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王警濱

    君子不黨:有什麼含意?君子不黨不管出自論語還是一句古話,本意應該是正人君子不結黨私,拉幫結夥搞小團體主義。君子應該是靠自己的聰明智慧,靠自己的能力面對生活開拓進取的。而不搞小團體主義,拉幫結夥,勾心鬥角去實現自已的人生目標。古人還有句話叫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也就是說君子胸懷坦蕩,做事光明磊落,有遠大目標和志向有作為的人。而小常慼慼,就經拉幫結夥勾心鬥角擺弄事非,派別爭鬥,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浪費時間。當然都是同一句話,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你是什麼人就會有什麼取向。又如有句古話: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本來就是說君子心胸寬廣,度量宏大的,心胸狹窄沒有度量的人,就不是君子。而在不少犯罪分子中長用這句話: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同樣一句話把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激成手段兇狠殘忍的犯罪分子。所以同樣的語言應該向好的一面去理解運用,它將散發著友善光芒,催人奮進。而向壞的一面去曲解它將教會許多無知之人變成壞人,都帶有雙重性。所以同樣的東西應該怎麼讓它發揮積極的作用?任重道遠。

  • 2 # 妙言真妙

    君子不黨,是中國的一句古語。它的本意是君子立世做人,不拉幫結派,不搞任何小團體,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人,不諛上,不欺下,不畏強,不凌弱。到了近現代以後,一些比較高尚的人仍然堅持君子不黨的原則。

  • 3 # 阿奇100

    黨,不鮮也。

    新鮮字當作鱻。屈賦遠遊篇。時曖瞹其曭莽。王注曰。日月晻黮而無光也。然則黨曭古今字。方言曰。黨,知也。楚謂之黨。郭注。黨朗。解寤皃。此義之相反而成者也。釋名曰。五百家為黨。黨長也。一聚所尊長也。此謂黨同尙。

    這是說文解字中的解釋。

    今天黨的意思,取自五百家為一黨。

    君子胸懷天下,自然不黨。

  • 4 # 輝彩輝

    有獨立思考能力和保有真實自我的人不需要以與他人的關係為基石。因為深知人際關係的本質,所以他們不必結黨,他們也不屑於。

  • 5 # 大任說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而”君子不黨“中的”黨“是一個動詞,可以解釋為結黨、拉幫結派,出自五代十國時馮道的《枯榮鑑》,其原文是: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大概意思是君子不愛拉幫結派,當他遇到什麼天災人禍的時候能夠幫到他的人很少。小人善於用利益結交朋友,所以在他獲取利益時不缺少幫助他的人。

    人性本是如此嗎?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我認為君子不黨有自命清高之嫌,如果一個君子自己認為與小人之間存在階層差別,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雖不黨,但可以合群,一個好漢三個幫,遇到災禍能幫助他度過難關的人雖少,但肯幫的必定是真心的,不為利益。

    君子是道義上的標杆形象,不以自身利益為核心目標,小人形象與其恰恰相反,但是,缺失道義的小人有時反而比君子在社會上更容易生存。

    小人應該因道義缺失應該受到懲罰嗎?

    這要看《枯榮鑑》中的另一句話:

    ”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

    道和義缺失卻沒有懲罰,遇到災禍時卻沒有解決的辦法就必然受困,君子沒有辦法改變,而小人卻可以被諒解。

    綜述,君子不搞小團體、不拉幫結派是正確的,但是並不代表君子不可以集體行動,與善者往為善,遇到災禍時君子更應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度過難關。

    不黨,合群即可。

  • 6 # 0o天心宗正o0

    “君子不黨”原句出自《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的縮略,它的意思是君子應該是形象莊重、不與他人發生爭執,性格合群卻不結黨營私。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五代宰相馮道一生仕唐、晉、漢、週四朝,服務過六個皇帝,後人對他褒貶不一,貶者說他無立場、牆頭草、非君子,褒者稱他為在世菩薩。倒是他留下的這本《榮枯鑑》蘊含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本段開頭之語出自《榮枯鑑》解惡卷三,這句話說透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你不結黨營私,就不會給你帶來災禍,你善於交往也能給你獲利帶來幫助和好處的。但是一定要把握一個度,不結黨營私不是意味著曲高和寡,做人孤傲,這樣錯誤理解人生之路會越走越窄;善於交往也不是沒有下限,不擇手段,當事情出現問題,你就會為這件事承擔後果。這就是“君子不黨”的真正含義。

  • 7 # 皮具第一人

    君子不黨是:是中國的一句古語吧!它的本意是君子立世做人的原則,不拉幫結派,不搞任何小團隊組織,以平淡心對待所有的人,不欺人,不畏強 ,不凌弱,不諛上。到了近代以後,一些比較高尚的人依然堅持君子不黨的原則,甚至拒絕加入一切黨派。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的營私。

  • 8 # 一柳墨眉

    《論語·衛靈公》收錄了孔子的話:“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這句話被後人轉述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君子在一起談論書籍、電影、國家大事,卻從來不湊在一起,形成利益小集團,給領匯出麻煩、給上級出難題。小人沒看過什麼書,對電影理解也不深,對國家大事更是狗屁不通,他們在一起無話可聊,卻往往形成利益集團,起壞作用!所以君子有共同語言,喜歡在一起,雖然群,卻不黨。

    我們今天還有人覺得這句話很牛,用這句話教育人們要“群而不黨”才是個君子。

    但是,古人早就產生懷疑了!不黨怎麼能行?

    以鬆散的道德楷模為個體怎麼對抗結黨的一方?既然抱團的力量大,得多深的道德才能讓人們一個一個地去送死而不抱團呢?無論是漢朝的黨錮之禍,還是唐朝的牛李黨爭,都少見“群而不黨”的人。

    到了北宋,哲學家歐陽修終於發現其中的端倪,以道德的視角寫了一篇《朋黨論》,認為君子和小人都有朋友圈,做君主的要分清什麼才是好人黨,什麼才是壞人黨。紂王的時候,億萬個人有億萬個心思,這可以算是“不黨”了,然而紂滅亡了,周朝的時候臣子有三千人,三千人都一條心,可算是有“黨”了,周卻很興盛。

    歐陽修說得很有道理,分清好人黨和壞人黨就好了。但實施起來還是有幾分困難了,壞人不會寫在臉上,壞人黨也不會說自己是壞人黨。歐陽修自己後來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上,後來王安石被定性為奸臣,從這個角度來看,歐陽修可算是慧眼識黨。可他並不知道,八百多年後,一個領導工友鬧革命的俄華人給王安石翻了案,王安石成了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如果歐陽修碰見了列寧,他們自會有一番辯論,我們也就知道,所謂好人、壞人是多麼主觀的事了。

    歐陽修沒想那麼多,但我們知道,當時肯定有人想到這了。因為朱熹回答了這個問題,在《論語集註》中,他說:“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

    朱熹是堅定的儒學維護者,他認為既然是孔子說的,就一定是對的,所以歐陽修說的君子和小人都結黨,顯然是不對的,君子是不結黨的,只是歐陽修道行不夠,沒看出來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小人和君子有什麼區別?主要是看為公還是為私!

    如果朱熹活到了1847年,他會看到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由恩格斯和威廉·沃爾弗參加擬定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寫著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朱熹一定認為他們是君子,因為他們是為公的!

    朱熹不可能活到1847年或1986年,我們對他的看法只是一種猜測,環衛工人也一定不滿意被說成小人,他們會說:“給我們漲工資,獲得足夠的尊重,整個社會會變好,怎麼會是私心呢?”,或者乾脆他們會說:“我們就是為了多要些工資,這有錯嗎?我們要養家呀!”

    我們發現,在結黨問題上,在“公”和“私”之間已經沒有界線了,朱熹也沒辦法做更細緻地指導了,他只能說:“毫釐之差爾。”他之後,又有王陽明出來解釋這個問題,說判別這個又有什麼難的呢?無非就是用心去衡量罷了。

    後世,更有無窮無盡的學問家陷入到這樣的思考中。他們先是確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孔子不會錯。

    可是在孔子說這話的時候,社會問題沒那麼多,人們的思辨程度也沒那麼高,孔子只是憑感覺說了句大體符合常識的話而已。

    人結成群體對抗外界環境是最基礎的生物性,春秋時期的哲學問題在今天看來是生物學問題——可笑的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犯著和古代學問家一樣的錯誤——認為孔子是絕對正確的。

  • 9 # 冬日陽光11892

    不是“君子不黨”,而是"君子不黨",黨不是黨的簡化字,完全是兩個字,古代有党項人,而黨的意思是尚黑,是個貶義字,黨是為私利而組織的團體而已,“代表某個階級、階層或集團併為實現其利益而進行鬥爭的政治組織”。

  • 10 # 寜謐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一般人將不黨理解為不拉幫結派。但我不這麼理解。這裡應該指的是個人修養。做人矜持而不爭強好勝---理智點;與人結友而不盲目隨從附和(是黨從而不是黨爭)---保持獨立思考。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華人總喜歡將孔子言論首先往政治方面解釋,這是孔子的悲哀。

  • 11 # 玩物養志

    這個“黨”是指營私結黨的意思,專指一些小人為了利益而結合起來形成的小團體,而君子是恥於與小人為伍的,因此是不會這麼做,所以這就是君子不黨的大概意思。

  • 12 # 六妙長春

    作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高尚的德操和行為,不做苟且之事,這裡提到一個成語,叫做“君子不黨”,這個成語怎麼理解呢?我認為先要將“黨”字說清楚,才能接下來說為何君子不能“黨”?反之,結黨又有什麼害處?首先,解釋這個“黨”字的意思。“黨”字有多個意思,比如黨團、社會組織、親族,都可以用這個字,並不表示貶義。但是,“黨”在用於貶義的地方也存在,許慎著《說文解字》提到,“黨”從黑部,表示某種利益集團。《張衡傳》記載含有“黨”字的句子,“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這裡的“黨”就指的是朋黨。然後,說明君子為何不黨。大家看看含有“黨”的成語,如黨同伐異,結黨營私等等,都是結成小團體以求圖謀利益。君子是什麼品性,像“君子坦蕩蕩”、“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固窮,本立而道生”就是用來形容君子的。既然君子不圖私利,那又何必搞小圈子呢?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絕不含糊,更不以親疏論是非。最後,警示結黨之害。結黨的行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一旦形成,那就是非我“黨”類,其心必異,黨內之徒必定群起而攻之,非要剷除不可。如此,那還有什麼公平正義可言。舉個例子,結黨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朝的朋黨,什麼浙黨、楚黨、齊黨、宣黨,還有閹黨和自稱正義的東林黨,這些黨互相傾軋,你方唱罷我登場,內耗掉了國家的物力財力,最後造成了明朝的垮臺。所以,結黨營私是小人所為,為君子所不此。我的看法是,結黨雖有一時之利,但後患無窮,一個走仕途的人,要耐得住寂寞,看得清方向,不要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 13 # MrsB

    誠邀,回答君子不黨。從解釋黨字,之後從君子和普通人再講,最後君子不黨,庸人黨度。

    君子不黨,其中的重點在於黨字(因為要說解釋君子可能是下一篇問答)。黨字會表明君子的作為人這種生物的一種特性。"黨",繁體字黨,上尚下黑,義為私下,暗地裡。

    因而直譯,君子不私下,不暗地裡,要正直。出自論語:君子群而不黨,是在肯定群體或集團這種抱團的行為後,如何維護團體穩定發展。而進行對個人不黨,不偏袒的要求。君子也是人的社會產物,不可能離開人進行單獨存活。當也不否認成為君子的人,其為人,為政,為其位相較普通人遠矣,所以要更加註重不偏袒。

    相較於君子的普通人呢,群而會黨,這是事實,尤其在人情看重的國家。那應該黨而有度,既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但也要守住底線。

  • 14 # 匠心道韻

    一前言:“君子不黨”出自•五代.馮道《榮枯鑑》:“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

    《道德經》第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在笑當中就可能行小人事,瞧不起作為聖人的君子。其實孔子眼中君子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與老子眼中的聖人聞“道”有類似的地方(殊途同歸,儘管老子和孔子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文中關於聖人的說法類似“君子”,小人一般表現為“下士”。

    【黨】

    (黨)為了政治目的結合起來的團體:黨派。黨團。黨委。黨員。黨章。黨閥。黨風。黨紀。

    君子不黨•解釋:君子不愛拉幫結派。

    後面有一句: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釋義:但是真有了禍事沒人會去幫助君子。小人因為利益和一幫人結黨營私,因為有了利益關係,一旦出事,這些人才會幫助他。

    而不講道義不會造成什麼實際的惡果,有了禍事沒人幫助可就必然倒黴。做君子倒了黴只能承受後果了,小人正是看到這點,為了保全自己選擇去做小人,這種行為是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的。

    (事事如意/竹根雕)

    小結:莊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15 # 我是馬曉輝

    在解釋君子不黨的這句含義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句話是出自哪裡?君子不黨一詞出自《論語·衛靈公》。原句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全句的意思就是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所以這句換的意思就是形容君子的品行高潔。還有一句與之相似的話叫: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當然有了君子,那麼與之對應的反義詞是小人,也就引申出另外一句話: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君子不黨是一種境界,一種風度,一種胸襟,如茫茫大海一樣,讓人嚮往心情舒暢。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世俗紛擾的纏繞,沒有利益衝突之間的瓜葛,就是單純的思想境界的交流,給人以享受,讓人為之羨慕,這是心靜如水的高雅的境界,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最高境界,但是,任何事物又是雙面性的,有利就有弊,雖然君子之間的交往是清澈透明的,但是我們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吃的是飯,過的是日子,也會遇到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事,也會遇到婚喪嫁娶,雖然不結朋黨,但是還得有一些朋友,還得處理這些日常中的事情,所以,君子之間也可以有不為利益只有相互幫助的好朋友。

  • 16 # 江蘇99999999999

    正常這個詞語指的都是古代封建社會的臣子們不可以結黨營私,操持朝政,擾亂社會秩序,動搖皇權社稷!此之謂君子也!

  • 17 # 朗月悠風

    在人類社會中,因為不同的關係,人們總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集體或小圈子。有些圈子中的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有共同語言,能夠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這叫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並不是拉幫結派。這種小團體的存在是良性的,有時還能促進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也有一些團體屬於拉幫結派的性質。這種小團體是在某種利益的驅使下結成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利益,因而對有著不同利益的人,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打擊,手段非常惡劣。這種幫派很多,比如社會上盜竊團伙、黑幫,組織內的小幫派等,他們的存在,不論是對社會還是組織都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個區域或組織內,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派別,他們的利益必然是有衝突的。這樣一來,就會產生矛盾與衝突。這種衝突,會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與組織秩序,要不了多久,這個組織就可能會被這種內訌拖垮。

    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存在著黨爭,他們的鬥爭加速了國家的滅亡。其中,以唐末的“牛李黨爭”最為有名。“牛黨”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其成員大多是庶族,門第卑微,靠寒窗苦讀考取進士,獲得官職;“李黨”以李德裕為首,其成員大多是士族,門第顯赫,依靠父祖的恩蔭進入官場。從表面看,牛黨和李黨之間的鬥爭似乎是庶族與士族之間的權力鬥爭,實際上兩黨的政見也多有分歧,分歧的焦點主要幾種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選拔官僚。牛黨多透過科舉進身,因而主張科舉取士;李黨多恩蔭進身,因而主張恩蔭入仕。二是對藩鎮採取何種態度。李黨主戰,主張對那些不聽朝廷命令的藩鎮以武力鎮壓,鞏固唐朝的統治地位;牛黨與之相反,主張遷就忍讓。

    除了政見的分歧,兩黨之爭還捲入很深的個人恩怨。牛黨的牛僧孺、李宗閔評論時政,得罪了當時的宰相李吉甫,遭到貶斥。而李吉甫恰恰是牛黨代表人物李德裕的父親,因此,牛黨認為這是李黨打擊本派措施。自此,雙方結下了樑子,牛黨一直在尋求時機,排擠打擊李黨。唐穆宗長慶年間,牛僧孺做了宰相,就想盡辦法把李德裕從朝廷中排擠出去,把他貶為四川節度使。李德裕任四川節度使期間,工作做得很好,接受了吐蕃將領的投降,收復了維州,本應受到朝廷嘉獎。但是牛僧孺卻不以為然,還強迫李德裕把吐蕃降將和收復的城池還給了吐蕃。這使得牛黨和李黨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唐武宗時,李德裕做了宰相,動用權勢,把牛黨的代表人物牛僧孺、李宗閔放逐到南方去了。唐宣宗即位後,牛黨成員白敏中做了宰相,牛黨又被紛紛啟用,李黨成員則遭到了全面的肅清。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被放逐到遙遠的崖州,最終憂鬱而死。

    這場黨爭起於政見不合,後來演變為恩怨糾葛和意氣之爭,凡是牛黨贊同的,不論是否合理,李黨一概反對,反之亦然。而且,李黨一旦上臺,不管牛黨人物是否優秀稱職,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貶斥,牛黨也是如此。這場鬥爭,到最後沒有一點正當性,完全成了邪惡權爭和鬥氣,大大加深了唐朝末期的統治危機。事實上,唐朝的最終覆滅,黨爭是重要原因。

    歷史事實帶給我們很深的教訓,組織的發展靠的是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拉幫結派只能削弱整個組織的力量,阻礙組織的進步與發展,因而,拉幫結派的行為是要不得的。

  • 18 # mayuko然

    君子不黨,應該是中國的一句古語。它的本意是君子立世做人,不拉幫結派,不搞任何小團體,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人,不諛上,不欺下,不畏強,不凌弱。到了近現代以後,一些比較高尚的人仍然堅持君子不黨的原則,甚至拒絕加入一切黨派。

    一般來說的話,我們從小就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說君子嘛,如切如磋,講究慎獨,比較清高。在現實當中,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人是好人,正派,就是不討喜,好聽點說是有性格,不庸俗,難聽點說就是自戀,交朋友的門檻高。

    舉一個我身邊朋友的例子,他人很善良,也比較正直,就是有些時候讓人不可琢磨,難以接受。有次同事聚會和領導大家都好高興興的吃喝互相站著敬酒,唯獨他在那坐著說,哎呀真夠麻煩敬酒這種東西坐著就可以了,沒必要站著啊,大家都覺得他情商比較低,怎麼說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外金銀花是什麼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