,所以禮儀文化其實是相通的,不管是喝茶還是喝酒,在古人這裡都要講究禮儀。

    古人飲酒多有禮儀,甚至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對飲酒也有很多品格方面的約束。

    周朝是一個非常注意禮儀的時代,《周禮》就是出自於此時,周王朝有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古人矜持而講究禮儀,在禮教的束縛下,喝酒用袖子擋住酒杯,應該是一種儀態,更是一種教養,但是史料並沒有這樣記載過,如果真是這樣,我想那應該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古代關於酒德的記載,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在很早就規定了喝酒不能失態,儒家思想認為,喝酒一定要有品相和德行,特別是古代士大夫之間更是講究儀態,飲酒者要有德行而無虧,不能驕奢淫逸,這是對喝酒之人的約束,可不是借酒消愁之後發酒瘋,那是德行的一種虧損,會讓人看不起的,綜合這些資料表明,周朝的時候,酒文化還是極其講究“溫克”、“謙恭”的。

    再加之古代的袍袖寬大,可以起到遮擋的效果,可能會更加好看一點,不必仰脖之間看到尷尬之事,所以古人喝酒是有禮儀的,不能酩酊大醉,更不能儀態盡失。《尚書·酒誥》就體現了這種封建禮教的嚴謹,:“飲惟祀”、“無彝酒”、“執群飲”、“禁沉湎”。通俗一點就是,不能狂飲亂喝,少聚眾喝酒,禁止飲酒過度。

    在古代,飲酒也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特別是在講究禮儀的周朝,飲酒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文化。

    史料上並沒有記載喝酒必須用手遮擋,如果真有這個規矩,逆風猜想,一是因為古人袍袖寬大,必須遮擋,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雖然史冊上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大家自覺遵守

    每次看到古人的詩詞,就有一種錯覺,他們太能喝了,李白斗酒詩百篇,這哥們不喝酒就沒有靈感,寫不出來詩,不用碗都不行。

    到唐朝的時候,喝酒就沒有那麼多禮儀了,由於服裝更加便捷,風氣更加開放,喝酒就沒有那麼多講究,大家也可以聚眾喝酒了,不算一件失儀的事情,就連喝酒用袖子擋住嘴的習慣也漸漸沒有了,其實隨著歲月流逝,歷史更替,任何習慣都會更改。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朝代都需要用手遮住袖子,要看時代,時代的發展總會淘汰一些東西,也總會產生一些東西。史料記載很多酒的禮儀,但是並沒有提出必須用手遮擋,如果真有這樣的規矩,逆風猜想,這也許是一種自覺的習慣,或者是古人自己遵循的禮儀,並沒有記載到史冊上,就像一種公共道德一樣,不必提醒,大家自覺遵守。

  • 8 # 聾王異史

    古代人喝酒用袖子擋著,是為了喝酒作弊?是為了喝完酒方便擦鬍子?還是為了不讓對方看到自己貪酒的醜態?長袖子方便飲酒作弊?

    全真道長丘處機和“妙手書生”朱聰拚酒,朱聰使陰招,在袖子裡隱藏了一個小桶,全丘道長慘敗。這是金大俠《射鵰英雄傳》裡的情節,拚酒時作弊時用袖子一遮,這一招確實管用,但是這個故事只限於拚酒時或小說中,因為喝美酒很奢侈,不是天天能到的。

    釀過酒的人都知道,一斤糧食三兩酒,釀酒是個很費糧食的事。在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的農耕時代,為了保證百姓基本生存條件,不浪費糧食,君王釋出命令,除了祭祀或大典,一律不準飲酒,並形成道德規範。《尚書·酒誥》中有“飲惟祀,德將無醉”,並認為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

    由於朝廷有各種禁令,在古代釀酒、飲酒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私自釀酒。由於受到釀造限制,老百姓很少能喝到純正的糧食酒。《水滸傳》中有很多記載,朝廷給梁山好漢送了幾瓶品味純正的御酒,結果被阮氏兄弟換成村裡釀造的水酒,搞黃了招安一事。因此古代飲酒是一件奢侈的事,大碗喝酒,作弊倒掉酒只會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用袖子遮擋喝酒作弊的事發生機率很小。

    用袖子擦鬍子

    古人都喜歡留長鬚,特別是喜歡飲酒作詩的唐宋時期,文人都有一部美髯,上唇有髭,下頜有須,吃飯飲酒時稍有不慎就會沾上酒食,用袖子遮擋,是為了方便擦嘴,感覺很不衛生,這個說法腦洞太大。

    扶鬍子時遮住了酒杯?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美髯公關羽溫酒斬華雄,回到大帳中,端起曹操為他倒的酒時,五綹長髯遮住了嘴,於是先用手一扶鬍鬚,露出嘴,再將酒一飲而盡,做這個運作時袖子自然遮住酒杯,喝口酒老費勁了。古人為了玩帥,付出的代價真不小。但是古代不是人人都有長鬚,張飛最愛飲酒,他的虯髯根根如針,肯定不需要用手扶鬍子,張飛豪飲時應該是挽起袖子大碗灌,袖子肯定不會擋住嘴。因此扶鬍子一說是以偏概全。

    拘泥禮法遮掩醜態?

    酒可以刺激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酒喝多了就會興奮,很多人酒醉後,表情誇張。對於拘泥禮節的古人來說,是一咱失禮的行為,當時貴族穿著的都是大袖子的衣服,《禮記》記載,商朝君王祭祀結束,或大典時,就會邀請王侯將相、群臣以及家人飲宴,古人講究君臣之禮,喝酒時不能失態。尤其是女子喝酒時,如果一仰頭就會露出白晰的脖子,非常不雅,也過於媚惑,《韓詩外傳》記錄,大將唐狡喝高了,看著陪酒的王妃們個個喝得面若桃花,色心萌動,借燈滅了調戲楚莊王的妃子。為了保證不失言,不失態,不失禮,飲酒時用袖子遮擋一下,很體面,符合《周禮》,既表示自己是個有修養的人,又表達了對君王、主人或同飲者的尊敬,成為王公貴族喝酒的規範性動作。

    喝酒時用袖子遮擋只是在王公貴族、士大夫之的宴席上會出現,而普通百姓和軍隊時肯定不會有這套禮法,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長袖子的衣服,為了幹活方便,穿著簡單的短衣襟,為了生存,他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什麼喝酒的規矩。

  • 9 # 天涯沽酒客

    在中國的周王朝時代,是一個很注重禮儀的時期,周禮就是當時比較成熟的一套禮儀。從西周開始,周王朝就建立了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因為飲酒的普及,酒禮就成為封建禮制社會重要的禮儀之一。

    在儒家的經典著作《禮記》中就對酒宴中的禮節有著詳細的規定和論述。它要求人們在飲酒時要注重自己的形態,即便多飲也要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周禮更是要求人們保持溫文爾雅,行為動作符合禮數。

    在禮儀的約束下,喝酒用袖子遮擋一來可以保證自己不失態,是對對方的尊敬,男人喝酒不管酒好不好喝,自己能不能喝,即便自己喝酒的樣子再難看,用袖子遮擋別人都看不到。女人喝酒除了有同樣功效外,還避免了自己仰起脖子的樣子被人看到。

  • 10 # 陳任之

    要啊。為了禮貌。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行恭於禮。

    食不言,寢不語。

    用袖子遮擋,是禮的一部分。

  • 11 # 巨划算

    飲酒在中國的席面上是一種禮儀,其實用袖子擋住也是一種禮儀。這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這個酒喝下去臉面是不是好看,都可以被擋在袖子後面。女人也是同樣的效果,可以遮住自己仰起脖子的樣子。。

  • 12 # 星海知舟

    在古裝電影尤其是體現秦風漢服的電影中,常常看到這樣一個喝酒的場景,一群人相對而坐,共同舉杯時,往往用袖子擋著喝酒。

    到了周王朝時代,更加註重禮儀。周朝伊始,為了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治的分封制,世傳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器具、祭祀、喪葬……,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

    這禮樂文化裡,自然少不了酒!作為酒文化的發源地,酒與中華文明幾乎是同步發展,隨著飲酒的普及,酒禮成為封建禮制社會重要的禮儀之一。《禮記》中對酒宴中的禮節有著詳細的規定和論述。要求人們在飲酒時要注重自己的形態,即便多飲也要自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

    在禮儀的約束下,古人用袖子擋住再喝酒,保證自己不失態,同時也表現出對對方的尊敬。女人持禮飲酒除了有同樣效果外,還避免自己仰起脖子的樣子被人看到,所以這一套動作就流傳下來了。

    秦漢時期人們的衣袍都比較寬大,喝酒用袖子擋住,從動作上看也比較優雅高貴。但這種飲酒禮儀多是封建貴族士大夫之間的宴席上用,軍事將領飲酒只需雙手端起酒杯,仰頭引用即可,跟我們今天飲酒的動作幾乎相似。

    唐宋時期,由於服裝的變化和民風的開放,酒禮雖然仍舊貫穿人們的生活,但被簡化不少,喝酒時用袖子遮擋的動作也慢慢消失了。如今的酒席上,我們仍然慣用雙手持杯與人敬酒,其動作就是古代酒禮的一個禮儀傳承。

    最後,引用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理論家、美學家,也是酒學家李漁總結的“喝酒五好”:

    一、“不好酒而好客”。

    釋:酒是媒介物,喝酒應該是為了增進感情。

    二、“不好食而好談”。

    釋:酒席中應該互相交談,而不能埋頭苦吃。

    三、“不好為長夜之歡,而好與明月相隨而不忍別”。

    釋:飲酒要有節制,不能整晚整晚地喝,還要有好的環境,比如說月下飲酒最好。

    四、“不好為苛刻之令,而好受罰者欲辯無辭”。

    釋:行酒令可以,太苛刻的最好不要。

    五、“不好使酒罵坐之人,而好其酒於後盡露肝膈”。

    釋:酒後吐真言可以,但不應該是借酒後真言罵人。

  • 13 # 海底撈撈海底

    飲酒在中國的席面上是一種禮儀,其實用袖子擋住也是一種禮儀。這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這個酒喝下去臉面是不是好看,都可以被擋在袖子後面。史籍上的記載,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釀酒的技術,中國基本上算是酒文化的發源地了。自從有了釀酒技術之後,就備受國人的喜愛,不管是什麼樣的宴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人的飲酒文化也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

    在秦漢時期,古人經常用袖子擋住自己來喝酒,這個原因也是很簡單的。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周禮就是一套很完善的利益了,因為酒文化的普及,所以飲酒禮儀也逐漸的受重視。

    秦漢時期人們的衣袍都比較寬大,喝酒用袖子擋住,從動作上看也比較優雅高貴。但這種飲酒禮儀多是封建貴族士大夫之間的宴席上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末年六國皆亡,唯有一小國衛國尚存,秦始皇為何不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