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xbomber
-
2 # 秦地士子
飲水思源寄託哀思吧,首先商鞅是秦國的擎天之柱,衛國是商鞅的故國。沒有商鞅,秦國能不能崛起就很難說了,更別說統一六國。始皇帝以雷霆手段掃滅了山東六國。唯獨對衛國沒有采取暴力手段來征服,這肯定是有意為之的事,當初秦國偏居一隅,文化經濟都極端落後,被山東各國當做蠻夷來對待,當時各國之間有重大的外交活動都是不邀請秦國來參與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似人畜無害的秦國,最終橫掃六合,讓中國第一次成為一箇中央集權制王朝。這就得從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說起,商鞅本是衛國的落魄貴族,起初在魏國相邦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協助公叔痤處理魏國政務。由於公叔痤嫉妒賢能,遲遲未被推薦啟用,當時魏國魏惠文王帶領的魏國已走下坡路。商鞅作為一個徹底的法家士子想要施展抱負,魏國這種已經強大起來的國家不能也不會給他提供舞臺。而秦國正好相反,連年的大戰已經將這個貧弱的國家摧殘的滿目蒼痍,在戰國那個紛爭的時代,變法圖存成了弱國獲取生存的唯一途徑。最後就有了商鞅入秦,輔佐秦孝公的事了。商鞅變法這一戰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最終將秦國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並且由於幾代秦君的勵精圖治,秦國就像一顆劃破長夜的彗星點亮了西部的天空,最終通過後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秦國以高屋建瓴之勢橫掃了六國。唯獨留下了衛國這一商鞅的故國,也算是始皇帝對於功臣在天之靈的一種慰籍。然而秦二世胡亥最終還是滅了衛國,這是後話,希望對你有幫助。
-
3 # 龍井茶葉虎跑水
秦皇平定六國,統一天下,是指當時六大諸候國,齊楚燕韓趙魏,衛國是小國,不在名列。也不能因當時衛國未滅而否定秦統天下的史實。
衛國好之為知,苟且偷生,若是犯上作亂,秦軍滅衛,易如反掌。它存活沒多久,秦二世就滅了衛。
-
4 # 趣話歷史那些事兒
眾所周知,秦王朝是一個相當強大的王朝,戰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主要有齊楚燕韓趙衛秦七國,後來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天下才算統一,但是,為什麼秦始皇一統天下之時,唯獨留一小國不滅呢?
戰國時期的衛國在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交界的地方。衛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侯爵。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陽、河北的邯鄲、邢臺一部分、山東的聊城西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之一
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戰國時期,衛國到衛元君時已經只留下濮陽一地了,秦滅了魏國後把濮陽劃入東郡,而把衛國從河南東北部遷到了西北部的野王縣。 衛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叫君角,奇怪的是,“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以後,秦始皇卻一直沒有去滅衛,直到秦始皇死了十多年以後的“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胡亥才“廢君角為庶人”,衛國這才算是壽終正寢了。
秦王掃六合,天下歸一家,要徹底消滅小小的衛國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他終其一生,始終容許著衛國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見,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輿論影響的,既然小小的衛國已經對強大的秦國構不成任何威脅,便無需消滅之,讓它名存實亡,更容易讓人心歸附。
其次呢,衛國文人學士較多,秦始皇並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暴君,不輕易感情用事。咸陽學宮便是例子,始皇帝相當重視文化建設,他要他的傳之萬世的帝國不是一群文盲統治的帝國,而是文化極度繁榮的文明國家。咸陽學宮的建設,是為了比拼戰國極負盛名的齊國稷下學宮。而且在初期應該說他也給了那些博士們極大的言論自由。只是到後來實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為首的六國那些頑固派們的無禮攻擊,他終於下了焚書令。
焚書令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這件事情,主要是由幾個術士引起的。術士們老虎頭上拔毛,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了。皇帝一氣之下活埋了大約460個儒生術士。始皇帝為了這件事情被儒生們罵了2000多年。實在是有點冤枉。這個數字事實上是非常小的。在長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殺人成千上萬的事情多不勝數。
但是,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團,所以遺臭千年。試想一下假如殺的是農民而不是儒生,恐怕那些大儒們哪怕多寫一句話也未必願意。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衛國本就長期依附於秦,等於是秦的屬國,並且,兩國之間的關係也一直不錯,呂不韋,商鞅也都是衛國人,天下都統一了,衛國的存在也就如同一個郡縣一般了,廢衛也就沒多大必要了。
-
5 # 薩沙
歷史的事實是這樣。
所謂衛國,本來是個魏國內部的小國,大概在今天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
曾經的衛國也很大,周公弟弟康叔的封國。
經過常年戰爭,幾次亡國。
比如前661年,衛國由於國君衛懿公荒淫無能,國內發生內亂,被狄人乘機進攻導致亡國。衛懿公被狄人所殺,國民不是被殺就是被掠走成為奴隸,僅剩五千遺民。
在周邊大國幫助下,衛國才復國,遷移到今天帝丘(河南濮陽),但國力已經大不如前,逐步只剩下濮陽一座城市。
到了戰國時期,魏國逐步強大,有心吃掉內部的國中之國 衛國。
公元前343年,魏國開始操縱衛國國君,衛國成為魏國的附屬國。
到了前254年,魏國乾脆囚禁了衛懷君,直接將衛國吞併。
雖然魏國保留了衛國國君的封號,他失去了領土,只是保留了在故土的宗廟而已。
同時,魏國保持了魏國國君的一些待遇,出錢養著他,給他名義上的貴族地位,僅此而已。
所以,衛國實際已經滅亡,衛國國君是形式上的存在。
到了公元前241年,秦國大破魏國,佔領了大量土地,包括濮陽。
出於牽制魏國和政治上的目的,秦王宣佈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衛君。
然而,衛國並沒有恢復,而是被遷移到河南沁陽。
名義上,衛國從魏國的附屬國變為秦國的附屬國,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對自己的領土的控制區。
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也就沒有必要儲存這個名義上的國家。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從形式上也滅亡了。
說通俗點,衛國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糊弄人的,根本無足輕重。
衛國的國君同三國的劉璋一樣,被打垮了以後名義上還是振威將軍,被劉備搞到公安養老。後來孫權奪取公安,又封劉璋為益州牧。
但是益州在劉備手上,你劉璋連益州一寸地盤都沒有,還做什麼益州牧。
你能說劉璋的益州還存在嗎?益州早就是蜀漢了。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所說的這個小國想必就是衛國了。衛國屬於姬姓諸侯,年代十分久遠,第一代衛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康叔封,也就是周武王的親弟弟。但是,經歷過春秋時期的大洗牌之後,衛國雖然沒有被滅、僥倖生存了下來,但實力已然是弱到極點了,只能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氣估計是沒少受!
時間的車輪進入戰國之後,弱小的衛國首當其衝,不久便被魏國吞併。但是,魏國並沒有在名義上將衛國“滅國”,而是玩起了“既當婊子、又立牌坊”的把戲。雖然吞併了衛地,卻保留了衛國國君,給予其貴族待遇。但是,還是將衛國國君的地位由諸侯降為了封君。換言之,衛國國君已經不再屬於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之列,這個時候的衛國實際上已經不能被稱之為諸侯國了,而是魏國徹徹底底的附庸、甚至可以算作是下屬!
秦王政六年,秦取魏濮陽等地,衛國從魏國的附庸變成了秦國的附庸,秦改立衛君角為衛君,並強制將其遷往野王。個人認為,這個時候秦保留衛君,很可能與彼時掌權的呂不韋有關。呂不韋是衛國人,秦保留衛君很可能是在給呂不韋留面子,避免呂不韋淪為“亡國奴”。而這一保留便保留了三十多年,很可能秦始皇也早已將這可有可無的衛君給遺忘了,又或者秦始皇早已視衛君為自己的臣屬而非一國,以至於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居然獨獨留下了衛君角。直到秦二世即位之後,才正式廢衛君角為庶人,衛國自此徹底成為了史籍中的一個符號!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衛國早已不是和六國平起平坐的諸侯,衛國國君也早已成為了魏國、秦國的封君。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已經不屑於去滅衛了,因為衛早已成了秦的臣屬,甚至秦始皇早已把衛給遺忘了……衛國除了保留宗廟之外,已經與往昔的衛國沒有什麼關係了。
-
7 # 跪射俑
一、衛國早已是秦國的附庸,在事實上已經亡國。戰國後期各大國爭霸,處在夾縫中的衛國日漸衰弱,到了最後只剩下了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等到公元前254年時,魏國憑藉武力殺死衛懷君、扶立元君時,衛國已經失去獨立國家的地位,徹底淪為附庸。
13年後,秦國攻取濮陽城,再度把衛元君遷到野王城,並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至此,衛國由魏國的附庸,轉變成為秦國的附庸,在事實上已經亡國。既然如此,就不存在再度吞併的行動,如果秦國不想保留衛國,只需一紙詔書廢黜衛國國君的職位即可,這也是衛國正式滅亡時,史書用“廢”字而不是用“滅”字的緣故。
二、保留衛國作為“樣板”,以形式上宣示對百越地區的統治權。秦始皇要征服的目標絕不僅限於山東六國,還有百越地區。“百越”是對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所有少數民族的總稱,其分佈的地理範圍從江蘇南部開始,向東向南一直到越南北部。這個地區基本特點是多部族、地域廣、開化晚,即使派兵征服,也難以進行有效的統治。
所以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區後,為了進行有效的控制,便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將各部族首領都封為“君”,讓他們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獨立地位的情況下效忠於秦國,並逐漸向郡縣制過渡(“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鄒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見《史記·東越列傳》)。
而為了證明各“君”治下的地區也是帝國疆域,皇帝對“君”有絕對的宗主權,那麼有必要在中原樹立起一個“樣板”,這個中選的物件,恰好就是衛國。所以從這種考量出發,秦國之所以保留衛國,是有其深意的。
秦始皇不滅衛國,背後大有深意
就這樣,被秦國當做的“樣板”的附庸國衛,成功地熬過了秦始皇時期,在六國滅亡的大背景下又存續了12年時間,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其國君才被廢為庶人。至此,立國超過八百年的衛國正式滅亡。
-
8 # 來思酒鋪
戰國末年,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秦朝的大一統下,有一個小國還獨立存在,此國便是衛國。提起這個國家,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在歷史上幾乎也沒什麼存在感。為什麼大的諸侯國都被秦朝滅亡了,這麼個小國卻能苟活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揭露一下背後的真相。 衛國是周朝的諸侯國,首都為朝歌,首任君主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周公在平定殷商舊族的叛亂後,將康叔安排在了衛這個地方。康叔謹遵周公的教誨,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將這片土地治理得很成功。後來衛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之一,康叔也被提拔為了周朝的司寇。因為衛國實力弱小,所以在周厲王之前,史官也沒有對他們多加記載。周平王東遷洛邑時,衛武公曾出兵平戎,一度成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後,衛國實力開始下滑,衛懿公還是個驕奢淫逸之徒。公元前660年,衛國被狄人所破,衛國僅存的5000百姓也流離失所。後來在宋、鄭等國的幫助下,衛國遺民寄居曹國。公元前659年,在齊桓公的資助下,衛國遷都楚丘,重新建國,但從此淪為小國。衛成公時期,為了避免遭到狄人的侵擾,衛國又遷都到了帝丘。經過百年的休養生息,衛國經濟終於開始出現繁榮。 但好景不長,衛國就出現了衛莊公蒯聵與衛出公輒父子爭國的事件。此事過後,衛國徹底衰敗。在戰國時期,它只能夾在趙、魏、齊、楚間苟延殘喘。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魏國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國攻取魏國,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劃歸東郡。立姬姓後人姬角為衛君,將他遷到野王。從此,衛國又成了秦國的附庸。 等秦始皇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後,並沒有順手把衛國給取消,反而繼續讓他們保持獨立性,這是為何?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衛國是秦國的附庸,與秦關係良好,沒必要。秦國攻滅六國勞心勞力,但要滅衛國,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如今天下方定,秦始皇需要一個榜樣做表率。而對秦忠心耿耿的衛國,便是這個榜樣的最佳人選。有這麼一個特殊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六國百姓的復國之情。 其次,衛國早已名存實亡,滅不滅都無關緊要。早在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吞併後,衛國就沒有了自主權。能在亂世中活下去,完全是靠別國君主的憐憫和施捨。魏立衛元君為衛國君主時,他就不再是諸侯,他的封地也不能再稱為國。所以,在秦始皇眼中,這個衛國君主還沒他大秦的一個縣令權力大,不足為懼。 最後為了秦始皇自己的美名。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又是焚書坑儒,又是實行苛政,所以導致天怒人怨。但秦始皇並不想這樣。恰巧衛國以君子居多,有這些君子替自己宣揚,何愁天下人不知道他的功績?因此,在秦始皇統治時期,衛國始終艱難的存活著。秦始皇死後,二世皇帝胡亥將衛君角廢為了庶人,衛國也從此滅亡。
-
9 # 海浮山頑石
其實所謂的衛國早在韓非子時代就已經亡了國。這一史實可以在《韓非子·五蠹》一篇中找到記載。
韓非子是這樣說的,
“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故治強易為謀,弱亂難為計。故用於秦者,十變而謀希失;用於燕者,一變而計希得。非用於秦者必智,用於燕者必愚也,蓋治亂之資異也。故周去秦為從,期年而舉;衛離魏為衡,半歲而亡。是周滅於從,衛亡于衡也。使周、衛緩其從衡之計,而嚴其境內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賞罰,盡其地力以多其積,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則其利少,攻其國則其傷大,萬乘之國莫敢自頓于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術也。舍必不亡之術而道必滅之事,治國者之過也。智困於內而政亂於外,則亡不可振也。”
劃線部分文字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所以周國背離秦國搞合縱,一年就被攻克了;衛國背離魏國搞連橫,半年就滅亡了。這就是周國搞合縱而亡了國,衛國搞連橫而亡了國。”
-
10 # 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大家已經寫了很多歷史和觀點。我覺得衛國為何留下來。1,弱國依附強國平衡之道。2商鞅時乃秦孝公時代。當時衛國就已經沒落,1912以前國家行制與現代不同,強國收心為上,歸附家族要被攤派軍務稅收等等。3高中時候語文有篇課文。講的是秦國聯合4國伐齊,過衛國,衛國大臣見秦武王講述其中厲害,留衛國對秦國好。除衛國對秦國壞。
-
11 # 浮沉的歷史
首先我們要清楚所謂衛國的存在是名存實亡,史載實際衛國在衛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52年)已經宣告了滅亡,這一年秦國大舉攻魏順便把衛國最重要的和唯一的一座城市濮陽攻下,並且設立了以濮陽為郡城的東郡。不過令人不解的是秦國還給了衛國一個野王縣,使得衛國名義上還存在。直到秦二世時期才廢衛君為庶人,衛國從此徹底不存在。這也就是所謂的六國滅亡,天下還有一個衛國存在的謠言。
衛國到戰國末期還存在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抱了魏國大腿,另一個則是抱了秦國大腿。
一、衛國緊緊抱住魏國的大腿。
戰國衛國的衛國主要領土只剩下以位於黃河南岸以都城濮陽(今河南濮陽的西南)為中心的一小塊地方,在周邊各國中以魏國的威脅最大。衛國為了討好魏國表現的很極端,衛國的國君從公貶為侯 ,又從侯貶為君,可謂是犧牲巨大,因此魏國並沒有滅了衛國,以衛國屬國的名義存在。
到了戰國晚期,魏國為了更加完全控制衛國,把來朝見魏王的衛懷君主給殺了。其實魏國此時已經可以把衛國除名了,但是魏國還是改立了衛元君,只因其與魏國有結親的關係。衛國算是又一次保住了國家的存在。不過好景不長,很快秦國大舉征伐魏國,魏國無力抵抗一敗塗地,依附魏國的衛國也在這次戰爭中實際上已經亡了國。
二、衛國緊緊抱住秦國的大腿。
衛國為什麼名義上沒有被秦國滅了呢?我推測事情可能是這樣的。在《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王嬴政六年,拔衛,迫(置)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徒居野王,阻其山河以保魏之河內。”野王原屬韓地,此時為秦國所佔領,而衛君可以徒居野王,肯定是受到秦國的首肯。我們可以推測雙方應該做了一個交易,衛君以防禦魏國為條件來換取衛國的存在,衛國成功的抱住了秦國的大腿保全了國家在名義上的存在。
在秦國統一六國最後的時期,衛國選擇站在了秦國一邊,使其沒有在秦國統天下後滅亡,而是在名義上存在。秦國也是用衛國對天下人做一個表率,只有歸附秦國就會有好下場。很快衛國也就失去了最後的價值,到了秦二世時期衛國就從名義上也消失了。
衛國的悲劇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典型,衛國在國力越來越弱小的情況下,以優秀的外交手段使自己存在而不至於亡國。戰國時代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時代,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衛國雖然可以存在一定時間,但最終的命運肯定是滅亡。
回覆列表
衛國,當時的國君是謂君角。但是,不能說秦始皇沒有真正的統一中國,因為當時的衛國已經不能算是“國”了。僅僅是“秦朝”境內的一個封君而已。
秦始皇之所以還存留著這麼一個“封君”,就是因為,衛在很早的時候就在秦國的軍事壓力下,投靠了秦國,成為秦的附庸。
最初,衛國的爵位是“公”,如“衛靈公”、“衛出公”
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衛身處大國之側,也不敢再用“公”的稱號,於是,在“(衛成侯)十六年,衛更貶號曰侯。”(《史記·衛康叔世家》)
“二十九年,成侯卒,子平侯立。平侯八年卒,子嗣君立。
嗣君五年,更貶號曰君,獨有濮陽。”(《史記·衛康叔世家》)
“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史記·衛康叔世家》)
秦始皇為什麼不滅衛國?
天下一統,衛國獨存,可能是它太小了,小到被秦始皇遺忘了。當然,民間也有自己的說法,還蠻有意思:衛國是秦始皇的“祖國”,他的所謂“生父”呂不韋,老家是衛國的,傳說還是衛的公族——呂曾在死前要求秦始皇給衛國留下一條生路。不滅衛國,或許是秦始皇對“祖國”的一種難以言表的尊重。 二世卻沒有秦始皇那般感情。
又有人說秦始皇當時不滅的原因是報數百年前衛國(中山國)援助秦國,使秦國免於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