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林寶1
-
2 # 食節
事後諸葛亮都好做,作為後人,結果也知道了,當時的各種情況,資訊,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於是,現在的很多人都會說,為啥他當時不這麼做?誰誰也沒啥了不起的,如果這麼做會更合理等等。
但是,回到事件發生時,資訊不全,壓力巨大,機會瞬間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出準確決定,才是真牛
我個人覺得,保盧斯是個好參謀,但作為司令官,不合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保盧斯不夠決斷,猶豫。害死了他和第六集團軍。
當然,在當時場景下,希特勒不讓退,第六集團軍主動突圍也有現實困難。但是,保盧斯作為第六集團軍司令官,在全軍被圍,空軍補給無法滿足消耗的時候,就應該清楚,突圍是唯一的出路。事實上,他也跟希特勒申請過多次。
但是,當曼施坦因拼力打到離他不遠的時候,保盧斯竟然沒有全力組織突圍。用沒有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來推脫是沒用的。
用同樣是參謀出身的曼施坦因來對比。曼施坦因派出的救援部隊,拼死打到距離第六集團軍不遠,在第六集團軍拒絕突圍,救援部隊也有被吃掉風險的時候,曼施坦因就違抗命令,讓救援部隊退回來了。
所以曼施坦因是名將,保盧斯不是。
-
3 # why126907588
不是說突圍就能突圍的,第六集團軍被圍的時機很糟糕,是一個寒冷的冬季,且友軍高加索軍團也處於不利境地。冬天突圍,即便能成功,重武器肯定是要全丟的,德軍又沒有堅固的防線供敗軍堅守。突圍出來的德軍在冰天雪地的情況下遭到追擊很容易全線崩潰,堅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區,至少能消耗蘇軍有生力量,保住高加索集團安全撤退,併為後方建立防線留出時間。
-
4 # 探測衛星A
第一:希特勒的命令僅僅限於外部救援部隊打破包圍圈,送入補給,維持通道,並且明確命令不得放棄斯大林格勒。第二:希特勒的命令中沒有明確是否可以幫助救援部隊一起打破包圍圈,這就有了曼斯坦因元帥在單方面打破包圍圈遇到阻力時,要求保魯斯從包圍圈內部發起進攻以求打破包圍的命令。第三:曼斯坦因元帥在要求要求保魯斯幫助開啟包圍圈的同時,明確命令保魯斯以整個第六集團軍撤離斯大林格勒為目標,由於這是違反希特勒的命令的,故曼斯坦因元帥已準備為此承擔全部責任。第四:由於希和曼的二個命令完全是衝突的,毫無疑問希的命令是最高的,曼的命令是無效的。但從實際看,保魯斯也是可以執行的。(因為曼的命令剛到,且保可以把責任推給曼,這需要魄力和擔當)。第五:但保是個缺乏進取心和責任性的人,還是不敢違反希特勒的命令。同時保魯斯對曼的突圍計劃的可行性存在嚴重的顧慮,所以藉口燃料問題,絲毫不理睬曼斯坦因元帥的命令(保魯斯的參謀長太強勢和頑固,保被他左右)。曼為開啟包圍圈,即使是暫時的,為此準備了超過3000輛的裝滿補給車輛和拖車。
-
5 # 翡翠獅
斯大林格勒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也許它是整個東線戰場中重要的一環,卻並非唯一重要的一環(類似於東方戰場中的南京保衛戰,象徵意義更大一點)。
對蘇戰爭中的南部戰線,雙方爭奪的焦點都是一樣的:烏克蘭的麵包和高加索的油田,保盧斯彷彿一個挑夫,扁擔的前面挑著高加索,後面挑著烏克蘭。希特勒被前期的巨大勝利衝昏頭腦,認為德國人可以三管齊下,在北方克服列寧格勒與芬蘭會師,在南方直取高加索,佔領他夢寐以求的石油和糧食,一勞永逸地解決戰爭後勤問題,同時掐住斯大林同志的脖子,中路的一百多個師擊破蘇聯的首都,在冬先生光臨之前敲響得勝鼓。北路與中路我們不多談,重點談談南線。
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期之前只是箇中將軍銜,因為全力支援納粹,元首青眼有加,提為上將,巴巴羅薩計劃,他是重要的制定者和執行人,戰後他的日記被公開出版,日記內容顯示,此人是個老派的普魯士貴族,一貫仇蘇,對希特勒忠心耿耿,侵波戰役之後,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紅軍的戰術,裝備,後勤和高階將領,同時也收集了大量蘇聯西部的地形材料,對蘇軍情況瞭如指掌,可以說是個“蘇聯通”。1941年6月,蘇戰爆發,肩扛上將軍銜的保盧斯與南方集團軍一起攻入蘇聯,前期的幾次勝利略過不提,10月,第六集團軍在期大林格勒與守軍接火,很快壓碎了守衛者的外圍防線並攻入城內與崔可夫巷戰,由於前期的基輔會戰花掉了德國人不少時間,攻擊斯大林格勒時已近秋末,城市的保衛者們退無可退,凡擅自退過河的人都有可能被槍斃,只好咬牙死戰,好在前期準備工作幹得不錯,城內各部隊劃區防守,河兩岸的渡口始終控制在自己人手裡,老百姓也“志願”加入到守城隊伍中來,空軍為了保衛這座以領䄂名字命名的城市也是拼了老命,特別是赫魯曉夫來督戰之後,所有人都打消了後撤的念頭,這樣一來,德軍士兵不得不停下了前進的腳步,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巷戰中,那怕他們曾一度控制住了斯大林格勒90%以上的地盤。1943年冬,紅軍擊潰了羅馬尼亞人,包圍了第六集團軍,蘇方稱為“天王星行動”。
學者們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希特勒輸掉戰爭的原因之一就是多線作戰。在東線也一樣:他把大的攻擊方向分成了三個,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這位下士又派出了A集團軍群繞過斯大林格勒去奪佔高加索的油井,史稱高加索戰役(1942年7月——1943年9月),如此一來,保盧斯不但要奪取斯大林格勒,還要保護著威廉.李斯特的屁股。到1943年1月,第6集團軍已經在苦苦掙扎了,希特勒仍然不許突圍。曼斯泰因為了救出保盧斯,連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了,最近時解圍部隊距離第6集僅有區區50英里,有文章稱被包圍的德軍甚至已經可以看見友軍發射的訊號彈了,保盧斯仍然不敢下令突圍,給解圍的德軍發電報稱,沒有汽油和糧食,部隊動不了……這是保盧斯最後一次突破紅軍包圍圈的機會。保盧斯當然知道突圍成功就可以保命,但他也知道,元首就是要他作出犧牲,以第6集團軍為代價,換來A集團軍群的平安歸來,他多守一個小時,威廉.李斯特就多了一個小時後撤,如果他自顧逃命,一旦A集團軍群覆滅,長著漂亮小鬍子的元首會怎麼獎勵他呢!既然如此,又何必枉作小人,不如死戰,既救了李斯特一命,又保全了自己的名節!這叫兩弊相權取其輕。這就有了那封令人落淚的訣別電報:倖存的軍官們向國歌敬禮,也許這是最後一次了……本臺停止發報!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客觀的看,希特勒下令保盧斯死守是有道理的:如果第6集團軍撤了,在高加索地區苦戰的A集團軍群將腹背受敵,所以要撤也要等威廉.李斯特先撤,這樣至少可以保住一部分主力。如果非得犧牲一個,那就寧願犧牲第6集團軍!要知道,第6集在當時的德軍中並非一等主力,就算覆滅了元首也不至於太心疼。最好的結果是曼斯泰因能解圍成功,擊潰圍攻保盧斯的紅軍,與保盧斯會師城下,進而佔領斯大林格勒。但曼斯泰因手中的兵力本來就不多,還有一部分人被派去支援中央集團軍對抗莫斯科的紅軍(參閱水星行動),僅憑手裡這點家當要讓朱可夫知難而退就太自不量力了。2月,紅軍發動總攻,打著擺子的保盧斯上將,不,保盧斯陸軍元帥和他的9萬戰友舉起了雙手,這些人中有6000名幸運兒將得到一張回家的車票,其餘的人全部喪生於蘇聯東部的勞動營。
-
6 # 18659461656
保盧斯第六集團軍完全可以突圍,但是由於德國人固有的精細害了他,被困集團軍的裝甲部隊油料只能使用一百公里,也就是說曼斯坦因的A集團必須無限靠近一百公里,因為這個原因,該集團軍全軍覆沒。無獨有偶,當時德國教官在教中國陸軍防空時,也要求必須有兩挺重機槍,四挺輕機槍,一個步兵排的兵力同時對空射擊,於是,當時一架日機就可以牽住一堆國軍。很是被動。但是共產黨的部隊就比較靈活,他們那裡有那麼多武器,一把步槍就敢對空射擊,直接的後果就是日機不敢低飛了。
-
7 # 手機使用者61959222822
保盧斯未得希特勒指令,不敢突圍。保一直是參謀人員,未在前線仼指揮官。所以未有實際指揮經歷。中國軍事家早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保將軍只會聽命希特勒,只會斷送第六集團軍33萬人的生命。
-
8 # 上海小施4749
任何在包圍圈的部隊,基本上90%的機會就是在包圍圈剛建立的時候,這時候敵方的包圍圈還沒牢固,陣地,防禦體系都還沒建立起來。這種時候,集中力量是完全可以突出去的,最少大部分有生力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你晚一點的話,那就沒戲了,唯一的指望就是靠強大的外援,或是敵方圍困你的力量不足。
保羅斯就是被圍之後聽小希的話,不動如山, 想著靠空軍提供補給,然後第二年再成為橋頭堡,進行反攻。結果就沒戲了,白白損失了這幾十萬機動部隊,而且毫無意義的損失。說來說去,還是小希對蘇聯的國力比較輕視,想不到蘇軍會動員出來這麼多部隊,工業基地在被佔領的情況下,東部還能大量生產出足夠的武器裝備來補充蘇軍。
-
9 # 島主說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曼斯坦因所做的救援明明是唯一的機會,但保盧斯為什麼不突圍?這個問題要根據當時戰場實際情況來分析,並不能把德軍失敗的責任全部歸結到保盧斯不向外突圍上去。
一方面,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指揮失誤是最大的原因。
本身,1941年底走馬上任的保盧斯,在接任第6集團軍指揮權後部隊進攻還是打得順風順水的,甚至在哈爾科夫戰役中一戰成名,提升了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利後計程車氣,也為希特勒發動夏季攻勢創造了條件,斯大林格勒戰場也是在保盧斯打贏這場戰役後才出現的有利德軍的戰機。
但是,德軍統帥部在部署1942年夏季攻勢時,從戰略層面應該沒有問題,採取的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將70個師的重兵部署在莫斯科以西的勒熱夫地區,由莫德爾第9集團軍當主力作牽制作戰,大有重新進攻莫斯科的勢頭,使斯大林不得不調集重兵在莫斯科方向作重點防禦;而在南線,希特勒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由A集團軍群負責進攻高加索企圖佔領那裡的石油資源,由B集團軍群負責進攻斯大林格勒,以佔領頓涅茨盆地並佔領頓河流域,起到掩護A集團軍群南下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在佔領斯大林格勒後,再迂迴北上與莫德爾集團對莫斯科形成夾擊之勢。
雖然說德軍的戰略部署不錯,也讓蘇軍一時找不到德軍的進攻重點,到6月底蘇軍才逐漸清楚德軍是要將南線作為主戰場,這才匆忙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著手部署斯大林格勒的防禦事宜。正是由於德軍打了蘇軍的一個措手不及,才使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進攻途中初戰勝利,希特勒錯誤的認為,保盧斯佔領斯大林格勒指日可待,命令第4裝甲集團軍南下增援A集團軍群,這樣就大大減少了保盧斯的進攻力量,從而讓蘇軍有了可趁之機,並決心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場聲勢浩大的保衛戰。
如果說德軍將第4裝甲集團軍抽調南下是個指揮上的第一失誤,那麼,當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發動“天王星行動”合圍包圍圈時,德軍統帥部命令保盧斯不準撤退不準投降就是第二大失誤。
所以,從這個層面講,分兵南下失誤在先,不準突圍命令失誤在後,保盧斯失去了兩個寶貴的機會。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冬季風暴行動是一次補救行動,對整個戰役並無大益。
1942年11月19日,蘇軍合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天王星行動”正式打響,第二天希特勒命令曼施坦因迅速從列寧格勒戰場南下,以他的第11集團軍司令部為班底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其部隊包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的3個集團軍,實際上這些部隊都是原來B集團軍群的老部隊,曼施坦因直到11月26日才把司令部架子搭起來,當12月1日向部隊下達冬季風暴集結命令時,原定於12月8日集結完成的計劃並沒達到要求,原因是從A集團軍群派來的第57裝甲軍沒有按要求到達集結地域,計劃只好延期到12月11日。
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12月12日才展開的,此時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已經被蘇軍團團圍住,沒有動彈的機會。救援行動打響後,曼施坦因原計劃是用第48裝甲軍在北面作正面進攻,以牽制蘇軍兩個集團軍的防禦,而將第57裝甲軍作側翼迂迴,希望這樣能與保盧斯在戰場匯合,為了達到內外夾擊的效果,他在12月19日還給保盧斯單獨下達了一道“雷鳴行動”計劃,要求保盧斯向外突圍與第57裝甲軍匯合,因為此時第57裝甲軍離保盧斯只有不到30公里的距離。
此時問題就來了,對保盧斯的質疑也由這個命令產生。由於雷鳴計劃是曼施坦因單獨給保盧斯下達的,由曼施坦因派他的參謀坐飛機到保盧斯指揮部傳達,但保盧斯卻以燃油不足和補給不夠為由拒絕執行,因此喪失了一次非常難得的突圍機會。12月24日,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行動宣佈失敗,他也從斯大林格勒戰場退出來,去防禦A、B兩個集團軍群通道上去了。
那麼,當時保盧斯的處境真的那麼困難嗎?他為什麼拒絕執行雷鳴突圍計劃呢?實際上,當時保盧斯手裡還有100多輛裝甲坦克,也有27萬多士兵,有向外拼死一突的實力。但這裡面有兩個細節讓保盧斯左右為難。
一個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以後,希特勒派了一名聯絡官在保盧斯身邊,他的一切行動都要服從這名聯絡官的。而當時希特勒給第6集團軍的任務就是堅守,一步也不能後退,既不準保盧斯投降也不准他撤退,這才是保盧斯不執行雷鳴行動計劃的根本原因。另一個是保盧斯把希望寄託在戈林的空中支援上面。由於戈林承諾德國空軍完全有能力為第6集團軍實施空投補給,才使保盧斯有儲存實力再戰的想法。
從這個層面講,保盧斯也有他的難處,希特勒從莫斯科戰役失敗以後,就把陸軍總司令的指揮權握在自己手中,他直接指揮著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這與曼施坦因到前線指揮出現了分歧,一個要突圍一個要死守,這才是第6集團軍最終被合圍的重要原因。而作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也是個匆促進行的計劃,時間太短不說,兵力又不夠,而且希特勒又給頓河集團軍群部署了比救援保盧斯更重要的任務,在曼施坦因心裡,阻擊蘇軍切斷A、B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通道比救援第6集團軍要重要得多。
-
10 # 梅江水上人
這些都是所謂西方史學家鼓搗出來的故事。真實的戰場是軍人在打,不是大學教授在打。儘管這時的蘇軍在新裝備使用、協同和謀略上還沒有大的改善,但作戰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卻是極大的提升了,作為整個戰役的核心就是城市裡的巷戰,這時第六集團軍彈藥燃料都已經臨近枯竭,應付巷戰尚且可以支撐,要突圍?難道想大搖大擺散步嗎?援軍和它儘管只有70公里,但這僅僅只是軍事地圖上最近的戰線距離,實際戰場可能就是一支外圍警戒部隊一個團或者一個營的陣地,即使曼施坦因的前鋒突擊這裡建立了聯絡,也並不等於可以撈出第六集團軍,畢竟蘇軍在整體上已經以三倍兵力合圍住了,而且這是參加合圍的部隊擁有充足的裝備彈藥,更有適應嚴寒作戰的能力,救援只是理論上的。這個救援集團也就200多輛坦克、五萬多人,攻擊一條軸線可能可以,但要把還有二十萬人的第六集團軍帶出來?蘇軍會站在那裡看你跑嗎?面對數量上佔優的蘇軍,這五萬人就算控制了一條路,冰天雪地下,要超過二十萬人脫離斯大林格勒的纏鬥,能做到嗎?沒有足夠大燃料和車輛,已經筋疲力盡的部隊能夠收攏、能夠迅速地脫離接觸?一條野戰土路能容下多少車輛和騾馬?開什麼玩笑?二三十萬大軍擠在一起,在兩翼都有蘇軍重型機械化集團軍窺視下行軍?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有很多“誇讚”德軍戰鬥力的“文藝評論”,實際就是整體上透過“貶低蘇軍”達到“蔑視俄羅斯”這樣一種氛圍需要吧?客觀講,蘇聯當時雖然已經有了不錯的工業基礎,但都是重工業,而且比較粗放,農村人口占比還很大,整體工業化水平,尤其是技術和質量都不如德國,兵員整體素質更遠不及德軍,蘇軍儘管很有犧牲精神,但單兵素養還是差很多的;但戰爭打的是綜合能力,資源和穩固的後方是蘇軍巨大的優勢,而德軍資源緊張、戰線漫長,後方還不穩,急於求勝就成了希特勒不得不需要展現出來的“個性”;很多人也把失敗歸咎於他的“個性”,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德國有多少資源可以支撐下去?他的位置上看到東西,就是個傻吊都明白有多嚴峻,基於如此多大不確定性,他必須始終堅持要第六集團軍死守,曼施坦因的救援行動,或許只是希特勒與將軍們的一種妥協,對於希特勒而言,只要你曼施坦因攻進去,事實上證明無法把部隊扯出來,那就捆紮一起把斯大林格勒拿下,來一個“猛虎掏心”,因為對於德軍也沒有退路,事實求是講,希特勒在這個戰役的核心認知上沒有錯,因為斯大林格勒蘇聯面對三十萬人的第六集團軍卻付出一百萬人傷亡的代價其還有二十萬居民!如果德軍戰略上錯了,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損失,而蘇軍此時也很清楚,代價如此大,如果換來的只是守住斯大林格勒、只是消滅第六集團軍?實際結果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來被定義為“二戰的轉折點”,美國人英國人肯定無法接受這個轉折點;事實又是,自斯大林格勒反擊開始的同時,列寧格勒也開始進行了“十次打擊”的第一次大規模反擊,西方二戰史的主流觀點,一般只提斯大林格勒慘烈、基輔圍殲蘇軍、莫斯看嚴寒、列寧格勒圍城900天、也會提庫爾斯克坦克大戰,柏林戰役。卻很少深入分析斯大林格勒為焦點的整個西南方面整體作戰過程,更少涉及“十次打擊”;這個“十次打擊”意義有多大呢?蘇聯時期曾拍了一個系列的二戰電影,主要指揮角色就是三個人“朱可夫、催可夫和華西列夫”就是講“十次打擊”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持續在以西北方面軍為主要行動方向連續的“十次打擊”,整個過程一直打到庫爾斯克,德軍都只能是疲於應付,庫爾斯克實際上就是東方戰線的“突出部”戰役,這裡成了蘇軍依託鐵路進行大規模集結,準備向德國進軍的集結樞紐,才形成了一個突出部,而希特勒就是企圖抓住這個要點,徹底扭轉被動而孤注一擲做了自開戰以後最大一次戰役集結!把這些都聯絡起來看,就不難看出斯大林、朱可夫以及整個蘇軍總參謀部整體謀劃和決戰決心是非常宏大的,如果故事如此敘述意味著什麼?諾曼底登陸、巴斯托尼、北方戰役、西西里,甚至連太平洋蛙跳都是雕蟲小計,尤其是西線的“突出部”戰役和市場花園行動,簡直就是兒戲!丟死人了!
-
11 # 史書上冬眠的蛇
因為希特勒不允許保盧斯突圍。
斯大林格勒戰役從一打響起,其政治意義就遠遠高於軍事意義,正因如此,雙方才在這裡進行了慘烈的拉鋸戰,並都為此戰在輿論宣傳上做足了文章。
這一戰,打到10月份德軍進抵伏爾加河岸邊的時候,希特勒就已經宣稱取得了戰役勝利。實際上他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蘇軍的100萬主力就在河對岸,之所以沒對德軍進行反攻,是因為斯大林在等待英美的態度。這是一盤大棋,斯大林傾注了全國之力,他不得不謹慎 ,幾十年來西方對蘇維埃俄國的仇視,使得他害怕英美對法西斯的敵對態度並非他們表現的那麼堅決,所以此時,這計百萬重拳還未砸向希特勒。這就讓希特勒產生了錯覺,認為蘇聯已無還手之力。
過度的勝利宣傳,大量的兵力物資投入,已經使得德國及其僕從國透支嚴重,他們無法經的起此戰的失敗。所以當11月17日蘇軍突然轉入反攻時,希特勒的第一反應就是封鎖訊息。你想這時候他能讓保盧斯撤退嗎?如果保盧斯突圍撤退,此戰就以失敗而告終,但希特勒已經輸不起了。
所以希特勒一面讓保盧斯死守,一面想辦法給被圍的保盧斯第六集團軍提供補給。先讓戈林的空軍擔任此任務,但是空軍力量有限,實在無法保證30萬人的吃喝拉撒,武器彈藥 ,這才想出了讓曼施坦因領兵去開啟包圍圈,解救保盧斯的路子。但實際上曼施坦因也沒有多餘的預備隊,面對強大的蘇軍,他更害怕自己這點軍隊也賠進去,還沒敢深入就縮了回去。所以至始至終,這個營救方案只能出現在紙張上,從未能徹底貫徹。
保盧斯突圍不成,死守也守不住,他不願意成為希特勒宣傳上的政治犧牲品,最後只得投降了蘇聯,同時也宣告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納粹德國徹底的失敗。
-
12 # DDG的老船塢
很不幸的是,曼施坦因發起冬季風暴行動的時候,第六集團軍已經沒有突圍的機會了,實際上,第六集團軍唯一的突圍機會,是從在11月23日包圍圈合攏之前,或者再放寬一點,在11月25日包圍圈對內正面完全形成之前,至於到12月19日冬季風暴行動高潮的時候,第六集團軍已經沒有多少突圍的力量了,就不要說什麼機會了。
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的時候,經過斯大林格勒長時間的殘酷巷戰,第六集團軍的狀態就非常不好,屬下各師,尤其是一線作戰的步兵和戰鬥工兵缺編嚴重,12月15日,第六集團軍(此時不含包圍圈中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三個師)尚有佔19%的步兵營和工兵營(共21個營)有50%以上實力(德軍標準強或中強),42%的步兵和工兵營(共48個營)尚有中等實力,而39%的營(共44個營)處於虛弱或耗盡狀態,一共113個步兵營和戰鬥工兵營中,有4個強,17箇中強,48箇中等,31個虛弱,13個耗盡(德軍標準,步兵營和工兵營尚有70%以上實力為強,50-70%為中強,40-50%為中等,30-40%為虛弱,30%以下為耗盡)。到12月15日,在合併了第四裝甲集團軍的3個師23個步兵營,3個工兵營(其中到12月15日尚有2個強,6箇中強,12箇中等,6個虛弱,狀態比原第六集團軍各師好很多)後,尚有134個步兵和工兵營(部分營因為損失太大已經撤編拆分用來補充其他部隊),其中5個強,16箇中強,42箇中等,60個虛弱,11個耗盡。而到12月21日,儘管不斷從後方和支援部隊抽調人員補充和重組一線步兵,但是第六集團軍的步兵/工兵營已經削弱到3個強,18箇中強,25箇中等,70個虛弱,24個耗盡。如果以兵力計算,11月21日包圍圈內軸心國軍隊尚有4萬一線戰鬥步兵和工兵,12月6日還剩3.4萬人,而到12月18日,雖然經過多次抽調補充,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一線戰鬥步兵和工兵僅剩2.8萬人,而在包圍圈內的坦克和突擊炮也由二百多輛下降到130-150輛,不過由於維修單位的巨大努力,可用數始終維持在100-120輛上下。
保羅斯始終面臨一線戰鬥兵力不足的問題
比兵力不足更要命的是,第六集團軍的步兵幾乎喪失了建制機動的能力,由於預計要在斯大林格勒過冬,為了減少損失,第六集團軍在11月初把非作戰必要的馬匹都疏散到後方地域準備過冬,結果在天王星行動中這些馬匹不是損失了就是被分割在包圍圈外,而包圍圈內的德軍步兵師由於缺乏馬匹導致重武器和後勤單位難以機動,而隨著合圍圈後勤狀況迅速惡化,缺乏飼料的馬匹不得不被殺來吃肉維持生存,大量馬匹死亡導致各步兵師戰鬥部隊機動能力也急劇惡化,實際上到12月21日絕大多數步兵營也喪失了機動能力,而包圍圈內的裝甲和摩托化部隊理論上倒是保持著正常的機動力,而包圍圈內雖然坦克突擊炮數量穩步下降,但是在維修單位努力下可用數一直維持在100多輛,而抽調參加突圍的坦克突擊炮大約有50輛上下,然而第六集團軍的燃料儲備只夠這些裝甲力量推進20公里(作戰狀態油耗要大於正常行軍)。比馬匹和汽油問題還要人命的,是合圍圈內德軍營養狀況和體力的惡化,由於德國空軍遠不能兌現承諾的補給量,第六集團軍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到12月初,德軍士兵每日食品定量已經下降到200克麵包,200克馬肉和極少量其他補給品,而即使這樣的供應也不能保障,而羅馬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就基本是管你去死了,至於希維人(HIWI,在德軍中服務的蘇聯偽軍)不當你兩腳羊就不錯了,(這也是後來在斯大林格勒周邊臨時戰俘營被蘇軍指派參加管理的僕從國戰俘樂於虐待和剋扣德國戰俘口糧的重要原因)。這也意味著如果開始突圍,即使能夠達成突破,斯大林格勒德軍除了極少數裝甲機械化部隊能夠有幸乘車推進20-30公里外,絕大多數步兵只能靠著兩條腿和肚子裡的一點馬肉從雪原上步行逃出包圍圈……
冬季風暴行動突破到梅什科瓦河時,第六集團軍已經餓了半個月肚子,馬匹也殺了不少
我們再看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沒有選擇距離斯大林格勒包圍圈最近的下奇爾斯卡亞突出部作為主攻方向,而是選擇了科捷利尼科沃方向為主攻方向,科捷利尼科沃當面的蘇軍是虛弱的第51集團軍,從進攻戰術看這一選擇非常正確,但是就解圍而言,科捷利尼科沃到包圍圈的距離比下奇爾斯卡亞遠了一倍,雖然避開了防禦強點,但是顯然曼施坦因高估了自己的突破能力,低估了此時蘇軍的反應速度,在隨後的行動中我們就能看出這個距離的影響。
黃色是12月12日戰線,綠色是12月24日戰線,可以看出德軍從科捷利尼科沃出發雖然楔入蘇軍戰線幾十公里但是距離斯大林格勒的距離並沒有比12月12日時的下奇爾斯卡亞更近
冬季風暴計劃還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曼施坦因在制定計劃時參照的是11月28日蘇軍兵力配置,而德軍根本不知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區域出現的兩個新的集團軍即第五突擊集團軍和第二近衛集團軍的存在,尤其是近衛第二集團軍,編成內有齊裝滿員的近衛步兵第1,13軍(共六個近衛步兵師),近衛機械化第2軍(坦克200餘輛)和集團軍炮兵,另外還加強了坦克第7,機械化第6軍,共有12.2萬人,2325門火炮和迫擊炮,469輛坦克,而突擊第五集團軍擁有5個步兵師,3個坦克機械化軍和一個騎兵軍,這兩個集團軍將決定冬季風暴行動的最終命運。
曼施坦因在計劃冬季風暴行動時根本不知道馬利諾夫斯基近衛第二集團軍的存在
我們回頭來看冬季風暴行動,12月12日冬季風暴行動開始,13日德軍57裝甲軍突破了蘇軍51集團軍脆弱的防禦,突破了阿克塞河,但是蘇軍反應很快,12日蘇聯統帥部將機械化第四軍轉隸第51集團軍,14日下令將馬利諾夫斯基的近衛第二集團軍轉向科捷利尼科沃方向。14日機械化第四軍就位並向上庫姆斯基發起反擊,結果蘇德兩軍圍繞上庫姆斯基打起了拉鋸戰,直到19日,德軍才突破了蘇軍防禦,衝向梅什科瓦河,然而此時近衛第二集團軍已經完成了在梅什科瓦河一線的展開,第57裝甲軍的進攻立即被遏制,並且不得不轉入防禦。此時,第57裝甲軍距離斯大林格勒合圍圈最近還有將近50公里,實際上,這個距離和下奇爾斯卡亞突出部與包圍圈的距離相差無幾!
而這個時候,曼施坦因原計劃作為解圍的北鉗,從下奇爾斯卡亞出動的虛弱的霍利德叢集第48裝甲軍卻遭到了第5突擊集團軍和第5坦克集團軍的聯手毆打,到24日不但毫無寸進,反而丟掉了最接近包圍圈的下奇爾斯卡亞突出部。而在下奇爾斯卡亞突出部以北,蘇軍已經在12月16日發起了小土星行動,突擊矛頭直指義大利第8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義大利人雖然奮勇作戰,並在16日當天打退了蘇軍攻勢,但17日蘇軍調整部署加強了裝甲力量繼續衝擊,意軍47小砸炮難擋蘇軍坦克,防線開始破裂,18日意軍兩個師的防線徹底瓦解,蘇軍開始進入縱深突破,雖然意軍第8集團軍拼死拖住蘇軍突進的腳步,但是顯然不可能拖多長時間(國內有作者跟著曼不群吹逼羅馬尼亞軍隊,甚至不惜篡改戰史,把小土星行動開始推到了18日,以顯示意軍之無能,因為曼不群和該作者吹噓的羅馬尼亞軍隊在天王星行動中只頂了半天時間防線就崩潰了,意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現夠對得起德華人了)。很顯然,德軍在梅什科瓦河的突出部也不可能維持多久。
小土星行動徹底打破了德軍解圍的夢想,所以德華人玩命給義大利人扣鍋,雖然義大利人在劣勢兵力和絕對劣勢裝備下扛了兩天半防線才崩潰,之後也在盡力阻滯蘇軍,已經夠對得起德國佬了,不過給義大利人甩鍋也是納粹將帥的保留節目,就像給希特勒甩鍋一樣,國內某些曼粉德吹甚至比曼不群本人還無恥,甚至在書裡不惜篡改小土星行動開始時間。
因為曼施坦因纏綿了8天才突破到梅什科瓦河而且一步也不能前進,所以蘇軍有充足的時間加強內包圍圈正對科捷利尼科沃方向的防禦,並且抽出圍攻第六集團軍的部分坦克機械化部隊組成防止德軍突圍的機動預備隊,如果這個時候保羅斯突圍,先不說憑藉50輛坦克突擊炮和幾千步兵(再多會影響防禦穩定性)能不能突破包圍圈內正面,即使突破了,突圍德軍也必須拋棄所有重武器,突圍的裝甲矛頭也只能推進不到20公里,而到梅什科瓦河突出部,最近的距離也要將近50公里,也就是說即使是突圍的裝甲矛頭也要在蘇軍戰線內步行約30公里,而那些在包圍圈東側的部隊則要茫茫雪原上走70-80公里,不要說面對蘇軍追殺,光是每天200克麵包加兩塊馬肉餓了半個月的德軍的體力,要在零下幾十度的天氣下撐過這段路程都困難(切爾卡瑟口袋的德軍面對蘇軍不完善的合圍圈,最遠只要走10+10公里,而且還未捱餓,都丟掉了一半兵力),所以保羅斯要求解圍部隊突進到距離包圍圈20公里和提供足夠燃料的要求並不過分,實際上曼不群對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他一直口頭鼓勵保羅斯突圍,但是一旦保羅斯要求頓河集團軍群下達正式命令就縮了(組建頓河集團軍群后為了協調解圍作戰,第六集團軍已經轉隸頓河集團軍群,此時曼不群是保羅斯的直屬上級,所以保羅斯向曼不群要正式命令),顯然曼施坦因也不傻,這鍋甩的槓槓的,然而保羅斯也是總參出身,而且在希特勒身邊待過,甩鍋這套同樣爐火純青,人家也明白得很,突圍根本跑不出去幾口人,除非曼施坦因肯下正式命令一起背鍋,否則就算自己能有幸跑出去也得被希特勒斃了,所以大家對著甩鍋,一直甩到然後沒有然後了。
二戰第一無恥名將曼不群可謂當仁不讓,其無恥和其戰術造詣同樣登峰造極
-
1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那時候已經晚了,不過保盧斯這個參謀軍官出身的作為戰役戰略主官不但能力經驗差些(我這麼說是不是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作為在最為殘酷的東線壓陣的主官能力會差到哪?我是說相比較),氣魄也差些。(有點像國軍的餘程萬,老蔣希望他自殺,但是他活著回來了,保盧斯更過分,直接投降了)
希特勒也是臨陣授予保盧斯元帥軍銜,意欲他死戰成仁,然後保盧斯還是想活命(還發表了反對希特勒的話,但是投降的人只有十分之一活著回來了),保盧斯最後結果,斯大林也沒有槍斃他。(槍斃了他誰還投降啊?)那麼多英勇計程車兵戰死了,作為最高領導保盧斯竟然投降了,不得不說這是對德軍在精神上的一次沉重打擊。(越高越怕死,有幾個像希特勒一樣自殺的?法國的貝當呢,還是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呢...戰爭就是低階軍官和士兵們的絞肉機。)
低階軍官在和平時期混年頭,戰時已混上高階,亦不知基層疾苦。高階軍官是從低階軍官過來的,不代表所有低階軍官都和後來的高階軍官的能力一致,哪怕是同一個人。由此可見,二戰德國這批混上將官的,算是英才。
一戰當尉官打塹壕戰,魏瑪時期留下來當校官改良軍隊,二戰前夕當上將官參與組建新部隊,戰時指揮兵團縱橫驅馳。盟國沒幾個有這樣的履歷,美國巴頓將軍算一個。
-
14 # 探測衛星A
從剛被包圍時,德軍A、B集團軍群的態勢看,主要威脅在頓河中游羅馬尼亞軍隊防守區域,哪裡缺少預備隊,被擊敗的羅軍已不能成為一支有效的力量繼續作戰了,哪裡暫時無法形成防線阻止蘇軍向羅斯托夫和深遠後方前進。
但用於包圍第六集團軍的蘇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力量並不太強大,德軍在東南方向有力量也有較完整的第16和29摩步師防守(後29摩步師按命令退守斯大林格勒包圍圈,16摩步師在埃列斯塔與蘇整個第22集團軍對峙一個月,並數次擊敗對手)。
在包圍圈剛形成時,保魯斯將軍雖認為應該及時突圍,但後來又堅決執行了希特勒的堅守斯大林格勒的命令(包括當時的曼斯坦因元帥也認可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按當時情況,希特勒必定會終止A集團軍群在高加索地區的作戰,回援斯大林格勒地區和頓河流域,這樣的話德軍增援部隊,加上回援部隊想要打破蘇軍包圍第六集團軍的包圍圈並不難,暫時執行希特勒堅守斯大林格勒的命令也是可以的。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希特勒並沒有終止高加索地區的戰事,沒有回援(直到12月底才下令A集團軍群回撤,期間也沒有調撥部隊支援曼斯坦因元帥的解圍作戰,太任性了)。
到了12月下旬,解圍作戰後一切都晚了,變得不可收拾。
-
15 # 戰略論
其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只有一次突圍的機會,那就是蘇軍的包圍圈還沒有來得及建立對內防禦的時候,或者說在蘇軍在兩翼的羅馬尼亞集團軍防線上達成縱深突破時,德軍第6集團軍就應該立刻開始組織突圍行動,至少應該放棄突出的北部防線和斯大林格勒城區,使整個集團軍向西靠攏,這樣就可以大大縮短第6集團軍的防線長度,集結更多的機動兵力用作突圍之用。由於德軍第6集團軍並沒有充裕的物資儲備,而脆弱的後勤補給也將在幾天內被切斷,因此必須立刻展開突圍,每拖延一天都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可用於突圍的資源將越來越少,成功率也就越來越低。
第6集團軍是德軍夏季攻勢中主要的幾個突擊集團軍之一,是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的,但是到11月份時已經大不如前了,該集團軍已經轉入了冬季防禦模式,配屬集團軍的大量馬匹已經被運往了後方準備過冬,而這些馬匹是突圍行動中必不可少的,第6集團軍機動力不足是導致德軍在突圍行動上猶豫不決的關鍵因素。考慮到馬匹和燃料的缺乏,一旦發起突圍,那些機動力較強的作戰營基本可以突出重圍,而那些機動性較差甚至已經喪失機動力的單位將不可避免的慘遭殲滅,第6集團軍在蘇軍進攻的初期尚有70%的機動能力,到包圍圈形成時已經下降到50%左右,這就是為什麼保盧斯在報告中聲稱只能保證半數兵力突出重圍,而絕大部分的技術裝備都將喪失,該集團軍將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
在放棄最初的突圍嘗試後,第6集團軍就已經失去了獨立突圍的可能,只能寄希望於解圍部隊的到達,並且在此期間必須透過空中運輸為其提供必須的補給,保證第6集團軍的戰鬥力。這樣的舉措理論上來說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較為穩妥的,第6集團軍無需全軍突圍,而是派出一部分機動部隊和外面的解圍部隊一起開啟一條地面通道,從而為第6集團軍提供充足補給,使該集團軍重獲機動和作戰能力,完整的撤離斯大林格勒。由於沒有足夠的馬匹和燃料,第6集團軍的大部分火炮都不得不拋棄,沒有重武器和固定工事的情況下,那些徒步突圍的德軍步兵單位將任由蘇軍的坦克部隊追殺,從而遭到嚴重損失。
可惜的是,德軍空軍無法為第6集團軍提供足夠的補給,使該集團軍徹底喪失了機動能力,完全只能被動的等待救援,這也是為什麼解圍部隊已經達到距離包圍圈50公里處,而第6集團軍幾十萬大軍卻仍舊無法發起突圍作戰,僅剩的燃料只能支撐30公里之用。另外德軍解圍部隊的兵力也太過薄弱,僅靠一個裝甲軍無法承擔這一重任,這主要是由於蘇軍始終保留有充足的戰略預備隊,能源源不斷的派出部隊抵抗德軍的救援,隨著強大的蘇軍近衛第2集團軍部署到德軍第6集團軍和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解圍部隊)的中間,便徹底斷絕了德軍一切的救援希望,也決定了第6集團軍的結局。德軍的解圍行動從一開始就希望渺茫,所以第6集團軍真正的突圍機會只有一次,那就是蘇軍達成縱深突破的那幾天,蘇軍機械化軍尚無力形成完整的防線,需要後續的步兵部隊趕來才能建立嚴密的包圍圈,這是德軍第6集團軍實施突圍的最佳機會,也是最後的機會!
-
16 # 汗青正浩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時期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在這場戰役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蘇軍靠天王星行動合圍了德國第六集團軍。德軍方面也策劃了“冬季風暴”解救行動,試圖藉助德國第四裝甲叢集的力量開啟包圍圈的缺口,營救被圍困的第六集團軍。
德軍的元帥曼斯坦因發兵解救,但是保盧斯所率領的第六集團軍卻並沒有選擇突圍,最後被蘇軍合圍全殲。曼斯坦因制定的冬季風暴行動,是當時唯一的救援機會,為什麼保盧斯沒有選擇突圍呢?
一、長時間作戰導致兵力和武器不足斯大林格勒戰役被稱為戰爭絞肉機,素來都以戰況慘烈,傷亡人數之大著稱,即便是戰力強大的德軍,在這場戰役中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蘇聯發動天王星行動,準備包圍第六集團軍的時候,德國第六集團軍的兵力已經出現了缺編嚴重的情況,不論是工兵,還是一線的戰鬥人員都出現了空缺。長期的巷戰,把德國第六集團軍拖入了一個被動的局面。
即便是經過了多次的抽調和補充,在蘇聯的包圍圈形成之後,第六集團軍也僅僅剩下2.8萬人,而距離此前一個月的時候,第六集團軍還有3.4萬人。兵力的銳減,使得第六集團軍在面臨包圍圈的時候,突破的可能微乎其微。除了兵力的缺失之外,第六集團軍的重型武器裝備也面臨著困境。
所有的坦克和突擊炮,到包圍圈形成的時候只剩下了150多輛,去掉因為無法維修的,可用的數量僅僅能夠保持在110量左右。二戰時期德軍步兵和坦克以及突擊炮的協同作戰是他們閃擊戰的主要戰術,重型武器的缺失,也使第六集團軍的作戰能力大幅度下降。
二、處在劣勢的德軍士氣逐漸崩潰落入包圍圈的第六集團軍,兵力,重型武器缺失,物資的輸送也成了大問題。可以說蘇聯在實行了天王星行動後,第六集團軍已經全面落入下風。
在這種局面下,第六集團軍計程車氣也在不斷地崩潰,斯大林格勒戰役,原本德軍打算合圍這座城市,所以第六集團軍的大部分兵力都被拉入了無盡的巷戰中。
但是因為伏爾加河橫穿了這座城市,導致德軍根本沒有辦法合力圍城。這就意味著與蘇軍的巷戰無法停下,除非德軍能夠徹底把蘇軍驅趕。長時間的作戰,再加上不斷的傷亡,導致第六集團軍計程車氣和精神逐漸衰弱,此時的第六集團軍已經瀕臨崩潰,而天王星行動就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隨著蘇聯發動天王星行動,包圍圈逐漸形成,被拖入巷戰並且傷亡慘重的第六集團軍士氣徹底崩潰,同時也引發了雪崩效應。士氣耗盡的第六集團軍,在面臨蘇軍的進攻時根本無力反抗,在被包圍後沒有第一時間被殲滅已是不易,更別提衝破蘇軍的包圍圈進行突圍了。
三、希特勒的固執,葬送了第六集團軍在第六集團軍被包圍的初期,如果能夠及時地進行救援,仍然有機會突圍。但是希特勒在得知蘇軍的動向之後,並沒有下令突圍,而是要求第六集團軍堅守斯大林格勒。
他始終都相信,德軍能夠打一場漂亮的防守反擊戰,重現德米揚斯克的勝利的輝煌戰績。這種固執的理念,徹底斷送了第六集團軍撤退的道路。
當時的第六集團軍身處包圍圈,在包圍圈形成後,離他們最近的德軍也相距200公里以上,這意味著第六集團軍根本沒有充足的物資來和蘇軍交手。即便是從外圍發動進攻和第六集團軍裡應外合,也需要穿過200公里的戰線,除此之外,因為雙方是圍繞著巷戰展開的,所以第六集團軍也處於分散的狀態,種種跡象都表明,在蘇軍的包圍圈形成之後,第六集團軍已經突破無望。
希特勒的固執,切斷了第六集團軍的退路,長時間的作戰導致第六集團軍的戰鬥力不斷減弱,在士氣崩潰之後,面對裝備精良,編制完整的蘇軍,第六集團軍被殲滅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雖然曼斯坦因也做出了相應的部署,但是為時已晚,外圍的救援也顯得無關緊要了。戰略上的錯誤決定,再加上戰場上不斷變化的情況,保盧斯即便是想率領第六集團軍突圍,也不可能實現了。
回覆列表
突圍的話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第六集團軍從攻城巷戰狀態,無法轉入突圍。只有小部分裝甲部隊一開始有突圍機會,但這些部隊突圍,城裡的部隊就更困難了。
2過早突圍會造成紅軍趁勢追擊,憋死a集團軍群。
3曼施坦因雖然有所進展,到底也沒攻破蘇軍包圍圈。包露絲這種情況下突圍還不如死守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