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大22324427
-
2 # 青年史學家
轉折點:命運之轉折
歷史上有諸多的事件提到“轉折點”這個詞。例如,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另一個轉折點;同時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轉折點。諸如此類的敘述很多。
那麼對於“轉折點”應該如何進行理解呢?通俗的理解就是該事件改變了行為主體的命運走向,例如又極盛到極衰,或者由弱小走向強大。遵義會議之所以是我黨歷史上的轉折點在於這一次會議糾正了我黨之前的錯誤路線,避免了被國民黨剿殺的命運,此會議之後,我黨變被動為主動,不斷地取得戰爭的勝利,可以說為以後的中國革命存留了優良的火種;明治維新之所以是日本歷史上的轉折點,在於這一次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使日本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命運,推翻了落後的幕府體制,國家逐漸走向強大。
那麼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是二戰的轉折點?那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此次戰役的概況。
斯大林格勒戰役:人類史上的一場豪賭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當時的德國已經將整個西歐幾乎吞併,只有英倫三島還在苦苦支撐,希特勒是對英作戰無果的情況之下轉而向東進攻蘇聯。在此之前的德國憑藉著“閃擊戰”的戰術一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從未遭遇大的挫敗。
而進攻蘇聯則將德國死死綁住,一方面是蘇聯嚴峻的地理氣候條件帶給德軍的諸多損耗;另一方面是蘇聯自身戰鬥力對德軍造成的打擊,總之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德軍在蘇聯戰場大量消耗,不僅喪失了主動權而且元氣大傷。
斯大林格勒戰役則是蘇德戰爭中大規模,最核心的一場戰役。斯大林格勒是蘇聯西部的一座工業城市,並且是戰略要地,如果德軍攻下斯大林格勒,則蘇聯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蘇聯危在旦夕,二戰時期的反法西斯聯盟危在旦夕!甚至好不誇張的說,那個時候也許整個人類的命運全都寄託在了這座富有英雄傳統的城市之中,這可以稱之為人類史上的一場豪賭。
大勝!大敗!因此德軍和蘇軍才會對這座城市進行反覆爭奪,戰鬥深入到每一個街巷,每一個倉庫,每一塊土地,爭奪之慘烈,犧牲之巨大。該戰役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由此可見一般。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範圍最嚴重的失敗(當然也是蘇聯或者盟軍取得勝利和榮耀的一場戰役),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叢集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而從世界範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
-
3 # 幻想未遂
首先我們要正視歷史,不能把歷史娛樂化。現在一些影視劇把歷史搞得完全無法直視,以至於出現了二戰的轉折點是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周衛國攻打** 縣這樣的言論。知道歷史的人自然知道這是笑話,萬一有不明事理的小學生信了呢?在歷史考試上出現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李雲龍攻打平安縣這樣的笑話。這樣的話真是社會的悲哀,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還有什麼是不能娛樂化的呢!
好了迴歸正題。二戰的戰場大致分這麼幾個:歐洲戰場,非洲戰場,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大西洋戰場。中國戰場自不必說,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為代價後同時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下終於取得了勝利✌,戰爭絕對不是神劇裡描寫的那麼輕鬆,中國人民死傷無數,財產損失更是無法計數。非洲戰場就是美英盟軍(還有部分法國人)在數量和裝備後勤絕對優勢下欺負德意軍隊,就這樣在戰爭初期10萬德意盟軍(其中有一半是豬隊友義大利軍隊)打的美英盟軍抱頭鼠竄,最後在德軍裝備,人員,燃油等都得不到補充的情況下美英盟軍終於取得了勝利。太平洋戰場美國爆兵後全免碾壓日本的存在,大西洋戰場是潛艇和水面艦艇運輸船玩貓抓老鼠。地面主戰場在歐洲戰場。所以最慘烈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投入裝備最多的就是歐洲戰場,也可以說是在蘇德戰場。
迴歸主題,為什麼斯大林格勒事二戰的轉折點?具體過程不必多說,就最後結果而論,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上的最嚴重的失敗,注意是戰略層面的失敗。此戰役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叢集自1941年以來的進攻態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於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一場戰役造成交戰雙方共兩百多萬人的傷亡,在人類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於之相比非洲戰場就是小孩在玩耍,中國戰場的任何一場戰役規模更是不值一提…
在世界大戰中能稱之為轉折點的寥寥無幾,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之無愧。
蘇聯解體後這座英勇的城市改名叫察裡津…可能當地的年輕人和我國的一樣吧!早已忘了曾經的苦難,生活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裡,是幸福,也是悲哀……
-
4 # 南榮姬
如果將法西斯德國比作一隻金雕撲向一隻平頭哥,斯大林市戰役是平頭哥以自身的堅韌毅意.志和勇敢無畏的精神毀滅了金雕的兩隻鋼爪,使金雕從此失去進攻的武器,使金雕 從戰無不勝陷入到無力自保的絕境。這裡的平頭哥相當於保衛戰中的蘇聯軍民。
一
-
5 # 深空電報
蘇軍坦克部隊在衛國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裝甲部隊,蘇軍無法抵抗德軍的猛烈攻勢。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德軍戰敗的開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擊階段,蘇聯坦克26軍和坦克第4軍的鉗形攻勢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德軍的鐵壁合圍(兩支部隊後均被授予近衛稱號),坦克24軍突擊200公里,衝進了德軍位於塔欽斯卡亞的機場,摧毀了德軍的空運能力。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各坦克集團軍在防禦階段完成了對德軍裝甲部隊的防守反擊,並在隨後的進攻中大顯神威。在解放基輔的戰鬥中近衛坦克第三集團軍以勢不可當的進攻在行進中拿下了基輔,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越過“福克沙尼門”,且戰且進400公里,並完成了解放布加勒斯特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任務。
在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中,近衛坦克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在方面軍戰鬥隊形前方50-100公里處,每晝夜連續推進25-50公里(個別階段達到100公里),在對日寇的最後一擊中,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克服了地理上的巨大障礙,越過大興安嶺,每晝夜突破上百公里,前進縱深達800公里,徹底瓦解了關東軍的防禦並完成了分割。坦克部隊作為方面軍/集團軍快速叢集,在突破口形成後如入無人之境,對縱深目標進行打擊,瓦解敵軍的防禦,這是大縱深戰役理論最為經典的體現,徹底扭轉了德軍優勢局面。
-
6 # 相忘江湖71941665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1942年6月28日至19432月2日結束,以交戰雙方傷亡近2百萬人,德軍9萬1千人成為戰俘為代價結束,這場被稱為“絞肉機“的戰爭是空前慘烈的,德國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戰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並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和日軍在遠東地區會師,德國的戰略構想是完美的,然而現實確是殘酷的。在這場關乎蘇聯國運生死存亡的戰役中,斯大林釋出227號令,任何向東後退的蘇聯士兵,判決死刑,“永不後退”也成為當時最有鼓舞士氣的戰爭口號。在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中新兵的存活不超過24小時,班長是一天,排長是二天,連長三天,雖然蘇聯付出了空前慘烈代價,但是蘇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二戰盟軍頹廢的戰局,打破了納粹德國不可戰勝的戰爭神話,奠定了蘇聯衛國戰爭及二戰勝利的基礎,使戰爭的勝利天平向盟軍傾斜,蘇聯從此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信心,鞏固並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戰線,為二戰最後的勝利起到了無法估量的歷史作用。
中國古話說得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也是和全世界在物質及道義方面支援分不開的,在這裡向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犧牲的將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人類歷史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雖然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也奠定了戰後超級大國的戰略位置。就如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雖然武帝一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對後世產生的巨大歷史意義是無法估量的:“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讓後來的封建王朝消除了強大牧遊民族不可戰勝的恐懼心裡,奠定了強漢的歷史位置”。”
一個大國強國地位的奠定“:不是嘴上說出來的,也不是嘴上吹出來的,而是要經過戰爭血與火的洗禮,才能獲此殊榮與尊榮,只有真正戰勝對手,才能真正獲得對手的敬畏與尊重。“
-
7 # 東都有湘
二戰期間的1942年發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對於德蘇兩國而言,甚至包括世界整個反法西斯戰線,都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完全就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決定意義的偉大戰略轉折意識點。因為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整個軸心國陣營來說,徹底走向戰爭失敗已經毫無意識懸念,剩下的也就是個時間長短來臨的過程問題罷了。
當然這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戰略轉折意識點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蘇聯在1941年12月5日展開的超大規模莫斯科反擊戰所取得的戰略實施勝利下,必然就會接著要求出現。很明顯,莫斯科會戰蘇聯只是粉碎了德國展開的戰略全面主動優勢性,但是卻並沒有因此徹底打垮德國繼續要求奪取對蘇戰爭最終勝利還普遍存在著的民族高昂精神意志取向。
所以蘇聯原想憑藉由莫斯科反擊戰產生出的絕對壓倒性的強大規模氣場效應,進而繼續透過連續不斷要求發起波浪式的大規模全線反覆攻勢,繼而將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完全置於沒有任何可喘息機會的一路兵敗被動窘境之中,再一舉乘勝追擊並將其完全給予強力擊潰消滅。但是現實很殘酷、事實很無奈,無疑蘇聯採用的就是重複當年消滅拿破崙大軍時的翻版戰略意圖。
因此這對於蘇聯來說還是相當具有極高風險性的,因為很明顯德國在這之前已經做好了該方面要求的預防戰備準備。畢竟一個能夠直接透過進攻要求抵近莫斯科城下的二戰德國,已非拿破崙時代那種誘敵戰爭認知手段可以反覆繼續拿來相論的。而且蘇聯在莫斯科會戰後持續發起的全線大規模攻勢,並沒有達到最終戰略要求目的(擊潰再而聚殲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然而蘇聯只是就地與德國形成了雙方在中央戰線方向上的陣地膠著戰狀態,為此反而蘇聯還要頓挫自身這種莫斯科反擊戰憑此巨大優勢規模帶來的高昂勝利強度信心。並且這種頓挫意識打擊,很快就反應到了蘇聯在南部戰線上隨機準備展開的再次大規模合圍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要求的總攻動員集結上。
透過蘇聯這種要求準備就被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1942年春夏交替之季,輕易搶轉先手而主動迅即發起的全面進攻面前,整個動員集結頃刻徹底遭到崩潰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因為由此蘇聯不得不被迫採取放棄整個既有南部戰線,隨即進行戰略縱深大後撤,希望以距離加空間來充分消弱分散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持續有效的規模性攻擊強度。
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序列實質是被分成A/B兩部集團軍群,可為什麼德國不集中全部兵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戰役方向而非要分兵?其實我們只要透過莫斯科會戰當中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可是集中了180萬人的精銳部隊!卻在一路進攻戰略展開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
就在1941年12月5日遭到了蘇聯更加巨大規模要求發起的反擊戰當中,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被整體性擊潰至莫斯科以外150-350公里處。同時蘇聯更是為此窮追不捨、重要的還是蘇聯完全具備持續不斷針對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反覆要求發起全面強勁的總攻能動力。
因此可想而知蘇聯能夠透過如此之短時間內,就從完全被動戰爭狀態,瞬息成為全面主動戰爭攻勢。直接迫使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部隊只有招架之力,而無任何直抗手段。那麼可想而知,蘇聯在莫斯科的反擊戰略實際投入的總兵力應該都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總兵力的4/5倍左右規模以上。因為蘇聯只有在如此會戰規模對比之下、才可能直接迫使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動整個要求迅速放棄莫斯科所有前線進攻陣地體系。
因為做為進攻陣地一般都不具備防守要求的地理優勢,必然在這種巨大力量嚴重量變的突發情況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只能全軍隨即選擇快速大踏步後撤,轉移至二線已預設好的戰備預防準備陣地區域,而這個位置就是在距莫斯科150-300公里的地域範圍。如此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才能在冰雪連天的蘇聯大地上,即刻就可以有效建立起最大抗擊性。
從而避免被具有絕對規模壓倒性的蘇聯軍隊分割包圍進而圍殲。這才是為什麼蘇聯軍隊發起的莫斯科反擊戰能夠僅僅用時一個月,就能將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部隊快速擊潰至莫斯科150/350公里開外的真正原因。說明德國在1942年為什麼要將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部分,顯然就是為了要求避免重蹈莫斯科會戰再現被蘇聯龐大規模的力量集中覆轍局面發生。
於是希望透過德國B集團軍群的戰略搶位掩護,使得A集團軍群能夠直撲千里之外的蘇聯高加索地區帶走大量蘇聯戰略力量。雖然表面來看德國好像是奔著蘇聯在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而去,實則是德國需要分散降低蘇聯的戰役集中規模程度量,來為接下來德國B集團軍群要求發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創造出進攻條件性。
其實德國自莫斯科會戰就已然面對蘇聯的是戰略戰爭要求模式了,而非德國仍然繼續採取的戰爭戰略模式。本來德國既然擔心害怕莫斯科會戰有發生拿破崙式的悲劇再現,就必須應該繼續透過更大集結力量來要求支援證明持續進攻莫斯科強勁有效,而不是在要求進攻莫斯科的後面已然空無再續有效力量支援,只有消極要求的預防拿破崙式覆轍的戰爭措施準備。
顯然這就出現了德國在軍事戰爭有效理論上從要求主動再而要求被動的自相矛盾局面,這也完全有違德國本身一直就在努力要求進行的進攻戰爭意識。而且最起碼做為莫斯科會戰後,能夠組成德國整個東線的其中南部戰線就不應該繼續要求成為孤立戰略,而是必須應該要得到來自德國中央戰線以及北部戰線強力互動的戰略力量支撐。
更重要的是要求來自具有決定性競爭意義的整個後方大本營終極戰略力量動員的迅速全部意識投入保證,這樣德國才有可能從莫斯科會戰的迷途懸崖邊緣隨即知返。可是德國要想僅憑南部戰線自身整個兵力規模的戰役性成功牽制運動來達到戰略目的怎麼可能實現?這本身就是一個行為戰略意識笑話。
至少蘇聯在南部戰線上要求投入的規模總量並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干擾而發生意外。反而蘇聯因為德國A集團軍群揮師高加索地區的決定,瞬間就不費一槍彈自然掌握了雙方在南部戰線上關鍵的主動戰略控制權,同時蘇聯完全可以憑藉德國A集團軍群的刻意戰略直接將德國B集團軍群就地戰略固定。
結果是德國造成自己本來就在南部戰線上處於雙方戰略力量的規模對比巨大劣勢情況下,又無形主動放棄了戰略靈活性而將自身走成重棋而欲罷不能,那麼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不走向徹底戰場失敗反道真還奇怪了。很明顯德國A集團軍群就是根據南部戰場的勝利推進速度才被要求繼續揮師高加索地區,正因為希特勒作出的這個就是典型的戰爭戰略決定。
目的原想透過A集團軍群藉著勝利的進軍腳步快速擴大南部正面戰場接觸面積,以此來打亂蘇聯在南部戰線上的戰略力量配比部署,保證B集團軍群準備發起的戰役獲得規模性承受安全。但是在雙方這種戰略規模力量對比完全處於劣勢的德國,一旦A集團軍群向高加索地區進軍,也就代表著A集團軍群整個出局,同時還要反向成為局中的德國B集團軍群沉重不堪的包袱戰略。
結果造成德國B集團軍群不但成為唯一局中有效者,而且還只能成為蘇聯整個南部戰線上要求完全吸住德國戰略有生力量不斷跟進投入的活靶子,就此也就演變成了徹底崩潰德國整個軸心國軍事聯盟必勝的葬身之地。聯盟垮塌,德國還能走多遠?這也充分暴露出戰爭戰略意識這種完全只針對戰場的優劣形勢發展來要求謀利性,根本就無法能夠對抗戰略戰爭意識,更別說來自競爭戰略戰爭意識了。
所以除非是德國將在南部戰場方向上的A/B集團軍群必須要發起的戰線總攻,來看待成為只是構成1942年德國針對蘇聯發起的戰略戰爭要求必應給予的戰略一個重要強效組成部分!那麼無疑南部方向上的德國A/B集團軍群整體規模,必將能夠成功吸附住蘇聯規模空前絕後、而又極其龐大的戰略總預備力量於南部戰線上,由此也就為德國拉開了一次可以透過競爭戰略戰爭意識的絕對要求打垮蘇聯機會。
-
8 # 羅天宇新
何為轉折點?德國的納粹們一路向東的進攻毫無阻攔而言,蘇聯的紅軍也就屠殺自己內部人員比較切瓜,擋住德國士兵的進攻腳步的是當時天氣!德國開始攻打蘇聯時是六月出發的,計劃在十一月攻克斯大林格勒,一切都朝著他們的目標方向發展,唯一沒有讓德國士兵想象到的是西伯利亞的高壓冷空氣的南下與德國士兵的匯合!機械停機就無法啟動、士兵們穿著夏季服裝進行戰鬥、槍支彈藥都在寒風中罷工!這樣的條件給了蘇聯人有利的勝利的條件!正如德國士兵的失敗是因為不知道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有多大而造成的失敗!實際上蘇聯當時的士兵戰鬥能力非常差,在他們進攻芬蘭時,芬蘭部隊不到五萬人,蘇聯動用了一百萬的部隊、結果蘇聯沒有佔領芬蘭!歷史不單單只是勝利者的遊戲!
-
9 # 天爺使者envoy
斯大林格勒時朝的反法西斯歐州戰場接近尾聲。由於《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一開始閃電戰之後的攻勢過於急切渴望佔領歐州及蘇聯莫斯科,在歐州戰場《希特勒》縱深進攻戰線拉得太長,後勤樸給斷斷續續,極度影響德軍的攻勢,部隊相互調遣不順,另一戰場西伯利亞進攻莫斯科大量坦克陷入冷凍氣候被困雪地,動彈不得。德軍的整個戰略進攻的惰勢失敗已定局,只是時間問題了。這就給了反法西斯同盟國對反攻德軍獲得了時間和銳氣。然而也紿斯大林蘇聯紅軍反擊德軍,為之後的《攻克柏林》贏得必勝的機會。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關於二次世界大戰轉折的爭論一直存在,沒有定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二戰有三個轉折點,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是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是阿拉曼戰役。二戰中,盟軍和軸心國在多個戰場同時展開廝殺,比較公認的是這三大戰役改變了整個戰爭格局。而且它們都發生在1942年,正處於二戰的中期,盟軍同時在幾大戰場,取得首次重大勝利,具有扭轉整個二戰走勢的重要意義。
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了德軍在蘇聯戰場的攻勢,改變了德國和蘇聯在東線戰場上的力量對比,所以被視為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最具代表性的轉折性戰役。這種延續至今的傳統觀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一些蘇聯著作,蘇聯強調只能以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的勝利為轉折點,如在60年代出版的《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和70-80年代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等書,將此戰譽為“為了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根本轉折做出巨大貢獻,並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程序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西方有時則提幾次戰役,如斯大林格勒,北非和西西里戰役等。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戰爭史專家查爾斯·富勒認為阿拉曼戰役是“為保衛盟國利益的最決定一次陸戰”(富勒:《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略戰術評述》)。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把北非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等量齊觀,認為兩次戰役構成了迫使軸心國採取戰略防禦的轉折點。
所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中的重要轉折點,對二戰中盟軍的勝利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11 # 槍與火花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二戰的總轉折點,它不僅決定了蘇德戰爭的走向,同時也決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走向。其原因大致分以下三點。
一、德國戰略級的失敗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已經很難再獲得巨大突破,北方的列寧格勒和中部的莫斯科都難以攻克。為了結束蘇聯戰場,獲得之前所期望的蘇聯工業資源地區,並開啟通往中東的道路,德軍將進攻重點放在了南方集團軍群。
南方戰場的重要一環就是控制住伏爾加河的交通樞紐—斯大林格勒。如果此戰成功,蘇聯南方將盡皆糜爛,儲量豐富的巴庫油田將指日可下,蘇聯最後的工業區烏拉爾也將受到威脅,蘇聯的衛國戰爭情況將岌岌可危。如果蘇聯戰場由德國獲勝,無論結果如何,中東是門戶大開了,之前搖擺不定的土耳其和西班牙也將徹底倒向軸心國集團。北非和中東甚至印度都將前途未卜。德日會師的情況說不定真不是夢。
▲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不過這只是最壞的情況,事實上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南方集團軍群后路被截,在撤退過程中損失不小。德軍在南方失去了大量機動兵力,難以在發動大規模攻勢。至此,蘇德戰場上的勝負天平開始向蘇聯一方傾斜。德國的戰略選擇開始變得更少了,勝利變得遙遙無期。
二、蘇聯的情況大為好轉在經歷了初期的大潰敗後,蘇聯有亡國之危。此戰過後,戰線開始穩定,各方的援助也得到了保障。
戰時經濟轉換迅速,後方開始穩定,軍工生產規模更大,同時新組建的部隊也整訓有序,從之前戰場上退下來的老兵帶著新兵快速形成戰鬥力。同時蘇軍的基層指揮員也積累了許多經驗,蘇軍的整體技戰術水平已與德軍相當。
▲之後的庫爾斯克大決戰中蘇軍已盡佔優勢國際形勢也對蘇聯有利。軸心國集團在各個戰場均受挫,同盟國開始佔上風。由於蘇聯能同時牽制德國和日本,其地位顯得愈發重要。
蘇聯實力的增強對同盟國開展戰略反攻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三、同盟國反攻的條件達成在1942-1943年,同盟國在斯大林格勒、阿拉曼、中途島取得了一些決定性的勝利。雙方的實力對比開始變化,反攻的條件開始成熟。 由於蘇聯在歐洲戰場上佔據主動,為後來的庫爾斯克決戰取得全勝創造了條件。這時日本在亞太地區開始收縮兵力,德意在北非也大勢已去,歐洲戰場上德軍在東線被拖住了大部分兵力而且還無法取勝,這些條件都使第二戰場的開闢成為了可能。
▲德軍東線的失利使得盟軍西線的機會就來了總體來說,二戰的轉折點就在斯大林格勒。它阻止了軸心國最強的德國的進攻腳步,大量消耗了軸心國集團的有生力量,為大反攻創造了關鍵條件。
-
12 # 輝哥141739753
首先,德軍在1941年夏天的巴巴羅薩行動中,進展異常順利,一路摧枯拉朽,劍指莫斯科。但在隨後的颱風行動中折戟,被蘇軍逼退數百公里方能穩住陣線。自此,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雖然包圍了列寧格勒,但未有突破。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城下被逼退,在距離莫斯科三百多公里處與蘇軍形成對峙。南方集團軍群完成基輔合圍戰後,在希特勒抽調古德里安裝甲集團迴歸中央集團軍群攻打莫斯科後,則少有進展。
到了1942年初,東線戰場雙方形成僵持,但德軍仍握有戰略主動權。於是,希特勒下士在北路及中路難以突破的情況下,決定揮師南下,兵鋒真指高加索油田,其意圖除在奪取石油外,更深層戰略意義是透過高加索打通南下中東之門,直插大英帝國海外最大的殖民地,與非洲軍團會師中東,徹底斬斷英國的生命線,逼迫英國退出戰爭,則可從西線抽調更多的部隊投入到東線戰場。
德軍戰役目標有兩個~~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德軍當時的作戰力量其實是不足以達到這兩個戰役目標,但希特勒固執己見,堅持分兵進攻,雖然初期進展順利,德軍旗幟已插上高加索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第六集團軍前鋒進抵伏爾加河畔,但斯大林格勒尚未完全失陷,蘇軍仍在瓦礫中堅持抵抗,將第六集團軍死死地拖在斯大林格勒,蘇軍後方大兵團集結,向德軍兩翼迂迴,德軍側翼暴露,面臨合圍。德軍總參謀長庫爾特·蔡茨勒多次建議希特勒撤回第六集團軍,均遭拒絕,但卻成功地獲准撤回前出高加索的部隊。希特勒固執己見,認為攻佔斯大林格勒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可從精神上打擊蘇俄的作戰精神與士氣,從而嚴令德軍必須徹底佔領斯大林格勒,不得後退,令到第六集團軍被合圍。曼斯坦因曾揮兵前往解圍,但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愚忠於希特勒,並未作出突圍行動,兩軍相距25公里,第六集團軍始終沒有向曼斯坦因靠攏,最終被團滅。軸心國部隊被迫西撤,南下中東的意圖最終破滅,而德國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德軍損失第六集團軍25萬人,德國陸軍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東線德軍的脊樑被徹底打折!
自此,東線戰略主動權易手,德軍由攻轉守,而蘇軍則逐步進入戰略反攻。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喻為二戰的轉折點。
-
13 # 咫尺天南地北月缺花飛
二戰實際上是交戰國軍事工業一場全面競爭,蘇聯抗住了第一波次,此時美國軍事工業全面又加入了。所以,德國輸了。
-
14 # 諶人
把二戰歐洲戰場態勢分為三階段;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一、德國全面進攻階段
從1939.9.1,從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節節勝利,以戰勝法國、將英國軍隊趕出歐洲大陸為標誌,奪取了西歐。
1941.6.22,德國突襲蘇聯,取得奪取烏克蘭基輔、合圍蘇軍60萬人重大戰果
1941.9.30.德軍發起攻克莫斯科的“颱風戰役”,裝甲部隊已突擊到近郊,能眺望到克里姆林宮塔尖紅星……
至此時,是納粹德國全盛時期。
二,德蘇僵持階段
1942.1.7,德國進攻莫斯科受挫,被迫停止“颱風戰役”。戰爭從德全面進攻變為德蘇拉鋸僵持。
1942.6.18,德軍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意圖控制蘇聯西南部的煤炭、石油、糧食、軍工廠、交通樞紐,為支撐長期戰爭服務。
德蘇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長達199天“絞肉”戰役,至1943.2.2結束。
據估計,德方傷亡了84萬(包括被俘9萬;而蘇軍更慘重,傷亡112萬,還不包括死於凍餓的數十萬市民。
三,蘇聯反攻,德軍敗退階段
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失敗,成為德國由盛轉衰轉折點
①,德軍不可戰勝神話破滅,雙方士氣此消彼長。
②,德國沒有實現奪取能源、糧食等戰略資源既定目標,後勤短缺短板凸現。
儘管蘇聯傷亡慘重,但它具有人員、資源、能源的快速補充能力,這是大國的優勢。德國無法比。
蘇聯由此轉入全面反攻,德國節節敗退,一敗到底。
-
15 # 蘆嘉玉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為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察裡津)而進行的一次具有決定戰略意義的戰役,時間跨度從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止。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遭到嚴重失敗後,被迫放棄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態勢,改由於1942年夏季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戰略要地高加索地區和斯大林格勒地區,以便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從而造成蘇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5月初,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抵擋住了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推進到了頓河大彎曲附近地區,逼近了斯大林格勒。
戰役初起,德軍上將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受命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在強大的火力配置下,由第4航空隊1200架飛機負責掩護,13個整編制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500輛。會戰中,德軍統帥部命令各部不斷向該地區增加兵力,其先後參加該地區會戰的部隊為:第4裝甲集團軍、第二陸軍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笫4集團軍和義大利的第8集團軍。
由此,蘇聯最高統帥部根據斯大林下達的作戰命令,指示,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於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7月23日為尼古拉耶維奇.戈爾多夫中將指揮,下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群相繼編入該方面軍。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積極防禦,其基本機動部隊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地區。
蘇軍在初起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投入的兵力僅有12個師16萬人,飛機450架,各種火炮只有2200門,坦克僅有400輛,由遠端航空兵(轟炸機150至200架之間)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僅為60架)負責支援。
戰役最初發起時,蘇軍就在斯大林格勒州的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了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域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等。
會戰中,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佔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標誌。蘇軍從此基本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各華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必勝信心,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極大的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沉重的打擊了西特勒的囂張氣焰,動搖了追隨西特勒的僕從國對他的信任度。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近代戰爭史上空前慘烈的一次會戰,血腥程度無以用言詞來形容,雙方傷亡就在二百萬人以上,從世界範圍來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以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誌性事件而永載史冊。
-
16 # springswallow
蘇德戰場是整個二戰的最主要戰場, 蘇聯或是德國在這場戰爭取勝, 都將影響整個戰爭的程序和世界的格局. 雖然美國所起的作用也很大, 但如果德國打敗了蘇聯, 美英盟軍將不可能在歐洲大陸登陸. 以美國的利益最大化政策, 只會做全球的軍火生意和亞洲的對日作戰. 世界將會是形成兩大陣營: 一個是以德國為首的極權主義, 另一個是以美國為主的民主主義; 如是蘇聯取勝, 美英盟軍會加緊時間在歐洲登陸......, 所以講蘇德戰場是二戰的真正轉折點, 在這場戰爭中,蘇德雙方皆受到重創, 但蘇聯依靠寵大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兵員補充以及美英等國家大量的援助,最後還是徹底擊敗了納粹德國.
-
17 # 文成公主25
這是一個沒法爭辯的問題,無論政治,軍事方面。政治上,希特勒的決定是對的,斯大林也是對的,可惜傾全德國的力量,希特勒攻打蘇俄時,已經到了極限了。後勤跟不上去了。所以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敢說我能統一全球,征服世界。世界太大了,就是現在狂妄自大的美國佬也是做不到的……我判斷,早幾年前,老小布什肯定考慮過這個問題,只是不敢露出來而已。……這世界太瘋狂了,人也是足夠瘋狂的了。
-
18 # 人物簡史
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轉折點,其主要原因由蘇聯的潰敗,轉變為可以守住(頂住了德國的進攻),而具備了反攻的條件(開始),蘇德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得德軍第一次有主力兵團被殲滅。之後,蘇軍開始轉入反攻。
當時的美英軍隊不急於開闢歐洲戰場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德國和蘇聯最大可能的消耗,已達到坐收漁翁之利,蘇聯的頂住穩住反攻,不得不讓以英美為首的軍隊加快開闢第二戰場,更加快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果的速度。
-
19 # 鷹眼看事
因為二次大戰在歐洲大陸淪陷之後就沒有大的戰事,即《西線無戰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發生時,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943年6月》,以及之後的諾曼底登陸戰役都還沒開始。所以二次大戰的主戰場在東線,即蘇德戰場。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軍全殲德軍保羅斯集團的重大戰役,光俘虜就達三十萬。
從此,蘇軍從戰略防守轉為戰略反攻。所以史稱,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次大戰的轉折點。
回覆列表
德軍的中央集團軍在此役中全軍盡墨,戰役損失了德軍50%以上的坦克飛機,右翼的南方集團軍也為整個戰役撤退戰損超過70%以上。此役表面上德軍的戟折支盾,但深層意義在於元首的戰略意圖的失敗和高層對於領導層漸生隔閡。如當初巴巴羅莎計劃制訂的那樣,一個戰略鉗制控制秋明油田即可,次年再春季攻勢,估計戰場上蘇聯就只能用人填坦克坑了,庫爾斯克大會戰也是一邊倒的。二戰至少再多打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