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留守兒童的人格是存在缺陷的,母愛和父愛不齊全,母愛可以完善孩子的情感世界發展,在人際關係、同情心、孝心等方面尤其重要,父愛可以完善孩子的自律性和執行力,讓孩子不拖拉,抗壓能力和運動能力方面影響很大。

    頻繁轉學則會考驗孩子的環境適應性,一般來說外向性格的孩子適應性強,內向性格的孩子適應性要差,主要還是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在青春期階段(初高中時期),對學習成績影響很大。

    兩個方案都存在弊端的時候,兩弊取其小,留守兒童危害極大,這個方案不僅僅是學習習慣養成和學習成績問題,而是心理健康問題,單親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消極影響不言而喻,都會造成人格障礙或人格缺陷,尤其是6到18歲之間尤其嚴重。

  • 2 # 心理諮詢師蘇丹

    留守兒童和頻繁轉學對比起來,個人認為頻繁轉學對孩子傷害更大!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2012年9月,教育部公佈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兒童”的事件,讓人們對留守兒童問題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兒童的成長壓力增大。事實上,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像報道的那樣只有不好的一面。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愛玩愛鬧也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真實生活的寫照。

    留守兒童其實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在這個群體之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類人。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要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生活雖苦,但他們苦中作樂,堅強與勇敢讓他們永遠保持著微笑,這些孩子也是留守兒童,但常常被我們忽視;第二類就是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但本質上他們也是嚮往童年肆意,天真爛漫的,只不過沒有遇到真正懂他們的人罷了。

    留守兒童問題,國家一直重視,當地村(社群)、社會組織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幫助和服務,以後留守兒童問題會越來越好!但是,頻繁轉學不是社會問題,是家長問題,是可以避免的,而頻繁轉學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是很嚴重的,是顯而易見的。下面我對頻繁轉學對孩子的危害做以下分析:

    1、換了新環境,一切從頭適應。轉學首先要和原來的朋友同學告別,難捨之情會使人心情壓抑沉悶。接著進入一個新的陌生環境,要換一群不認識的人去接觸,也會使人產生焦慮緊張無助的情緒。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這些都需要去適應,去培養。和新同學相處,有的人可能沒有什麼問題,有的人可能因為性格、風俗習慣等原因很難與他人相融。還要考慮是否能夠適應新學校的學習進度與上課方式,要適應新的老師的教學風格。老師和老師的差距真的很大,每個老師教學方法都不同,如果家長不能有效地引導孩子自學,成績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孩子各方面不理想的話,轉去一個好的學校,其實並沒有好處,反而會使原本自信的人,因為壓力過大而越來越自卑。家長原本打算自己照管孩子,扭轉老人帶孩子成績差的局面,但往往有時願望會落空。

    2、教材不統一,學習很難跟上。如果是跨省轉學,甚至是跨市轉學,就會碰上教材不一樣的事情。上海有上海版,江蘇有蘇教版,浙江有浙江版,還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西師大版、語文S版。教材不統一,直接導致孩子的成績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有提升。另外各地開設的科目也不盡相同,比如:重慶市從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而有的省份要到初一才有英語;還有的就是雖然也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普遍不教。所以讓轉入的孩子學習有壓力,並且成績提高相對比較費勁。

    3、有了新問題,需要孩子面對。一個自身條件比較優秀的學生,如果從教學條件落後的學校轉入條件比較先進的學校,問題可能很少,會使其在許多方面得以提升。如果學習能力不強,進入好的學校,對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反過來,從條件優秀的學校轉入條件相對落後的學校,無論優秀的學生或者一般的學生,則可能面臨很多問題,如:校園環境是否理想;班級裡是否有不友善的壞孩子,孩子可能遭受“欺生”,比如騷擾,甚至是歧視;最主要的是教師對孩子是否友善,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方法是否簡單粗暴。等等。遭遇這些情況,對孩子的傷害不小。

    4、相識又分離,很難擁有友情。俗話說“一輩同學三輩親”。同學相處,友情珍貴。但頻繁轉學則使孩子很難與別人建立友情,不懂得去珍惜友情。因為對待離別,覺得反正遲早要分開,無所謂了,所以不去珍惜。短時間的相處,不僅使其在人際交往中,無法去深交,缺少真心的玩伴,而且轉學後,很難持久保持那份友誼和記憶。

  • 3 # 沉默寡言的行者

    不管留守兒童還是頻繁轉學的兒童,都是因為生活,到處奔波而造成的。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拖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有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頻繁轉學的兒童是父母去那個地方務工,孩子就一路相隨到那個地方上學。他們四海為家,頻繁地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外一個地方生活。

    從對孩子的傷害來說,我個人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創傷更大一點。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困難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頻繁轉學雖然是考驗孩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但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心理接受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剛熟悉了一個學校環境,適應了老師的教學模式,結交了一些新朋友,又要輾轉到另外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去。這樣頻繁的換求學環境,難免使孩子的身心感到疲憊,讓孩子總感覺沒有歸屬感。

    最後,希望父母儘量不要漂泊,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他們創造一個能身心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 4 #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

    你好!我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問題。

    留守兒童是特殊群體,而頻繁轉學是教養行為。所以,我的觀點是————

    1.先修正問題的“出發點”——辯證看待

    無論是兒童留守,還是頻繁轉學,喜憂並存。我們需要用積極Sunny的心理,辯證看待兩者存在的合理性。

    對留守兒童而言,缺失的是父愛或母愛,培養的是獨立自主學習生活的能力。

    對頻繁轉學而言,失去的是穩定熟悉的學業環境和教學模式,錘鍊的是適應新環境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我們不能只是看到傷害。

    2.尤須關注問題的“痛點”——留守之憂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這是我特別關注的痛點之一。

    由於在成長路上,缺失了原生家庭應有的父愛母愛,由此在自律性、寬容度、平衡力方面有所缺失,值得大家研究。

    留守兒童所在的村和學校,應建立起“關愛”網路,給留守兒童一份溫暖。

    3.聚焦問題的“關鍵點”——性格環境

    頻繁轉學有隱憂,關鍵還得看性格。對於性格外向,善於交際的學生來說,換一個環境並不天然地帶來不利影響。

    同時,一般情況下,有父母親帶來的“社會支援系統” 可以緩解種種不適。但是,性格偏內向的孩子不宜頻繁轉學。

    另外,如果調查發現新的學校教學環境相對較差,也不主張轉學。

    但願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 5 # 張鐵軍158

    第一,留守兒童對孩子傷害大。

    兒童遠離父母缺失安全感,而安全感是適應社會能力的基礎。如果再缺失有效的親子交流,傷害是深刻的。如果時間較長,會導致親情疏離,難以融入家庭。

    第二,只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則頻繁轉學的利大於弊!

    有一項關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調查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的共性是“早年有過較多的家庭遷徙經歷”,其主要原因在於:

    ①人類大腦的突觸數量呈現先快速增長,然後逐漸剪除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從母孕七週時大腦皮層開始形成,同時開始產生突觸,直至2周是一個爆發式增長的歷程,到2週歲左右時突觸數量達到最高峰,然後逐漸減少,到成年期的突觸數量減少了47%。嬰兒期之所以會有突觸大量增加,是因為生命體在遺傳驅力的影響下,為了應對外界的刺激而使個體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而準備的,並且用進廢退。

    ②兒童期較多的遷徙經歷,使得兒童獲得了更大量的新鮮事物的資訊,資訊刺激大腦皮層,促使突觸豐富而減少“剪除”效應,從而提升智商。

  • 6 # 小罐兒66

    在其他各方面條件沒有顯著缺陷的情況下,孩子與自己父母一起生活永遠是最優選擇。

    但是世事沒有絕對,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隨著父母頻繁轉學,最終決定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還是在於父母自身,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是否足以對抗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

    如果父母情緒穩定,樂觀向上,那麼孩子跟著父母頻繁轉學,感受到的將是新鮮的體驗,是見識。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其他的附屬條件,比如房子,車子,學校排名,等等等等,不過是父母以為了孩子的名義越俎代庖的考量,孩子其實並不在意。

  • 7 # 喜羊羊之村

    個人認為不論是留守兒童還是頻繁轉學都對孩子傷害很大,下面我分別跟大家講一下:

    留守兒童對孩子的傷害:

    1、學習成績不好,學歷低;

    因為家長們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沒有受到父母的約束,孩子的自制能力就很差,加上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學歷與文化程度不高,無法輔導孩子功課跟學習,只管孩子的溫飽問題。這樣的生活條件,是不能給到孩子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所以孩子就會成績不好,一成績不好就會導致學歷低,這是一個死迴圈。

    2、學習紀律差,做事隨便,容易學壞;

    也是因為家長們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沒人管教,孩子在學習上就變得很隨性。隨意遲到,不寫作業,無故曠課這些事情經常會發生。因為老師們想邀請家長的孩子來開家長會都不行,因為孩子的家長長期不在家,所以老師們都拿孩子沒有辦法!日積月累,孩子就開始輟學,學業未完就出來社會混了,很容易結交到一些不良青年,從此就走上畸形的人生旅程道路上,就會學壞了。

    3、性格比較極端,自卑or脾氣大;

    留守的兒童的性格都是比較極端的,有一些很自卑,有一些就卻脾氣很大。他們就抱著沒有人管,我就可以為所欲為,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而培育出衝動的性格,動不動就發脾氣,老一輩的人能管好孩子吃飯穿衣都算不錯了。

    當然了,有些也是極度自卑的,他們小時候爸媽就不在身邊陪伴自己,有一些會被人瞧不起,覺得他們都是沒有爸媽的人。有時候學校需要開家長會的時候,爸媽不在自己身邊,就略略感覺有點難受!

    4、不勤儉,卻家庭條件也不好;

    家長們在外打工,都是為了孩子在農村的地方生活條件能過好點,就會寄錢回去老家,去作為心理補償一下孩子,會用物質來補償孩子,給孩子買好吃的,穿好點兒,實際上家長們都不是富裕的!這種補償孩子的方式是不對的,會培育孩子亂花錢的壞習慣,不曉得家長們的錢來自不易,日積月累會使孩子會過於追求物質,不利於孩子對金錢觀的成長!

    頻繁轉學對孩子的傷害:

    經常轉學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特別是他們的自尊心和歸屬感。

    有些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性本身就非常的差,經常的轉換環境,會讓他們失去歸屬感,本身他覺得自己屬於之前的那些同學和朋友,或者是和朋友已經處的非常好,和老師的關係也是非常融洽的,但是突然轉到新的班級,他覺得自己和別人不是一個群體,自己很難融入其他的群體,這個時候如果再與別的同學發生一些小的不愉快,他們就會徹底對這個群體失去希望,變得越來越內向,而且一個人孤零零的,長期不與別人交流,漸漸的心理上就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想一想,失去了小夥伴,失去了玩耍的快樂,孩子在學習方面又怎麼能專心呢?都說勞逸結合,孩子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學校,每天沉浸在痛苦和孤單中,又怎麼可能學的好習呢?這也就產生了很多由於轉學而成績非常差的孩子。

    其次,對於孩子來說,班級並不只是學習的地方,孩子在一個班級裡呆的久了會有一種歸屬感,和對家的歸屬感一樣,他是熱愛這個班級、熱愛這個群體的。經常的換學校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並且對於群體沒有責任感,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當然就不願意為這個群體出自己的一份力,比如說對於班級的一些勞動或者是每個人都需要承擔的一些責任,孩子就不會太放在心上,就是因為他對這裡並沒有任何的歸屬感。

    所以家長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給他們更多關愛和呵護!

  • 8 # 兆宇侃世界

    這是個沒辦法比較的問題。沒人能夠確定的說哪種傷害更大或者更小。只能來聊聊分別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留守兒童一般會出現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個。跟人關係的疏離、不信任。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意味著世界,也意味著這個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代表。當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離開孩子,將孩子託付給祖輩撫養的時候,孩子會在內心有一個認知,父母不愛我了,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是多餘的,我最信任的人也可以拋棄我等等。

    孩子會開始對人產生不信任感,不願意跟人走得太近,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成年人也很害怕跟人關係太近受傷害,或者跟戀人太親近被拋棄等。

    兆宇的太太就是留守兒童,6歲父母迫於生活壓力來到深圳打工,把她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她後面用了很長的時間來修復跟人的關係,如果沒有經過學習,相信我們是不可能進入婚姻,開始正常的家庭的。

    有一位來訪者,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被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同時還有姑姑和叔叔同住,姑姑和叔叔家裡又有孩子,她常常覺得無法融入哥哥姐姐的世界,甚至覺得爺爺奶奶也不喜歡自己,偏袒哥哥姐姐。她就會比較壓抑自己,也會開始討好。

    還有另外一個極端,孩子被祖輩寵上天,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沒人管,祖輩又比較心軟補償曾經沒有對自己的孩子做到的部分,往往這樣的孩子會無法無天,過早的叛逆,甚至走岔路。

    頻繁的轉學往往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不敢建立長期的工作、人際關係

    頻繁的轉學,也會讓孩子不敢建立長期的關係。因為每一次轉學,來到新的環境,需要適應新的老師和同學,剛剛建立感情,適應這個環境的人事物;結果轉學了,又要適應新的環境和人。

    這樣的經歷的孩子成年後往往很難建立長久的關係,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因為在他的世界裡,剛剛建立的感情,下一刻可能就會有變動,甚至再也見不到彼此。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班裡有過幾個插班生,跟大家剛剛建立好關係,一年後就轉學了,他們當時都很痛苦,我們也很不捨得。

    頻繁轉學的孩子,往往也可能比較難融入新的環境,會比較孤僻

    經常要去適應新的環境,有些孩子可能選擇不再適應,不再去主動融入。開始變得很孤僻,甚至會被同學孤立和欺負。

    看了這麼多的負面影響,那麼有辦法嗎?假如父母真的沒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或者固定在一個城市生活,怎麼辦呢?

    孩子要的是愛,要的關心和陪伴。假如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陪伴,能夠跟孩子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和頻率,孩子即使面對以上的過程中,也會比較有力量,也會更容易往積極的一面去走。

    我們經常說,高質量的陪伴遠遠比帶著很多問題來陪伴孩子對孩子成長有效的多。所以也需要爸爸媽媽學會高品質的陪伴孩子。兆宇認為高品質的陪伴,是需要爸爸媽媽處在積極樂觀的狀態,同時會傾聽孩子的內心,願意接納孩子的過程,同時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愛也很重要哦。

    不管最終何種方式,我們都信任過程,信任孩子可以面對這一切,也信任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塊麵對,一塊成長。

  • 9 # 段王爺世界觀

    孩子哭喊著:爸爸媽媽,回來吧,只要你們回來,我幹什麼都行。

    我有個農村的親戚,家裡田地不多,留給父親耕種,父親年紀不算特別老還能搞得動,搞一部分請人搞點重活。他們夫妻二人去深圳打工,大概一年也就回去兩三次,過端午回去一次,孩子生日或者開學啥的偶爾回去一次,過年回去一次。一個女孩子大概十歲,留在家裡做留守兒童,實在是太可憐了。平時不但沒有父母親在身邊照顧她,她還要照顧奶奶和爺爺,讀書雖然不算遠,也不算苦條件還可以村裡。但是沒有父母在,同學們有時候欺負她,她都自己一個人哭很久。看到有的爸爸媽媽來接同學下課,她也很傷心。

    逐漸她都麻木了,但內心對父母的愛和期待卻從未麻木,她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沒有辦法,才去外面打工,條件很差暫時不能帶她過去,她都懂。但是最近幾年家鄉的經濟也變化了。很多地方變成了開發區,工廠和公司慢慢多了起來。有些人也都陸續回家打工了,回家鄉打工有時候比外面還多點錢,因為生活開銷不大。

    這女孩子也就在一次電話影片裡對著她爸爸媽媽哭喊:爸爸媽媽,回來吧,只要你們回來,我幹什麼都行。我不讀書了,幫你們幹活也行。

    這是孩子的內心吶喊,真實而值得關注。

    中國的留守兒童的生活,很多人沒有太大的概念,其實看看城市裡的孩子,從早上起床開始,就有父母在身邊陪伴,送上學接下學,陪做作業,陪去公園樂園,逛街過生日。一天離開了父母,都很難受,或者有的孩子一個小時離開了父母,也很難受。但是留守兒童卻要面對的是每天都要沒有父母的孤單失落。每天回家沒有人噓寒問暖,一般爺爺奶奶都只能起到一個最基本的關懷,根本無法滿足孩子應該有的父愛母愛,很多孩子都變得自卑怯弱自閉,這實在是一種悲慘的折磨。

    相對於頻繁轉學來說,當然創傷更加深厚,頻繁轉學只是要孩子不停適應新的環境,產生動盪不安難以穩定的情緒。一般造成的是性格上的障礙和缺陷,但內心情感的傷害和折磨相對較少。

    所以,還是希望咱們國家的留守兒童少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造營2020》吳亦凡、黃子韜、鹿晗合體後,娛樂圈會有什麼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