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愛家國史
-
2 # 唐朝的黑夜
胤禛在位雖只有短短13年,但只憑歷史功績,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主了。乾隆帝弘曆執政確實長達60年,雖前期政治清明,各方面不顯頹勢,但這種海晏河清的盛世景象更多的是他父親13年主政的後續影響、歷史慣性,一旦這種慣性消失,到了弘曆統治後期,所謂的乾隆盛世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了。這也是為什麼史學界有一些聲音說不應該叫“康乾盛世”,而應該叫“康雍盛世”的原因。
無論那一位君主,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皇權是否穩固,這是一個不容挑釁的至上原則。雍正帝胤禛也不例外,不僅不例外,他還把這種原則維護到了極致。
對內比較正面的如整頓吏治、整頓財政、耗羨歸公,推行養廉銀製度、改土歸流制度,廢除賤籍,設立軍機處等;對外比較積極的如平定定羅布藏丹津叛亂收復青海等都出自他手。換個說法就是:主觀他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客觀上對民生、吏治、領土完整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既然是維護統治,維護皇權,他做的負面的事可能和正面的事一樣多。如擴大密摺制度、大興文字獄、行事嚴苛等。但這些並不足以掩蓋他的歷史功績,正是因為他的施政,才扭轉了康熙晚年隱藏的如吏治敗壞、貪汙腐化、財政空虛、軍備鬆弛等各方面問題,延續了康熙盛世。
但乾隆,前面已經說明他前期的光明只是一種歷史慣性。這種說法雖有些絕對,但假設這樣一種可能後就會顯得一目瞭然:
如果沒有雍正,康熙之後便是乾隆,清朝會是怎麼樣?
那可能弘曆就是第二個胤禩。清朝能不能再享近三百年的國祚都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那如果雍正如他兒子一般長壽,會怎麼樣?厲害如康熙,晚年都差點晚節不保,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的前提下,雍正不見得會比他的先輩強。
所以,“一代雄主”這個專有名詞不是延長壽命就可以換來的。壽命長,也最有可能做糊塗事。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成最有成就的事才稱得上是“一代雄主”。
-
3 # 秦曰漢雲
雍正本來就是一代雄主。
雍正雖然在位僅僅十三年,夾在他老爹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和他兒子乾隆在位六十年之間,顯得比較單薄,但是他的功績是絲毫不遜色前後兩人的。
康熙駕崩之後,留給雍正的江山並不像表面那樣輝煌,國庫是嚴重虧空的。並不是說因為康熙晚年國庫虧空,他就是一位昏庸的君主,恰恰相反,正因為康熙帝的聖明,他有很多大事必須完成,比如親征葛爾丹、統一臺灣、削三藩等等,這些是勢在必行的工作,如果不做好,留給子孫的將會是無窮的後患。
康熙做完這些事,就有一個好的環境讓雍正一心搞發展。雍正沒有讓辜負康熙的一番苦心,他僅僅用了十三年時間,就攢下了殷實的家底。
都說乾隆是一個超級敗家子,這一點沒錯,誰叫他有這個資本敗呢?雍正就給他的遺產,讓他對錢沒有一點概念,盡情揮霍,他六下江南,留下多少風月傳說?擴建圓明園,何等瀟灑快活?說起“康乾盛世”,其實最大的功績應該是康熙和雍正兩人建立的。
你覺得雍正和乾隆相比較,誰更配得上一代雄主的稱謂呢?
-
4 # 奔走的股票
如果胤禛像他兒子弘曆那樣長壽,是能夠成為一代雄主的,這是因為:
1,胤禛雄才大略,勵精圖治。胤禛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就顯露出其政治野心,密謀籌劃,最終取得皇位,他在做王爺時,其治國理政的策略就已經形成。
2,治理國家才能卓著,執政風格務實。他的這些優點,得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支援,比如張廷玉,田文鏡等,有了這些人的支援,使得其各項政策得以推進。
3,敢於改革,革除弊端,嫉惡如仇,手段強硬。登基伊始就發上諭:興利除弊,以實心,行實證,以此發出為改善國計民生,推行新政的號召。他施政猛苛,辦事雷厲風行,實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政策,增加國庫收入,整頓吏治,打壓朋黨,有效的改變了康熙遺留的一系列弊端。
4,平定西北叛亂。胤禛始登基,就平定了羅布藏丹增叛亂,鞏固了西北穩定。
綜上所述,胤禛在位13年,起到了承前啟後,中興清王朝的歷史貢獻,胤禛如果長壽,會成為一代雄主。
胤禛是一箇中興之主,實行了諸如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得清王朝出現康乾盛世的盛景,有趣的是他在歷史上評價不是很高,這是因為:
第一,大興文字獄,作為胤禛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權威的手段,搞的天下士子,文人人人自危,得罪了讀書人。
第二,胤禛性情偏激,手段殘酷,無情打擊政敵,對反對他的人,不管是誰,都嚴酷整治,其八弟,九弟皆被胤禛嚴厲懲罰,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導致其政敵,在民間大肆抹黑胤禛。
第三,胤禛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出於此,河南墾荒,陝西挖井等本意為民,卻無功而返,反成百姓之累。
第四,胤禛重農抑商,實施海禁,限制對外貿易。思想較為保守。
以上幾點,就是胤禛歷史評價不高的主要原因。
-
5 # 吳建彬
胤禛,勤於政事,絕對是一個勞模。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
胤禛,全名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雍正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毫不謙虛的說,雍正的確也是這樣做的。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期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以下改革:改土歸流。加強了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軍事上,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
清史專家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 ”“有人說他雄猜陰鷙,是否如此姑且不論,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勞,勤於庶政確是事實,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貢獻,但為期過短,遽爾暴卒,留下尚未完成的任務;即使已經施行的,由於“人亡政息”,反而引起流弊的也有。正如遺詔中所說:‘志願未竟,不無微憾’。他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樣的壽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會不同;要是像兒子乾隆那樣的長命,多活三十一載,政治上變化之大,自不在話下——誇大的說,也許因而改易了此後中國的命運,亦為可定。”縱觀雍正王朝,雍正本人是有作為的、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貢獻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佐哲說:“雍正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
-
6 # 寂了366
他本來就是一代雄主!承上而啟下!
沒有雍正何來康乾盛世之說?
雖從九子奪嫡中勝出,康熙留給他的是一個國庫空虛,滿清世家橫行,貪官眾多的朝堂。
經過雍正十幾年勤於政務而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到其病逝時,國庫充盈,四方邊境安寧,吏治基本消滅了貪官。當然,他在位時的改革沒有少得罪一些官吏與文人,所以,歷史上的雍正被褒貶不一。
後來的乾隆,實際是躺在其收益上揮霍的君王。清朝的敗亡,從乾隆的閉關鎖國,不思進取,妄尊自大也就奠定了基礎。
-
7 # 致印良知
李隆基沒能成為李世民,原因在於多活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基本上沒幹啥正事。
雍正做皇帝時已經有四十多歲,這在古代人均壽命偏低的年代已經漸入晚年了,又做了十幾年的勤政皇帝,50多歲死掉可以說正合適,當然我是說對皇帝來說。
乾隆做皇帝時已經25歲,做了60年退下來,已經80多,可他最後的二十多年的朝政已經被他折騰到了什麼程度?
中國古代的皇帝,尤其明清以來,一切大事小情都要自己親自處理,十分繁巨,不是普通人能勝任的活,能維持個20年精力充沛而且頭腦清醒的帝王已是鳳毛麟角。
所以,事情不能一個人全做,你也做不過來。對於一個打麻將兩圈不到就頭腦發昏的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分權尤其重要。
-
8 # 星眸1
絕對的。看他的施政方略,是很正確的。像攤丁入畝和火耗歸公,取官紳之利補國補民。雍正的治理,才是康乾盛世的關鍵。
-
9 # 二道班一縱
個人觀點,這個是肯定的,康熙年間戰爭頻繁國庫虧空巨大。表面上繁華似錦,實際情況確是暗潮湧湧。各地州府貪官橫行,府庫十庫九空,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也是有心改革。無奈身不由心,怕改革到一半自己身體堅持不下去,會適得其反。也就把這一巨任寄託於後人了,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康熙也考慮到如果不找一位狠角色就很難把這一任務完成。在眾皇子中康熙認為只有號稱(冷麵王)的老四胤禛能完成這一任務。(至於有說傳位給老十四我認為這也是有人故意抹黑他的)。雍正即位後也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以鋼鐵一樣的手腕進行了一系列大刀破斧的改革。使當時的政治風氣煥然一新,國庫也得到充盈。但在常年的改革中身體也是積勞成疾,患有嚴重的肺部疾病,當了十四年的皇帝就撒手西去了。由於在改革中方法過於殘酷,在弟兄們之間的問題也沒有妥善處理好,(粘杆處和血滴子更是讓人聞風喪膽)以至於後人對他頗有微詞。
-
10 # 法筆春秋
康熙晚年因身體和精力問題已經有點“懶政”,而且他對下面的官員過於“寬縱”,導致康熙晚年的大清,吏治腐敗、軍政廢弛、國庫緊張......康熙想改,但已力不從心。
照著這個節奏走下去,或許用不著辛亥革命,大清早就亡國了。
特別是當時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皇權統治的根本。比如官紳不納稅啊、火耗制度啊等等。
但是,下面的文官集團和相關的既得利益團體可不這麼認為,因為正是這樣的制度、這樣的體制讓他們擁有特權,過著人上人的生活,小老百姓的死活關他們什麼事。大清即使亡了還有下一個王朝需要他們,甚至可能可以趁火打劫登頂九五。
雍正正是看到了這一問題。所以他大加整治吏治,推行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火耗充公等等改革。改革必然涉及會觸及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必然要重新分蛋糕,比觸動靈魂更難的就是觸動利益!
所以說,雍正的改革是觸動了當時權貴階級的利益的。而當時的話語權又掌握在那些權貴階級手裡,所以他們能說雍正好話嗎!
也正是雍正的魄力改革,才讓自己的兒子乾隆成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皇帝,甚至可以說乾隆的幸福是建立在他老爸雍正的“痛苦”之上!
-
11 # 秋雨魯北說歷史
雍正帝雖然只活了五十七歲在位只有十三年,但他還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乾隆帝固然長壽活了八十九歲在位有六十年,誰又敢說他比自己的父親雍正帝更好呢?雍正帝勤於政事致力於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為後世留下了充盈的國庫,而乾隆帝時代吏治腐敗國家衰敗和他的父親比差的太遠了。
九子奪嫡中取勝繼位雍正帝本就不平凡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都達到了清朝前期的巔峰水準,只可惜他晚年時候太子因失民心兩次被廢造成了九位皇子爭奪儲君的混亂局面。由於大臣們結黨營私造成了吏治腐敗嚴重,以明珠索額圖為首的兩大權臣相互傾軋,黨爭導致官場烏煙瘴氣。
《正說清朝十二臣》: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名噪一時、權傾朝野,人以"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掌儀天下之政",在康熙朝各個重大事件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1、雍親王善於治國喜歡韜光養晦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重選太子,四阿哥胤禛選擇支援廢太子胤礽,對於勢力龐大的八阿哥胤禩集團也聯絡示好。諸皇子為爭奪儲君勾心鬥角,但四阿哥卻韜光養晦不爭不搶,這樣的行動不但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還被加封雍親王。
2、胤礽復位後仍不思悔改後再次被廢
康熙帝復位太子胤礽後,他不但不思悔改還挾嫌報復。對很多在其被廢期間不支援自己復立大臣都進行了打壓,同時他沒有緩和與父親康熙帝的矛盾,為了鞏固自己太子的位置又進行了諸多活動,這些都加重了康熙帝對他的不滿。
1711年胤礽再次被廢,這次太子胤礽徹底的倒臺了,八阿哥胤禩為爭奪儲君積極活動遭到了康熙帝圈禁的處罰,雍親王繼續沉穩待命等待時機。
3、順利繼位大展宏圖
雍親王專心治國不爭儲君的謀略終於收到了奇效,康熙帝最終決定傳位給他。八阿哥胤禩雖然勢力龐大也上下聯絡但還是爭儲失敗,只拿到了一個廉親王的爵位。
雍正帝繼位後就對康熙朝後期的諸多弊政進行了改革,同時啟用十三阿哥胤祥對八阿哥胤禩集團進行了無情的打壓,最終鞏固了自己的皇位。
主政改革讓國家走向了強盛雍正帝繼位時已經四十四歲,對於國家他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認識。為了改革弊政他首先整頓吏治,康熙朝後期吏治腐敗黨爭不斷,貧富差距拉大階級矛盾尖銳,西北叛軍不能剿滅導致國庫空虛嚴重。
雍正帝登基伊始就說:“朕在 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 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1.整頓吏治
雍正帝時刻以整頓吏治為己任,他曾多從釋出整飭吏治的通告,雍正帝決心透過整頓吏治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雍正帝積極革除官場事不關己的弊病,對於不體恤民意的官員直接革除。在朝中極力打擊結黨營私對於黨爭給予了最嚴厲的處罰,對於朝廷中拉幫結派講宗派師生關係的官員一律嚴懲,同時他講求官員要務實勤政,要腳踏實地的辦事情。
2、耗羨歸公、清查虧空、攤丁入畝
清查虧空和耗羨歸公有利的充盈了國庫,對於官員的腐敗和貪汙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同時這項政策也有利於減輕老百姓的賦稅負擔。為了政治貪汙雍正帝設立了養廉銀,對於清朝官員薪俸較少給予了政策彌補,這個政策也讓雍正朝的官員變得比較清廉。
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將丁銀攤入田畝,較徹底地廢除了官僚豪紳的免稅特權,無田的人民不再納丁銀,納地丁銀的人也不再服徭役,從而簡化了稅制是中國封建稅收制度的一個進步。它從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的束縛,其結果使得人口不斷增長,墾地逐漸增多,生產得到了發展。
結語雍正帝雖然僅僅在位十三年,但國家在他的手中逐步走向了富強,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康乾盛世的重要階段,雍正帝對國家的貢獻是非常明顯的。雖不長壽但終究可以稱之為親政愛民的好皇帝,比起兒子乾隆帝那真的是強百倍。
-
12 #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個人觀點,他本來就是一代胸主
雍正帝與康熙帝一樣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每天睡眠不超過4小時,只有過生日那天才給自己放天假。現存檔案表明,他光在奏摺上就批了1000多萬字,是全部《資治通鑑》字數的3倍多。
雍正的父親康熙創造了一個盛世神話,最後也留下了一堆問題:吏治腐敗、效率低下、國庫空虛。早在當藩王時,雍正就深為憂慮。
與此同時,雍正獎掖勤能、責罰庸懶,逼迫官員改變作風,不換腦筋就換人。大家如夢初醒,意識到不是現在官不好當了,而是過去當官太容易了;誰再像以前那樣混日子,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於是,各級官員很快適應了新形勢,紛紛行動起來。
官場風氣迅速扭轉,號稱“雍正一朝,無官不清”,這實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奇蹟,也為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條件。創設軍機處,集中權力推進改革;取消人頭稅,緩解社會矛盾;改土歸流,維護國家統一等大動作,如果沒有肅貪治懶的鋪墊,是不可想象的。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康熙末年,國庫存銀僅3200多萬兩,到雍正七年,已增長到6000多萬兩,幾乎翻番。雍正的父親康熙遺留的爛攤子,兒子乾隆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在他手中基本收拾停當。華裔日本學者楊啟樵感嘆:“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
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雍正則是康乾盛世成型的關鍵人物,所以“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然而,康熙和乾隆總共執政124年,夾在中間的雍正時代只有短暫的12年8個月,考慮到這個事實,人們對雍正的卓越成就和超凡智慧,對他的執政團隊奮發進取的實幹作風,不能不肅然起敬!
擴充套件資料:
軼事典故:
1、資助書生
雍正帝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廣結俠義。某年到杭州,準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湧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胤禛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了左邊。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
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書生說:“我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只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胤禛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了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時胤禛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便召其入內。胤禛隨手寫了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邊寫在了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胤禛微笑不語。第二天,胤禛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中說:命此書生在湧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2、御用眼鏡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是歐洲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雍正帝很喜歡西洋眼鏡,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風雅,確實是他已經眼花了,需要眼鏡的幫助。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製作的各式眼鏡達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等等。
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在雍正帝經常起居的大內與圓明園的宮殿裡,甚至在他的鑾轎中,都放有專門的御用眼鏡。不僅如此,雍正帝還把眼鏡發放給潑灰處的工匠,作為一種實用的福利待遇。
回覆列表
會的,雍正被稱為最勤快的皇帝,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半夜才睡覺,康乾盛世得有他一半功勞,估計也是因為他太勤勞了才死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