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颶風ick
-
2 # 開創生活錄
我不知道人的性格是不是永遠無法改變,但我知道不管是承認還是不承認,我們都在改變。
改變的終究是修養與實力?我也不清楚,但我明白,世界就是我們的投射,當你認可自己,別人就會在你的影響下同樣認可你。
生活是由內而外,如果你很快樂,原因是你的心靈活動,如果你很悲傷,原因也是你的心靈活動。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的關鍵是心境,而不是遭遇和性格。
-
3 # 使用者15148235744
有句話說的對:"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很多的人他無法改變自己有缺點的性格,甚至有的人不願意去改變。特別是別人包容了他的缺點,他不但不反省,反而得寸進尺,肆意妄為,這種人確實自不量力。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自高自大的人,他不是生下來就是這樣的,而是有一點學問他就在別人面前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這種人他是無法改變自己的自高自大性格,原因就在於自己覺得比別人有學問,覺得很驕傲,因此不願意去改變,這是自高自大的人性格上有這種表現。所以說只有修養的人,他才懂得謙虛,不把學問當學問,而是努力學習再學習,才是他最終目的,不像才疏學淺的人,自我為是,自我滿足,自高自大。
-
4 # A小雅29
先談一下:“性格能不能改變”的問題。
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具體到性格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的性格:“能否改變”也是相對存在。今天探討的話題是,題設說:“性格永遠無法改變”。回答提出的是相對存在,為了證明相對存在,否定性格不能改變,必須拿出例證事實,加以證明。
人性!兩面性,善惡具存。貪,嗔,痴,妄是人性不良的一面,導致罪惡。因此!佛道儒三教,對罪惡的根源:“貪嗔痴妄”。進行了詳細闡述,指明瞭害處,成為人們尊崇的思想指南,規範現實行為,避免了許多現實惡果。說明的問題是:“起到了積極的遏制作用”。證明的是:“人的本性,具有可塑性,不是絕對不變的”。
對人性的改變,具有顯著特點的是:“佛教”。系統理論高深,探識人性精細入微,吸引信徒甚眾,傳教授意,揭示貪嗔痴妄的惡果,阻止了各類惡性事故的發生,甚至是犯罪。比如流傳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浪子回頭金不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些!都是促使人性改變的例證。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凡人性不能改變的偏執者,最終都是死路一條”。因此!鑑於以上解說例證,證明:“人性是存在可以改革的一面的”。
對:“改變的終究是修養於實力”加以分析:
修養的意義:指的是具體實行性情調理,滅除邪念培育正念,就是修養。說明的問題是:修養是性格的主動方,是現實的修養,改變性格的。而題述的是:“最終改變的是修養”。這樣的說法無異於:“用驢推驢,的錯誤說法”。而不是:“用驢推磨,的正確說法”。
至於實力,解說同上!屬性質一樣的弊病。
-
5 # 紫金花144365894
性格分急性格和慢性格,急性格的人不管幹什麼都風風火火,慢性格的人不管幹什麼都慢慢吞吞,這可能是天生的,每個人的修養和家庭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父母,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跟啥人學啥人,所以一定要跟對人,交對朋友,
-
6 # 噼裡啪啦稀里嘩啦5678
性格可以改變的,要遇到大事,可能就會改變,我身邊有兩個認識的人就改變了性格,從內向不愛說話,改變的特外向了。
-
7 # 王涉
人是智慧體,精明且強大。
人無日不變,無時不變,是可以根據環境和閱歷不斷適應的,變化之大往往驚人,人是可以鉅變的,也有的人變化較小,主要是因為相對安定,環境和自身都沒有太大的改變需求。
人的變化是從單純到複雜,從善良到多種品質高階智慧複合體,甚至邪惡也是一種智慧。
性格只是一種外在表現,這個表現分為隱藏,外露,半隱藏三種模式,有的人已經變了,外人看著說他沒咋變,有的人沒變外人說他變了,也是常有的,修養和實力從屬於人的變化本身,並不從屬於性格這種表像。
所以,性格與修養無關,與實力無關,喜怒不形於色,只是掩蓋,並非沒有喜怒。
-
8 # 唐寶楨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哭喊,就受到許多環境的影響。我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就會影響我們的一生。父母從小將我們引導長大,儘管他們所說的並非完全正確,但卻是出於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我們過得好。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接觸的範圍擴大了,有了老師的諄諄教導。更有幾千年來根深蒂固形成在腦海深處的傳統文化。所以,氣質就是從我們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的風格中顯現出來。父母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我們產生很深的影響。關於人格,眾多學者眾說紛紜,見解不一,所提出的見解更是即多且雜。這讓我想起來了一句話“多歧為貴,不取苟同”這要我們認為合理的,我們就學習並接受並且從中獲得教益。我最為喜歡的就是馬斯洛動機與需求層次論,包括五個方面:一、生理需要,這是人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需要。人一生下來是完全依賴他人的,因而天生就有一種自卑感或虛弱感。我們每個人都有雙重人格,只有當生理需求滿足以後,才能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二、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我們就會覺得社會公平公正。兒童心理學家發現,兒童需要一個可以預料的世界。如果其缺少,就會使其變得焦慮不安,有時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三、歸屬和愛的需要,當以上兩個得到滿足後,對愛和歸屬的需要就出現了。別人對我們已付出了很多,我們應該回報。對於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也無法報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悔之晚亦!“人一生能走多遠,關鍵是看你與誰同行”“有些事,一旦圓滿了,就會破碎。而如果我們在悲劇發生之前,小心翼翼地把它拆開,平分給兩個人,各自珍存,那麼不僅殘缺變成永遠了。”愛是一種至性,同時也是一種休養。把自己愛的像太陽,才能把別人愛的像月亮星星,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那麼何談他人呢?四、尊重需要,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一個有足夠自尊的人總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相信自己,實現自我。五、自我實現,避免使日子無避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有目標。當一個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和所要去的方向的時候,他的生活才有重心,生活就不會感到空虛和無聊。記得中學時有位老師經常對我們說,讓我們思考畢業後,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縱令不過是一窪淺水,也可以學學大海。只要你認識一部書,你在生活中寂寞時便不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指南。假定文化是可變的,那麼人格必定也是可變的。歷史上的特殊文化造就了在文化上可變的人格特徵。跨文化心理學家考察了不同的文化群體,如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中人們在認識上的差異。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位外國博士在中國做了一次試驗,當一群學生在被告知遇到危險時秩序井然先後分別脫離了危險。而同樣的試驗,他在國外做了多次均以失敗告終。這就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別。生活在集體主義中的人們是把自己歸屬與一個大的群體,他們以集體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對合作的興趣勝過於競爭的興趣。而於此相反個體主義文化則強調個人的需要和成就。我們華人還相信很多的關係是預先註定的,緣決定了關係的好與壞。智慧的人順其自然,而不需要對它的好壞與否負責任。結果是,將惡劣的關係歸因於緣“使人際關係充滿了痛苦的生活更容易忍受,因為緣是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因此它增強了人際關係的永續性,而不管這種關係多麼令人傷心。”在婚姻由家庭包辦的情況下,把惡劣的關係歸因與緣可以使人更少可能去責備對方,因而能避免人際衝突。同樣的,對緣的認識減少了他人嫉妒的可能性,並增進了與其他不太幸運的人的社會和諧。在這種民族與家庭中生活,其優越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有其弊端。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撫器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勝了他是成功者中的一員自然歡喜,但敗了也是千百人中的一分子。這種弊病也是不可要的。無論是個體主義或者集體主義認識自己併成為自己乃是幸福的關鍵。如何才能夠認識自己並使自己幸福?一個人只要有為,就是有所作為自己才能幸福。服務別人為社會做貢獻,所有人才能幸福。自己要幸福,就是要不斷改善其生活狀況減少痛苦。以前的生活是在父母的引導小我們才長大的。“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他們對我們無微不至關懷備至的情與愛,但並不一定說完全正確。每個人都有其侷限性的認識和片面的見解。例如,家庭中對孩子都賦予較大的責任和期望,以至於他們不堪重負。我們的人格形成,一部分是小時候家庭小環境和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品質大多數情況下是以父母為模範榜樣的。任何人只有正確認識和了解自己與家庭和教育對其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這樣才能塑造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格。人格塑造主要歸於社會環境,氣質本身是參與人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許多變數之一,它可以影響人格塑造。“人生有夢不覺寒”只要有“夢”這個動力,人生才會有意義。人才會幸福,才會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天生萬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萬具枯骨,才造得一員名將;小兵小卒,豈能都成為有名的英雄,天生材也不齊,怎能一律均等。”世上成功的路不止一條,成功的路也不止一種。無論你是孤樹還是林木,你都可以成為材。相信成功與失敗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是從沒踐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
回覆列表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實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為才有地位。
政從正來,智從知來,財從才來,位從為來!
●觀念比能力重要,策劃比實施重要,行動比承諾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創造比證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別人看法重要!
●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學習比學歷重要,機遇比關係重要,要什麼比做什麼重要!
●智力比知識重要,素質比智力重要,覺悟比素質重要。方向大於方法,動力大於能力,做人大於做事!
●思路清晰遠比賣力苦幹重要,心態正確遠比現實表現重要,選對方向遠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成長的痛苦遠比後悔的痛苦好,勝利的喜悅遠比失敗的安慰好!
●擁有遠見比擁有資產重要,擁有能力比擁有知識重要,擁有人才比擁有機器重要,擁有健康比擁有金錢重要!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方向,性格決定命運,生活方式決定健康!
●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觀念,命運裡缺的是選擇,骨子裡缺的是勇氣,肚子裡缺的是知識,事業上缺的是毅力,行動上缺的是改變!
●落後是觀念落後,貧窮是腦袋貧窮。許多人,不是沒有好機會,而是沒有好觀念。
不是不接受新觀念,而是不願拋棄舊觀念!
●信念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心態,心態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要改變命運,先確立信念!
●心態決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動決定生存的狀態。要想活出尊嚴,展現不凡,只有改變觀念,敢於和命運抗爭!
●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如果無法說服他人,那就想法說服自己。如果山過不來,那人就過去!
●命運不是放棄,而是努力。命運不是運氣,而是選擇。命運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運不是名詞,而是動詞。要改變命運,先改變觀念!
●決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對人生的態度;決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對事業的作為。我們的今天由過去決定,我們的明天由今天決定!
●制勝不憑體力靠智力,成功不靠奇蹟靠軌跡。成功不在於是否拿到好牌,關鍵 在於能否將手中的壞牌打好。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裡!
●不是井裡沒有水,而是挖的不夠深;不是成功來的慢,而是放棄速度快。得到一件東西需要勇氣,放棄一樣東西則需要智慧!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奇正相生,迴圈無端,漲跌相生,迴圈無窮。機遇孕育著挑戰,挑戰中孕育著機遇,這是千古驗證了的定律!
●種子放在水泥地板上會被曬死,種子放在水裡會被淹死,種子放到肥沃的土壤裡就生根發芽結果。選擇決定命運,環境造就人生!
●懂得如何避開問題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選擇順其自然,也許是最佳選擇。勝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觀念!
●在家裡看到的永遠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把錢放在眼前,看到的永遠是錢,把錢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錢的世界。
●給人金錢是下策,給人能力是中策,給人觀念是上策。財富買不來好觀念,好觀念能換來億萬財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是在人的腦海裡!
●要用行動控制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行動;要讓心靈啟迪智慧,不能讓耳朵支配心靈。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主要差在兩耳之間的那塊地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好的時候要找一條備胎,人不好的時候要找一條退路;人得意的時候要找一條退路,人失意的時候要找一條出路!
●孩子貧窮是做父母的錯,因為他小的時候 ,父母沒給他正確的人生觀。家長的觀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有什麼信念,就選擇什麼態度;有什麼態度,就會有什麼行為;有什麼行為,就產生什麼結果。要想結果變得好,必須選擇好的信念。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思想會變成語言,語言會變成行動,行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變成性格。性格會影響人生!
●習慣不加以抑制,會變成生活的必需品,不良的習慣隨時改變人生走向。人往往難以改變習慣,因為造習慣的就是自己,結果人又成為習慣的奴隸!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來,而是你到哪裡去。當你在埋頭工作的時侯,一定要抬頭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你來自何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遠不會失去自己!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化,任何優勢都是暫時的。當你在佔有這個優勢時,必須爭取主動,再佔據下一個優勢,這需要前瞻的決斷力,需要的是智慧!
●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難,因為解決問題是技術性的,而提出問題則是革命性的。我們身邊並不缺少財富,而是缺少發現財富的眼光!
●觀念改變並未改變事物本身,改變的只是對事物的認識,但觀念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世界。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態度、思想觀念和人生價值觀!
●改變觀念,就是改變可以改變的一切,適應不能改變的一切。改變觀念,就是推陳出新,解放思想!
●經驗固然重要,但觀念的正確與否起決定作用。經驗只能做好現成的東西,觀念則決定長遠的方向。思維觀念高於工作經驗。
●你能夠成為什麼?惟一限制的就是你頭腦裡的框框,你的外部世界永遠反映你的內心世界,要想改善外部世界,必須努力改變內心世界!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人。阻擋你前進的不是高山大海,而往往是自己鞋底一粒小小的沙粒!
●熟悉的習慣,熟悉的路線,熟悉的日子裡,永遠不會有奇蹟發生。改變思路,改變習慣,改變一種活的方式,往往會創造無限,風景無限!
●發生一件事,喜歡它那就享受它,不喜歡它那就避開它,避不開那就改變它,改變不了那就接受它。接受不了是你的觀念,別埋怨事情的本身。
●無法改變世界,可以改變觀念;無法改變事情,可以改變心情;
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
●無法改變風向,可以調整風帆;無法左右天氣,可以調整心情。
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就去改變觀念。
●要想事情改變,首先自己改變,只有自己改變,才可改變世界。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困難!
在社會生活中,與人合作是難免的,選擇怎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和夥伴,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值得思考的問題。
人品第一是原則。
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關鍵是利益訴求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有的人竄上跳下,鑽天打洞,拉幫結派,兩面三刀,玩弄權術,巧言令色,無非是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權力、金錢、地位等等),這樣的人可能能力比較強,善於迷惑人,有時似乎還是一副正人君子抑或是仁義道德的嘴臉,實則內心骯髒毒辣得很。
這樣的人還是敬而遠之比較好,是切不可以成為朋友或合作伙伴的。
我們雖不可能做到如聖人般天下為公,無私奉獻,但一個人有一顆善良、仁愛和誠信之心,才可以與之一起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態度第二是根本。
做人做事,總有失敗或困頓的時候,但能始終以敬業之心,以孜孜不倦的態度頑強堅持者,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投機取巧者在順利時是朋友,逆境時會第一個棄你而去。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脊樑是那些落後仍在奔跑,以及見了這樣的運動員肅然不笑的看客,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看人不要只看表面的形象怎麼樣,而是要看他做人做事的態度。
家境富裕者的孩子大部分從小就是百般寵愛,一般能吃苦的不多,成事者很少。
從小歷經磨礪的人更能經受住風雨的考驗。判斷一個人能否有發展的潛力,要結合他的個性、家庭境況和思想狀況。
很多聰明人不能成事的關鍵,是缺乏認真刻苦、深入鑽研的工作態度。
不是同路人終究是走不到一塊的,要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會真正交心。
能力第三是基礎。
看人始終不要只看能力,因為能力有的時候只是人的一個發展的基礎。有些人可能某方面的能力不很強,但對自己的幫助和支援卻是很大,同樣可以成為良好的合作伙伴。有些自以為能力很強、水平很高的人比較難以與人合作。而且能力具有互補性,彼此之間相互支援、理解,就會共同進步和提高,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大家就會有兩個思想。
人不可能是全能型的,在合作中始終要把人品和態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我們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們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無論你用什麼下三爛的手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便是成功。
我們強調競爭,其實合作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