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吳孫郡主——香香
-
2 # 文藝骨幹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作為一個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如果他是看著那麼簡單,那麼他就不會這麼爭議不斷了,甚至不會被後人再思考——劉禪到底是不是傻?
傻,這個字,在中國,有三個意識至少——真傻、假傻、裝傻。劉禪到底屬於哪個傻,目前沒有讓人信服的說法,因為這個問題只要換個角度,你就能找到新的看法。做一個不恰當的類比吧。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後人還有懷疑他到底是真的忠臣還是心懷二心?既然對於相對來說正面典型的諸葛亮,後人尚且有這樣的認識,那麼對於劉禪自然也不可能一邊倒。
劉禪不是司馬懿的重孫子司馬衷,司馬衷的傻那是真的弱智了。劉禪更像當前的清宮劇裡的糊塗王爺。
你看看劉禪當皇帝多少年。哪個扶不起的人能做皇帝這麼久呢。劉禪不同於漢獻帝,漢獻帝是傀儡而且越來越傀儡。劉禪則反之,甚至是反彈,看著很傻缺,可實際上很多事他做的還挺有特點,甚至知道什麼時候才是自己腰桿子硬的時候。扶不起和不願意起,乃至起來之後幹什麼,這是三個問題。人各有志,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英雄夢,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帝王夢,更不是所有人都能愈挫愈奮,見機行事、草木一生的凡人也不少,但不能因此定位凡人就是扶不起的。
劉禪在諸葛和董允去世之後對權力的壟斷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縱觀諸葛在世時候的劉禪還是一個聽話的主,只不過沒有了能人幫著,劉禪的軟弱的一面還是被鄧艾的兵臨城下震懾住了。。在外雖有姜維的幾萬兵,但也被鍾會的大軍盯著。劉禪不缺分析,缺的是骨氣。
-
3 # 過去即歷史
阿斗是不是弱智爭議頗多,多數人瞭解阿斗還是三國演義,羅貫中已經給阿斗定了性,替大家做了決定,接觸三國曆史的人不自覺的把阿斗當成弱智,大家也習慣把小說當史實看,作為自己的談資;咱可以反著想一想,若是阿斗真的是弱智,諸葛亮硬是扶他上位,諸葛亮生前可以靠諸葛亮做個君主;可要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還存活了二十多年才被滅國,而且這二十年中蜀國的柱國大臣沒有一個超越諸葛亮的,那蜀國的局面需要誰來維持?若是阿斗是貨真價實的白痴,他卻能一直敬重諸葛亮,視諸葛亮的話僅次於劉備,我認為一個低能兒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還有沒有諸葛亮約束的二十幾年,作為一個皇帝,若是真的低能兒,還不做幾件荒唐事流傳後世,就像西晉的那個白痴皇帝一樣。再來說一下蜀國滅國緣由,是被魏國滅掉的,不是被蜀國計程車族集團或者權臣給滅掉的。偌大一個國家,沒有十足的能力能夠平衡好朝中官僚集團?要知道歷史上被自己人結束王朝生命的朝代多的是,但阿斗沒有讓蜀國從內部被瓦解掉。最成為笑柄的就是阿斗在投降後說了句“樂不思蜀“;這句就成了他人嘲笑阿斗的資本。其實我們稍微想一下也明白,在那種情況下要阿斗表現出多聰明?還是表現出慷慨赴死的決心?要是真的那麼做了,阿斗瞬間就會被結束了性命,甚至蜀國會因此面臨一場屠殺。後來看魏國跟吳國的君主表現出一般智商還被司馬氏誅殺了;裝傻在那個時代真是個保命符。
總的來看阿斗的行為都不像一個弱智可以做出來的,就算有一兩件歪打正著,但不能件件歪打正著,阿斗父母都是聰明人,生出先天弱智的可能性並不高,有影響就是後天南征北戰影響的。
-
4 # 吳名8
別小看了古人的智商,古人對扶不起的阿斗評價絕對是正確的,阿斗有小聰明,在現代就是一個碌碌無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坐吃山空的富二代,並無做一國之主的料。諸葛在時,即使有鄧艾一樣的名將,可能偷渡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偷渡成功,也是慘敗,這點不用解釋。鄧艾勞師遠征,兵疲將寡的情況下,競能戰而勝之,可見亮去世多年,同等兵力下戰力下滑多嚴重,劉禪要負很大責任。一句話劉禪與亮的區別是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治國並不特別需要小聰明。
-
5 # 素川居
個人感覺蜀國亡國不是阿斗的錯。
第一,從客觀角度看,蜀國亡國一開始就註定了。為啥?因為曹操中華九州佔了六成,蜀吳加起來就四成,而且關係還不好。戰爭最重要是什麼?就是錢糧,錢糧來自於民,而蜀吳人口加起來才是魏的六成多一點。魏國就是耗都耗死其他兩國。
第二,劉備入蜀後,沒有修生養息,到處裝逼,被陸遜一把火燒成重傷,諸葛亮又不自量力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國民不聊生。蜀國最後亡國時,人口經歷半個世紀發展,不增反減,可見多糟糕,就是魏國不殺過來,造反估計都是遲早的。而且阿斗算是有一顆有良知的心,他知道蜀國百姓在經歷諸葛村婦跟姜維窮兵黷武後,民不聊生,再抵抗也沒有,讓百姓更加水生火熱,還不如投降(當然,就算不投降,當時蜀國也已經沒多少錢糧可以消耗了,失敗一開始就註定)
-
6 # gaosheqin
劉備和劉禪父子的名字裡藏有秘密,什麼秘密呢?劉備名字裡有個“備”字,劉禪名字裡有個“禪”字。備是準備,禪是禪讓,就是隨時準備著把江山社稷禪讓出去,可以保全劉家子孫後代,還可以完成國家統一事業。同時,禪字在佛學中是修禪的意思,四大皆空,放下一切煩惱的意思。所以,劉禪就是大智慧,就是最聰明的人了。曹操父子忙乎了一輩子,還是給司馬家族打工,而且還落得個奸臣的壞名聲。天下本來繁榮富強,非得戰亂紛爭,百姓家破人亡,背井離鄉。誰之過?都是國家分裂分子,鬧獨立的魏獨,蜀獨和吳獨造成的。劉禪為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是一個真正的大智慧者。
-
7 # 天下第一掃地僧
一有這樣的提問下面就是一群捧劉禪的,什麼順應歷史啦,保全百姓啦,大智若愚啦,韜光養晦啦 ,媽的智障!”順應歷史,維護統一”那麼當年蒙古進攻宋,宋抵抗幾十年也是錯誤?又“心繫百姓,保全人民”,請問蜀中被屠又是為何?至於“大智若愚,韜光養晦”就更是無稽之談,諸葛亮死後他也在韜光養晦,養給誰看?難道他幾十年前就知道司馬昭會滅掉他的國家,他提前做準備?劉禪庸人之資,忘恩負義,篤信巫術,居安忘危,在歷史上早有定論且不同於曹操。
近年來常有人語出驚人,為古人翻案。諸如秦檜忠君有情商,岳飛咎由自取,劉禪胸有謀略,諸葛才短智淺,廉頗失機,趙括迴天無力之類。好像不說點什麼不一樣的就不能證明自己的才華。標題狗,譁眾取寵者也大有人在。我只想說,一群垃圾,詆譭先賢,妄抬民恥,若有一天魂歸九泉之下,不知有何面目去見歷代先賢。
-
8 # 小刀三國
關於阿斗,大夥兒都在爭論他到底智商如何,是不是真的傻?
比如有人說劉禪是傻的,朝廷大事都交給諸葛亮,自己管都不會管;可反過來又有人說劉禪有小聰明,事情都交給諸葛亮,劉禪不就可以專心享樂了嘛。
又比如有人說劉禪昏庸,被司馬炎“囚禁”,還只知道享樂,沒有一點思國之心;可反過來又有人說劉禪他是故意隱藏,想更好地活下去。
劉禪,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用哪一個詞彙也形容你更貼切呢?
筆者認為是平庸。不是愚蠢,也不是智慧,這不是折中主義,這是有一定歷史依據和分析的。
劉禪:我胖嗎?
為什麼說劉禪不愚蠢呢?首先,劉備是個明君,他不單單有一個孩子,雖然劉禪是長子,但劉備難道會把江山留給孩子中最笨的嗎?況且劉備早在稱為漢中王那段時間,就基本確定劉禪的地位了。你擔憂次子即位,長子會搗亂,不存在的,如果劉禪是弱智的話?他做皇帝也是做,做王爺也是做。故劉備任命劉禪即位側面說明劉禪並不傻!
其次,劉禪統治蜀漢歷時達40年之久,時間也能說明問題。前期,劉禪和諸葛亮、蔣琬等忠臣的“合作”是很棒的。後期,劉禪也是有自攝國政的。試問一個愚蠢的人怎麼會有這能力?
當然,劉禪也不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如果有大智慧,劉禪在位期間怎麼會沒有什麼好的治理成績?又怎麼會讓諸葛亮、蔣琬的權力那麼大,他不應該自攝政權,合理任用能臣嗎?又怎麼會在後期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又聽信投降派的勸降呢?
說了這麼多,總結來說,劉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偏安蜀地,不思進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配上諸葛亮則善,配上黃皓則黑);懶惰消極,只圖享樂。大概就是這些詞彙了。
-
9 # 熙誠環保
阿斗,原名劉禪 ,字公嗣,三國時期,蜀漢的孝懷皇帝,又稱後主,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阿斗是一個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寵信內侍的昏君。
同時阿斗還是“樂不思蜀”的男主角。如今,人們常常會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很多人是從《三國演義》瞭解到劉備這個不成器的兒子,但是歷史上真正的阿斗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
樂不思蜀的劉阿斗
蜀漢後期,劉禪投降魏國,有一次,司馬昭擺宴席請蜀國舊臣,特意找人演奏蜀國的節目,以此來試探劉禪。
蜀國舊臣聽後無不面露悲慽之色,只有劉禪一個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
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
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禪在人們的心中有了一個昏庸的君主形象。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劉禪在當時的魏國,一舉一動都在魏國的監視之下,即使表現出悲傷,也只會惹來更多的麻煩,甚至禍及他的蜀國舊臣!著也就有了另一種可能,劉禪大智若愚,巧妙的回答讓自己與蜀國舊臣免於災禍!
同時據史料記載,劉禪在位41年,即使去除諸葛亮在世的那幾年,在諸葛亮去世後,仍舊在位29年之久,如果,劉禪真如《三國演義》中記載,貪玩享樂,怎麼會能穩坐帝位如此之久?
所以,劉禪或許稱不上一位明君,但是至少他不昏庸。
天資仁敏的阿斗
諸葛亮曾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即使,諸葛亮是在作為人臣時對劉禪的誇讚之辭,說劉禪天資仁敏。
但是《晉書 李密傳》中李敏曾說: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更是將後主劉阿斗比作了齊桓公,如果阿斗真是個庸主,李密怎麼又會如此評價?
早已透支的蜀漢
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降魏時“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也就是說劉阿斗在降魏時,手下的兵力只有10萬人了,男女總人口九十四萬人,幾乎9人中就有一個人去當兵,如果只計算男丁,那麼甚至還會更少,這在當時幾乎是達到了極限,連年的征戰,已經拖不起,而相比曹魏的400萬人口,一比四的比例,使得以一州之力撼動佔據半壁江山的曹魏,連諸葛亮都未能完成的事情,更不用說時下已經人才凋敝的蜀國了,蜀國打不起……
也正是如此,或許劉阿斗的這個決定避免了無辜的戰爭,對於百姓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10 # 公職考試一點通
賢君安邦定內,明君開江闊土。劉嬋是一位賢君,在他掌管巴蜀期間,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動亂,就孟獲一次。蜀國是弱國,資源匱乏,人才凋零。嗯,智商沒問題,就拿我們我們現代人來說,我們可能有80%以上的人在那個年代還不如他。最後投降也是大勢所趨,放棄無謂的抵抗也是大智。第一 你說諸葛亮攬勸讓劉禪沒有發揮出能力 那你看看諸葛亮逝後劉禪的表現 親宦官遠賢臣 他能力體現在哪了?第二 你說諸葛亮北伐耗盡國力 這本身就是個悖論 三國志裡明明記載的是諸葛亮常年用兵 而百姓不知兵 很明顯並沒有破壞百姓的生產生活 以至出兵之日百姓都為察覺到要開戰了 並且當時的情況下唯有儘快搶佔了雍涼之地才蜀漢才可以有和曹魏打消耗戰的資本 北伐在戰略上本來就沒錯 差的是國力 第三 為什麼劉禪之後又支撐了蜀漢三十年 原因很簡單 你看看同時期的曹魏內部在幹嘛 在進行激烈的權力鬥爭 在內鬥 根本無暇顧及劉禪 然而這一切都是諸葛亮不在的情況下 如果有諸葛亮在 曹魏內部可還有膽量如此爭權內鬥嘛 最後 你可以把投降說的這麼大義凜然 我也是見識了 前方姜維大部隊都還在 你在後方就投降了 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就算諸葛亮隆中對全部應驗,那又能怎樣,退一千萬步,蜀吳沒有夷陵之戰,那也就自保而不是返攻,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北方永遠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大省都在北方,戰爭永遠打的是經濟,就三國時期,曹魏就是吳蜀經濟總和還多,人口又是他們的幾倍,而且北方人的身體素質比南方人強壯,在冷兵器時代就戰鬥力體現的越發明顯。還有一個方面,南方大體都是步兵和水兵,而沒有一隻強大的騎兵,戰馬都大部分在北方,作為軍事所用。步兵來到北方,基本都是作死的節奏。最後一點,曹魏在北方,常年征戰的老兵,經驗豐富,戰鬥力比南方強。 所以,無論有沒有夷陵之戰,還是吳蜀聯盟,只能自保,還不能圖中原,頂多耗死曹家而不可能統一中國,中國歷史上,南方統一中國的人也就屈指可數,也就除了朱元璋。
-
11 # 小王看三國
劉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作為蜀漢政權的一把手,他忍住內心對權力本能的渴望,甘願把權力拱手讓給諸葛亮,並說了一句:“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意思是處理政務都交給諸葛亮,祭拜祖宗才由我來做。自己做個聽吃喝的皇帝。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當劉禪與諸葛亮產生意見分歧的時候,往往是劉禪從大局考慮,委曲求全,選擇忍讓。
諸葛亮長期在外帶軍,其實是犯了大忌,但劉禪也是選擇了剋制自己。進而來維護他們君臣之間的和諧關係。這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絕後僅有的。
看幾個例子,可以看出他的情商也是可以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劉禪安慰諸葛亮說:“勝負兵家常事。”
諸葛亮因為自己的用人過失自貶三級,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他打了勝仗後,劉禪第一時間恢復諸葛亮的職務。
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劉禪哭暈在床上,等諸葛亮靈柩回來的時候,劉禪又出城數十里迎接。可見對諸葛亮是完完全全的信任。
諸葛亮死後:劉禪依然高舉大旗,沒有清算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對其進行清算,而是表裡如一的尊重和重用諸葛家族。歷史上皇帝清算輔政大臣的不少,看看明朝萬曆皇帝和張居正。漢宣帝劉詢之於權臣霍光,清朝順治皇帝之於多爾袞等等。都是死後慘遭清算,甚至鞭屍。
甚至有個曾經在諸葛亮懲罰過的官員在諸其死後歡呼雀躍,向劉禪上疏。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華陽國志·卷十》沒想到劉禪大怒,將其斬殺。對相父之重,可見一斑。
劉禪對顧全大局,如此漂亮地處理君臣關係,絕對是前無古人,當然也是後無來者。
“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南朝史學家裴松
劉禪理政:頗有頭腦、仁德治國諸葛亮七擒孟獲後,沒有休息,急於北伐,劉禪勸解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雖然諸葛亮這個老小子沒聽自己的,自己也不惱怒,就這麼佛系,劉禪依然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
劉禪也很清楚三國鼎立的局勢和蜀國自身的實力。當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的時候。劉禪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意思是要和東吳聯合起來攻打魏國,如果魏國攻打其中一國,兩國就一起行動,反擊魏國。可見他對時局的認識是很清楚的。
劉禪處理事務有人情味說幾個例子,老臣劉琰的媳婦兒胡氏進宮去給太后賀壽,太后喜歡他,就留胡氏在宮裡住了一個月,但這事兒引起劉琰的猜疑,便大罵他的媳婦兒胡氏,用鞋底子抽她,然後一封休書,拋棄了她。
胡氏不服,向朝廷告發劉琰違法亂紀的行為,最終導致了劉琰被處死。此事之後,劉禪接受教訓,很快便廢除了大臣妻子進宮給太后朝賀的禮節。
魏延叛亂被殺之後,劉禪並沒有將他徹底否定,而是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劉禪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仁德且富有人情味的君主。
兵臨城下:為百姓免遭塗炭而降在兵臨城下之際,劉禪敢於捨棄割據政權的皇帝位,而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其實如果劉禪能夠抵擋得住鄧艾十天半拉月,姜維定能揮師營救,鄧艾和他那幾千兵只怕早就埋葬在蜀中了。但歷史沒有假設。劉禪還是開城而降。
劉禪這一點,跟“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父親劉備來比,確實是仁德許多了。
王學泰說:“統治者的招撫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來,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得一日之果腹;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少破壞一些社會財富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王學泰的觀點筆者頗為贊同,老百姓才是歷史長河中的水滴,但往往最被忽略,鬥爭永遠是幾個人想幹的事,而絕對不是廣大的百姓。
並不是所有的階級鬥爭都能促進社會進步,難道鬥爭中人力社會財富的消耗殆盡,會促進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我們需要摒棄視殘暴為英雄,視仁德為無能的歷史觀。
終結篇:身在洛陽:裝傻充愣,以求保全劉禪投降以後,被帶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並且故意在設宴招待他的時候,讓歌妓唱蜀漢的歌曲,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劉禪卻談笑自若。並回復司馬昭:此間樂,不思蜀也。
如果他當時也跟大臣一樣面露憂傷的話,他還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善終的亡國君主嗎?不會,他的下場會跟南唐後主李煜一樣,一杯毒酒,送上西天。司馬昭肯定不能容他。
所以他是裝傻充愣,以求保全。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著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所以可見劉禪的智商和情商都是不低的。甚至要高於常人。
所以綜上所言,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我們沒能以一種正確和全面的歷史眼光來看待他。看待這樣一位心胸寬廣,以人為本的蜀漢君主!
回覆列表
劉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史學家對評價不一,現代人對他也是各有褒貶,有人認為,有了諸葛亮這樣一位賢相輔佐,劉禪在怎麼說也不應該就此亡國,他實為一個扶不上牆的稀泥。但是事實會是這樣的嗎?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後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後主。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政權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殖穀,閉關息民”,農業生產恢復了元氣。“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國內局勢實現了平定。“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吳蜀聯盟重修舊好。“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麼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了。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後,因懼於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家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後,話鋒一轉,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說,你的父親並非死於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家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二、很有謀略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後,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麼真誠又多麼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劉禪在後方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費了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了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家後,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從此不再設定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褘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事無鉅細皆決於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了君權不振的情況發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了零。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強化了君權,“自攝國事”,總統一切軍政大事,一直到蜀國滅亡,將近20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蜀漢內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百姓休養生息,政局穩定,運轉良好,沒有出現一個大奸巨侫。後期雖然寵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著大權,內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黃老之風,受到朝臣的支援和百姓的歡迎。倘若姜維等主戰派能夠充分理解劉禪的治國深意,對外防禦,據險固守;對內取和,積蓄國力,蜀國的命運可能不是這樣,甚至會改寫歷史。
三、很有胸懷
劉禪的胸懷非一般帝王可比。
諸葛亮死後,劉禪表現得十分悲痛,可是當時卻有一個名叫李邈的官員,向劉禪上了這樣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於漢室的權臣呂祿、霍光作比喻,說諸葛亮雖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權勢太強,以至於劉禪都畏懼他,導致國內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諸葛亮的威勢下,膽戰心驚,現在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時候了,“宗族得全”,“大小為慶”,否則,將來後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軌之心,勸諫劉禪不必太隆重地為諸葛亮發喪。
要命的是,持這種看法的,卻並非李邈一人,還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他們對諸葛亮專權也頗多微詞,甚至懷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過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連別人都看出來了,後主劉禪本人能沒有感覺?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沒有在自己羽毛豐滿之後來個秋後算賬,更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將諸葛亮打入冷宮,仍舊給予了曾經的權臣也是功臣最高的榮譽,自始至終也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生前推薦的人除了楊儀之外,全部重用,彷彿和原來全然一樣。
因為劉禪深知,儘管當時蜀漢朝廷內部存在著一股對諸葛亮專權的不滿情緒,但是諸葛亮是賢相,為了蜀國的繁榮、強盛和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大功於國家,有大恩於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見,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內亂之中。因此,他不但沒有認可李邈的意見,也為了防止和杜絕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將李邈斬首示眾。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見和不滿,也不表現出來,以免干擾和破壞整個大局。
劉禪維護諸葛亮維護了一輩子,從而保證了政權內部的長期穩定。能夠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的青年帝王,可謂亙古未有。難怪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關於劉禪的一切,已經成為了一個謎,就我看來,劉禪實在是太悲劇了,在諸葛亮把持朝政的蜀國,好的政績算到了諸葛亮頭上,黑鍋都被他背了。一切只是因為《三國演義》在抬舉諸葛亮的刻意壓低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