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今時不同往日,雖然項羽當年曾在彭城之戰中以3萬騎兵一舉擊潰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但彼時的形勢是不同的,簡單來說就是換了對手,但話說回來,對手是誰並不重要,關鍵得看對手給自己造成了什麼困境。

    項羽不肯過江東主要有兩個方面:自尊和形勢。

    項羽的自尊

    自尊心是心理學名詞,它是指一個人注重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自己的心理狀態,說的高雅一點叫做愛惜羽毛,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愛面子。項羽並不全然是那種愛惜自己羽毛的人,如果他愛惜自己的羽毛,那麼他就不會做出坑殺20萬秦軍俘虜,也不會殺掉義帝。

    可見項羽對於自己的名聲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重視,但他又是愛面子的,其實愛惜羽毛和愛惜面子在本質上有些許的不同,愛惜羽毛更加註重自己在人格上的清白,不容許自己做出有辱自己人格的事情。而愛惜面子則是注重外界對自己人格的態度。

    有兩個例子比較能夠說明問題:

    例子一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進入咸陽以後,劉邦不敢與其爭鋒,當時的項羽已經成為左右天下局勢的實質領導人,也是最有機會統一天下開創王朝的人,但很遺憾由於其性格問題錯失了這一機遇。當時有人勸說項羽定都關中,但是項羽在思想有一種“小富即安”的色彩,因此對爭奪天下沒有很大的興趣。

    所以你看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覺得自己如今成功了,秦朝已經推翻了,這就是他的目標,所以他也沒有再多的打算,因此決定回到家鄉光宗耀祖。所以你看項羽這個人的志向其實並不是很大,勸說他的這個人就說“華而不實”,項羽很生氣,覺得這個人侮辱了自己,就把對方給殺了。

    可見項羽這個人的自尊心還是很強,不容許別人侮辱自己,輕蔑自己。

    例子二

    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失敗以後,來到烏江邊,當時的烏江亭長勸說他渡江到江東圖謀東山再起,但是項羽很豪邁,說這次失敗是天要亡我,而且我有什麼臉面回到家鄉。為什麼項羽覺得自己沒有臉面回到家鄉呢?

    他之前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這句話的另一種意思就是說如果我不是以成功的姿態,富貴的身份回到家鄉,而是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回到家鄉,我有什麼臉面去面對父老鄉親呢?這是項羽的自尊心,他不願以弱者的姿態去面對家鄉的親人。

    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史記·項羽本紀》

    而且項羽比較有意思,他覺得自己的失敗不是“人為”,而是“天意”,也就是說不是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導致的失敗,而是老天要滅亡他。可見項羽這個人的心性是比較剛愎自用的,而且不善於反思自己的錯誤,覺得這些錯誤都是由於命運的決定。

    對於項羽的這番言論,歷來都受到批評,司馬遷在末尾評價說: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就是說項羽犯了錯誤不知道悔改,反而說是上天要滅亡他,這不是謬論嗎?

    《法言》中也對此提出總結說:

    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

    意思項羽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不會使用人力(謀士),而劉邦能夠成功是因為能夠合理運用人才,即所謂“群策屈群力”,也即曹操所說的“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由此可見人才的重要性。

    所以項羽有點“註定論”的色彩,所謂的註定論就是說任何事情都是註定的,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因此他對烏江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老天要滅亡我,就算我渡江回去又有什麼用呢?

    這是項羽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項羽的內心多少有一點愧疚,他們當初帶著江東八千子弟出來,結果今天全部戰死,一個都沒有活著回去,因此項羽更加沒有臉面去面對父老鄉親們了,所以你看項羽就說“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就算大家嘴上不說,難道我心裡就不愧疚了嗎?這一方面來說,項羽確實有情有義,有一種“梁山義氣”的感覺,這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偏偏是這一點害了他,畢竟對於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來說,顧忌兒女私情是大忌,容不得一點心軟。

    不過話說回來,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他不肯過江東,是因為心中有愧疚感,而且自尊心嚴重受損。所以這對於當時的項羽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以我們現在的歷史眼光去看,項羽不過江東是意氣之舉,但卻恰恰展現出人性中殘存的一絲道德自覺。

    因此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劉邦雖然最終成功了,但是名聲非常不好,你看他逃命的過程中把一雙兒女踹下車,夏侯嬰救起來之後他還要殺人家。開國以後大殺功臣,所以雖然劉邦知人善用,但是人格低劣,在這一點上遠遠比不上項羽。

    垓下之戰後的形勢

    從另一方面來說,假如當時項羽度過烏江東山再起,但是形勢對他來說也不是非常樂觀。當時的劉邦可以說已經佔據了絕對性的、壓倒性的優勢,想要遏制項羽的崛起幾乎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因為垓下之戰對於項羽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史記·項羽本紀》

    當時項羽唯一擁有的十萬楚軍在垓下之戰中全軍覆沒,用元氣大傷來形容他壓根就不合適,幾乎可以說項羽經此一戰被打的土崩瓦解,再也沒有能力和劉邦叫板,他回到江東以後只能重新組織軍隊反抗劉邦,但是這對於項羽來說無非只是垂死掙扎。

    首先劉邦已經名義上奪取了天下,項羽的地盤盡數被劉邦佔領,地盤的擴大讓劉邦擁有足夠的物資和項羽對抗,當時的江東是指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地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儘管項羽把江東作為根據地和劉邦做對抗的話,他確實能夠和劉邦糾纏一段時間。

    然而劉邦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天下諸侯的附庸,當時劉邦為了對付項羽,透過分封異姓王的方式將這些勢力籠絡到自己的麾下。

    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資治通鑑》

    沒有了天下諸侯的支援,項羽可以說成為了孤家寡人,難以和彼時的劉邦對抗,因為劉邦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擊敗殘存的項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因此即便項羽度過烏江以後,形勢的轉變恐怕也不允許他能夠再次和劉邦對抗。

    畢竟這時候的項羽可以說一切都需要重頭再來,但劉邦已經擁有幾十萬的軍隊,而且勢頭正勁,項羽想要翻盤的機會可以說是十分渺茫,綜上述所,可見項羽的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即便渡過烏江也只是徒勞罷了。

    倒不如死在烏江邊,還能換取一個好名聲。

  • 2 # 老街味道

    問題:項羽曾以5萬兵力在彭城擊潰劉邦50萬人,明明可以重頭再來,為何不肯過江東?

    前言

    此一時彼一時,彭城之戰時的局勢與四面楚歌時候的局勢已經不同。項羽不肯過江東自然有他的原因。不外乎這幾個方面。

    英雄本色,士可殺不可辱,寧肯戰死沙場,也不做逃兵。

    有愧於江東父老,愛面子不肯過江東。

    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過了江東也很難東山再起了。

    對江東父老失去信心,他們是否能夠支援自己很難說。

    一、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說到項羽,自然會想起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李清照在兩宋之間,有感於南宋小朝廷的不思進取,作詩諷刺士大夫。

    在這首詩中的項羽,是一位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大丈夫。

    這種解釋,應該是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第一種原因:

    英雄本色,士可殺不可辱,寧肯戰死沙場,也不做逃兵。二、恥向東吳再起兵

    唐朝詩人胡曾最喜歡寫詠史詩,當然會寫到項羽。他對於項羽的解讀是::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大好的局面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爛,如何好意思再回江東呢?《史記項羽本記》中司馬遷寫到: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是第二種原因:

    有愧於江東父老,愛面子不肯過江東。三、大業固非人事及

    唐朝另一位詩人孟遲也在詩中寫了自己的觀點:

    中分豈是無遺策,百戰空勞不逝騅,大業固非人事及,烏江亭長又何知。

    《史記項羽本記》中記載:

    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有基礎,還足以讓我們東山再起,希望您還是趕緊過江吧。

    但是孟遲卻說:大業固非人事及。如今的局勢已經是大廈將傾,不是人力所能恢復的,你烏江亭長勸項羽過江雖是好意,但是你又怎能理解大局呢?

    孟遲認為項羽不過江是因為第三種原因:

    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過了江東也很難東山再起了。

    四、肯為君王捲土來?

    杜牧《題烏江亭》在這件事的評價是: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批評了項羽不肯過江的第二種原因,他認為 “包羞忍恥是男兒”,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

    不過王安石一下子撤下了遮羞布: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說,就算你項羽回到了江東,但是江東的弟子真得還會為你項羽賣命嗎?

    瞭解項羽的人知道,項羽本不是江東人。他和叔叔項梁起兵時,的確得到了江東父老的支援。但是敗戰之後,跟隨的江東子弟紛紛戰死,他的謀士範曾也和他分道揚鑣。此時的項羽已經眾叛親離了。

    結束語

    項羽並不傻,應該不會僅僅為了面子拒絕回到江東,而是判斷形勢以後,認為過江東也於事無補。

    過了江東以後,恐怕也沒有能力分江而治,估計劉邦一定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更何況,江東子弟未必能夠願意在為項羽賣命了, 豈不是自取其辱嗎?

    還是孟遲說得最有道理:

  • 3 # 紅警小玩家

    當時項羽確實以五萬兵力擊潰劉邦五十萬餘人。

    但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當時由於項羽並不在彭城,自己沒有指揮部隊守城,所以城池丟失他的責任並不大,所以有勇氣有決心打回去,並且大敗劉邦五十萬大軍。但是兵敗烏江就不一樣了,是自己親自指揮的部隊失敗了,並且手下幾乎散的散逃的逃,最後剩自己一個光桿司令,這對一個常勝將軍來說是多大的諷刺,自己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心理承受能力有點尷尬。

    還有就是自己當初雄赳赳,氣昂昂的率領八千子弟兵出兵伐秦,最後弄得僅剩自己一人一馬,江東父老會怎麼看他,項羽回去是否還能取得他們信任。這個都是未知數,作為一個強者,戰神,貴族子弟,恐怕不能接受某些風言風語吧。他不敢冒這個險,所以寧願烏江自刎,落個好名聲。

    最後就是我早些年看過一本書籍,上面寫到,項羽不是不想過烏江,而是當時漢軍包圍他們的地方距離烏江還有八十里,最後無奈只能拔劍自刎。

    項羽雖死,仍是西楚霸王

  • 4 # 想飛上天的豬

    主要是射手虞姬死了,項羽一個坦克要打劉邦和韓信,劉邦抗傷害,刺客韓信打輸出,更何況旁邊還有一個法師張良給控制,項羽再怎麼肉,還是打不贏

  • 5 # 知常容

    彭城一戰中,項羽帶的是真正的主力——樓煩騎兵,所以才能勝劉邦。垓下之戰後,他就算過江東,拿什麼和劉邦拼?

    一支部隊精不精良不是看人數多少,而是看到底戰鬥力成不成。項羽滅掉秦國之後,接收了樓煩騎兵的主力。這支長城軍團才是項羽橫掃天下的根基。

    樓煩騎兵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你可以看一下垓下之戰時的戰鬥力,幾十人對陣幾千人,可斬將奪旗而少損而退。雖然這裡主要是戰神項羽的功勞,但是如果不是這些騎兵自身素質強,也不可能有如此驕傲的戰績。

    劉邦主要是以步兵為主,所以面對項羽就在彭城一戰中吃了大虧,所以後來他也開始組建自己的騎兵兵團,也開始使用樓煩騎兵。

    項羽這支主力部隊如果留到垓下之時,也不會落到自殺的地步。

    這支幾萬人的樓煩騎兵哪裡去了呢?

    被韓信幹掉了,當時這支騎兵由龍且帶隊與韓信在齊國開戰。

    正面對敵,韓信肯定不是這幫騎兵的對手,因為韓信帶的不是精銳,精銳全被劉邦抽調走了,所以韓信用水淹幹掉了這群騎兵。

    當龍且敗亡之時,當時史記記載了項羽的反應。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

    你什麼時候見過項羽害怕和低頭過?但此時的項羽不得不低頭,因為他手中最厲害的武器已經被折損了。

    你從項羽的低頭中就可以知道樓煩騎兵的份量。這也是項羽走下坡路的開始,項羽的長處也是騎將,騎將沒有騎兵,那叫啥呢?

    如果回到江東,他能東山再起嗎?不是沒有可能,但想和劉邦爭天下的機會應該不見了,最多是枯守割據。

    項羽一生唯一一次的屈換來的是失敗,因為韓信不聽他的勸,還是幫劉邦。

    所以項羽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屈,這是他的性格生成的,他覺得天要亡他,他的信心已經被滅。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已經不會再是一個英雄。

    項羽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所以他認為自殺是最好的結局。

  • 6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項羽不肯渡烏江的原因,一句詩已經明瞭了。項羽少時,志氣非凡,讀書舞劍皆不成,卻要學萬人敵。看到巡遊的秦始皇時,對其叔父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年少項羽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已經顯露無餘,頗有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霸氣。滅秦後,項羽又自稱“西楚霸王”,是何等的霸氣榮光。

      

      項羽的英勇無敵和能征慣戰,確實讓無數人為之折服。鉅鹿之戰,破釜沉舟,項羽率五萬楚軍,和諸侯軍一起大破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彭城之戰,達到了輝煌的巔峰,項羽僅用三萬精騎,長途奔襲,大破五十六之眾的劉邦聯軍,殺敵三十餘萬,打的劉邦拋棄家眷,倉皇而逃。但是,其後的滎陽之戰,項羽卻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劉邦為了阻擊楚軍的追擊,派兵到處襲擾楚軍後方,斷絕楚軍糧道。項羽被迫和劉邦“鴻溝議和”,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此時的項羽,鋒芒已經開始消散。劉邦撕毀和議,追擊撤退的楚軍,俘虜了楚國大將周將軍,策反楚大司馬周殷,擊破楚大將鍾離眛的部隊。劉邦又在之後的戰鬥中,將楚軍精銳一一擊破。龍且軍團、項聲軍團、曹咎軍團,先後被殲滅,楚軍主力喪失殆盡。

      

      項羽缺兵少糧,只能帶著殘軍從陳下一路敗退到了垓下。項羽此時還有十萬楚軍,而漢軍兵力六十餘萬。如果項羽銳氣還在,還是完全可以殊死一搏的。但是,一曲楚歌,勾起了十萬楚軍的思鄉之情,也讓項羽錯誤的認為楚國已亡,徹底喪失了楚漢決一死戰的信心。“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奈何、奈如何……包含了多少的壯志未酬和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無奈。歌畢,虞姬自刎身亡,而項羽也踏上了茫茫不歸路。

      

      項羽率八百餘騎突圍,殺出重圍,渡過淮水,卻迷失大澤。一路血戰,八百騎殺到了只剩二十八騎。項羽面對失敗,豪言道:“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自秦末起兵,奮戰八年,至今霸氣尚存,決不認輸,竟以二十八騎,突破了數千人的包圍,殺到了烏江岸邊。但此時的項羽,透露出了更多的無奈,雖然戰意猶在,卻已經開始歸咎於天了。項羽面對烏江亭長讓之渡江的請求,笑道:“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此時的項羽,面對滔滔江水,已經認命了。項羽想起當初起兵時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不由得悲從中來。此時的他,只求無愧於心,拔劍自刎而亡。西楚霸王,悲哉!壯哉!

      

      項羽一生,勇武剛毅,坦蕩磊落,做事只求無愧無心,讓人不由得讚歎。但英雄終有末路時,如果遇到失敗之時,卻缺少了一份堅韌,那就只能是長嘆一聲,留下無盡遺憾了。如果項羽和韓信中和一下,項羽多一點韓信的忍辱持重,而韓信多一點項羽的霸道剛毅,那麼最終爭霸天下的,相信會是項羽和韓信。而劉邦,應該是哪涼快,哪待著去了。但,這只是但是……天下一統,終歸劉邦,的確是“天意”呀。項羽是毀了劉邦,也成就了劉邦。這正是“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霸王之死,只能留給後人無盡的疑問和感嘆了。

  • 7 # 隨風解球

    又一個被史記騙了的小青年,項羽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在江邊就被漢軍群毆致死了,還被分屍。史記很多事情帶有感情色彩,記載的並不準確。其中項羽烏江自刎的這一情節把一個悲情英雄塑造的太完美。不得不承認史記不僅僅是史書,更是一部煽情小說。司馬遷才華真厲害。

    建議沒事多看看歷史考證,看看真實的歷史。只有各種考古考證加歷史記載才是真的歷史

  • 8 # 歲月裡涅槃

    項羽作為一個英雄,是他自己殺死了他自己。悲劇的根源在於他從來沒有失敗過。

    幾乎每一個提到項羽的人都曾感嘆:如果他肯渡江回到江東,那是一片他與叔父項梁發跡的沃土,也許他還可以東山再起,重新與劉邦決一雌雄。

    真的是這樣嗎?不!

    項羽的失敗不是處於軍事上,而是出在他自己的個性上。如果他沒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性格,即便歷史倒退到鴻門,一切重新開始,最終失敗的還是項羽。

    項羽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說他是大英雄。“自知曰明”,他做到了。

    項羽也知道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性格,所以他堅決不肯回到江東去,也絕不會去做那種毫無意義的重新開始。

    我們說,“自勝曰強”,但是項羽始終也不能戰勝自己,按理他就不能被稱為強人。但是寧可自己殺死自己也不肯改變自己的人,難道我們還不能稱之為強人嗎?

    他有如此的個性,加上如此的強勢,他能過江嗎?

  • 9 # 阿斗不傻

    羽之神勇,世所無二,這是史書對於項羽的最高評價,嗯嗯非常好,幾乎高到了直接將項羽封神的地步,也因此項羽成為人們心目中勇戰派的代表人物。

    勇戰者:好勇鬥狠,以敢戰能戰,戰而必勝著稱。

    這個派別的代表人物中國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比如岳飛手下大將楊再興,五胡亂華備受爭議的冉閔,元末明初朱元璋左膀右臂常遇春,開創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秦瓊,還有蜀國唯一的名將關羽,等等都屬於勇戰派代表。

    可是恰恰是這一個評價就讓項羽的人生成就止步於此。

    勇戰,那是政治家該做的事情嗎?不是啊!

    那是武將做的事情,而項羽地位和做派不能二元統一就決定了他的人生上限還有最終的成就。

    話說你不是武將,卻做著武將的事情,最後當然是名不副實,成為政治家的墊腳石。

    政治家之所以為政治家,和手下辦事人的區別就是權謀,手腕還有天下觀,而這才是贏得天下的關鍵。

    轉過頭我們看看項羽的對手劉邦。

    作為大漢的開創者,劉邦的起點可謂是非常低,有句話所的好“帝起於微末。”正因為起於微末,才對自己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在劉邦看來,無用的高傲和尊嚴都是扯淡,那麼他的做派就更有效果也更實際,那就是承認自己的不足,並找尋合適的人幫助自己。

    他明白自己不會治國,於是對蕭何說,這大後方交給你,我放心。

    他明白自己不通謀略,於是對張良說,這大政方針你看著辦,我放心。

    他明白自己不通戰事,於是對韓信說,信兒啊,你是大將之才,行軍打仗就你了。

    於是乎,漢末三傑成為他成事的關鍵,而他要做的不過是在從善如流而已,看劉邦故事就如看之後劉邦後裔劉備故事一樣,承認自己的不足,用最合適的人幫自己做事。

    看完劉邦我們在看看項羽,那就完全是又一個故事了。

    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人生起點那是比較高的,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妥妥的貴族出生,也因此他有著與身俱來的貴族氣質和貴族精神。

    氣質精神,都是好詞,在項羽身上體現的那是淋漓盡致,如果在現代社會,項羽毫無疑問是典型的富二代,權二代還是標準的霸道Quattroporte,走到哪裡都是小丫頭片子們大呼小叫。啥鹿晗啊這樣的小鮮肉,估計被秒的渣都不剩下。

    可是這恰恰是他失敗的原罪,從來都是高人一等的人就不會有虛心謙卑和從善如流的心態。

    他明白自己不會治國,可是他不會承認,最後自己瞎掰,弄出個復古分封。

    他明白自己不會謀略,可是他不會承認,最後自己瞎掰,氣走了唯一的王佐之才范增。

    他明白自己太會打仗,這個他必須承認,最後自己帶兵,氣走了曠世奇才韓信。

    他就是這樣一個,知道自己缺點但是也不會改正的人,霸道範兒十足。

    而這三個明白和不明白就成為他最後寧肯自殺也不肯過江東的原罪。

    不會治國的他復古分封,自己做西楚霸王,弄出來無數個地方王,這所有的王一開始還都比較聽話,可是在項羽不管不顧,裁軍之後,開始出現異動,那就是背叛迭出,這時候的項羽開始疲於奔命,到處救火,最後火沒滅,讓並出漢中的劉邦撿了便宜。

    不會謀略的他自己瞎掰,氣走亞夫范增,從此過上和虞姬的二人世界,可是沒有謀士出謀劃策的項羽,還有人可以勸的動嗎?答案是沒有,於是他從此成為一個獨夫。獨夫的個性就是天上地下為我獨尊,誰他媽也沒我強。沒有人在耳邊逼叨叨的項羽,那還不是膨脹到天上去了。

    太會打仗的他,氣走韓信,最後又被韓信可收拾了,這個奇恥大辱他吃的下去嗎?高傲如項羽,可從來不是謙虛的人,但是失敗還是到來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那被打擊的心灰意冷下,如何還有求生和二次創業的勇氣?

    自刎烏江前的項羽我們看看他的所作所為,就能側面印證他為何不渡烏江,其實他是想渡江的,只是最後的戰鬥反思讓他又改變了主意。

    夜四面楚歌,項羽驚說:“漢軍已攻佔楚地嗎?為何這多楚人?”

    於是夜起飲酒,虞姬陪伴在側,他作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幾遍,虞姬也和他一起唱,隨後虞姬自殺。項羽落淚幾行,之後項羽跨上戰馬,八百騎兵和他一同突圍。

    天亮時,漢軍發覺項羽突圍,就追擊,項羽渡淮河,到陰陵,迷了方向,向老農詢問,老農騙他:“左拐。”項羽左走陷沼澤被漢軍追上。

    項羽又率兵東走,僅剩28騎,漢軍追兵數千,項羽對手下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今困於此,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今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把騎兵分四隊。對手下說:“吾為公取彼一將。”於是帶頭衝殺,漢軍人仰馬翻,斬漢軍一將。隨後與騎兵會合,漢軍不知項王在哪。也軍分三路,項王衝擊,又斬漢軍都尉,殺數十人。只損兩騎便問隨騎:“如何?”騎兵佩服地說:“如你所言!”

    隨後項羽想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稱王。望大王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追到這也沒辦法渡江。”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不愧於心乎?”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命騎兵下馬步行,手持短器交戰。僅項籍就殺漢軍幾百人。看見漢軍將領呂馬童說:“你我老朋友啊!”呂馬童面對項羽,指給王翳說:“這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戶封邑懸賞徵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就割脖子自殺了。

    感謝太史公司馬遷生花之筆,讓我們生動形象的看到一個末路霸王的求生之路!

    項羽想死嗎?其實是不想的,這從他突圍開始,到渡過淮河,到迷路被圍,到繼續逃跑最後到烏江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他如此求生,到處突圍奔襲,最後又為何不跑了自殺了?

    有人說,是感嘆虞姬被殺愛情沒有了,這算是理由吧,至少虞姬死後他落淚了。

    有人說,是心中的高傲殺死了他,他不容許失敗卻最終失敗,這也算是吧,因為太驕傲。

    有人說,是江東子弟跟隨自己而來,最後無一人生還,只有自己回去,怕被罵,這也算是吧。

    可是,這都不算真正的理由。

    促成項羽死的,是逃亡路上發生的三件事而已。

    第一:迷路的項羽被老農忽悠,走錯了路,最後被圍。

    這點讓他明白,自己已經民心盡失,而這民心盡失就和他之氣啊的暴力殺戮有關。

    第二:追擊戰中他戰無不勝。

    這點讓他明白,自己還是那個自己,戰無不勝,可是天下已經不是那個天下,戰勝不是決定天下的關鍵點,他在反思自己是否錯啦。但是高傲如他還是不肯承認。

    第三:烏江邊只有一個渡船而已。

    是啊,只有一個船,那我一人渡江,難道拋棄跟隨我突出重圍最後的忠勇義士嗎?這不符合他的人生觀,與其苟活,不如共義。

    第四:看見原本是下屬的人呂馬童

    這個人的出現才是最要命的,衝殺決死,項羽從來不怕,可是面對自己的下屬,原來的部下他害怕啦,原來我自以為的悍勇無雙,並不能讓我成為他們的主將啊?

    這就是項羽的宿命,他在逃亡路上才深切體會到,自己已經民心盡失,即使戰無不勝又如何。最後的猛士是他唯一的牽掛,可是一人獨活,有臉面嗎?叛徒的出現讓他明白自己軍心也盡失,那麼自己如何還有翻本的資本。

    於是,民心沒有,軍心沒有,唯有驕傲還在的項羽自刎烏江,而所謂的愧對江東父老不過是他給自己找的託詞而已。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還是李清照能懂項羽,不過他也只是以女人那特殊細膩的心思給項羽做了注角而已,真實的項羽其實在人生最後時光裡才明白,自己不該做勇猛無雙的將軍而該做政治家,可惜已經晚了。

  • 10 # 奕天讀歷史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項羽不肯渡烏江的原因,一句詩已經明瞭了。

    項羽少時,志氣非凡,讀書舞劍皆不成,卻要學萬人敵。看到巡遊的秦始皇時,對其叔父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年少項羽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已經顯露無餘,頗有天下英雄,捨我其誰的霸氣。滅秦後,項羽又自稱“西楚霸王”,是何等的霸氣榮光。

    項羽的英勇無敵和能征慣戰,確實讓無數人為之折服。鉅鹿之戰,破釜沉舟,項羽率五萬楚軍,和諸侯軍一起大破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彭城之戰,達到了輝煌的巔峰,項羽僅用三萬精騎,長途奔襲,大破五十六之眾的劉邦聯軍,殺敵三十餘萬,打的劉邦拋棄家眷,倉皇而逃。

    但是,其後的滎陽之戰,項羽卻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劉邦為了阻擊楚軍的追擊,派兵到處襲擾楚軍後方,斷絕楚軍糧道。項羽被迫和劉邦“鴻溝議和”,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此時的項羽,鋒芒已經開始消散。

    劉邦撕毀和議,追擊撤退的楚軍,俘虜了楚國大將周將軍,策反楚大司馬周殷,擊破楚大將鍾離眛的部隊。劉邦又在之後的戰鬥中,將楚軍精銳一一擊破。龍且軍團、項聲軍團、曹咎軍團,先後被殲滅,楚軍主力喪失殆盡。

    項羽缺兵少糧,只能帶著殘軍從陳下一路敗退到了垓下。項羽此時還有十萬楚軍,而漢軍兵力六十餘萬。如果項羽銳氣還在,還是完全可以殊死一搏的。但是,一曲楚歌,勾起了十萬楚軍的思鄉之情,也讓項羽錯誤的認為楚國已亡,徹底喪失了楚漢決一死戰的信心。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奈何、奈如何……包含了多少的壯志未籌和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無奈。歌畢,虞姬自刎身亡,而項羽也踏上了茫茫不歸路。

    項羽率八百餘騎突圍,殺出重圍,渡過淮水,卻迷失大澤。一路血戰,八百騎殺到了只剩二十八騎。

    項羽面對失敗,豪言道:“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自秦末起兵,奮戰八年,至今霸氣尚存,決不認輸,竟以二十八騎,突破了數千人的包圍,殺到了烏江岸邊。但此時的項羽,透露出了更多的無奈,雖然戰意猶在,卻已經開始歸咎於天了。

    項羽面對烏江亭長讓之渡江的請求,笑道:“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此時的項羽,面對滔滔江水,已經認命了。項羽想起當初起兵時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不由的悲從中來。此時的他,只求無愧於心,拔劍自刎而亡。西楚霸王,悲哉!壯哉!

    項羽一生,勇武剛毅,坦蕩磊落,做事只求無愧無心,讓人不由得讚歎。但英雄終有末路時,如果遇到失敗之時,卻缺少了一分堅韌,那就只能是長嘆一聲,留下無盡遺憾了。如果項羽和韓信中和一下,項羽多一點韓信的忍辱持重,而韓信多一點項羽的霸道剛毅,那麼最終爭霸天下的,相信會是項羽和韓信。而劉邦,應該是哪涼快,哪待著去了。但,這只是如果……天下一統,終歸劉邦,的確是“天意”呀。項羽是毀了劉邦,也成就了劉邦。

    這正是“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霸王之死,只能留給後人無盡的疑問和感嘆了。

  • 11 # 雷襌

    項羽用兵之道還是比較高明的,但他的特點也是他的一個巨大短板。項羽從來身先士卒,衝殺於陣前,對於戰場的資訊是第一手的,所以項羽的指揮節奏可以總比對方先一步,就算對方用兵能力高於他,但從指揮發令到將士們執行還有幾個步驟,所以項羽常常發生以少勝多的案例。

    聽起來是他的優勢,但其實也是他的劣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項羽帶的兵都是經過千錘百戰訓練有素的老兵,他的部隊貴精不貴多。項羽也確實有自己的一套帶兵打仗的方法,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點,帶領他們打勝仗。

    項羽被稱為戰神,垓下之戰前無一敗績,什麼概念?金庸先生筆下的獨孤求敗大家應該知道吧,我想古往今來歷史中出現的人物能和獨孤求敗相比的,也就項羽了吧!項羽並不求敗,但一旦敗了,他那精挑萬選的隊伍,就再難建立起來了!

    韓信被稱為軍神,最厲害的還不是如何排兵佈陣,而是不管是哪來的壯丁,哪怕是劉邦的妻妾,經他調教出來後都能打仗了,而且還無往不利……簡直就是撒豆為兵。這是項羽所不及的,如果帶著一群烏合之眾,項羽的打法就是找死,如果讓他坐後方指揮,那他又沒有跟韓信這樣的指揮家一較高下的能力。

    所以項羽有才能,但要求太高,對自己的要求高,對手下要求也高,一旦條件達不到,他就難以發揮,說白了還是軍事才能不夠。哪怕渡江了,也難以再東山再起,如果最終如呂布一樣,東躲西藏被抓住再殺掉,霸王的威名和形象將大打折扣!

    當然,這是我在說,項羽當時怎麼想的,誰又能真的說得清呢!也許就是累了,想睡一會了……

  • 12 # 驢和熊貓

    為什麼項羽會自刎而亡,留下這麼悲劇的一面。

    項羽在與漢軍的最後一場戰鬥中,已經是處於劣勢,他的軍隊糧食也不足了,在那個夜裡,項羽與虞姬暢飲,發出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感慨,如今落得如此地步,虞姬啊虞姬,我該怎麼安置你呢?項羽也是無奈的,聽了項羽的感慨,眾軍也紛紛留下了眼淚。

    縱觀歷史,項羽“不肯”渡過烏江的原因如下:

    原因之一:得民心者得天下,本來在項羽戰敗後是可以跑掉的,在項羽帶領剩下的將士們渡過淮河後,不小心迷路了,後來遇到了一位農民,在生死逃亡的時候於是就向這位農民問路,他告訴項羽一直向左走,於是項羽就陷入了這片沼澤地,總的來說是項羽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原因之二:“無言以對江東父老”,項羽的這句話也表示這也是項羽不肯渡過烏江回到江東的原因。在烏江前,項羽的手下勸項羽要趕快渡過烏江,說雖然江東的地方小了一點,但是也有民眾幾十萬,足夠項羽在江東稱王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項羽卻拒絕了,說自己有何臉面再回去?和自己一起征戰的將士們都已經死去了,留下自己一個人回去,自己無言以對江東父老,心中有愧於江東的父老鄉親,是沒有見面再回到江東了。

    原因之三:對於這個歷史之謎,有學者提出“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虞姬死而子弟散”,研究表明,項羽本來是有打算退守江東,重振旗鼓的,但是因為虞姬的死對項羽的打擊也很大,對於項羽這位重情重義的英雄人物,虞姬是他喜愛的人,而虞姬也死了,自己帶領的弟兄們也都沒有了,所以自己一個人“不肯”過烏江,在烏江自刎,令無數人所歎服。

  • 13 # 龍濤的海闊天空

    我個人認為,《史記》有抬高項羽的傾向,用以襯托劉邦的流氓。英雄項羽無奈的死去,流氓劉邦愉快地建立漢朝。

    《史記》告訴我們,一定要像流氓一樣活著,不要做英雄,不然你會很痛苦。

    秦始皇統一天下,根基並不牢靠,因為殘暴,人們思念的是自己的故國。所以秦始皇一死,陳勝、吳廣揭竿,天下子民都想恢復自己的故國,所以什麼楚王、趙王之類的野心家都出來了。

    項羽的勇武在起兵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卻沒有那麼英雄。他先殺了準老闆殷通,又殺了上司宋義。諸侯人人畏懼項羽,這雖然威風,但未必是好事。沒有共同利益,就不會有凝聚力。

    秦滅亡後,項羽同樣做了流氓的事,把名義上的主子義帝楚懷王幹掉了。

    也就是說項羽沒有什麼人格魅力,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玩的是同一套把戲。同樣是流氓,劉邦懂得妥協退讓,項羽一味逞強,留不住人才,也給自己留下了禍根。

    項羽該殺劉邦時卻猶豫了,鴻門宴放走了劉邦。彭城之戰又被劉邦走脫,多次失去機會。

    彭城之戰,劉邦討伐項羽的理由就是他殺了楚懷王,劉邦因此得到了諸侯的支援,聚攏了五十六萬兵馬。對彭城之戰的規模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劉邦五十六萬兵馬這個數字一定是有水分的。

    劉邦的五十六萬可能被點錯了一個小數點。但不管怎麼說,項羽是贏了,劉邦僅帶十餘騎脫身。脫身就脫身,還被描寫成天降狂風,才得走脫。這狂風只對項羽軍起作用,對劉邦無效。

    這歷史寫的,不能不令人相信,司馬遷是個霸王吹。但是有諷刺意味的是,劉邦逃跑居然還能再起,而項羽卻做不到。

    司馬遷也不能架空歷史,垓下之戰該寫還是要寫的,但是要把項羽寫的漂亮一點。實際上楚軍和漢軍還在交戰搏殺,項羽居然帶著人跑了,臨陣脫逃,不為逃命,卻是為何!

    如果項羽不想過江東,他為什麼要跑?最後他不肯過江東是受傷太多,已經是跑不了。即使他過了江東又能怎麼樣,能躲過劉邦的追殺搜捕嗎?

    有的人可以失敗無數次,有的人只能失敗一次。流氓對流氓,誰也不英雄,誰也不高尚!

  • 14 # 漩渦鳴人yy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對於西楚霸王項羽來講,他的最後一仗亥下之戰確實打得憋屈,想當初彭城之戰的時候,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手裡面只有幾萬的軍隊,但這幾萬人都是他的精銳,而他主要的主力卻還位於齊國的土地上,也就是說,如果彭城之戰失利,那麼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其他的部隊在拉起來,一隻十幾萬人的人馬去和劉邦爭雄。

    而劉邦突襲彭城,一部分來講也是趁著西楚霸王項羽的主力部隊不在才成功的,所以進入鵬程以後,劉邦以及諸侯聯軍可以說是燒殺掠搶,無惡不作,就沒有把彭城當成自己的土地,打算掠奪一番以後就立刻退下去。

    亥下之戰,項羽滿打滿算才湊出來一隻10萬的部隊,多出來的5萬人吶,是過來湊人數的,最後證明這幫人只會拖後腿,這個時候的項羽所率的5萬軍隊也不是曾經精挑細選的精銳了,而是他麾下能夠動用的全部力量,所以對比兩場戰役,我們就發現了這兩場戰役根本上的不同。

    項羽和劉邦差距在哪裡?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差距就在於蕭何。

    劉邦可以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越戰越強,但是項羽不行,為什麼項羽的土地一天到晚都在那兒燃燒戰火和來的發展何來的提供大量的戰備物資,而劉邦的土地呢?擁有著關中之險,可以保證前線的軍隊不斷的有源源不斷的物資和援兵。

    劉邦好幾次被項羽打的,那是沒脾氣,一天到晚都想放棄了。蕭何一次又一次的把援兵和物資送到了前線,告訴劉邦必須要堅持住。

    所以最後項羽的土地上面可以說是山窮水盡,沒有辦法再負擔起一場大型戰爭了,但是劉邦卻可以繼續作戰下去,養活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的軍隊,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這幾年的戰爭給當地老百姓給楚國的老百姓帶來怎樣的災難,相宇是看在眼裡呀!

    因此,當項羽在自己的軍營裡面聽到了楚國的詩歌聲的時候,立刻就認為自己所有的d盤全部被劉邦給佔領了,當那個亭長告訴項羽江東還有子民還有軍隊的時候。項羽就說我無顏見江東父老。

    說到底,項羽的最後突圍之戰可以說是一場抱著必死的決心打的一場戰爭,從頭到尾他就沒有想在活著出去,所以最後他打到烏江邊的時候都驚訝自己,我居然殺到了這裡,回到了這裡?

  • 15 # 門後的雨衣

    項羽最大的問題是不會抓主要矛盾。

    後世文學都對項羽有所偏袒,因此項羽給眾人的印象就是有情有義,對劉項之爭的印象就是實在年輕人輸給了老流氓。這樣的想法,是絕對錯誤的。

    項羽是政治人物,因此他必須具備政治思維。缺少這個思維,哪怕你帶兵有多牛也白搭。事實證明,項羽有這樣的思維,但是關鍵時刻會犯疏忽,這項被動技能的觸發條件有些苛刻。

    案例一,項梁死後,項羽被宋義掣肘壓制。於是他做出了反映,直接殺了宋義奪權。這段說明,項羽準確地判斷出了楚軍內部的形勢,將眼前的政敵除掉。雖然手段比較個人英雄主義,但是至少證明項羽在這一方面是有頭腦的。

    案例二,項羽在關中會盟諸侯,恢復六國,並加封了幾路諸侯,自己封西楚霸王。這一段,說明沒有觸發被動技能,沒有用政治思維來思考問題。前鋒帶球到門前不射門,對著門柱一頓猛抽?男票攻陷女票最後一關,結果說我好喜歡你的枕頭啊?項羽逼得諸侯膝行向前,結果是我當大王,你們當小王,咱們各回各家找媽媽誇。

    秦始皇:???

    滅我朝的人不想當皇帝嗎?

    以至於很多都說,哎呀,當初項羽如果在鴻門宴殺了劉邦,項羽就如何如何。我告訴大家,項羽就算在鴻門宴殺了劉邦,他接下來依舊是分封諸侯,各回各家找媽媽誇。然後彭越、黔布這些該反也得反,直至出現一個項羽擺不平搞不定的人把他滅掉。

    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他認為劉邦並沒有得罪他,沒理由殺。這點沒有問題,說明項羽光明磊落。

    但是,項羽應該要確立自己絕對合法的地位,成為諸侯實際意義上的共主。簡單來講,就是當皇帝。

    只有這樣,當諸侯造反的時候,項羽可以高舉義旗,天下共擊之。他比各位諸侯擁有的巨大優勢,不是自己的帶兵造詣,不是自己的神武之力,而是他自己的年齡哪!

    代入到項羽的性格種,我們會發現,項羽不會高瞻遠矚,對周邊潛在的威脅缺乏敏感度。一定要打疼他了,他才會回身反擊。拋開項羽殘暴的一面,項羽這一點在現實社會中簡直就是社會標杆。

    題主在問題中強調“明明可以”,顯然對項羽無限惋惜。事實上,項羽當時確實無力迴天。即便有,項羽也想不出捲土重來的理由。他的起步,是靠項梁運營起來的。只怕項羽就算重頭再來,在誓師大會上,他也只會喊出:“乾死劉邦這個王八蓋子”的口號。

  • 16 # 鄧海春

    很多人都曾疑惑,為什麼項羽帶領僅僅三萬人能在彭城之戰中打敗劉邦五十萬的部隊,創造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在垓下帶領十萬人馬卻被擊敗,最後逼得烏江自刎,身首異處。戰爭的人數並非決定勝敗的唯一因素,這其中還有許多其他內在的因素影響著戰局的走向。我們可以透過分析兩場戰鬥中,不同的條件和因素來得出項羽戰勝與戰敗的原因。

    首先彭城之戰是放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熠熠生輝的一場成功軍事案例,這場戰役將項羽天才般的軍事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此時跟項羽交手的,是統帥著五十萬大軍,手下有張良蕭何等出謀劃策,英布樊噲等衝鋒陷陣的劉邦。並且劉邦本人帶兵打仗的能力也不低,項羽部下第一猛將英布後來造反時也曾言當世打得過他的,就只剩一個劉邦了。那這種情況下項羽是怎麼打贏的呢?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將彭城佔為都城,本以為沒人敢打自己,也就沒做什麼防禦措施,結果被劉邦抄了老家,奪下了彭城。氣急的項羽立即趕了回來,但他並沒有被憤怒影響理智,而是小心翼翼的繞到了彭城的西面,為了不走漏風聲,項羽僅僅帶了三萬人,這一舉動成功瞞張良陳平等人。而且此戰中項羽採用的作戰風格與世人熟知的鉅鹿之戰時採用的截然不同。因為打法很不一樣,所以就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項羽挑選在凌晨時分漢軍最疲憊的時候下手,毫無準備的西面守城軍被迅速擊潰,項羽直撲漢軍的指揮中樞,也就是劉邦的位置所在。本來穩居後方的劉邦突然身陷危局,於是趕忙逃命,向著城東北方向的主力靠攏。漢軍的指揮中樞就這樣直接癱瘓,無法有效的調配軍隊,項羽一路衝殺,漢軍無法進行有組織的對抗,在潰逃的時候引發連鎖反應,本來人心就不是很齊的諸侯們更是趁此時反水。最終在項羽的追趕下,五十萬大軍被打的支離破碎,四散逃命者無數,十數萬的漢軍屍體堆積在河裡導致河水斷流。

    接下來討論垓下之戰,垓下之戰中與項羽對壘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同樣赫赫有名的用兵之神韓信,可以說在那個時代裡,世上最會用兵的兩個人就是他們了,但他們的博弈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項羽在剛和劉邦簽訂完和平盟約後回去的路上,劉邦有心算無心,對項羽展開突襲。楚軍只好倉皇應戰,且戰且退然後再伺機反撲。項羽一直突圍到垓下,決定就在這個平原與六十萬漢軍決一死戰。在項羽英勇的率領下,楚軍異常驍勇,連克漢軍數道防線。然而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在每一道防線被擊破後都迅速合圍,組織一道新的防線,六十萬大軍宛如一個泥潭將楚軍深陷其中。最後項羽戰至兩萬人被包圍在垓下,又遭遇張良奇策四面楚歌,軍心動搖,隨後在烏江戰至最後一卒並自刎於此。

    這兩場戰役的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一是漢軍兩次指揮作戰的指揮官不同。韓信對戰場的把控能力還是要勝於劉邦的,甚至逼近於霸王項羽了,給他六十萬部隊調遣自然是能夠有很大轉圜的餘地。二是作戰準備的不同。彭城是項羽突襲劉邦,而垓下是劉邦出爾反爾突襲項羽,沒有準備的一方往往要被動許多。第三點,彭城之戰是一次直取敵方中樞機構的斬首行動,人少一點也無所謂,只要能夠達到使敵方指揮機構癱瘓的作用然後引起混亂就可以了。而垓下是大平原,兩方人馬正面對決,人數的劣勢是很難彌補的一項因素。

    總的來說垓下之敗很正常,並不恥辱,或者可以說韓信有些勝之不武。但遺憾的是項羽放棄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決定就在此處了結西楚霸王傳奇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糕有什麼好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