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昌寶聯護欄
-
2 # 江水趣談
劉墉是個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人,他從小受過良好教育,文學功底非常深厚。
“劉羅鍋”的流行應該是自清宮劇《宰相劉羅鍋》的拍攝,但歷史上的劉墉其實並不是一個“羅鍋”的形象,相反是一個身高挺拔俊秀的美男子,而至於為何被叫做“羅鍋”,我認為應該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他不能比當時的皇帝高,因此老是勾腰駝背,而被大家取消獲得的外號。
第二,來自民間傳說。
第三,因為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對劉墉這個角色的再次塑造,導致羅鍋的形象在人民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逐漸的廣為流傳。
根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在劉墉墓室發現的屍骨來看,小腿骨長度達到75CM,推算出來身高至少也是1.9米,從其他的骨頭來看也並沒有駝背的現象。而我們知道清朝的選官制度其實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對人的儀表,要求為官者要五官端正,身直腰挺。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劉墉肯定不是羅鍋形象。
第一點,當時的皇帝乾隆和嘉慶,身高大約在1.7米左右,如果劉墉站直肯定比皇帝還要高上一節,這對皇帝來說是不恭敬的,因此他只能駝著背,像羅鍋一樣。
第二,根據民間傳說,在劉墉80歲的時候,身體已經不好了,總是駝著背,被嘉慶帝取笑到“羅鍋”,後面也就流傳起來。
第三,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其實並不是完全根據歷史來的,它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造,因為其實清朝並沒有宰相這個職位了。編劇為了更好的吸引人,對它進行了文學塑造,但也因為此劉羅鍋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
3 # 半閒山人
歷史的記載,確實有"劉羅鍋"這個稱號。在嘉慶帝在位時,就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若以時間來推理的話,當時的劉墉應該是年近八十的老人了,肯定就會有彎腰駝背,這樣就很容易來解釋"劉羅鍋"這個稱號了。真實的劉墉是個大高個,因為長期練習書畫,時間久了就造成了有點駝背,也就得了這麼個外號。就在當時,劉墉的書法堪稱一絕。
劉墉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父親叫劉統勳,雍正時期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和詹事等職,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是當之無愧的治世之能臣。
劉墉自幼飽讀詩書,輕鬆的考上了秀才,可到了30歲也沒考上舉人,只能透過父親的推薦,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他先是任職江寧知府,他的頂頭上司是江蘇巡撫葉國泰。這個大貪官,虛報災情,向朝廷申請修築三百里堤壩的銀兩,而實際上只需要修三十里。當乾隆下江南視察災後重建工作時,發現葉國泰欺上瞞下,中飽私囊,龍顏大怒,當即將葉國泰摘去頂戴花翎,凌遲處死。劉墉在這段時間,體察民情,雷厲風行,懲治貪官,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的官聲也在這段時間達到頂峰。乾隆47年,才把劉墉從地方調入中央,任南書房行走,成為內大臣。當劉墉天天在乾隆身邊以後,對於權傾朝野的和珅,他確實不巴結,不與和珅沆瀣一氣。但一點也不敢得罪,凡有和珅的事他都繞著走。
隆駕崩後,嘉靖帝馬上就將和珅革職查辦。此時的劉墉已是80多歲高齡,他帶著家鄉的煎餅卷大蔥和一壺二鍋頭,去大牢裡看望和珅。劉墉問和珅:“如果咱倆換一換這方寸之地,你在外面而我在裡面。你和珅還會在乎這二鍋頭和煎餅卷大蔥嗎?”和珅幡然醒悟,自己的錯就錯在慾壑難填。
劉墉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會委曲求全。他深知只有身在中樞才有為民請命的機會,如果連話語權都沒有,又怎麼為老百姓造福呢?他的為官之道,不過是保留自己的有用之身,能多為百姓做點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墉算的上是位清官、好官。劉墉在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
4 # Coco侃歷史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一代名相劉墉出身於號稱“天下第一家”的劉氏家族。劉墉祖籍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即現在的山東省諸城市。他和父親、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侄子、吏部尚書劉鐶之死後,都歸葬於諸城白家莊。民間之所以有劉家為“天下第一家”的稱號,主要是因為在清代,諸城劉墉家族,先後出了十餘位進士、二十多個監生、舉人,做過官的人至少有三十位以上。
後人在發掘劉墉墓時發現劉墉的屍骨很奇特,“腦殼很大,二十五公分見圓,眼窩內可放 下大雞蛋”,小腿骨長過半米,據現場民兵估算,劉墉生前身高肯定超過一米九,大致在1.95米到2米之間。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劉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官二代”。
劉墉為官,有乃父之風。又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很有政聲,特別是在他任江寧知府期間,深得百姓喜愛。有關他的事蹟廣為流傳,後來成書的章回小說《劉公案》,就是描寫這方面的事情。不過,該書內容並不是信史,有不得誇大、渲染之處。特別是人盡皆知的關於劉墉的綽號:“劉羅鍋”,就更不可信。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劉墉書法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叢集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劉墉與紀昀、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傳其人聰明絕頂、為官剛正,在民間有著"劉羅鍋"的稱呼。
劉墉入京任官之後,久在官場混跡,為人十分圓滑,根本不可能和權勢遮天的和珅做任何對抗。儘管他不會滿意和珅的所作所為,卻不會因此而表現出來。當然,當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已是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卻積極參加了對和珅的處理。
歷史上的劉墉與紀昀的關係則相當融洽。紀昀出自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下,兩人有師兄、師弟之誼。大學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筆記》中記載,紀昀與劉墉關係極好,紀昀才思敏捷,劉墉字寫的很好,故紀昀常請劉墉為自己寫對聯。比如“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是紀昀非常喜歡的詩句。劉墉死後,紀昀即將其寫下來,作為輓聯相贈。
-
5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我是紅山下的侯小侯,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庸出身於康熙五十八年,山東褚成人,字崇如,不過他的名號人們各位熟知的是其綽號為“羅鍋”,一提起“劉羅鍋”,人們便覺得很親切,但是歷史上的劉庸卻是一個深諳官場規則的人物,他熟知何時該進該退,是封建官僚典型的代表。
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劉庸這個人。
劉羅鍋(劇照)第一,一生廉潔奉公,為官清正
劉庸一生廉潔奉公,為官清正,這與劉家的門風有很大的關係,他的曾祖父劉必順是順治年間的進士,祖父是康熙皇帝時期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勳則位極人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深受乾隆皇帝器重,死後被溢為“文正”,這是清代對大臣最高的禮遇。因此劉庸的家風使的劉庸深受影響。
其次,劉庸不管是做知府還是做安徽學政,他辦事都是正直幹練,雷厲風行,整頓科場弊端,官場噁心,他偉人清廉,一文不取,遇事敢作敢為,不怕得罪上司。
《劉公案》這本彈詞便是記載劉庸愛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伸冤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的,可見劉庸確實是一名廉潔奉公,為官清正的官員。
(圖一)為劉統勳,劉庸的父親,(圖二)為《劉公案》書
第二,劉庸不光彩的一面,不遺餘力維護清朝的統治,推行文化高壓政策。
劉庸身為清朝的重臣,極力維護清室的統治,大搞文字獄,其中有:
其一有:劉庸擔任江蘇學政,舉報江蘇沛縣監生閻大鏞窩藏有問題的詩稿,上報給乾隆皇帝,結果閻大鏞因為詩稿有問題,而被乾隆皇帝處死。
其二有:還是在擔任江蘇學政的時候,劉庸受到民眾的舉報,說徐食田兄弟的父親的文集有悖逆之語,劉庸查閱,發現其中語句確實有這樣的語句,就上報朝廷,結果徐食田等人被斬首,他們的父親徐懷祖被開棺戳屍,因為這件事情劉庸有功勞,劉庸就被賞功,封為戶部右侍郎。
擔任江蘇學政的劉庸第三,書法家劉庸,自成一派。
劉庸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他是乾隆時期的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融和了歷代大書法家而自成一派,用筆厚重,體豐骨勁,外柔內剛,別具一格,他的小楷,不僅有王羲之,蘇軾等人的法度,還有未晉小楷的風致,據說他在人前寫字的時候,中規中矩,而在室內獨自寫字的時候,卻不拘一格,他的《石庵詩集》流芳於世。
《石庵詩集》第四,劉庸的為官之道,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懂得體會聖意。
在民間的故事當中,劉庸總是被描寫成一個化險為夷的神人,其實不然,劉庸的仕途並不是十分暢通,他屢次犯事,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呵斥。
——其一:劉庸洩露了他和乾隆皇帝關於兩位大臣的對話,受到乾隆皇帝訓斥。
——其二,劉庸兼任國子監的時候,鄉試考試中發生賄選,劉庸受到牽連,受到處分。——其三,乾隆五十四年的一天,因為連天陰雨,負責皇子教育的上書房師傅沒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後,大怒,將他降為侍郎,——其四,乾隆五十八年,劉庸出任主考官,因為辦事失當,違規的不合格的卷子太多,因此被乾隆皇帝訓斥。——其五,乾隆皇帝在任命戴世儀為官員的時候,特地徵求過劉庸的意見,但是劉庸的意見確實在敷衍乾隆,使的乾隆大怒,痛斥劉庸的不作為。著上述的行為有些是劉庸的無心之過,有些是劉庸故意的,因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是劉庸的為官之道,劉庸不像做一個所謂的聖人,想凡事都留點餘地。並且乾隆皇帝又是一個極為自負的人,所以在乾隆身邊,沒有名臣,沒有奸臣,只有明君。這些也是劉庸深有體會的。
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的劉庸
嘉慶九年,劉庸死於任上,享年85歲,溢號文清。人祀賢良祠,他的一生,將為官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保全了全家性命,得以壽終正寢。
-
6 # 義烏市芭布玩具
一,歷史上的劉墉是個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的人。
二,劉墉(1719年_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政治家書法家,父親劉統勳是清乾隆年間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個學士、體仁大學士等職位,以奉守法 ,就這些了
-
7 # 洛水清風
歷史上劉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羅鍋,有沒有跟和珅鬥智鬥勇的事?今天清風就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劉墉,字崇如,號石俺,清朝的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之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因其書法造詣深厚,人稱“濃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父親關係,以恩舉人身份參加當年的會試與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為侍講,從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後的二十多年間,劉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與和珅沒見過面。在做地方官時,劉墉秉承父親政治幹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譽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讚許。
他在出任地方學政時 ,因為把關嚴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矇混過關的人最後不敢如考場,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上書乾隆說: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既畏刁民,又畏監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因得互售為奸。劉墉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時弊,乾隆贊其“識政體”。
自古官場如戰場,乾隆二十七年,劉墉在任冀寧道臺期間,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侵貪國庫銀兩,按律革職判死刑。乾隆愛惜其才,加恩詔免其一死。劉墉並未因這次死裡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變得更加意氣風發,剛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劉墉出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的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橫行。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原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一面查清庫存,賑濟災民,僅一年的時間,湖南就變成官場清廉,民糧豐足的模範省,劉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愛戴。
經過幾十年地方歷練,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開始了他的京官生涯。這時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觸。史書是如此記載他與和珅之間的關係:委蛇期間,惟以滑稽悅容期間。也就是說,他跟和珅相處,常奉承恭維和珅,甚至不惜自損形象來博得和珅的高興。從這不難看出,劉墉為人的圓滑與世故。
在當京官期間,面對官場的勾心鬥角,劉墉採取明哲保身的辦法,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被乾隆指責為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
嘉慶四年,委屈求全十幾年的劉墉,又一次彰顯男兒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辦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他不為權勢,頂住巨大壓力,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20條,將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黃泉路。
至於羅鍋一說,據史書記載,來自嘉慶曾稱劉墉為劉駝子,這就是劉羅鍋說法的最早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年近80歲,彎腰駝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結論劉墉就是羅鍋。
嘉慶九年,劉墉病逝,享年85歲。嘉慶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
8 # 史之策
1996年上映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可謂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人們對劉墉智鬥和珅的場景可謂是印象深刻。
劇中,劉墉身為忠臣,巧妙的勸諫乾隆,經常讓和珅當眾出醜,詼諧幽默,引得觀眾捧腹大笑。
而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又是怎樣的呢?劉墉是清代名臣劉統勳的兒子。因為其父親的原因,得到了恩萌舉人的身份。最終在殿試中獲得了二甲第二名的名次,被選為翰林院編修,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
劉墉歷任過安徽、江蘇學政,當過太原和江寧的知府。從湖南巡撫上調任中央。當過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最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
劉墉為官謙虛謹慎,清廉奉公,一輩子幾乎沒出過什麼大錯,算是本本分分的一名大臣。
劉墉還是清朝著名的書法家和收藏家,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 他不僅善於總結前人的書法特長,還創造性的開闢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其最擅長的小楷被世人稱作“頗具魏晉之風”。
劉墉是否是個羅鍋?按照史書記載,劉墉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個子高,有些駝背,但這也不能作為他是“羅鍋”的證據。還有就是,嘉慶皇帝繼位後,曾戲稱劉墉為“劉坨子”。
當時劉墉已經是80歲高齡,在古代,80歲的年齡有些彎腰駝背也實屬正常,也就不作為他是“羅鍋”的證據。
劉墉是否與和珅水火不容?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墉比和珅要大近30歲。而且劉墉60歲左右才調任中樞,雖說劉墉與和珅道不相為謀,但劉墉卻十分聰明,他並不願意與和珅發生直接正面的衝突。
從雍正時期,設定了軍機處,軍機處就是當時的首腦區域。而劉墉雖然貴為“中堂”,卻一生都沒有入職軍機處,始終被排除在權力之外。而和珅則是軍機處首席大臣,在官職上,雙方並不對等。加上和珅是乾隆的第一寵臣,劉墉不太敢和和珅硬碰硬。
要說對和珅的種種不法行為有不滿那倒是真的。但以老好人著稱的劉墉敢明目張膽的和珅鬥,我認為不太可能。
乾隆死後,在嘉慶處理和珅一案中,劉墉倒是跑前跑後,出了不少力。劉墉奉旨審理和珅結黨擅權、營私納賄。可以說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劉墉與紀曉嵐關係怎樣?劉墉和紀曉嵐年齡相仿,劉墉比紀曉嵐大五歲左右。由於紀曉嵐是出自劉墉父親劉統勳的門下,因此二人不但是好友還有師兄弟的情誼。
劉墉擅長書法,紀曉嵐則擅長文章。二人之間心心相惜,互相惜慕對方的才華。而紀曉嵐能夠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編也是得益於劉統勳的推薦。 有意思的是,二人都沒有像電視劇演的那樣與和珅正面交鋒。相反紀曉嵐還很欣賞和珅,經常給他善意的提醒。
劉墉和紀曉嵐也都算是高壽之人。紀曉嵐經常找劉墉幫自己寫對聯,二人都對古硯特別鍾愛。在劉墉臨終前,還有雙方互贈硯臺的來往記錄,可見此二人關係鐵到了一定的程度。
綜上所述,劉墉其真實人物形象並沒有電視劇拍的那麼神乎其神。
劉墉有才華,遵紀守法,清廉奉公倒是真。但他為人處世也相當圓滑,從不會為了扳倒對方而把自己變為眾矢之的。
在和珅當權期間,他明知和珅是一個大貪官,卻沒有逆潮流而彈劾,可見他也是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情。
-
9 # 壞賣老哥
記得看過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乾隆、劉墉、和珅以及紀曉嵐是歡喜冤家,對他們的個性都瞭解一二。霸氣的乾隆,聰明的劉墉,貪婪的和珅以及博學的紀曉嵐,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歷史上的劉墉,他的文才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清代四大書家之一,後人對他是大為稱讚的。 而紀曉嵐的文才也是眾所周知的,乾隆也很欣賞他。但紀曉嵐也受到過乾隆的批斥,乾隆認為他讀書雖多卻不明白道理。紀曉嵐曾經受過流放的重罰,歷史上的紀曉嵐和和珅並不是電視劇中描寫的死對頭。 紀曉嵐沒有大張旗鼓地反對過和珅,和珅也不是處處針對他,甚至還曾請他改詩,紀曉嵐和和珅起碼錶面上是融洽的。狀官徐有聞曾經說過,和珅專權數十年,朝廷內外的大臣,沒有不怕他的,只有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大臣不趨炎附勢。
劉墉為人從小受家庭影響,是很正直的,但他人京任職之後,就調整了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變剛直方正為乾隆斥責的圓滑模稜,要想和權勢遮天的和珅針尖對麥芒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值得一提的是,當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一改模稜兩可的態度,積極參加了對和珅的處理,甚至在處理這件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10 # 我已回頭
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劉墉是非常有才能的一個人,而且學識非常淵博,面對著勢力非常大的和珅他也堅持自己的原則,那麼這樣一個人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究竟是怎樣的呢?劉墉的父親是非常有名的清官,而且家裡的祖訓非常嚴謹,從小管劉墉的態度也是非常嚴的,這也就造成了劉墉這才能非常出眾,但是在年紀小的時候他並沒有參加科舉,直到三十多歲了才在父親的逼迫下參加了當時的考試,然後一步一步的步入到仕途,可以說他的這一步這是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吧。 劉墉在當官的時候是很認真,而且做事情特別公正的,他先後兩次被皇帝封為提督,這個官職是潛力非常大的,如果不能秉公的處理事情,就可能出現很多貪汙腐敗的事,可是這些在劉勇的身上都沒有,不管是做多大的官他都是始終秉持著一個態度,那就是清正廉潔,辦事不偏不倚,不會故意的為誰說好話,但是在他擔任道臺的時候是被其他人所連累,所以被髮配到邊關去,那你是非常苦的,而且生活非常拮据,但是劉墉都堅持了下來,在那裡整整堅持了一年以後才被赦免,重新回到了翰林院做編修,可以說這也是他人生當中的一種經歷。 劉墉雖然返回了翰林院做編修,可是在之後的幾年當中劉墉應該說過的是非常苦悶的,直到第三年以後他的官運才繼續好了起來,因為那一年是他父親過大壽,因為之前他的父親在這一生裡面都是為官非常清廉,而且非常正直的一個人,所以皇帝看到了以後,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這樣才讓劉墉做了候補知府。在劉墉當上了知府以後,因為他的才能非常好而且為人非常正直,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績,老百姓的嘴裡說出的劉墉是評價非常高的,所以在那之後他先後做了很多的大官,甚至有些官職稱得上是封疆大吏了,但是不管當多大的官,以後都一直是按照以前自己的做法,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官職大就腐敗或是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而且為老百姓辦了很多的實事和好事,這也為什麼老百姓能夠記住劉墉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在經歷了很多的事以後,劉墉後來被調入了京城,可是到了京城以後他和以前的做事風格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想可能也是由於他經歷了一些人和事,造成的自己有所改變吧,這也不失為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態度,收起了自己那種鋒芒的狀態,而讓自己在眾多人裡面看起來非常的中庸和平淡,這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的經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的改變,即便是現在的職場裡面,我們每個人在經歷一些事以後,都會收斂起自己的鋒芒。劉墉在嘉慶九年為官時病逝,嘉慶追封太子太保,天壽八十五歲,有此善終.當得以無憾了!
-
11 # 有書共讀
提起劉墉,大多數人腦海裡第一個浮現出來的肯定都是李保田飾演的那個逗趣不斷的宰相劉羅鍋。
實際上,真實的劉墉並沒有羅鍋,也不如電視劇裡所演的那麼跳脫。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有書君認為,劉墉既是一個清正剛直的人,也是一個聰明圓滑的人,還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下面,有書君將對此做一一闡述。
一、出生官宦世家,家教甚嚴,處事利落乾脆又清正剛直的人
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劉墉出仕是因為高中狀元,但其實不是,他靠的是“拼爹”。
劉氏家族自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開始,一直就是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時期著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勳更是官至大學士,一生清廉,為人所稱頌。
出身於這樣的家庭,可想而知,劉墉自小的家教該有多麼的嚴厲。奇怪的是,劉墉卻一直沒有參加過科舉,直到33歲時才因為父親的關係直接以舉人身份參加了當年的科舉,然後得了個進士的身份。
此後,劉墉便開啟了其清正又剛直的為官之路。當然,此時,劉墉一直在被外放做官,也就是做地方官員。
彼時,劉墉在政績上做的最多的是整頓科場和官場。據記載,在劉墉任江蘇學政期間,因為他雷厲風行地懲治了大批與考生勾結作弊的官員,許多想矇混過關的考生一聽當年的主考官是劉墉,往往嚇得掉頭就走,連考場都不敢進去,可想積威之重。
至於整頓起官場來,他更是剛直不阿。每到一任就開始微服私訪,不管貪官汙吏上面的靠山是誰,都毫不客氣按律處置,該撤職撤職,該發落發落,使得官場風氣清朗了許多。
同時,他還善於查案,就連前任遺留下來的疑難案件都一個也不會放過,所以也才有了與包拯齊名的“劉青天”之美譽。
就這樣,隨著劉墉辦事能力的逐漸顯現,這位一點也不肯辱沒祖先清廉之名的清官,漸漸從地方走向了中央。
二、極識時務,聰明又圓滑的人
劉墉在剛入京的時候,仍然不改其剛正本色,很快就做到了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的職位。期間,他還處理了一件幾乎驚動了全國的大案。
當時,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結黨營私、貪贓舞弊,致使下屬幾十個州縣倉庫虧空。國泰是乾隆妃子的伯父,父親是四川總督,後臺還是鼎鼎大名的和珅,可劉墉毫不畏懼,甚至不惜化裝成道人進行明察暗訪。最終,在劉墉的鐵腕之下,國泰黯然伏法。
奇怪的是,處理完這個大案後,一向細緻謹慎的劉墉開始變得懶散粗糙起來。他竟然淪落到因為洩露與皇帝的對話被乾隆申飭的地步,還因此失去了大學士的職位。後來,乾隆又讓他主持祭禮,他還因為禮數不到位被太常寺彈劾。
明明早就發現上書房師傅已經連著曠了好幾天工,劉墉還是不聞不問,直接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一再被降職。甚至,乾隆還為此專門發了一道諭旨,裡面用的措辭也極為嚴厲。到了乾隆五十八年,劉墉再次被任命做主考官。
這次,他仍然沒有讓人“失望”。不僅批的捲紙十分之草率,而且還存在很多違規的行為。是不是覺得很矛盾?畢竟,以前的劉墉,對待科場那可是十分謹慎的。
矛盾嗎?不矛盾!事實上,這正是劉墉的聰明之處。
乾隆皇帝晚年有一個著名的“本朝無名臣”理論,目的無非也是為了把所有的功勞都歸給自己。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再加上和珅又炙手可熱,自己還得罪過他,不虛與委蛇其間,怎麼才能保全自己呢?
更何況,劉墉聰明地只犯了一些極容易就會被皇帝察覺的錯,更正起來不難不說,對國家也無甚損傷。
這樣下來,不僅乾隆不會主動找他的麻煩,和珅也會自覺自己再不是對手,反倒更容易空出手來去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顯然,劉墉的故意犯錯,實則不過是一種圓滑的自保之道。
到了乾隆西去之時,劉墉再次恢復本性,不僅幫著嘉慶皇帝一舉拿下了和珅那個大貪官,整頓起吏治來也是一如既往的手腕強硬,絲毫不像個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
三、皮囊不知道好不好看,但靈魂絕對有趣的人
劉墉的一生,幾乎都淫浸於官場,民間流傳的許多關於他的故事,也多與他如何做官有關。甚至,為了更契合勞苦人民的期待,人們還給他平白冠上了一個羅鍋子。五短身材,又駝背,皮囊真心是一點也不好看。
但是,經過人們後期考證,劉墉不僅沒有駝背,還有一副大長腿,身高至少也在一米九左右。
至於相貌,這個自然無法考證。然而,無論劉墉的顏值線上與否,至少他的靈魂絕對有趣,是一個很懂生活的人。
因為,除了羅鍋兒,劉墉還有一個諢名,叫做“濃墨宰相”。他的書法特別有名,用墨厚重,別具一格。
但如果只是書法寫得好,恐怕也不怎麼有趣。他的有趣,有趣在時而“表裡不一”,時而純粹乾淨,時而孩子氣。
對著外人寫字時,他是一副正兒八經、循規蹈矩的狀態。可當自己一個人寫字時,他就是怎麼高興怎麼來,寫到興頭上了,還會轉筆速寫,一個不小心筆就會飛出去,然後墨汁濺得哪哪都是。
寫出來的字也是活潑不羈,別有一番神采。
除了寫字,劉墉還喜歡收藏硯臺。
同樣喜歡收藏硯臺的紀曉嵐和他既有同門之誼,又同朝為官,所以兩人走得很近。一次,劉墉送給紀曉嵐一方硯臺,但硯臺上卻赫然題著“因為紀曉嵐喜歡,所以我把它送給了他”的字眼,惹得紀曉嵐是哭笑不得。
這樣一個出門時時刻端著,回到了家裡又迅速回歸自我,與好友相處時還會十分孩子氣的人,想必內心是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大世界的。
所以,他才能在宦海沉浮多年,卻既沒有失了本心,還保全了初心。
綜上,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養。長大後,秉承祖志,為官清廉又剛正不阿。可是,難能可貴,他不愚忠。
眼見氣氛不對,便及時改變策略,圓滑也好,世故也罷,終究是保全了自己的善終。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12 # 史海爛柯人
說起劉墉,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宰相劉羅鍋》了,劉墉的扮演者李保田將這個人物演繹的活靈活現,那麼真實的劉墉是個羅鍋嗎?他是否如電視劇中演繹的剛直不阿、學富五車,同時與和珅又是死對頭?若想回答這些問題,應該從劉墉本人談起。
一、進士出身可以判定不是羅鍋劉墉,字崇如,祖籍山東諸城。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祖父劉棨為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官至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是乾隆朝十分重要的一位大臣。劉墉便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
雖然父親官做得很大,但是身為漢人,劉墉同樣需要透過科舉考取進士。古代的科舉是十分嚴格的,在選拔人才之時,不僅需要看才能,儀表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史書中所說的某某人“漢仗好”就是說這個人儀表好。如果在引薦人才之時,兩個人在才能方面難分伯仲,那就只能透過長相來區分高低了。
清史稿中記載劉墉於乾隆十六年中進士,既然中了進士,那就說明他並非身有殘疾。所以影視劇中的羅鍋是為了表現人物趣味性而新增的,甚至可能是從民間傳說或者是野史而得到的資訊。
二、為人清廉,剛正不阿劉墉其人的性格,是受家風而來的,清代雖然也存在貪官,但清廉且有文人骨風之官也不在少數,劉氏一家便是代表。劉墉進士及第之後,最初是從監修升侍講,乾隆二十年,劉統勳因西北戰事而獲罪,劉墉也受到牽連,獲罪入獄,後來事情平息之後,劉墉便從學政做起。
最初督安徽學政,後督江蘇學政。在任職江蘇之時,因當時江蘇地區的府縣官吏畏懼刁民、生監、吏胥而不作為,於是上疏將當地官吏參劾。乾隆皇帝十分讚賞他的正直,於是升了他的官,讓他任太原知府、江寧知府等。
劉墉為官十分清廉,所以不久便升任陝西按察使,後授內閣學士、升湖南巡撫。嘉慶年間,為體仁閣大學士,逝世於嘉慶九年,享年八十五歲,並被加封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諡號文清。此處的清,便是取清廉之意。
三、與和珅的關係影視劇中關於劉墉與和珅這段死對頭可以說演繹的淋漓盡致。那麼真實的劉墉與和珅是什麼關係呢?
劉墉雖然步入仕途較早,但限於漢人身份,且又是個文人,所以官位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嘉慶年間,才升任大學士。反而和珅雖然出身不好,年少之時甚至家裡貧寒,乾隆三十四年,才承襲三等輕車都尉並受侍衛,但因為其為滿人,且十分會投機,拍乾隆馬屁,所以升官特別快。
在史書中,關於劉墉與和珅之間的聯絡記載十分少,明確記載二人之間交集的便是乾隆四十七年,時任都御史的劉墉,曾與和珅一同查辦山東巡撫國泰貪汙案一事,和珅在當時已經署理兵部尚書。這也就是說,二人之間的地位實際上一直是不對等的,並不存在二人旗鼓相當,劉墉處處耍貪官和珅之事。
在二人這次合作過程中,清史稿中記載:“和珅陰袒國泰,既至,盤庫,令抽視銀數十封無缺,即起還行館。灃(御史錢灃)請封庫,明日盡發視庫銀,得借市銀充抵狀,國泰等得罪皆鞠實。”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和珅在辦理這件案子之時,暗中偏袒貪官國泰,但御史錢灃對此並未妥協,而是將銀庫封存,並發現了國泰借市場上流通的銀兩充當庫銀之事,最終國泰被查辦。實際上關於這件事對於劉墉的態度並未有詳盡的表述,但最終此事辦完之後,參與查辦的官員都升了官,劉墉升為工部尚書。和珅加封太子太保,充經筵講官。
在史實中,因二人負責的朝政不同,且關聯較少,職位也不想當,所以很少記載劉墉與和和珅之間敵對的關係了。
實際上,劉墉在乾隆朝也並未如影視劇中所演的官位很高,亦未記載他為民請命的種種情節,總體而言,他的名聲未如他的父親劉統勳大,但就是這麼一個人,被影視劇演繹的有膽有識,清廉而有骨氣,為觀眾們所喜愛。
-
13 # HuiNanHistory
說起劉墉,大家一定會想到《宰相劉羅鍋》中李保田老師塑造的經典形象。
然而,電視劇是不能與歷史互相混淆的。歷史上真實的劉墉與那位劉羅鍋相比,其實有很大的差異。
電視劇裡的劉羅鍋是個出身貧困的小夥子,透過科舉高中狀元才出人頭地。
劉墉的人生則不然。劉墉出身諸城劉氏,屬於山東的名門望族。不僅如此,劉墉的父親還是乾隆朝的名臣劉統勳,官至大學士且曾以漢臣的身份擔任軍機領班。劉統勳也是唯一一位去世後得諡“文正”的官員。由此可見——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出身名門。他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自此開始了仕途生涯。
劉墉是清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劉墉的書法有多好呢?根據當時人的說法,劉墉是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的“清中期四大書家”,素有“翁劉成鐵”之謂。
與劉墉同時代的書法家王文治在《快語堂題跋》中說:
石庵先生功力最深,極意追蹤古人,不肯少趨時徑,真書法中有寒松古柏之操者。
石庵是劉墉的號。劉墉的書法作品在清代被譽為“渾然太極,包羅萬有”,價值極高。
真實的劉墉不是個羅鍋!上面是劉墉的畫像,你們覺得畫像裡的人像個羅鍋嗎?
當然,與電視劇一樣的是:劉墉確實是個好官、清官。他的人生固然沒有電視劇裡那般傳神,但是也足夠精彩。
-
14 # 譜牒古縣誌研究
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出身在高密縣逄戈莊,屬諸城人。是大學士劉統勳之子。
劉氏家族從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開始,就是官宦世家,其家訓嚴謹。祖父劉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父親劉統勳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一身為官,到去世的時候家產淡薄,僅有數間房屋,十餘畝薄田。
自清順治初年劉必顯步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止的六個朝代中,劉氏家族七品以上的官員就出了73位,接近男丁總人數的百分之十。出任的官職,從知縣、知府、到尚書直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各個級別的重要官職都有。
出身在這樣一個名門望族的劉墉,自然秉承書香,學富五車。然而青少年時代的劉墉並沒有走科舉之路,直到三十歲前,沒有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乾隆十六年(1751),三十三歲的劉墉才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並獲進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三年漫長的仕途,直到八十六歲去世。
劉墉為官數十載,從其為官風格來看,明顯的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可以這樣評價:清正剛直的地方官劉墉和圓滑事故亦不失清正的京官劉墉。
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劉墉的父親,時任陝甘總督的劉統勳以辦理軍務失宜下獄,劉墉當時正擔任翰林院侍講,亦被株連遭逮捕,不過沒到兩個月就被釋放了,官位卻被降為編修。好在第二年,好運又一次眷顧了劉墉,他被被提升為安徽學政,放外任做了地方官。當時的學政權利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奏章。在當了3年安徽學政以後,劉墉又調任江蘇學政。在做地方官期間,劉墉秉承了其父劉統勳的正直幹練、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到任後不幾天便將前任遺留下的疑難案件審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稱讚。
劉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的句子,在出任江蘇學政前,乾隆皇帝又有詩相贈,對其厚望可見一斑。劉墉也不辱使命,在任期間嚴肅認真秉公辦事。劉墉曾先後兩次提督江蘇學政,相隔近20年,雖然他為官處事風格早已由雷厲風行邊為平和舒緩,但嚴肅認真則是一貫的。第二次出任江蘇學政時按試揚州時,因為把關嚴格,使得許多想以作弊矇混過關者最後不敢入場。
1762年,劉墉又獲出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三年後升至冀寧道臺。就在劉墉仕途順暢之際,卻因為在太原知府任內失察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公帑,被牽連革職、擬了死罪。後來還是乾隆帝看在老臣劉統勳的面子上下詔免了劉墉的死罪,但活罪是免不了的,於是劉墉被髮配軍臺-----就是清皇朝設在邊疆的郵驛效力贖罪。但邊關雖苦,倒也沒有把劉墉怎麼樣,因為他第二年被赦了回來,依舊回翰林院,做他的編修。
這兩年劉墉應該說是在鬱悶中度過的。但是到了第三年,劉墉的官運又一次亨通起來:乾隆三十三年劉墉的父親劉統勳七十大,乾隆皇想起劉統勳一生忠謹,於是親自書匾額派人前取致賀,被感動的劉氏一足涕淚滂沱。在此氣氛感染之下,乾隆皇帝一時動了感情,於是恩外加恩,特批了劉墉為知府候補。
在那個時代候補的官員比在職的多得多,往往不會專營或是沒有門路的,就是候上一輩子,也不一定能等上一個缺。不過皇帝欽點的就不同了,第二年,劉墉就獲授了江寧府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卯足了勁要大幹一翻。本來劉墉就是天資聰慧、學富五車之人,加上大權在手,哪有辦不成的事!於是就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劉墉的江寧知府就政績、政聲鵲起,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可以與包青天相提並論了。這一翻辛苦沒有白費,贏得了賢能官吏之稱。就連清朝著名詩人袁枚也在一首詩中稱讚劉墉說:“初聞領丹陽,官吏齊短脰。光風吹一年,歡風極老幼。先聲將人奪,苦志將人救。抗上聳強肩,覆下紆緩袖。”其官聲之好由此可見。
此後,劉墉的仕途暢通起來,先後做了江西、陝西、江蘇等地的父母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時候,劉墉被授湖南巡撫,節制各鎮,兼理糧餉,駐長沙,兼理軍民事務,當上了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內,劉墉繼續以前的作風,盤查倉貯,勘修城垣,整頓吏治,鎮壓反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又是政績斐然。就連《清史列傳》上面也評價劉墉道:“在任年餘,盤查倉庫,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習,撫卹武岡等州縣災民,至籌辦倉谷,開採峒硝,俱察例奏請,奉旨允行。”。《湖南通志》也讚揚劉墉撫湘期間,所行諸事“民以為便”。
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書房行走,這在當時是難得的殊榮。
但是進京以後的劉墉行為處事,卻和在任地方官時候的他的判若兩人了。他不再是那個做地方官時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的劉墉,而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在靜默中中庸起來,收起了自己的鋒芒。
其實,這種現象的形成也不奇怪,這與當時的乾隆皇帝有很大關係。由於乾隆皇帝太聰明而獲好名聲,手下的臣子們只好裝糊塗,只能”平庸”。他有一個”本朝無名臣”的理論,說:因為朝廷綱紀整肅,本朝沒有名臣,也沒有奸臣。這樣說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把所有榮譽歸於聖主,大臣們所做的一切有利於百姓的事情,都是出於聖主的旨意。因此,他甚至下令禁絕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萬民傘。到了老年時的乾隆皇帝更是志得意滿,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權力慾和虛榮心膨脹到了極點,此時他的身邊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辦事、以皇帝的是非為是非的奴才。
於是當時的京都,就是籠罩在這樣一種政治氛圍下,再加上乾隆帝寵愛的和坤炙手可熱,劉墉”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其實也是保全自己的手段而已。
清正剛直著稱的官員尚且如此,當時官場風氣可見一斑。
因此,也可以說:劉墉任京官以後“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實在是情非得已,但真正在涉及大事大非的時候,劉墉仍不失其剛正。
劉墉作為官場中人,深知必須取悅皇帝才能仕途無憂。早在乾隆四十二年秋天,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就向乾隆皇帝奏請自行刊刻乾隆的《御製新樂府》、《全韻詩》,並在江蘇全省流佈,還建議敕發各直省刊刻。這一建議讓乾隆皇帝極為高興。此後一段時間裡,劉墉的官職升遷很快。
劉墉不失其剛正的事例,最具代表性的有兩個:
其一是在做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兼上書房總師傅的時候,處理了一件驚動全國的案子。
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錢灃參劾山東巡撫國泰專橫,結黨營私、貪髒舞弊案,以向皇上納貢的名義大肆搜刮錢財,下屬歷城、益都等幾十個州縣倉庫虧空嚴重。乾隆皇帝對此事十分重視,責成和珅、劉墉等同錢灃一起前往核查。
這個案子的當事人國泰是山東巡撫,皇妃的伯父,國泰的父親是四川總督文綬。他是劉墉的老上級,國泰的後臺就是和珅。國泰是滿洲鑲白旗人,姓富察氏。和珅得到要查辦國泰等的訊息後立即派家人通風報信,讓國泰做好準備。在赴山東途中,和珅甚至出言威脅錢灃。劉墉深知和珅與國泰的關係,因此常與錢灃密商對策。
劉墉至山東境內,化裝道人,步行私訪,終於查明事實: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泰邀功請賞,以荒報豐,開徵時,凡無力完納者,一律查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9名。
到山東歷城縣後,和珅拒絕全面查庫,說只要抽查幾十個庫就可以了,並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錢灃卻堅持要求先封庫,第二天徹底拆封。結果發現庫裡的銀兩“多系圓絲雜色銀”,透過盤詰庫吏得知,這些銀兩是從各商鋪借來充數的。於是,出告示叫各商鋪前來認領,“遲來即封貯入官矣”。於是商賈紛紛前來認領,庫藏為之一空。
在這件事上,劉墉對錢灃的支援態度對於案情最終水落石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支援錢灃,如實報奏朝廷,奉旨拿國泰回京,並開倉賑濟百姓。當時皇妃已為國泰說情,有的御史從旁附合。劉墉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 同時也得罪了和珅。
還有一件事正史上似乎少有記錄,就是乾隆六十年的“奪大寶”事件。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準備禪位於嘉慶,臨當受賀時,乾隆皇帝卻不肯交出印璽,於是劉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賀,自己入內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寶。“半日力爭,卒得大寶而出,始行賀禮”。在那樣一個封建朝代能有如此壯舉,實在不易!
但是,做了京官的劉墉更多的時候,是“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其間大錯也犯,小錯不斷,不過總的來說,官運還不錯。
乾隆五十二年初,劉墉因為漏洩他和乾隆帝關於嵇璜、曹文埴(zhí)的談話內容,不僅受到申飭,而且失去了本應獲授的大學士一職。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因他沒有行規定的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負責皇子教育的上書房諸師傅因為連天陰雨沒有入值,而劉墉對於這長達七天的曠工事件卻置若罔聞。乾隆皇帝得知後十分惱怒,時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被責處得尤其嚴厲,降為侍郎銜,不再兼職南書房。乾隆皇帝還專門為此下了一道上諭,措辭相當嚴厲。
乾隆五十八年,劉墉為當年會試主考官。又因為安排失當,閱卷草率,違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規定,劉墉等至少要罰俸10餘年。乾隆皇帝雖然寬大處理,劉墉還是被”嚴行申飭”。
劉墉入京任職之後,調整了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稜,並沒有和權勢遮天的和坤做針鋒相對的對抗。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已是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在對和坤的處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後的次日,嘉慶帝即奪和坤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務,並復劉墉上書房總師傅一職,入內當值,以供隨時諮詢。隨後,各省督撫及給事中,紛紛上章彈劾和坤,要求將和坤凌遲處死。這時劉墉對嘉慶新帝說:和坤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不能不為先帝留下面子,請從次律,賜令自盡,保全屍。 為防止有人借和坤案打擊報復,使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又及時向嘉慶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坤的第二天,嘉慶帝釋出上諭,申明和坤一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
能做到如此胸襟與手段,歷朝恐怕也沒有幾人。充分表現了劉墉的名臣風範。
和坤之案結束後,劉墉即受贈太子太保,可見嘉慶帝對他的肯定。
如果說劉墉與和珅處於對立面的話,那麼,他與紀昀的關係則相當融洽。紀昀出自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下,兩人有師兄、師弟之誼。關係極好。紀昀才思敏捷,劉墉字寫得很好,紀昀常請劉墉為自己寫對聯。
劉墉與紀昀都好收藏硯臺,兩人也時相贈送唱和。劉墉曾贈給紀昀一方硯臺,還特意在上面題識:紀昀喜歡我的黻文硯,因而我把它送給他,而書之以銘文,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蔣師瀹也題此硯說:城南多少貴人居,歌舞繁華錦不如。 誰見空齋評硯史,白頭相對兩尚書。
嘉慶八年,劉墉又曾送給紀昀硯一方。除了詩詞互答往來贈硯,兩人還經常在一起暢談佛法。可見兩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最後再說說劉墉是否真的“羅鍋”。
在清皇朝,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為首要條件的。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
-
15 # 涼州七里
看多了紀曉嵐與和珅的二人轉,現在又翻出前輩劉羅鍋來說事。
我們對於劉墉的映像幾乎都來自與《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但戲說畢竟不是史實,我們來看看真正歷史上的劉羅鍋吧。
其生平幾乎與乾隆平行(小十歲),乾隆十六年的二甲第二名進士,相當於總成績第五名(一甲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傳言其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因而與狀元失之交臂。也有說話是形容醜陋,彎腰駝背而不符合大眾審美而降到二甲第二名,但不管怎麼說都是非常了不起了。
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可以說是“平平無奇”,歷史記載也無相貌具體描述,因此說他醜基本是沒有根據的。
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而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是年屆80歲的老人,有些駝背彎腰本在情理之中。
劉墉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祖輩數代都是進士出生,父親劉統勳(《天下糧倉》主角)更是官至、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換句話說內閣、南書房和軍機處這幾大清朝名義或實際上的中樞機構都去過,說幹過宰相也沒錯。
但劉墉肯定沒幹過宰相,自從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一職,從此“宰相”一職從歷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內閣”這樣的中樞機構,相當於宰相兼秘書班子。
沒有了這個官,誰還能當得上呢?
劉墉劉宦海沉浮五十餘載,幹過的領導職務有江蘇學政、湖南巡撫、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左都御史等,從地方到中央,從教育考試、到紀檢和人事,也曾在內閣和南書房掛職,幾乎幹遍了大清國官場個個角落,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就是沒有進過軍機處,換句話說,他連宰相的門邊都沒有摸到。
皇帝秘書辦公間--南書房
在正史上,他和紀曉嵐一樣都遠遠不是和珅的對手,史載,劉墉“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後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時候,主持抄家並審判的恰恰就是這位劉羅鍋大人。
-
16 # 文城觀點
近期,由劉國彤執導,何冰、白冰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劉墉追案》正在熱播,1996年,由韓剛、張子恩執導,李保田、張國立、王剛、鄧婕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曾風行一時,家喻戶曉,自那時起,劉羅鍋在民間廣為人知,現在,何冰重新塑造電視劇中劉墉的新形象,又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劉墉(劇照)
那麼,劉墉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人呢?是不是像電視劇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那樣的清廉大臣呢?
劉墉(1720~1804年 )是清朝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勳之子,他是是一個“官二代”,可是,他這個“官二代”並沒有給他父親丟臉,而是聽爭氣,挺出色的。殿試時,他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便升遷為侍講;後來,他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去世後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劉墉雖然官位沒有他父親高,但他卻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而聞名於世,是人們讚揚的傑出清官,他還是造詣深厚的書法家、帖學大家,有“濃墨宰相”之稱。
劉墉(劇照)
第一,劉墉中進士後的編修、學政生涯
劉墉的起步還是有得益於他父親劉統勳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為他父親關係,劉墉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得以有資格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殿試中他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他便升遷為侍講,他由此而進入仕途。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劉墉開始外出任官,他擔任廣西鄉試正考官,政績被認可,十月,他被提拔為安徽學政。此時,乾隆帝對他還是比較欣賞的,在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劉墉,喜歡寫詩的乾隆帝還賜予劉墉詩,雲“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等,皇帝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新成就。
劉墉在任安徽學政期間,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建議對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狀況進行整頓,此疏受到了皇帝的肯定,三年後,劉墉調任江蘇學政,就像上次一樣,在他赴任前,乾隆帝有寫詩贈予他,足見皇帝對劉墉時寄予厚望的。劉墉不辱使命,出任學政期間曾按試揚州,整頓秩序,嚴格督考,並上疏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劉墉所呈這一疏已經表現出他敢於直面官場弊病,能提出切中時弊的建議,因而,他深受乾隆帝賞識,乾隆帝讚揚他“知政體”。
劉墉畫像
第二,劉墉從知府到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的升遷經歷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三年後,劉墉升任冀寧道臺。可是,在上任後的第二年,他卻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之事而犯罪,依律當革職判極刑,還好乾隆皇帝憐愛其有才學,加恩詔免,將其發配軍臺效力,以此贖罪,發配一年後,劉墉被赦免,降職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的父親劉統勳七十大壽,乾隆皇帝親筆御賜“贊元介景”四字匾額,而劉墉得意被重新起用,被授予江寧知府。在江寧知府任上,劉墉為政公正清廉,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被當時的民眾稱為宋朝的“包拯”。
三年後,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而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服喪期滿後,乾隆皇帝念劉統勳的功績,下詔授予劉墉內閣學士,在南書房裡任職,其實,乾隆帝仍是把他作為詞臣留在身邊。十月,劉墉任《四庫全書》館副Quattroporte,併兼任《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Quattroporte。劉墉又幹著他的編撰事務了。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月,劉墉任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恢復其江蘇學政職務。之後,因學政任上很有功績,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任吏部右侍郎。三年後,劉墉出京都,升任湖南巡撫。劉墉當時湖南竭力賑災,破解盜竊案,嚴辦貪官汙吏,並修築城郭,建倉儲糧,賑濟災民,他治理湖南一年之後,便使民眾生活變得很不錯,湖南的庫銀也變得充實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可是,次年,劉墉又調到南書房,不久任三通館Quattroporte。就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清廷棘手的大事,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稱他貪縱營私,而皇帝不放心和珅和錢灃趕山東能審理好該案,便令劉墉一同赴山東,會同審理該案。
和珅受過國泰的賄賂,暗中偏袒國泰,而錢灃心裡也清楚,但他據理力爭,竭力要嚴辦國泰,劉墉比較機智的收集證據,並智鬥和珅,最終使國泰伏法,民間有通俗小說《劉公案》,便是以此歷史題材編寫的。國泰案審理結束後,劉墉不久遷工部尚書,後任上書房總師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兼理國子監事務。
劉墉的書法
第三,劉墉並非“羅鍋兒”,而與和珅的關係也並非一直爭鬥著並能智勝
在以前的電視劇中,劉墉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駝背,其貌不揚,但他忠君、愛民、清廉、睿智,是很受大眾喜歡的人物形象。在電視劇中,劉墉經常與和珅處在一起,但他們成了政壇上的競爭對手,經常爭鬥著,而劉墉雖然長相很一般,但他卻很有智慧,很正派,與奸詐、陰毒的大貪官和坤成了爭鬥不停的冤家,和坤經常耍陰謀詭計,但最終皆敗在劉墉的智慧方面,乾隆皇帝信任和珅,有時袒護他,但對於劉墉雖然乾隆皇帝很有很不爽,但又常拿他沒有法子,這三人之間,形成了有趣的故事。而劉墉這個人物形象寄託了中國老百姓渴望清廉官員、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和願望,劉墉成了他們喜歡的人物,劉墉成了智慧和正義的化身。
可是,歷史上的劉墉,並非像電視劇所描寫的那麼其貌不揚,並非是“羅鍋兒”。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清代取士、選官的標準是不允許形態差的人入選的。清代取士、選官以"身、言、書,判"為判斷的標準,所謂“身”,即形體條件,要求五育端正、儀表堂堂,若“身”有缺陷,便難有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清晰,否則,話都講不清,如何處理政務呢?所謂“書”,即字要寫工整,報告才能寫得好看;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判斷明晰,否則,便容易誤判而害人。在這四條判斷標準中,
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即形體是非常被看重的,形體條件不好,就別想被選中。
劉墉是科甲出身,必然在"身言書判"四條標準方面是合格的,只有具備了這四方面基本條件,才能被選中,所以,劉墉不可能是駝背的,不會是"羅鍋兒"。
至於劉墉為什麼被稱為"劉羅鍋",是有原由的,一個說法稱,劉墉個子很高,而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便有點兒駝,有人看到了他的這一狀況,便稱他為“劉羅鍋”;另一個說法是,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不過,當時劉墉已經八十歲左右了,年老了,背有些駝是正常的,而嘉慶皇帝以此特點來稱呼他,反而表現了對劉墉賞識,至少表現他們走得比較近,而這稱呼後來流傳下來,劉墉便成了“劉羅鍋”。
此外,劉墉與和珅並非像電視劇中所描述的一直在爭鬥著,劉墉升官晚些,在同時期,職務也比和珅低,而且,相對而言,和珅更受乾隆皇帝的信任,所以,劉墉不可能以相對平等的身份與和珅爭鬥,相反,劉墉是對和珅比較客氣和尊重的。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被任命戶部右侍郎,三月任命軍機大臣,四月,任內務府總管大臣。八月,調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Quattroporte,賞一品朝冠。十二月,任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而在這一時期, 劉墉剛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他的父親劉統勳的多年功績,才詔授劉墉為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就在這時期,劉墉任四庫全書館副Quattroporte,而和珅當時任四庫全書館正Quattroporte,劉墉是和珅的直接下屬副手。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和珅任戶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兼步軍統領。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和珅被任命為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而在這一時期,劉墉任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之後,劉墉升任湖南巡撫。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才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而和珅已經總管行營事務,並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被授命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
可見,劉墉與和珅相比,在官位和權力上是有差距的,劉墉是聰明人,他不會以他這樣的身份直接與和珅爭鬥的,當然,和珅對劉墉也是比較客氣的,劉墉出身于山東諸城劉氏家族,這個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族,由科舉而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的進士,劉墉的祖父劉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幹練且很清廉,乾隆帝曾稱劉統勳,說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劉墉生長在這樣名門望族,屬於書香門第,劉家幾代人都是以科舉仕進為榮的,所以,在朝中,劉墉也是比較受尊重的,乾隆皇帝曾多次寫詩贈劉墉。在當時的朝局中,劉墉官位比和珅低,又曾是和珅的直接部下,但由於劉家好幾代在朝中為官,特別是他的父親的影響,朝中官員包括和珅對劉墉還是尊重的。
當然,劉墉與和珅為官的原則和目的不同,兩個人不免也有矛盾,但劉墉並沒有直接與和珅鬥,而是 比較機智的,以迂迴的方式來表示對和珅的反對,他雖有清廉幹練、不畏權勢的立場,但並非是那麼敢鬥勇鬥並能完勝和珅的大臣,反而是經常以委婉的方式來以和珅周旋。面對著和珅,劉墉經常“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以巧妙的方式來應對乾隆的權臣和珅。
劉墉與和珅(劇照)
第四,劉墉在官場多次犯大錯,但他的結局卻比和珅要好得多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劉墉任職玉牒館副Quattroporte。玉牒館是由宗人府所設定的一個機構,專門掌管纂修皇族家譜。劉墉在此任職之後,不知怎的,不斷犯大錯,其官聲變得不那麼好了,而且,他還多次受到了皇帝責斥。
在任玉牒館副Quattroporte的第二年年初,劉墉無意中漏洩了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他因此而受到皇帝的訓斥,還被罷免了協辦大學士職務。而在同一年的八月,劉墉受乾隆皇帝的委託,主持祭拜文廟的禮儀活動,這本是很榮耀的事,可是,他卻沒有按規定行一揖之禮,這太不應該了,他因此而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劉墉的這一次重大失誤影響非常不好,不僅給自己丟臉,而且也給委託他主祭的乾隆皇帝臉上無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劉墉兼理國子監,而在他任職期間卻發生鄉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劉墉因此而被御史祝德麟彈劾,皇帝下旨對他進行處分。第二年四月,上書房的皇子、師傅們長時間不到書房,這是荒廢學業,輕視皇家規範,可是,劉墉做為上書房的總師傅卻對此不予糾正,這是嚴重失職,因而,他被降職為吏部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的主考官,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劉墉對於閱卷等程式安排得很草率,這造成了會試中出現違制行為,而且,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會試是非常隆重非常嚴肅的大事,劉墉是主要負責人,但他卻將其搞砸了,是嚴重的過失。
可是,劉墉雖然屢屢犯大錯,但經過降職或訓斥之後,乾隆皇帝並沒有放棄他,在經過一個階段處理政務之後,劉墉又被複職或升遷,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劉墉又被提升為內閣學士,任吏部尚書。嘉慶皇帝登基之後,於第二年(1797年)三月,提升劉墉為體仁閣大學士,雖然當時已經為太上皇的乾隆認為劉墉比較懶散,但因為沒有其他人更合適,因而,嘉慶還是提拔了劉墉。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文華殿大學士和珅倒臺了,嘉慶皇帝開始動手處置和珅,此時,他封劉墉為太子少保,讓他參與審理和珅的不法之案,和珅倒臺了,而劉墉成了審判他的官員之一。同一年年底,劉墉上疏皇帝,陳述漕政大事,他對漕運中的漏洞調查得很清楚,並提出瞭解決方案,表現出他憂國憂民的赤誠心情,嘉慶皇帝看了他的奏疏之後,感到很有道理。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任會典館正Quattroporte。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劉墉奉旨留守京師,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但他依然很健康,目光有神,處事快捷。可是,兩年後,即嘉慶九年(1804年), 劉墉在北京驢市衚衕他的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在去世的前兩天,劉墉還到南書房去值班,並在晚上招待賓客,所以,劉墉的去世,是善終,是圓滿的結局。他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與和珅相比,劉墉去世時風光很多,他在後世也留下了美名。
-
17 # 西波的茶園
劉羅鍋,政治家兼書法家,是個清官。乾隆的時候,有一次他不小心洩露和皇上私聊的內容,收到皇帝嚴厲批評,升遷受阻。後來他破罐子破摔,下雨天就不去給太子上課等等。到了嘉慶的時候,他就躺平了。這種情況跟我們現在差不多。好就好在,到了八十歲那年迎來高光時刻:把和坤給鬥倒了,為民除害了嘛,死後被嘉慶皇帝追封為太子太保。
劉羅鍋寫字,也是認真的。清人學書都是從趙董入,他也不例外。從他老人家的字裡,還看出來有顏、蘇。劉羅鍋不但好鬥,而且好創新。帖學流傳至清,越來越程式化。康熙愛董、乾隆愛趙,之後一路趙董、家家董趙。那些狀元的字,無不是端端正正、黑大圓光,有點無趣。窮則思變,鄭板橋跳出來創新了,劉墉也坐不住了。
這裡抄一段華人德老師的作業:“廣為流傳這麼一個故事:乾嘉間在北京談到書法,都推重翁方綱和劉墉兩家。戈源是翁方綱之婿,又是劉墉的門人,一次拿了劉的字去見翁,翁就說:“去問你老師,哪一筆是古人的?”戈源將這話告訴了劉墉,劉就說:我是自己寫自己的字,去問你岳父,他有哪一筆是自己的。”
劉墉好濃墨,但是佈局疏朗,點畫粗細變化大。大字雄健、有氣勢,小字肥而秀潤,有書卷氣。
回覆列表
早年生活
劉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後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為官期間,劉墉基本秉承了父親劉統勳的正直幹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百姓做了實事。同時積極貫徹皇帝意旨,查禁書、捉拿會黨,得到皇帝讚許。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劉墉擔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十月被提拔為安徽學政。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劉墉調任江蘇學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詩相贈,可見其對劉墉抱有厚望。劉墉也不辱使命,為政嚴肅認真,出任學政時按試揚州,因為把關嚴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矇混過關者最後不敢入場。他還上書皇帝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時弊,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讚其"知政體"。 劉墉先後兩次提督江蘇學政,後期為官處事風格由峻厲剛急轉為平和舒緩,但嚴肅認真是一以貫之的。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第二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臺效力贖罪,第二年被赦免後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歎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後來嘉慶初年的彈詞《劉公案》,就是以劉墉在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做主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四庫全書第二年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次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餘,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職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此時,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結黨營私,劉墉奉旨偕同和珅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劉墉至山東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訪,查明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泰邀功請賞,以荒報豐。徵稅時對無力繳納者一律拿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九人。劉墉如實報奏朝廷,奉旨開倉賑濟百姓,捉拿國泰回京。此時皇妃已為國泰說情,有的御史也從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護國泰。劉墉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泰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後來民間曾據此事寫成通俗小說《劉公案》,對這位"包公式"的劉大人大加頌揚。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
官聲漸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劉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職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為漏洩與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而受到申飭,被罷免了大學士職務。八月,乾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卻因沒有按規定行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劉墉兼理國子監期間發生鄉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被御史祝德麟彈劾,劉墉受到處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書房的師傅們久不到書房,劉墉做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被降職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違制與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嘉慶元年(1796年),皇帝破格增補戶部尚書董誥為大學士,而資歷更深的劉墉卻被排斥在外。皇帝向劉墉詢問新選知府戴世儀可否勝任,結果劉墉說可以,實際上戴世儀十分庸劣難以勝任。
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但仍被皇帝指責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並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劉墉。 五月,劉墉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劉墉上書請求在決口處築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採納了意見。
善始善終
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嘉慶四年(1800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墉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去世前兩天,他還曾到南書房值班,夜間招賓客飲宴。而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暗合佛語中善於解脫之意,可說是壽終正寢、功德圓滿。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
總的來說歷史上的劉墉不是狀元,也不駝背。他的官位確實數經起落,不過他並沒有跟和珅鬥一輩子。相反,歷史上的劉墉雖然也是個清官,但在那個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他也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