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承前啟後A
-
2 # 清茶話丹青
假如劉伯溫和諸葛亮見面了,會發生以下精彩的對話!
諸葛亮:伯溫兄,久仰久仰!
劉基:孔明兄,幸會幸會!
諸葛亮:伯溫兄助朱家奪得了天下,卻遭嫉妒,終生不得志,只封了個小小的伯爵,真是可惜可嘆啊!
劉基:功名利祿只是過眼浮雲,吾輔助上位統一天下,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功澤後世;可憐孔明兄,受先主重託,六出祁山無功而返,損耗無數,自己也累死軍中,為孔明兄嘆息,為先主劉皇叔畫個圈圈默哀啊!
諸葛亮眼皮抖了抖!
諸葛亮:伯溫兄此言差矣,吾上之天文下知地理,巧借東風助周公瑾,都怪阿斗扶不起啊!
劉基:孔明兄不臊乎!阿斗啥也沒幹啊,這鍋他不背!
諸葛亮雙眼抖了抖,凌亂了!
劉基:孔明兄有恙乎
諸葛亮:無,風吹亂了髮型!一定是上天嫉妒我的才華和帥氣,才助曹不助我!
劉基捂臉,說:孔明兄不虧是當年舌戰群儒啊,說的我竟無言以對!
諸葛亮:伯溫兄,你不提我差點忘記了,當年我替主公出使江東,江東那一群小子竟然瞧不起我,最後還是被我的三寸之舌敗的體無完膚,想想都過癮啊!
劉基:孔明兄,喝茶喝茶,先潤潤嗓子!
兩人席地而坐,開始品茶!
恰逢此時郭嘉路過!諸葛亮喊住郭嘉:奉孝兄,何去,來來,一起共飲!
郭嘉:原來是孔明兄,幸會,這位是?
劉基:奉孝兄在下劉基,字伯溫,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請!
郭嘉:伯溫謬讚,請!
三人席地而坐!
郭嘉:孔明兄,不在南陽耕種,出來為何啊?
諸葛亮:受劉皇叔,三顧茅廬之請,出來輔佐他匡扶漢室!
郭嘉:可以啊,要不是我死的太早,都沒你們什麼事啊,定能輔佐主公統一天下!
諸葛亮:那不見得,辛虧你沒碰到我,要不然定讓你一敗塗地!
劉基:孔明兄,奉孝兄,喝茶喝茶!
二人置之不理,繼續爭辯!
劉基無可奈何,只能邊喝茶邊看二位爭辯!
諸葛亮:。。。
郭嘉:。。。
兩人爭辯不知不覺已快到戌時!
郭嘉突然拍大腿說:不好,忘了貂蟬妹妹約了我去乘船共遊呢!
撒腿就跑!反應過來的諸葛亮抽了抽嘴!
嘀咕了一句:禽獸!
然後站起來急步離去,邊走邊嘀咕:我也找我的月英妹妹去了!
留下劉基一個人,凌亂在風中!
看到這個題目挺有意思,就歪歪的瞎寫了一通!權做給看到的朋友找點樂趣!不喜勿噴啊!
-
3 # 燕山玄女
劉伯溫謂孔明曰:先生三分天下出奇謀,如今要一統江山,您老還是回隆中務農為妙!孔明曰:然也,吾即歸,汝好自為之。
-
4 # 二曲人
在天上,諸葛亮和劉伯溫有一日忽然見面。
諸葛亮:老弟呀!久仰!久仰!
劉伯溫:不敢當、不敢當。晚生何德何能,那裡能承受得了先賢之禮。
諸葛亮:革命不分先後,您所成之功大,愚兄不及,歷史不以年高而論功,只以績效論伯仲。
劉伯溫:話雖如此說,但尊老愛幼是神州美德,禮敬先賢是中華傳統。話又說回來,晚生能夠佐朱氏成大明一統天下之功,主在朱氏,而晚生充其量是輔佐而已,不能搶人家朱氏之主功。倘先輩所佐非劉氏而朱氏,恐怕朱氏早幾年一統天下也未可知。
諸葛亮:您不用為我寬心,劉氏也不是等閒之輩,只不過年齡大些,如果劉氏年齡如愚兄,而愚兄年齡如劉氏,庶幾另有一番天地。英雄不提當年勇,舊話不提了,本來愚兄位列仙班,安享天福也就是了,而凡間一些好事之人,尤其是悟空問答,成天鼓動一班人月旦我,起初也不想管這些凡事,但他們爭論的太激烈,聽說爭論的好的還能得獎,而且獎的名稱還叫做什麼青雲計劃獎,這明顯是想把官司打到天上。老弟您知道,我是不求聞達於天上的,如果讓他們這樣鬧下去,吵到天上來,愚兄的英名就讓他們毀了。心裡煩悶,才出來轉轉散心解悶,沒料卻碰見老弟您了。
劉伯溫:同感、同感。晚生也是讓他們鬧的心煩,出來散心。本來晚生當初為學,誓以先賢為榜樣,所做所為,處處模仿先賢,幸而僥倖成功,根本沒有與先賢論伯仲的想法。而如今凡間這些人,衣食充足之後,卻想著鬥文鬥武,清平世界,沒有他們施展之處,就在網路上你出題我回答,彷彿戰場、科場,爭鬥不休。他們自己閒著爭鬥也就罷了,卻非要把先賢和晚生做題目放對,評比誰的本事大。先賢的事距今快2000年了,就是晚生的事距今也快700年了,他們能理得清?但他們衝著獎勵,如過江之鯽,我就怕他們鬧的大了,傳到天上,惹您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制止,就自個著急發愁,無奈中信步天庭解悶,卻幸會先賢。這下好了,咱們當面溝通了情況,誤會是不會發生了,各回各處,由他們鬧去。就是鬧到了天上,只要咱們兩個不參與意見,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諸葛亮: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劉伯溫:先賢先回,晚生這裡恭送。
諸葛亮:不勞老弟!不勞老弟!
劉、諸葛:同送!
-
5 # 煮酒論秋風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2],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陝西保安(今陝西志丹)。[1]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正德九年贈太師,諡號文成。[2]
諸葛亮和劉伯溫相隔一千多年,他們都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們都是才智杰倫、才華橫溢、上通天文地理,下曉地勢山川,諳熟易經八卦,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同時諸葛亮和劉伯溫都具有悲憫天下、匡國濟世之志的大賢才。他們的歷史功績,民間️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如果兩個人相見的話,作為晚輩肯定是劉伯溫向諸葛亮請教。一場精彩絕倫的千年對話便開始了。
劉基:孔明前輩近來安好?前輩賢名大才千百年來如雷貫耳,能在此謁見,實屬萬幸。
諸葛亮:伯溫兄謬讚了。吾乃一介寒儒而已,蒙️先主垂青,三顧臣於茅廬。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何況匡扶漢室,救萬民於倒懸,我輩通讀儒家大義,是當以銜草結環以報,鞠躬盡瘁 而已。
劉基:武侯過謙了,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石。您的東連孫吳,北據曹操的戰術非常可行,只可惜關羽沒有吃透啊結果丟了荊州造成戰略失據,失去統一天下的優勢了。唐代詩聖杜甫有詩云贊你,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諸葛亮:誠意伯兄所言,亮誠屬不敢當。亮只知謀人事,實不敢貪此巨功。杜甫也說過,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亮五伐中原,寸功未建。夷陵之戰未能助先主扭轉戰局,從而國勢日墮。以上種種皆亮之過也。誠意伯兄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出山就是大手筆,助明太祖西敗陳友亮,東擒張士誠,以金陵為基業,北伐蒙元,一統天下。此功勳為亮一生所求,未能如願。
劉基:武侯所名譽過勝了,基乃一山野村夫耳,豈敢貪天之功。太祖本一軍事雄才,內有李善長,外有徐達、常遇春,我只是關鍵時刻堅定太祖的必勝信心。
諸葛亮:江山代有人才出。外放治理郡縣,則強盜絕跡、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入朝則帝王之師,堪比伊伊、管仲、張良呀。西楚霸王項羽得一范增而不能用結果兵敗烏江。那年陳友亮兵鋒甚銳,圍困金陵時,如果朱太祖沒有聽你的忠告,退出金陵而不是背水一戰,這樣的話士氣盡失再失去根據地金陵的話,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呢。
劉基:武侯兄謬讚。您才是牛人啊,我只是做張良的活,你把張良、韓信、蕭何漢初三傑的活都包。益州牧治理郡縣百姓,提供兵員器具,這是以前蕭何干的活,臣相帝王師這是張良的位置,統帥三軍北伐,這是韓信的主業。基,甘拜下風。說罷向孔明深深作揖。
諸葛亮:(孔明還了一作揖)誠意伯兄所言,亮實在慚愧的很呢。韓信帶協助漢太祖兵出漢中,平定三秦,接著以一偏師弱旅攻滅趙國齊國,最後合殲項羽。亮舉全國之師五伐中原而不勝,韓信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他呢。術業有專攻,其實我更善於治國治軍和外交放方面。
劉基:非也非也。武侯您以一州之兵力與曹魏的六州軍隊相抗衡,並且一直控制著戰場主動權,打的司馬懿抬不起頭啊。若非你出道晚了,沒有趕上統一北方的時機,就沒有曹操什麼事了。那時多擁有幾個州郡北伐勢必如破竹。
諸葛亮: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與我同時代的人才太多了水平,都不在你我之下。只因識人不明結果明珠暗投而抱憾而終比比皆是。田豐、阻受、陳宮、李儒等都是能人,結果遇主不賢,懷大才不能用,何來戰場爭雄呢。亮雖得明主,而不得其勢,已大幸矣,唯奮力拼搏之。誠意伯兄是正逢其時,家大業大啊,正好可以縱橫九州。
劉基:是的我的機遇不錯,明主從諫如流,左右猛將如雲,所以軍事方面非我專長。除開時勢不論,武侯兄的軍事才華,已有定論。千百年來軍事家層出不窮,能入武廟十哲的也就區區數人呢。
諸葛亮:誠意伯兄不要再讚我了,後人評小說中的我,說道,“狀諸葛之智近妖”,其實那不是真實的我,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如果後世再評武廟十哲的話肯定少不了“明代張良”——-劉伯溫了。軍事方面你在明代是舉世少有了。而且您的才華非亮所能及也,與宋廉、高啟號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呢。易經玄學更不在我之下實在是佩服的很。
劉基:微微一笑,詩詞歌賦皆小學而已。武侯您的《前後出師表》更是傳誦千古呢。易經玄學自周公以降,除了唐代的袁天罡就數您我了。您我的政治理想之追屈原,同道中人。
諸葛亮:(惺惺相惜的作揖樣)不錯,屈原是我們追求的偶像,咱是同道中人。亮現在隱居在崑崙山,誠意伯兄可以隨時來訪,告辭。
劉基:基現隱居雁蕩山,武侯一定要來光臨。今天一睹武侯風采,古人誠不欺餘也。告辭。
(大家接著編)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老夫為恢復漢室耗盡了心力,雖然終因魏強蜀弱後主無道而功敗垂成,但亦問心無愧!自董卓造逆以後,天下紛爭難解,各路諸侯割據一方。老夫誓欲掃盡陰霾,重新安定漢室江山,又有何不妥之處?至於有人質疑說因我末能輔佐劉禪實現理想,就不如劉伯溫輔佐朱元璋的貢獻大,老夫豈敢苟同?難道他們不知道,有才智之人還要有適合於他建立功業的時機,才有可能成功的道理嗎?”(說完瞄了一眼身邊的劉伯溫)
記者聽完諸葛亮的話很有感觸,便又向劉伯溫發問:“請教劉先生,後人有傳言說什麼‘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您對此認同嗎?”劉伯溫笑了笑說:“這都是後人的溢美之詞,末免有誇張虛飾之嫌。鄙人能夠建立功業,正如諸葛先師所言,是遇到了有利的機遇和那位殺伐決斷果決的明主啊!倘若不是如此,我又怎麼可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本領呢?”(說到這裡劉伯溫停下來擦了擦汗,原來是回想起了朱元璋恩威並濟的手段)
記者聽後覺得劉伯溫還是蠻謙虛的,於是又向諸葛亮和劉伯溫請教道:“那麼您二位可曾有什麼遺憾?你們彼此之間又持何看法呢?”劉伯溫請諸葛亮先講,諸葛亮沒有推辭:“人生在世誰無遺憾?要說老夫的遺憾麼,那是後人所共知的!老夫末能掃魏吞吳重安漢室,此一憾也!老夫末能輔佐後主重返長安、洛陽,此二憾也!老夫末能恢復中原以報先帝的三顧茅廬之恩,此三憾也!老夫生時末能看到篡漢的曹家垮臺,此四憾也!老夫為此很是羨慕劉伯溫可以輔佐朱元璋平定中原的功績吶!”(說完諸葛亮長長地嘆息一聲,面露羨慕地又瞄了劉伯溫一眼)
記者聽後也為諸葛亮感到心酸,便接著採訪劉伯溫。哪知劉伯溫也發出了一聲嘆息,說道:“諸葛先師過於自謙了,您沒有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是因為當時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而不是您的能力不夠!可是您可知道,我雖然號稱有輔佐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功,可卻一直處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環境下!且不說那些淮西勳貴不能容我,就是朱皇帝也對我大施恩威並濟打拉結合之術,搞得我終日裡提心吊膽,最後仍然不免被胡惟庸這廝毒害!我好恨啊!”(說完劉伯溫突然仰天長嘯三聲!)
諸葛亮聽後既羨慕劉伯溫前半生的功績,又同情劉伯溫後半生的困頓和無辜被害。於是便開導起劉伯溫來,過了許久劉伯溫的心情才終於平定下來!兩位古代名人盡棄心中芥蒂,邀請記者同入涼亭品茶。是日秋風搖曵晴空萬里,古代樂園菊花盛開香飄十里,好一派秋日風光!兩位智者先進入亭中濃沏香茶要對坐奕棋,呼喚記者進入亭中品茶觀棋。
-
7 # Hai子君
在古代的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意思很明顯,諸葛亮只能輔佐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能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即劉伯溫比諸葛亮要厲害一些。很多人並不認同此觀點,畢竟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對手的實力也有很大差別。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手中兵馬不過上千,暫居新野小城,與北方的曹操、江東的孫權相比,壓根就不值一提,處於一直被吊打的狀態。反觀劉伯溫,他是在1360年成為朱元璋的謀士,此時朱元璋已經手握十萬大軍,雖然稱不上傲視群雄,但也算是實力最為強悍的勢力之一,足以與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相抗衡。
在戰略上,諸葛亮未出茅廬,就已經為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局勢,並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以及實現該目標所要做出的努力,即“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劉伯溫也不差,剛被朱元璋請到應天(今南京),就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
另外,在武將方面,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及趙雲等,個人戰鬥力皆爆表,但指揮能力稍有不足,只具備將才,而不能稱得上帥才。而徐達、常遇春及李文忠等人,都是不世出的帥才,統兵作戰能力比遠超關羽、張飛。在謀士方面,雖然劉備也曾得到龐統、法正等人的輔佐,但他們卻都英年早逝,基本都是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撐。而朱元璋不但有劉伯溫,還有朱升、李善長及胡惟庸等人獻計獻策,劉伯溫的壓力並不是那麼大。
綜合來說,劉伯溫雖然是朱元璋賬下的第一謀士,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與諸葛亮相比,他還是有些差距。毫不誇張地說,若是沒有諸葛亮,劉備連荊州之地都很難佔領,更不必說得到川蜀,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曾經的劉伯溫,視諸葛亮為偶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超過了諸葛亮。但在經歷過這件事情後,劉伯溫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並承認不如諸葛亮了。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為了防止死後墓地被盜,留下了“四人抬棺一直往南走”的計策,後主劉禪遵從了丞相的遺囑。正是因為這一計,諸葛亮的墓地成謎,至今也沒有被找到,定軍山下只是他的衣冠冢。據說,劉伯溫曾根據平生所學,推算出了諸葛亮墓地的所在處,為了證明自己比他要強,獨自一人來到墓前,準備將諸葛亮棺材開啟。
還沒挖到棺材時,劉伯溫發現了一塊刻字的石碑,上面赫然刻著“唯有伯溫到”五個大字。看到這幾個字後,劉伯溫嚇得雙腿發軟,立馬跪在地上磕頭認錯,對諸葛亮料事如神的能力表示跪服。此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上千年,他已經算到千年後劉伯溫會挖自己的墓地,這足以說明一切。劉伯溫回家後,重金打造了一尊諸葛亮的雕像,每天睡覺前都會膜拜一番,並對其墓地所在位置守口如瓶。
雖然劉伯溫去武侯墓尋找天書是個傳說,但是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真正的武侯墓的確是沒有被盜掘。歷經幾千年還能保全陵墓完好,不得不說諸葛亮的確在這方面做的非常牛。當然還有一個讓人不解的就是,武侯墓上為什麼會種一棵樹,墳頭種樹的確少見,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再去猜測武侯的想法了,不過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值得所有華夏子孫學習。
-
8 # 笛蕩晚霞
看了題主的提問,總是有一種關公戰奏瓊的穿越,但是,對這悖謬的想法,本作者還是想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來談談個人拙見,與大家共同商榷。
我本人非常敬仰處在不同歷史時期上的諸葛亮和劉伯溫兩大偉人。
首先,每一個新政權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對舊的統治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政策、法律等等制度的推翻與廢除上的,把舊政治的條條框框砸爛,重新組建新的有利於時政併為新政權服務且為廣大民眾擁護的新政策。而這新政權建立的基礎條件都無法脫離人們常說的天時、地理、人和。
雖然,都是處在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狼煙四起,民聲怨道的戰亂時期,可蜀漢智庫的首席長官諸葛亮和他的團隊儘管為其領導制定了完美的政策路線圖,但是,終究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和即基層民眾的支援。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諸葛孔明恰恰忽略了蜀漢政權是以光復漢室江山為宗旨的弊端,從公元206年到公元220年漢代統治階級從鼎盛到衰敗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腐敗行為給廣大民眾造成的傷害己讓廣大民眾刻骨銘心,劉備即使用劉氏宗親光復漢室江山的外包裝、也難抵制廣大民眾“王候將相寧有種呼”的改革思潮,這就註定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未統漢室江山的悲劇。
而劉伯溫雖為前元朝舊官,曾任江浙行省儒學提舉、行省考試官、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剿匪總管府判等職,但劉基伯溫不滿元朝統治階級的腐敗,改投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麾下,而此時的朱元璋沒有任何的歷史背景,清的象一碟泉水,純而見底,並和廣大被元朝統治政權壓迫的民眾一樣,有個共同的理想,推翻元朝政權統治,重新建立新政權,使天下勞苦大眾獲得一定意義上的解放,也是牢固的民意基礎。這就是劉伯溫所得的人和,所以,劉伯溫能輔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因此,民間流傳的“諸葛亮三分天下,而劉伯溫一統江山”說法無不基於以上的原因。
-
9 # 鄭瑋坤
因為都是智者,應該確認過眼神就知道心中所想,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溝通,可以真正的體會到惺惺相惜那種最真實的感受。
-
10 # 使用者辰龍68
諸葛亮和劉伯溫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智慧的結晶,神人也。如果非要說他們能碰到一起,那隻能說時光倒流和靜止,動與靜的結合!
聽相聲有一段《關公戰秦瓊》,內容胡編亂造,搏觀眾一樂,兩個人都是武將,一個三國時期的,一個是唐朝的,怎麼可能會發生戰爭?同理,諸葛亮和劉伯溫,同是文人,一個是三國時期,一個是元朝,兩人都是牛人,智慧的化身,如果說兩人相遇,想像得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回覆列表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小弟我慚愧,當初我諸葛亮無能沒能輔助先帝劉備一統華夏,仍三足鼎立。而你劉兄,雄才大略,輔助朱元章統一了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