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時花實
-
2 # 泊文看經濟
漫步街頭,映入眼簾的經常是這樣一些醒目的標語:“折上折,低至一折”、“清倉大甩賣”或“今日特價”等等,各類營銷人員的贈品不時地讓大家駐足圍觀,產品最新發布的訊息刺激著人們連夜排隊購買從手機到毛絨玩具的各種商品。
網路,廣告並沒有停止,各類購物網站都承諾首次購買時可以打折,搜尋結果往往先跳出來的是廣告。你開啟的APP,映入眼簾的依然是5秒鐘強迫洗腦式廣告。
這些事件每天都在發生,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生活文化的部分。事實上,它們都屬於一種現象,消費主義。根據教科書式的定義,消費主義是指人類擁有並期望獲取超出自身基本需求的商品和服務的慾望。
幾年前還停留在排隊搶購蘋果手機與星巴克貓爪杯的消費主義,而今乘上網際網路的東風,藉助社交媒體,成就了李佳琦式的網紅,在中國大地光速蔓延。
下面,我就消費主義是如果植入生活,以及它帶來的影響和弊端進行闡述。
消費主義的推手1. 廣告
每天,我們每人都會被大約1600條商業資訊轟炸,聽起來是個龐大的數字,但這卻是真實的發生。一個人典型的一天可能包括以下活動: 吃早餐時看報紙或手機(廣告), 開車時聽收音機廣播(廣告), 趕公共汽車上班(廣告在公共汽車上和在路邊),下班回家路上(廣告),看電視(廣告)。當然,睡覺沒有廣告,儘管廣告商也想植入你的夢中。
我們透過各種不同的渠道接觸到廣告,其中一些我們可以分辨,但有些可能不那麼容易被發現,如電影和電視劇中的產品植入。例如,007電影的主角可能會使用某家制造商生產的手機,該製造商為此支付了一大筆費用。
植入式廣告的著名案例是在1982年的電影《ET》中使用了美國的瑞茜巧克力。由於廣告的植入,該產品銷售增加了65%。今天的廣告植入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使得一些電影被批評為只是系列產品的載體。
1997年的007電影《明日帝國》為以下產品做了廣告:Visa卡、Avis汽車租賃、寶馬汽車和摩托車、CROWN伏特加、喜力啤酒、歐米茄手錶、愛立信手機和歐萊雅化妝品。很奇怪的是,我們還看得有滋有味。
如今,大量的廣告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以至於我們大多數人似乎都沒有意識到它在我們生活中有多麼普遍。在你的一天中,注意你所看到的廣告的數量,你會發現廣告商強迫你投入了多少寶貴的時間和大腦空間。
我們人生寶貴的時間正在被它劫持。
2. 廣告以外的潛移默化
可辨識廣告只是冰山一角。在現代社會,還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在向你灌輸著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它們可以包括你的朋友的意見,電視節目的圖片,網際網路上的搜尋結果和你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
例如,報紙、雜誌和網路除廣告外也有關於新產品、新衣服、品飲、旅行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暗示著它們將使生活更有趣,能帶給你更大的自由或給你的日常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
他們可能不像廣告那樣直接推銷商品,但卻有助於在讀者中產生慾望和需要,有些與汽車或衣服等特定產品有關,有些與需要更多金錢和消費的特定生活方式有關。
我們對名人的現代痴迷也意味著,報紙雜誌和網路刊登了我們可能希望效仿的明星故事,而這種渴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消費與他們一樣的東西,從名牌服裝到首飾。
3.生活方式的推廣,消費主義的另類洗腦
休閒活動作為消費主義入侵的一個例子是體育運動。踢足球的孩子們期待擁有最新的靴子、裝備和他們喜歡球隊最新版本的球衣。足球俱樂部很清楚人們對球隊忠誠的商業價值,許多俱樂部每年都會推出一套全新的服飾裝備,既有主場的,也有客場的,還有俱樂部商店裡的許多其他物品。最讓人迷惑的是,當球迷們購買一件更新版的球衣時,它與之前的隊服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可能只是背面的贊助商變了。
足球已經陷入消費主義和貪婪的泥潭。頂級球員的年收入可以超過1000萬,這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他們不是因為喜歡而踢球,他們是為實現奢華生活而選擇踢球。足球和消費主義似乎已經交織在一起,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許多其他運動中,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和網球。
4.圈子的影響
消費主義的弊端1.它侵入我們的生活
廣告、推銷干擾著人們的平靜,侵入大家的私人空間。廣告無處不在,破壞了許多體驗和令人愉快的山川湖景。就像一個陌生人跟著你,每天對你大喊大叫幾個小時。恬靜的公園裡,突兀豎起的廣告牌簡直就是對風景的侮辱。
2.它操控我們的生活
消費主義試圖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而不是讓我們去形成自己的生活觀。
大家可能會說, 廣告只是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可以使用這些產品而沒有強迫大家去購買。但事實是,對產品的慾望和需要,在我們看到廣告之前是沒有的。換句話說,它透過廣告操縱我們創造了虛假的慾望和需求。廣告商創造這些需求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家購買他們的產品。
3.它並不能滿足我們的真實需要
首先,廣告商將他們的產品與真實的人類需求聯絡起來。譬如,鑽石商家把鑽戒與婚姻放在同一場景廣而告之。接著,廣告將建議或強烈暗示,產品可以幫助滿足這些真正的人類需求,告訴即將結婚的新人,鑽石代表著婚姻的永恆。但婚姻的幸福是一對鑽石戒指能帶來的嗎?
4. 它限制了我們對生活的選擇
即便消費主義確實滿足了我們的需求,它也不應該是唯一的生活哲學,因為我們需要能夠選擇我們想要過的生活,而它阻止我們。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消費主義可以被看作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特殊態度,這種看法認為,當你擁有更多的市場產品、服務和活動時,生活會更加美好。但生活不應該被提前設定,沒有手機的年代,寫信和等待回信也是一種幸福。
我想選擇只有電話功能的簡單手機,但超市卻告訴我不支援現金消費。
5. 它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和性格
如果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尋找更新的產品或打折的活動消費,那麼我們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熱情去了解世界或拓寬視野。
消費主義的終極目的是讓我們獲得更多,追求更多,那麼利己主義很可能植根我們的性格。遵循利己主義這條道路的人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和興趣去關心他人。
6. 它沒有可持續發展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星球上,可供這一人口消費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已經從1961年使用地球一半的生物承載力上升到2020年的2倍,已經遠遠超出了地球的極限,消費主義所主張不斷增長的消費水平將無以為繼。
事實上,我們迫切需要的恰恰是消費主義的對立面,一種促使我們降低消費水平的哲學。
超越消費主義的極簡主義1. 消費主義的理論基石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消費主義是一種被編織進現代社會的理念。它與近幾十年來主導西方的特殊經濟哲學,新自由資本主義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絡。
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關鍵原則之一是尋求持續的經濟增長,因為這將為我們提供最好的生活。隨著消費主義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雖然能看到它在目前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但它也帶來了諸如環境、氣候變化,不可持續使用自然資源以及貧富差距等問題
因此,為了擺脫消費主義文化,我們的價值觀需要一種轉變。我們迫切需要超越消費主義來糾正這些問題。
2. 極簡主義或許是一種選擇
少消費,多生活——花些時間遠離你的物質生活,遠離消費主義的影響,想想生活中什麼對你真正重要,你想要怎樣生活,然後,試著過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你過的日子。對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不斷努力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的消費主義並不是我們在反思後的選擇。人們會發現,降低消費水平,遠離物質主義,會讓大家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同時對全體人類社會來說也能夠引領一個可持續的發展和公正的未來。
結論:儘管消費主義能夠促進生產力的加速度發展,但有限的地球資源卻無法滿足人類膨脹的慾望。也許疫情帶來的危機會給我們一個理想的機會去反思消費主義,也許極簡主義才能拯救不堪重負的地球和我們焦躁的心靈。 -
3 # chenfuyin
消費的確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之所以有人反思,就是因為我們的一部分人的偏激的消費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所致,我認為值得肯定。
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國民也養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消費習慣和文化,有些值得肯定,有些方面則教訓深刻。
下面就說說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不良的消費習慣:
1)非理性的消費
【日本馬桶蓋】
前些年,中國遊客來到日本旅遊時,發現了一件寶貝,那就是日本的馬桶蓋。於是,華人成群結隊地到日本買馬桶蓋,還發生了搶購的現象。後來,華人發現這些馬桶蓋竟然是在杭州製造的,且國內也早有賣,銷售不佳主要是因為國內消費者很少有機會接觸,不瞭解怎麼用。由於中國水質要比日本水質硬的多,從日本買來的馬桶蓋用了不到半年就出了問題。我不是說買日本馬桶蓋不好,而是中國消費者沒有搞清楚這些馬桶蓋的效能久做出購買決定,表現的非常衝動,非常的不理性。
2)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消費
不知道從何時起,華人形成了一種買手機非蘋果不買的風潮,每當蘋果釋出新機,果粉們都要通宵排隊購買。
【蘋果手機】
蘋果手機可不便宜,5-6000元一部,相當於大部分人的一個月的工資。更有甚者,許多人的工資更是低得可憐,他們可能需要不吃不喝兩個月才能買得起一部蘋果手機。有資料發現,越是中高收入的群體,使用中國產手機的越多,比如華為手機,而相當多的中低收入人群卻人手一部蘋果手機。年輕的女性在購買蘋果手機的過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們要麼自己花錢買,要麼要求男朋友給自己買,要麼讓老公買。所以就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很多的男性自己用著廉價的或者中檔的中國產手機,而她們的女友或妻子則用著昂貴的蘋果手機。女孩子用蘋果手機來測試男友對自己愛的忠誠度,男友稍不支援就提出分手,為此,很多的男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裡與經濟壓力。
3)寅吃卯糧導致財務危機
【信用卡】
信用卡消費逐漸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給我們提供了資金上的便利。但這錢不是免費的,而是要支付本息的,是一種特殊形式額借貸。信用卡拿在手裡,感覺銀行的錢都是自己的,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真的是好愜意。對於一些平時不怎麼節制自己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信用卡計息的方式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料,平日裡大手大腳,結果還款的日期一看數字就傻眼了,怎麼會有這麼多?
北京一家超市的收銀員女孩迷上了網路遊戲“天龍八部”,為了購買遊戲當中的虛擬裝備,透支了5家銀行的信用卡,其中僅中信銀行一家,拖欠本金26000多元,加上利息和滯納金,就達到40000多元。雖然盡力向親朋好友舉債,但透支的錢她還是沒有辦法還清,最後無奈只能去派出所自首。
4)沉迷於網購有害身心健康
【大學生排隊取件】
現在在高校裡有一種很不好的消費習慣,就是大學生購物頻繁,已經嚴重干擾了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網上消費,好像就是動動手指,過幾天,快遞員就把東西送來了,多方便。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網路購物對時間的消耗是非常驚人的,特別是選擇並決定購買商品,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人都有選擇恐懼症,而網購平臺提供了太多太多的資訊,每一種商品都有多種不同的價格和數量匹配,一會兒覺得這個好,一會兒又覺得那個好,到最後購物車裡收羅了幾十個商家資訊還是沒有做最後決定。晚上睡不好覺,早上起不來,上課的時候又在想該買哪個,還時不時拿出手機來看看。吃飯也拿著手機看,飯都吃不安心。長此以往,生活節奏亂套了,學習也跟不上了,財務也崩潰了。
5)盲目攀比,代價巨大
現在汽車已經在中國大範圍普及開來,收入水平並不高的農民也已經參加進來了。在外打工的一部分賺了錢的農民工兄弟,看到城裡人的汽車開著氣派、方便,心裡自然羨慕的很,覺得自己也可以玩玩。車買來了,停在哪裡真是麻煩,一會兒能停,一會兒又不得不挪地方。更要命的是由於經濟的原因,有些人居然好久不開,好像忘了自己還有一部車停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停車的地方也不安全,車子長久不開也會加快老化。當然了,過年的時候可以風風光光的回家,感覺倍兒有面子,只是代價太高了。
【農民買車】
【農民買車】
這次新冠疫情剛好發生在過年的時候,一部分好面子而沒有買車的人便租車回家過年,人算不如天算,被疫情給害慘了。
對消費的反思
對於整個國民經濟而,消費的引領作用將越來越大,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消費比例佔GDP得比重還太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差20-30個百分點,中國的消費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中國的人均GDP剛剛突破10000美元,各方面基礎還不是很紮實,特別是中國的人均收 入還很低。我們每個人務必秉持謹慎、理性的消費理念,結合自己的實際量力而行。
所以,對消費的反思不是反對消費,我們理應總結以往的教訓,不要再非理性消費、過度超前消費、攀比消費,保持財務健康穩健。
-
4 # 星辰夜風
不說別的,就說旅遊。有人問旅行算不算是消費主義騙局。
是不是,要看人,看消費的人是什麼人。
關鍵是,消費主義還挺會偷換概念,把旅遊換成了旅行,並且用一萬個理由說服你,旅行≠旅遊。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我窮,遊不起才這樣說的。
我不服,我這些年全是在公款旅遊,你們信不?我以前在地產類管理諮詢公司工作,客戶遍佈全國,一個月在飛機上2天,在外地20天。工作日上班,週末遊玩。因為文化旅遊的興起,地產公司啟動了很多專案都在旅遊城市,所以我也白玩了很多地方。
我曾因工作關係到一座風景秀麗的城市出差半年,我感嘆於那座城市的美麗,特別羨慕的和甲方的客戶說,我要是能到你們這個城市定居就好了。
她回答說:“這個城市有什麼好的,收入那麼低,但因為遊客多,消費又那麼高。你來了就知道了。“
”可是景色美啊!“我說。
”景色美有什麼用,我們從小早就看習慣了,到最後人還不都是要吃飯的。“
這讓我想起了詩人汪國真的那句: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而且景色確實不能當飯吃。旅遊城市除了旅遊產業發達,別的產業一般都不太行。
馬斯洛需求不用我多說了吧,
假如你有錢,旅遊是在滿足你的精神需求、自我需求。你叫旅行/旅遊統統沒問題,反正就是你出去玩了一圈,吃的好、睡的舒服,也不會有安全問題,最後錢花了,你高興了。不管這是花錢買來的高興,還是不花錢的高興,反正你高興了。
假如你連飯都吃不上,旅遊對你來說就是消費主義的騙局。你今天是高興了,明天就該哭了——花錢一時爽,還款火葬場。 都快餓死了,旅個錘子!
所以我又要推翻我一開始的結論了:
對有錢人來說,旅行不是消費主義的騙局。
對窮人來說,是。
所以我們在消費的時候要反思,有錢,當然可以多消費。如果入不敷出,還是謹慎些好。
回覆列表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邏輯是消費產生需求,企業生產產品滿足需求,工人獲得工資產生更多消費需求,企業做大做強開發更多產品引領消費需求,形成一個良性迴圈,整個社會被消費這隻手牽動著不斷髮展並欣欣向榮。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原本應該持續的經濟增長來了個急剎車,疫情期間封城、封路、隔離等一些列措施直接影響企業經營,而且人們的消費需求僅限於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開支,導致絕大多數企業關門歇業。疫情好轉之後人們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危機意識,仍然延續了疫情期間謹慎的消費習慣,剋制消費慾望,所以很多企業即使復工之後也很難復產,依然承受巨大的經營危機。很多地方採取了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的措施,希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同時解決大規模失業風險問題,並促進經濟復甦。這讓我們更加清楚意識到消費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疫情之前,我們已經早早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問題,並不斷朝著全面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奮進。經過幾十年經濟快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消費習慣逐漸養成,網際網路及電商帶來的消費便利進一步引領消費需求,信用制度的建立也進一步增加了人們的消費能力,並逐步形成超前消費的模式。超前消費透過預支未來滿足當前的消費需求,其實是有利有弊的,好處在於能給人們一個奮鬥的目標,相信可以奮鬥出一個越來越好的未來為今天的消費買單;壞處在於那些沒有自制力而導致過度超前消費的人可能陷入債務越積越多最終無力償還的漩渦。
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是這個社會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基於對經濟會按照現在的增長趨勢一直髮展下去的判斷,大多對未來充滿信心,對消費、超前消費的模式司空見慣,認為生活就該這樣。這次疫情無疑打亂了很多人的節奏,當幾個月不工作、降薪甚至失業襲來,擺在很多人眼前的問題是信用卡還不上了、貸款還不上了。這個時候就凸顯了有一定儲蓄的重要性,月光、超前消費在危機面前不堪一擊。
美好生活過慣了,危機意識很容易單薄。這次疫情讓我們反思之前的消費主義,那種不留餘地的消費甚至超前消費並不能長遠地持續;從長遠來看,在能力範圍內的消費是對自己一生負責,是對經濟增長持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