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鷗說一說
-
2 # Hr木子李
《三國演義》中滅蜀國我認為這兩員大將缺一不可,戰場中兩分鐘都可能扭轉局勢,更何況是兩員大將。
滅蜀功勞最大的要屬鍾會,因為群臣之中只有他一個人支援司馬昭。滅蜀過程中,最精彩的就是他跟鄧艾兵分兩路,直接殺到劉禪眼皮子底下,無奈劉禪開城投降。
攻下城池後野心勃勃的鐘會,卻起了謀反之心,還把鄧艾拉下水,製造了鄧艾要謀反的假象迷惑司馬昭,於是便押鄧艾迴京。鍾會直接率領大軍起兵反叛。
然而想象總是豐滿的,現實總是骨感的,這一次的兵變並沒有成功,鍾會死於兵變之中,鄧艾也被他害死,雖然他是滅蜀功臣,卻因為自己的野心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
3 # 故居行
不會的,各有個的作用。鍾會得了陽安關,親拜諸葛武侯墓,上書“保國安民”,進入漢中,很大程度,也牽掣著蜀軍力量。鄧艾裹氈過摩天嶺,暗度陰平,搶佔江油關,基本上成都已無屏障。所以說,互為力量,互為作用,缺一不可。
-
4 # 回望歷史的青年
公元263年,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在譙周的慫恿下向魏軍投降,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洩漏,姜維、鄧艾、鍾會全部被殺,蜀國滅亡。
劉禪為何輕而易舉的投降了呢?
當時鄧艾偷渡陰平,帶的僅是一支不足萬人的魏軍,在過馬閣山時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已經損失近半,加上沒有帶輜重和糧草,不能支撐長期戰鬥。蜀軍有十幾萬的兵力,成都守軍也有一萬多人,按理說完全可以固守或暫時逃離成都,日後再復國,可後主劉禪為何為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投降了呢?
實際上按當時魏國的實際掌權者晉國公司馬昭的分析,“蜀國多年一直擾亂邊界,一個小國經這麼多年的折騰,早就民疲國弱了。現在大軍征討,拿下蜀國,易如反掌。大家都說不可伐蜀,只有鍾會說可以打。一個人臨事如果怕了,則智慧勇氣全消失,硬逼著他上戰場,正好讓敵人痛擊而已。鍾會有膽有謀,此去必滅蜀國。”
的確如司馬昭所言,蜀國這階段經濟落後政治腐敗,基本處於崩潰的邊緣,就差最後一擊。魏軍一路猛攻,攻下漢中,拿下陽平關,繼續向前推進。蜀軍連連敗退,但陣線還不是大亂,其大將姜維、廖化、張翼等收縮防守,依靠劍閣的險要地型堅守不出。
這時情況對蜀國非常不妙,但蜀道難是天下聞名的,姜維的烏龜戰術很有效,鍾會在正面進攻毫無辦法,糧草又告急,也有退兵的意思了。不料鄧艾獻奇計說:“敵人被我軍多次打擊,現在已沒有什麼戰鬥力了。這時候退兵,則前功盡棄。”
他率領自己的部下,向陰平小道出發,在沒人的山谷翻山越嶺,鑿山開路,硬是從大山中闖出一條路,繞過了險峻的劍閣,到達了蜀軍的後方。一舉拿下江油城後,在綿竹打敗蜀漢最後一次抵抗,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蜀人大敗,魏軍直逼蜀人的老巢成都。
這支出現在蜀軍後方的軍隊,徹底摧毀了蜀華人心理上的防線,蜀漢軍民鬥志全無,成都城裡是一日數驚,草木皆兵。老百姓都往大山裡跑。蜀漢後主劉禪面臨著選擇,一是逃跑,是逃往南方還是投奔東吳,二是投降,三是玉石俱焚抵抗到全軍覆滅。
(鄧艾偷渡陰平路線)
劉禪為什麼輕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嗎?大臣譙周,一直以來擔任劉禪的老師。這時候站出來講話,他建議投降。往南方逃?那兒是那些被諸葛亮打趴下的南蠻孟獲們的地盤,當年歸順就不大服氣,現在危險了到他們那兒去,輕了擠兌你,重了搞死你!
投奔東吳?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況且魏國遲早會吞併吳國,這是大勢所趨,難道到時候再投降一次?“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並且真的要跑,早就要做好計劃,現在敵人就在城下,人心已亂,變生不測危險就大了。
有人說,要是鄧艾不受降怎麼辦?譙周說:“現在東吳還在那兒,魏人一定會做好榜樣工作的。不但受降,還一定以禮相待。”接著比較讓人討厭地拍胸脯,“如果魏人不裂土封陛下,我譙周親自到洛陽,用大義相爭!”書呆子勁頭十足。不過前面的分析還是有理,大夥兒全都贊成這個意見。
劉禪同意投降,派人去鄧艾營中送降書。倒是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很有骨氣,說:“怎麼能投降?真的山窮水盡,也要父子君臣背水一戰,和國家共存亡。”劉禪已經聽不進這種建議了。劉諶跑到爺爺劉備廟裡大哭一場,殺了老婆孩子,然後自殺,算對得起劉備。
投降後蜀漢將領的禮遇如何?
鄧艾接到降書,大喜,馬上寫了封表揚回信,同意投降,保證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劉禪帶領文武百官,把自己綁了,抬著棺材,到鄧艾軍門。鄧艾為劉禪解去繩子,讓人燒了棺材。果然以禮相見,並命令部下不得虜掠財物,讓成都人繼續從事舊業。
按照東漢傳統,拜劉禪驃騎將軍。至此,從劉備稱帝算起,蜀漢政權經四十二年運作,拉上了帷幕,告別歷史舞臺。劉禪為什麼輕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嗎?劉禪投降了,但蜀國的戰事還沒有完。
在前方的姜維等人得到諸葛瞻在綿竹被魏軍打敗的訊息,都不知道劉禪在哪兒。急忙回軍向成都,走到半路,碰到劉禪使者,接到領導:“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命令,將士們都呆住了。
許多人拔刀砍石,暴跳如雷。但是君王的命令寫在那兒,大家只有遵命。姜維讓大部隊放下武器,向緊跟在後面的魏軍投降,自己和張翼、廖化等人到鍾會營中投降。
投降後鍾會對蜀漢降將禮遇很高,說姜維比的上魏國名士夏侯玄之類人物,傾心相交。姜維看出鍾會原來是個野心家,現在滅了蜀漢,大權在握,很有自成一家的打算。
姜維立馬抓好這個機會,慫恿鍾會道:“將軍助司馬家,從淮南以來,算無遺策。現在又滅蜀大功,功高震主,想學春秋范蠡功成身退吧?”鍾會說:“你說的太遠了,我做不到。現在的情況,不會是這種結果。”
姜維加上一句:“另外的結果,將軍你的智慧會做到的,無需我多話了。”鍾會明白姜維所指,更加結好姜維等一眾蜀漢舊臣。姜維給劉禪寫密信,要他忍辱負重,我姜維要讓大漢江山危而復安,日月暗而復明。
早些時候鍾會用“畏敵不前”的帽子奪去曹魏軍另一個大將諸葛緒的兵權。這一回,鍾會又用“誣以謀反”的大帽子罪名拿下了鄧艾。這樣徵蜀各路大軍十幾萬人馬全歸鍾會指揮,謀反之意更加濃重。
不料強中更有強中手,司馬昭早已預先準備,給鍾會去了封信,藉口要防備鄧艾。說:“中護軍賈充率數萬人已在入蜀路上,我率領大軍十萬在長安,不日可以見面。”
鍾會大吃一驚,司馬昭名義上說防鄧艾,實際明白是針對自己嘛!他馬上動手,召集魏軍將領,聲稱自己有魏國太后的詔書,要起兵廢除司馬昭!這無疑是個晴天霹靂。司馬氏經司馬懿、司馬師再到司馬昭多年的苦心經營,勢力範圍已是根深蒂固。
眾魏將都沒有反對司馬氏的心理,一時面面相覷,作聲不得。鍾會見得不到支援,把眾魏將關進辦公樓。不料走漏訊息,外面的魏軍將士譁變起來。
形勢急轉直下,魏兵衝進辦公樓,放出自己的上級,大家爭先恐後去殺鍾會。一場大亂,軍民死傷無數。鍾會、鄧艾、姜維一干人全死在亂軍中。直到幾天後,賈充軍隊到達,局勢才平靜下來。
姜維最後的掙扎也被消滅了,蜀漢復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劉禪只有到洛陽報到的份兒了。一路顛簸到洛陽,又讓司馬昭設個局給奚落一通。司馬昭讓人在接待蜀國投降君臣時演奏蜀國的音樂,跳蜀國的歌舞。
眾人聽到家鄉的音樂,而今物是人非,無不愴然淚下,唯劉禪喜笑自若。讓司馬昭嘆息道:“人怎麼能這麼無情呢!”故意問劉同學,想不想蜀國啊?劉禪呵呵笑:“這裡這麼好玩,蜀國有什麼好想嘛!”唯一的貢獻是留下了樂不思蜀這一成語。
劉禪投降的歷史評價
劉禪投降這件事,西晉的史學界沒有批評聲。從華人最講究的正統傳承來說,如果說以蜀漢為正統,那曹魏就是偽政府,西晉繼承的是曹魏的天下,不也是偽政府嘛!所以曹魏消滅蜀漢,在西晉人看來,是統一江山的正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說,劉禪保全性命,益州百姓免於戰火,要算是譙周的功勞。
到了東晉,反對聲漸漸高調起來,其歷史學家孫綽說:“身為一個天子,投降保命,這個是多麼深的恥辱!劉備糾正曹魏的篡漢,與之不共戴天。劉禪違揹他父親的意願,向死敵稱臣,完全不是正道!”
另一個歷史教授孫盛也說:“劉禪昏庸,譙周貪生怕死,一唱一和,匆匆忙忙就把自己綁起來投降敵人。把這樣的堅固城池拱手相讓,才會有將士們撥刀砍石頭的無奈,這是多麼地令人痛心!”
究其原因,在於東晉偏安江南,所處的地位情形和三國時的蜀漢極為相似,這時許多人又都要求以蜀漢為正統,曹魏就是敵人了,正統的政權怎麼能投降偽政府嘛!所以劉禪投降這事兒,又被提出來,用來做典型的反面教材教育忠臣烈士。此後每到自以為自己是中華的正統傳承的政權偏安一角時,都會把劉禪投降這事提出來狠批一通。如明清鼎革之際,大明衣冠,受剃髮易服之恥。大儒王夫之在痛心疾首之時就大罵譙周:“國家還在,君主還有。這種情況下,譙周散佈謠言讓人們失去鬥志,其實是為司馬昭先拿下了益州!不是取悅於老百姓,是取悅於曹魏國!譙周的罪過是上通於天的!”
大義凜然地把譙周罵了個狗血噴頭。其實都是以古喻今,用古人的烈酒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平心而論,在鄧艾攻下綿竹,兵臨城下之際,投降是必然趨勢,區別只在於投降的話由誰嘴裡說出來而已。
劉禪投降時益州的戶口情況是:人口九十四萬,軍隊十萬二千,公務員四萬人。完全是個畸形怪胎。不到百萬人口,有這麼龐大的軍隊和公務員隊伍。老百姓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譙周還是比較客觀地承認了蜀漢的不足,面對現實地選擇了投降。當然後世的人在用的上的時候,可不管什麼情況,先把譙周拎出來痛罵一通再說,完全是坐著說話不腰疼的勁頭呵。
實際上當時的蜀漢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劉備進入成都的時候四川有400多萬人,蜀國滅亡時人口已經不足百萬。長期的北伐不成,蜀國的國力已經過度消耗,百姓以及蜀漢集團早就厭倦了戰爭,希望過太平日子。與其說劉禪軟弱是扶不起的阿斗,倒不如說是劉禪的一種大智若愚。蜀漢的投降,讓四川僅剩的100萬人免受戰亂,保全了劉家老小的身家性命,也促進了全國的統一。
-
5 # 使用者李森
拋開其它問題而談,鍾會.鄧艾領軍伐蜀一戰中,如果沒有鍾會在劍閣牽制姜維主力部隊,鄧艾暗渡陰平直取成都的計策也很難成功。
雖然二人各揣心腹事意見並不統一,但在滅蜀的大前提下還是合作的。反觀蜀國黃皓等宦官專權蜮主,每日只在宮中陪後主設宴尋樂。姜維累次申告急表文,皆被黃晧隱匿。這
為蜀國的滅亡早己埋下了隱患。
以當時魏國的實力,既使不派鍾鄧統領大軍,改用其它將領,蜀國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鍾會並不是鄧艾滅蜀的絕對因素。
-
6 # 靜欲無為
鍾會在滅蜀之戰中主要起到了正面牽制作用,他率領的主力部隊與姜維對峙,分散了姜維的注意力,從總體來看對滅蜀之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我認為,滅蜀之戰中更為重要的是鄧艾,即使沒有鍾會,另選一名良將,亦可以牽制住姜維。滅蜀之戰的關鍵在於鄧艾率領奇兵直插成都,直接抄了姜維的後方,使得蜀國內部大亂,加上劉禪的意志不堅定,投降派佔比較大,讓鄧艾這個說話有些結巴的將軍一戰成名。
滅蜀之戰,鄧艾居功至偉,一舉擊潰了已經積貧積弱的蜀國,鍾會主要是輔助作用,這個輔助作用很重要,但執行這個計劃的不一定必須得是鍾會,畢竟只是牽制,其他的良將也可以做到,但是鄧艾這等奇謀,換作他人,可能就不一定能執行或者想到了。
-
7 # 純鈞LHGR
一定能。
三國後期,蜀漢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短缺。在姜維尚能北圖時,就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姜維雖有大才,但是獨木難支。從人才水平等級上看,全蜀漢,也惟有姜維一人,還具備與群雄爭鋒的資格。
而反觀曹魏方面,人才雖然也比原來少了些,但還沒有斷流。除了鍾會、鄧艾以外,《演義》裡沒怎麼提但實際存在的羊祜、杜預也都不是好對付的,彼時又有衛瓘、郭淮等,這些人武力雖非極強,反正蜀漢又沒什麼猛將。且他們各個智略上乘,都可統率一支部隊。任一人與鄧艾兵分兩路,就憑一個姜維,實在不可能分身有術。
曹魏方面,經過曹操、司馬懿等人多年精心治理,基本已無後患,雖偶有外敵,也不過癬疥之疾。而蜀漢之南,蠻人一直就沒徹底老實過。就算不計較東吳方面對蜀漢的隱患,南蠻不斷作亂,後院總是起火,也使姜維肉疼。
諸葛亮在日,威信無比,蜀漢內政尚安穩,物資雖然不那麼充足,但基本也能勉強供應。
鄧艾發兵來時,蜀漢朝內也如同一鍋粥,內政局勢不穩,連物資產量也大幅度下降。何況姜維數次北伐,也掏空了蜀漢家底,這個坑,怎麼填都填不上,甚至可以說,當時的蜀漢,就連民心都快失去了。
而曹魏方面,雖然也飽受天災人禍之苦,但司馬懿活得時間久,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裡,內政搞得很好,休養生息,物資可算充足。曹魏出兵,是有十足底氣的。
在這種局面下,可以說,方方面面都只體現出蜀漢的劣勢、曹魏的優勢。姜維雖強,可惜除此而外全無半點能進行戰爭的資本,就算只有鄧艾一個來攻蜀,滅蜀也僅僅是時間問題。
-
8 # 為龍
蜀國滅亡是遲早的事
按照小說來看,諸葛亮前後6次北伐,姜維一共9伐中原。其中,諸葛亮沒有成功的。姜維北伐九次,蜀國的國力開始衰弱,看諸葛亮前期北伐,率軍都是30萬,而姜維幾乎都是率軍20萬,(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的表現)由此可見,蜀國國力的衰弱。 蜀國內部人才缺少補給,文臣武將相繼死去,蜀國又閉塞在四川盆地,與中原人才往來不能相比,後期,內廷缺少良臣監管,原來出師表中,諸葛亮所提及的“費易,董允,蔣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沒有繼承人,導致宦官專權。
-
9 # 似幻華年
鄧艾不會成功,少了鍾會,姜維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鄧艾,但是蜀被滅也是遲早的事,沒有鄧艾也有陳艾,毛艾,李艾,西蜀到了這種地步就算是玩遊戲都打不贏了
-
10 # 歷史哨聲
鄧艾並無滅蜀之意 滅蜀是鍾會和司馬昭共同堅持的
曹魏滅蜀漢之戰,鍾會是主帥,司馬昭鎮守洛陽,鄧艾開始是堅決反對攻打蜀漢的。
《晉書 文帝本紀》:
“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溼,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徵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鄧艾認為蜀漢沒有攻打曹魏的舉動,曹魏攻打蜀漢就失去了道義和合法性。直到司馬昭派遣師纂開導鄧艾後,鄧艾才接受攻打蜀漢的命令。
因此,如果沒有鍾會,司馬昭只能親征。但司馬昭四年前殺了曹魏皇帝曹芳,立曹奐,曹魏國內暗流湧動,一旦司馬昭離開洛陽,去親征,很可能給反司馬氏勢力奪權的機會。
因此,司馬昭不大可能在有可能發生奪權的情況下率兵親征,只能取消攻打蜀漢的計劃。
滅蜀是一場意外《資治通鑑 卷78》記錄了司馬昭對蜀漢的無奈:
“司馬昭患姜維數為寇,官騎路遺求為刺客入蜀,從事中郎荀勖曰:"明公為天下宰,宜杖正義以伐違貳,而以刺客除賊,非所以刑于四海也。"昭善之。勖,爽之曾孫也。 昭欲大舉伐漢,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勸之。”司馬昭想要派遣刺客入蜀漢刺殺經常騷擾的姜維,但被荀勖以不道德為由阻止;想要攻打蜀漢,除了鍾會,無人支援,就連屢次擊敗姜維的鄧艾也不支援。
沒有鍾會,司馬昭攻打蜀漢的計劃根本沒有實施的機會。
至於蜀漢滅亡,全屬意外。這個意外是指:
1、姜維得知曹魏大舉進攻時,不及時回守漢中,而是繼續率領大軍屯田沓中,而是讓無兵可派的劉禪派兵防守漢中;鍾會攻打漢中時,漢中只有1萬兵力,怎麼抵抗擁有10萬兵力的鐘會: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2、鄧艾的任務是和諸葛緒阻止姜維回防漢中,但任務結束後,鄧艾突然要偷渡陰平攻打成都,這可不是司馬昭和鍾會原本的計劃。
鄧艾偷度陰平、偷襲成都,不但蜀漢想不到,就連曹魏自己也沒有想到;
3、在漢中丟失的情況下,姜維率領大軍防守劍閣,傻乎乎的和鍾會對峙,卻不回防成都,給了鄧艾偷襲兵力空虛而不設防的成都。
整個蜀漢滅亡的過程,最大的關鍵因素就是蜀漢所有可用兵力都在姜維手裡:
姜維在沓中,漢中丟失;姜維在劍閣,成都被攻陷。姜維若分兵1-2萬防守成都,鄧艾就不可能攻下成都——當年劉備可是花費了1年時間才攻下成都。成都若有兵力堅守1-2個月,鄧艾就無葬身之地。
回覆列表
三國的後期,只要魏國想滅蜀,少了誰都能滅掉,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為什麼?實力太懸殊!三國後期,從土地面積上來說,魏國有十三個州,蜀國只有一個州。幾乎長江以北都是魏國地盤,蜀國僅僅擁有四川一地,加上一個漢中,貴州、雲南部分地區,有些地區蜀國還無法確定有效統治,,而且當時北方的經濟遠比南方發達。
從人口上來講,魏國一百零三萬戶,四百多萬人,五十萬左右的軍隊,蜀國只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人,軍隊十萬左右。並且由於蜀國長期主動出擊,國力消耗臺大,已經遠遠不如魏國了。
從文化教育上來講,中原地區的文明程度也是遠超四川。
而且,蜀國一直有一個隱患沒解決,就是內部的派系鬥爭,即跟劉備從中原過來的北方派,荊州過來的荊州派,和四川本地派。四川本地派是不太願意抵抗的,誰來都一樣。
所以,多種原因註定,魏國只要想滅蜀,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