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讀史

    不管什麼時候,國家和政權的軍事力量都極其重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僅是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手段。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由分到合,由合到分,也全都因為軍事力量的強弱。就算某個王朝極其貧窮,也會拿出儘可能多的錢財和資源來擴充軍隊,保障軍事力量,畢竟這是王朝用來保命的重要舉措。

    但是仔細觀察中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每個朝代的軍事力量強弱都是不一樣的,軍隊數量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明朝時期,一有戰爭隨隨便便就能派出幾十萬的軍隊,然而到了清朝,軍隊數量卻急速減少,遇到戰事只能派出幾萬的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主要是軍事制度以及跟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脫不開的關係。

    一、明朝衛所制度下的大量軍隊

    我們先來看一下明朝的軍事狀況,明朝是朱元璋在推翻了元朝之後建立起來的政權,明朝的各種統治者都十分清楚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不僅要想方設法地鎮守國內的騷亂,還有時刻抵禦周邊國家的侵襲和騷擾。

    明朝一直以來對軍隊數量和軍事制度都十分重視,它延續了之前的衛所制度,也就是在各個戰略要地都佈置一定規模的軍隊,這些軍隊起著同時抵禦外敵和鎮壓國內叛亂的雙重作用。

    二、周邊政權的威脅

    明朝大大小小的衛所也是不計其數,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再多的衛所也得想辦法養起來,這就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的壯大。

    此外,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朝所處的社會環境,明朝時期對於周邊國家的軍事政策十分簡單粗暴,基本就是戰爭鎮壓,這也是出於無奈之舉。畢竟當時明朝需要面對的外敵都十分強大,比如蒙古遊牧民族,西北吐蕃異族,甚至是東南沿海的倭寇。

    這些外敵力量太大,迫使明朝每次發生戰爭時,不得不舉全國之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所以沒有足夠多的軍隊數量是不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有如此壯大的軍隊也是被逼的。但是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明朝衛所制度下出現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吃空餉。吃空餉就是某個士兵明明已經沒有在軍隊裡了,但是他的名字並沒有從軍隊檔案中劃去,所以每次中央下撥軍餉的時候,還會把這個人的軍餉撥下來。

    而這些軍餉自然就落到了某些官員口袋裡,至於為什麼有那麼多“消失”計程車兵,實在是因為官員對士兵欺壓太狠。不僅剋扣軍餉,甚至不把士兵當人看,以至於不少人都從軍隊逃跑,有些人直接跑到了蒙古,這倒是壯大了蒙古的步兵力量。

    三、清朝精兵簡政

    而反觀清朝,清朝的軍隊數量確實沒有明朝那麼多,出兵最多的一次也只出了20萬。有很大的原因還是精兵簡政,明朝進行過大規模的減兵策略,最後出現了以八旗為主要力量的軍隊。這不僅大大節省了錢糧,更整治了軍隊風氣,這些軍隊雖然規模小,但能力強悍,士兵的軍事素質高,因此我們不能認為軍隊數量少,軍事能力就弱。

    四、多種手段處理周邊關係

    此外,我們再來看一下清朝對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策略。清朝並沒有選用粗暴的武力鎮壓方式,而是用各種各樣的政策處理與周邊政權的關係。比如透過姻親聯盟的方式將蒙古納入了清朝的版圖,用宗教手段將西藏歸屬了中央管轄,對東南沿海的倭寇採用了綏靖策略。就算是對付西北比較強悍的準噶爾部落,也採用了軍事鎮壓和安撫共同治理的手段。因此清朝並不需要像明朝一樣,需要準備那麼多的軍隊來隨時進行戰爭。

    清朝需要應對的戰爭規模也都不如明朝大,首先是因為當時周邊已經沒有比較強悍的政權了,另外就是清朝八旗軍隊力量著實強悍,普通的戰爭也不需要派出那麼多人解決。

    當然,在遭遇一些大規模的戰爭時,清朝也是舉國之力量才能應付得過來,比如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稍有不慎,大清可能就完了。

    所以說清朝的軍隊數量少也是有原因的,少並不意味著弱,相反,少而精才是對清朝軍隊的準確描述。而明朝之所以軍隊數量多,實屬無奈,都是為了在周邊各種強大政權的騷擾中生存下來。

  • 2 # 軍迷觀天下

    明朝之所以保持龐大兵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北方邊境防禦需要駐守重兵集團(九邊總兵力長年維持在40萬至60萬,正統年間甚至超過百萬),到了帝國中後期北方邊患、東南沿海倭寇蜂起,明軍不維持一支規模驚人的常備軍也不行啊。

    明朝遍封朱姓宗室,到了中後期為養活這群人數不下百萬之眾的寄生蟲集團,國庫就已經入不敷出了,更別提還有各地藩王拼命兼併土地、榨取民脂民膏,萬曆皇帝小兒子福王朱常洵搜刮河南一省還不夠,又把手伸到了山東、湖廣。

     清軍駐防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黑龍江、吉林、盛京一帶,以保衛龍興之地;二是察哈爾、熱河、密雲、山海關一帶,以監視北方的蒙古族,保衛京師;三是戍守西北邊疆地區;四是監視內地各行省。其中監視內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絕大部分的駐防力量。

    清朝因為初期實行八旗制度,只有入營旗丁才算兵,臨時徵召的民夫不會統計在軍隊數量裡,所以實際上清朝的軍隊只包括明朝的戰兵和輔兵而已,統計口徑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

      所以明朝軍隊200萬人,清朝領土比明朝大,軍隊才80萬。事實上你們仔細看看明朝的總兵數量就能算出來真正的兵力,明朝末期一個總鎮下屬戰兵不超過三千,全國亂七八糟加起來得有200多個總兵,合計能作戰的披甲戰兵也就60萬到80萬左右。

  • 3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在乾隆時期軍隊的數量大約有70多萬左右,其軍隊的數量少於明朝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限制,努爾哈赤在公開反明的之前還沒有膽子和明朝對著幹,此時的努爾哈赤還只是明朝的在職官員,在建立後金之後,只是在默默的發育,對於軍隊的發展也還只是偷偷的進行。

    二.滿清自身的原因,在於明朝對抗的前期和中期,清朝軍隊還沒有入關,只能在東北地區進行自己的統治,所以在發展軍隊的數量上並沒有太多的重視,也無法支撐大規模的軍隊發展,其次滿族的整個民族的風氣都是,“崇尚武,善騎射”,男子從小都要進行騎射訓練,其軍隊的發展更重視質量。

    三,兵源穩定,清朝的八旗制度是軍隊最基本的制度,八旗的官兵可以將自己的爵位傳承給自己的後代子孫,再這樣的情況下,清朝軍隊就有穩定的兵源,這樣就不需要擴建自己的軍隊,可以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

    四,沒有其他國家的威脅,在清朝的前期的各朝皇帝全都勵精圖治,開疆擴土,征服朝鮮,平定準格爾叛亂,將大清朝的國土達到了最巔峰,在清朝周圍基本上沒有其他對手,所以軍隊的發展和質量就沒有那麼必要了,在康熙年間還進行過軍隊裁剪,大約是在60萬左右

    最後清朝的軍隊再強,再弱都被歷史的車輪碾碎了 。

  • 4 # 深度工場

    因為,清朝不需要在九變保持龐大邊軍啊!明朝在長城沿線部署了70萬邊軍,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就不需要在長城沿線再部署70萬邊軍了。

    另外就是,明朝在西南土司地區保持了龐大軍力,隨時鎮壓土司造反。明朝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一直到萬曆年間,西南地區土司反抗鬥爭從未間斷。到了清朝開始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徹底終結土司制度,真正完成了大一統,實現了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夢想。

    在北方長城沿線不用部署70萬軍隊,在西南地區不用長期部署軍隊防禦土司。清朝肯定兵力就會大幅度下降了。明朝有200-280萬軍隊,清朝有60-80萬軍隊就可以了。

    另外就是,清朝養兵比明朝要昂貴,旗兵一年可以領48兩銀子+240鬥穀物,綠營兵一年領12兩銀子+36鬥穀物。明朝養兵便宜,那些衛所兵要自己置辦軍裝,自己負擔換防費用。

    1個兵每年就是不僅沒有糧餉,還要,按照規定,“每軍田一份,納正糧十二石,餘糧十二石。但是遇到災荒,負擔就會非常重。因為,朝廷不會因為災荒減少徵收,而且士兵還要服徭役,是免費的。這種情況,明朝肯定可以以很少的錢,養更多的兵。

    所以軍丁的妻兒老小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軍戶也不因提供軍丁而免除一些徭役,其生活狀況不及民戶。

    “今士卒極窘,至有衣紙而擐甲者,此最為大憂。而為軍士者顧乃未嘗得一溫飽。甚者採薪織屨,掇拾糞壤,以度朝夕。其又甚者至使妻女盛塗澤,倚市門,以求食也。”

  • 5 # 談笑閣

    清朝軍隊少嗎?

    八旗只能當官和從軍,不能經商、務農,為什麼?因為本身就都是軍人,特殊基層,這裡大幾十萬人吧。

    綠營、蒙漢八旗呢,人數也不少吧,而且是精銳。

    太平天國時期的團練,圍攻南京的,都有幾十萬人。

    即使是和平時期,駐紮在各地的滿城,實際上都是軍人。

    只是名義上的軍隊少了,可動員力量並沒有少。

  • 6 # 活在夢裡的人140

    ???歷史書沒看過???清軍常備軍在80萬到100萬之間(一鴉前)怎麼可能比明朝少?明朝人口2億,清朝人口4億。人口更多的清朝兵力怎麼可能比明朝少?你怕不是把明朝衛所軍家屬都算上了吧?哪怕在辛亥革命前清庭手裡依然有袁世凱的小站新軍60萬人,包括南昌起義時南方各省獨立的軍隊也是屬於清庭的南軍(小站新軍分為南北兩軍,袁世凱統領的是北軍,主要是清庭為了防止袁世凱尾大不掉)而小站新軍在袁世凱死後統統稱為北洋軍閥。也就是說北洋軍閥的前身都是清軍。清軍人數不可能比明軍少。

  • 7 # 四川達州人

    清朝軍隊不少啊。

    從國家政權角度看,滿清綠營有63萬。八旗軍牛錄400,編制12萬,這僅只常編,沒有算皇帝侍衛、宗室侍衛,門下武裝,十三衙門等秘密機構的數量。此外,蒙古諸部武裝力量,二三十萬有吧?

    明代朱元璋時約100萬,永樂之後擴編到大約240萬。土木堡之變折損大半,已下降到150萬。此後逐步擴編,傳說數量已經達到280萬,但這是包括所有的軍隊編制,如京軍,衛所,邊軍,錦衣衛等全部在內。崇禎自殺時南方還有100萬軍隊,只是戰鬥力奇差,又互相爭奪正統,南明因此失敗。

    所以,清代少了軍隊數量,主要是蒙古東北等地不需大規模軍隊存在。

  • 8 #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的二三百萬軍隊:“三分軍事,七分種田”!

    明朝的軍隊實行衛所制度,說白了,就是屯田兵,把正規軍轉化為民兵。這也是無奈之舉,老朱也沒錢養活這麼多兵,只能讓他們“半”轉業。農忙時種地,農閒時操練。這種制度下,軍隊戰鬥力肯定很低。明初吏治好,吃空餉的事很少。按照一衛可轄兵5600人算,明初將近500個衛,應該有二百五十多萬人。

    《明史》記載:“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明實錄·成祖》“成祖在位二十佘年,多所增改”;雲“後定天下都司衛所內外衛四百九十三”。

    但是,與其說明朝在內地有二百五十多萬屯田兵,還不如說有二百五十萬“軍戶”。這可不是常備作戰士兵數量,打仗的時候要再從軍戶徵兵。每個“軍戶”要出一人參加平時訓練,並出徵打仗。而且,軍戶在明朝地位很低,低於普通民戶!除此之外,士兵待遇也很差,朝廷只給部分口糧和武器,剩下的需要自己家裡解決。(有三頃地以上)也要承擔雜役,還不能透過過繼子孫脫離軍籍。

    明朝時,逃跑的軍戶很多。部分嚴重地區,逃跑的軍戶達到70%以上!嘉靖八年,桂萼在公佈天下兵籍時,說的數量是“兵士九十七萬”!

    明朝很多文官也是衛所籍,只是家裡兄弟多,有人頂了“正軍”名額,不用他們這些“軍餘”去當兵。

    冷靜想一下,讓種地農民放下鋤頭拿起兵器,就能算兵了?就能打仗了?別開玩笑了。也是因此,後來倭寇橫行時,戚繼光等人還要自己練兵。這就是募兵制,比屯田兵戰鬥力強。

    這種弊端,在太祖朱元璋和永樂皇帝時就注意到了。所以,兩位皇帝都很重視“京營”,這才是明朝的正規作戰部隊,也是明朝的常備軍!土木堡之變時,就是帶著二十多萬京營出去打仗的。

    京營下轄: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共計二十多萬人。

    除了京營以外,為了解決邊疆問題,又在北方設立了“九邊重鎮”,屯兵守邊。這些部隊也是正規軍,也是常備軍。其目的,就是取代沒有戰鬥力的衛所,逐步以職業軍人取代衛所士兵。

    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九邊重鎮總兵力在60萬左右,其中,遼東鎮最多,最高時達到26萬人。九邊重鎮這樣的邊軍,再加上京營,這才是常備正規軍。兵力在一百萬左右。

    清朝軍隊確實比明朝少。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種。其中,八旗軍隊一直維持在20萬人左右;綠營一直維持在60萬-80萬人。也就是說,清朝常備軍隊數量在100萬左右。到清末時,在增編練兵和新軍時,綠營和八旗也淘汰一些,數量維持在百萬人左右。這麼看,清朝軍隊數量明顯少於明朝。

    但是,上面我也說了,明朝的衛所制度是“屯田兵”,不僅“工資低”,軍戶還要負擔雜役,自己種田養活自己。所以,明朝保有大量衛所兵也是可以理解的。清朝就不一樣了,他的常備軍都是開工資的,完全要朝廷自己養活。所以,雙方養兵的的費用花銷不一樣。

    除了費用問題外,清軍人數少,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清朝在北方不用保留幾十萬部隊守邊,所以節省幾十萬部隊。

    第二,清朝對漢族防範太重,他收編的綠營數量有限。八旗和綠營兵力對比在1比4以內。清廷也怕漢人兵多了,容易亂。漢族地主練團練的時候,也是用完就裁撤了,生怕朝廷猜忌他們,給他們穿小鞋。

  • 9 # 海洋者顏淵之裔也

    因為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統治範圍內,漢人居多,軍隊人員構成也以漢人為主,主要屯駐在北部邊疆地區,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所構成的軍事威脅(例如韃靼、瓦剌以及後來崛起的女真)。

    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沒出現長時間拖欠士兵軍餉等情況的出現,即使擁有數量龐大的常備軍,因為不存在民族矛盾,出現士兵造反,對抗朝廷的機率,不是很大。

    而反觀清朝,是異族(滿人)建立的政權,本來人口就少(有學者預估滿清入關之時,軍民總人口約在30萬人左右的樣子)。入關後,經過連年征戰,這麼點人,需要統治廣袤無垠的國土(有記載表明:清朝鼎盛時期的統治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憑藉現有的八旗兵力,肯定是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的,於是這個時候一支名叫“綠營兵”的軍事力量,運應而生。

    “綠營兵”簡單的說,就是清廷下屬的一支以漢人兵士為主的兼具軍警特性的武裝力量,採取世兵制(即 父死子繼,世代從軍)。

    問題來了,如果這支漢人軍事力量過於強大的話,勢必會對原本就兵力嚴重不足的滿清構成潛在的威脅。要知道,民族矛盾,始終貫穿著整個清朝。後來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可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是綠林好漢,而正是清廷一直所抵防著的 漢人新軍士兵。

    但沒有這支軍事力量的話,清廷又無法對全國進行有效的統治,所以權衡利弊,只能採取折中方案,即 嚴格控制“綠營兵”的發展(總兵力嚴格控制在60萬人左右),在給“綠營兵”配備的武器裝備上,只允許配備冷兵器,在作戰等特殊情況下,必須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方可調撥火藥槍炮等熱兵器供其使用。

    綜上所述,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出於對其自身統治安全的需求,對待由漢人為主構成的“綠營兵”從成立伊始,就不是那麼的信任,所以對此肯定會多加防範,嚴格控制。再加上自從噶爾丹被消滅後,北部的軍事威脅,遠遠沒明朝那麼嚴重,所以就更不需要十分龐大的兵力,來駐守邊疆了,這也是清朝的總兵力,遠遠低於明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 10 # 魏青衣

    明清兩國國君,都是真刀真槍把天下打下來的,越是他們這樣的君主,也越是重視國家的軍事實力。

    明朝軍隊數目的確龐大,估計總得兵力能達到一兩百萬,而清朝就少了很多,估計總兵力也不過數十萬不過百萬。這些軍隊的職責很簡單,大部分軍隊無非就是守守各地,都是地方的常駐部隊,只有少部分的軍隊才是國家集結起來的,出去打仗的軍隊。

    明清兩朝軍隊數目差距巨大,導致這一點的原因很多。

    首先就是制度不同,明朝時期,朱元璋從農民發家,起家的時候也用過一種制度,那就是衛所制,衛所制很簡單,簡單的講就是國家不花一分錢,這些軍隊在沒有戰事的時候也就是種種地,操練操練,這種士兵,不僅不需要國家花錢養軍隊,更是要將耕地所得的一部分上交國家,基本算是國家用土地換得士兵。這種制度最大的特點也就是不花朱元璋一分錢,一分錢不花就能得到相當大數目的軍隊,箇中優勢自然明顯,但明朝前期以後,地主階級兼併土地現象嚴重,衛所制也逐漸的名存實亡了。

    而清朝又如何,清朝將軍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另一部分就是八旗精銳,八旗精銳也是清朝真正仰仗的部隊,相對而言,綠營兵一般只負責維持地方治安,不做太多實事。這種制度與明朝的衛所制不同,衛所制是不花錢的,而清朝的兵制養的都是花錢的職業軍隊,支出就不在一個量級上,於是乎,清朝的軍隊數目自然也會少很多。

    明清兩邊的所處環境不同,直接導致了清朝軍隊數目少而明朝軍隊數目多的局面。

    明朝需要防備的地方,主要有西南少數民族各大土司,東南沿海倭寇縱橫,東北地區女真縱橫,北方地區蒙古威脅,明朝四處皆敵,這就直接說明了明朝需要龐大的軍隊數目,用以隨時鎮壓各地叛亂,如此這般,明朝的軍隊數目只能少不能多。

    而清朝的環境就好了很多,東北只剩下一個只好小口呼氣的,被打殘的朝鮮,而北方蒙古要就被清朝清洗過了。西南各地土司也被正式納入新的體系,清朝時期打過的仗雖然不少。但也確實沒有太多兵力。

    明朝朱元璋認為軍隊數目重要,而清朝努爾哈赤卻大不一樣,努爾哈赤走的是精英路線,如此一來兩者軍隊數目的差距自然也越來越大。

  • 11 # 明哥夠級保皇

    清朝是女真族建立起來的,而女真族是少數民族,本身人口就很少,軍隊數量自然就少。而明朝是漢族政權,地大物博,軍隊數量自然就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為什麼害怕失業?是什麼讓你堅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