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悟十二因緣

    意根的作用: 意根對應法塵, 法塵是五蘊中的:受想行三蘊, 也就是說, 受想行三蘊與意根和合生意識

    觀行最究竟的就是毗婆舍那和奢摩他, 前期煩惱較大,有針對性的修奢摩他,比如嗔恨心重修慈心無量, 貪心重修白骨觀等

    一旦內心比較柔軟了,就可以開始真正的佛法修行毗婆舍那,可以參照大念住經,修四念住,修四念住的時候,觀受,觀心和觀法,都是意根的作用

    以安般修法為例, 那個了知呼吸的長短\粗細這個過程就是意根與想蘊生意識.

  • 2 # 淨土行者

    首要先找著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再來了知了第六識(意識)後,才能較清楚的了知 啥是意根(第七識,未那識)。〈略有定力且心思柔和細膩的人有了七識丶六識的部份正知見後,參禪也可找到,本心(第八識)。〉 ~~ 基本上觀行意根是"開悟明心(明自•他本心)”後的,悟後起修的大事、極其重要的大事! 因為: 明心開悟後,觸証本心如來藏的體性,才能作到轉依如來藏的如如不動於外五塵丶內六塵的體性合於自身日常行止。真正轉依如來藏性的不作主、不驚佈丶無掛得,修行將不再是苦事、慢事。 那如何轉依如來藏性呢? 除恭閱各了義經文開示外,就是觀行意根在日常生活中幹了那些事? 危急時又幹了啥? 您睡覺,它幹啥了(您怎麼會睡覺)? 睡著無蘿(意識斷了)它去那了,又幹了啥事,…。 太多太多了,不好再講得更細,該由明心悟後的人去發覺、觀行才更有助益(自參自得,功德受用更大)。 例如:一杯茶您怎麼喝? 細節之繁瑣非您初步想像可及(喝茶有啥難?老夫天天隨意喝)。 總之:意根是"我執"識,輪轉生死,它是牽線人老大。 修行不是修第八識本體,是轉化其含藏的各染汙心種。 而轉清淨各法種(除無漏無為法)必經意根這唯一通道。那您說意根重不重要? 觀行意根重不重要? 知道意根都在幹啥後,才有辦法以意識心去説服、一次次的去說服,漸漸轉化其旡明性。這就是悟後起修的大方向。(其他內含的如:深入經論、隨力修習禪定的止觀雙運 ,也是必要!) 。~~ 總結:回到原問題的如何? 某甲傾向是先依正規禪宗參禪求開悟(只精研各了莪經文,則要特別注意是否只是文字禪的"解悟",而非真"觸證"的開悟,如未悟前的德山宣鑑禪師,挑了一大擔畢生力作的解經 青龍疏抄,卻過不了 婆子奌那個心這關的解悟!),分清楚各別8個識後,才可能有與更多的意根相應的實際觀行。 當然要先觀行意根也行,最好有真善知識相助,只是效果肯定會差些。 誠懇希望 這回答能幫到您。 吉祥如意。 南無阿彌陀佛

  • 3 # 13328838197

    我們可以分成心,意,識,心即是如如真心,第八識。意即是意根,第七識,執著識。識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那麼觀意根,意根產生意識,同時執著笫八識含藏的一切種子,觀意根本虛妄,不斷提醒,妄心告訴妄心,修正自已。

  • 4 # 解脫般若唯識

    觀行首先是需要禪定,在禪定中,意根少攀緣,意識專注思惟,意根配合,然後深入到意根,以意根為主,日夜不斷的懸掛此念,最後就能觀行成就。具體方法如下:

    比如說現在要參究意根是否是舍受這個問題,有個話頭或者是事例,比較長一些,如:人在非常高興時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在生氣時惡語相加、大打出手。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些身行和語行,是意根主導指揮造作出來的,裡面有身識和意識的參與,還要眼識和耳識的參與,幾個識共同合作,出現了這些身行和口行。既然是意根指揮主導造作出來的,那意根為什麼要指揮造作出兩種不同的身行和口行?為什麼高興時,意根指揮造作手舞足蹈,表明了自己的高興和興奮,為什麼生氣時惡語相加,表明了自己的嗔心氣憤?意根是否在高興時不高興,只是舍受,是否在生氣時不生氣,也是舍受?意根沒有高興的情緒和生氣的情緒反應?如果意根沒有高興的情緒,不覺得快樂,為什麼還能主導六識手舞足蹈?如果意根沒有不高興的情緒反應,沒有苦受,那麼生氣時為什麼還能主導六識大打出手?

    這些問題雖然長一些,但是意識要仔細思惟分析,把這些語言當中的意思都了別清楚透徹,這時是有語言文字和聲音形象的,心裡要反覆出現語言文字相。意識把這些語言的意思在表面上弄明白以後,就要把這些意思凝聚成一個點,無形無相,交給意根,然後心裡就深深懸著這個無形無相的意思,這是意根的思量方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靜悄悄的,深深的,連續的,朝也斯,暮也斯的,絕不移轉的,最後夢裡夢外都不放棄的,這就是意根的參究,以意根為主,意識為輔。前邊在思惟理解語言文字內容時,是以意識為主,意根輔助意識,現在正好相反。這就是真正的參禪方法,是真正的參究功夫,因緣一到,必能破參,找到答案,證解心中所疑,疑情大開,參禪證悟。

    意根在參究意根的功能體性時,也沒有意根和自己的概念,不與概念和文字相應,沒有語言和廢話,直直白白,簡簡單單,利利落落,直趨中心和重點。祂可以不影響吃喝拉撒,不影響行走坐臥,不影響五陰的正常生活活動,只是沒有雜念,沒有更多的心思,比較專注,不雜用心。

    這是意根參究自己,參究如來藏也是如此,參究任何法義都是如此,無論有多深的法義,都要如此做功夫,都要如此用功。意識和意根互相緊密配合,如來藏當隱形助手,無名的資助者,供養參究所用的一切所需和給養。

  • 5 # 清水清音

    這個問題本身可能會有些問題!

    一,何為意根:意根是統攝前五根的,即眼耳鼻舌身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的因緣與法境相合而有意識。比如:當看到藍色的東西,你的意識會根據經驗,此是藍色,我很喜歡!這個過程就是意識作用的結果,在根塵識生觸的時候,色受想行識一動俱動,完成生命的動態過程!這一切,都是意根緣法境而產生的意識的結果!而這一切是包含了想陰與行陰的過程的!結果就是讓生命確認了“我”之所見!意根不是一個獨立的形態,他是由前五根發生作用,由意根來與法境相緣來呈現名色法的動態展示!

    二,何為觀行:觀行不是“我”在觀行。客觀講,沒有正見是很難正確觀行的!簡單的講,觀行是如實的覺查身心狀態,即覺查生命的動態是如何發生的。比如,你觀察呼吸,要做到對呼吸的如實了知,整個呼吸過程的細節都要觀察到,這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行禪也是如此,如實的覺查身體的每一個細節。沒有一定功夫非常難做到!要點在於,你不能有“我”觀察到的念頭!不是你觀察到,是身心在這樣發生!它不是“我”觀察到的,是“它”在這樣發生!如此,若能持續的如實覺知身心狀態,即為禪修。

    供有緣人參考吧!

  • 6 # 如來藏4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 這裡呢主要就是講這個身根對觸塵。講到了觸塵這個法,有的人呢,他理解為耳朵聽見聲音啊這個聲音是聲塵。那麼呢啊身體能夠觸碰的東西身體觸物的時候,比如說身體碰到了桌子,這個桌子就是觸塵,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一定要注意觸塵是指離合的這種感覺。啊不是指你身體能碰到桌子這個桌子就是觸塵,不是!是指離合的感覺!這句經文是佛對阿難說啊,比方說有一個人啊這個人一隻手呢是冷的,另一隻手呢是熱的,他用這隻冷手去觸控這隻熱手的時候,「若冷勢多,熱者從冷」就是指如果冷的這隻手啊非常的涼,那麼兩隻手合在一起的時候,啊「熱者從冷」那麼熱的這隻手的溫度會跟著下降,「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果熱的這隻手的溫度高呢?那麼冷的這隻手啊,將會隨著熱的這隻手也逐漸變熱。大家注意一下這兩隻手一隻冷的一隻熱的,如果兩隻手不合起來的話,能不能感到冷或者感到熱啊,不能感到。你能夠感到手啊冷,感到手熱。或者是感到這個手非常的啊嫩滑,或者是這個手啊感覺非常的粗糙,啊這就是觸覺。再往下看【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如是以此」就是由此可知啊,「合覺之觸」就是你的雙手合起來的時候有冷、熱相互攝入的這種感受,「顯於離知」啊怎麼叫“顯於離知”呢?就是說如果沒有你兩隻手離的話,那麼你雙手合也不能感受!離有離的感受;合有合的感受;離與合的感受是不同的!你必須要透過離合你才能感覺到冷熱啊、澀滑啊等等。在這裡要注意!離合啊這個是屬於‘塵法’,不是屬於‘心法’。冷、熱、離、合,都是觀照為無情。我們現在是講到六入裡面的這個身根;在六根裡面,只有意根是屬於心法。其他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屬於色法。 「涉勢若成」‘涉勢’就是這兩隻手啊合到一起,造成了冷熱之相,或者澀滑之相,形成了這種形式,「因於勞觸」‘因於’啊就是行成語的意思;‘勞’呢是指心勞,‘勞觸’就是已經形成了心勞之苦啊!心裡有了這種能夠觸的這種觸覺;這個觸覺也就是身入,身體的身,進入的入。「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就是包括的意思;“兼身與勞”這裡的‘身’包括這個肉團身這個身根,也包括這個觸覺;“兼身與勞”這裡的‘勞’是指‘勞相’了,就是冷熱啊、澀滑啊種種的現象,凡是透過觸啊能感受到的東西;「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是指這些呀統統包含在內,都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隨緣變現出來的形象。你的身根,包括你的觸覺,包括這個冷熱現相,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的,這些都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當中本有的。比如說我們還用拳頭變為手掌來打比方,拳頭可以變成捶子相,也可以變成剪子相,也可以變成手掌相啊能夠變出無量相。這個拳頭你就可以觀照為菩提!變現出來的錘子、剪子、手掌這些都是勞相。那麼你能變的這個‘變’,就是瞪發勞相中的‘瞪相’,‘勞相’與‘瞪相’都是我拳頭本有的東西。變出的這些‘無量相’當下就是拳頭。啊當下就是菩提!而且還要知道在沒有變現之前,這個‘菩提’當下就是‘勞相’;也就是說在沒變之前,拳頭當下就是錘子、就是剪子、就是手掌。所以大家想一下?如果你不明白如來藏一心三藏的道理啊,你講這個《楞嚴經》啊你會發現非常的難講!《楞嚴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這個如來藏一心三藏道理。在《楞嚴經》第四卷做出重點開示,如果你不知道一心三藏的法理,啊這個《楞嚴經》你是無論如何也講解不出來的!啊後面你會越講越亂。有一點大家要區分開,不是說我們講出來的一心三藏,用這個一心三藏來把《楞嚴經》給解出來,啊不是這個!而是這個《楞嚴經》就是講的如來藏一心三藏道理。所以呢你不知道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講解不了《楞嚴經》!一心三藏的法理大家要仔細觀照,不能只看幾次就認為自己全都明白了。有的時候你雖然心裡明白了,但是呢如果讓你講給別人聽的話,你還是覺得非常的難講,要想把這個道理講明白啊也是非常困難,就看你有沒有完全的理解透徹!《楞嚴經》難就難在:(一)是這個如來藏一心三藏法理,啊非常的不好講解也不好理解。(二)呢,《楞嚴經》啊是採用邊破邊立的這個方法,如果你只看前面不看後面的話,你就不知道前面這個觀點佛雖然立出來了,但是後面呢佛又給破掉了;破掉的同時呢,又把大眾往第一義諦法上去引導!所以說聽經的人如果很馬虎,啊聽了《楞嚴經》前幾段乃至前幾卷而不聽後面的,他就不知道《楞嚴經》的真實義到底是在講什麼道理!這是《楞嚴經》的第二個難點。第(三)個難點,《楞嚴經》涉及到藏教、通教、別教、乃至圓教,各種不同的境界來進行講解;如果你不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話,你就不知道那一段經文是佛方便說,那一段經文是佛的最終引導是究竟說,就容易曲解《楞嚴經》的真實義。第(四)個難點,《楞嚴經》難講就難講在它是(般剌密諦法師與房融宰相共同完成這部經的翻譯)般剌密諦法師呢他是精通佛法,但是呢他不懂漢語!啊可以說成是個書呆子;而房融宰相呢他懂得漢語,但是呢他不懂佛法,相當是一個佛呆子;這個《楞嚴經》本身就這麼難懂,再經過一個佛呆子再加上一個書呆子在一起配合,使的《楞嚴經》的語言變的非常令人難解。基於以上幾種主要原因,所以大多數修行人啊只要你一提到《楞嚴經》他第一印象就覺得看不懂,越聽越迷糊!【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 這段經文是在講“觸覺”是怎麼樣產生的。它是由於‘離’‘合’二種妄塵,這兩種妄塵呢是有對待之勢,兩種妄塵對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作用,於是呢就感覺有必要 要形成這個身根,來觸;所以這個“身根”就形成了。這個“身根”呢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所變現出來的。這個‘觸覺’呢,就是我們能覺得這個‘覺’,或者你可以理解為能覺得‘能’,能與覺是一個意思。這個‘覺’呢是一種能量,它就居於我們的‘身根’當中;叫“發覺居中”!這個觸覺它居於我們的身根當中,因此我們身體能夠感覺到。「吸此塵象」這就是在講我們的這個真心啊,在對外面的這兩種妄塵啊起反作用;前面先是離合這二種妄塵發覺來成就這種見性,也就是說來成就我們的這個觸覺,之後呢我們這個觸覺呢?再來吸此塵象,再變成我來吸收你了,吸收這個塵象;就產生了能感覺的這個東西叫觸覺,也叫知覺性,也叫身入,也叫見性,也叫見分,也叫覺精,覺性,覺分啊這些名字。【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這裡是講我們的這個觸覺,如果離開了離合兩種妄塵的話,也就是說啊在這個因緣分散的時候,這個觸覺它也不存在。「畢竟無體」就是沒有實體!這裡注意這個「違順」,所謂的順,比如說啊這個手比較的細嫩,搓起來感到非常的順;那麼這個手如果是勞動的手呢?手上就會有繭,手搓起來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的粗糙啊,叫違;這是所謂的「違順二塵」。這裡的「離合違順」這四個講成塵也可以的,離的時候無違與順,合的時候才有違與順。這句經文是講我們的觸覺,是由‘離’‘合’違順這個因緣和合,而顯現出來的。大家要注意!‘觸覺’並不是因為離合違順它們所生出來的。而是由於離合違順這個因緣和合,所以呢‘觸覺’出來顯現,並不是它們所生出來的。在第一義諦法中來講,這個無相,其實呢就是真體,它清淨到離一切的相,但是你要知道它離一切相不是那種斷滅空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它在離相的當下就是即一切法;叫即離即即,空如來藏當下就是不空如來藏。所以它雖然是無形無相,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體,無體而真實存在的東西,是不是就是有體啊?啊就是體呀!【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 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當知是覺」就是說我們的這個觸覺啊,「非離合來」這個觸覺啊這個見性,不是從離合這二塵而生出來的;「非違順有」也不是因為違順而生出來的;「不於根出」觸覺也不是身根生出來的;「又非空生」更不是虛空所生出來的。「何以故?」為什麼呢? 【若合時來,離當已天,云何覺離?】 如果說觸覺是由“合”而生的話,那麼當“離”來的時候啊‘合’就不存在了;啊‘合’不存在的當下 隨之這個‘觸覺’也就不存在了,也滅掉了。既然‘觸覺’都已經沒有了,那你就不能感到‘離’的那個感覺!既然你不能感到‘離’,你就沒有辦法知道‘離’,啊叫“云何覺離”?這裡大家要明白!這個觸覺呀第一念是知覺,等你感到啊真涼啊、真熱啊,這個時候呢已經變為意識心了;啊第一感覺是離合才有的,要明白。【違順二相亦復如是。】 也就是說觸覺也不是由違順而生出來的。道理呢和前面所講的觸覺不是離合二塵所生,這個道理是同理。打個比方來講吧!比如說啊:這個觸覺是由‘順相’而生出來的,那麼當‘違相’出來的時候呢,‘順相’就不存在了,‘順相’不存在的這個同時你的這個‘觸覺’就已經滅掉了;你‘觸覺’都已經沒有啦,都已經滅掉了,你怎麼能感到啊現在的這個‘違相’呢?所以你就不能感到這個‘違相’!這個違相的這個手指粗糙啊,你就不能感受到,你不能感受,也就是說你無法知道這個粗糙。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這就是說,如果‘觸覺’是有身根所生出來的話,啊這個肉團身它本來就是無情物,無情物沒有覺知性不能感覺;既然是無情物不能感覺,那麼一定就沒有‘離、合、違、順’這四種個別性存在。也就是說這個肉身與‘離合違順’四相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那麼你的這個‘觸覺’是由這個身根所生出來的 就也同樣沒有‘離合違順’這四種個別性存在。那麼你的這個‘觸覺’還叫觸覺嗎?就不叫‘觸覺’了!觸覺之所以叫‘觸覺’,是因為它能夠去分別出外面的這種~離啊、合啊、違啊、順啊這種感覺,你連這種感覺都不能分辨,啊這就不叫‘觸覺’;還談什麼離合違順啊?啊沒什麼意義存在!「則汝身知,元無自性」這就是講:肉身這個無情物,既然都沒有‘離合違順’這種能知的自性存在,所以呢有這個肉身所生出來的這個觸覺,它也沒有‘離合違順’能知的自性存在。【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段經文就是講:如果說‘觸覺’是虛空所生出來的話,「空自知覺,何關汝入?」那麼就變成了虛空自己有這個知覺性,虛空自己能夠感覺到,「何關汝入?」那與你有什麼關係呢?那麼與你的這個‘觸覺’有什麼關係呢?啊根本沒有關係!所以要明白!這個‘身入’啊也就是這個‘觸覺’啊,是虛妄的,‘虛’代表離塵無體,啊它沒有孃家,啊也沒有什麼父母。‘妄’是指雖然它是無形無相的,但是你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它存在,啊,叫妄;也可以理解為隨緣乍現,隨緣顯現,啊都可以。「本非因緣」是指我們的這個‘觸覺’啊,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啊本來就有這個東西,說白了它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佛已經把這個觸覺歸入到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裡了,啊所以才講它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就是說它不是因緣和合的產物,而是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非自然性」也就是說這個‘觸覺’啊,啊就講我們這個真心本來面目啊,它是由於因緣和合 它出來表現,叫隨緣顯現而已,所以呢叫非自然性!說明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因緣出來顯現的。所以這個‘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就是在描述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的這個存在,‘本非因緣’就是指顯真,‘非自然性’是顯妙用。大家想一下?平時的時候,風吹到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啊,這是為什麼?是因為這個風塵啊與我們的這個身體啊合起來了,這個‘合’是離合的合,有了這個合,你才能感受到風吹到身上的感覺。那麼光有合,你能不能感覺到風啊?也感覺不到,啊你的身體一定是和這個風,和這個東西合起來馬上又分開了,啊必須有離有合,必須有這個離合二塵,你才能感覺到這個風,才能有這個風吹到身上的這個觸覺!所以說這個‘觸覺’是不能離開‘離合二塵’而去存在的。要明白!觸覺是隨著離合二塵,啊它隨緣出來乍現,出來表演,而不是離合二塵所生的。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胖迪和baby,你認為哪個演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