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睡覺的醒一醒
-
2 #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糖尿病低血壓的有什麼危害,相對於正常人血糖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才能保持身體正常運轉,糖尿病患者就是血糖過高,糖尿病患者要降低血糖,專家表示糖尿病血糖過低危害很大。
糖尿病血糖不可過低
糖尿病患者在藥物或胰島素降糖期間通常會認為:“血糖越低越好!”但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事實上,對正常人體而言,血糖需要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內,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過低的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傷害是非常嚴重的。
目前血糖控制的理念是降低高血糖、防止低血糖、減輕血糖波動。亞太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標中,對空腹血糖和非空腹血糖作了如下界定:空腹血糖4.4—6.1毫摩爾/升,非空腹血糖4.4—8.0毫摩爾/升為理想水平;二者分別大於7.0和10.0毫摩爾/升為控制較差。
由於低血糖對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嚴重,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將血糖監測和醫學營養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和糖尿病教育,一起列為糖尿病治療的五大要點。但臨床中常會見到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只檢測空腹血糖,而忽視了對餐後血糖的關注。
研究表明,餐後2小時血糖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甚至大於空腹血糖。因此,監測餐後血糖對預測及評價慢性併發症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低血糖危害大
此外,監測餐後血糖也是為了評價和改進現有的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方案,防止降糖藥物劑量過大造成低血糖。一次嚴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抵消之前把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所帶來的所有益處。
嚴重低血糖時,由於血管收縮、血小板凝集作用增加,可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引起缺血性偏癱,造成意識障礙並進而引起摔倒、外傷、骨折等嚴重損壞。
-
3 # 劉明瀟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或磺醯脲類藥物治療時的一種常見併發症,可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如駕駛、工作以及休閒活動。除了突發事故和人身傷害以外,低血糖還可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對低血糖的恐懼可能導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和血糖控制的失敗。
英國 Edinburgh 大學的 Frier 教授曾主編《Hypoglycaemia in Clinical Diabetes》(2014 年出版)一書,結合他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臨床診治中的豐富經驗撰寫了本綜述,並發表於 2014 年 10 月的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雜誌。
低血糖的定義
美國糖尿病學會工作小組已經界定了多種形式的低血糖症,並將低血糖症定義為血糖低於 3.9mmol/L(70mg/dl),此外,還將血糖在 3.2-3.9mmol/L(58-70mg/dl)之間定義為生化低血糖症(biochemical hypoglycaemia)。
但是,這個區間的血糖值在飢餓狀態時經常出現,其臨床意義尚有爭議。因為低血糖診斷標準的不同,不同的流行病學研究很難獲得統一,再加上人群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差異等,使得利用 meta 分析對已有研究進行總結變得比較困難。
1 型糖尿病患者平均每週發生 2 次低血糖症,其中,嚴重低血糖的發生率約為~30%,且患病時間越長髮病風險越高。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低血糖風險比 1 型糖尿病患者低的多,但隨著胰島素治療的延長,發病風險逐漸增高。低血糖出現的頻率與血糖波動的程度(包括每天血糖波動的幅度和頻率)有關,但是糖化血紅蛋白並不能夠完全反映每天血糖波動的程度。
由於睡眠掩蓋了低血糖症狀,因此夜間低血糖容易被忽略。1 型糖尿病患者 50% 的嚴重低血糖均發生於夜間。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連續血糖監測發現,約 50% 的患者出現過生化低血糖症,而未成年 1 型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比例更高達 80%。
低血糖的臨床意義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與多種臨床疾病相關。低血糖可影響日常生活,可帶來不適症狀和負面情緒。大多數低血糖輕微發作是一過性的,能夠很快自愈。但是即使輕微的神經低血糖(neuroglycopenia)也能夠影響認知功能。
一過性的低血糖症狀也能夠影響患者做家務或者工作的效能。例如,司機在駕駛時發生低血糖會導致車禍。身體失去平衡、共濟失調、視力障礙或者意識障礙會導致摔倒和受傷,造成骨折或者關節脫位。嚴重的低血糖還可以導致昏迷、癲癇和卒中。
低血糖短期效應造成的損害往往預後較好,而與低血糖有關的長期效應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工作時發生低血糖可能會比較危險,而且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禁止從事某些危險工作。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糠尿病患者(包括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患者)不適合駕駛汽車,在許多國家糖尿病患者禁止考取駕照。低血糖也會影響學習、社交和體育鍛煉等活動。
低血糖會對糖尿病患者的行為和自控能力產生長期的影響。糖尿病患者及其親屬普遍存在對糖尿病的懼怕心理,這影響了患者的血糖控制,導致刻意地減少胰島素用量和過量攝食。此外,嚴重低血糖能夠導致婚姻和家庭不和諧及個人的人際關係。
低血糖的心血管效應低血糖後繼發明顯的自主神經系統啟用是一種調節血糖至正常水平的反向調節機制,交感腎上腺系統興奮也可以導致與低血糖有關的自主神經系統症狀。交感神經興奮以及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可導致明顯的血液動力學改變,因而對心血管系統造成明顯的影響(表 3)。
心臟負擔增加可導致原本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臟負擔驟增,並導致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當低血糖急性發生時,患者血管會舒張以降低中心動脈壓;但是隨著糖尿病患病時間延長,血管壁的彈性下降,再發生低血糖時患者的血管反應就會變差。
心肌缺血
儘管臨床證據尚不確鑿,但是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導致低血糖能夠帶來心臟缺血。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連續血糖監測和 24 小時心電監測發現,患者發生低血糖時會帶來心肌缺血的反應。
心律失常
低血糖可影響心臟復極化和電生理活動,可導致心電圖改變,包括 ST 段和 T 波改變,以及 QT 間期延長。交感腎上腺神經興奮和兒茶酚胺導致的血鉀降低可能是低血糖導致心電圖改變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導致的心律失常中,房顫最為常見。對 2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連續血糖監測可發現,無症狀的低血糖(<3.1 mmol/l)可導致室性心律失常,在夜間尤為明顯。一項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進行的研究還發現,低血糖症可導致心動過緩,有時還伴有房性或室性早搏。
低血糖對腦功能的影響腦對低血糖最為敏感,因為糖是腦組織的唯一能量來源,低血糖時可迅速出現腦功能損傷,稱之為神經低血糖症(neuroglycopenia)。此時多項認知功能可能被累及,特別是注意力需求任務,以及需要快速反應和複雜傳遞過程的任務。當血糖恢復正常後,認知功能完全恢復的時間有可能會超過 60 分鐘。
低血糖造成的急性損傷多與認知功能障礙有關。例如,認知功能障礙可帶來不穩定和非理性的行為,意識混亂並影響視力和平衡,導致摔倒或事故,或者更為嚴重的神經系統障礙。
腦電圖(EEG)改變
低血糖主要造成腦前部 EEG 改變。未成年 1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也出現 EEG 的不正常,癲癇樣電活動更加頻繁,theta 波發生改變。一些低血糖導致的腦電圖改變,如 theta 波的改變,會在血糖恢復後一段時間持續存在。某些改變會永久不可逆,特別是反覆出現嚴重低血糖。低血糖導致的癲癇可觸發心律失常導致猝死。
腦血流改變和腦缺血
當急性低血糖發生時,腦前額葉血流增加以增加葡萄糖供給。1 型糖尿病患者反覆出現嚴重低血糖時,區域性的腦血流改變變得永久不可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偏癱是低血糖症的主要表現,特別年齡偏大的老年患者伴有腦血管疾病時。
腦神經功能障礙
低血糖有可能導致有臨床症狀、有認知損傷和影像學改變的區域性腦神經功能障礙,但是發生率極低。神經影像學檢查發現,低血糖可造成大腦可逆的功能性改變。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並沒有在神經影像學改變和神經行為或認知能力改變之間建立聯絡。
認知功能減退
反覆出現的嚴重低血糖是否能夠對患者造成永久持續的損害取決於患者的年齡。發生 1 型糖尿病的兒童對於神經低血糖症非常敏感,低血糖造成的神經損傷與糖尿病本身造成的神經損傷有明顯的不同。
-
4 # 突發應急
如果低血糖患者和身邊的人缺乏知識,不懂應急處理方法,造成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造成生命的危險!糖尿病患者因藥物過量或未準時進食飢餓引起低血糖,如感覺心慌,盜汗,手腳發抖無力,語言不清,休克等!實際很簡單,身邊人如發現該情況立即給予一兩粒果糖含於舌下即可緩解
-
5 # 精靈醫生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當下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一直在不斷的增加,據報道已經有約1億的糖尿病患者,然而對於多數人來說只知道高血糖對身體是有害的,關注的也只是如何有效的降低血糖,甚至於認為血糖越低越好。殊不知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風險是非常大的,而且可以反覆發生,輕者也需只是身體上的一些不適,重者則可能危及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如問題中所說的低血糖對於糖尿病人的危害可能更大。
這裡先大致介紹一下低血糖症。臨床上一般將血漿葡萄糖濃度低於2.8mmol/L診斷為低血糖症,其主要有兩方面的臨床表現:一方面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這與低血糖後反饋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提升血糖的反應有關,主要表現為出汗、顫抖、心悸、面色蒼白、心率加快等症狀;另一方面為腦功能障礙的表現,這主要因為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能量主要來源於血糖,因此一旦其降低之後,大腦的功能就首先受到影響,初期表現為精神不能集中,思維和言語遲鈍,加重後可以出現頭暈、嗜睡,再嚴重可以出現幻覺、躁動、行為異常,在加重可以出現昏迷,甚至影響人體延髓的生命中樞,最終導致死亡。
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症有一些特殊。前面提到臨床上將血糖低於2.8mmol/L診斷為低血糖症,但對於很多糖尿病患者,已經出現上面提到的低血糖症狀了,實際上血糖也並未達到這個標準,這主要是由於軀體已經適應相對高的血糖狀態,如果突然降低也會導致低血糖症狀的發生,這種情況臨床上稱之為低血糖反應。
糖尿病患者造成低血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對於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其主要表現為胰島素分泌的峰值延遲,因此一些患者在進餐後一段時間之後會有低血糖症狀的發生,這種情況多較輕,可以透過調節飲食的量與次數來預防;其二,對於應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飲食與胰島素的配合是保障血糖穩定的關鍵,有些患者注射了胰島素,但是飲食沒有達到相應的量就可能出現低血糖,有時這種情況比較嚴重,甚至於危及生命,因此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身邊一定要常備有方糖之類的東西,一旦發生低血糖反應立即予以應對。
-
6 # 馬博士健康團
“三高”之一的高血糖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慢性病,中國是糖尿病大國,患者人數居世界首位,據統計,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超過1億。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最典型的特徵是血糖水平高,特別是餐後高血糖。這種現象擾亂了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因而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長期高血糖會對多個重要臟器產生危害,包括心臟、大腦、血管、神經、腎臟、眼睛等,帶來各種併發症,嚴重危害糖尿病人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但是,很多糖友只密切關注自己的血糖是不是高了,生怕哪次吃多了血糖上去了,甚至過量服用降糖藥,以致反覆出現低血糖。殊不知,研究表明,反覆低血糖的慢性應激會使機體交感神經張力增高,促使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程序加速。而且,頻繁出現低血糖-高血糖的波動,會加速胰島功能衰竭,使病情惡化,血糖更難控制。
糖尿病患者一天內的血糖濃度是呈鋸齒形不斷變化的,餐後血糖會快速升高,服用降糖藥或應用胰島素之後,血糖逐漸下降,又容易發生低血糖。在飲食不注意、生活方式不健康、過量服用降糖藥等情況下,血糖水平會發生大幅波動,而血糖不穩定導致各種慢性併發症的危險性遠遠超過血糖絕對水平本身的作用。
因此,糖友們要採用科學方法控制血糖,透過控制飲食、加強運動、科學用藥等手段,將血糖穩定在正常水平,儘量避免血糖大幅波動,不宜過量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
盧士軍 營養學博士
-
7 # 大蠍子王
人體自身產生的胰島素有雙方向調節功能。飲食運動控制、吃藥或用人工合成的胰島素,只是單向調低血糖功能,沒有調高功能。故得糖尿病,必會有低血糖。時時帶水果糖果巧克力即可。血糖高或低都很致殘殘死。
-
8 # 康復科岑醫生
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低血糖”的體驗,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及時進食,一般不會遺留任何軀體或智慧方面殘疾。但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低血糖的危害就不一樣了,可能會造成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增加死亡風險,且相對於高血糖來說,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和兇險的,常常以分鐘或小時來計算。有專家認為一次嚴重的低血糖給糖尿病患者身體帶來的危害,會抵消一輩子控制高血糖所帶來的益處,可見低血糖的危害遠遠大於高血糖。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比年輕患者更容易發生低血糖,所以低血糖更加值得糖尿病患者重視。為此,小編總結了一些低血糖的預防和急救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識別低血糖正常人的血糖透過肝臟、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維持在一個相當狹窄的範圍內,不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其低限一般不應低於3.3毫摩爾/升,當血糖值低於2.8毫摩爾/升,就會出現低血糖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值低於3.9毫摩爾/升就是低血糖。低血糖典型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飢餓心慌、大汗淋漓、疲乏無力、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頭痛等,如果血糖更低,或者持續低血糖的時間更長,患者就會出現精神和意識障礙,如找不到地方、認不得人,甚至胡言亂語,喜怒無常、暴力傾向等,再嚴重者就會發生昏睡、抽搐,甚至昏迷而危及生命。
另外,久病體弱、反應遲鈍、長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合併多種糖尿病併發症,尤其是植物神經病變者,常常達到低血糖的生化標準,但卻沒有任何察覺的症狀,或者症狀很輕微而不引起患者的警覺。且往往無症狀低血糖不能及時處理,很容易誘發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在睡眠中更因沒有察覺而昏迷不醒,所以長病程的患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併多種併發症者,應該自備一臺血糖儀,定期監測血糖。
二、預防低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發生低血糖主要沒有掌握好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這三條原則,如進食量不夠,該進食的時候沒有進食,該加餐的時候沒有加餐,或者藥物使用不合理,或者運動量增加時沒有及時調整飲食和藥物,或者飲酒過度等等,因此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應自備血糖儀,定期監測血糖。另外,有些藥物效力強勁,如優降糖或含有優降糖的消渴丸等,降糖作用都比較強,從降糖角度來說這是它們的長處,但濫用這些藥物是造成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為了預防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具體方法如下:
1、自備血糖儀,定期監測血糖:糖尿病患者應該養成定期監測血糖的習慣,尤其是應用長效或中效胰島素、口服長效降糖藥的患者更應該注意監測血糖變化情況,並且最好記錄一下發生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具體時間(具體到幾點幾分)、食量、食物種類、運動時間、藥物的使用情況等,這樣可以尋找自己血糖變化規律,做到有備無患。
2、飲食、運動、用藥要規律:糖尿病治療講究飲食、運動、用藥的規律和相互配合,要定時定量,不能隨意。另外,糖尿病患者最好要按時進食,如不能最好吃一些隨身攜帶的速食品或其他能獲得能量的食品,如餅乾。
3、識別低血糖症狀:如前文。另外,低血糖常常發生於降糖藥物作用的高峰、活動後、餐前、睡前和夜間,應該留心是否有低血糖症狀,可在這些關鍵點檢測血糖,必要時需適當加餐並減少活動量。
4、做好準備:俗話說”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就算我們做好了一切,低血糖也可能會發生,所以平時糖尿病患者最好隨身攜帶兩樣東西,以利於低血糖的救治:一樣是速食品或糖果和水;另一種是病人卡,卡上說明本人是糖尿病患者,並註明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和聯絡人電話、平時使用的藥物和就診的醫院、病歷號等,並在卡片上可作以下說明:“我是糖尿病患者,如果發現我行為怪異或者神志不清,可能是發生了低血糖,請儘快將我衣袋中的糖果放在我的口中,並按卡上所述的地址和電話與聯絡人聯絡,同時儘量送我到醫院進行急救或者打120,謝謝。”
三、低血糖如何急救低血糖不僅會給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而且可能會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導致病情波動,所以得了低血糖,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具體如下:
1、對於發生一般低血糖症狀的患者,應測一下血糖,若是低血糖,就應該迅速進食任何能使患者迅速脫離低血糖症狀的食品,如餅乾、糖果、麵包、饅頭、蜂蜜、糖水、含糖飲料,甚至是白糖等。若是還是未能緩解可再次食用,如果仍不能緩解,則需要立即就醫。值得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終生都需要控制飲食,唯獨發生低血糖時不用控制,不要因害怕進食糖果影響血糖,使血糖升高。另外,如果因條件所限不能測血糖,只要出現低血糖症狀都要先按低血糖處理。
2、對於已經發生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應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及時就醫。這個時候不要試圖進食任何東西,以免誤吸引起窒息。當然如果是有經驗的人,也可以在患者舌下放一小勺白糖,或一塊方糖,但必須嚴密監護,謹防誤吸。
3、在低血糖治療恢復後最好在觀察一段時間,同時尋找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及時有針對性的採取預防措施。
總之,低血糖的危害遠大於高血糖,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一種急性的併發症,值得警惕,發生低血糖要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757~761
-
9 # 手機使用者61922208368
低血糖的危害
如果患者出現低血糖昏迷過久未被及時搶救可造成死亡。
低血糖還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統,增加心腦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的危險性。
低血糖反應如果長期反覆發作,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造成腦功能障礙。
反覆發生低血糖會使病情變得難以控制。因為低血糖時,體內的升糖激素會增加,導致低血糖後反跳性高血糖(蘇木傑反應),造成血糖波動。
低血糖對人體是有害的,尤其是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有時更甚於高血糖。因為老年人對低血糖往往不敏感,發生低血糖時常常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且老年人多有心腦血管疾病,一旦發生低血糖而又沒及時發現,往往會導致嚴重後果。
低血糖通常的表現
意識改變;行為異常;頭暈和震顫;癲癇發作;突發的偏癱。不僅如此,發生於老年人的低血糖還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腦血管意外等併發症,尤應小心。急性低血糖還可引起腦水腫,長期慢性低血糖可導致智力下降,加速痴呆程序。
低血糖患者飲食要注意什麼
1、少吃多餐。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一天大約吃六到八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點心也會有幫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種類,不要經常吃某種食物,因為過敏症常與低血糖症有關。食物過敏將惡化病情,使症狀更復雜。
2、應加以限制的食物要嚴格控制。嚴格限制單糖類攝取量,要儘量少吃精製及加工產品,如速食米及馬鈴薯、白麵粉、汽水、酒、鹽。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如葡萄汁混合50%的水飲用。也要少吃通心粉、麵條、肉汁、白米、玉米片、番薯。豆類及馬鈴薯一週可以吃兩次。
3、增加高纖維飲食。高纖飲食有助於穩定血糖濃度。當血糖下降時,可將纖維與蛋白質食品合用,如麥麩餅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醬。吃新鮮蘋果取代蘋果醬,蘋果中的纖維能抑制血糖的波動。纖維本身也可延緩血糖下降,餐前半小時,先服用纖維素,以穩定血糖。兩餐之間服用螺旋藻片,可進一步地穩定血糖濃度。
關於低血糖的幾大誤區
誤區一:發生低血糖時症狀都一樣。臨床觀察發現,不同年齡段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的臨床表現並不完全一樣。嬰幼兒及低齡兒童低血糖常常表現為哺乳困難、哭鬧易驚、易激惹、面色蒼白、出冷汗、注意力渙散、噩夢連連、遺尿等,發生在夜間可表現為尿床等,症狀缺乏特異性,必須細心觀察方能發現。成年人發生低血糖往往症狀比較典型,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飢餓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無力等。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經缺糖症狀作為突出表現,如嗜睡、意識障礙、偏癱、癲癇樣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誤診為急性腦卒中。
誤區二:所有低血糖皆與糖尿病有關。雖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但並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島B細胞瘤、某些胰外腫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腎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也可導致低血糖。
-
10 # 心血管守護者貢鳴說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難以避免,其危害大、併發症嚴重,應儘可能減少發生次數
2005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低血糖工作組對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標準重新規定,血糖≤3.9mmol/L 時應立即對症處理,此時機體的進一步損傷可能已發生,與傳統低血糖的概念:血糖≤2.8mmol/L,相距甚遠
一次嚴重的醫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會抵消一生將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所帶來的益處。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生低血糖可誘發心肌梗死及腦卒中、嚴重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發生在夜間則更危險,無感知、未及時搶救造成嚴重腦損傷,極易導致死亡。反覆低血糖- 高血糖惡性迴圈可加速胰島衰竭,促使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程序加速,反覆發生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反應遲鈍、甚至痴呆。即便是輕微的低血糖對老年患者也可引發摔傷以致骨折等,造成患者心理恐懼和家庭經濟負擔。此外低血糖還可降低患者對血糖控制達標的積極性
血糖自我監測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內容,由於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相互抵消,可能會造成血糖控制良好的假象。動態血糖監測圖譜發現老年患者低血糖發生頻率增加,多發生在夜間,低血糖持續時間較長,無症狀低血糖發生率高,故應選擇餐時血糖調節劑;需要胰島素治療時應選擇短效、超短效或長效胰島素,從小劑量開始,強調個體化治療。選用有相對選擇性的β 受體阻滯劑,以降低發生低血糖的危險性。研究顯示,血糖控制越嚴格,低血糖發生率越高,力爭HbAlc達標,更要減輕血糖波動,降低高血糖,防止低血糖。適當放寬老年人血糖控制的標準,以空腹血糖不超過8.0mmol/L,餐後血糖不超過11.1mmol/L,HbAlc不超過正常上限l%為宜。糖尿病病史長,已患心血管疾病(CVD)或處於CVD 極高危,我們推薦HbAlc≤7.5%,因此類患者發生或再次發生CVD風險明顯增加,低血糖風險較高。對於計劃妊娠的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目標值HbAlc<6.5%,如應用胰島素可適當放寬HbAlc目標值(<7%)以防止低血糖發生。孕期血糖控制,妊前糖尿病或妊娠期發現的糖尿病在不發生低血糖前提下,理想目標值HbAlc<6%
-
11 # 糖大夫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標準要高於正常人,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就可以判斷為低血糖。
一、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時,患者可能會有虛汗、腦暈、心跳加快、眼冒金花、顫抖、飢餓感、無力、手足發麻、說話含糊不清等種種不適。這些都是交感神經和中樞神經異常引起的表現。但是,在低血糖的初期,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類似症狀的,尤其是老年人,對低血糖的反應更為遲鈍,等到他們感覺不舒服時往往已經發生了嚴重低血糖。此外,如果血糖長期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發生低血糖時也不易被察覺,而長期的低血糖也會對人體產生傷害。
發生嚴重低血糖時,會引起煩躁、性格改變、定向障礙、癲癇發作等表現,嚴重時甚至可以引發昏迷。進展到此,由於意識的改變,患者無法自己應對低血糖。一旦陷入昏迷的窘境,若不採取適當的處理,會引起腦損傷,最終甚至引起死亡。
二、低血糖發生的高危因素1、老年人群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飲食不規律;
2、合併多種急慢性疾病(如肝腎胃腸腦垂體疾病)或長期重病臥床、難以自主進食的患者;
3、1型糖尿病人接受胰島素治療時,增加運動量,食慾減少而胰島素劑量沒有相應調整時;
4、接受降糖藥劑量及種類過多,尤其是使用胰島素、胰島素促分泌劑治療的糖尿病患者;
5、糖尿病患者飲食過少、運動量過大、空腹酗酒和空腹檢查時;
6、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後忘記進食的糖尿病患者;
7、同時服用B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磺胺類抗生素等導致低血糖藥物的患者;
8、沒有規律接受血糖自我監測習慣的糖尿病患者;
三、預防和治療低血糖的發生1、首先要制定適宜的個體化血糖控制目標,做好糖尿病患者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屬能有效識別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簡單的處理原則,瞭解自身服用降糖藥物及胰島素正確的服用方法,與自己的醫生保持密切的聯絡是減少和預防低血糖的首要途徑;
3、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接受胰島素/胰島素促分泌劑治療時、合併其他疾病、近期血糖波動大、飲食運動環境變化等情況下更要密切監測血糖。
4、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促分泌劑必須要在飲食和運動控制的基礎上結合血糖來調節劑量,不可盲目增加藥物及胰島素劑量;
5、一旦發生低血糖,輕者一般自行口服葡萄糖水或食物即可緩解。嚴重低血糖喪失神志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立即接受靜脈葡萄糖注射治療,應立即急診入院處理不可延誤。
6、糖尿病患者平時在自己的公文包裡放上一本糖尿病手冊,註明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萬一患者不幸在路上發生低血糖昏迷,周圍人地生疏,救護車趕到時可以根據患者資料,在第一時間推斷病因,為及時治療爭取寶貴的時間。
-
12 # brcc
根據健康搜尋引擎問上醫上的介紹,如果糖尿病低血糖未經治療,可能會出現嚴重症狀:
笨拙或跳動的動作;肌肉無力;說話困難或口齒不清;模糊或複視;嗜睡;混亂;驚厥或癲癇發作;無意識;死亡。 -
13 # 湖南醫聊
低血糖症容易引起意識障礙,並且與糖尿病症密切相關。下面透過長沙李先生的案例為大傢俱體介紹一下。
10月30日,長沙54歲的李向(化名)像往常一樣開車上班,其朋友張先生坐上了他的順風車。
行駛途中,張先生髮現交往多年、一向謙遜有禮的李先生突然變得對自己惡言相向,語無倫次,表情奇怪。
張先生有些緊張,多次勸李先生停車,均被拒絕。
終於,行車四十分鐘後,在一個車輛較少的相對安全地段,張先生強行讓李先生停了車,並通知同事一起將其送到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經快速的診斷與處理後,李先生終於慢慢清醒了。醫生詢問當時的情況,李先生告訴醫生,他對駕車從新開鋪行駛到暮雲附近的這段經過完全沒有印象。
(網路圖,僅供參考)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李先生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早餐前自測的血糖為3.6mmol/L,注射了餐前胰島素,進食完一小塊蛋糕後便開車上班了,等送到急診時為其測的血糖值僅1.86mmol/L,醫生考慮系低血糖症引起的意識障礙。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李湘主任(門診時間:週一、週三全天)解釋,低血糖的診斷標準正常人為血糖值低於2.8mmol/L,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診斷低血糖。
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1. 自主神經過度興奮的表現:血糖低時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出現飢餓、心慌、出汗、顫抖、乏力、面色蒼白等。
2.腦功能障礙的表現:初期表現為精神不集中、思維和語言遲鈍、頭暈、嗜睡、步態不穩,可有躁動易怒、行為怪異等精神症狀。嚴重的低血糖可導致神志不清,如果低血糖持續得不到糾正,會出現昏迷甚至死亡。
(網路圖,僅供參考)
低血糖發生時,會出現上述的臨床表現,如果能查血糖,血糖值一定是低於3.9mmol/L的。也可能有低血糖的症狀,但如果檢測血糖,數值又沒有那麼低,那就表示此時血糖下降的速度過快。
無論哪種情況,血糖濃度下降,第一反應是想吃東西,這時如果吃一些含糖的東西,不舒服的症狀就消失了。我們把這樣一個過程稱為低血糖三聯徵,即第一有症狀,第二有數值,第三進糖類食物可以緩解。
(網路圖,僅供參考)
眾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點是血糖高,是不是應該不容易發生低血糖呢?李湘主任指出,事實上低血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很常見也很重要的一種急性併發症。飢餓、乏力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是低血糖的警示訊號,它可以提醒患者及時自救或就醫。
但有些糖尿病患者因機體神經系統受損、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關,而不發生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僅表現腦功能障礙。
(李湘教授為患者診斷病情)
李先生就屬於這種情況,此種狀況下開車,可能導致危險駕駛的發生。國外曾有調查顯示,近1/3的交通事故發生在糖尿病司機身上。
李湘主任提醒,糖友開車前最好能測一下血糖,低於5.5mmol/L時不建議開車。
其次,在車上可以備一些糖果,一旦出現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反應,需立即將車停靠在安全地帶,馬上進食,等症狀明顯改善時方可繼續駕駛,或尋求幫助。再次,長途駕駛時每隔2小時得休息一段時間。最後還應避免在降糖藥物發揮作用的高峰駕駛,以保證安全。
-
14 # 大海撈針啊121
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低血糖反應必須儘量避免。低血糖的危害性遠遠超過高血糖的原因是持續的低血糖可導致高階神經中樞的不可逆損傷,造成腦功能障礙外,還可危機生命;繼發於低血糖的神經內分泌反應,能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一過性低血糖反應引起的血糖波動,增加了治療糖尿病的難度。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對低血糖的反應不如其他年齡患者敏感,易發生不自覺低血糖現象,而且一但發生,一時難以糾正。
-
15 # 三高隨便問
一、糖尿病五穀雜糧類 升糖指數 低
糖尿病飲食水果類 升糖指數 低
糖尿病飲食蔬菜類 升糖指數 低
-
16 # 杭川醫俠陳醫生
持續的低血糖對人體的危害很大
1.什麼是低血糖
一般血漿葡萄糖,簡稱血糖,低於3mmol/L,導致腦細胞缺糖的臨床綜合徵,成為低血糖症。
2.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危害:多汗、顫抖、虛弱、心悸、焦慮、面色蒼白、飢餓、流涎等等;
腦缺乏葡萄糖的危害:頭暈、精神差、遲鈍、食物模糊、走路不穩,幻覺,直至昏迷甚至死亡。
3.長期低血糖的危害
如果短期的血糖只是稍低一點點,因為人體的代償功能,可能危害不大;
長期的低血糖,除了以上兩點的危害,還可讓人逐漸虛弱、營養不良、痴呆等等。
-
17 # 良子的生活說說
剛好我最近看新聞每天看到都有人猝死的現象,其實,這根本的原因就與低血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這些猝死的人,幾乎都是年輕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我們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早上為了趕時間上班,要麼隨便吃點,要麼就乾脆不吃早餐。很多人可能並不覺得這有什麼。那是因為你還沒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有一天早上沒吃早餐,又加上又碰到了什麼著急的事。哈哈!恭喜你,就在那一瞬間,你的血糖消耗速度迅速增加,如果情況嚴重會增加六倍到六十倍不等,也就是說你會從一個正常的血糖值轉為低血糖狀態。
但是這個時候你不會馬上檢查血糖,你只會感覺到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緊張,不安。對於這些詞語,你並沒有警覺性,你並不知道,這些詞語背後所出來的低血糖,令到你身體各個器官能量的供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身體比你更加先知先覺。它一旦覺察到血糖下降,就會立刻啟動糖尿病基因。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把血糖升高,透過腎上腺的分泌來增加糖原的分解,透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來抑制細胞對糖的利用包括胰島素的分泌,以及細胞受體對糖的利用。這種情況之下,你的血糖就會升高。
那如果你擁有糖尿病基因,就擁有升高血糖的能力來避免低血糖所導致的風險。
可是,如果你沒有糖尿病基因,怎麼辦呢?
那就意味著你在低血糖的悄況下,不能自救,身體沒有辦法把你的血糖升高,意味著你會有生命危險。
那身體會怎麼辦呢?身體就會採用另一個措施,這個措施呢,透過讓你暈倒或昏迷,來減少對糖的需求。因為暈倒或昏迷可以減少身體對能量的消耗。
如果你沒有暈倒,沒有昏迷,那怎麼辦呢?
身體就會啟動另一種能量代謝程式:無氧代謝程式。誰來執行呢?就是癌細胞來執行。實際上,癌症的基因跟糖尿病的基因幾乎是姐妹關係,一對孿生姐妹。通常可能兩者同時發生。或者發生糖尿糖,或者發生癌症,或者兩者同時發生。實際上,低血糖與這兩種麻煩的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不要小視低血糖,它可以說是萬病之源!
-
18 # 醫路有你
低血糖的定義
健康成人低血糖是指空腹血糖濃度低於3mmol/L。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診斷低血糖。
低血糖對人體是有害的,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低血糖會導致癲癇發作或失去意識,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對老年病人,低血糖帶來的危害遠遠大於高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1、低血糖時,體內的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及生長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明顯增加,進而出現反應性高血糖,也就是蘇木傑現象,使病情加重,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2、長期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可引發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引起病人記憶力減退、人格變異,精神異常、痴呆等。
3、嚴重的低血糖可導致電解質紊亂,進而引起心律失常,或直接刺激心肌細胞、腦細胞,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腦梗死、猝死等。
4、長時間的低血糖昏迷未被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
5、長期反覆的低血糖發生會動搖糖尿病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6、如果是孕婦出現嚴重的低血糖,不僅是孕媽媽,寶寶也會受到傷害。
低血糖的治療
如果出現全身無力、冷汗、頭暈、心慌、面色蒼白的情況,極有可能出現了低血糖。可立刻進食一些餅乾、蛋糕、饅頭等碳水化合物食物來提高體內的血糖濃度。孕婦更容易出現低血糖,建議孕婦隨身攜帶糖塊、餅乾、水果糖等,避免出現更嚴重的情況。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特殊情況的孕媽媽,一旦出現低血糖時首先任務就是快速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一般情況下,簡單有效的方法有進葡萄糖粉劑、果汁、糖果、糖塊等。這些食物都是單糖,可很快被腸道吸收,所以能迅速糾正低血糖,及時原理被傷害。
相信大家現在都清楚低血糖的危害了,所以在我們生活中,糖友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應該定時定量進餐,少吃多餐,均衡飲食,為了自己身體健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
19 # 程程20188
如果繼續出現低血糖,會出現暈厥,身體機能下降,出現發抖,冒虛汗,焦慮不安,飢餓感,視覺模糊,四肢無力等,嚴重的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而造成生命危險。往往見於不按時吃飯,特別是不按時吃早餐而匆匆忙忙的上班工作的人。
預防低血糖需要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餐飲暴食和過度節食,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吃蔬菜水果等。
如果一不小心出現低血糖症狀,需要馬上進食一些食物,比如餅乾,糖果等,這樣能夠迅速的解決這些低血糖的症狀。長時間有這種情況的話要到醫院檢查清楚,根據檢查結果正確對症用藥治療。
-
20 # 護理百科
糖尿病低血糖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①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包括心慌、出汗、飢餓、無力、手抖、視力模糊、 面色蒼白等。②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定向力下降、吐詞不清、 精神失常、意識障礙,直至昏迷。③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發作後會出現無警覺性低血糖症,患者無心慌出汗、視力模糊、飢餓、無力等先兆,直接進入昏迷狀態,④持續時間長(一般認為>6小時),且症狀嚴重的低血糖可導致中神經系統損害,甚至不可逆轉。
家裡如果有糖尿病的患者,家屬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會識別低血糖發生時的表現。第二:注意督促患者合理使用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第三:督促患者要生活規律,規律飲食,按時按量進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第四:指導患者要注意適度的運動,運動時間一般在餐後1-1.5小時。第五:如果患者外出應該隨身攜帶食物和急救卡片。
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的患者,如何正確儲存胰島素呢?
未開封的胰島素(包括瓶裝胰島素、胰島素筆芯和胰島素特充注射筆)應儲藏在2~8℃的環境中,避免冷凍和Sunny直射,防止反覆震盪。已開封的胰島素可室溫儲存28天。
患者說注射時疼痛,應該如何幫他解決呢?
回覆列表
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併發症,是由於血糖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而引起的。輕度的低血糖是病人能夠意識到低血糖的症狀,並且能自行處理;重度低血糖,有意識的障礙,需要外界的干預和處理。
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低血糖的危害更甚於高血糖。當低血糖發生時,體內的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長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可造成血糖波動,從而加重病情。長期嚴重的低血糖反覆發作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可引起病人性格變異,精神失常、痴呆等。同時,低血糖還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統,促發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腦卒中等。低血糖昏迷過久未被發現可造成死亡。
一般有三種情況會引發低血糖症,應該引起糖尿病患者的注意。
1、反應性低血糖症。
多發生於早期糖尿病患者。吃甜食本來就會使體內血糖升高,如果人們空腹吃能夠快速消化吸收的甜食,有時會使胰島素過度釋放導致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從而迫使機體釋放升糖類激素——如胰升糖素、腎上腺素等,以便使血糖恢復正常。對症狀較輕者可服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以補充生命必需的葡萄糖。
2、禁食性低血糖症。
通常因禁食時間過長而發生;糖尿病患者則更容易發生。許多愛美的女士常因禁食減肥導致低血糖症。在極少數病例中,禁食性低血糖症還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如胰島素瘤或其他腫瘤。
3、藥物導致的低血糖症。
由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磺脲類藥物過量或使用不當所致。有些磺脲類藥物具有很強的降血糖作用,患者有時僅服半片藥也會導致低血糖。
為了有效科學的避免低血糖現象發生,希望大家可以從日常的飲食出發,一日三餐攝入健康營養的食物,可以避免高血糖的發生、也減少了低血糖對人體造成的影響,透過飲食搭配運動,讓我們擁有一個健康身體。新增流小健(微信)能夠讓你更好的管理血糖杜絕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