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上老君

    野生動物要遵尋其自然規律,人為的去遷移勢必會造成動物不適而生病,有些疾病當然就會傳染了。所以不要用人類的想法去破壞自然規律!

  • 2 # 文史新人小郭

    應該不會吧,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病毒將會無孔不入,並不僅僅侷限於人類,自然界任何動物都不可倖免,人類也將迎來真正的長久的災難。

  • 3 # 奮鬥的愛國者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近幾十年來全球出現的重大傳染病總與動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據美國合眾國際社報道,《科學公共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有60%以上源自動物,這些人畜共患病的動物源性疾病中又有70%以上來自野生動物。研究顯示,大約85%的受訪者在一生中的某階段吃過靈長類動物的肉。

    美國卡里生態系統研究所和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寄生蟲學趨勢》上發文稱,超過10%的齧齒類動物是動物傳染病宿主,攜帶了85種不同的疾病。儘管該研究涵蓋的靈長類動物不多,但有21%是宿主。研究人員還指出,儘管蝙蝠“臭名昭著”,但其攜帶的疾病(25種)少於齧齒類動物(85種)、靈長類動物(61種)和食肉動物(83種)。另外,歐洲和俄羅斯是齧齒類宿主的全球熱點地區,中南美洲是蝙蝠熱點地區,而靈長類宿主主要集中在赤道非洲。而且,與其他病原體型別相比,哺乳動物攜帶更多的細菌。

    伴隨疫情的發展,中國網際網路上不斷傳出人們食用蝙蝠等野生動物的畫面。那我們應該如何防範新型病毒透過動物向人體傳播呢?

    食用經過高溫烹煮的野生動物本身不會致病,因為經過高溫後,病毒寄生的環境已經被破壞。但人們在獲得、加工環節接觸這些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過程中的風險卻非常大。要杜絕這種傳染的風險,還是需要群眾不要盲目食用野生動物,最大程度切斷病毒傳染的風險。

  • 4 # 小飛俠Vlog

    這種操作難度大、不現實,而且很有可能惹火上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首先,

    想要讓動物對某個地方傳播病毒,就要讓遷徙的動物比如候鳥聽從安排,去往指定地點。而候鳥都有固定的遷徙往返地,從南往北或從北向南,跨度非常大,有的跨度達幾千公里,這是根據氣候變化來決定的。它們不可能聽從人類的安排遷徙到一個陌生而又不適合它們生存的地方,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或者你說,那人類可以訓練它們,我想說馴獸是用食物或鞭策讓動物做一些表演性的動作,但是遷徙這種行為可不是靠訓練就能完成的。

    其次,

    動物本來就有天生的野性,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的想法去行動,它們可不像巡航導彈,指哪打哪。而且病毒這東西其實就是生化武器,控制不好,可能殃及自己甚至全球。就像這次的新冠病毒,傳播性極強,若是控制不好,後果不堪設想!

  • 5 # 老太爺者

    人為地遷移動野生動物,有可能傳染病毒。因為自然界裡的動植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特別是動物世界裡,它們在天上、陸地、河流及海洋,各個環境中生存並移動。有小型區域性的,有大型區域性的,甚至於有全球型的。它們的活動軌跡有規律性的,還有可能無規律性的。人們正在認知中。再者,病毒的源頭和中間宿主以及整個傳染的過程中,人們只瞭解了一部分,好多問題並不清楚。還有,人為遷移野生動物,是不是符合自然規律。在遷移的過程中是不是也在幫病毒“搬家"。這些都有可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有待於人們去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 6 # 王愛新流浪記

    不是的,動物每年都有遷移,為什麼以前每有呢!世界人的眼睛是亮的,美國從去年八九月份就有流感,死了很多人,從今年過年起,中國和別的國家都出現了冠狀病毒。那時美國還是流感,美國對流感沒認真對待,也沒有認真檢測,從檢測起,美國流感沒有了,都是冠狀病毒,病毒和流感很像,這樣看來就不難了,冠狀病毒發源地是美國無異…

  • 7 # 北方海邊人

    前幾年確實在野生禽鳥中發現了禽流感病毒。所以,人為的讓遷徙的野生動物攜帶病毒這種技術並不難。但是這種反人類的做法是毀滅世界的。野生動物雖然有基本固定的遷徙路線,但是很難控制它不在所有動物,以及人類中傳播,那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毀滅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

  • 8 # 男人四十漢

    理論上來講,這種操作是可以成立的。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細菌部隊就有過這種投毒行徑!讓帶病毒的老鼠等動物帶著病毒,然後定點投放到國統區或者中國軍隊陣地上,傳染給中國老百姓和中國軍人,給華人民帶來了災難!這種軍國主義非人道的殘忍行為為全人類所不恥!

    就是在今天,世界區域性戰爭中,也存在使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手段來達到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戰爭勝利的目的!當然,這使行為是國際戰會普通不能接受和名遭受譴責和制裁的。但不排除區域性戰爭中的一些極端勢力會使用。這都會給當地人人民帶來長久的傷害和痛苦的!

  • 9 # 安姜

    有可能。人的價值觀過於多樣,人心難測,同時人又是一個可以把想法付諸行動的生物。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純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 10 # 無夢想No遠方

    “新”病毒為何不斷爆發

    毋庸置疑,“新”的病毒性疾病最近一些年來出現的頻率似乎越來越高,其原因包括病毒本身的變異、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但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新”對於絕大多數病毒來說只不過是剛剛發現而已,並非是真正新生的病毒。病毒基因組的變異 病毒基因組的變異能導致其表型發生一些改變,其中宿主範圍的改變能使本來不感染人的病毒對人具有致病性。毒力的提高能使本來不致病的病毒具有致病性,而抗原性的改變使得病毒能感染已對原始病毒產生免疫反應的群體。由於新的群體沒有針對已經改變了的病毒的免疫背景,因而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流行。病毒基因組的變異包括病毒複製過程中高頻率的基本突變和重組,某些病毒還能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中。中國學者最近剛剛在Science上發表的關於SARS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就揭示,SARS病毒在流行過程中的確發生了重要的突變。生態環境的改變 一些新出現的病毒其實在一些動物宿主中早已存在,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黃熱病毒首先只是存在於猴子中;漢坦病毒只是存在於齧齒動物中,它們只有偶然的機會才能感染人。但是,一旦環境條件改變就可能流行。例如,人類進入如熱帶雨林等新的動物棲息地後暴露在新的病毒病原體面前,使得病毒能很快從動物宿主傳播給人。經典的例子就是在修建巴拿馬運河時發生的叢林熱,這是由於敏感人群進入熱帶雨林砍伐時接觸黃熱病毒的傳播媒介而引起的。尼巴病毒原本存在於果蝠身上,而果蝠分佈於原始的熱帶雨林;由於人類不斷砍伐熱帶雨林,使得果蝠失去了棲息地,它們才飛到人類生存的地方。果蝠吃水果,將病毒沾到水果上;吃剩的水果掉到豬圈裡,被豬吃了;豬發病,隨後又傳給人。伊蚊本來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但由於氣溫升高,在南美一些國家的海拔2000米地區也出現了伊蚊,從而擴大了登革熱的流行範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一方面能影響生態環境,導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動的本身也有助於病毒的流行。全球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得病毒的傳播更為廣泛、迅速。如來自於非洲的豬瘟病毒透過豬的長途運輸很快在葡萄牙,西班牙流行。艾滋病之類透過性傳播、血液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正由於人的社會活動而得以大規模流行。人口密度和飼養家禽、畜的方式也在起作用 眾所周知,種群生態學中一個最基本的規則就是當生物的密度太大時,各種內、外界的因素會起作用而使種群密度降下來。內部因素包括動物的繁殖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進化甚至導致旅鼠採取投海自殺的方式降低種群數量。外部因素則是病毒和細菌等發揮作用。所以,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給病毒的泛濫提供了生態學的理由。同時,家禽、畜病毒的爆發道理也是一樣。我們可能都見過這樣的畫面:現代化養雞已經工業化了,雞在籠子裡一個挨一個,看上去似乎連調轉身體都很難。想一想,如果我們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感覺會是怎樣?病毒基因組的變異存在著偶然性和未知數,世界一體化成為一個地球村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人類真正能夠和應該付出努力的是協調好自身與環境之間,尤其是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生態平衡,人類才能太平眾所周知,地球的歷史約為45億年。在迄今約38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大約4億年前,出現了甲冑魚類,這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大約3億5千萬年前,脊椎動物開始登陸,出現了原始的兩棲類;大約3億年前,從兩棲類動物的一支進化成爬行類;大約2億年前,從等新的動物棲息地後暴露在新的病毒病原體面前,使得病毒能很快從動物宿主傳播給人。經典的例子就是在修建巴拿馬運河時發生的叢林熱,這是由於敏感人群進入熱帶雨林砍伐時接觸黃熱病毒的傳播媒介而引起的。尼巴病毒原本存在於果蝠身上,而果蝠分佈於原始的熱帶雨林;由於人類不斷砍伐熱帶雨林,使得果蝠失去了棲息地,它們才飛到人類生存的地方。果蝠吃水果,將病毒沾到水果上;吃剩的水果掉到豬圈裡,被豬吃了;豬發病,隨後又傳給人。伊蚊本來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但由於氣溫升高,在南美一些國家的海拔2000米地區也出現了伊蚊,從而擴大了登革熱的流行範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一方面能影響生態環境,導致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而另一方面活動的本身也有助於病毒的流行。全球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得病毒的傳播更為廣泛、迅速。如來自於非洲的豬瘟病毒透過豬的長途運輸很快在葡萄牙,西班牙流行。艾滋病之類透過性傳播、血液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正由於人的社會活動而得以大規模流行。人口密度和飼養家禽、畜的方式也在起作用 眾所周知,種群生態學中一個最基本的規則就是當生物的密度太大時,各種內、外界的因素會起作用而使種群密度降下來。內部因素包括動物的繁殖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進化甚至導致旅鼠採取投海自殺的方式降低種群數量。外部因素則是病毒和細菌等發揮作用。所以,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給病毒的泛濫提供了生態學的理由。同時,家禽、畜病毒的爆發道理也是一樣。我們可能都見過這樣的畫面:現代化養雞已經工業化了,雞在籠子裡一個挨一個,看上去似乎連調轉身體都很難。想一想,如果我們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感覺會是怎樣?病毒基因組的變異存在著偶然性和未知數,世界一體化成為一個地球村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人類真正能夠和應該付出努力的是協調好自身與環境之間,尤其是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生態平衡,人類才能太平眾所周知,地球的歷史約為45億年。在迄今約38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大約4億年前,出現了甲冑魚類,這是最早的脊椎動物;大約3億5千萬年前,脊椎動物開始登陸,出現了原始的兩棲類;大約3億年前,從兩棲類動物的一支進化成爬行類;大約2億年前,從爬行類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大約7千萬年前,哺乳動物中分化出一支靈長類;在迄今1~2千萬年前,從古代猴類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發展;大約4百多萬年前,出現了人類祖先。病毒從何而來?這是生物進化問題上一個至關重要而又懸而未決的問題。但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研究工作,因為沒有病毒化石,這迫使科學家們只能從病毒與細胞的相互關係方面尋找線索。目前對病毒的起源有三種假說。第一種假說:病毒是地球上生物進化過程中最為原始的生命物質,它產生於化學進化之後,因此它既有化學大分子屬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徵。第二種假說:病毒是高階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質,即微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可能會丟失部分基因,這部分基因喪失了獨立的自我繁殖能力,只能在重新進入微生物細胞中找到相應的位置才能具有活力,久而久之便退化為病毒。第三種假說:病毒來源於正常細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徑從細胞內脫離出來進而演變為病毒。總之,不管起源如何,人、動物、病毒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形成的生命形式;從生命的本質來講,沒有好壞之分。而且,在自然的長期進化過程中,物種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正是由於這些相互作用,使我們今天看到的自然界不僅是一個個彼此獨立的物種,而且是植物間的相生相剋,動物間的食物鏈關係,一種生命依附於另一種生命等諸多行為和現象。可以說,要想真正瞭解一個物種,研究該物種與其周圍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和研究這一物種自身的生命史同等重要。病毒與宿主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它們曾經“試探”了各類宿主。如果對方的“抗性”太強,它們便無法寄生;如果對方的“抗性”太弱,便會被“斬盡殺絕”,導致宿主物種消逝。就在這漫長而又不斷“磨合”的過程中,病毒與宿主之間形成了穩定的協同進化關係:病毒寄生在宿主體內並且一代代傳遞下來,宿主不出現明顯的疾病狀態,同時還能控制病毒不出現大爆發。然而,如果一個新的物種接觸到陌生的病毒,因為沒有抗體便會發生疾病,也因為無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而使得病毒大爆發,災難也就出現了。其實,自然界中包括外來物種入侵等生態災難道理都是如此。主動權,掌握在人類手中由此可見,如果人類要想從傳染病的憂患困境中解脫出來,不僅要靠發展公共衛生和醫藥科技,更重要的還在於摒棄以征服者的姿態對待自然的態度,要尊重自然規律。具體地講,至少有以下的努力可以做:控制人口數量,過有節制的生活 全球人口數量早已經超過60億大關,而且仍在攀升。人口數量越多,需要的生存範圍就越大,留給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空間就自然小了。於是,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大了,病毒從動物傳給人的機會也大了。同時,人類應該控制自己無休止的慾望,包括生活方式。生態學中有一個物質或能量轉換十分之一原則。具體來說,如果我們直接吃植物性食品而不是動物性食品,對於地球的初級生產力或者可以承載力來說,便會大致提高90%的利用率。由此,便會騰出更多的空間給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當然,不砍伐森林,控制工業化的發展速度等等,是更重要的。不盲目馴化野生動物 我們早已知道,我們熟知的很多病毒都是在人類發展史上馴養動物時傳播而來的。例如,流感病毒原本在禽鳥和豬之間傳播,人類馴養它們後,病毒交叉感染,形成變種的新病毒,傳染給人類。麻疹、肺結核、天花,直至今天的瘋牛病,都源自於牛。狂犬病來自狗,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可見,人類不能盲目地馴化野生動物。尤其是科學發展到了今天,對野生動物馴化一定要建立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不能貿然行事。不濫吃陸生野生動物 研究早已證實,陸生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和獸類,與人類有很多種共患病毒,食野味可能將形形色色的病毒從野生動物傳給人類。一些人工飼養的獼猴攜帶B病毒,撓一下就有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腦感染的機率更大。被吃出來的病毒最著名的就是埃博拉,這種惡性傳染病在剛果多次爆發與當地居民食用野生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有關。還有最新的觀點認為,艾滋病也可能是人類吃出來的:大約75年前,非洲獵人在屠宰猿猴作為肉類食品時不慎割破自己的身體,病毒乘虛而入,最終變異成為“21世紀瘟疫”的禍首。不過度親近野生動物 人類的數量龐大,不同人的喜好也不一樣:有人把野生動物當豬肉,也有人把它們視為寵物。然而,凡事過猶不及,美國猴天花的爆發給寵物愛好者上了一課。此前,猴痘病毒傳染給人的病例主要出現在中非和西非的熱帶雨林地區。猴天花的爆發應該很好地促使人們反思豢養野生動物的癖好:飼養野生動物會使形形色色的病毒跑到人類社會中。同樣,熱愛野生動物的人們即便在野外也不要對野生動物、尤其是長距離遷徙的野生動物過於親近和發生直接的接觸,因為它們往往攜帶不同地區的病毒。以人道的方式飼養家禽、畜 瘋牛病是腦神經性疾病,破壞牛腦和骨髓,使腦組織產生許多海綿狀穿孔。事實上,早在瘋牛病爆發前幾年,英國曾在羊群中發現一種稱為“癢病”的羊腦病,人們把死後的病羊加工成蛋白飼料新增劑用來喂牛,致使牛群發病;而病牛的屍體經過加工後又進入了牛的食物鏈。而瘋牛病繼而導致人類致死的克雅氏病。眾所周知,牛是典型的食草動物,卻被飼以病羊甚至病牛的屍體加工成的飼料。想象一下,我們的早餐食用的是人屍體做成的“瘦肉粥”,那將如何下嚥?可是,人類就是這樣對待別的動物的。所以說,瘋牛病是自然界對人類盲目地把畜牧業工業化的報復。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植物、農業生態學和自然保護研究所所長蘇科教授說過一段精闢的話:“人們像對待機器一樣地對待生物,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長此以往肯定會出問題”。“人類應該採用符合自然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態耕作制度。這一方式既不需要大型裝置,也不需要獸醫,更不需要疫苗和對環境起破壞作用的抗生素等。”人與野生動物應該像朋友一樣 從上個世紀致命的埃博拉、艾滋病,到本世紀初肆虐全球的SARS、新登陸的猴天花,以及捲土重來的西尼羅病毒,一個 個新奇古怪的名字伴隨著傳染性疾病在世界各地不斷爆發。很多專業人士都發出疾呼:今後很可能有更多更可怕的病原體“拋頭露面”,甚至形成一場破壞力驚人的全球性大瘟疫。而且,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來自於動物。所以,如果人類想要太平的生活,就要科學地與野生動物及其所攜帶的病毒以及細菌和平共處。

    https://www.toutiao.com/c/user/108578058893/#mid=1662562997713928

  • 11 # 生物愛生活

    首先我們來看看病毒的特徵。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它的複製、轉錄、和轉譯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細胞中進行,當它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動,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資訊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再看看病毒傳染的途徑。病原體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不但適應在機體的一定部位發育、繁殖,並且也適應在宿主機體外的自然條件下暫時存活,爾後再侵入一個新宿主,循此世代綿延,以維持病原體作為一個生物種的存在。此種更換宿主的過程,在流行病學中稱為傳播機制。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機制可概括為三個階段:①病原體自宿主機體排出;②病原體停留在外界環境中;③病原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體內。

    根據病毒寄生的生物體的不同,我們把病毒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內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菸草花葉病毒;寄生在動物和人體細胞內的病毒叫做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內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透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透過選擇合適的病毒、合適的傳播途徑、合適的宿主是可以發生人為地讓遷移的野生動物傳播病毒的。但是,這是非常危險的,是危害人們生命安全的可恥行為,是人類的公敵。

    〚科普地球生物 聯絡大眾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感覺很多人都希望戈登奪冠,為何評委不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