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東西文明的差別是明顯的,是心性和物性的區別。心性是自在而演繹的,物性是受創被造的。所以東方文明是西方文明之魔鬼,西方文明是東方文明之無明。這是東西文明對立之焦點所在,在這一點上能達成和解,人類將突破物質桎梏,徹底轉化或消滅迷惑和罪惡。

  • 2 # 教育多維觀察

    古希臘哲學分為自然哲學和人本主義哲學兩大流派。自然哲學流派主張用理性的思維去探究自然,而不是以神的眼光看待世界。主要代表有米利都學派、愛菲索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人本主義學派主要研究人和人類社會,強調人的個性,主要代表有智者學派、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中國百家爭鳴時期的哲學流派主要是道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莊子和列子。道家注重事物辯證關係的研究,強調人的社會性,並試圖構建一個小國寡民的遠古理想社會。

  • 3 # 流浪詩人齊新光

    我齊新光給大家深度探討下古希臘自然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各自的特點以及之間的差異。

    恩格斯指出:“最早的希臘哲學家也是自然哲學家。”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家主要指公元前五世紀之前的伊奧尼亞學派,南義大利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希臘哲學從探討萬物的本原開始。哲學家們在對“始基”的提出過程中,闡明其演變的內在邏輯,從而揭示其內在的必然聯絡。

    何為本原呢?“本原是萬物的根源或元素”。亞里士多德對此也有過解釋。他認為:“一個東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構成,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復歸於它”。在古希臘,自從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第一個提出“水是萬物的始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後,“始基”觀念便存留在先哲們的運思中。米利多學派作為西方最早的哲學派別,他們在尋求萬物始基時,擺脫了宗教迷信的傳說,依據對自然的直觀猜測,首次提出世界的物質性始基思想。這表明了人類思維開始向神話階段告別,開創了科學認識自然的新路。

    泰勒斯之後的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限者,因為一切都生自無限者,一切都滅入無限者”。但他沒有說出“無限者”是什麼,有一點可以肯定,“無限者”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沒有固定形態或固定性質的原始物,它還不是事物某種共同屬性的抽象,是一種感性具體物。阿那克西曼德沒有從泰勒斯命題中思辨的水與感性的水內在的矛盾來把握思維發展規律使然。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者”是將一切具體性、個別性、特殊性都否定和抽象掉了。在希臘哲學開始時,從泰勒斯到阿那克西曼德,在從個別到一般的過渡上經歷了兩個階段:泰勒斯從個別的水上升到一般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則從一般的水(也是個別的物質)上升到一般的物質。在人類思想抽象發展的過程中,後一階段超越了前一階段,這是人類從認識個別轉向認識一般過程的一個積極成果,表明人類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的提高。

    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米尼提出了以“無定形”的“氣”作為萬物的始基,以一個確定的元素代替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形的東西。並認為氣有兩種內在的動力,即稀散和濃聚。他說,當氣“很稀的時候,就形成火;濃的時候,就形成風,然後形成雲;再濃,就形成水、土、石頭;別的東西都從這些東西產生出來的。” 阿那克西米尼的“氣”既堅持了阿那克西曼德作為始基所應具有的無限思想,又拋棄了他把一種不定形的東西作為萬物始基的見解,而且“氣”比泰勒斯的“水”有更大的存在範圍和變化性。

    畢達哥拉斯學派用“數”作為萬物的始基,他認為,“數是萬物的本質,宇宙的組織在其規定中通常是數及其關係的和諧的體系”,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由數造成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首次提出數的觀念,以數作為本原,在抽象思維程度上較米利多學派前進了一大步。“數”的概念已經抽掉了千差萬別事物的具體的質,注重事物的量。這就比“水”、“氣”之類更能說明萬物的本質。但是,把數看作獨立存在的萬物的根源,這使其哲學帶有極大的神秘性和唯心主義傾向。畢達哥拉斯提出的“數”,就尋求萬物的本原說,是開闢了和米利都學派不同的途徑,就尋求現象的本質說,也比米利都學派深入一層,這種無形體的數是比可感知的事物更為本質的東西。

    赫拉克利特綜合了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說,並將二者揚棄以後儲存在自己的新的形式中,從而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世界觀方面作出了概括和發展,成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集大成者。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始基,“變”是火的基本性質,火的變化生成了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火。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變化、必然性、規律(“邏各斯”)和對立、統一等範疇,並用這些範疇來論證始基範疇,不僅如此,赫拉克利特在論述始基的辯證特性、闡述“一切皆流”的辯證法思想的過程中,又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這對範疇。從表面上看,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或“火”,和米利都學派的“水”、“氣”等一樣,都是感性具體物。從這一點上講,赫拉克利特和米利都學派是有聯絡的。但從根本上說,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火”與“水”、“氣”等完全不同。用現在的哲學語言來說,“水”、“氣”等是物質,而“邏各斯”、“火”則是物質的運動。

    存在與非存在這對範疇雖然是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的,但他並沒有從理論上、邏輯上對這對範疇進行論證。與赫拉克利特不同,愛利亞學派不僅從邏輯上論證了存在與非存在,而且把“存在”作為世界萬物的本原。巴門尼德不同意赫拉克利特“我們存在又不存在”的說法。他說:“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存在自身同一,存在就是存在。凡是可以思議的都是存在,凡是不可思議的都是不存在。愛利亞學派認為,存在的特徵是無始無終、靜而不動、永恆不變。從人類理論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愛利亞學派的“存在”比先哲們提出的本原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針對赫拉克利特運動、變化的始基觀,愛利亞學派對存在範疇作了各種邏輯規定:首先,存在是永恆的,即過去、現在、未來都永遠存在;其次,這種永恆的存在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再次,這種無限的存在也就是惟一的存在;最後,這種永恆、無限、惟一的存在是不變的。愛利亞學派對“存在”的種種規定,顯然是形而上學的,這對於赫拉克利特來說,是一種反動、倒退。但是,這是人類認識前進運動中的暫時倒退,正是由它演化出了存在與非存在、一與多、有限與無限、動與靜等一系列哲學範疇。

    中國古代哲學萌芽於殷周,西周初年的《尚書.洪範》就提出五行學說和殷周時期的《周易》提出的“陰陽” 觀念,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在此基礎上,中國哲學在其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出現了許多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他們各自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面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先秦哲學主要指先秦至漢初這一時期的哲學。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環境下,產生了儒、墨、道、法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稱之為原始儒家,發端於孔子,其代表人物還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即是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惻隱心,能對別人的痛苦與歡樂產生共鳴; 仁是一種寬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仁還是一種孝、忠的品質,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內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會生活中“忠君愛國”。“仁”在這裡實際上是人的完美的品質修養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僅為“仁”找到了人性的根據,即人天生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的萌芽,經過一番“修身”、“養性”的培養,就可以發展成為仁義禮智“四德”,而且他進一步以這種人性論為基礎,提出了“仁政”學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這些“重民”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秦儒家思想奠定了整個儒家學說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國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和歷史哲學的基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的歷史上,能夠長期與儒家相抗衡的是道家,道家自先秦時期形成後, 歷兩千年而不衰,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民族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先秦時期的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建構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同時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準則。他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產生和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觀點。他還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他提出了包含豐富辯證法思想的——“反者道之動”的命題,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並意識到對立面的轉化,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並從事物的矛盾性角度,提出了“不爭”的處世與修養原則。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產生天地,天地和氣產生萬物,物生是氣的“聚”,物滅是氣的“散”。莊子哲學最有特點的是他的人生哲學,他認為,人要按自然本性生活,就要消除名利慾望,保持心靈的恬淡虛靜。老子、莊子哲學開創了中國哲學自然主義先河,他們人生哲學中的反等級、宗法、 專制思想,以及崇尚自由的思想,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理有較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一部分。

    墨家是先秦時期與儒家雙峰並峙的學派,同被稱為“顯學”,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提出“兼愛”的思想,他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就要使人們“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的治國主張包括尚賢和尚同兩個方面。尚賢即任賢使能,任人唯賢。尚同即由天子來“一同天下之義”。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從哲學上看,支撐法家變法和構築思想文化體系的有兩個理論觀點:一是性惡論。法家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並且從經驗層面觀察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實際行為,主張人性普遍好利惡害,貪婪自私,完全不能期望以禮樂化之。韓非子主張用賞罰兩柄來對待,用嚴刑重罰來治國,並透過法勢術的結合鞏固專制統治。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二是歷史進化論。他們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永遠行得通的基本法則,人們就應根據當今時代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 4 # 躁動時代的一股清流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個人對這兩個同時期不同的哲學思想情感是不同的。接觸古希臘的哲學思想是在中學開始,而中國的百家爭鳴卻是從小就潛移默化了。古希臘的哲學思想是眾神論,而且個人主義比較強。但是中國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更多的是如何治國,如何修身,如何化解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它是建立在周朝幾百年的禮樂制度影響後產生的眾多理論。

  • 5 # 瓜豆齋

    古希臘哲學是邏輯思維認識世界,百家爭鳴時期,我們的先人是一種象數理的直驗體悟,並非從邏輯出發,而是更著重對人性的理解

  • 6 # 求真思哲

    古希臘哲學側重於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百家爭鳴側重於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

    古希臘哲學是嚴格意義的哲學;

    古希臘哲學企及揭示人類終極問題;

    百家爭鳴探討團體和人如何生存的問題。

    古希臘哲學孕育了科學,為人類進步帶來光明;

    百家爭鳴推動了政治,給社會發展設定規矩。

    古希臘哲學弘揚蘇格拉底精神,鼓勵懷疑求真;

    百家爭鳴樹立門派、推崇權威,提倡遵禮守道。

  • 7 # 行走到何方啊lll

    我認為該命題就存在問題!先秦時代有哲學思想嗎?!要想回答此命題,就必須先要理解了解“哲學”本身的概念。

    “哲學”是什麼?

    哲學的體現形式很多。但最為主要的就是對一切問題的終極拷問。

    我們只有瞭解理解了古希臘“哲學”的含義。再去研讀體會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兩者的區別也就不言自明瞭!

  • 8 # 超凡博弈

    人類古代至少有誕生了600種以上的文明,但是狹義哲學僅見古希臘。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諸子百家其實並沒有產生真正的哲學。

    因為,科學完全是哲學思維的延展產物。所以,我們並不具備基本的哲科思維。中國文化是技藝文化,產生技術和藝術。哲學思維是一脈很獨特的思維模式,它是純碎的務虛之學。

    從1840年,我們才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但我們只看到了科學技術應用的淺表層面,目的是“學以致用”,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致使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深入探究過科學的父親——哲學。

    哲學家和真正的基礎科學家,他們都只關心認識世界的問題,絕不關心改造世界的問題。雖然我們今天已經全面的科學化,但是絕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科學的基礎是哲學,科學是哲學思脈的分科化大資訊量延展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不理解哲學,就不能真正的理解科學是什麼。

    科學對我們來說幾乎變成了一種叫做“科學教”的信仰,只要說是科學的,就代表真理,我們也就不再追究。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已經全面按照科學思路推廣教育,我們的孩子參加各種物理、數學競賽都能取得非常好的名次,但是我們在科學創新和發明上的貢獻卻一直很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於科學的底層思脈——哲學,缺乏深刻的鑽研。

    哲學這個單詞是希臘文愛和智慧這兩個詞拼合而成的,近代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被翻譯成中文“哲學”,原意就是愛智。哲學的起點是我們把所看到的世界萬物都當做是虛假的幻想,眼見絕不為實,但我們中國人常說“眼見為實”,就這麼一個基本觀念,就徹底的關閉了哲學的大門。我們只有超越和動物一樣的直觀思維,才可能展開哲學的探討。

    哲學家們首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緊接著還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對自己的思維如何執行都要加以審視和琢磨,對自然萬物都始終抱有極大的好奇以及不停的追問,是哲學的起點。因此很多人們認為根本就不成問題的事情,恰恰確是哲學家們要深究的問題。可見哲學的智慧離我們普通人其實是很遠的。

    他們對於世界抱有的基本觀念叫做不可知論,宇宙的錶殼永遠無法開啟,我們只能在外猜測。他們創立了整個科學系統,卻說世界是不可知的,對一切確定的知識永遠保持懷疑。這與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把知識當做確定的不發生動搖的結論,把科學當做真理完全相反。

    神學,哲學和科學是一脈相承的。古希臘人也認為世界的終極是神,但隨後他們開始追問神是用什麼方法操縱世界的?哲學由此展開。因此哲學一開始不過只是神學的女僕。但是要知道,對神學展開哲學追問的現象僅見於古希臘。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崛起,幾乎滅掉整個歐洲,並且把古埃及遺留下來的古希臘文獻全部翻譯成了阿拉伯文,使得古羅馬之後的希臘思緒就此中斷。

    後來所謂的文藝復興,我們印象中是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是文化上的復興。但最主要的其實是找回古希臘文獻和精神,只是因為文化藝術能影響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看到。

    1000多年前,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西方步入黑暗之中世紀,可見信主文化對智慧的壓抑和遮蔽。

    第二個智慧調動方式叫做重德,最具代表性的就我們古代中國了。而諸子百家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大部分都是表達古代中國最典型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因為,農業使得單位土地上的能量產出大幅度的提升,直接帶來人口暴漲,人際關係和資源關係過度緊張。導致中國先賢們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處理人倫社會問題上。這樣諸子百家,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絡都是道德、倫理與社會關懷,這一脈思想稱之為重德文化。

    第三種智慧調動方式就是我們要說的“愛智”。所謂“愛智”,就是隻討論智慧本身帶出的問題,而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不在討論之列。像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智慧都是執行在實用層面的,都是為了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但是,古希臘人認為,凡是能夠應用的,那都是工程師,是匠人的事情,不再是需要繼續追問的課題。只有研究不能用的東西才叫學問,純粹的無用之學才叫哲學。這和我們常說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正好恰恰相反。

    我想以上幾點,大體可以表達出古希臘哲學思想和中國古代百家爭鳴時哲學思想的不同之處了。

  • 9 # 青風諮詢

    一個是古希臘哲學思想,一個是百家爭鳴

    土壤不同,結的果子不同

    淮南為橘 淮北為枳,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 10 # 閱問時光

    古希臘哲學思想引導讓人們從簡單的活著著深入思考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要這樣活著?

    百家爭鳴時期的哲學思想 也就是很多人在爭相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 現實只有一個, 而思想可以 有很多。

  • 11 # 道ting途說

    從形式上來理解,我們可以把古希臘哲學比作一棵樹,而百家爭鳴時期則是一片森林。

    因為古希臘哲學整體而言,是一脈相承的,雖然也有體系理念的偏差與爭議,但總體而言,他們的核心都是對理想社會的思考和探討。

    但百家爭鳴則不同,就像一片森林,各自有各自的形態,自成體系,有些互不干涉,有些互相影響互相寄生,也會有高低強弱之分。

    從性質上來比較,我認為古希臘哲學更多思考的是未來,是富有浪漫主義精神的空想,而百家的實用性和目的性更強,強調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

    通俗一點描述,古希臘哲學更多考慮的是“為什麼”,而百家爭鳴的大部分思想考慮的都是“怎麼做”。

    比如我們熟知的墨家、法家、兵家、雜家、縱橫家,從名字上酒能看出,實用性很強,如今被奉為正統的儒家,雖然大方向上,想要建立大同社會的理念和古希臘哲學不謀而合,但方法上卻是針對當下,崇尚禮樂和仁義,強調教育,都是可實施的有效措施。

    相比之下,道家的理念倒是跟古希臘哲學更為接近,也頗有浪漫主義的精神,這也是道家之後能成為道教,最終成為精神依託的原因吧。

    說白了,中國的發展最終選擇了儒道,虛實結合,也因此能孕育出2000多年的大一統社會,能孕育出相容幷蓄的璀璨文明。而古希臘哲學雖然對現在影響較大,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在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之前,大部分都是華而不實的空想主義,也因此造就了歐洲大陸幾千來的分裂和動盪。

  • 12 # 太古水月

    雖然都是流派眾多,但其實差別巨大:古希臘哲學的基礎上,誕生了現代的科技文明;百家爭鳴卻大都塵埃落定,坐在國學的寶座上供大家景仰。無用之學之中誕生了有用之學,倒也印證了老子‘無為無不為’的理論。

    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是由希臘文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所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慧’。西方的學術傳統裡,早就界定了哲學的作用:哲學具有基礎性和整合性,既能為一切知識奠基,又能統合所有的知識。

    古希臘哲學也有各種流派,但都出於對人生的洞見,對生活各種側面的理解,是在‘愛智慧’這個路子上走的。

    中國的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實際上都是在給當時的社會問題開藥方。誰的學說能夠打動君主,誰的藥方見效快,誰就能得到重用。孔子周遊列國,終於無功而返,弔詭的是他的學說卻在他身後影響中國兩千年;蘇秦張儀以縱橫之術周旋於諸侯,位高權重,風頭一時無兩。混亂局勢下,這些謀士才會得到重用。

  • 13 # 王庶文

    希臘哲學是純粹哲學,也就是純思想。

    中國確切的說,不存在哲學。

    哲學又叫做無用之學,在中國最接近哲學的是名家,也就是喜歡辯論的學派,提出“白馬非馬”,“子非魚”等辯題。

    百家爭鳴,其他學術都是基於實用,例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是。

  • 14 # 真相很簡單

    如果說相同點,那麼,這個時代,正是人類文明開始思考世界與人類奧秘,世界與人類關係,人類社會規律的啟蒙時代,全人類都在想類似問題。

    如果說不同,那麼,百家爭鳴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而且任務比較現實而且很著急——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結果呢?既然目標是清楚的,那麼怎麼達成目標就怎麼做。秦國就來了,用法來集中國力,打贏了統一戰爭。

    所以,百家爭鳴服務現實的實用目的很清楚,不是一般哲學意義的談玄,談就是為了用。

  • 15 # 至德堂

    古希臘哲學思想包羅永珍,成為現代不同學科的思想源頭;古中國百家爭鳴思想得以倖存的其實不多,得以發揚的更少,所以我們並不確切知道百家爭鳴思想的原貌,後世知道的主要是政治思想和少許的形式邏輯和幾何知識。

  • 16 # 血色舞臺

    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的真實面目究竟如何還是一個謎,現在所說的古希臘只是一個傳說,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它確實存在,不少人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所以,把傳說中的古希臘哲學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對比其實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思想的對比,是不那麼合理的。

    西方哲學的起點是所謂愛智,方法是辯證法,就是透過反覆辯論和質疑來啟發智慧,於是產生了所謂自然哲學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學問。最初只是點滴的片言隻語,後來逐步形成條理乃至體系。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有確鑿證據表明,現在彙集的亞里士多德多達三百多萬字的全集是十八十九世紀形成的,古希臘不存在產生的條件。現在存在的大量的古希臘時期的學術著作都存在這種問題,有待後人進行考證辨別。

    諸子百家的著作則有不同的面貌。它們有同一過起源,即《易經》《詩經》和《尚書》等。中國哲學追求的是道,道可以包括智慧,但不限於智慧,它是決定宇宙社會人士的最根本的法則。中國古人的方法不是抽象的思辨,不是形式邏輯,而是《周易》的符號邏輯和辯證法。中國古人的辯證法不是古希臘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而是類似於現代的辯證法,是重視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法。

    西方哲學傾向於用語言和邏輯來分析自然社會和人生,中國古人則是用陰陽八卦六十四卦以及賦予的哲理來分析宇宙社會和人生。所以,西方產生的都是邏輯嚴密的大部頭的書,而中國的經典著作都是對《周易》思想的引申和發展,往往都是短小精悍的美文。

    西方人傾向於對每一個概念和名詞都下一個精確的定義,大部頭的哲學著作都是以幾個重要概念為出發點推理出來的,結果大都是廢話連篇。直到近代才有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實際上是對形而上學的反抗。西方的哲學和經濟學著作往往需要對詞彙重新進行定義,或者自創一些新詞,是很麻煩的。

    中國哲學的特點是模糊。一個漢字可以包含無數個意義,哲學家在使用過程中並沒有下一個嚴格的定義,甚至標點符號也不用,於是讀者可以各按自己的理解來解讀。而且,古人也不講究語法,這裡含糊的空間就更大了。這種特點對科學研究極為不利,因為科學需要精確,但對哲學和詩歌文學很有利,因為有利於想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胎是生還是不生,各位寶媽是怎麼考慮的,婆婆又是怎麼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