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人劉俊明

    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對於從業兩年的程式設計師來說,正處在技術成長期,如果未來想在技術領域走得更遠,此時應該注重開發經驗的積累,同時應該廣泛涉獵各種技術體系,尤其要注重各種新技術的學習,包括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體系。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在從業的最初五年,一定要多做“加法”,更多的技術儲備能夠為崗位升級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

    對於專注於行業領域的應用級程式設計師來說,還應該重視行業經驗的積累,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行業經驗對於程式設計師未來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於大部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程式設計師來說,如果不能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應該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果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會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自身的選擇空間。從當前行業發展趨勢來看,程式設計師可以考慮向產品經理、專案經理、行業資訊化專家等方向發展。

    對於從業兩年的初級程式設計師來說,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考慮透過讀研來提升自身的崗位級別,目前有不少初級程式設計師都會選擇考研。按照歷史經驗來看,大部分程式設計師在考研之後都會獲得崗位升級,不少人在讀研之後會選擇進入網際網路大廠發展,薪資待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程式設計師讀研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後,隨著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當前程式設計師應該注重雲計算平臺、物聯網平臺和人工智慧平臺相關技術的學習,未來這些平臺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 2 # 職業發展研習社

    如果是因為幹了兩年的程式設計師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做程式設計師,即自己雖然很努力,但和同樣工作年限的人相比,自己仍不佔優勢,那就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繼續,如果確實不適合,越幹越痛苦,就要結合自己天生的優勢才幹和相關知識的積累,可以轉和技術相關的產品、或專案管理等職位,如果自己的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很強,可以考慮轉產品,如果是溝通談判能力比較強適合轉專案經理。

    如果是因為幹了兩年的程式設計師後,已掌握常用的基本技能,但是不知道該深耕哪個行業或鑽研某項技術,這種情況,就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己擅長的領域來做分析,如前端和後端,人工智慧、演算法、區塊鏈等領域,大的方向確定好後,廣泛涉略相關知識技能,然後再進行細分,做到足夠專業,達到既廣又專,成為技術專家。

  • 3 # 專案管理沉思錄

    不太清楚你目前的困惑點在哪裡,是學習新技術感覺力不從心了?還是對技術沒有興趣了?還是不想當程式設計師了?還是對程式設計師的發展路線迷茫了?不管怎樣,幹了兩年的程式設計師,對程式設計這個工作還是有些經驗了,也能夠解決工作中的一些技術問題,但還處於相對初級的一個水平,畢竟積累不太夠。

    建議繼續做2-3年開發工作,提升程式設計水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幹。等到那個時候,你的選擇會相對多一些,也會理智一些。例如:你在開發過程中,覺得自己更喜歡跟人打交道,想做專案管理,那麼,你多做2年開發工作,並不耽誤你後面轉為專案經理。你可以將接下來的2年作為一個潛伏期,在做好本質工作的同時,注意一定要做好你的工作,你的工作做好了,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會贏得人脈,千萬不可以為將來不做開發了,就開始敷衍、不用心,做好當下,再考慮將來的發展方向,是換一個公司,換一個崗位,還是換一個城市?畢竟程式設計師的待遇還是可以的,多做2、3年,沒啥損失。

    在迷茫的時候,不要做任何決定,靜觀其變。

  • 4 # 我是鍵盤手vlog

    大家好!我是鍵盤手,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我個人也是吃技術飯的,現在過了三十五歲了,打工已經沒有公司要了,也不想和大學生去搶飯碗,去工作人在心不在。以前二十幾歲的時候,總認為吃技術飯經驗很重要,年齡越大經歷越豐富,薪資就越高,而現實是,現在的公司一般不招三十五歲以上的人員,而且有些公司把三十五年以上的員工解聘掉,主要是人過了三十五歲,思想和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沒有二十幾歲時候強,所以對於技術員來說就是一道坎,很多人到了這個歲數都不敢隨意跳槽,也不敢創業。

    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你不是很喜歡這個行業,就早點作出選擇,當然越早越好,如果你喜歡,那就深造下去,見意在三十歲之前能夠有所作為,不要再給別人打工,我過了三十五歲才明白,打工是最不划算的買賣。

  • 5 # 唐城寶寶

    做任何行業都要堅持,兄弟你才做了兩年,相當於是剛入門,以後要走的路還會很遠。

    就現在來說,程式設計師還屬於是高收入行業,工作還比較好找,趁年輕時好好幹,多積累一些經驗,多做一些大的專案,以後的路會越走越寬。

  • 6 # TopCoder

    你好,作為一個工作4年的同學,我想以個人經歷回答下這個問題。對於工作兩年的程式設計師來說,大都是處於技術的快速上升期,應該也接觸了挺多的技術面,包括但不限於分散式、資料庫、網路、大資料等,並且可能對某個框架或者技術有了自己的深入見解。

    對於以後的發展,如果是想往中介軟體方向發展的話,需要掌握分散式原理、網路通訊、訊息佇列、資料庫操作、快取等,大多數中介軟體都涉及到分散式支援。可以看幾個不同型別的中介軟體的原理與設計實現,比如MQ可以看Rockermq,資料庫可以看MySQL,快取可以看Redis,網路通訊庫可以看Netty,配置中心可以看Apollo等,注意,每種型別的中介軟體或者框架重點學習一個即可,因為思想都是相同的,理解了一個之後在學其他的很快就能上手掌握。當然,除了自己的技術學習之外,一個好的平臺也是很重要的,不僅僅能夠認識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還能有實際的業務平臺去實現技術的價值,這裡推薦阿里的中介軟體相關崗位,目前中國中介軟體團隊的java水平基本是阿里最高水平了,在這裡誕生了很多知名的開源軟體。

    如果想往技術管理方向發展的話,除了技術之外,也要關注軟技能的發展。對於一個程式設計師來說,表達自己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對於一個資深程式設計師來說,軟技能比程式碼能力還重要,良好的表達再加上一個不錯的結果,要比只顧埋頭寫程式碼產生的價值多得多。

    針對1-5年的程式設計師關於技術點來說,可以參考芋道原始碼整理的下面一張圖進行查漏補缺:

    上面羅列的技術目前我也在學習中,對於技術人來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比自己知道怎麼要什麼更重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就會想方設法去實現它。不管怎樣,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學習技術,肯定沒錯。

  • 7 # 八五年的我

    說實話我對程式這東西一竅不通,但我知道不管什麼事情沒有了程式那就亂了,電腦沒有程式就宕機了,人幹事情沒有了程式那就沒有頭緒,我覺得你還是好好幹吧,這個行業永遠淘汰不了。永遠是最需要的東西!

  • 8 # 一葉小白一

    程式設計師轉行難,為什麼難,關於你這個問題我曾經在一個部落格中看到過,博主給出了一些回答,對我也有些啟發,現在拿來和你分享一下。

    有一篇文章名為“大齡程式設計師的未來在何方”,在這篇文章裡作者比較樂觀地介紹了程式設計師保持競爭力的幾個方向,但現實依然是殘酷的:很多人將不得不離開軟體開發工作,轉型去從事其他職業。

    當要這麼做時,就會感慨:想不到一切竟如此艱難!你不禁會想起李白老先生的詩: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那麼,為什麼會這麼難呢?真有這麼難嗎?

    我先從下面幾方面扒了扒難在哪裡:

    路徑依賴

    成本

    缺乏技能

    他人的期望

    然後再談在千難萬難之中,怎樣找到正確的突破姿勢。

    作繭自縛

    跳槽難,轉行難,轉型難,難在路徑依賴、成本忍受、技能缺乏、他人期望這四點,一個一個來說說。

    1. 路徑依賴

    對於從事軟體開發的來講,有這麼個路徑依賴:習慣性地會走在開發這條路上。哪怕正在慢慢喪失競爭力,哪怕公司搖搖欲墜朝不保夕,也還是會這麼走著。即便哪一天不得不重新找工作,還是會第一個想到:換家公司繼續做開發。

    這是人的天性:長時間做某件事情,就會對它產生依賴、認同。一旦我們習慣了某件事,就會被它植入相應的隱藏假設——你必須做這個,進而在必須做出選擇時影響選擇。

    以開發為例,很多人心中都有了這樣的隱藏假設:如果你做了開發,就只能一直做開發。

    正是因為這種隱藏假設遮蔽了心眼,在轉型時只能看見有限的幾種可能性。

    2. 成本

    程式設計師的薪水遠高於其它行業,很多人都是因為軟體開發的高薪水而轉行過來的。

    我很認同一句話:當我們沒有別的追求時,追求金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話反過來就成了軟體開發者的魔咒:當發現了自己的追求,想要離開時,已經獲得的薪酬水平就會成為羈絆。

    幹過幾年開發的朋友,想轉行,薪水都會經歷一個斷崖式下墜,這是多數人不能承受的,也是人的天性——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

    我們習慣性的認為職場只能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走,我們習慣性的認為薪水只能一年比一年高,不能接受成長過程中的凹陷。

    其實,這只是一種取捨。我們要不斷攀升的薪水福利職位,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更有有幸福感、意義感。那當我們發現了一件直接就能帶給我們意義感的事情時,去做它不是更好嗎?你不僅不用拿錢去買、去尋找了,而且你在做它時還能賺到錢,這不是更“划算”更有價值的選擇嗎?

    3. 缺乏技能

    我們人有一種天性,一旦找到一個答案、一旦感到安全、一旦覺得穩定,就會鬆懈下來,不再考慮或較少考慮將來的去向。

    因為我們習慣於把自己託管給公司,傾向於按部就班地工作,不願去面對更為艱難的自我更新和迭代,才會使得我們在不得不考慮轉型時,發現自己除了技術一無是處,只能拔劍四顧心茫然。

    4. 他人的期望

    別人會對你有期待,他們希望看得懂你,不希望你帶給他們看不懂的意外。我們給身邊的每一個人、給我們可能看到的每一個人都編制了一個“人設”,認為他們就該按照我們設定的角色去發展,如果他超出了我們預想的“人設”,我們就會詫異、不解、憤怒,進而否定、打壓。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中貼標籤盛行不衰的原因。

    就這一點而言,父母、伴侶、朋友對我們的期望,尤其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父母會不希望你放棄穩定又高薪的工作,伴侶會擔憂你的選擇不能保障優裕的家庭生活,朋友會覺得你不應該瞎折騰讓自己越來越不值錢……

    除了親戚朋友,但凡稍稍熟悉你的人,都會對你有期待、有評價,都習慣用他們感到舒服的視角來框你。

    別人會因為你做了軟體開發工作,就把你等同於程式設計師這一身份,會一直強化你的優勢——技術,而不看你別的方面。

    舉個例子,林依輪,歌星,他唱過的《愛情鳥》這首歌,當年紅遍大江南北。有一天我在“一起投吧”節目上看到他在做投資人,當時我心裡就冒出一個念頭——“唱歌的怎麼可能懂投資”。

    這就是我們習慣了的思維定式。我看了幾期“一起投吧”之後,發現,林依輪還是蠻有眼光和判斷的,我的那種標籤式的評價太不靠譜了。

    類似的事情一直髮生在趙薇身上,她因為演了《情深深雨濛濛》裡的陸依萍和《還珠格格》裡的小燕子而大紅大紫,吃瓜群眾就給了她一個人設,認為她不能做不符合她身份的事情。可是她不啊,這麼多年,她當導演,自己做電影,當國際電影節評委,嫁給商人,跟商界名流過從甚密,做股權投資,投資實業……每一步都超出了吃瓜群眾對她的人物設定,你剛適應她新的樣子,她又拋開了往前走了,你跟不上趟了,你憤怒了,發出怒吼:“怎麼能這樣!你怎麼可以去投資!還要玩兒槓桿控制上市公司?”

    但是,為什麼不可以?

    破繭重生

    其實前面提到的四大難,可以一個一個的破掉——只要思維轉變過來即可。

    我們身上發生的大多數事情,它們的結果是因為我們採取的某些行為所導致的,行為則取決於我們的某種思維。所以,只要改變思維,最終就可以改變結果。這就是我們的逆向分析模型:“結果–>行為–>思維”。

    1. 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往往是因為我們低估了自己的潛能,高看了現在取得的成績。其實想想,你現在走出的路,也是從零開始過來的。

    那為什麼不可以從零開始走新的路呢?況且,你在這條路上積累的經驗、閱歷、做事流程與方法、邏輯思維與分析等等等等,都是通用的,可以遷移到新的路徑上去,你並不是從零開始呢。

    所以,關鍵是要有一種學習型心態,要能夠歸零、空杯,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2. 成本

    對於無法接受轉型後收入可能有一段時間比現在低的朋友,可以想想,你要那麼高的薪水,是為了什麼?

    工作無非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我,更好的生活,更有意義感。那你現在的模式就是:“賺錢–>為幸福和意義花錢–>賺錢……”。

    如果你切換到了更喜歡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職業上,那你的模式就變成了:“一邊賺錢一邊收穫幸福感、成就感、意義感–>為幸福和意義花錢–>一邊賺錢一邊收穫幸福感、成就感、意義感……”。

    這就是更積極的思維轉變!

    3. 缺乏技能

    精進既有專業能力

    培養第二職業

    提升通用能力

    它們能夠幫助我們保持精進,讓我們的能力與價值跟得上我們的年齡。

    4. 他人的期望

    當你因為別人給你貼的標籤而舉步不前時,要想想: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技術,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你是一個立體的、多元化的人,你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你在開發軟體時是程式設計師,你在寫作時是作家,你在講課時是老師,你在照顧孩子時是爸爸媽媽,你在陪伴父母時是孩子,所有的角色都是你,但沒有一個單一的角色代表全部的你。

    這裡的思維轉變點在於:

    你不是你的工作

    你不是你的標籤

    你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

    別人的評價不會改變已然發生的事實

    但丁先生在700年前就看穿了這一點,他說:Go your own way;let others talk!

    我們呢,還在乎什麼?

    怎樣為轉型做準備

    因為沒有技能、因為不熟悉行業、因為年齡、因為薪水落差、因為被貼標籤……在轉型時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即便你心態和思維上突破了,這些困難依然在,怎麼辦?

    首先,得做心態除錯,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可能半年了還找不到鐘意的工作,此時怎麼辦?先給自己設定找工作的預期時間,比如半年,一年,這樣就沒那麼焦慮。給自己設定預案,設定第二套行動計劃,如果轉行失敗,就執行第二個計劃。

    然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麼準備:

    盤點自己的知識、技能、經歷、人脈,看自己都有哪些價值

    盤點自己的興趣、愛好、嚮往、願景,看自己想到哪裡去

    找到兩者交叉區域,那就是你想去、又能去的地方

    初步尋找身邊的公司、職位,形成公司與職位的基礎清單

    詳細瞭解每一個公司,根據1、2步的結果,篩選出目標公司和目標職位

    針對每一個公司的每一個職位,準備一份簡歷,突出你與目標職位匹配的知識、技能、經歷

    優先考慮透過人脈、內推等方式獲取面試機會;實在找不到的人推薦,再考慮網路、現場招聘等方式

    重複上面的過程,迭代,最佳化,直到找到工作。

  • 9 # 小透明莉yll

    作為一個曾經的女程式猿來答一波~

    程式設計師,又名敲程式碼的,是新時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工種。人傻錢多,是給外行人的固定印象…在內行人眼中,咱是生來改變世界的一群人吶!

    誰還不是從"hello world"開始的

    嚴肅的講,不管是哪個方向的,能當程式設計師的,基本上腦子都是比較好使,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因為這真的是一門腦力活,所以也稱為青春飯。

    所以程式設計師圈子,有個普遍的定律,30歲左右可能還能純粹敲敲程式碼,再過一兩年內心就開始慌了,因為它技術性強,更新迭代又尤其快。可能一個框架兩年前無人不知,兩年後再用就被鄙視得低到塵埃裡去!

    所以,程式設計師需要時刻去關注最新技術,看得懂熟練用。30歲以後,隨著身體和心靈的逐漸成熟老化,無論從體力還是腦力上,確實就拼不過年輕人啦。

    那麼,很多人此時就會開始找出路了。

    那程式設計師的發展前景到底有哪些呢?

    1,對程式碼特別有興趣的。

    前面也說了,能當程式設計師門檻也不低的,收入也可以,如果加上有興趣,那絕對是值得做下去的。不過不能光顧表面,得深挖,看原始碼自己搭建框架等等。前端就可以往大前端發展,後端可以往架構師發展。這個的前景就是,慢慢地做技術的管理層,平時為了興趣敲程式碼,而不是任務。關鍵時刻指點江山即可。

    2,對程式碼不是特別有興趣,但是還想在IT行業的。

    這類人,其實最大優勢就是你當過程式設計師,你有程式設計師的思維。那麼,就可以轉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即以你的技術為鋪墊,當做加分項去做IT行業的其他崗位。相信我,絕對有優勢。我就是Android開發轉專案經理,會一些技術,對於技術難度、工作估時還是很有幫助的。當然,如果會伺服器,幫助會大很多。

    3,完全不想從事IT行業了。

    這型別的,就好好挖掘一下自己的興趣點,將興趣點變成掙錢的工具,那絕對事半功倍。如果實在不曉得自己能幹嘛,那也只能廣撒網多撈魚,多去嘗試不同的行業,找到適合自己的。

    以上,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想想希望走哪條路。

    碰到程式設計師還是很親切的,如果能堅持幹下去那就最好啦~

  • 10 # 愛健身的宋先生

    這個主要看行業發展和個人喜好,如果喜歡這個行業,可以繼續堅持下去,這個行業比較辛苦,但工資待遇還好!如果有其他的更好發展空間,可以嘗試一下!人生的路有很多,無時無刻不在選擇的路上,另外是否遇到機遇,機會有很多,看個人如何把握!最好做個未來的規劃!

  • 11 # 這個世界不一般

    一、程式設計師應該打好基礎

    1. 現在開發工具眾多、語言氾濫,經常聽人說“不學CC++神馬都是浮雲”、“CC++才是萬王之王”,CC++就真比PHP、Lua、AS、JAVA牛嗎?

    其實不在於語言本身,而在於CC++依附的平臺。因為最靠近作業系統,所以能發揮其它語言不具有的效能優勢,而且很多資料結構、演算法、特殊功能類,CC++是不提供的,需要自己實現。這時就需要自己去溫習“資料結構”、“演算法”、“TCP/IP”、“作業系統原理”、“編譯原理”等這些知識。正因為如此,我們學習的東西被沉澱下來,也正因如此,CC++經過定製的功能比封裝好的功能效能高。

    我上大學做專案時,用的是.net平臺C#語言, 因為我本性好專研,老師都是把需要研究、比較難的問題交給我。但C#無論是效能和功能都是都是無法跟CC++比的,記得當時是要做一個“遠端控制”軟體,配置IP和埠後需要連線動態生成客戶端程式(木馬),但C#是不提供這個功能的。這也是我工作後轉為CC++程式設計師的原因,碰巧也是開發遠端控制軟體。剛開始寫出來的程式偶爾會莫名奇妙的崩潰,但經過兩個月和更長的時候後,我掌握了CC++。在此要感謝我工作時的指導老師翁躍龍,沒有他我的路不會這麼平坦,他教我的不僅僅是技術,更多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做人。

    2. 有些人會說大學學的東西是膚淺的,是沒有用的。想想看,在學校的時候我也經常這麼想,但出來後才知道這些東西有多麼重要。不過大學學得再紮實,出來後仍然是需要再溫習過的。因為上學畢竟實踐少,所學不能所用,計算機是個應用驅動的學科。我們再來看“計算機考研”專業課考的什麼(這裡並不是說考研就一定好),“資料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作業系統”、“計算機網路”。“資料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這兩門課程擺在前面,可見其重要性,分別是軟體和硬體最重要的兩門基礎課。我不相信不學好“資料結構”能夠把效能最佳化做得很好。若說自己學好了,能不看書、不查資料,說出“B+樹、B-樹的應用和區別”、“KMP為什麼能快速匹配字串”、“快速排序在什麼情況會蛻變為o(n^2)”嗎?

    我也不相信不學透“計算機組成原理”能搞通匯編和核心,不知道“CPU和I/O的互動過程”、“指令的執行通路”、“CPU運算器的工作原理”,如何寫出高效的彙編程式碼?如何弄清楚核心中“中斷”、“GDT”、“IDT”這些概念,真實模式保護模式如何切換? “作業系統”和“計算機網路”則是兩門非常重要的支撐學科,訊號量為什麼是最快的同步方式、執行緒排程比程序排程快、為什麼要做記憶體緩衝池,這些都是來自“作業系統”。而“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講述TCP/IP的,為什麼得問“對於一個具有幾百萬粉絲的使用者,資料如何實時投遞到所有使用者?”要使用多播的方式解決、“如何計算出C/S單向的延遲?”傳送ICMP包測量,這些都是來自它。

    我們大學學的課程經過多少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研究過的,所以計算機理論課是基礎,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演算法分析與設計”是“資料結構”的延伸,Divide Conque、貪心、動態規劃對於程式演算法的最佳化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同樣,“計算機體系結構”也是“計算機組成原理”的拓展。其次,“編譯原理”、“資料庫”、“軟體工程”等學科的重要性也不言自白。

    二、實踐、理論、再實踐

    作為程式設計師的我們,滿足於實現一個程式功能的快感,得意於從網上下載別人的程式碼加到自己的程式中,陶醉於自己寫了上百萬行程式碼。有想過自己是在創造嗎,還是裝配車間的技術工人。日趨成熟的開發工具,逐步把有豐富想象力的我們淪為奴隸。從網上下載個壓縮庫就用著、成熟的加密演算法直接使了、包裝好的類庫就include。為何不探究其演算法實現、效能最佳化、底層機制。有人會說很“難”啊!究竟是難,還是掌握的知識不夠,還是理論沒有達到一定高度。

    很難想象不學習“計算機圖形學”,去做3D專案客戶端圖形演算法的後果;不研究“資料探勘”去分析大量客戶資料會做得多好;不攻讀“機率論”、“線性代數”、“人工智慧”去設計AI有多麼智慧。很多人說,這些東西遊戲用不著啊,學了有什麼用?我承認初學程式設計時,這些東西只是高談闊論。若我們工作了n年後,還只是熟練地做些coding,和剛畢業的學生有什麼區別。程式設計工具只是“工具”而已,別忘記了我們是改變世界的程式設計師,不提高理論,何以創新、公司拿什麼優勢和別人去競爭。

    “研發”是“研究”和“開發”兩大塊,只做開發,不做研究,對個人和公司都只是短期目標, 當然理論提高了,是需要投產的,不然理論很快淪為“空想社會主義”,公司白花銀子養活研究部門。“實踐、理論、再實踐”,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也是計算機學科的價值體現。真正的計算機科學家不是隻搞理論的,理論是要應用到產品中的。工程師也不是隻做開發不做研究的,是要應用創新,理論微創新。計算機科學家相比於程式設計師,主要是數學功底相當深厚,所以他們能在理論上有突破。

    三、技術、管理兩路線

    1. “遊戲能玩多深,技術就能做多深”,這句話說得很好。只因為我們執著,所以在遊戲中能攻破一層層難關,凌晨2、3點還能練級打裝備。若能走回正道,做技術就像玩遊戲一樣,技術做不深才怪呢。走技術路線的人,一定是對技術痴迷的人。但要走得長遠,我們需要把技術做穿、做透。如何做穿、做透?計算機底層(C、彙編、逆向工程、驅動、核心)、計算機演算法(網格計算、音視屏壓縮、語音識別…)、架構(軟體工程、跨平臺、多語言等)都要有涉及。只有我們掌握了這些,才能做到“看問題看到本質”、“思想有穿透力”。這些才是最寶貴的,需要沉澱下來,僅僅靠做專案、寫程式碼是無法達到的。

    2. 對於走管理路線的人,是具有“完成任務為第一要務”、“有計劃、善於管理時間”、“善於與人打交道”性格特點的人, 重要的是“綜合素質”,而不是“專攻”。但是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很多公司也會選擇技術做得最優秀的人做管理。由於我是一個技術痴迷狂,管理這塊,我沒有發言權,不做多解釋。

    四、心態

    1. 人活在世界上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作為程式設計師的我們心胸要開闊些,低調些、虛心些, 公司的李老師、老張就是一個心胸很寬廣、低調的人,值得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熟悉的只是自己的這一塊、這個領域,不懂的地方要虛心向別人請教, 我見過浮躁、過於自信的人,也見過做人低調的人,發展結果完全不同。

    2. 樂於分享,支援開源。這是一個很需要心胸、氣度的事,也是決定個人、公司發展快慢的重要砝碼。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總守著自己手中的那點技術,得不到長足的發展。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門戶關閉政策還不夠慘痛嗎? “技術是交流和玩出來的”, 這是銳安龍哥告訴我的。他也是一個大駭客、正義的駭客,開源是駭客的一項重要精神,所以駭客能引領技術。

    3. 每日學習。很多人認為畢業了就不用學習了,或者不用那麼那麼地學習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錯誤的思想,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自己當成菜鳥、應屆生地去學習。書本是學習的一個捷徑,Google、百度解決問題是快,但不是系統化地學習。看書要了解作者背後的知識底蘊,想一想這個問題得解決作者是怎麼想到的,這樣比單純解決一個問題更進一層。更重要的是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大師的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PX輔助選手劉青松是否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