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從出生到7歲是人生重要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才能、思想、態度、情緒等都要在此時期打好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孩子3-6歲是建立行為習慣,性格和生活習慣的黃金時期,這時候也是改掉寶寶壞習慣的好時候。如果此時孩子出現了一些壞毛病,家長千萬不能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到6歲後想要改就很難了。 所以我是非常贊同的,但是這基於有效溝通和合理教育的基礎上,我並不是很贊同完全不動手,卻也堅決反對”棍棒底下出人才的理論“,這個都在於一個度字,掌握好度是最重要的。各位寶媽有什麼看法呢?
7
回覆列表
  • 1 # 可愛的嚶嚶醬

    雖然我也不贊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言論,但確實也有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的事例。

    有些家長對孩子無條件的讓步,該打的時候不痛不癢的罵幾句,該嚴厲責罵的時候又柔聲細語的講道理,甚至一些小錯誤直接視而不見。殊不知這種放養方式不一定會使孩子感恩、明事理,更有可能會使他們自信過度反而自負、喜歡強詞奪理甚至目無尊長。

    對孩子放鬆的同時,對老師的”要求“卻”嚴格“了,所以有很多老師訴苦:”現在的孩子不但說不得、罵不得,更不敢“打”,一不小心就傷害孩子幼小心靈了。

    但其實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承受能力很差,受不了一點挫折。孩子畢竟是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犯錯時需要家長和老師告誡和適當的給予懲罰,讓他們明白自己犯的錯要付出代價,而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平等交流就能有效解決。

    我有個小學同學,他姥姥是我們學校的老師,他父母也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們全家就對他實行了“平等教育”。從來沒有打罵過他,但也並沒有溺愛。

    本以為他長大會謙恭有禮、風度翩翩、光宗耀祖。

    可是他除了長的不醜,這些字眼都和他沒有半點關係。從小他就是個橫行霸道的小霸王,他自己也說過,就算他犯了多大的錯,他父母也不會打他、罵他、為難他,只要聽一堆道理、認個錯就沒事了。

    所以到他十六七歲偷東西時,他父母想打也打不到他了,他會跑出去幾天不回家。現在雖然也人到中年結婚生子了,卻是個連自己女兒都要年邁的父母幫養著的“寄生蟲”。

    也許我這個同學只是個例,但我始終認為孩子小時候犯錯必須要打。

    我倆女兒我也都打過,因為撒謊、說髒話罵人、再就是踢打她姥爺時我都毫不手軟的幫她們“長記性”。我發現打幾下比講一堆有效多了。當然,打完也免不了給她講道理,讓她知道為什麼捱打。

    俗話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孩子也一樣。為了防止他“長歪”,該打就打幾下,下手不要太重就好。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2 # 胖哥不太胖

    首先我個人是贊同這個觀點的,該打的時候果斷要打。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教育大家孔子、孟子之類的文人墨客被我們奉為聖賢,這些教育大家的書堂下不也還高高的懸掛著長長的戒尺嗎?且不是掛在那裡好看當擺設的,只要學生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打屁股,相反捱揍之後那些學生反而更加的尊敬老師,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懲戒自己代表老師還沒有放棄你,他對你還有期望,正因如此,那些學生才能更快的反省自身,學有所成。

    拿到我們現在的法治社會來說,如果孩子違法了,適當的捱打其實也是一種保護,讓他心生敬畏知道後悔,並且以後再也不敢了,在他犯下更大錯誤之前拉回他,這才是愛他。

    同樣您仔細觀察,聽慣了甜言蜜語的孩子,他的心理相對脆弱,他人一句不好聽的話,可能會讓自己難受好幾天,甚至自閉。相反適當接受過體罰捱打的孩子,身體比較皮實,內心都比較強大,收到挫折敢於笑著面對,具有獨當一面的膽識和能力。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拙見和分析,我不是鼓勵父母去故意打孩子,而是想告訴他們,孩子在他成長過程中除了享受相對的甜言蜜語外,也應該有相應的體罰和懲戒,二者皆備,這才是我們對孩子的大愛。

  • 3 # 小豬佩奇和爸爸媽媽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對身邊的事物沒有分辨對錯和好與壞的能力,所以有些人覺得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不該打孩子。還有人覺得,家長一味地講道理孩子也聽根本聽不進去,錯誤該犯還是犯,該打!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打孩子從來是不是目的,父母打孩子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懲罰充滿畏懼,打孩子未必全是負面作用,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的說過,在一次《圓桌會》上,李玫瑾教授就曾根據懲罰闡述過這樣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其實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在一些原則的問題面前,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怕了就很難再去違背規則,這是保護孩子的一種方式。

    1、給孩子立規矩是必要的孩子在0~6歲時,性格和人格都還沒有發育完善,尤其年紀相對小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教育在這個年紀的孩子面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會影響到孩子未來每一步的發展的。所以給這個年紀的孩子立規矩,是教育中的第一步。

    2、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甜蜜罐中長大的,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因為教育方式的改變,使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嬌生慣養,隔代親也正一步步的“摧毀”著他們。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但是一旦走出了家門就會傻了眼,扛不住一點點的壓力,心理的承受能力非常差,即便是沒有伸手打,語氣橫一點,可能就會眼淚噼裡啪啦的往下掉。

    3、讓孩子有所敬畏孩子的敬畏心,可以避免掉很多不該觸碰的底線,要知道人有很多的界限是不可觸碰的,而這種觀念的形成正是靠懲罰來完成的

    人生有些錯誤,孩子犯了無傷大雅,說說就過去了,但是有些錯誤,一生犯一次就夠了;這種錯誤就要懲罰,這是在保護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學會遵守和適應規則。

  • 4 # 小可心的成長記錄

    不完全贊同,個人對此持保守態度。

    其次,該打就得打看似邏輯和道理都沒什麼問題,但是這行形式的教育紅線是不是更像一種無奈甚至無能的表現,我們在該打之前有沒有辦法變成該說或者該教呢。例如,一個3歲的孩子說出“我玩完玩具得好好收拾整理一下,不然媽媽爸爸會打我”和“我玩完玩具得好好收拾整理一下,這樣下次我就能很快的找到它們,這是爸爸媽媽教我的”這兩種說法哪個效果更好更持久,應該是不言而喻了吧。

    第三,“打”更像是成人世界的法律約束力,但在法律之外還有情感和道德的約束力。我們需要法律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棒打”制裁之前,讓思想和習慣成為孩子行為準則的最高地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打”固然非常重要,但要選擇合適的年齡和階段。相信更多的家長傾向於“德治”而非“法治”,別把“打”變為成人世界最後的倔強。

  • 5 # 辣選影片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愛孩子是作為父母的天性。中國父母溺愛孩子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其溺愛程度名列前茅。但是隨著新一代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輕家長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想法,有句諺語是: “把你的棍子閒置不用,就會寵壞你的孩子”,就是說,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該打是就要打,但也要講方法及時候。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0~6歲,延伸到12歲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錯過最佳期的教育則事倍功減半,許多方面甚至徒勞無功。

    不能帶情緒,因為你有情緒。這時打孩子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很容易失手誤傷孩子。當你憤怒過後不想打孩子的時候,卻是你應該打的時候。

    要提前交流,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並不是無緣無故打你。這樣有助於改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敵對情緒,有利於孩子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

    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3歲前的孩子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6歲以後儘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6歲後的孩子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要講方式方法,好的心態能帶來好的情緒,孩子淘氣,不聽話,作為父母不要著急,試著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再下定論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家長們也要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 6 # 戶外一春夏秋冬

    我認為孩子在大腦還未發育成熟時,打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現在說說我認為什麼時候該打:1.做一些對生命有直接危害的事而累教不聽的。2.在品德上面一定要從小培養,事態嚴重該出手就出手,打痛了就行。總比以後別人下手教好把握尺寸些。對小孩一定要耐心引導。

  • 7 # 習慣熊聊創業

    小孩犯了錯,懲罰很有必要。但是該不該打,要看犯的什麼錯。比如能力層面的錯,例如摔了飯碗,不能打。道德層面的錯,比如偷了東西,可以打。打和發洩完全不同,打在哪裡,很有講究。打的時間不能拖延,打的輕重要有準頭。打的過程,不能辱罵。打完之後,要有溝通。既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捱打,還要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能避免挨類似的打。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打孩子,都是“白費勁”。

  • 8 # 漢江庸叟

    孩子該打就得打,3—6歲的孩子,思想意識模糊,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一直慣著不管,很容易養成壞毛病、壞習慣,大了以後很難改變。而僅僅靠“教育”,因任性原因不聽話,很難達到效果,而適度的用“打”來管教,恰恰收的到效果,小孩子不聽話,卻怕打,打疼了,長記性了,下次就不敢了。

    “打”必須掌握分寸,頭、身體千萬別碰,了不起懲罰一下屁股,但也不能下重手,讓孩子感覺到疼,達到承認錯誤,下次不犯了即可。要做到“打教結合”,告訴他錯在哪裡,有什麼危害,讓他心服口服的改正錯誤,儘可能不再犯。

  • 9 # 孕期育兒小貼士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不打不成才”,還有一句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從這兩句話中看,我們以前的教育理念都是與暴力有所關聯。孩子不聽話了?打;學習不好了?打;犯錯了?打。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多《家有兒女》呢?裡面的劉梅對待劉星就是主張暴力教育,但在一家人的阻攔下,也幾乎是從來沒有真正的下過手。其實暴力,固然能將一部分孩子打怕,也可能因為怕捱打然後不再犯錯,但終究是不能從孩子本意上改變他的想法,還會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不愛交流。當然,對於熊孩子來講,打罵還是值得一試的。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聰明的父母,不會在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去指責,而是先把事情的經過來龍去脈都瞭解清楚,看看到底是不是孩子錯。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不該怎麼怎麼做,萬一不是孩子的錯而冤枉了孩子,那孩子會覺得得不到體諒還沒有人相信自己。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先問清楚,在詢問過程中,還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其實孩子的很簡單的,孩子開心或者不開心,都是掛在臉上的。當孩子不知道如何開口時,父母的詢問便是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每個小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不想在同齡朋友面前款款而談。父母要了解的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孩子的心情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要引導者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情緒發洩出來,不要憋在心裡。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心身健康發展以及下一步的教導。

    遇到事情時,要多詢問孩子的看法,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讓孩子對於自己的錯誤有一個自我認知。如果只是爸爸媽媽一直在說是孩子錯了,但孩子卻並不這樣覺得,那到了叛逆期,孩子還會和父母唱反調對著幹,不如早早的教育好孩子,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可以在遇到事情後,問問孩子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會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進行更好的處理。也是家長尊重孩子的表現,讓孩子體會的尊重和重視,給孩子彌補錯誤的機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但在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並沒有這麼平等,而孩子也並不願意與父母交談。這會讓很多事情都變得更加複雜難辦。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一般都是家長說,孩子聽,很少就孩子說家長傾聽的時刻。但我們必須知道,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願意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瞭解孩子。只有在和孩子瞭解溝通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明白孩子的想法和立場,只有瞭解透徹後,才能給孩子一定的引導和幫助。那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與父母交流呢?

    當家長在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有些變化時,察覺到孩子不開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指責,要慢慢的詢問孩子為什麼會感到難過?要用耐心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不要只是單純的哄著他讓他開心就好,要先了解原因在尋找對策。

    孩子願意跟父母說自己的事情時,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表達不夠清楚而失去耐心的打斷孩子的發言。因為孩子信任父母,所以才會願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訴家長,此時家長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傾聽者,不辜負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不要表達出任何的不耐煩。孩子是很敏感的,能夠很快的察覺到大人的心不在焉。時間久了,等孩子不願意再和家長傾訴的時候,追悔莫及有也來不及了。

    當孩子表達力自己內心的不愉快時,父母要表示理解,不要覺得孩子這是無理取鬧,更不要告訴他“這算什麼?”。孩子內心的敏感程度比大人要來的多,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收到了父母的理解,孩子的內心會得到一些安慰。這個時候,家長再告訴孩子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育效果和引導效果會好很多。

  • 10 # 小六六成長日常

    我的看法是: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決不能放任不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時候是小錯誤,大時候就變成大的錯誤。小的錯誤家長不加以糾正和管教,長大了,小的錯有可能變成大的錯誤,那就得被別人管教,或走上犯罪!所以,小孩從小就得管,犯錯誤的時候,要極時批評糾正,再不行就得打!一定要讓他知道什麼是犯錯!犯錯了應該受到懲罰!

  • 11 # 薄荷雨依依

    《教 育 可 以 沒 有 懲 戒 嗎?》

    孩子0~6歲是實施早期教育尤為關健的時間段,可塑性強。這期間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將會持續一生。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五歲看老,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對孩子實施怎樣的教育呢?是信奉中國傳統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還是另一種“樹大自然直”的隨其自然、或稱為“快樂教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那種更適合當下的社會?

    我們先來看看持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種教育觀念的教育者,如果孩子犯了錯就捱打(某些家長會暴力毒打),這樣,孩子以後犯了錯,為了逃避捱打,就會造成以下後果:

    1.孩子被打怕了,就會說謊。

    2.因為怕捱打,就會變得膽小,遇事戰戰兢兢,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個別孩子還會和教育者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破罐破摔,甚至會暴力對抗,以暴制暴。

    另一種持“樹大自然直”或稱為“快樂教育”這種觀念的教育者,他們認為:孩子天真活潑,要順應天性、要放養。他們更看重對孩子的表揚,孩子完成了他這個年齡段應該會做的事,也大加讚美一番,使表揚變的多麼的廉價。

    很多時候,在學校門口,家長們接到孩子往往會問這些問題:

    “今天老師表揚你了嗎?”

    “有沒有同學欺負你?”

    ……

    家長希望孩子在完全愉悅的情境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不了一點苦,經不起一點挫折。這其實是一種虛幻的快樂教育。會有些專家會告訴你,教育是快樂的、學習是愉悅的,而當你在教育中、學習中感到絕望無助,那麼只是因為你不愛學習或教育方法不對。

    那麼,單憑表揚、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

    英國議院曾透過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在中國古代,教書先生不也是常常手持戒尺的嗎?

    教育,就要有的放矢,針對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表揚、必要的懲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聽到表揚,還要教育孩子懂得敬畏,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進行挫折教育。要讓孩子知道,在學校、社會、家庭中,有很多事情是有底線的,不能碰觸。一但孩子犯錯了,在不傷及他的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必要的懲戒是必須的。其實,這也是教育者對孩子的一種保護。也就不會出現慈母多敗兒這種現象了。

  • 12 # 老崧

    孩子們犯錯,有認識問題,有意志力較量的問題(也就是孩子們的反向控制慾望)。

    但凡是認識問題,不僅不該打,還應該呵護心靈之後認真幫助分析和教導,甚至進行試錯反饋式經驗補充。

    在遭遇孩子們的意志力較量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氣焰囂張的時候,是許多家長認為該打的時候,也不一定是非得要打,而是先問問孩子們堅持的是什麼,如果堅持有原因,可以解決原因問題;如果堅持的僅僅是反向控制慾望,一定要打下這股氣焰,否則會發展成為反社會人士,成為社會的毒瘤。

    判斷什麼是該打,很重要。

    但是,這裡的打字僅僅代表有效的懲戒方式,不一定是打字本身的形式。有的時候,打不一定會有效,但意志力較量如同熬鷹一樣,很重要。

    一孔之愚,供君玩笑。

  • 13 # 陳阿姨叫詩逸

    你好我是陳阿姨

    我就是一個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因為我的爸媽奉行的就是“不打不成才”這樣的理念,作為過來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我想來談談我的看法。我是非常反對打孩子這樣的行為,我會從以下三點來說明被打對我的傷害和影響。

    和爸媽的關係不再親密,一度懷疑他們不愛我,導致自卑因為小時候父母對成績的嚴格要求,只要達不到目標,一生氣就打我,導致我現在做事很偏激,只要不完美就會很焦慮。因為小時候哭的太久,導致現在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雖然當時“恨”爸媽,現在長大了能夠理解他們當初的想法了,但我依然不支援打孩子這樣的行為的。打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僅僅只有以上三條,而嚴格教育孩子也不只有打孩子這一種方式。

  • 14 # 唯自然教育平臺

    只要是帶著愛,而不是情緒,要不要打,如何打,你心裡有數。如果是在情緒的觸動下去打孩子,對孩子的身心都是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手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