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茗惜521
-
2 # 甜寶愛學習
今天看了一本書,正好是關於這些的,小標題就是“不給孩子貼標籤”。大人,尤其是爸爸媽媽,一定不要給孩子貼各種概念化的標籤比如“愛哭”、“脾氣倔”、“淘氣”、“不懂事”等等,顯然你已經給孩子貼上了這類標籤。很多父母在描述孩子身上發生的一些現象時最常用的就是貼標籤這種方式,比如說孩子沒有聽大人的話,堅持自己的想法,叫“執拗”,用比較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叫“脾氣倔”,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叫“淘氣”……一個概念化的標籤會抹殺很多細節、很多真實原因,也會持續地給爸爸媽媽和孩子以暗示,強化大人孩子對這種概念的印象。久而久之,這種現象會固定下來,孩子可能真的變成了你給孩子貼的標籤所描述的那樣的孩子,大人也會想“反正我這孩子就是這樣,不管了,隨他去吧”。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做高度概括,不要以偏概全,也不要上綱上線,然後就你看到的這個現象,去分析背後的具體原因,去找解決辦法。比如說孩子愛哭鬧,有的孩子持續到五六歲、十來歲還習慣用哭鬧錶達需求。這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能簡單解釋為這孩子就是愛哭。對於嬰兒,哭是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如果在一歲以前,父母能夠做到識別孩子哭鬧背後真正的需求,並且迅速滿足,就能避免孩子發展出用哭鬧錶達需求的習慣。所以無論孩子怎麼樣,都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標籤。其實大人越放下概念化的成見,越能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孩子,越能找到各種現象的真正原因,而且這也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
3 # 珍視映畫
兒童心理諮詢導語:對於愛哭鬧,脾氣倔的孩子,作為養育者,最重要的一樣事情,就是要避免對小孩子的過分管制,避免發生爭執,以免增加矛盾性的問題。兒童心理專家認為,這個階段並不是父母要理性,講道理,要發揮我對你錯的管教方式的時候。是要懂得如何配合小孩的發展而迎合小孩的學習性行為,要遵從小孩子的自我意志。 【兒童心理諮詢 案例】 小玲,5歲半女孩。因最近兩個月來特別愛哭鬧,脾氣倔,被父母帶來進行兒童心理諮詢,看看是不是心理上出了什麼毛病。小玲媽媽說到,他們與外公外婆一起住。最近兩個月來小玲變得脾氣很倔。吃飯穿衣等等都不聽父母話,一批評她,就哭,一哭外公外婆就哄,依順她。結果小玲越來越任性,爸爸急了就打,兩代人為如何管教孩子經常鬧矛盾。小玲爸爸主張要害自己做事,不能要什麼就給什麼。但是因為自己沒有別的房子住,所以比較憋屈。外婆是一個急性子,愛整潔,能幹,是熱心人。外公是一箇中間型,較溫和,比較順從外婆。小玲父母希望兒童心理專家能幫孩子和整個家庭做心理諮詢。 燕園博思 北京朝陽心理諮詢中心 兒童心理諮詢 兒童心理專家解讀: 孩子最近兩個月愛哭鬧,脾氣倔,這跟兒童發展的階段性有關。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吃飯穿衣都按自己的意識來,這是指孩子的自我成長階段,一有機會,什麼事情都要主張自己去練習操作,要求自我做主,不要別提他操心的心理階段,逐漸建立自己的性格,也是其中的特點。向小玲的父母解釋兒童發展的過程和現在的心理特點。父母明白了自己過去沒找到解決問題的適當方法,一味怪罪老人,不但沒用反而使問題更難解決。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父母的氣質與子女的脾氣有很大關聯。小玲的父母都屬於急性子,做事情、想事情都比較理性,對自己孩子要求嚴格,父親不太考慮通融,對養育孩子也是如此。在牽扯到控制問題時,就容易發生衝突,難於應付、對待、並管訓孩子,也就是說問題不僅僅來源於發展中的孩子,也是不懂或無法適當應付與管教的養育著本身的問題。 小玲的情況,還加上了另外一層的問題,就是白天實際養育小玲的外婆跟小玲父母之間無形的矛盾,對小孩的養育方式有顯著的差異,發生矛盾,無形中把問題更嚴重化。兒童心理專家感受到,父親跟外婆的矛盾,表面上是為了小玲的教育問題有摩擦。但是,是否他沒跟自己父母在一起住,而被迫跟妻子的父母同居而感到內疚與不滿的心理反應也說不定,值得探討。 總之,養育著的性格與孩子心理發展狀態要發生相配性的問題。因此,在兒童心理諮詢中,兒童心理專家會逐漸讓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對自己要有所調節,去配合小孩子的成長階段。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存在類似於本兒童心理諮詢案例中的相關問題。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小玲是一個幸運的孩子,因為她的父母敢於在兒童心理諮詢中面對自己的問題。
-
4 # 漫步育兒路
發展心理學上有個詞——可怕的兩歲,說的就是兩歲的孩子執拗、愛哭,大人說東偏要往西,一言不合就大哭,之前溫順可愛的天使模樣突然變成了可怕的魔鬼狀態。
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為什麼孩子長到兩歲會突然變得倔強愛哭?孩子認識世界是從自身開始慢慢向外拓展的。出生之後,孩子逐漸經歷了發現手、腳到發現身體各部位的認識過程,到2歲左右已經逐漸完成了對自我的認識,有了自我意識。
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因為,只有有了自我意識,他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在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
這個發現讓孩子既興奮又緊張,他們急於要去試探和使用自我的力量,卻由於缺乏經驗,不知道邊界在哪、力量如何控制,所以常常失敗;也由於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準確地表述自己的需求,所以只能以哭鬧來表達。
可以說,絕大部分情況下,2歲孩子的倔強愛哭是正常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經驗更加豐富、表達能力更強,他會更清楚如何來處理自我與他人的矛盾,倔強愛哭的現象也會逐漸緩解。
理解了這些,家長在面對2歲孩子的倔強哭鬧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放下對抗,理解孩子,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關照:
要明白,驅使他執拗哭鬧的,並不是他自身的意願,而是他的整個生命能量,是他的生命發展的正常需求。
就如同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一樣。如果你沒法要求一個餓了的孩子不吃飯,那麼你同樣不能要求一個正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不執拗、不哭鬧。
可以給孩子積極性的建議,但務必在孩子冷靜之後。
更多的時候,在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執拗時,你可以試著去傾聽他,平靜而安靜地等他發完脾氣後,告訴孩子你對這件事也沒有辦法。
-
5 # 涵妮媽媽育兒經
孩子愛哭確實是個父母煩惱的問題,但解決問題前,必須先界定問題。題主的問題,主要是聚焦在怎麼制止孩子哭。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制止孩子哭呢?制止孩子哭,會產生什麼結果?有可能產生4種結果:
1、你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是抽抽搭搭哭個不停。(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
2、孩子迫於你的淫威,強忍住淚水,情緒被壓抑。(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再哭?再哭媽媽就把你丟在商場不管了!)
3、孩子在你妥協之後,學會利用哭鬧作為威脅你的武器。(好吧好吧,別哭了,你想買什麼就買,你想做什麼就做。)
4、孩子受到鼓勵和啟發,不哭,變得堅強和樂觀。(跟孩子講道理……)很顯然,我們都希望是第四種結果,皆大歡喜。但是,可能性有多少?孩子年齡小,講道理效果是最不明顯的。所以,制止孩子哭,往往更可能產生前三者結果,我想這三種結果都不可能是題主想要的。
那麼,問題又來啦。孩子哭了,不制止,應該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先安撫,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而且感覺到你在關心她,想傾聽他的想法。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但孩子還小,沒辦法用更理性,更清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負面情緒,只能透過哭來宣洩。
作為家長,應該保持耐心。哭與笑一樣,是人的兩種不同情緒。為什麼孩子笑的時候,不去制止?他哭的時候,要去制止呢?如果允許孩子哭一哭,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嗎?什麼也沒有!
“哭”,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於:家長不允許孩子哭,從心底裡討厭孩子哭,故而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去對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嚇、威脅,結果有可能導致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應付。彆著急,請先讓孩子把不滿的情緒透過淚水,安全地釋放出去,緩一緩,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實際問題
。1、面對孩子哭,家長要保持冷靜,不要煩;
2、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哭的權利,傾聽孩子;
3、引導孩子學習管理情緒的方法。
如果他的負面情緒總是被否定、被制止,他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為什麼我常常有這些“不好的東西”?是不是我有問題?
這種自我懷疑,將會潛伏在孩子的思想裡面,一直慢慢帶著它成長。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當我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嚴厲的父母卻橫眉怒目地呵斥我們“不準哭”時,我們咬著牙把淚水吞進肚子裡的感覺是多麼的傷心無助啊?
我們是多麼希望爸爸媽媽能夠伸出寬大的臂膀把我們緊緊抱在懷裡讓我們盡情地痛哭一場啊?我們多麼希望肆意流淌的淚水換來的不是指責打罵而是無限的溫暖和無窮的力量啊?
那麼現在,我們還要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嗎?我們還要把這種“不接納”的思想繼續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並且一代一代綿延不絕嗎?
所以,如果孩子哭了,不要想著怎麼制止,而是接受他的情緒,然後慢慢引導孩子,說出哭背後的想法和動機,這樣你也可以更懂自己的孩子,避免各種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發生,孩子哭的根源解決了,你就不用老是煩惱孩子老是哭了。
-
6 # 楊角風發作
孩子有時候哭一下未嘗不可的,一種情緒的發洩,但是不能總是哭,那就是自己教育出了問題。可是我的孩子不愛哭,卻因為一次經歷把我弄哭了……
三歲孩子說:爸爸,我想忍住不哭,可是我忍不住
1、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長,並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不斷培養他獨立自主,細心勇敢的性格,包括我自己本身也是一樣!
我一直教育孩子遇到事情不要哭,餓了別哭,痛了別哭,想得到什麼沒得到也不要哭。並不斷強化這種觀念,孩子也在這樣的教育中長大,幾乎沒有哭過。直到這件事情發生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那個畫面時刻在我腦中停留,揮之不去……
2、兒子兩週的時候給他打預防針,就教育他不讓他哭了,孩子眼中含著淚,最終也沒有哭出來。他不停的跟爸爸說:有點疼,爸爸,有點疼……
為此我還非常驕傲的跟其他奶爸講:看我兒子,從小打預防針就不哭,勇敢的男子漢,你們誰能比?
現在寫下這段文字,突然覺得自己好殘忍,怎麼可以壓制孩子心中的恐懼和情緒的宣洩,這種天生的情緒表達,或者說本能的反應真的這樣壓制好嗎?
馬上就要讀幼兒園了,開學前幾天帶他去了遊樂場遊玩。一起去的還有好幾個人,孩子跟一個六年級的哥哥在兒童遊樂區玩耍,大人去旁邊買飲料。
可能哥哥玩的太高興了,竟然忘記了身邊還有一個3歲的弟弟,等大人買飲料回來,孩子不見了。
我的心一提,差點就走不動路了,急忙四周環望,孩子在哪裡?
大家急忙四處尋找,包括自己在內,就差哭出來了,喊孩子的聲音都變得嘶啞……
孩子找到了,他站在剛才大人買飲料的位置附近,可能是看到大人往那個方向走了,他跟了過來,但是沒有看到大人!等我喊他,他聽到聲音急忙回頭的一瞬間,他驚恐的眼中都是淚水……
等我把他抱起來,他還是哭出來了,他說:爸爸,我想忍住不哭,可是我忍不住……
我想他說出這樣的話,可能是怕我會責怪他哭泣,因為我一直教育他不要哭泣。
而我一個大老爺們這一刻卻也落下了眼淚,孩子看到爸爸哭了,還用手幫著擦,邊說:我不哭了,爸爸也別哭。
我想我的教育可能真的出現了問題……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
7 # YoKID育兒寶典
YoKID優兒學堂心理專家李嬌老師:
2歲的寶寶愛哭要搞清楚情況,瞭解寶寶為什麼哭,為什麼脾氣倔。如果是因為寶寶的正常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寶寶渴了餓了的情況下,他哭鬧是正常的。寶寶的哭鬧都不會是沒有緣由的,家長不要去自責,首先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要先去弄清楚寶寶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得到什麼心儀的玩具,還是想要引起大人注意等等,然後再去針對性的引導。
家長的教養方式固然重要,但也要理智對待寶寶的行為。
不知道這位家長的教養理念是什麼樣子的,家長的教養方式一般來說,分成4種。
1.權威型是對寶寶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這種型別的家長會給寶寶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雖然嚴格但是民主。
2.專斷型的特點則是嚴格但不民主。這一類的父母對寶寶的要求和期望非常明確,忽略了寶寶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在寶寶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時候去替寶寶做決定,這些決定只是代表父母的想法和期望,並不一定是寶寶想要的。
3.放縱型的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一部分家長喜歡嬌生慣養,把孩子養成“小皇帝”“小公主”。少數孩子“唯我獨尊”,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目無尊長,氣焰囂張。
4.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很關心,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對於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援。
建議家長糾正自己錯誤的教養方式的同時,關注寶寶的健康成長。
-
8 # 想媽的育兒生活薈
誠邀
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可怕的兩歲”,就是講兩歲的孩子聽不懂道理,更不會講道理,他只會按照自己的喜歡去做,很多時間都可以一會兒變身天使,瞬間又轉換成魔鬼了,調皮搗蛋,精力充沛。
個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要多耐心的陪伴,不要動不動就發火,甚至動手。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但是每個階段也是很珍貴的瞬間,所以個人覺得還是多點耐心,多點陪伴,讓孩子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當然,對孩子也不能太嬌慣孩子,不然過了可怕的兩歲,就真的難以控制和教育了。
所以如果兩歲後的孩子還是那麼不了控制,那就是和大人的養育方式有關聯了。一般來說,家裡有老人幫忙帶的孩子總是會比較嬌慣一些,這個要多和老人溝通,而且年輕人下班後還是多自己帶孩子,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裡寬嚴有度的愛!
希望可以幫到你
-
9 # 媽媽要成長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折射,家庭什麼模樣在孩子的身上都能看的到。如果孩子愛哭,脾氣倔強,說明孩子的爸爸媽媽相處也不是太好。在處理孩子的一些問題上,孩子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有的孩子同樣是同齡人,為什麼他的孩子乖巧懂事,而我的孩子卻蠻不講理。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父母和家長們在和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就拿孩子吃飯來說,一歲多的孩子對什麼事都處在新鮮期,好多事情都想自己完成。她們在自己想獨自吃飯的年齡,我們怕弄髒了孩子的衣服,怕他吃不好,把飯給吃涼了,所以剝奪了孩子獨自吃飯的權利,過了那個時期,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等到年齡稍微大一點,我們意識到孩子不夠獨立,不知道做家務,心裡總感覺很失望,養了個白眼狼。仔細想想,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的教育習慣養成的嗎?
孩子對吃的、玩的、用的都想得到,就會看見什麼都想要。他想要你不買,他就會哭鬧,發脾氣。他們好像找到了家長的規律,不買我就哭,不買我就發脾氣。孩子們發現這些招數很管用。本來就說不買的東西,透過每次的哭鬧發脾氣就可以獲得,會不哭鬧嗎。
我們總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有些壞習慣就從那時開始養成。大人的思維模式和孩子不同,如果從一開始你就是個講原則的父母,將會收穫一個講原則的孩子。如果父母都沒有什麼原則,怎麼來要求孩子。
-
10 # 宸媽碎碎念
我們心理學上強調,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愛哭,脾氣倔,請父母仔細回憶自己平時的養育方式,是否也是這樣的?實際上,如果靜下心來,我們可以察覺得到,孩子這樣的情緒表現,是一定和父母平時的養育方式有關係的。
孩子愛哭,那是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每次哭都能達到想要達到的目的。一哭,就能夠得到某種程度上的滿足。也許家長會糾結一會,但是最終,孩子還是會是戰勝的一方。
孩子脾氣倔,仔細反思一下,大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是不是也是有這樣的情況?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大人的小鏡子。所以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
11 # 朶朶媽媽成長記
這個和大人平時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父母的過度溺愛。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了未來的關係模式。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是被溺愛寵著嬌慣著長大的,什麼都給最好的,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一起吃飯時,挑最好吃的給他吃,什麼事情都幫他做,不管他能不能做到,這樣下來反而體會不到幸福感了,認為什麼都是應該的,別人都是要讓著他的,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脾氣很倔。
再次,孩子脾氣倔也有可能是大人不太尊重孩子的感受,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以後多給他一些選擇機會,讓他學會更多的自主的人生,慢慢會好起來的。也有可能是大人性子急,在養育過程中催著孩子做這做那,沒有給孩子等待,探索,適應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孩子也慢慢的脾氣很大,很倔。
要想孩子性格好,我們大人先要慢慢地冷靜下來,我們自己都不冷靜,孩子是有很強的感知能力的,他也感受到了你內心的糾結,就更喜歡哭鬧和發脾氣了。
-
12 # 飛快寫手工作室
孩子只有在完全信任的人跟前才會大哭。
也只有在乎自己的人跟前,孩子才能變成熊孩子。
所以孩子哭或者孩子倔,還要看親子溝通的日常。不能一概而論。
孩子哭肯定有他的原因,細心的家長會根據他的哭法,調整自己的話語態度,做到積極正確的迴應孩子。
回覆列表
首先要說的是有關係的,大人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怎麼成長,你想要孩子做什麼樣的人自己就要先做那樣的人,孩子愛哭也說明孩子已經把哭當做了一種武器來對付自己不順心的事,這樣的情況大人要給予更多的耐心,不對的事情即使哭也不能讓孩子去做,但是要表示理解孩子的委屈,好好的安慰自己不要急躁,孩子脾氣倔但是不用太擔心,脾氣倔也並不都是壞處也有好處,比如更加專心的去做一件事情,這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