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星娛樂匯

    首先,能在某一領域誕生世界級的大師並不是一件單一的事件。他應該源於普通民眾對於這一領域的廣泛認可、廣泛需求,比如我們國家的水稻雜交技術。同樣,俄華人能誕生出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和他們全民愛好文學甚至是崇拜文學是分不開的。

    在俄羅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城市都會有紀念碑,而這些紀念碑十有七八都是為文學家樹立的。僅莫斯科一座城市,就有上千座詩人、作家的紀念碑,這就是俄華人愛好文學、崇拜作家的一個具體體現。

    俄國文學成熟的時間其實比我們想象中晚的多,俄國第一個世界級的大詩人普希金出生於1799年,但他的文學生涯開始於19世紀二十年代。他的文學創作只持續了二十多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創作了如此之多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這讓人不得不佩服。

    俄國文學真正崛起於19世紀三十年代,普希金之後還有果戈裡、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科夫等。短短四五十年裡,俄國文學從默默無聞,一下子成為了世界文學的頂峰,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文學現象。這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大爆炸,也成就了人類文學發展史的第三個高峰,而前兩個高峰是古希臘神話和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英語文學。有了這樣的一個瞭解,我們就不難看出為何文學在俄羅斯民眾有這樣的一個群眾基礎了。

    但是為什麼一定是俄國呢?原來1812年俄華人打敗拿破崙後,俄華人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在以後幾十年裡也正好是俄國文學的成熟時期,藉著這個浪潮,文學深入俄華人心,也誕生了世界級的弄潮兒。

    時至今日,文學依然滲透著俄羅斯人的生活日常。走親訪友,客人必會有詩集贈送主人,送禮和收禮的人都會很開心,因為這是一件有品味的禮物。

  • 2 # 濤說精彩歷史

    1、“偉大時代催生偉大文學”,可從19世紀俄羅斯“民族意識的崛起”解釋;2、在1812年俄法戰爭,俄羅斯人打敗了當時世界最強者——拿破崙,這樣輝煌的勝利,足以誕生偉大的文學家。3、且17世紀末的彼得大帝、18世紀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出現,也為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做了提前鋪墊。

    只有偉大的時代才會誕生偉大的文學家;這句話用在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非常合適(以1814年普希金《致師友》的出現為標誌)。

    大師的成批來臨需要鋪墊。17世紀末、18世紀初,俄羅斯誕生了本民族歷史上唯二的兩位大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前者在位時候學習西歐,力推改革,贏得了“大北方戰爭”,讓瑞典簽署《尼斯塔德條約》,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這位204cm的大帝領導下,俄羅斯人的思想開始解放。

    (彼得大帝)

    而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贏得俄土戰爭,吞併克里米亞,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葉卡捷琳娜又來自德國,積極融入斯拉夫文化。她提倡文學創作,親自動手創作劇本,甚至親自登臺演出,開啟全國之文學風氣;尤其1783年取消國家對出版的壟斷,准許私人開辦印刷所和出版社。這種“開明集權”治理方式,讓俄羅斯從上到下煥然一些,活躍了文化氛圍。

    (葉卡捷琳娜大帝 2014年瑪麗娜·亞歷山德洛娃扮演)

    即是說,兩位大帝給俄羅斯文學的騰飛提供了豐富土壤;而俄羅斯民族本身,也生長於極寒極冷的世界之北,苦難堅韌的性格,讓他們心中有文學種子。

    剩下的,就差一場知時節的好雨;事實上,來的是狂風暴雨。

    1812年6月,英雄的拿破崙親率60萬大軍侵略俄國,毫無疑問,這位軍事天才想統一歐洲大陸。全世界也認為,兩倍於俄羅斯軍隊法軍,將取得勝利。1812年9月,拿破崙攻佔了莫斯科,連100多年後的希特勒都未曾做到。

    拿破崙下令放火燒燬莫斯科,並讓軍隊大肆搶劫。

    俄羅斯民族到了最危難時刻。可同中華民族一樣,苦難的生存環境給了俄羅斯堅韌到底、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庫圖佐夫的率領下,在俄羅斯嚴寒天氣的幫助下,俄軍利用大戰略縱深,先敗後勝,最終將拿破崙趕出俄國,拿破崙60萬大軍,只剩3萬回家。

    從此,法蘭西帝國開始走下坡路。而暴風雨中重生的,將是一個嶄新思想的民族、嶄新的國家意識。當然,也有嶄新的俄羅斯文學、俄羅斯科學……

    (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

    所以,19世紀俄國迎來了自己的文學黃金時代。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契科夫等在100年內不斷湧現,大師輩出,燦若繁星。

  • 3 # 浙江湖州羅林

    俄羅斯文學自十九世紀初開始高度繁榮起來,在一百年中間出現了一大批世界級的作家,產生了難以計數的優秀作品,在歐洲及世界文學中佔據了一流的位置。從普希金開始經果戈裡,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到契訶夫等等一大批作家及作品,為世界文學取得輝煌的成就。

    那麼,在近百年時間裡,俄國文學為何出現如此多位世界級大師,形成群星璀璨的局面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度,幅員廣大,森林茂密,平原寬廣,湖泊密佈,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但長期以來處於異族的統治之下,民族經受著艱難困苦的考驗。這個民族卻能忍辱負重,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又目光遠大,熱情奔放,具有謙遜和熱情進取精神。看俄羅斯文學的風格是多麼深沉,渾厚,對大自然,對人民深深的愛。貝爾加的湖水,西伯利亞的森林,河流和草原之美,是俄羅斯作家筆下反覆歌頌的主題。這不能不使我們想到,一個國家的文學,它的審美觀念,心理結構,藝術品格是和它的歷史,地域大有關聯的,俄羅斯文學的風格,形象地概括起來,就是草原,森林,湖泊的風格。

    從文學的傳統來講,俄羅斯早在11世紀,就出現了一部偉大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它是中世紀四大英雄史詩之一。史詩出神入化地寫出了古代羅斯人的血性和勇猛無畏的英雄氣概,是古代俄羅斯人的精神意識的形象體現。到I8世紀俄羅斯文學在歐洲文學的影響下,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法國啟蒙思想和文學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俄國文學的思想深度,當時文學上的古典主義,傷感主義作品也出現了不少,雖未成大觀,但細膩優雅之風,已在文學作品中呈現。象早期詩人茹科夫斯基的抒情詩,他的浪漫主義風格直接影響了普希金詩歌創作,甚至可以說,沒有茹科夫斯基的帶領,就難有普希金詩歌藝術的輝煌。

    再說俄羅斯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它充滿著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而美麗的大自然哺育著語言的豐富性。馬克思曾經感嘆道:“俄語是多麼美,它有德語的一切優點……俄語是最有力和最豐富的活生生的語言之一。"

    而十九世紀以來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也直接影響著文學的發展。1812年的抗擊拿破崙的衛國戰爭,1825年的12月黨人起義,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19世紀末的民粹主義運動等等,都在俄羅斯作家中的作品中得到廣泛的反映。對社會歷史程序的深入關注,是俄羅斯作家作品得於成功的關健所在。

    俄羅斯文學家之著名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還在於:俄羅斯經典作家注重於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廣大農奴和城市下層人民的悲劇生活與命運,始終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所描寫的中心題材。從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驛站長》到果戈裡的《死魂靈》《外套》,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罪與罰》,托爾斯泰《復活》等等,那一部都充滿著對舊制度的抗議,對人民的生活苦難的同情,散發著人道主義理想的光芒!正是這種充滿正義感的人格力量及藝術,使得俄羅斯經典作家們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讚揚。

  • 4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俄羅斯精神,一個十九世紀就足夠了。 ——納博科夫

    若說起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影響最深遠的文學,那一定不能忽視俄國文學。19世紀的俄國現實主義文學,被視為世界文學史上繼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莎士比亞戲劇創作之後的第三個高峰,也被稱為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

    曾經,俄羅斯文學影響了中國整整一代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那時候,文學約略等於俄羅斯文學,而俄羅斯文學約略等於情懷和理想。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拉夫列尼約夫的《第四十一》、阿克肖諾夫的《帶星星的火車票》、特里豐諾夫的《濱河街公寓》、格羅斯曼的《生存與命運》、拉斯普京的《活下去,並且要記住》、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巴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布林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這些作品曾在無數人心中引起強烈而持久的震撼。

    俄羅斯文學崛起原因

    俄羅斯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為了能夠獲得不凍的出海口,俄羅斯開始不斷向西擴張,先後打敗了波蘭,芬蘭等國,在波羅的海建立了出海口。

      而後為了獲得南方的溫暖土地,又不斷南下,與土耳其等國家交戰,在經過幾百年的艱苦戰爭之後,終於獲得了克里米亞等黑海出海口。

      到了彼得二世和葉卡捷琳娜女王時期,俄軍又不斷與歐洲的主要老牌帝國法國、英國、等國長期交戰。二戰以後,俄羅斯變成了強大的蘇聯,使得整個歐洲國家都在蘇聯的滾滾鋼鐵洪流的陰影下瑟瑟發抖。

    俄羅斯一直是一個開掛的民族。俄羅斯文化積澱深厚。俄羅斯立國較晚,9世紀才建立起早期的國家——基輔羅斯。從古羅斯發展到現代俄羅斯的千年歷史中,俄羅斯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諸如羅蒙諾索夫、門捷列夫、柴可夫斯基、列賓等世界級的科學家、藝術大師不勝列舉。

    在十二世紀的《伊戈爾遠征記》之後,俄羅斯文學沉寂了整整五百年,經過十八世紀的醞釀,終於在十九世紀一躍而上了神壇。在封建農奴制度與西歐資本主義的碰撞中,從普希金成為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驅,果戈理奠定基礎,別林斯基以文學批評推動發展,再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峰,這跨越八個時區的凍原與宮殿之上,奇蹟似乎都不鮮見。據說把俄羅斯誕生以來所有的傑作裝訂成一本書,不過兩萬餘頁,與英法相比不過一粟,而質量絕不遜色些許。

    可以說彼得一世改革肇始了俄國大規模效仿現代歐洲文明之風,以東正教信仰和東斯拉夫民間美學為主體的古羅斯文學,1740年代之後加速讓位於翻譯文學和模仿歐洲文學的現代俄羅斯文學。但18—19世紀之交,伴隨著強調民族國家認同的歐洲浪漫主義運動波及到俄國,尤其是拿破崙以武力推廣法國啟蒙主義在俄國的失敗、試圖踐行歐洲政治制度的十二黨人起義不成功,以及審查制度加強,引發俄國知識界和文壇反思歐洲文明和崇拜歐洲的歷史,激發文學藝術家以主體性意識對待歐洲文學,面向俄國市民重新書寫歷史、想象帝俄不同於歐洲的偉大性,使受法國宮廷影響的貴族審美趣味影響力下降,世俗化流行文學生命力勃發。就這樣,文學藝術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機制得以重建,並在重建過程中日益彰顯俄羅斯帝國之神奇、培育國民對帝俄的認同和文學自信,出現了所謂“19世紀俄羅斯文學”。

    俄羅斯人對文學的特殊愛好,這與其獨特的民族性格有關。俄羅斯東西方文化交融,既有斯拉夫人的豪放、粗獷,又有詩人般的激情、浪漫。如果說18世紀是俄羅斯帝國擴張疆土的鼎盛期,那麼19世紀是俄羅斯文化的空前繁榮期。俄國文壇上,先後有古典主義、感傷主義、啟蒙主義幾種流派,從19世紀20年代起浪漫主義佔了主導地位,而反對農奴制的鬥爭促進了向批判現實主義的轉變,19世紀後半期則是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俄羅斯文學高峰期。

    用“注滿了悲痛與憎恨的鐵的詩句”向沙皇暴政挑戰,歌頌自由民主的兩位偉大詩人普希金(1799—1837)、萊蒙托夫(1814—1841),都是因為愛情——“捍衛愛與尊嚴”決鬥而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與此同時,正如萊蒙托夫為哀悼普希金遇害的《詩人之死》中所寫的,這也是專制制度對“自由”、“天才”、“光榮”的又一次扼殺。1918年,俄羅斯著名思想家別爾加耶夫在《俄羅斯的命運》中這樣寫道:德國是歐洲的男人,俄羅斯是歐洲的女人。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她最能激起對其熱烈的愛,也最能激起對其強烈的恨。這生動勾畫了俄羅斯民族的獨特性、矛盾性及多變性。而這種複雜的民族特性,卻似乎成就了俄羅斯人為天生的藝術家。

    19世紀湧現了普希金、列夫· 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裡、契訶夫、屠格涅夫等一大批文學泰斗。現實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普希金奠定了近代俄羅斯文學的基礎,確立了俄羅斯文學語言的規範。正如俄國評論家別林斯基所說:“只有從普希金起,才開始有了俄羅斯文學,因為在他的詩歌裡跳動著俄羅斯生活的脈搏。” 20世紀初,高爾基曾這樣評論俄羅斯文學的價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奇地注視著俄羅斯,他們兩人都足以與莎士比亞、但丁、塞萬提斯、盧梭和歌德這些偉大的人物並列”。

    他們著力於捕捉在俄羅斯大地上人類情感與生活中最細微而深沉的一面,然而這謹小慎微的日常生活,正是為了遮掩,然而又表演性地使一種火山般的力量欲蓋彌彰。正如茨維塔耶娃所說,只有衝突才能引領向前;廣袤國土孕育的畸狀自信和在西方衝突下的“小國”式自卑的外在矛盾,正是對人類靈魂整體闡釋的一個隱喻。

    俄羅斯的民族文學形成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隨後走向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週期性的社會動盪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脆弱崩塌以及戰爭從區域性話到整體化的不斷放大,人民把內心那根救贖自我的稻草分了一半給宗教,折了一點給文學。

    普希金奠定了近代俄羅斯文學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是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創始人。從他開始,俄國文學才拜託了模仿,走上了具有民族特性的道路。

    魯迅先生在評價俄國文學時,特別重視它在 十九世紀初的大轉變,指出:“俄羅斯當十九世紀初葉,文事始新,漸至獨立,日益昭明,今則已有齊驅先覺諸邦之概,令西歐人士,無不驚奇美偉矣。”好像有我們昔日的新文化運動的感覺。

    俄羅斯文學贏得世界尊重,也是一張值得人們羨慕的重頭國際品牌名片。2014年索契冬奧會,當《戰爭與和平》的女主角娜塔莎參加舞會的華麗芭蕾舞場面出現在開幕式上時,突然爆發出掌聲和讚歎聲;而閉幕式上,在一陣打字機聲中,國際上耳熟能詳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契柯夫等俄國曆代文豪都展示在大螢幕上,最終白色的書頁變成了雪片飛向天空……意味著俄羅斯文學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俄羅斯人喜愛讀書,或許是文學崛起深層次原因

    根據資料調查,俄羅斯1.4億國民私人藏書達到200億冊,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這樣的藏書量讓俄羅斯成為全世界人均藏書量最多的國家,俄羅斯也由此獲得了世界上“最愛閱讀的國家”的美譽,這也一直是俄羅斯人的驕傲。

    俄羅斯人喜愛讀書,而且有買書、藏書的習慣。很多去過俄羅斯的人好奇地發現,無論在地鐵、還是公共汽車上,總是靜悄悄的,人們都在低頭看書或閱讀當天的報紙。俄羅斯家最羨慕的就是他們家中書架上擺滿了引以為豪的經典圖書,包括50卷的《蘇聯大百科全書》。他們總是書不離手,相互間贈送禮物,往往愛送文學名著或精美畫冊。他們認為,細細品味經典名著,不僅是藝術享受,而且能昇華情操。據統計,俄羅斯人年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55本,而我們中國是0.7本。

    不久前,我看到一篇報道說,俄羅斯每年出版的圖書品種超過12萬種,居全球第三位。“俄羅斯男人公文包裡,總是裝著兩樣東西——酒杯和書;女人手提袋裡,也離不開兩樣物品——化妝盒和書。”這一說法是對俄羅斯人喜歡閱讀的形象概括,可能也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素養高的一個源泉吧。

    俄羅斯文學對中國有深厚的影響

    華人也是更多的透過文學作品瞭解、認識俄羅斯民族,並從中獲得無窮的力量以及無法形容的美的享受。20世紀初,中國翻譯的第一部俄國文學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兒》,中譯書名為《俄國情史》、《花心蝶夢錄》。《葉甫根尼· 奧涅金》、《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罪與罰》、《靜靜的頓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等經典名著在中國家喻戶曉。1937年,為紀念普希金逝世100週年,旅居上海的俄國僑民集資建造普希金銅像。日軍佔領上海後,普希金銅像於1944年被拆除。抗戰勝利後,俄國僑民和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於1947年在原址重新建立了普希金銅像。1966年,普希金銅像在“文革”肆虐中再一次被毀。1987年,在普希金逝世150週年的時候,普希金銅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上海的紀念像有過許多,像普希金銅像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建,也只有這一座。這段曲折歷史不僅生動反映了俄羅斯文學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也是兩華人民傳統友誼的象徵。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問上海時,應蘇方要求安排參觀普希金紀念碑,戈爾巴喬夫和夫人向銅像敬獻了鮮花。

    俄羅斯近現代文學影響了中國幾代人,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創作。作家王蒙在他的紀實文集《蘇聯祭》中這樣寫道:“如果我的青年時代有四個關鍵詞,它們是革命、愛情、文學與蘇聯。對於我,青春就是革命,就是愛情,也就是蘇聯。”我上中學時,看過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而這兩部俄文原著是上世紀70年代初進外交部後才讀到。當時我在中蘇邊界談判代表團工作,利用外交部的一個特殊借書證,在北圖查閱有關邊界問題圖書的同時借到了這兩本原著。那時,這些外文書籍被列為“文革”中的禁書,《安娜·卡列尼娜》則屬“黃色小說”。

    參考文獻:周曉沛,“詩與劍”的俄羅斯文化

  • 5 # 五色土聊歷史

    首先,俄羅斯是一個崇尚文學和藝術的民族,他們對文學家和藝術家,授予很高的榮譽。

    其次,他們的博物館和教堂分佈是最多的,從上層建築來說,非常注重民眾的人文素養的培養。

    其三,俄羅斯有漫長的冬季,在這漫長的冬季中,人們往往在壁爐旁,邊看書,邊取暖。

    其四,俄羅斯地廣人稀,家家戶戶的距離比較遠,在大量的休閒時間裡,人們常常是與書為伴。

    其五,俄羅斯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民族,時至今日在世界範圍內,俄羅斯民眾的年閱讀量也是數一數二的。

    正因為俄羅斯有這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出偉大的文學家,像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了一定年齡,我們的興趣都會改變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