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石成言
-
2 # 潮哥1495582530712
公元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演了一部明朝版的“赤壁大戰”,朱元璋採取火攻,以20萬對陳友諒的80萬的艨艟鉅艦,火燒連營重新上演了一幕赤壁大戰。
羅貫中不是見死不救,而是那個時候羅貫中對赤壁大戰還沒有素材,是這場戰爭給了老羅靈感。於是,開始寫作《三國通俗演義》,1370年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373年他才完成了三國演義前12卷的寫作。正是鄱陽湖之戰,給羅貫中提供了寫赤壁之戰的素材,他才成功的把鄱陽湖之戰搬上三國演義,精彩演繹了赤壁之戰。
-
3 # 西門不帶刀
就算羅貫中不寫《三國演義》,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的戰船也是首尾相連在一起(請注意這裡的首尾相連,並不一定是隻用鐵索把船連線起來,因為正史上並沒有明確說用鐵索連船),最後被周瑜一把火給燒了;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的戰艦也是用鐵鏈連在一起,最後被朱元璋一把火給燒了(陳友亮的戰艦是真正的用鐵鎖前後相連,原文為:連鎖為陣)
曹操將戰船首尾連線,這是因為他計程車兵主要是北方士兵,不習慣坐船。當船連線起來之後,人馬在船上就如履平地。
那陳友諒為什麼要把戰船用鐵鏈給連在一塊呢?他計程車兵基本上可都是南方士兵,精通水戰。按理說沒有必要把戰船也首尾相連。
少校查詢資料後發現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陳友諒的船都是大船。《明史·陳友諒傳》這樣記載:
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一丈等於三米,陳友諒的船,都是十幾米高,上下三層,還能跑馬,外面還包著鐵皮。這樣的鉅艦,以朱元璋的小船很難對付這樣的鉅艦。
然後朱元璋就想了個辦法:運用狼群戰術,用十幾艘小船,來圍攻一艘大船,好虎架不住群狼。就這樣,陳友亮的大船被朱元璋還俘虜了一艘。
為了避免被動挨打,陳友諒就想出這個辦法,把大船用鐵鏈連在一塊形成陣勢。
第2個原因:朱元璋的船基本上都是小船。小船對陣大船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船可以居高臨下的攻擊,而小船仰攻,很困難。同樣大船連成陣勢可以把小船撞翻。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戰鬥初期的時候,朱元璋計程車兵出現了畏縮不前的情況,導致了朱元璋親自督陣,殺了十幾個人。
這在《明史太祖本紀》裡面也是有記載的:
己丑,友諒悉鉅艦出戰,諸將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親麾之,不前,斬退縮者十餘人,人皆殊死戰所以陳友亮把船連線起來的本意是好的:那就是大船連成陣勢,像坦克一樣直接壓過去,把朱元璋的小船全部撞翻。
這也是為什麼陳友亮堅持把大船用鐵鏈連線起來的原因之二。
第三個原因:天命所歸,人力難違。陳友諒作為一個戰火裡成長起來的將領,把戰船用鐵鏈鎖起來。本身就應該考慮到敵人會用火攻的情況。特別是大船連線在一起,一旦朱元璋用火攻,陳友諒就會全軍覆沒。
那陳友亮為什麼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呢?
我們查閱史書後發現並不是陳友諒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而是因為陳友的艦隊位置當時屬於順風,而朱元璋的艦隊屬於逆風,如果朱元璋敢用火攻的話,首先燒的就是自己。
但命運不可琢磨的情況出現了:當戰鬥打到當天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風向突然變了。陳友諒艦隊所處位置變成了逆風,朱元璋變成了順風。日晡:是下午大約3-5點的樣子
會日晡,大風起東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實火藥蘆葦中,縱火焚友諒舟。風烈火熾,煙焰漲天,湖水盡赤。就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一樣,並不是曹操沒有想到對方會用火攻,是當時的風向突然改變導致了曹操由順風變成了逆風。
而朱元璋抓住了這個機會,派了七艘敢死隊火船,裝上火藥,去燒了陳友諒的鉅艦。如果最開始朱元璋就打算用火攻的話,他肯定不會只准備七艘小船。因為陳友諒的大船有幾百艘,要是提前準備的話,最少也要拍個幾十艘火船過去。
所以朱元璋也是隨機應變,臨時起意的。
這就是命。
-
4 # 穿越再現彼岸
陳友諒和羅貫中認識這事還得從羅貫中的老師施耐庵說起。施耐庵於1332年中元朝的進士(和劉伯溫同科進士),1332-1336年在錢塘一帶做官三年,後因對元朝當局不和辭官歸隱於蘇州。(施耐庵和羅貫中像,兩個人是師徒關係)
施耐庵、羅貫中和張士誠、朱元璋、陳友諒。元朝末年,江南各地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施耐庵和劉伯溫是元朝的同榜進士,都在元朝擔任過官職,有一定的影響力,施耐庵成為農民起義軍爭相聘請的物件。施耐庵和張士誠是同鄉,和張士誠的部將卞元亨關係不錯,這個卞元亨後來投降了朱元璋,導致張士誠敗亡。張士誠曾經聘請施耐庵到軍中,他拒絕了;朱元璋聘請他,他也沒去;陳友諒聘請他,他應該是去了。
施耐庵開始對陳友諒還抱有好感。不過隨著陳友諒軍事勢力越來越大,酒色財氣、多疑的性格全部暴露了出。施耐庵進諫了多次,陳友諒根本聽不聽去,於是決心離去,不再摻乎農民起義軍的事務,專心寫自己的小說《水滸傳》了。
施耐庵的弟子是羅貫中,有人就推斷羅貫中和陳友諒應該是認識的,而且還比較熟。不過羅貫中的老師施耐庵也就是陳友諒裝點門面的擺設,根本就沒有進入陳友諒的政治軍事決策核心。況且,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戰之時,施耐庵早就離開了陳友諒,羅貫中也隨之而去。(陳友諒雕像,湖北仙桃是陳友諒的家鄉)
羅貫中跟隨自己的老師,他後來追隨張士誠,成了張士誠的軍事謀劃之一。1363年9月,羅貫中對張士誠失去信心,離開了張士誠,北上太原老家。
1363年8月30日至10月4日,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這時的羅貫中和朱元璋、陳友諒根本不可能見面,更談不上給陳友諒提出建議了。況且羅貫中還曾經是張士誠的幕僚,屬於其他派系起義軍。
赤壁之戰、鄱陽湖大戰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肯定非常熟悉歷史上的赤壁大戰。赤壁之戰中曹操用鐵索鎖住戰船,鄱陽湖大戰之中,陳友諒也是採用了鐵索鎖住戰船。歷史出奇的相似,赤壁之戰、鄱陽湖大戰都是在盛行季節風的情況下颳起了反季節風向,進攻方最終都用火攻獲得勝利。(鄱陽湖大戰形象圖)
羅貫中為啥不建議陳友諒吶?首先,羅貫中不是陳友諒的幕僚,自然不可能建議他了;再者,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時根本就沒有寫出來,陳友諒也不可能看到《三國演義》,沒法從演義中借鑑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在1370年出版發行的,此時距離鄱陽湖大戰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時間,陳友諒早就已經作古了!
其實歷史上還有一種認為,施耐庵和羅貫中實際上是一個人,都是用的筆名,不過這種說法的歷史資料支援很少!
-
5 # 雨沐青峰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羅貫中既然在《三國演義》中寫到了曹操吃了鐵索連舟的大虧,要是陳友諒認識羅貫中,那陳友諒在使用鐵索連舟時為什麼沒考慮到曹操的前車之鑑?
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聊一聊。
首先,曹操鐵索連舟是否是史實。
如果歷史上真有其事,那就只能問陳友諒讀不讀史了,跟他認不認識羅貫中就沒什麼關係了。而要是所謂的曹操“鐵索連舟”只是羅貫中杜撰的,那有可能陳、朱鄱陽湖大戰時,《三國演義》還沒寫呢,或者羅貫中之所以能寫出曹操鐵索連舟的情節乾脆就是受到陳友諒的做法的啟發,也未可知。
應該說,在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明確說到曹軍曾經鐵索連舟,我們能看到的對當時曹軍戰船形態的描述只有“操軍船艦首尾相接”這幾個字,至於是說戰船排列的緊密,還是被連在了一起,就無從得知了。
再者,鐵索連舟有其可取之處。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鐵索連舟也是一樣。古時人們對它的取捨,就像我們現在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對航空母艦的態度一樣。在現代化的探測和打擊手段下,航空母艦可以說是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風險,甚至被稱為“海上的鐵棺材”,可是你看,大家還是競相建造裝備。
而不管是《三國演義》裡的曹操,還是陳友諒,都是身經百戰之人,作戰經驗無比豐富,對於鐵索連舟的風險不可能意識不到。之所以採取這種做法,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肯定是做過風險評估的,一定是覺得好處大於風險的。
就像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戰爭故事一樣,風險和機遇是同時存在的,你不能因為這樣做有風險就不幹了,就說這是一個壞主意,那這樣的話,“三十六計”就成了餿主意大全了。
最後要說的是,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赤壁之戰時的曹軍和鄱陽湖水戰時的陳友諒就吃虧在了“天時”這一點上,曹操怎麼也想不到冬天會刮東風,陳友諒也沒想到風向會改變,或許就像項羽被圍垓下時的感嘆一樣,這是天意,而不是打仗的水平不行啊。
-
6 # 中行偃1
答:所以說,羅貫中是受到陳友諒的啟發,把鄱陽湖大戰,演繹到了“赤壁之戰”。
真正的赤壁之戰是根本不存在的。曹操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
7 # 吉月文
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羅貫中的生平。就現在的研究情況來看,對於羅貫中的瞭解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並不能瞭解羅貫中真正的生平。
三國演義的作者身份認定靠的最主要的證據是錄鬼簿續編。要談這本書,又不得不談錄鬼簿。後者是元代中後期,祖籍開封的杭州學者鍾嗣同所寫的一部元代戲曲人物傳記合集。前者實際上是對後者的一個補充。但並非原作者自己所續。後者有多個版本傳世,但前者只有一個手抄本。此書長期收藏在浙江寧波天一閣,由於天一閣是家族藏書館,長期不對外開放,因此此書的傳承非常明確,後期傳播要到晚清時期。但前者的作者實際上至今沒有確認。不過根據學者考證,應該是明代早期的學者。在此書的開篇就明確了羅貫中的身份。由於這條史料是目前關於羅貫中最完整,最全面也是最早的一條石頭,所以是可信度最高的。但是這條史料並不長,不足百字。只是簡單交代了羅貫中的籍貫,以及他創作三國演義的基本情況,並沒有對羅貫中的生平做出更多的介紹。
那麼現在關於羅貫中的大量的生平內容,其實是後世傳說當中逐步累積起來的,與羅貫中本人所生活的時代相差比較遠,可信度就比較低。比如關於羅貫中和施耐庵關係的說法,出自明代中晚期的史料,此時距離羅貫中生活的時代已有近200年,歷史可信度不大。而關於羅貫中曾經參與到元代末年南方地區政治集團之間鬥爭的記載也是非常簡略的。而且內容很有限,並且主要是暗示他和張士誠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往來。後人加以演繹。至於他和陳友諒之間的關係,沒有見到明確的史料記載。
至於三國演義的寫作時間,現在只能框定一個大致的範圍,沒有辦法明確知曉其具體的創作和刊印時代。所以現在也就無從知曉陳友諒生前是否有緣一看三國演義,從而吸取赤壁之戰的教訓。但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推斷,陳友諒看過三國演義的可能性是極其微小的。至於反過來推斷,羅貫中因為受到了陳友諒兵敗的啟發,而將這一情節寫入到三國演義當中的說法,現在也沒有史料證明。
只能說就目前的史料來看,兩者之間沒有聯絡,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探討因果關係。
-
8 # 自由的鷹28185386
問題問反了,羅貫中正是從陳友諒的失敗戰例,移植到他的演義中赤壁之戰中去的,已顯得精彩。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沒有所謂鐵索連環戰船的記載!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陳友諒和朱元璋進行鄱陽湖大戰的時候,三國故事在當時已經十分流行,三國時期重要的赤壁大戰,又是三國故事中最為出彩的那部分。而且,寫了《三國演義》的羅貫中,也剛好在那時候出現。而且他還和陳友諒見過面。
總之,陳友諒應該對三國故事中,曹操用鐵鎖連線大船,因而最終被周瑜一通火攻燒光戰場的故事耳熟能詳。
不僅如此,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戰”中,當時南宋將領張世傑退守到崖山海面時,也是用鐵鏈把整個船連線起來了。而這個做法,也使得蒙古人追到崖山的時候,採用火攻,放火燒船。而當船燃起來的時候,張世傑等人趕緊手忙腳亂地用斧頭砍斷鐵鏈。但是已經太遲,一條船燃燒起來,很快就惹得其他船也燃燒起來。整個南宋軍隊和百姓,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他們在慌亂之下,只得跳到海里。這也就是被後世廣為傳頌的“十萬軍民蹈海”為南宋殉葬的故事。
崖山之戰的事蹟,陳友諒當然也是非常熟悉的。
(火燒赤壁)
那麼,既然陳友諒既熟悉三國故事中的“火燒赤壁”,又熟悉“崖山海戰”,為什麼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卻還要用鐵鏈把他的巨舟連線起來,造成最後被朱元璋一把火給燒掉的悲劇呢?
我認為,陳友諒之所以這麼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不是一般的船。陳友諒雖然知道朱元璋可能用火攻對付他,但是他的船和“赤壁大戰”以及“崖山海戰”裡的船都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船都不是很大,船上也很顛簸,要是不用鐵鏈連起來,在船上就站不穩定。
而陳友諒的可不是一般的船,是巨舟,也叫做樓船。這種船有好幾層樓高,樓上的人說話,樓下的人都聽不見。這種船也不是為了讓它在湖面航行,而是就像湖面長出來的一塊陸地。
陳友諒認為他是不害怕火攻的。因為他的軍隊站在船上,居高臨下。朱元璋的那些小船雖然靈活,但都只能從下面往上射箭。他們的小船還沒有靠攏,陳友諒軍隊射出的箭,已經把他們殺得乾乾淨淨了。
這個高度優勢,是“赤壁之戰”和“崖山海戰”裡不具備的,因而不可同日而語。
(紀念館中的陳友諒)
其二,不是之前的連線方式。陳友諒當然知道如果船用鐵鏈連線起來,一旦敵人用火攻,燒起來後,不容易破滅。但是,陳友諒對船的連線方式,卻和古代那些船的連線方式不一樣。陳友諒不是讓船平行站位,而是首尾連線。
首尾連線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方便陳友諒的軍隊增援。史料上記載,陳友諒的這種船,上面可以跑馬。既然可以跑馬,自然來來去去都很方便。
陳友諒想的是,就算朱元璋在某處投入的兵力比較多,也不用害怕,其他地方的兵力立刻可以增援過來,集中優勢兵力,對付朱元璋。
而且,陳友諒的船是首尾連線。當陳友諒的船首尾連線起來後,延伸了有整整十里長。這樣的船,既方便兵力之間的轉運,同時,一旦朱元璋火攻起來,用斧頭砍斷鐵鏈,那些巨舟也可以來去自如。
(朱元璋畫像)
其三,不是之前那種軍隊。在陳友諒看來,曹操和張世傑的軍隊,與他陳友諒的軍隊是不一樣的。曹操的軍隊本身是北方軍隊,既不熟悉南方的水戰,也不熟悉南方的氣候。他們到南方來打仗,本身就是弱勢。之所以用鐵鏈把船連線起來,就是想要避免這種弱勢。
張世傑當時是走到了窮途末路。實在沒有辦法了,才不得不用鐵鏈把船連線起來。張世傑那樣做,本身也沒有打算能夠打贏蒙古人,而是想在船上和蒙古人同歸於盡。
而陳友諒當時兵強馬壯,實力強勁。在他看來,朱元璋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所以,他認為,用鐵鏈連線船,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但是最終他依然敗了。之所以敗,一是因為朱元璋各個擊破,四處偷襲,使得陳友諒顧此失彼。不管怎麼樣,陳友諒那條船是死的,作業面積比較窄。朱元璋的船隊雖然小,但非常靈活,聲東擊西,陳友諒根本就應付不過來。二是朱元璋堅持用火攻,而且是四處火攻。由於攻擊面比較多,因此,陳友諒就算把船之間的鐵鏈砍斷,依然無法滅火。三是朱元璋的運氣也比較好,風剛好是往陳友諒船的方向吹的,因此陳友諒的船很快就燒了起來。
總之,陳友諒之所以失敗,既是他驕傲自大,也是他死板教條。最終他雖然強大,卻出現了悲劇。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
-
10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哈哈,這問題有那麼一點尷尬。
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的時候,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已經流傳挺廣了。
陳友諒自然知道三國演義裡赤壁一把火燒的曹操丟盔棄甲的故事,也知道當年南宋崖山海戰,船隻串聯一塊,最後十萬軍民葬海殉國的事,但是,陳友諒依舊鐵鏈鎖船。
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一些過去發生過的事,但我們還是會去選擇那看上去不應該的方式,那是因為我們認為當時的情況和過去不一樣。
陳友諒就有這個心思。
赤壁大戰距離鄱陽湖大戰已經好幾百年了,陳友諒此時的船,比起曹操的艦隊來,要大的多更堅固的多。
陳友諒的對手,朱元璋,實力遠不如當年的東吳水軍,朱元璋連艘像樣的大船也沒有,陳友諒是一直都看不起朱元璋的。
陳友諒的戰船連線方式也和曹操不一樣,曹操是橫向連線,陳友諒是縱向連線,艦隊呈長條型,一艘接著一艘。
陳友諒志得意滿,但他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陳友諒和過去的曹操不一樣,朱元璋也和過去的東吳水軍不一樣。
結果,朱元璋靈活的小船四處出擊,加上陳友諒大軍內部問題多多,矛盾重重,最後,陳友諒大敗,朱元璋從此定鼎中原。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1 # 色國丞相
你是想問為什麼他不借鑑“赤壁之戰”的教訓,非要用鐵索連船,被朱元璋紅燒?
其實是倒果為因了,雖然赤壁之戰發生在前,但小說《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的橋段,其原型正是鄱陽湖之戰。也就是說,不是陳友諒不借鑑《三國演義》,是反過來,羅貫中寫赤壁的時候,參考了鄱陽湖之戰,才把正史中語焉不詳的赤壁之戰寫得那麼精彩。
回覆列表
要麼是羅貫中寫成三國演義以後,忘記送陳友諒一本。要麼是陳友諒公事繁忙,人家羅大哥送的書沒有認真看。總之,經驗主義害死人呀。年輕人,還是要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