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黔思行自媒體
-
2 # 小女天天好
讀書人嘴皮子行,智慧與才能是在風與火的社會實踐中鍛造出來的。無毒不丈夫,完人不存在。沒有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沒有貞觀之治。
-
3 # 郝風如水
據說能夠完整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古今只有兩個半人,其中孔子和王陽明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曾國藩只能算做到立功和立言。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一直以來被歷代帝王奉為至聖先師。孔子興辦教育,廣收門徒。著書立言。能夠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王陽明自幼志向遠大龍場悟道,平定戰亂。可稱得上上馬能武。下馬能文,安邦定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可稱古今第一完人。曾國藩天資愚鈍,但大器晚成。訓練湘軍,鎮壓了農民起義。能夠成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可算得上立功。曾國藩的“物來順應,未來不迎,既過不戀,當時不雜”的人生格言影響了後代諸多人。也可稱得上立言。不管是古代先賢還是朝廷重臣。只有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記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才能夠名垂青史,為後代所景仰。這三件事,其中每一件能夠做好,都可以稱得上先賢大儒。肯定是難上加難的事情。這也正應了那句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
4 # 進擊的老楊
立言最易。隨著活字印刷書的的發明,很多讀書人的書籍被保留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能看到不少古文的原因。
立德其次。安貧樂道或者譽滿鄉里,普通讀書人也能實現。只要對自己有極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即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評價顏回是也。
立功最難。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讀書人容易紙上談兵,建功立業的屈指可數。畢竟讀書人一直是文官群體的儲備軍,三立是讀書人的最高要求,歷史上實現三立的區區數人而已。
-
5 # 羽飛文史
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這樣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便是當今對“三不朽”稱呀之由來。
唐代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分別對德、公、言三者做了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思濟眾”;“立功為拯厄解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踐行“三不朽”,其實是衡量人生價值的一一把尺子。古往今來,真正做到“三不朽”者屈指可數,那它究竟難在何處呢?
立德難。人若有德,則會行為規範、行止有度、遵規守矩。而非依靠外力監督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立功難。建功立業必須時刻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而非謀一己之私,做到“在其位,謀其職,負其責,盡其事”。要有擔當精神,肩負“利民為本”的責任,有“先天下之憂而擾,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而非“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狹獈思維。立言難。時刻牢記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立言。言為心聲,為子孫後輩留下自已的思想和言論,“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民間有所謂“傳男不傳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即是一種陳年陋習,如果有識之士都持有這樣的心態,中華文明又怎麼可能傳承至今。綜上所述,追求“三不朽”的人生境界,是不斷認識和戰勝自然與自我的過程,要以德為本,以公丶以言為用,惟此,人生於他,是常青之樹,他於人生,是自在之主。
-
6 # 珩璐
立德之難。也就是作人難,作聖人更難,立德,在於修養身心,踐行作人的道理,言為萬世法,行為萬世師,心中有大愛,系天下蒼生。君子動而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為天下則。對於這樣的聖人道德標準,我輩只有仰慕,作起來實難。立功之難。也就是作事難。"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首先好象就把一個小人物排斥在外了,雖然他從來就不是隻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問題只是在於,做成的每件事,不僅要利在當代,更要功在千秋,這個"功"方能立得起來,而且要看你的機遇好不好!立言之難。也就是作文之難。立言最難,著述者很多,但"言行其要,理足可傳"的並不多,其言論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更是寥寥無幾!
-
7 # 南方亮視點眼鏡
上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
8 # 護法天瓶
難在行。當然,真正想修身改命的人,行起來也是有效果的。大道至簡,知易行難。但是如袁了凡先生。日行三善,堅持三年,命運不也全部改變了?所以實行是最重要的。而堅持,也就是不放棄,精進,是重中之重。
佛法修行有個重要的原則叫做心念相續。比如年輕人問長老,我一個月佈施寺院30元,和一天佈施一元,堅持一個月哪個好。長老回答說,當然是堅持一個月。因為你一個月都在佈施,起了30次佈施心,喜舍心。三十天裡,你每天都在行佈施,心心相印,法相圓滿。這就是心念相續的力量。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所以趕快行持佛法,佈施,放生,助印,助建寺院,齋僧等等,另外最好自己也修行,這樣未來才會越來越好。
儒佛道,儒家講究仁,佛家講究慈悲,道家講究善,其實都包含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好好修行。以心印法,心念相續不斷,未來會越來越好
-
9 # 2050年橄欖型社會
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立德,立功.,立言,這個標準是聖人的標準。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參考以上三個人的言語德行,功績,對比自身,能有超呼者?所以很難的,因為標準太高。
-
10 # HR風彩
儒家所謂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最難是立德。立德為立言立功之根本和前提,
-
11 # 女茶君
難在立德,有了立德,立功和立言是幾乎像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事一般,而沒有立德,其它兩項則幾乎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不長久,可能是欺世盜名。以前的讀書人從小讀的內容多為為人之經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現在則不同,所以很難,現在我們通常要在成長中發現立德之重要性而後再學再重立,觀照起心動念,打破舊有的利己習慣,重建以利他為先的習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
12 # 閱千帆
陶行知早年陶知行,後改名陶行知,因中年方才知道有“行”方有“知”,對於普通人而言,立德立功立言都太遙遠,首先要有行動力。
-
13 # 餘鐵江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也就是“三立”,現在我們可理解為人生的三個最高標準,或者說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養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偉大的功勳業績,確立獨到的論說言辭。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
古人講:“三不朽”是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可見古人也是把具有高尚道德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
首先來說說立德,古聖先賢把“立德”擺在“太上”之位置,因為“德是才之帥,才是德之資”,“素質可以立國亦可以亡國,素質可以興業亦可以廢業”。古往今來,人以品為重,官以德立身。人常說:“以德服人”。現代,人更講究寬厚誠實,仁義慈祥,言行舉止穩重大方有涵養,做人有道德修養。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礎,明代學者高攀龍曰:“吾立於天地間,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義。”
宋代儒家主張“為生民立德,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立德當做建功立業和治學立言的根本。今天,國家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推行德治,重民生,謀福利,辦教育,興科技,慎刑罰,固邊防。延續六十餘年天下承平,國力持續穩定發展,令世界矚目。由此可見,凡是“為生民立德”、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個人和政府,都能夠有所作為,傳之不朽。
其次,立功,就是嚴謹做事。《說文解字》說:“功義為用辛勞安定國家的功績、功業。從力從功,亦勞作之意。”“立功”不僅限於驚天動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業。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許許多多對人類文明進步有突出貢獻的傑出人物。有巢氏構木為巣,讓人類結束穴居生活。神農教人稼穡,讓人不再飲毛茹血。嫘祖發明養蠶,從此衣被天下。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使華夏文明得以承先啟後。倉頡造字、畢昇發明印刷術,使中華文明廣為流佈。
最後,立言,它是立德立功的延續,是傳承文明的載體和途徑。立言是把人們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經歷中發生的思想、經驗、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記載其要,傳之與世,供人欣賞、借鑑,給人以啟迪和鞭策,這是功在當時功在後世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司馬遷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孔子說:“言而不文,行之不遠。”韓愈:“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杜甫:“名起文章著。”都是講的為什麼要立言和怎樣立言。立言對於傳播文明,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14 # 真一道子
德、功、言三不朽,之所以難立者,非是難學,而是難行,學不難行難,因為難行,所以難立。究竟何為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者,修齊治平也;立功者,誠正靜定也;立言者,代天宣化也。
先說難立德德難立,是因為難在於修身,而修身則需要在格、致、誠、正上下工夫,譬如格物,王陽明曾經“格竹子”七日,“格”出一場病來,後來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而修持身心,志難立、意難誠、心難正。志難立,是因為被名利所左右。意如何能誠?當不欺人、不自欺,不虛偽、不做作,人前人後表裡如一。心所以難正,是因為人之本身有偏向好惡的毛病,喜新厭舊的習慣。人生在世,身處爭名奪利、物慾橫流之中,所以德難立。德若不立,則難以至大。
再講難立功功難立,除了難以誠正之外,靜定之功更難以達到。人心之所以難以靜定者,是因為妄動不已所導致,而人心妄動難靜乃是被六慾所牽、七情所擾,人之貪心、嗔心、痴心難以除掉,好名好利之心難以淡泊,所以功難立。功若不立,則難以至上。
後談難立言言難立,是因為天有文而不言,所以需要聖人代天宣化。聖人代天傳語,既能上體天心、明天理,也能下會人情、知民意,上不悖下不違,不偏不倚達中庸,非是易事,所以言難立。言若不立,則難以至中。
-
15 # 千奇百怪的漫長旅行
《左傳》提出了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並稱“此之謂不朽”。後來唐代的一位學者對這“三立”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其實用現代話來說,“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
這麼算來算去,只有王陽明和丞相了。
曾剃頭,他不配!
-
16 # 聊以自娛2
讀書人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難在哪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天今天就談談這個問題。
“立德、立功、立言”,簡稱“三立”。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三立”,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三個最高標準,或者說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養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偉大的功勳業績,確立獨到的論說言辭。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當年,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範宣子就什麼是“死而不朽”,發表了各自見解,範宣子認為,他的祖先虞舜、夏商周就是貴族,世代顯赫,可為“不朽”。 叔孫豹認為,這不是“不朽”,而是“世祿”。 魯國的大夫臧文仲,他人死後,他的經典語言還在世間流傳,這才叫不朽。我聽說:“最好是修養品德,其次是建立功勳,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此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這才叫不朽”。
唐代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對“三立”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說白話一點,為人處事,首先要做的是樹立自己的道德風範,並且感染給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著你向善。其次是立功,救國家民族於危難,挽狂瀾於即倒。最後才是寫書立言,講自己的言行,自己對事情的理解積累寫成書流傳下去。宋代張橫渠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對“三立”的進一步詮釋。
“立德”,就是誠信做人。古聖先賢之所以把“立德”擺在“三立”之首位,是因為“德是才之帥,才是德之資”,“素質可以立國亦可以亡國,素質可以興業亦可以廢業”。古人常說:“以德服人”就是這個道理。常懷愛心,積德行善,寬厚誠實,為人祥和,言行舉止穩重大方,做人要有涵養、有道德修養。
“立功”, 就是嚴謹做事。“立功”並不只是讓人一定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可以建功立業。《說文解字》說:“功義為用辛勞安定國家的功績、功業。從力從功,亦勞作之意” 立功先立志,做一個遠大的志向和永不言敗的人,有堅定、剛毅的性格。有本領、有能力、有智慧。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立言”,就是傳承發展。不僅僅是著書立說。應該是立德、立功的延續,是把人們立德做人、立功做事中的經驗、教訓、矛盾和解決辦法加以總結,保留下來,供人(特別是後人)欣賞、借鑑和利用,給人以啟迪和鞭策,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後世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的三部曲,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就非常難。因為“三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恆,一步一個腳印長期堅持下去。要從立志、認知、誠信、正心、修身、垂範等做起,不斷認識和戰勝自我,最終達到超越自我,獲得社會和後人的肯定。因此,做到“三不朽”的確非常之難,但也絕非淺見之人說的“博得虛名而已”。
回覆列表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是用對聯的形式總結了曾國藩的一生。
曾國藩曾解太平軍之危,救清廷與累卵之間,是為立功;有家書傳世,著書立說,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是為立言;但也因前有鎮壓太平軍,後處置天津教案不利,因此,德行受損,難以立德。因此只算半個三不朽。曾國藩曾經當老師,當將軍,當宰相,都有建樹,所以稱他為完人。所以難就難在人無完人,很多時候執行難,阻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