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賈甄矜
-
2 # 李一般般
後繼無人只是你的錯覺而已,五虎將後還是有很多將領的。
魏延,姜維,高翔,吳班,王平,吳懿,馬忠,張翼,張嶷,鄧芝,閻宇,霍弋,羅憲等等。
他們只是被前輩的光輝說籠罩,先得暗淡許多。
-
3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
蜀漢前期依靠諸葛亮在位時候的勵精圖治,可以向魏國發動多次北伐,但等到諸葛亮以及五虎上將最後一個獨苗趙雲去世後,蜀國將帥竟後繼無人,人才凋零,在也沒機會發動像諸葛亮在位時候的大規模戰爭,逐漸轉攻為守,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局面?筆者認為這都是蜀漢綜合國力弱,劉備還強行發動戰爭,造成人員大量傷亡以及諸葛亮專政作用下的“後遺症”,現在筆者就透過還原歷史,分析這個問題。
劉備強行發動戰爭,致使兵敗如山倒,蜀漢青年將領消亡殆盡。第一,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強行對吳國發動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導致兵敗,蜀漢青年將領在此戰幾乎全部損失殆盡。劉備和關羽情同手足,得知關羽被害,又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使之惱羞成怒,他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帶領諸葛亮全國的大部分人馬,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戰爭。
結果不會用兵的劉備,在夷陵地區,被陸遜率軍偷襲,火燒連營,接連被吳軍攻破了四十多座營寨,蜀國將領張南,馮習抵擋不住,被吳兵殺死,在慌亂之中,蜀軍士兵互相踩踏,死傷無數。
劉備只好兵敗逃亡,負責斷後的蜀漢大將傅肜,堅持戰鬥,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最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死。
《資治通鑑》:閏月,遜將進攻漢軍,諸將並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漢主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漢主大慚恚曰:“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耶!”將軍義陽傅肜為後殿,兵眾盡死,肜氣益烈。吳人諭之使降,肜罵曰:“吳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遂死之。夷陵之戰,蜀漢軍隊損失慘重,兵員大規模傷亡,而且在此戰中,蜀漢的青年將領,如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人先後戰死,使的蜀漢將領人員出現“斷層“,
以致蜀漢將領的“人才匱乏,後繼無力”的局面由此產生。
(上圖)為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興兵討伐吳國,(中圖)陸遜在夷陵地區火燒連營,致使蜀漢大軍大敗,(下圖)傅肜率軍斷後,最終死於吳軍亂刀之下。
第二,諸葛亮權利過大,加上他“事必躬親”的個性,不注意武將梯隊建設,造成了“武無良將”的的局面。
諸葛亮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政治家,即使他忠心耿耿,歷史上的史書對他評級很高,但蜀國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與諸葛亮的專政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國丞相,諸葛亮萬事親力親為,沒有把機會給這些後起之秀,一是造成了這些將領缺少歷練,沒有實戰經驗,譬如說馬謖,馬謖兵書,兵法,倒背如流,但沒有實戰經驗,因此在街亭之戰上,很快就被張郃打敗了,二是,造成了這些將領一直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下,譬如說魏延,魏延一直想在諸葛亮面前證明自己,但是諸葛亮不給他這個機會,這也導致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被殺的悲慘故事。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所以說諸葛亮的“事必躬親”,導致了一系列的惡果,因此權利高度集中,對於一個國家的軍政並不是一件好事。
(上圖)諸葛亮一生,事必躬親。(中圖)缺少實戰經驗的馬謖,丟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下圖)魏延作為將領,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第三,蜀漢綜合國力最弱,面積小,人口少,鮮有青年才俊出現。
蜀漢綜合國力在三國中是弱的,蜀漢後期只佔一個益州,剩下的幾個州全讓吳國和魏國佔了。
在人口方面,公元227年,魏華人口六十六萬戶,總人口四百多萬;吳國五十二萬戶,總人口九十四萬多,;蜀漢三十八萬戶,總人口九十多萬,蜀漢的人口我們按每一戶抽調一個壯丁,三十八萬戶的總兵力也就三十多萬,而且還是樂觀的估計,實際上,怎麼可能每一戶出一個壯丁。所以說蜀漢在兵士的補充上,就是排在其他兩國之後,更別說培養軍士將領了,人口的稀少直接就會造成青年將領斷層的局面。
這也就是蜀漢後期,諸葛亮發現蜀漢將領後即無人之後,在北伐戰爭上,降伏姜維的真正原因。一是蜀漢真是無人可用,二是諸葛亮年事已高,該要培養自己的接班人了,但是諸葛亮仔細一看,軍中沒有能夠託付之人,最後也是在戰爭中發現了還在魏營中的姜維,最終決定降伏他。
所以說,在戰爭年代,人口眾多才是實惠,蜀漢和東吳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魏國的一半人口多,而魏國能夠輕輕鬆鬆出一個姜維,而蜀漢只能收降將領來補充自己的將領。這也就是後期魏國為什麼能夠出鄧艾,鍾會這些大將的主要原因,而蜀漢只能靠一個魏國降將來總攬全域性。所以說綜合國力決定一個國家“將領庫”的上限。
(上圖)三國地圖,蜀漢地域最小,(中圖)為決定三國國力,人才庫的三國百姓,(下圖)為諸葛亮收降魏國青年將領姜維。第四,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政內部出現了一場“大清洗”,魏延先死,楊儀後亡。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政矛盾激化,尤其以大將魏延和文臣楊儀最為厲害,楊儀是諸葛亮在戰場上的幕僚,楊儀具有才氣,但他身上也有著才子身上普遍的通病,恃才傲物,心胸狹隘。
而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魏延,一生戰功赫赫,連諸葛亮都得禮讓他三分,就這樣,兩個都脾氣不好的人遇到了一起,互相看不起,導致蜀漢內部的會議,只要有他二人在,必定會爭執不休,就這樣二人成為了仇人。
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平和兩個人物之間的關係,諸葛亮一死,兩個人的矛盾加劇了,諸葛亮死後把軍政大權交給了楊儀來指揮,讓楊儀撤軍,而魏延一是不服楊儀的指揮,二是還想繼續北伐,就這樣,兩個人之間發生了激烈衝突,一場蜀漢軍政內部的大清洗就這樣開始了,楊儀最終仗著皇帝劉禪的信任,擅自做主殺了魏延,以為就此就可以向後主劉禪邀功,但是新任丞相蔣琬和後主劉禪最終透過調查,發現魏延沒有謀反之意,只是和楊儀單純的個人恩怨,而楊儀公報私仇,釀成了這一次大動亂,最終楊儀被後主劉禪疏遠,自己也因為辱罵朝綱,被下獄,在獄中憂鬱而終。
《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先死,楊儀後亡,造成了蜀漢軍政的“大地震”,蜀漢不僅失去了一個有大才的幕僚楊儀,還失去了一個“蜀漢後五虎時期”,唯一一位可以帶兵打仗的老將,他的實戰經驗,還有為將者的謀略都是蜀漢軍政界的“大財富”,
魏延一死,接替的姜維,在用人上“疲憊不堪,無人可用”,不僅僅要面對司馬懿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還要面對魏國的兩個後期只秀鄧艾和鍾會,使的姜維雙拳難敵四手,在後期與魏國作戰上,戰略上,逐漸轉攻為守。
(上圖)魏延和楊儀之間矛盾非常深,互相抵制,互相打擊,(中圖)即將死於楊儀之手的魏延,(下圖)魏華人才濟濟,司馬師兩兄弟,成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政上面對的頭號強敵。 -
4 # 臥牛說歷史
諸葛亮不是?魏延不是?王平不是?
魏延不用說,王平在街亭,以微弱兵力,嚇得張郃不敢進攻,從而安全撤退。另一方的馬謖被擊敗。
曹爽伐蜀,王平成功抵擋住,不說勝負,這份功績少不了吧。
鄧芝、馬忠、陳震、李恢這些人,多少算是當時的名臣武將吧。
至於題主說的五虎上將,馬超不說,黃忠、趙雲的作用,真不一定有地方上述幾人的作用大。關羽、張飛這樣的人,歷史上才有多少?
姜維的軍事能力是被肯定的,能阻擋鍾會大軍,這一點還不夠嗎?
蜀漢四相,這不是一層層接替的人傑?不知道題主所謂的近乎後繼無人,從哪裡來的?
之所以五人,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前半部文臣武將太過耀眼,後半部諸葛亮又過於厲害,顯得其他人太過平庸。
不知魏吳名將,題主又能說出幾個?兩晉名將又能知道幾個,是不是都是後繼無人?
-
5 # 大飛熊騎士
按照演義來說,總體上將領的武藝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又五虎上將退出舞臺之時(除馬超,趙雲),也是蜀漢由盛轉衰之時,所以名將比較少,並不奇怪。舉三個例子,失荊州之戰以及夷陵之戰,失東三郡之戰,蜀漢不但損失了關羽,張飛,黃忠,主要還失去不少日後有可能成為名將的中堅力量。比如:
第一,關平。
關平是二代武將中的佼佼者,是最有可能在日後成為名將的種子將領。論武藝,年輕的關平得到關羽刀法真傳,武藝也無限接近強一流,比如北伐襄樊,關平一合斬殺翟元;就龐德大戰三十回合平手;分別三回合和五六回合擊敗徐晃副將徐商和呂建;五六回合平徐晃等等;所以,關平是和一代強一流武將直接交過手的二代武將,場面都不落下風,倘若假以時日,都可能成為超一流將領;而且,關平的謀略和戰場敏銳性也不差,幾次勸阻關羽,就可以看出來了;
第二,劉封。
劉封是劉備義子,作戰驍勇,在入蜀之戰裡和關平搭配得不錯,還曾在席間和關平生擒白水督楊懷和高沛;漢中之戰,劉封雖然三合被曹彰打得大敗,但是綜合來看,劉封武藝至少一流。可惜,關羽北伐,劉封不救關羽,又和孟達鬧不和,最終丟失東三郡回成都被斬,所以政治和韜晦是劉封的短板;
第三,周倉。
周倉出身黃巾軍,武藝最多在弱一流左右,三合就被趙雲刺傷,要不是趙雲故意留手,恐怕都不免。雖然周倉的武藝不算好,但是他有一項能力在三國中無人出其右,就是力大無窮,小說中提到“雙臂有千斤之力”,所以才能入水生擒龐德。所以,假如周倉不死,到了三國中後期,必然能成長為蜀漢有得數的悍將;
第四,黃權。
小說中,黃權基本沒有出手,不知武藝如何,但是論韜晦謀略,在這些將領中幾乎可以算第一。比如,劉備和劉璋宴會,黃權勸阻,劉璋果然差點被殺了;劉備反攻成都,黃權作為說客找張魯夾攻劉備;夷陵之戰,黃權都督水軍,並勸誡過劉備,可惜不聽,導致夷陵戰敗,黃權後路被斷,只能投降曹魏了。所以,假如沒有夷陵之戰,黃權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並不難;
第五,傅彤。
夷陵之戰,傅彤擊敗了東吳悍將淳于丹,火燒赤壁,傅彤負責斷後,被團團包圍,傅彤衝殺了百餘回合,最後力盡吐血而亡。縱觀傅彤的表現,能衝殺這麼多回合,至少武藝是一流的,最難得的是他對蜀漢的一片忠義之心;
第六,孟達。
孟達的武藝不算好,漢中之戰,不知幾回合被張郃打得大敗;和劉封的爭端,三合便敗;武藝雖然不行,但是,孟達還是具有一些軍事韜晦的,至少能鎮守東三郡多年,只是為人首鼠兩端,最後被司馬懿所剿滅;
此外,蜀漢還損失了趙累,王甫,糜芳,傅士人,潘濬,馮習,張南,趙融等將領,以及荊州,東三郡等地盤人口,因此蜀漢人才基數少,自然也丟失了日後可能成為蜀漢名將的人才。還有,蜀漢裡有幾個少數民族高手,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用於北伐戰場,比如孟獲夫婦,合魏延,王平,張翼三人才擒獲的鄂煥等等。其實,蜀漢中後期也不乏具有一定實力的將領,比如魏延,吳懿,姜維,馬岱,王平,馬忠,張翼,張嶷,吳班,高詳等等。其實,其中最可惜是兩個強一流的高手張苞和關興,都英年早逝了,諸葛亮為此傷心不已。
-
6 # 波瀾不驚的世界
蜀國後期十分悽慘!到了蜀國後期!真是可以說到了沒有人用的困難時期!所以我有了那麼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三國時期戰亂四起,互相攻打!蜀國的實力到了後期最弱!
到了後繼無人的地步!五虎上將全部去世,他們的後代也死的差不多,基本無人可用!
-
7 # 五六居河西
人們比較熟悉的五虎上將,在三國演義中都是展現比較多,讓人記憶猶新,又有諸葛亮大展出鏡,讓蜀國第二代中堅力量的將領和接班人出鏡展現的比較少,年輕名將很多,人們熟知的比較少。在正史中記載出現的大多是著名的老中年將領,後來年輕將領記載也不少,大家能記住的卻很少,為什麼會出現蜀國後繼無人?可以從演義和正史中兩方面來闡釋。
演義中名將盛衰漸變在三國演義中,跟隨劉備建立蜀國之時,能征戰各地的知名將領,要從五虎上將鋪展開,關、張、黃、馬、趙展現的比較多,大家比較熟知。
接著從失守荊州之戰到夷陵之戰,到失東三郡之戰,損失的將領由關羽、張飛、黃忠,還失去了很多中堅力量青年名將,如:關平北伐襄樊、戰平徐晃、龐德、斬殺翟元、擊敗徐商、呂建武藝高強、謀略敏銳,幾次奉勸關羽的衝動可以表現。劉封作戰勇猛、自負過大,缺少和人合作,最後失東三郡而被斬。周倉、黃權、傅彤、孟達都彰顯了他們成名的武功和作戰指揮能力,死於戰場中,實在可惜。
正史中突顯青年將領史料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將領由,王平抵擋住曹爽伐蜀,張苞、鄧芝、馬忠、李恢、傅彤都能展現他們獨當一面的功績。這些將領剛有充分展現的時期,事後被諸葛亮和劉備策略失誤,在戰場中損失很多中青年將領,蜀國後期形成青年將領匱乏。
策略失誤造成將領損失原因1)關劉策略失誤損員太多
先從關羽駐守荊州說起,關羽未經劉備和諸葛亮及朝廷的同意,就私自率兵攻打襄樊,這之前就有兒子關平勸說過不要草率行動,關羽執意要去攻打,結果戰場失利,兵員損失過大,關羽和關平以及少數將領逃回路上被生擒斬首。造成的後果是荊州大門被開啟失守,幾萬人馬損耗殆盡。
2)劉備失控發動夷陵之戰
劉備聽說荊州失守,義弟關羽被殺未能控制住理智,執意要率軍攻打吳國,不聽諸葛亮的勸說,又不帶諸葛亮扶助,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導致失敗,蜀國青年將領在次役中幾乎損失殆盡,還丟失了四十多座營寨,張南、馮習、傅彤由於寡敵眾堅持到最後都已戰死。
3)諸葛亮專政不放權缺少新員突出
三國演義和史料中都可以看出諸葛亮是軍政合一,凡事都“事必躬親”,長期處在戰爭中,沒有把主要將員培養使用到實戰中,導致後期“武無良將”的局面。在史書中的評價中有一段名句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作先鋒“”,就缺乏後備力量的培養,不放開權利讓地方去培養。在實戰中像馬稷失街亭,雖然熟讀兵法卻沒有實戰經驗,魏延容易冒進喜好功有計無處用,不以放權造成失良機又失利,內部爭權無謂的損將。
結語
由於蜀國長期處在戰爭之中,損失的主要降領也比較多,喪失的兵員也很多,蜀國的地域狹窄、人丁缺乏,突出青年將領就會出現空檔,又缺少適當的培養,後繼接班的青年名將就會少。
老一代著名將領在戰爭中陣亡也慢慢減少,名將家族中的子孫也漸漸在戰爭中陣亡,外部和內部補充人員又極其匱乏,故而形成蜀國老中將領逝去,中青年將領缺少內外部的補充,就會出現斷層局面,蜀國良將後繼無人,也就是從這些層面說出的。
回覆列表
甄矜話:諸葛亮事必躬親,大權獨攬,誰還願意去投效蜀國,去了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後來蜀華人才匱乏,才叫諸葛亮不得不立一個俘虜姜維為接班人,所以說,一流的領導是會識人用人,二流的領導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