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達令觀史

    沙丘之變後,野心勃勃、機關算盡的趙高在冤殺了蒙氏兄弟、屠戮了皇室子弟、剷除了丞相李斯,最後又逼死秦二世之後,原本以為擋在自己面前的一切障礙都已掃清,自己終於可以登上那個至尊無上的寶座,誰知最後還是敗給了自己的心虛。

    在逼迫秦二世自殺之後,趙高從他的身上摘下了皇帝的玉璽佩戴在了自己的身上,向大殿中央那個至高寶座走去,誰知他剛一走過去,大殿就劇烈的搖晃起來,如此三次,群臣都向他投來了異樣的眼光,無聲的抵制他登基稱帝。天怒人怨,趙高自知德不配位,無奈之下,只能迎立子嬰。

    然而在子嬰繼承大統之前,趙高還是給自己留了一手,他聲稱六國相繼起事,秦帝國的國土面積已經大面積縮水,並失去了對六國的控制權,因而子嬰即位只能稱“秦王”,而不得再稱皇帝。所以秦朝從立國到滅亡一共經歷了“兩帝一王”,即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嬰。

    這個子嬰究竟是什麼來頭?為什麼在胡亥和趙高屠戮秦始皇的兒子們時子嬰能夠逃過一劫?他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一、子嬰身份之謎

    關於子嬰的身份,文獻上的記載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秦二世的侄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兄子”就是秦二世哥哥的兒子,也就是秦二世的侄子。

    第二種,秦二世的哥哥。《史記.六國年表》記載:“趙高反,二世自殺,高立二世兄子嬰。子嬰立,刺殺高,夷三族。”根據《六國年表》的說法,子嬰又成了秦二世的哥哥。

    第三種,秦始皇的弟弟。《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詔始皇弟,授之璽”。在《李斯列傳》中,司馬遷又說到子嬰實際上是秦始皇的弟弟。

    一本《史記》關於子嬰的身份居然有三種說法,可能時間過去的有些久,連太史公司馬遷對子嬰的真實身份也不太確定,既然文獻的記載有出入,沒能統一口徑,但是我們還是能從其他的資料中找出蛛絲馬跡,以推測出子嬰的真實身份。

    秦二世侄子一說

    在上述三種說法中,子嬰為“二世兄子”的說法最為流行,東漢班固的《漢書.高帝紀》也用了此說,後世很多學者多支援此種說法,連最流行的工具書《辭典》和《辭源》也將子嬰解釋為“二世兄子”,並進一步指出是扶蘇之子。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二世兄子”的說法有問題:

    其一,年齡不符。如果說子嬰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兒子,秦始皇只活了五十歲,即使他十七八歲就生下長子扶蘇,扶蘇也是十七八歲生下子嬰,秦始皇死時,子嬰也只有十六、七歲。秦二世胡亥在位三年,子嬰即位時最多不過二十歲。

    然而在《史記》中有多處記載子嬰被趙高立為秦王時,曾與其子殺趙高之事,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子嬰,他的兒子能有多大?最多也就五、六歲,這麼小的年齡能給他的父親出謀劃策嗎?能參與誅殺趙高這麼大的事情,足以說明,子嬰的兩個兒子年齡最起碼應該成年了,子嬰如果是秦始皇的孫子,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兒子。

    其二,地位不稱。《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在謀害了秦二世另立子嬰時,曾說:“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趙高的話雖然不能保證完全的真實,但是如果沒有一點說服力,也恐難服眾。從他這句話來看,子嬰應該是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的。

    如果子嬰是秦二世的侄子,年齡不過十六七歲,參與社會的程度肯定不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不會那麼大,“百姓皆載其言”的可能性就不成立了。

    透過以上兩點,子嬰為秦始皇之孫、秦二世之侄的說法應該不實。

    秦二世哥哥一說

    根據史書記載,秦二世被殺時是二十三歲,如果子嬰是秦二世的哥哥,年齡必然在二十三歲以上,秦始皇五十歲病故,他的兒子最大的可能有三十歲左右,按照這個推算,子嬰的兒子可能十多歲,那麼父子倆商議誅殺趙高的事情勉強說得過去,但是仍然有兩點存在質疑:

    第一,子嬰何以能逃過秦二世的屠刀?秦二世登基後,由於是篡改遺詔得來的皇位,他即位可謂名不正言不順,為了地位的穩固,趙高向他建議最好能斬草除根,誅殺諸皇子。於是,十二個公子在咸陽街頭被斬,連十個公主也被車裂而死。就這樣,秦二世將自己的兄弟姐妹誅殺殆盡,如果子嬰是他的哥哥,怎麼能逃得過秦二世的毒手?

    第二,子嬰有什麼資格能進諫秦二世?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二世登基後,趙高首先要拿蒙恬、蒙毅兄弟倆開刀。此時,子嬰曾向秦二世進諫:我聽說趙王遷殺了他的大臣李牧,燕王喜派荊軻刺殺始皇帝,齊王建殺忠臣而信用後勝。最終這三位國君都因此而死,弄得了個國破家亡、身死族滅的結局。蒙恬、蒙毅都是我們大秦的重臣,如果殺了他們,將會內失臣心,外失民心,萬萬不可啊!秦二世沒有聽進去子嬰的勸諫,還是殺死了蒙氏兄弟。

    子嬰敢於勸諫,而且勸諫的話說的很重,絲毫沒有給秦二世留面子,雖然秦二世最終沒聽進去,但是並沒有治子嬰的罪,這說明什麼?說明子嬰的身份不一般,不是秦二世輕易能動的了的。如果子嬰真的是秦二世的哥哥,說出這一番話,觸怒秦二世的逆鱗,能不被殺嗎?

    所以子嬰是二世之兄的說法應該也不成立。

    秦始皇弟弟一說

    排除了前兩種說法,就只剩下秦始皇弟弟一說了,此種說法比前兩種更為可信,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年齡相符。子嬰如果是秦始皇的弟弟,此時的年齡也應該在四十歲左右,這個時候有年長的兒子很合理,與其商量誅殺趙高一事肯定能說的過去。

    二是地位尊崇。作為秦二世的叔叔,子嬰敢於進諫,話說的重了些,秦二世也不大好向皇叔計較。此外,秦始皇之前的六位國君都是父死子繼,只有秦武王因為沒有兒子,才由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即位,按照這個傳統,子嬰沒有繼承君位的可能,所以在秦二世大肆誅殺諸皇子的時候,子嬰才能逃過一劫。作為秦二世的叔叔的子嬰既不是秦二世的政敵,又是他的長輩,所以子嬰敢於進諫,秦二世才沒有追究。

    三是聲望相合。趙高殺了秦二世,自己又不能登基稱帝。秦二世的兄弟也已被誅殺殆盡,因此,秦朝國君的人選自然就順理成章的在秦始皇的兄弟們中選擇。作為秦始皇的弟弟、秦二世的叔叔,又有一定的社會威望,子嬰的身份非常符合趙高擁立的理由。

    綜上所述,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說法可信度非常高。

    二、無力迴天子嬰殉難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高使人請子嬰數輩,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史記.秦始皇本紀》

    既然說到了子嬰的身份,我們就接著說一下他的經歷和結局。如前文所述,在趙高稱帝無望後,無奈之下他擁立子嬰為秦王。有了趙高殺害秦始皇諸公子和秦二世的前車之鑑,子嬰當然知道,如果不先下手,自己遲早會被趙高害死。

    趙高令子嬰齋戒五天,五天之後再到宗廟中舉行典禮,接受玉璽,繼承王位。齋戒之時,子嬰就和自己的兩個兒子商議:趙高在夷望宮殺害了秦二世,擔心大臣們群起而攻之,不得已才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已與楚人約定好了,要誅滅秦朝宗室自己在關中稱王。現在他讓我齋戒完去祖廟,必定是想在那裡對我動手。到時我稱病不去,趙高必然會親自過來找我,等他一來我們就趁機殺了他。

    五天之後,果如子嬰所料,趙高派了好幾撥人來催子嬰,子嬰就是不去,眼看吉時已到新君還沒到,趙高被逼急了親自到子嬰齋戒的宮中來“請”。在趙高來之前,子嬰就已經安排好宦官韓談躲在暗處,趙高一進入大殿,韓談一刀就結果了趙高,之後,子嬰更是趁勢滅了趙高三族。

    沙丘政變以來一路披荊斬棘的趙高終於走完了他罪惡的一生,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最終會死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子嬰手中,並和李斯一樣,被夷滅三族,只能說“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子嬰雖然在跟趙高的交手中大獲全勝,然而對於各路反秦義軍他已是無力迴天,沒過多久,劉邦就攻破武關,拿下嶢關,兵臨咸陽,屯兵灞上,並派人勸子嬰投降。此時,子嬰內外交困,咸陽城內也沒有充足的兵馬能和劉邦抗衡,權衡利弊之後,子嬰看大勢已去,便和妻子、兒子們用繩子綁住自己,坐上由白馬拉的車,身著縞服,攜帶皇帝的玉璽、兵符等物,從軹道親自到劉邦營前投降,秦朝滅亡,子嬰在位僅僅四十六天。

    子嬰投降後,樊噲曾建議劉邦殺掉子嬰,但是劉邦沒有同意,只是讓人對他嚴加看管,然而兩個月後,項羽入關,與秦朝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項羽立即殺死了子嬰,還放火燒燬秦朝宮室,將珍寶美女一併掠去,僅僅走了十五個春秋的大秦帝國就這樣在一片火海中灰飛煙滅。

    三、達達令說

    大才子賈誼曾在他的名作《過秦論》中寫道,子嬰如有“庸主之才”,也足以退入關中自保。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當是時子嬰統治的只有關中一代,且已無兵可用,透過子嬰誅殺權奸趙高的迅速、果決,就能看出他的膽識與魄力,子嬰絕非平庸之輩,只是生不逢時。

    大秦帝國最不能怪罪的就是子嬰,秦朝的滅亡一部分是因為秦始皇的倒行逆施,另一部分就是秦二世的荒淫享樂。大秦帝國雖然亡在子嬰手中,但是根本原因卻不在子嬰身上,子嬰已經完全盡了他作為秦王的最大努力,只能說積重難返的局面讓他“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了”。

  • 2 # 玄坤文史

    子嬰為秦三世,他在位46天,誅殺了趙高,可惜此時的秦王朝大勢已去,沒過多久子嬰就向劉邦投降了,秦朝就此滅亡,子嬰最後被項羽殺死了。關於子嬰的身份至今沒有定論,他的身份主要是根據《史記》進行了一些推論,趙高在逼殺了秦二世胡亥後,立子嬰為秦王,可以肯定的是子嬰和秦始皇是有血緣關係的的。

    子嬰是胡亥兄弟子嗣的推論

    關於子嬰的身份,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子嬰是胡亥兄長的兒子,依據來源《史記》中的記載“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胡亥繼位後,為了確保完全不會有人威脅自己的統治,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多次進行殘酷的迫害,幾乎把兄弟姐妹們全部殺光,成了孤家寡人一個。

    胡亥當上皇帝之後,他自己是沒有子嗣的,那麼在趙高逼殺胡亥後,按照慣例就會從胡亥兄弟中,秦始皇的嫡子裡,找一個子嗣來繼承皇位,胡亥當時屠殺自己的兄弟姐妹時,並沒有記載連他們的子嗣也一同處置了,那麼子嬰就很有可能就是胡亥某一個兄弟的子嗣。

    秦二世胡亥

    現在也有人說子嬰就是扶蘇的兒子,但是這種觀點缺少依據。子嬰是胡亥的侄子,那麼在胡亥死後,趙高擁立子嬰為秦王,在傳統的禮法上這也是合理的,所以子嬰是胡亥某位兄長的兒子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推論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子嬰很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弟弟,這種說法的依據來源於《史記·李斯列傳》: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另外在《秦始皇本紀》中又有記載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殺趙高。

    影視劇中的趙高

    如果按照這個記載,趙高召見了秦始皇的弟弟,在這之後將傳國玉璽給了他,後來子嬰即位,那麼子嬰的身份應該就是秦始皇的弟弟,這樣也就能理解為什麼胡亥殘害手足的時候,子嬰為什麼沒有被清算,因為按照正常的傳位順序,子嬰完全不會威脅到胡亥的地位。

    而按照《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子嬰已經有自己的兒子了,並且還能幫助子嬰進行謀劃,那麼年齡應該也不小了,至少也應該有十五六歲,由此推斷子嬰的年齡應該接近40歲,而秦始皇死的時候50歲,胡亥在位三年,死的時候才24歲,那麼子嬰是胡亥的叔叔也是有可能的,而秦始皇這一脈如果被胡亥殺光了,按照兄終弟及讓秦始皇的弟弟繼位也是合理的。

    子嬰向劉邦投降

    結語

    因此,子嬰的身份是秦始皇的孫子,胡亥兄長的兒子,或是秦始皇的弟弟,都是有很大機率的,並且都有一定的史料依據,在繼承皇位的順序上也都是符合禮法的,以胡亥殘暴的性格,在殘害兄弟的時候,恐怕兄弟們的子嗣也難以逃過一劫,相反如果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和胡亥沒有直接利害關係,在找不到繼承人時,繼承皇位機率反而更大一些。

  • 3 # 王涉

    子嬰:是秦異人的侄子,秦始皇的堂弟。

    分析:

    1,從呂不韋到趙高

    歷史是一連串的整體事件,並非摘取的截片,商鞅開始,法家主宰秦國六代,六代秦王以法家為核心制度,以客卿和新官員集團為第一主宰。在呂不韋時代達到巔峰。

    特別是呂不韋一系列神操作,包括安排秦異人登位,而後接管秦國大權,治理秦國,整合客卿集團,隨後安排了秦異人的死。

    也就說秦始皇他爹只做了三年秦王,年紀輕輕就死了,是違反客觀規律的,不應該這麼短命,其原因恐怕只能是,呂不韋要提前讓秦始皇登位,而趙姬和呂不韋基本是狂妄的,所以秦異人的子嗣極少,記載中秦始皇有個弟弟,長安君,並非同母親弟,可見呂不韋基本控制秦王的一切,和趙姬藕斷絲連也是可以確認的事情,並且送上嫪毐生了兩個娃,也就是秦始皇的兩個親弟弟,後來事發被殺,秦始皇暴怒,呂不韋也僅僅是流放,甚至沒有殺他,但呂不韋崩潰自殺,可見即便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件,都並未追究責任,就反應出,客卿集團和法家對秦國權力的控制之深,呂不韋死後秦始皇對客卿集團變得反感,有意啟用宗室大臣,雖然李斯用道理說服了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對客卿的不信任已經鋪開,秦國公室被法家連續嚴密打壓了六代,終於開始抬頭,其標誌性人物

    正是趙高。

    第一,趙高不是太監,而是秦王宗室。

    第二,趙高是秦始皇平衡宗室與客卿集團的棋子。

    第三,秦始皇弟弟和堂弟們也是一定會得到一些職位安排的。

    在此之前,秦王被法家削成了光桿,宗室大臣被排除在權力之外。

    宗室子弟們那叫一個慘。

    客卿集團和秦國官員集團在打壓宗室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法家的最高明之處,建立一頭領導,而非多頭領導,其他諸侯變法失敗主要是宗室多頭領導,分化了權力,而宗室大臣又主導貴族們用內訌抹殺了變法。

    商鞅在秦國一開始,就開啟了削宗室這個決勝的手段。

    2,子嬰的職位和權力

    子嬰最為宗室,是有職位的,並且其話語權不小可見職位不低,時間也比較早,甚至於子嬰本身就是秦始皇權力核心的一個人,其身份和趙高一樣,是宗室背景,李斯為代表的客卿集團和看風的秦國變法新貴集團,其實已經被降級了,這也是為什麼趙高可以殺李斯的根本原因。

    秦異人三年而死,無人能殺呂不韋。

    秦始皇就是不死,趙高一樣可以殺李斯。

    背後是秦王宗室的迴歸和權力的爭殺,而胡亥殺宗室,是帶有客卿利益驅動的。

    也就是說皇帝,趙高,李斯之間的矛盾比表面看起來大得多。

    子嬰作為趙高同樣背景的大臣,是反對李斯的,也反對胡亥殺宗室,但是他沒有死,說明了第一子嬰絕對不是秦始皇嫡系血親,第二也絕對不是異人的兒子,只是秦始皇眾多叔叔中某一個的兒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堂弟,和趙高一樣是依靠能力提拔起來的宗室派大臣,用來制衡客卿獨大和分化變法新貴集團,區別只是秦始皇趙高比較激進而子嬰則保守一些,緩和的多。

    3,趙高可以殺李斯,子嬰和兒子可以殺趙高,可以看出宗室大臣的權力,已經得到很大的恢復,而客卿集團和變法新貴集團已經寒心,和皇帝分離,這是秦國速滅的主因,也就是說秦始皇和趙高已經開始背棄法家。而六代秦王秦王已來,依靠法家塑造的客卿集團和變法新貴集團,是憤怒的。

    趙高也好,子嬰也好,是站在法家對立面的,即便子嬰更早上臺也無法改變這一點。

    4,子嬰之死是孤獨的

    子嬰從來都不是秦三世,他被趙高拉過來做的是秦王,不是皇帝,說白了就是替死鬼,子嬰不傻,所以反殺趙高。

    劉邦拿下咸陽,客卿和百官基本投了劉,正如外官三秦投了項,可見客卿和百官已經迅速和秦宗室分道,是沒有人用命保秦國的。

    5,子嬰到底是誰。

    劉邦項羽不知道,秦國客卿和百官一定知道,章邯為首的三秦也一定知道,但是避而不提。恰恰說明客卿和宗室的爭奪自呂不韋流放以後迅速展開,皇帝親手扶植,這說明宗室絕對不止趙高和子嬰兩個人,而主導胡亥殺宗室,是兩大勢力徹底撕破臉的開場。其實並非趙高主導胡亥殺宗室,恰恰相反,李斯為首的客卿和變法新貴集團才是主謀,最符合他們的利益,也是最後一搏,因為李斯必死,是幹不過秦王宗室們的。

    子嬰參與了這一連串的事件,他是一個緩和~派,但是並不能緩衝矛盾,最後基於秦國利益做掉趙高。另外最新的考古證據偏於胡亥,也就是說秦始皇是滿意胡亥的,恰恰說明趙高和宗室派的影響之大,李斯的失權,兩大勢力的矛盾之深。

    綜上

    子嬰不可能是扶蘇之子

    不可能是胡亥的哥哥,

    不可能是胡亥的堂哥

    那麼身份就只能是秦異人的某個異母弟的兒子,也就是秦異人的侄子。

    秦始皇的堂弟。

  • 4 # 由豫之海

    子嬰的身世眾說不一,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扶蘇之子,《史記始皇本紀》:“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認為兄子就是兄長的兒子。

    二、秦始皇的弟弟,名子嬰。《史記李斯列傳》“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與,乃招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

    三、胡亥的兄長名子嬰。認為《六國年表》中的記載應該理解為“趙高擁立秦二世的兄長子嬰為秦王”。

    四、秦始皇的弟弟的兒子,名子嬰。

    真相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子嬰必然是秦宗室身份,和始皇血緣關係比較近,又和胡亥沒有利益衝突關係,所以胡亥不能殺,不會殺,胡亥死後,又具備足夠的身份能繼承秦王位置。

  • 5 # 滄海拾遺錄

    秦王子嬰是秦帝國最後一位君主,在位僅46天,在位期間,顯示出過人的謀略和膽識,成功地誅殺了趙高,但無奈秦朝大勢已去,劉邦入關後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最後,秦王子嬰被隨後入關的項羽殺害。關於秦王子嬰的身份問題,有多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秦王子嬰屬於秦宗室成員,不然不具備被立為秦王的資格。下面結合史料記載情況分析秦王子嬰的身份問題。

    現在看來,關於秦王子嬰的身份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子嬰是胡亥的侄子。據《史記始皇本紀》:“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但是細細推敲起來,這種說法不太可信。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與,乃招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從這段記載可以得知,秦王子嬰有兩個兒子,年齡至少也得有10多歲,不然怎麼參與商議誅殺趙高?那麼,子嬰此時的年齡至少要有30多歲,總所周知,秦始皇在51歲時去世,公子扶蘇是其長子,扶蘇自殺前最多不過30多歲,其他公子年齡更小,不可能有子嬰這樣大的兒子。

    第二種說法認為子嬰是秦二世胡亥的兄長。理由是《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應該斷句讀作二世兄,子嬰,但是考慮到胡亥即位不正,胡亥登基之後,為了鞏固帝位,趙高建議說:“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所以應“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他按照趙高的建議,申明法令,開始誅殺諸公子。結果就是,有資格與胡亥爭奪帝位的23位公子全部被殺。而他們的死法也各有不同,有的被逼自殺,如扶蘇和公子將閭三兄弟;有的被集體殺戮後示眾,如杜縣殺死六公子,咸陽殺死十二人;有的選擇殉葬秦始皇,如公子高。如果子嬰是秦二世胡亥的兄長,就具有爭奪帝位的資格,顯然胡亥不會放過子嬰。

    更何況《史記·蒙恬列傳》中有提到,胡亥即位後將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囚禁起來,準備處死他們。子嬰向秦二世勸諫不能自毀長城,秦二世不聽,但子嬰卻安然無恙。這一記載說明當時的子嬰對胡亥不具備直接的威脅,也就不可能是胡亥的兄長。

    第三種說法認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由於資料的缺乏,我們只知道秦始皇有一個弟弟成蛟,成蛟後來在征伐趙國時叛逃,除了其母還有兩個兒子被處死外,至於是否有其他弟弟不太清楚。但是這一說法比較貼合實際。首先,從年齡上看,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又有成年的兩個兒子,可以一起行事謀劃,這一年齡設定符合邏輯。其次,作為秦始皇的弟弟,他可以以叔父長輩的身份向胡亥進諫,而且作為叔父輩不具備直接威脅胡亥帝位的可能性,胡亥也會在形式上多少對叔父表示幾分尊重。最後,當子嬰被趙高擁立為王后,可以不動聲色進行密謀,反將立他為王的趙高除掉,從這一點看出他的謀略與膽識已經非常老道。

    第四種說法認為子嬰是秦始皇弟弟成蛟的兒子。“秦二世兄”這裡就可以解釋為子嬰是胡亥的從兄,由於親屬關係相對疏遠,躲過殺身之禍,還可以以宗室身份對胡亥進行勸諫。有專家認為,成蛟大約出生於前256年,子嬰大約出生於前240年。成蟜於前239年降趙時,其子此時約為2歲左右,並且可能留在秦國。公元前206年,子嬰34歲,古人比較早生育,子嬰可能有兩個可以商議的兒子。但是,由於這一說法同樣缺乏史料支撐,再加上成蛟早年叛逃,他的兒子即使存活下來,以秦始皇對成蛟叛逃的痛恨程度,他的兒子也不會得到太多的優待,在宗室中絕對屬於邊緣化,更不要說被立為秦王。

    總的來看,個人認為,秦王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可能性最大。這種說法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為何胡亥沒有處死子嬰,因為子嬰是胡亥的長輩,又沒有直接威脅。趙高在殺死胡亥後,因為秦始皇的兒子都已不在,只得擁立秦始皇的弟弟為王,暫時堵住群臣之口。

  • 6 # 悠悠華夏五千載

    子嬰乃扶蘇之子,是胡亥的侄子,即秦三世,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僅有46天。繼位時稱皇帝,後又自稱秦王,後世稱秦王子嬰。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反秦起義軍風起雲湧,其中更以項羽劉邦最為強大。秦二世三年九月,趙高逼死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秦王,但是僅過去五天時間,子嬰又下令誅殺趙高,到了十月,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子嬰向劉邦投降,自此秦滅亡。

    趙高選擇立子嬰為王,究其原因還是想自己控制實權,在趙高心中,立子嬰為王只不過是權宜之計,但趙高自己肯定也沒有想到,子嬰並沒有想象中的無能,可惜的是,後來項羽還是殺害了子嬰,本可以成為一代明君的子嬰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 7 # 談古論金

    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24歲。而子嬰曾經和他的兩個兒子策劃如何誅殺趙高,古人再早婚早育,有兩個可以一起策劃政變的兒子,子嬰的年紀不會太小,比較大的機率是比胡亥年長。

    當然,光從年齡很難判斷子嬰的身份,但可以作為重要參考。關於子嬰的身份,根據不同的史料記載,有扶蘇之子、始皇之弟、胡亥之兄、始皇之侄等幾種說法。是扶蘇之子和胡亥之兄這個說法根據胡亥為了確保自己的皇位殺死所有的哥哥的行為應該不可能,胡亥趙高不可能獨愛子嬰,讓他逃過此劫;楊善群先生、王蘧常先生等支援始皇之弟的說法,但是史書中秦始皇的弟弟只有成蟜一人,沒提到有其他的弟弟(趙姬和嫪毐生的兩個兒子不算)。

    李開元先生、馬百非先生等認為子嬰是始皇之侄,也就是成蟜的兒子,這雖然也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比較符合情理,成蟜叛秦失敗後亡命趙國,子嬰作為成蟜的兒子,不是秦始皇的嫡系子孫,本來沒有繼統資格,構不成和胡亥的競爭關係;因此胡亥沒殺他,而從趙高的角度,畢竟子嬰也是王子王孫,做個傀儡王場面上也說得過去。

    要之,子嬰比較大的可能是胡亥的從兄(堂兄),同輩而年齡較長,因此不但能不被清洗反而被立為王,趙高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選擇反而產生了一個更成熟強勁的對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從來不玩《英雄聯盟》的人,卻喜歡看別人玩,是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