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果果
-
2 # 維清weiqing
打仗首先是智慧、經驗和訓練,歐洲十萬人不過是臨時集合的比烏合之眾好點的軍隊,缺乏磨合,麼有完成大兵團作戰的基本戰術以及作戰經驗,蒙古人已經是身經百戰的大兵團作戰軍隊,還沒打就可以知道結果。
過去遊牧民族也是這麼散兵遊勇集合起來的軍隊,被漢人有組織有訓練的軍隊,經常一衝就垮,後來慢慢總結經驗,越打越好,還充分發揮了體能上的優勢,自然可以橫掃世界。
中國漢人之所以無法做到,僅僅是因為太仁慈了,下不去手。歷史上兩次被遊牧民族打敗,其實都是自己壞了自己的大事,並不是不能打,所以,清朝以後百年積貧,幾十年就打回來了,打仗的經驗教訓還是需要老祖宗有料,可以傳承。
-
3 # 夢淡痕清1
在打仗方面,蒙古騎兵有著天生的馬上技能,駕馭馬匹比歐洲騎士靈活,他們在馬上可以完成任何動作,長期的遊牧生活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不畏艱辛不懼怕任何困難。雙方文化不同,對待戰爭的態度也不同。蒙古騎兵不可能隨便回家的,命裡註定就是奮勇前進,歐洲騎士由於文化的差異,不會輕易放棄生命。由於戰術運做不同,所以就出現了教科書式局面!
-
4 # 超新勝
時勢造英雄!冷兵器時代,還是一寸長一寸強
-
5 # 另類視角看歷史
關於蒙古人和匈牙利人的賽約河之戰,傳說的部分很多,以至以訛傳訛,神化蒙古人戰鬥力。
其實,蒙古人對匈牙利依險而建的城堡辦法不多,鮮有勝蹟。匈牙利人的近戰能力,總體上不比蒙古人差。《元史》說匈牙利有大軍十萬,但歐洲人並不都認可這種說法,一些歐洲史書認為,匈牙利軍隊人數同蒙古軍隊差不多,都是6萬人左右。
另外,戰前的匈牙利內部矛盾重重,這為蒙匈之戰蒙上陰影。
(圖:蒙古人西征地圖)
一:戰前匈牙利的國內矛盾
首先是貴族和國王的矛盾。早在安德魯二世時期,貴族就迫使國王簽署了詔書,國王權力受到嚴格限制。比喻不得向貴族和教會隨意徵稅,並隨意驅使貴族對國內外用兵。
這樣王權受到削弱,國王和貴族之間是有積怨的。於是,貝拉四世上臺後,首先就是把失去的王權要回來。他一方面侵吞貴族的土地,另一方面又取消貴族聽證權。為了明確尊卑,他甚至在議政廳抽掉貴族的椅子,讓貴族不得不站著和他說活。
這時候,東歐平原上的庫曼人在蒙古人攻擊下失去家園,紛紛西逃。貝拉四世不僅收留了他們,還把他們武裝起來,作為自己對付貴族的工具。這讓貴族極為不滿。
庫曼人屬於低一級的文明,不大習慣城邦生活,他們把東歐草原弱肉強食的習性帶到匈牙利,到處打家劫舍,搞得匈牙利雞犬不寧。但貝拉四世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至貴族們氣呼呼地說,以後蒙古人來,就讓庫曼人保護陛下吧!
後來,貴族在蒙古間諜中活捉到幾個庫曼人,勃然大怒,鼓動軍隊對庫曼人發動突然襲擊。連庫曼人的首領科騰都被殺了。庫曼人隨即展開血腥報復,焚燒了許多匈牙利村莊。
(圖:貝拉四世)
匈牙利並非歐陸一流強國,殘酷的內耗又消弱了內部團結。國王的撫慰暫時平息了雙方怒火,但仍有一批庫曼人離開匈牙利投降蒙古,成了蒙古侵略匈牙利人的引路人和幫兇。留在匈牙利的庫曼人大約四萬帳。
為了求生,他們不得不團結起來,因為蒙古人的兇殘早傳遍歐洲。
出於唇亡齒寒的心理和對異教徒的恐懼和敵意,歐洲又有多支部隊成為貝拉四世的援軍,包括失去家園的羅斯人,以及南歐的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
一支參加了十字軍東征的聖殿騎士兵團,也加入了匈牙利的家園保衛戰,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視死而歸的獻身精神,對匈牙利大軍有穩定軍心的作用。
二:戰前形勢對比
蒙古人和匈牙利人的近戰,其實佔不了多少便宜,至多也就不相上下。蒙古人的戰鬥力在於開闊的平原地帶,以嫻熟靈活的騎射技術分割包圍,形成以多打少的區域性局面,圍而殲之。加上蒙古人遠在匈人之上的戰爭經驗和戰鬥定力,這才是蒙古人屢戰屢勝的首要因素。他們有條不紊,絕不慌亂,對戰略戰術的執行,一絲不苟。
(圖:賽約河之戰前的蒙軍)
但匈牙利人的計劃就比較紊亂,一者兵源蕪雜,彼此配合生疏,二者在戰還是守上,貝拉四世也徘徊不定。
本來,在依險而建的城堡前,蒙古人也辦法不多。如果匈牙利人一直守城,時間長了蒙古人的後勤就會出問題。但貝拉四世只求苟安,並沒有切斷蒙古人補給線的想法。
但是,一心求戰的聖殿騎士團卻有些不耐煩,他們有為宗教獻身的祟高信念和對異教徒的憤恨。所以,一開始就主張主動進攻。
然而,由烏戈林率領的聖騎士團很快陷入蒙古人的重圍,死傷慘重,他們第一次領略到蒙古人騎射和執行戰術方面的驚人天賦。一般來說,蒙古人會先射你的馬,讓馬掀翻重甲騎士,再迅速刺死。
逃回城堡的聖殿騎士團再也不敢輕言開戰了。貝拉四世也警慎起來,堅守城池不出。
這下蒙古人慌了,由於擔心後勤補給問題,他們連夜後撤。在聖殿騎士團的鼓動下,貝拉四世也決定讓大軍開拔,抵達塞約河西岸,依險扎塞。他們把輜重車輛鎖在一起,首尾相連,依託車輛為掩護,組成〝車營〞。這也是歐洲戰場上的傳統戰術。這種車營,對阻止騎兵衝鋒很有用。
拔都的蒙古主力出現在塞約河西岸。
(圖:拔都雕像)
三:蒙古人的詭計和先進武器
1241年4月11日,蒙古人決定以一次夜襲拉開戰爭序幕。但因為叛徒告密,蒙古人夜襲受挫,傷亡慘重。在攻佔橋樑的戰鬥中,蒙古人被圍獵,許多人落水被淹死,更多的被砍倒或射死。可見,匈牙利人的近戰能力,並不比蒙古人差。尤其是聖殿騎士們。
匈牙利以弩兵堅守橋頭,一邊固守車營。他們的保守戰術,要了他們的命。如果他們趁夜色尋找近戰機會,勝負未可知。
拔都決定兵分三路。他親帥中軍從正面用拋石機和火箭遠端攻擊匈牙利的車營,另兩路騎兵分別從塞約河上下游渡河,以木舟和筏子搭成浮橋。為掩護渡河,拔都以七架拋石機並架設火箭發射機若干,置處大橋中部,以壓制匈牙利的弓弩手。
火箭的爆炸聲和尖銳的叫聲刺破夜空,拋石機的石彈跟進。這種石彈上塗有一種有毒的粉狀物質,迅速在車營內彌散開來,滄得士兵涕淚齊下,極不舒服。許多士兵被石彈砸得血肉橫飛。更可怕的是,火箭引起了車營大火,給士兵造成極大恐慌。
聖殿騎士在東征同穆斯林打仗時,見過這種拋石和火箭武器。他們連忙一邊要大家撲滅大火,一邊穩住陣腳。但弓駑手還是完全被拋石機和火箭壓制了,匈牙利人左支左絀。
(圖:蒙軍渡過賽約河)
但奇怪的是,貝拉四世似乎對蒙古在上下游的渡河漫不經心,僅派少量人阻擊。
蒙古人渡河後,匈牙利大軍列隊以待。兩側以庫曼騎兵為先鋒;中間是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步兵以及少量的羅斯重甲部兵;聖殿騎士斷後,他們豐富的經驗和道義力量,無疑是這支部隊的靈魂。
中世紀歐洲的傳統是,每次戰鬥,貴族都必須衝鋒在前。這場戰爭就是這樣。蒙軍的首輪衝擊損兵折將,無功而返。貴族和聖殿騎士頂在最前沿,他們作戰非常勇敢,鼓舞著後方的戰士。
匈軍氣勢而虹,他們強大的近戰能力迅速把蒙軍逼到岸邊。怯於近戰的蒙古騎兵前擁後堵,無法施展,眼看就要頂不住。貝拉決定要發動總攻。這時候,不按牌理不牌的蒙軍,詭計又起了作用。
一股風一樣的蒙古騎兵突然從左翼迅速殺到毫無防範的右翼,把庫曼人殺得人仰馬翻,一小股騎兵甚至突擊到離貝拉國王很近的地方,他們想活捉國王!匈軍防線大亂,他們不得不向中部收縮,並在貝拉四世的指令下撒回車營。但保護他們撤退的弓駑手被蒙古人屠滅殆盡。
(圖:賽約河之戰戰場)
退回車營的匈軍成待宰羔羊。在弓駑手己屠殺殆盡的情況下,蒙古人的拋石和火箭,開始了對匈軍的集體圍獵。車營跟城堡完全不同,根本無法抵禦這種先進武器的攻擊。本來,如果匈軍再勇敢一點,堅決不退,和蒙古人尋找近身肉搏的機會,蒙古人的日子並不好過。但貝拉四世的保守,無疑使匈軍陷入險境。
車營內煙火瀰漫,並燃起大火。匈軍只能突圍。不然不是被拋石砸死也會被火燒死。蒙古人很陰險地故意放開一個缺口,引誘匈軍從缺口突圍。他們很快進入蒙軍佈置的包圍圈。蒙軍的弓駑手守株待兔,將這批突圍計程車兵襲殺乾淨。
貝拉四世無法掌控局面,他把軍隊指揮權交給聖殿騎士的首領烏戈林,自己在親兵保衛下向外突圍。貝拉四世的戰馬被射死,不得不換一匹戰馬繼續突圍。貝拉死裡而生,烏戈林血染戰袍,力竭而死。烏戈林的聖殿騎士團以及大批衝鋒在前的貴族,悉數戕滅。
突圍出去的匈牙利軍隊仍有2到3萬人,但驚恐萬分的貝拉四世無心再戰。庫曼人乘機叛亂,到處搶掠。蒙古大軍馳騁了匈牙利2/3的國土,焚燬了無數村莊,摧毀了所有城堡,留下一堆堆瓦礫。然後,他們開了個會,決定撒退回國。
(圖:蒙古人最後的殺戮)
結語
蒙古人的撤退給後世史學家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有人說,如果不是黃金家族出現變故和權爭,整個西歐都會陷入蒙古鐵騎之下。其實並非如此。
蒙古人一定有評估,他們深入西歐可能會凶多吉少。西歐是高度封建化的地區,這些成熟的具有強大組織能力的城邦,顯然和一盤散沙的中亞北歐完全不同。
蒙古人打突厥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是因為這些民族內部都極不團結,組織能力差。他們很難組織起幾萬人且團結起來的部隊。更確切地說,這些民族當時大多是部落社會,他們只認部落不認國家,眼裡國家觀念淡薄。對部落的忠誠要高於對君王的忠城,一盤散沙,這給了蒙古人各個擊破的機會。
另外,中亞和羅斯地區地形開闊,非常適宜於蒙古騎兵的發揮。
但匈牙利等西歐國家不同,他們屬於更高階文明,有成熟的建制和強大的國家觀念,組織力強。一旦大敵當前,敵對的各派也能團結在國王周圍。蒙古人也受到完全不同的阻力。
(圖:中世紀的歐洲城堡要塞)
尤其是蒙古人對匈牙利的城堡毫無辦法。他們先後進攻塞克什白堡、埃斯秦爾戈姆城堡、特倫塞城堡、梅內德科城堡、凱邁魯克城堡等,竟然無一攻克。
蒙古同宋朝打了那麼多年,尤其是襄樊城竟4年不克,這都與蒙古對城邦文明的進攻不適應有關,同西歐類似。假如宋朝不重文輕武,假如蒙古人沒有被征服的廣闊後方和大批僕從軍為蒙古人服務,宋金戰爭誰輸誰贏也未可知。
所以,沒必要神化蒙古軍隊。蒙匈之戰匈牙利的失敗,很重要的一點是貝拉四世的一系列決策錯誤造成的。
-
6 # 十一姨太
我們學過歷史,所以非常清楚,在歷史上我們國土面積最大的時候是成吉思汗統治的時期,那個時候尚武善戰的成吉思汗把亞洲絕大部分都收入囊中,甚至一度將自己的戰火延伸到了歐洲。可以說這個舉動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是非常驚天地泣鬼神的。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兵器可以使用上戰場廝殺,一般都是長槍或者長矛,人口基數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戰鬥的勝利,而當初成吉思汗率領6萬蒙古騎兵去對抗歐洲騎兵的時候,依然將敵人殺的片甲不留,取得最後的勝利可謂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
而原因則是因為蒙古人一般都生活在草原上,他們從小開始就接觸馬匹練習摔跤和射箭,所以他們的體格非常強壯,再加上蒙古人比較重視騎兵的訓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蒙古的騎兵都是非常向往善戰的,並且有成吉思汗這樣的領袖,所以說在戰鬥中是非常如虎添翼的,能夠發揮人群的團結力量。
即使歐洲騎兵不容小覷,並且歐洲的兵馬比蒙古人多,但是在那個時候的歐洲國家與蒙古重點關注的是有所不同的。他們更加註重疾病的發展和訓練,而通常他們會為自己的馬匹和將士披上很厚的鎧甲這樣高強度的訓練打造了一支鐵一樣的部隊。
並且成吉思汗的指揮能力是非常了得的,他的戰略方面也是很成功的,他誘敵深入從而打亂了敵人的作戰計劃,充分的發揮了自己蒙古騎兵的力量,並且那個時候成吉思汗的部隊都是使用長矛這樣的武器,而歐洲的騎兵可以看到他們走大多是使用的短刀,所以說一寸長一寸強就在這裡顯現出來了。
-
7 # 孫謙0
蒙古人主要是馬多,然後弓箭好,。輕騎兵回馬射,搞得別人實在是沒有辦法。
蒙古矮馬的耐力好,衝刺雖然差一些,但是跑長途是非常厲害的。
對付的手段,就是要設法限制蒙古騎兵的大範圍機動。匈牙利人就是用自己的鐵罐頭騎兵重騎兵和蒙古的多馬輕騎兵進行追逐和機動作戰。結果。在短程衝刺中馬力消耗乾淨,之後就被蒙古人成片的屠殺。
只要看蒙古失敗的戰例就行了,。花剌子模國扎蘭丁王子的馬魯灣,先選擇一塊兒比較坎坷的地區。然後讓自己的騎兵下馬,將韁繩綁在腰上。用弓箭打退敵人的進攻。等蒙古騎兵衝了三次到四次。蒙古馬睏乏了之後,在蒙古衝鋒的又一次後退中。王子命令全軍上騎拼命的窮追30裡,在這個區間段就是強行衝刺。利用充沛的馬力和蒙古對手打騎兵衝鋒肉搏。一次幾乎幹掉2萬蒙古兵。而且是鐵木真可汗時代的蒙古兵哦。
馬穆魯克全殲怯底不花呢,好像是選擇在一個山谷之中。開始的時候也是頑強防守,讓蒙古兵先攻。等蒙古的馬力消耗差不多的時候,再上馬猛衝的反攻。蒙古的軍隊無法快速地四散奔逃撤離戰場,結果被馬穆魯克全殲。
-
8 # 百曉大神
謝謝邀請。以下純屬我個人觀點。歐洲的騎士和東方的騎兵不一樣。他們屬於城邦國家。戰鬥的規模歷來就不大。還沒有發展出太多的戰術。總體來說。歐洲騎士使用的是重騎兵。防護很好。卻無法長途奔襲。戰術極不靈活。蒙古騎兵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機動。尤其擅長長途奔襲。並且分為重騎兵,輕騎兵還有炮兵。兵種搭配合理。經常使用迂迴作戰。可以將戰場無限擴大。歐洲的騎士適應不了。他們事實上是輸在了思維固化。這才被蒙古人打得一敗塗地。
-
9 # 眾裡尋TA千百度
客觀地補充:
說弓箭~歐洲的長弓力猛遠射祇適用在陣地戰,不適合重甲騎士馬上拉弓。蒙古複合弓短小力猛,蒙人遊獵早習慣能靈巧360度在馬上發箭。故意策馬逃退引追時突回身發箭,歐人從未見過,蒙兵鎚型箭矢針對性穿甲,騎士鮮有活命回軍告戒。
說戰馬~蒙古突"決"馬體小但靈活耐跑,歐洲馬高大但負重甲祇合短程衝刺,往往被誘追累而失戰力。
說體力~蒙人矮壯腿短自少習騎射,大草原缺木早習慣蹲,而馬上蹲射尤為出色。中世紀歐人當時已發展城堡生活,多樹木早習慣坐木椅,身型高大腿長,馬上更欠露巧。
-
10 # 網言軍事
別再以訛傳訛啦!1241年蒙古西征軍雖在匈牙利、波蘭取勝(這是2場相距千里的不同戰鬥),但戰果根本沒有網路寫手們傳揚得那麼誇張。
還全殲10萬歐洲騎士(重騎兵)呢,須知,當時要成為一名騎士必須貴族出身,而且得有錢置辦昂貴的武器裝備。在長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紀歐洲,能隨時拉起2萬至3萬軍隊開赴前線已堪稱強國(整個法蘭西也就1萬多騎士)。
十字軍東征鼎盛時期,在全歐範圍內才勉強湊夠10萬人馬,其中真正的騎士至多3萬人,剩下的都是奴僕、家丁、僱傭兵(多數為步兵)和隨軍商人。那麼,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呢?
1236年春,蒙古汗國正式發起“長子西征”,由朮赤長子拔都任主帥、名將速不臺任副將,所轄部隊分為4路人馬,總數約15萬(並非全部投入一線戰鬥,當時進入歐洲的蒙古軍不到10萬)。
1241年春,由察合臺之子拜答兒指揮的右翼蒙古軍為策應拔都主力部隊的行動,率先向波蘭發動進攻。有說法認為拜答兒所轄蒙古騎兵約2.5萬,但據當時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記載,拜答兒所部進入波蘭時只有1萬人,在歷經幾次戰鬥後減員至約8000人,而這8000騎兵就是蒙古西征軍投入與日耳曼-波蘭聯軍展開萊格尼察大戰的全部兵力。
再說日耳曼-波蘭聯軍一方,他們果真像某些網文中所說的集結了7萬至8萬大軍嗎?當然不可能啦,據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錢伯斯(james chambers)考證,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指揮的這支聯軍最多2.5萬人,其中大都為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既無戰馬也沒有精良的武器和鎧甲。
而據波蘭歷史學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構成聯軍中堅力量的職業軍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麼這裡面真正的聖殿騎士又有多少呢?說出來嚇人一跳——不超過90人。戰後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Ponce d"Aubon)曾給當時的法王路易九世寫信匯報戰況,稱其損失了3名騎士、2名僕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說明的是,這500冤死鬼其實就是在騎士老爺的莊園裡幹活的農民,他們裝備十分低劣(很多人操著農具上陣),也沒受過多少軍事訓練,將之驅趕上陣不過是被迫盡封建義務,替騎士老爺們壯聲威和充當“肉盾”。
至於所謂的“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純屬該騎士團大佬、時任普魯士方面指揮官的鮑勃·馮·奧斯特納(Poppo von Osterna)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捏造的謊言。美國曆史學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長期研究波羅的海十字軍東征和條頓騎士團,他在2003年出版的《條頓騎士團軍事史》一書中披露,鮑勃·馮·奧斯特納在萊格尼察之戰後很多年才去世,並非如傳聞所說此公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治身亡。
還有個旁證就是當時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寫給法王的信中,隻字未提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沒有講“奧斯特納壯烈犧牲”,而這樣一位著名騎士、高階將領若果真戰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瞞報的。
書歸正文,萊格尼察之戰蒙古軍確實打的漂亮,誘敵深入、疑兵之計、側翼包抄、各個擊破等戰術運用得極為純熟,結果是日耳曼-波蘭聯軍被基本上全殲,蒙古人為統計戰果將陣亡敵人的右耳割下裝滿了9個麻袋,亨利二世頭顱也被砍下游街示眾。
再說匈牙利之戰,據13世紀的波斯歷史學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寫的編年史記載,當時在匈牙利境內的蒙古軍約3萬人,其中投入賽約河決戰的有1.5萬至2萬騎兵。
那麼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有多少人馬,他麾下果真有10萬歐洲騎士嗎?顯然不可能。當時貝拉四世的確釋出了動員令,還向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諸侯求援,但問題在於外援並沒有來多少,而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貴族因為討厭他,甚至希望其垮臺,所以也抗令不遵。
結果,貝拉四世能指揮的部隊有1萬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還有一些輕騎兵和重甲騎士),算上被蒙古人驅趕入境的欽察人(男女老少共計4萬難民,能戰者最多一半),七拼八湊了大概3萬來人(最多近4萬人,因為當時蒙古軍斥候的報告稱匈軍是其2倍——蒙古人治軍嚴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說八道)。
可是由於匈牙利人誤殺欽察首領,導致欽察人臨陣倒戈,再加上蒙古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發射石彈)以及歐洲人尚未見識過的火藥武器(特別是爆炸性火箭),最終匈軍崩潰,被蒙古軍殲滅至少1萬人(別嫌少,這可是當時匈牙利的主力部隊)。
綜上所述,蒙古軍僅以4萬騎兵投入2個相距甚遠的不同戰場,就先後取得殲敵不少於3.5萬人的戰果,應該講確實很厲害,但前者並非天下無敵。別看蒙古鐵騎橫掃中東歐,然而其面對堅固設防的要塞和城市卻往往一籌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鐵蹄橫掃匈牙利期間,維斯普雷姆、沃什瓦爾等17座城防嚴密的城市均倖免於難。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經驗教訓,匈牙利人不僅在戰後加大防禦工事建設(貝拉四世就親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為石頭構造),還訓練和僱傭了更多弩兵(弩被證明在守城戰中對付蒙古騎兵很有優勢)。
賽約河之戰結束僅4年後,重建的匈牙利軍隊就主動進攻金帳汗國,擊敗一支蒙古軍並奪取了今屬摩爾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後金帳汗國出動3萬騎兵再次進攻匈牙利時,蒙古人更是幾乎全軍覆沒,金帳汗兀剌不花僅率少數親隨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鐵騎百戰百勝的神話徹底被打破。
-
11 # 夜孤城61233741
不要活在夜郎自大的意淫中了!蒙古人在歐洲的戰爭並不是主觀上的征服。蒙古當時分裂為四個部分,相互制肘也相互聯合。為了擴充生存空間才向四面八方擴張侵略。這種遷移式的擴張,你說5萬人一組沒錯,其中戰士最多1.5萬人,其他的還有家眷、奴隸、僕人、匠人等等。再一個,條頓騎士哪有10萬之重!整個歐洲三大騎士團加在一起也沒這麼多。而且,重灌騎士不適合大兵團作戰。一般是以百人為一隊。當時的蒙古部隊也是以百人為一隊。不過蒙古騎兵的戰術是我們熟悉的游擊戰術。騎士團則是陣地衝擊戰術。最後說明一點,蒙古騎兵的弓箭主要攻擊的不是重灌騎兵,而是簡陋,緩慢的歐洲步兵。騎士團是被活活拖垮,累死的。
-
12 # 康萌故事
歐洲習慣了重灌騎兵,對蒙古輕騎兵很不適應。在野外的較量中,輕騎兵還是佔優勢的,至少打不贏可以跑,有效的儲存實力,一旦重灌騎兵被引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等待的只有失敗。
-
13 # C語言答疑課堂
13世紀的蒙古軍隊應該說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軍隊了吧,橫掃亞洲大多數國家還能和東歐軍隊一比高下。10萬歐洲奇兵兩天後只剩千人,這個說法也未必全面。
蒙古是草原民族,擅長騎馬,那時候的打仗馬是很重要的工具,既能當交通工具用,又能當快速衝擊工具用。你說你站著跟一個騎著馬在你頭上的人打能累死你。
蒙古人體型屬於比較強壯的,那時的東歐人體型如何不知道,反正跟這樣的體型打還是有點吃力的,就算耐力比蒙古軍隊好,但是力量上不如別人也沒用。不是說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啥技巧都沒用嘛!
那時的東歐估計也沒見過蒙古這種打法的,初次見到蒙古這樣的軍隊估計也嚇懵了,一時想不出能有什麼戰法能有效的制止對方。
只剩千人這種說法,也不一定都是戰死的,也包括退縮跑了的!
-
14 # 冷兵器研究所
哪有什麼10萬騎士啊?當時的歐洲都夠嗆湊出來10萬騎士啊!按當時歐洲人的配置,一個騎士陪一兩個侍從,一兩個軍士,四五個動員兵……10萬騎士那就是最起碼五六十萬大軍啊!
這個問題問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時候的萊格尼察之戰。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軍已經深入多瑙河,進入波蘭與匈牙利的境內。當時蒙古主力軍隊在拔都的率領下猛攻匈牙利地區,而北方的蒙古軍20000人則由名將拜答爾統領,在波蘭地區圍攻西里西亞首府弗羅茲瓦夫。這時,波蘭大公亨利二世集結了由“歐洲聯軍”組成的軍隊前來迎戰。
顯然,蒙古人也沒有六萬啊!
雙方軍隊於1241年4月9日在萊格尼察對陣。亨利二世的“歐洲聯軍”根據現代歷史學家估計,人數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騎士,其中有大量訓練和裝備都很差的動員步兵。
還有博萊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維亞人,以及一些“大波蘭”中央地區的徵召者,以及巴伐利亞礦工。亨利手中最訓練有素的軍隊是來源於西里西亞公爵領地的僱傭兵,及一支小規模的來自法國的聖殿騎士團。這支聖殿騎士人數非常少,根據歷史學家彼得.傑克遜指出大約是68-88名裝備良好,訓練有素的騎士。當然,這些騎士還有他們自己的侍從。另外,一支人數不明但應該數量也是極少的條頓騎士團傳統認為上也加入了聯軍作戰部隊。
一種說法,戰鬥首先由西里西亞騎兵與蒙古軍隊的先鋒騎兵交戰,西里西亞騎兵很快被擊退。“大波蘭”部的騎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騎兵開始攻擊蒙古先鋒,而蒙古軍隊撤退了,但並非真正的敗退,而是讓“佔據優勢”的波蘭騎兵繼續追擊從而與波蘭的步兵隔開。這個時候,波蘭騎兵出現了一些混亂,梅什科公爵的奧博萊騎兵突然撤出了戰場,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將他最精銳的部隊——他自己的騎士與聖殿騎士也投入戰場。
雖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誘敵的輕弓騎兵依然在波蘭騎兵的側面,同時還釋放煙霧來掩飾蒙古騎兵的行動。在波蘭騎士與本陣步兵脫離的時候,蒙古輕騎兵利用掩護兩翼張開,迂迴至波蘭騎士的兩側,在賓士中向波蘭軍隊射出箭雨,而早已準備多時的蒙古重騎兵從正面平舉長騎矛發動衝擊。接下來的結局則是典型的蒙古騎兵殲滅戰。蒙古重騎兵與輕騎兵首先消滅了分割的波蘭騎兵,然後再對付崩潰的步兵。亨利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統帥亨利與博萊斯拉夫伯爵陣亡,亨利企圖帶著三名護衛逃出戰場的時候被擊倒並被斬首。勝利的蒙古人將他的頭插在萊格尼察鎮前。據說,蒙古人將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來,裝載了9個口袋。
根據當時法國聖殿騎士大宗師向法國國王提交資料,聖殿騎士團損失了500人,當然這絕大多數都是隨從人員,因為同時指出陣亡人員有3名騎士與兩名“軍士”及其他9名宗教團的戰士。
其實關於此戰的細節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說法也多。
但總體上,是蒙古輕騎兵主動後撤,誘使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主動追擊,接著輕騎兵配合重騎兵迅速反擊,將基督教聯軍的騎兵和步兵分割。由於當時基督教聯軍的步兵基本都是毫無訓練的民兵和礦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輕騎兵包圍擊潰。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之後則在蒙古重騎兵的和輕騎兵的包圍打擊下,迅速全軍覆沒。
-
15 # 易木7
從兩個方面來看,先看裝備再看戰略戰術。雙方裝備差異和各自作戰特點:蒙古軍複合弓,馬蹬,火藥。以高機動大縱深作戰為主,強調的是機動性,象今天的武裝直升機叢集。充分利用了蒙古馬的耐力,可以長時間大距離的連續作戰。二,歐洲重騎兵,輕騎兵,步兵;其作戰思想是人馬披重甲的重灌騎兵衝擊,在一些電影中有重現,手持長槍策馬飛馳,撞擊對方,目地在於破陣,打亂對方的陣形,然後步兵跟進砍殺,輕騎兵追擊擴大戰果。歐洲馬高大,速度快,但是耐力極差,在人馬都披重甲的前題下,馬甲一百斤,人甲一百多斤,再加上人的重量一百多斤,你知道馬的感受嗎?歐洲騎士團是職業軍人,一個騎士至少要兩人服務,為啥?那重甲自己是穿不上去的!得有人幫忙!還得穿幾層,最後一層從後面扣上的!穿上了還上不了馬,不信你就試一下,將一包一百斤的水泥背身上直接上你家桌子。所以得踩在一人背上還要另一人護著才能上馬,還得把兵器給他!那時的歐洲人騎馬是沒有馬蹬的,挾著長槍帶著劍衝擊是能不從馬上掉下來就很不錯了,所以他是一錘子買賣,時間不能太長,只起衝陣破陣的作用,還必須速戰,時間長了馬會受不了累死的!這一對比就明白了,歐洲重甲騎兵象今天的坦克叢集衝鋒,在二戰時期非常管用。裝備複合弓,馬蹬,火藥的蒙古騎兵象今天的帶精確制導彈藥的武裝直升機群,你打我夠不著,我打你逃不掉,不用給你正面作戰,利用超機動能力就能把你困死!
-
16 # 大午30
蒙古彎刀精鋼製作,歐洲戰刀熟鐵製作。
蒙古士兵自小便彎弓射大雕,歐洲騎士精神濃郁。
蒙古將領大迂迴、大包圍作戰,戰術動作嫻熟。
蒙古士兵的後勤保障(風乾牛肉乾、涮羊肉),戰鬥意志強烈(女人和財貨的刺激)。
-
17 # 幸生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指的是發生在匈牙利賽約河(今蒂薩河)畔的一場戰役,稱為賽約河之戰,它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先鋒速不臺率領蒙古軍西征,橫掃歐亞大陸。1241年4月,蒙古軍隊6萬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對面集結。
布達、佩斯本是兩座城,位於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達,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東的部分叫佩斯,國王的行宮就設在佩斯。
現在眾多的橋樑把兩部分緊密連線起來,才叫布達佩斯。
蒙古軍的到來,並沒有讓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慌張,因為他已經在佩斯城裡聚集了十萬匈牙利軍隊,再說他認為寬闊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擋蒙古人一段時間。
可蒙古軍還是來到了佩斯城城下,貝拉四世率領匈牙利軍死守城池,並不出戰。蒙古軍的大炮轟不開佩斯城的城牆,攻不進去,怎麼辦?
先鋒速不臺想出一個計策,讓主帥拔都故意率軍撤退,佯裝“我不打了”,引誘匈牙利軍出城追擊。
貝拉四世一看,沒有多少人嘛,敢挑釁我,滅了你!就帶著遠多過對手人數的軍隊追出城,幻想著一戰解決問題。
蒙古軍緩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賽約河與蒂薩河合流交匯處。
匈牙利騎手皆穿重盔甲,戰馬也披著盔甲,只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騎兵是輕騎兵,騎手沒穿盔甲,戰馬更沒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時候,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士是輕輕鬆鬆,走走停停,不時表現出馬上要被追上的樣子,還不忘回頭射上幾箭,而匈牙利騎士則一直全力追趕,人馬皆追的疲憊不堪。
蒙古軍一直退至匈牙利軍不設防的河東沼澤地駐營。貝拉四世追蒙古軍至賽約河河西駐營,派了兵士1000人守橋,以防蒙古軍進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軍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領,炮擊猛攻守橋軍,奪取橋樑;
一路由速不臺率領,從河的下游偷偷結筏潛渡,然後再迂迴到匈牙利軍隊的側後方。
4月11日黎明時分,兩路軍從四面發起突然襲擊,圍攻匈軍營地。還在睡夢中的匈牙利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傷亡慘重。
匈軍左衝右突,想突圍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軍攔住砍殺;跑得快的換個方向往東,被殺了;
留住條小命的再換個方向往南跑,又被攔住一通砍殺;有的好不容易沒被蒙古人砍死,卻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軍三面伏擊,主帥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個一小缺口。聽說西邊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窩蜂往西跑,驚慌失措的匈牙利軍在逃竄過程中一片大亂,踩死踩傷無數。
從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軍,以為安全了,沒想到又鑽進了蒙古軍早準備好的另一個口袋。
這場大戰,匈牙利軍七萬餘人被蒙古軍追殺殲滅,只剩一千多人和貝拉四世一起脫逃,蒙古軍順利攻佔了佩斯城。
這場戰爭,讓我想起《狼圖騰》中寫的,蒙古人是怎麼從狼圍殲黃羊中學會的打戰。
狼會耐心等待,在黃羊吃飽喝足最放鬆的時候,才突然出現。黃羊被嚇的四散奔跑,狼等黃羊跑的精疲力盡之時,逐漸縮小包圍圈,但故意留一個缺口,把精明有戰鬥力的羊從缺口裡放跑。
然後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沒有了首領,有的被趕到雪窩裡等凍死,成了狼寒冬時的儲存糧食,其他的則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殲。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遠,以為安全了,也實在跑不動了,就鬆了口氣。可埋伏的狼又出現了,跑不動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勞的狼,再次被屠。
賽約河之戰,就像一場狼殲黃羊。10萬歐洲騎士像黃羊一樣,被狼一樣的6萬蒙古騎兵圍殲,兩天後只剩千人逃脫,為什麼歐洲騎士這麼快就被全殲了?
1、體力消耗過大
蒙軍統帥拔都與速不臺先是發揮蒙古軍的輕快優勢,不和敵人打城市攻堅戰,而是出其不意,誘敵出城,敵軍上當了。
歐州騎兵重盔重甲的笨重灌備,使他們行動不便。在寬闊地帶,他們適於速戰速決,不宜長途奔襲。
可是他們卻被蒙古人誘惑下牽著鼻子走,錯誤的追了一天,人和馬都追得疲憊不堪,體力上已經處於下風。第二天連跑的力氣都沒有,哪裡還有力氣打?
2、兵器不如人
因為歐州騎士團人和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備了幾種兵器:長馬刀專砍馬腿,長槍用來挑戰騎士劍,當馬腿被砍騎手失去平衡跌下馬來,則用狼牙棒伺候,一錘定音了。
歐州騎兵的劍和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長一寸強,騎士們劍術再好卻夠不著蒙古人的身體,只有盡力抵擋少被捱打而已,比武器他們又輸了。
3、戰術落後呆板
歐州騎兵還習慣於面對面正面衝撞對打,靠重盔甲來衝擊敵人、保護自己。他們更想不到敵人會從賽約河下游渡河,迂迴包抄到側後方突然襲擊。
蒙古軍在敵人潰退混亂時又故意網開一面,引誘敵人再次進入伏擊圈。論戰術,打法單一落後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戰還能怎麼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個結局,那就是被屠殺!
戰後,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勢力達到東歐。這場戰役,為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奠定了基礎。
-
18 # 看透江湖
一幫什麼都不懂的,說什麼分割穿插戰術,就讓我給大家真正答案吧!
歐洲的人馬具裝重騎兵怎麼敗的,可以看看中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怎麼被蒙古打敗的。就知道了。
中國古代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什麼女真不滿萬?士氣問題?戰術問題?就你會戰術人家學不會戰術?人家都白痴?所有人忽略了金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作用。那是跟歐洲十字軍一樣的重騎兵。
鐵浮屠這麼牛為什麼被蒙古打敗了,首先我們看外國的文獻記載的蒙古騎兵裝備。鎖子甲,2水壺2套馬索,盾牌,重錘,補甲工具,甕,裝耳朵人頭計算戰功的布袋。
套馬索並不是一朝一夕,你看了就能學會的。並不是你學會了就能套住人的,那是蒙古人常年套馬練出來的。蒙古騎兵根本不跟你打,直接套你人。拉你下馬。拖你逛街。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古代甘肅寧夏的鐵鷂子,也是人馬具裝重騎兵。為了對付這種戰術,將人跟馬用鐵鏈固定在一起。可是依然難以面對,蒙古套馬索戰術。套你脖子直接拉你到後方。相當於出去直接牽個Mustang回家,只不過這Mustang多了個人…
一個個說什麼分割穿插,弓箭。都是想當然。人家歐洲都是智商下線,都你們聰明,人家學不會一般戰術?連怎麼打的都不知道就胡說八道。估計連中國古代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都不知道,不瞭解就一頓亂說。你們知道什麼是騎兵嗎?
-
19 # 青花毓瓷
人類歷史上最會帶兵幹仗的就是中華文明。當遊牧部族的馬隊與勇氣+漢族的謀略與炮弩時,冷兵器時代,無敵似的存在!
-
20 # 讀史自思10萬歐洲騎士的說法肯定是不吻合歷史事實的,是誇張的說法,目的是為了神話蒙古騎兵的戰鬥力而已。但10萬歐洲軍隊的人數應該是存在的。
於此我們就不糾結於雙方軍隊數量,只是就蒙古橫掃歐洲的原因做淺顯的分析。
01歐洲中世紀是十幾個騎士就能佔一塊地方敢立國的時代,缺乏大規模軍隊協同作戰的能力歐洲中世紀軍隊中受過整個軍事訓練的就是騎士,而培養與裝備一位騎士的成本特別的高,所以數量非常有限,同時騎士的單兵作戰能力確實非常強大。但佔軍隊龐大數量的是各個城堡領主臨時徵召的農夫,未經過軍事訓練,組織性與戰鬥力都處在街頭混混打群架的水平。另外,騎士的指揮水平也不具備大規模戰役的水平。
02蒙古軍隊的組織與戰術是當世最佳,能發揮出軍隊的最強大戰鬥力蒙古軍隊是在經歷過統一蒙古、滅金與西夏的殘酷戰爭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可怕的戰爭機器。其組織性與紀律性已達到古代冷兵器的最高水準。更可怕的是每個蒙古士兵的戰鬥意志與對各種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他們可以在行軍途中在馬背上睡覺,可以靠帶的母馬的奶充飢,這帶給軍隊的行軍能力是非常可怕的,往往在對方還未做好戰爭準備之時就給對方致命一擊。
所以,從軍隊的組織、戰士的戰鬥意志、軍事指揮能力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當時的蒙古軍隊是可以甩歐洲幾條街的,不論數量的多寡,蒙古橫掃歐洲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國的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就是在成吉思汗領導時期了。在那個時候,成吉思汗帶領著他的蒙古鐵騎不僅掃蕩了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還把戰火一直燃燒到了歐洲地區,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壯舉。
回覆列表
不得不說蒙古騎兵非常厲害,如果要探知這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我們的國家在元朝的時候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原本的漢民族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所以不怎麼喜歡對外發動戰爭,就算是有著很強大的實力也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的。不過蒙古就不一樣了,這是一個非常尚武的民族,他們的腦子裡面就想著怎麼去侵略別人了。所以那個時候,成吉思汗領導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領土擴張的很多,一直在征服一些其他的國家。戰火甚至一度蔓延到歐洲的地區去了,真的是非常的厲害。 蒙古鐵騎我們都知道是非常兇猛的,可是歐洲的騎士也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差不到哪去的。而且當時打仗的時候,歐洲的軍隊是要比我們的蒙古軍隊多的,為什麼最後還會慘敗呢?讓小編給大家講講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關鍵在這兩個原因。 我們的蒙古士兵生在大草原上,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一起在接觸騎馬還有摔跤射箭這樣的活動,這在他們看來很正常,甚至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他們每天起床的時候就會去看看自己的小馬,沒事出去溜幾圈。他們不是隻有士兵會是這樣,每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戰士,所以他們能夠達到全民皆兵的地步,隨便挑出來一個都很厲害,身體素質過硬。就像是小編在的大學,那些預科班的小哥哥就是每個人身體都很好,在運動方面很有天賦,籃球也是打得很好。他們生在草原,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那就是非常的勇敢,敢於冒險和探索。而且當時成吉思汗也是一個很偉大的領袖,能夠把自己的軍隊調教的很好,指揮得當,也有他很大的功勞,所以蒙古鐵騎經過的地方也是所向披靡了。 不過其實歐洲的騎士也會受到嚴格的訓練,所以這方面也不會差。騎士,顧名思義就很重視騎兵的一些訓練,一般的輕裝訓練當然也有,但是側重點還是在那上面的。重騎兵其實有著很大的優勢了,如果遇到步兵跟輕騎兵,簡直就是單方面的碾壓了。畢竟就算是馬匹上面也是有著鎧甲的隊伍是很難受傷的,一旦跑到了對方的陣營裡面去,那就是一場屠殺了。 這樣的戰略其實還是挺好的,不過他們過於自大,非常相信自己重騎兵的實力,覺得可以用來應對一切的挑戰了。這種驕傲是致命的,所以他們一聽說蒙古的軍隊要打過來,而且只有六萬的時候,心裡面是很不屑的,沒怎麼放在心上。要知道,他們可是有著十萬的精兵的,那時候古代也沒什麼熱兵器,槍炮什麼是不存在的,所以人數在戰爭中是很關鍵的。不過這一次,顯然是他們失算了,不過是短短的兩天,十萬的隊伍就只剩下幾千人了,他們非常的惶恐,害怕並且不敢相信這一切。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蒙古的軍隊使用的武器非常適合軍隊作戰,就是槍這樣長的武器,相比於刀劍來說是很有利的,畢竟戰場上沒什麼禮讓,還是長的兵器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力量,也能夠先傷到敵人。另外成吉思汗也是很聰明的,用的軍法謀略得當。他知道對方依仗重騎兵,所以就先用輕騎兵在前面放鬆他們的警惕,重騎兵安排在後面,然後把那些騎兵引誘到陷阱裡面去。靈活度要弱得很的歐洲騎兵就這麼落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