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波135198918

    戲劇多少年?古希臘時代就有輝煌的戲劇,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

    電影多少年?從愛迪生算起,也就一百來年。

    戲劇畢竟底子厚,不炫耀戲劇炫耀誰?

    傳統戲劇一旦開演,導演基本就可以歇了,因為從那一刻起,一切都是演員的發揮,效果好不好,全仗著演員,不炫耀戲劇炫耀誰?

    一段或高亢或深沉的表演,觀眾如醉如痴,演員自己也魂遊物外,真實和虛幻水乳交融,其創作狀態是很過癮的。

    拍電影,周圍七八個流著臭汗的常務和燈光瞪著你,說兩句臺詞就聽導演喝道:換景別!推軌道的你他媽的不能慢點嗎!這尼瑪是情緒鏡頭……情緒……再來一次!

    不炫耀戲劇炫耀誰?

    酣暢淋漓的戲演完,臺下掌聲雷動,演員半沉浸在角色中,半沉浸在觀眾的歡呼中,似夢非夢,那種高峰體驗是一般人無法感覺到的。

    電影首映式距離演員拍攝的時候至少過去一年,況且參加首映式的時候還在拍別的戲,兜裡還踹著另外一個劇本的臺詞,心根本不在這。

    不炫耀戲劇炫耀誰?

    霧雨、歌無神你、墨決明 等人贊同

    本人跑文化口的記者,和濮哥(濮存昕)等國內話劇人有交往。概括來說,話劇是表演的最高峰,因為影視作品是死的,每一個動作、鏡頭是固定下來的,而且一個鏡頭可以重複拍很多遍直到滿意為止;但話劇是即時表演的,演員在臺上一舉一動逃不過觀眾的眼睛,更沒有NG、重拍一說。話劇裡的多人話劇表演起來很複雜,而人少的話劇,如獨角戲、對子戲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獨角戲更是表演中難度最高的形式。上面有一位說的不錯,目前最火爆的小劇場話劇,演員是不能戴麥的,幾十年前的戲曲老藝人唱戲也不戴麥,聲音本身就是很高的要求,再加上表演層面。我和很多已經在影視界很有名的演員交流過,談到表演話劇他們還是一個勁兒的說“緊張”。應該向那些成名已久,扔堅持在話劇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家們致敬,他們真的對藝術負責。順便說一句,演話劇、寫話劇的演員、編劇、導演們報酬少的可憐。濮哥這級別的腕,每場演出只能拿到勞務費,低到你不可思議……

    曾嶸

    霧雨、張三、Chaku Lee 等人贊同

    我雖然不太懂話劇,但是我感覺跟劇場相聲的原理是相通的。

    話劇同樣也是接地氣的,相聲裡說的是“對面拿賊”,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你直接面對的是觀眾,你扭個腰抖個腿觀眾都看在眼裡,而電影裡的表演都是經過剪輯的,包括紀錄片也是如此。

    所以這個是最考驗功底的,就像作者現場作文、歌手現場創作等等一樣。

    你在現場要保證你的聲音會讓最遠的那個觀眾聽到,你的動作會讓最遠的觀眾即使看不清楚也能猜到你表達的意思,有句話似乎是“舞臺是誇大的藝術”,應該很適合用在這裡。總之就好似服務行業,你同時要用你的表演現場為這些觀眾服務。

    雖然話劇是經過編排的,但是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生硬的,會遇到突發狀況,也會產生一些即興發揮的靈感。

    曾經有一個導演跟我說好的話劇演員一定能演好電影,但是好的電影演員卻不一定能演好話劇。

    這種話當然比較難判斷是不是完全正確,但應該能說明話劇比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要更難演吧。

    不才曾經在北京看過幾場話劇,其實要在現場單純透過表演讓觀眾發笑、感動、感覺到刺激緊張等等,都是很難的。畢竟電影擁有更多的方法去烘托氣氛,而話劇則更需要靠演員的表演。

    霧雨、阿當、況且 等人贊同

    ~

    先來說一說話劇: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戲劇形式,話劇和其他戲劇一樣,脫胎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中通常巫師會透過表演、對話、舞蹈以及歌唱等各種形式,展現某一神祗的故事或行為,來起到威懾或教化的作用。

    在公元前750年左右的古希臘,當城邦文化興起之後,人慾得到解放,神性不再高高在上,酒神狄俄尼索斯(也是狂歡之神)從原本是色雷斯人最推崇的信仰,變成整個希臘城邦的精神領袖之一,由此在雅典產生了每年一度的“大酒神節”(Great Dionysia)。

    每到春季,整個地中海區域那些躁動的靈魂,便會聚在一起開個大Party,喝喝小酒,唱唱小歌,說說故事,泡泡……小澡,節日中的“酒神頌”表演,經過阿里翁、泰斯庇斯、埃斯庫羅斯三人之後,逐漸變為一種表演藝術,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理解的古希臘戲劇。

    以前在讀哲學史時曾順手對比過三大文明起源時期的重要事件,複製一下其中古希臘的部分,供參考,大酒神節與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所誕生的時間相仿。

    X

    幾千年過去,因為音樂會、舞蹈、合唱、雜技、馬戲、歌劇音樂劇等都陸續成為獨立性的表演專案,在表演形式上也越來越複雜。戲劇中最原始的一支,便弱化了歌舞、音樂以及其他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而是透過加強對白,轉場,制景,服裝,以及時間長度等方面的改良,來維護戲劇本身的故事性。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話劇:主要透過對話來闡述故事的戲劇。在西方,工業社會以前,話劇是所有說故事的方法中,儀式感最強,元素又最少的形式,另外一種是默劇。

    大繁至簡。

    再來說一說表演,聊一聊角色

    角色泛指故事中的形象,在任何載體中的故事裡,無論是一棵樹,還是一株草,或是一條狗,如果你想要得到受眾認同,那麼你必須要讓他們能夠產生移情(非心理學詞彙,指我們常說的代入感)。也就是說,受眾能夠透過呈現出的細節,包括視覺上的動作、神態、服裝等方方面面,聽覺上的對白、聲效、旁白、敘述等等,理解角色在場景中的作用,和表達出的情緒。

    工業革命之後,誕生了種種在舞臺之外講故事的形式,對比以前,因為它們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得講故事的靈活性變得更強。在這些新的形式中,為了迅速準確的體現角色的價值,往往會附加很多方法。

    比如電影中的做法,常常是這樣:

    一個遠景表現角色所處的環境,

    一個全景表現角色所處的位置,

    一箇中景表現角色的動作,

    一個特寫表現角色的特徵。

    圖片來自百度:

    電影透過剪輯,用鏡頭帶領觀眾經過四個層次的遞進,和角色之間的時空距離便被迅速拉近,觀眾會忘記他正身處於影院,便於接下來故事的展開。

    至於電視劇,因為電視螢幕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很小的,產量提高的很快,單個小時的絕對收益比較低,所以電視劇的表現手法借鑑於電影,但是與電影又有了一定的區別。

    比如攝影機往往會滯留在某一個空間的時間較長,機位的變化較少,便於不專注的觀眾不會顧此失彼。更多的利用特寫,而非是依靠景深來體現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角色本身的性格,對白也相對來說更加生活化。當然,因為經濟的發展,螢幕越來越大,與電影的區別也在逐漸縮小。

    回到話劇上來,現場的表演,固定的景深,連續的影像(你可以理解為每一幕都是一個固定的長鏡頭),靈活性受到大大的限制,想要透過角色感染觀眾,演員在現場對錶演技能的控制力就變得更加重要。這些技能主要體現在對角色臺詞的理解,對角色動作的拿捏,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眾目睽睽下,平衡角色和自我之間的關係,保持表演的連貫性。某個角度上來說,演員所承擔的壓力是要更大一些。

    但是,我反對以上所有將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以及話劇演員放在一起評高低的說法,反對所有認同演好話劇就可以演好電影,演好電影不能演好話劇的說法。這種論述等於說三鮮餃子一定比豬肉白菜餃子好吃,做一個人一定比一頭豬更快樂,不想當將軍的裁縫不是好廚師。

    然後再來說說為什麼驕傲:

    除了因為話劇中演員的作用被放大,所以演員傲嬌之外。

    人類總喜歡對新事物進行習慣的嘲諷,並透過對傳統形式地位的維護,同時維護某種優越感。因為新的總會轉眼即逝,而舊的未必不可延續。並且因為歷史的傳承,隨著時間的累積,某件事情的形式感會越來越足,參與這件事情,本身的儀式感也會越來越足。

    這種情況既體現在抽雪茄的鄙視抽捲菸的,用滴漏的鄙視喝速溶的,橡木桶鄙視鋼桶的,也表現在默片鄙視有聲片,黑白片鄙視彩色片,電影鄙視電視,2D鄙視3D中。

    如果翻看網路上所流傳的裝逼指南,你會發現如果想要將逼格抬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很多的錢做一件很舊的事”。

    回到話劇上面來,題主所謂的傲嬌,基於我的理解,其實是來自於一種對自我的讚賞。操著做原子彈的心,掙著賣茶葉蛋的錢,話劇相對於其他一些說故事的形式,畢竟要更為小眾,現在還在演話劇的那些表演腕兒們,透過這種行為實際上是體現了他們對金錢的態度。

    所以他們的傲嬌對的是錢,不是對人。但是如果還沒做到腕兒就開始傲嬌,那麼還有個詞可以形容,清高。

    ~

    賀蘭喬月,Θέσπις 戲劇工作者。

    小荷、蘇執、王劍 等人贊同

    先為影視表演正個名。

    我是舞臺劇表演出身,剛開始接影視表演才發現,舞臺劇演員在銀幕裡有很多“壞習慣”也是很難改掉的。主要的困難在於“收”,因為熒幕會把小動作和表情放大好多好多倍,反而很多在舞臺上energy不夠的演員(就是我們常說一些話劇演員演的戲太溫,太水,太平),她們在銀幕上反而剛剛好!

    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挺不適應的,每天都在提醒自己“收”,心理壓力很大。

    但是眼神啊,細微的情緒動作之類的就比舞臺上更加細膩啦。

    更別說一進組還沒認識開機就拍生離死別之類的,對自己有要求的演員肯定進組之前人物分析到要死啊。真的很難,壓力很大啊!

    但是...

    不得不說但是...

    如果自己對自己沒有太高的要求,觀眾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 2 # 神奇的小編

    能不能夠理解為話劇演員的表演更貼近於觀眾,每一個細節動作都是現場直播,不加粉飾不加後期沒有特效,若一個人可以做到在如此靠近觀眾靠近真實的目光都贏得眾多人認可,那可謂是一種莫大榮耀。所以如靳東一樣,曾經拿過金獅獎(話劇界的奧斯卡),如今他也說並不喜歡熒幕演戲,若演員不背臺詞他會生氣,不靠此吃飯,雖然紅卻十分低調。

    我想作為一個真正的經過觀眾近距離考驗的話劇演員,自己的身份是值得自豪驕傲的。

  • 3 # 搬書回巢

    話劇表演不像拍電影電視,不存在NG這說。

    首先,臺詞得都能背下來。不光背自己的,對手的,甚至其他片段的你也得熟悉瞭解。當然說臺詞的功底還得夠,這個可沒有配音演員幫你。

    其次,身段、體形、動作這也有要求,要事先排練多次,結合角色性格、特點等尋求最好方案。

    第三,要能應付突發事件。現場演出,像萬一誰忘了一句詞怎麼辦,不能晾臺上了,臺上的人都得趕快想辦法把戲接下去。經過這種場合鍛鍊的演員,面對攝像機鏡頭時無疑是會更加從容的。

  • 4 # 木木愛情觀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演話劇的看不起演電影的,演電影的看不起演電視劇的”。

    1.演員出演話劇比電視劇要求要很高,能夠出演話劇是對演技的一種肯定。

    2.演電視劇的話如果表現不好導演可以喊停,再重新拍一條,可是話劇不一樣,你必須一次性過,你不能說“對不起導演,對不住了觀眾朋友們,我重新來一遍”。你必須一條過,哪怕唸錯了臺詞,他不能停,必須接下去,出了舞臺事故要千方百計的補救回來,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還不能讓觀眾看出來。

    3.在話劇的圈子裡你可以看到很多老戲骨,可以對你的演技有很好的提升。話劇舞臺可以感受到各個場景的氛圍,這對演技的提升很有幫助,而且能認識很多老前輩,感受到藝術帶來的強烈衝擊感。

    4.雖然演話劇賺的錢不多,但是很多老演員都願意去玩演話劇來不斷地提升、充實自己,話劇更像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現實比藝術殘忍更多。而且話劇演員比較敬業,對舞臺有種敬畏感,他們需要記下整場話劇的所有臺詞,和演員的走位,誇張點說整場話劇下來能把演員累到虛脫。

  • 5 # sea134111236

    話劇演員要有真功夫!比如臺詞要字正腔圓,不能帶麥克風,聲音要到達觀眾的耳邊。這就要求演員有足夠的功力應對。現在年輕的演員都退化了,記得我見過的老先生:張家聲 石維堅 莫元季 韓童生 馮憲珍等等以及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他們的聲音能震得你的耳朵錚錚響。其次就是表情。

  • 6 # 我想靜靜靜靜靜c

    話劇落寞了,有點“夾縫中求生”的意味,不再需要振臂一呼號召群起的和平年代,擰開電視就是你愛我我愛你錯綜複雜狗血的肥皂劇。

    何必花錢,走出家門,去看話劇? 不值當,划不來。

    話劇演員是嚮往大銀幕的,橫店一哥一集十萬粗製濫造的戲碼,搖著女主角的臂膀咆哮,跳水生怕鼻子裡的假體移位要找替身,掉幾滴眼淚的哄哄女粉絲,臺詞錯了可以笑笑重來。

    粉絲經濟的當下,話劇演員要出頭,卻是那麼難。要付出成倍努力,才熬出頭,展露頭角。

    甚至一輩子埋沒。

    許多人藝出身的話劇演員,不論知名與否,都在積極地把觸角往大銀幕伸去,卻仍不忘著以自己話劇演員的身份為豪。

    話劇靠真本事,每一次都是唯一。

    話劇是一個整體的產物,各方面的配合才共同糅粹了一部完整的作品,演員的感情流露有順序的,一貫到底的,而且也是十分誇張的。

    優秀的話劇演員總是把演影視劇當做調劑,認為著話劇是高層次的藝術樣式。空曠的話劇劇場,需要演員時時刻刻的情緒飽滿。

    話劇要互動,忘了詞兒要靠默契和隨機應變,演戲能清場,但話劇不管什麼劇情,還不是得誇張地放大出來,每場戲演員的情緒濃厚都不盡相同,導致話劇本身,並不是一件可一概而論的,相同的流水線下的工藝品。

    電影話劇, “單向傳播”和“雙向傳播”之別,演員與現場觀眾的互動直接,簡單,觀眾對演員的感染力不可小覷。

    現場氣氛的把握,突發事件的調整,沒有剪輯師後期師的推助,短時間內就要把觀眾帶入劇情。

    難得很。

    話劇聖殿人藝的模式其實也挺殘酷,頗像一個京劇院團,按照生旦淨末醜分了行當,人人的戲路也基本定了。

    話劇的傳播要靠一場場磨出來,電影是一個個複製出來了,窩頭會館1000多萬的票房就神乎其神了,但是和動輒上億的電影票房還是差著呢。

    靠著後期剪輯特效音樂營銷炒作,一部小時代撐起了十億的票房,但話劇演員晨起練功揹著臺本兒,到處巡演,卻仍然拿著微薄份額。

    如果,影視劇是“把1拖沓至10”,那麼,話劇是“把10濃縮成1”。

    一部電影完了也就完了,話劇還活著,活得更豐滿,更老辣,更多姿。

    人藝現任院長張和平受採訪時言:“時代已經變了,單靠舞臺演出,演員很難提高知名度,在舞臺上也就缺少號召力、影響力。舞臺與影視應當是相輔相成、互利互惠的關係,如果能用我們的努力和工作把不知名的演員做紅,再反作用到舞臺,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影視劇太容易把一個演技不到位的人鼓吹紅了。太浮躁了。太不該了。

    這便是話劇演員的現狀了。

    要說話劇演員看不起影視演員,還不如說是花了同等的氣力,甚至加倍的汗水,卻沒有得到相等的回報。

    一點兒鄙夷和一點兒自憐。該不該堅持呢?傻不傻呢? 懇請各位多走進戲院,捧個場吧。

  • 7 # 七尺者大牛1

    話劇是舞臺藝術,話劇演員不是靠包裝程度、靠曝光率、靠特效渲染就能出名,臺詞的表現能力,形體的表達能力,更能體現演員紮實的功底。知名演員以話劇演員的身份為傲,是演員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認可吧。

  • 8 # 如果巴黎不快樂N

    雷佳音就是話劇演員,由於常年在話劇舞臺上歷練,演技特別好,眼睛雖小,但全都是戲啊

  • 9 # 不止看戲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問過幾位話劇導演和演員。

    一位著名演員跟我說,演話劇和演影視劇花費的心血不一樣。話劇的文字要嚴謹很多,好的話劇劇本理論上說不應該有一句廢話。每一句背後是有行動動機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跟劇情有什麼前後聯絡,話劇演員在臺上都要想到。

    唯有話劇表演是最能體現一個演員能力的。簡單來說,話劇就是表演的藝術,電視劇算是編劇的藝術,而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演電影或電視劇,演員表演不好不等於失敗,話劇表演不好就等於失敗。大家不會說話劇演員演得真爛,但這戲可真好看,沒這話。影視是有可能的,戲挺好看,就是演員演的不怎麼樣。

    現在越來越多的影視演員也來演話劇了,比如前幾年的陳道明,特別是賴聲川導演的《如夢之夢》吸引了胡歌、許晴、李宇春很多演員來演,最近周迅也要演話劇。

    賴聲川導演說過,對演員來說劇場本來就是一個最純正的“表演教室”。在臺上控制整個演出的是演員,而不是導演。一部戲導演排完後,真正在臺上從頭連貫到尾的是靠演員。電影導演會在剪輯室完成的事,需要演員在臺上一氣呵成,包括一個完整的流程和所有的心理轉折等。

    所以對演員來說,這兩種藝術形式基本的體現方式就不同,在拍電影時只要關注鏡頭對準你的那一刻,而在劇場的舞臺上,一個演員要連前連後,這對演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如果是劇場出來的演員去演影視,他會非常懷念這個過程,而沒有演過舞臺劇的演員會非常珍惜這樣一個訓練。

  • 10 # 美宿集結號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不是說笑的。

    電視劇、電影一個鏡頭不好可以重新來,甚至綜藝都可以。

    而話劇是直面觀眾的,你的言行舉止的表演能力直接影響到觀眾的觀看效果,怎麼說,演的不好觀眾罵出來都得受著,還會面臨很多情況,比如道具和演員之間配合問題,話劇是最早的現場直播,沒有美顏沒有提示。這是最展示演員功底的工作吧。也是話劇的魅力所在吧

  • 11 # 育兒經驗筆記

    昨天剛剛看了《聲臨其境》的總決賽,王勁松、趙立新、張魯一等很多我們熱愛的演員們,他們都是話劇科班出身或是曾經有過話劇表演的經歷。所以,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這個節目中他們的表現都是那麼的精彩了。我想我們應該稱呼他們的不是“演員”,而是“藝術家”。

    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對演電影或電視劇的有什麼偏見,而是基於話劇本身的特點做一個簡單的詮釋。戲劇表演有四門必修課:聲樂、臺詞、形體、表演,所以話劇演員給我們的感覺是話劇可以、電影可以、電視劇可以、唱歌可以、配音可以、主持可以、舞蹈可以,幾乎每一個都是一個全能的人。

    在我眼裡,話劇是這樣的:

    選擇話劇的演員都是有信仰、有情操的人。

    眾所周知,話劇演員的薪酬非常低,與電影、電視劇演員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片酬相比,他們的收入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即使如此,他們仍堅守在話劇舞臺上不離不棄,熱枕不減,我覺得這才是真愛,沒有信仰、沒有情操是萬萬做不到的。

    話劇非常考驗一個演員的專業能力,話劇演員是渾身上下都是戲。

    話劇與電影、電視不同,電影、電視劇中如果導演對演員的表演不滿意,可以現場再拍、補拍很多次,如果仍不滿意,後期還可以透過剪輯製作進行再加工,所以它們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已經是加工過很多次的啦,可是即使如此仍然阻擋不了一批又一批垃圾劇的誕生。

    但是話劇不一樣,它是一種現場演繹,不能NG,不能後期加工,即使是現場忘詞了,仍然要及時調整和應對,話劇不管是對演員臺詞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現場把控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話劇需要藉助有限的場景、有限的語言,來表達無限的意思,所以相較於現在很多的唱唱跳跳的小鮮肉們,話劇演員真的是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微表情裡滿滿的都是戲。

  • 12 # 東哥說故事

    不請自來!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以前看電視一直很不理解,例如《快樂大本營》《天天兄弟》等等綜藝節目,介紹演員的時候,總是喜歡說“某某某出演了某某某話劇,大受成功”。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何炅和謝娜,有一段時間一直掛在口邊的話劇《暗戀桃花源》。現在想來,真的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我們普通非文藝工作者,大部分接觸的都是電影以及電視劇偏多,而電影和電視劇後期製作更多一些,對於演員演技以及臨場應變的能力要求相對較弱。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滿螢幕充斥著的都是小鮮肉就可見一斑!雖然能夠帶來超高的人氣,但是其中一部分的演技實在是不敢恭維!

    話劇,這是一種非常需要演員演技,以及臨場隨機應變能力的藝術形式!

    因為話劇是現場表演,沒有NG,更加體現演技!所以,現在活躍在電影大熒幕和電視劇裡面的實力派演員,大多數都是出身於話劇演員,像我們熟知的演員徐崢、濮存晰、黃磊等等。

  • 13 # 香港電影

    因為其實演話劇與演電影是兩回事,電影你都是一個take一個take來,那麼你就有更多犯錯的機會,同時整個劇組都可以為你服務,如果你實在是演得不好,後期也可以幫助你。而話劇則不然,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話劇考驗一個演員的整合素質,不僅需要背臺詞,將角色融入進去,還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錯誤,因為你的每一個舉動都在臺下的觀眾眼中,隨機應變的能力也需要加強。所以,話劇更難看出一個藝人的綜合素質。

    舉個例子,香港影帝謝君豪,一半的生涯都是奉獻給了舞臺。人生角色,戲中角色,誰可以分演?

    這句歌詞用來形容謝君豪再合適不過。謝君豪是香港演藝學院科班出身,令他大紅大紫的舞臺劇《南海十三郎》是香港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主演的電影版《南海十三郎》令他贏得金馬影帝的殊榮;最近電視劇《錦繡緣·華麗冒險》大熱,又令謝君豪成為一代臘肉男神。

    近年來令謝君豪印象深刻的另一部戲就是《杜老志》。這出舞臺劇由梁家輝、劉嘉玲和謝君豪主演,2014年7月首演後好評如潮,9月重演依然受到熱捧,直至2015年1月三度重演,累計演出41場。《杜老志》的背景是香港的70年代末位於杜老誌道的杜老志夜總會,那時候的香港經濟騰飛卻也泡沫飛漲,杜老志夜總會是喧囂浮躁的社會中醉生夢死的代表之地。

    謝君豪演出的鄒世昌是一個表面風光無限的股壇大鱷,實際上卻要靠一個又一個的局來虛張聲勢。但謝君豪對這個角色卻別有一種解釋。“這個角色我的定位是個賭徒。雖然他的手法是老千,但他是個賭徒。賭徒和老千是不一樣的,老千千完人家就走了,老千必須要很低調的,是千完了人家之後走了人家想半天還不知道你是老千呢,老千是贏了錢要換到安全地方的。

    謝君豪太豐富太多面,他是一個最好而且也值得去看他每一部戲的演員,每一個角色中都可以看到謝君豪賦予人物的東西,有些是魅力,有些特別有榮幸的則是靈魂。戲是假,但在謝君豪的演繹下,人物有了靈魂,感情就足以傳世。

  • 14 # 赤兔電影

    人類的鄙視鏈無處不在,演藝圈中就有這樣的鄙視鏈,“演話劇的看不起演電影的,演電影的看不起演電視劇的”。其實,這樣的鄙視鏈並不是毫無道理的。

    話劇演出難度大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話劇: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臺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話劇的一個最主要的敘述手段就是演員在臺上的對白或者獨白,而且是實時的、近距離的被觀眾看到,不能中斷,也不允許有出錯的機會,所有的對白或者動作都要一次性完成,所以難度非常大。

    電影是最終要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在電影院會被觀眾近距離的觀看,所以電影本身的質感、演員的表演都要精益求精;

    而電視劇則主要是透過電視機或者移動裝置被觀眾看到,不像電影那樣要被放大到大銀幕上被近距離的觀看,所以對電視劇質量的要求以及演員的表演要求則更低了一些。

    話劇演員的身份值得驕傲嗎

    好不誇張的說,如果一個影視劇演員也是話劇演員的話,那他是完全有資本驕傲的。

    不信你看現在演藝圈中演技一流的演員,他們大多數都會在出演影視劇之餘參加話劇演出,這既是對自己演技的磨礪也是對於話劇的熱愛。

    陳道明的演技是國內公認的一流,我們平時能看到陳道明大多是在他出演的影視劇中,比如《康熙王朝》、《歸來》等。但是,你真想見識陳道明的演技有多厲害的話,就應該去看看他演的話劇《喜劇的憂傷》,那才是他演技的巔峰。

    去年曾經口碑爆棚的電視劇《白鹿原》的主演何冰就是北京人民藝術話劇院演員。在電視劇中,他將鹿子霖這個角色演繹的入木三分,本是一個反派的角色卻完全讓人恨不起來,也就只有他能做到了。

    而何冰在不演影視劇的時候,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話劇上面,他與陳道明合作的話劇《喜劇的憂傷》便是他自己編劇的。

    多年的話劇演出經驗,讓陳道明和何冰的演技更加的嫻熟精湛,而“話劇演員”的身份則成了他們演技的保證。

    有這兩位成功的“話劇演員”前輩做模範,現在有更多的人以自己“話劇演員”的身份而驕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父母論對錯就是不孝子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