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重負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說,我們要是知道蘇聯有300個師而不是150個師,我們元首怎麼也不會想著去錘蘇聯,是情報系統騙了我,也是蘇芬戰爭騙了我。都是騙子啊。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法國戰役開始前,英法德三國都曾經想要進攻蘇聯,但是三國在權衡利弊之後,都沒有優先對蘇聯發動進攻。法國戰役結束後,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盟友,開始改變對蘇聯的態度,德國則將進攻的矛頭轉向了東方,最終發動了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二戰前期蘇聯沒有明確的陣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便遭到了英法等國的孤立。由於英法等國都不喜歡蘇聯,二戰爆發前蘇聯一直沒有明確的站隊,因此英法兩國將蘇聯列為跟德國一樣危險的敵人,英法兩國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德國和蘇聯打的你死我活。
德國跟蘇聯的關係也十分微妙,蘇聯知道德國遲早要進攻自己,德國也知道蘇聯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即使德國不去進攻蘇聯,蘇聯遲早也會進攻德國。因此德國在跟英法對峙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放棄進攻蘇聯。
蘇聯的擴張比德國更過分納粹德國在歐洲崛起的時候,英法兩國為了藉助德國進攻蘇聯,縱容了德國的發展。然而蘇聯的手段更加高明,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相約共同瓜分波蘭。
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對波蘭發動了攻擊,波蘭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之後蘇聯開始組建東方戰線,吞併和入侵了多個東歐國家,英法兩國明白蘇聯的野心不亞於德國,都想要對蘇聯宣戰。德國也擔心蘇聯背後捅刀子,想要先下手為強進攻蘇聯。
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聯的外強中乾芬蘭是東歐的一個小國家,蘇聯為了奪取芬蘭北部的入海口,悍然發動了對芬蘭的入侵戰爭。蘇芬戰爭以蘇聯的慘勝告終,蘇聯損失了數十萬軍隊,才勉強從芬蘭手中割讓走了一小塊領土。
由於芬蘭是英法兩國的盟友,蘇聯入侵芬蘭的時候,英法兩國一度想要派遣遠征軍進攻蘇聯。而德國也在蘇芬戰爭中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希特勒甚至想要暫緩對英法的進攻計劃,優先進攻東方的蘇聯。不過由於英法德三國相互牽制,三國都沒有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總結二戰爆發前英、法、德三國都想要進攻蘇聯,主要是因為蘇聯的立場不明確,又屢次對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一直到了德國發動蘇德戰爭,蘇聯才開始跟反法西斯同盟國站到了一起,最終在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幫助下,蘇聯擊敗了德國侵略者,取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
4 # 秀哥觀天下
你好,我來回答,為什麼英法都想錘蘇聯,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問題!法國戰役開始前,英法德三國都曾經想要進攻蘇聯,但是三國在權衡利弊之後,都沒有優先對蘇聯發動進攻。法國戰役結束後,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盟友,開始改變對蘇聯的態度,德國則將進攻的矛頭轉向了東方,最終發動了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便遭到了英法等國的孤立。由於英法等國都不喜歡蘇聯,二戰爆發前蘇聯一直沒有明確的站隊,因此英法兩國將蘇聯列為跟德國一樣危險的敵人,英法兩國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德國和蘇聯打的你死我活。 德國跟蘇聯的關係也十分微妙,蘇聯知道德國遲早要進攻自己,德國也知道蘇聯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即使德國不去進攻蘇聯,蘇聯遲早也會進攻德國。因此德國在跟英法對峙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放棄進攻蘇聯。
德國在歐洲崛起的時候,英法兩國為了藉助德國進攻蘇聯,採取了綏靖政策,縱容了德國的發展。然而蘇聯的手段更加高明,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相約共同瓜分波蘭。 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對波蘭發動了攻擊,波蘭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之後蘇聯開始組建東方戰線,吞併和入侵了多個東歐國家,英法兩國明白蘇聯的野心不亞於德國,都想要對蘇聯宣戰。德國也擔心蘇聯背後捅刀子,想要先下手為強進攻蘇聯。
芬蘭是東歐的一個小國家,蘇聯為了奪取芬蘭北部的入海口,悍然發動了對芬蘭的入侵戰爭。蘇芬戰爭以蘇聯的慘勝告終,蘇聯損失了數十萬軍隊,才勉強從芬蘭手中割讓走了一小塊領土。 由於芬蘭是英法兩國的盟友,蘇聯入侵芬蘭的時候,英法兩國一度想要派遣遠征軍進攻蘇聯。而德國也在蘇芬戰爭中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希特勒甚至想要暫緩對英法的進攻計劃,優先進攻東方的蘇聯。不過由於英法德三國相互牽制,三國都沒有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二戰爆發前英、法、德三國都想要進攻蘇聯,主要是因為蘇聯的立場不明確,又屢次對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一直到了德國發動蘇德戰爭,蘇聯才開始跟反法西斯同盟國站到了一起,最終在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幫助下,蘇聯擊敗了德國侵略者,取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
5 # 玄坤文史
在蘇德戰爭前,英法和蘇聯的矛盾更多是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德國和蘇聯的矛盾更多是國際關係,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但是最終沒有形成英法聯合德國對抗蘇聯的狀況,這是因為英法和德國之間一樣存在矛盾。
英法和蘇聯的矛盾歐洲各國之上看上去的一團和氣,實際上卻是矛盾不斷。從歷史上看,各國之間的恩怨情仇,包括內部的民族矛盾都是幾百年來形成的積弊。英法兩國和蘇聯產生矛盾是在沙俄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差別導致了英法和蘇聯的矛盾。
當然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只是一方面的,對於英法來說,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蘇聯在建立之後,最初和德國走得比較近,一戰結束後,英法和德國的矛盾不但沒有解決,還有進一步激化的狀況,所以在一戰後,蘇德關係的提升,也加劇了英法和蘇聯的矛盾。
而蘇聯也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蘇聯建立之後在東歐,西亞拉幫結派,國力迅速提高,在二戰前,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德國往西線進攻是蘇聯進一步佔領芬蘭,立陶宛,這一系列的事件都讓英國和法國對蘇聯十分不滿,說這兩個國家想“捶”蘇聯,我不太贊同,都自身難保了還“捶”蘇聯,這得多心大?
德國和蘇聯的矛盾蘇聯和德國都是一戰的受害者,從某方面看兩國是有相似之處的,一戰後蘇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全新社會模式,德國遭遇經濟上的打擊,之後政局動盪,英法想要利用德國作為抵抗蘇聯的前哨站,但是德國顯然不會和英法站在一起,所以一戰後的德國和蘇聯關係走得比較近。
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逐漸崛起,最後奪取了德國政權,法西斯主義我們也可以將其看做是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第三極,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的經濟逐漸復甦,國力逐漸恢復,所有敏銳的政府都感受到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以及法西斯主義都表現出了極強的侵略性。
英法兩國主要還是以拉攏德國對抗蘇聯為主,蘇聯和希特勒政府也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但是始終處於互相提防的狀態,希特勒才上臺時和蘇聯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在後來兩國將波蘭給瓜分,英法的反應讓希特勒看出來,這兩個政府都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對待德國擴張,希特勒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希特勒一直想要恢復日耳曼民族昔日的榮光,德國在地理大發現時期,可以說是很吃虧的,幾乎就沒啥殖民地,所以在希特勒領導下,德國國力不斷強大,也開始籌劃進一步的擴張,衡量下蘇聯和英法的力量也知道該先揍誰,在希特勒進攻法國的時候,蘇聯小動作頻繁,明顯就是針對德國的。
除了往西部集結部隊,也開始不斷的推進地盤,1939年底,蘇聯進攻芬蘭,入侵了羅馬尼亞,1940年,北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被蘇聯佔領,蘇聯這等於切斷了德軍的石油供給,不只是德國為準備二戰不斷擴充軍備,蘇聯也一樣在擴充軍備,只是德國此時忙著搞定西線戰場,抽不出手對付蘇聯。
蘇聯和德國之間爆發戰爭只是早晚的事情,即便德國不動手,蘇聯也一樣會進攻德國的,所以德國和蘇聯之間的矛盾除了立場不同之外,還涉及到瓜分歐洲資源,利益衝突的問題。
-
6 # 湘西超風行者
宗教衝突:基督教與東正教的宗教意識形態之爭
政治衝突: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
歷史衝突:羅馬帝國的情結之爭
地緣衝突:老牌帝國與新興帝國之爭
資源衝突:人口、石油、工業基地等後勤資源之爭
地位衝突:國際地位之爭
-
7 # 獨舌視界
記得高中歷史書上曾經對二戰爆發前歐洲的局勢有過關於英法德三國都想狠揍蘇聯的描寫,大致意思如下:英法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並企圖禍水東引;而德國從骨子裡是仇視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那段血腥的歷史,用今人的思維去探究其中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們按照二戰爆發的時間先後順序:1939年9️1日,蓄謀已久的德華人,在大批飛機坦克的掩護下,以閃電般的速度,閃擊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其實,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已有跡象表明德國很可能對波蘭採取大的行動,但英法兩國畏懼德國的實力,尤其是擔心過激的行動很可能招致德華人的瘋狂報復,於是對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行為採取了臭名昭著的“綏靖政策”,坐視擁有歐洲第一大兵工廠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德軍佔領。
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顯然不滿足既得利益,德國看透了英法兩國自私自利的心思,於是調兵遣將一舉滅了波蘭。此時的英法雖然對德國宣戰,但並沒有與德國正面交火,反而是寄希望於德國繼續向東進攻蘇聯。
英法兩國為何希望德國進攻蘇聯呢?
筆者認為,有2個原因解釋英國和法國為何希望德國進攻蘇聯:
首先,社會意識形態的對立。英國和法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新生的蘇聯是完全不同於英法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因此,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從本質上是仇視蘇聯的。
其次,蘇俄歷史上的對外擴張,讓這些歐洲國家從內心裡感到恐懼。俄羅斯最初只是歐洲的一個小公國,經過幾個世紀的侵略擴張,已經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一大國,而且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有一定的對外侵略性,比如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夥同德國瓜分波蘭等。可以說,蘇聯的“嗜土稱成性”讓西方國家提心吊膽,說不定哪天就擴張到了自己的領土。
以上是英法為何想要德國進攻蘇聯的部分原因,它們無非就是想要借德國的手。消除蘇聯的威脅,進而可以讓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或者同歸於盡,自己好漁翁得利!
那麼,德國為何也想要“捶”蘇聯呢?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德國希特勒對共產主義的敵視,加上德國的終極目標是統一歐洲、與美國決戰,稱霸世界!而統一歐洲就難免與蘇聯交手,於是一場針對蘇聯的龐大軍事計劃“巴巴羅薩”計劃就誕生了: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以及芬蘭,出動550萬軍隊,以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們大炮以及190艘軍艦組成的強大進攻力量,分三路億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經過德國突襲蘇聯防守、蘇德僵持、德軍後撤蘇聯反攻三個階段的發展,蘇聯在美英等國呢支援下,依靠自身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不僅頂住了德國瘋狂般的進攻,而且對德國實施反攻,德國最終在蘇美英法德聯合圍攻下,宣佈無條件投降!
蘇德雙方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讓蘇德兩國的矛盾不斷激化,加上蘇聯阻礙了德國實現統一歐洲、稱霸世界的野心,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用巨大的民族犧牲,憑藉強大的國力特別是工業生產能力,徹底打敗並摧毀了強大的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政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蘇德戰爭的勝利也改寫了戰後世界格局,蘇聯一躍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
8 # 哆啦A猛
其實就跟法國大革命之後的英、俄、奧、普等國都想錘法國是一個道理,因為革命之後的法國擁有了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對於當時實行貴族制的歐洲各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一旦放任法國變成民主國家,那麼英、俄、奧、普等國的人民也會順勢揭竿而起,最終推翻貴族階層。同樣道理,如果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歐美各國放任蘇聯的變大變強,難說這些國家也會被無產階級革命所顛覆。所以大革命後的法國被貴族階級所不容,蘇維埃革命後的俄國被資產階級所不容
-
9 # 米粒閒聊
這個提問不夠嚴謹。蘇德戰爭前,法國早已向德國投降,法國部分地區,包括巴黎在內已被德軍佔領,而由貝當元帥領導的法國維希政府,只是個苟殘延喘的傀儡政府。而英國正獨自抗擊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都不知道自己眀天會怎樣。英國正盡己所能的,討好、拉攏蘇聯,促使蘇聯(還有美國)與英國共同抵抗德意法西斯。而希特勒,早在1940年6、7月間,就想著在東方開戰——進攻蘇聯。英法也確實,想聯合“捶打”蘇聯,但不是在蘇德戰爭前,而是在二戰初期的“假戰爭”期間。
1939年11月30曰,蘇芬戰爭爆發。英國和法國,立刻宣佈蘇聯為侵略者,各自召回了駐莫斯科的大使。並開始研究,透過挪威去援助芬蘭的計劃。但這個計劃真實的目地,是控制挪威、瑞典,使他們改変中立政策,加入反對德國陣營,以及切斷德國的鐵礦石進囗(德國消耗的鐵礦石,大部分要從瑞典進囗,而且在冬季時,需借道挪威,才能運到德國)。就這個小聰明(英、法兩國在二戰前及二戰初期,多次耍小聰明,導致了法國在1940年6月的敗降,英國在敦刻爾克的大撤退),是騙不了希特勒的,德軍也相應制訂了“威悉演習”計劃,1940年4月9曰,德軍入侵丹麥和挪威,隨後與英法遠征軍交戰,北歐戰役打響。
英國與法國,除了想要截斷德國的鐵礦石的進囗,還要阻止德國獲取石油的來源。當時的德國進囗的石油分別來自羅馬尼亞和蘇聯。英、法曾想破壞羅馬尼亞的普洛什蒂那油田設施,但因顧慮到,這樣做可能使羅馬尼亞投身於德國,而取消該計劃。轉而開始策劃攻擊蘇聯的高加索地區的油田。1940年1月,法國總理達拉第,要求對各種方案進行稽核。英、法兩國為此制定岀了多種方案。攔截油船、用陸基戰機空襲油田,英國甚至要動用航空母艦,空襲油田。1940年2月3日,法國總參謀部下達了,準備空襲巴庫油田的命令。2月7日,英國戰時內閣討論了此方案,並得岀了此方案是可行的。英、法兩國,都曾顧慮到羅馬尼亞,在受到盟國的攻擊後,會投向德國,怎麼就不會想到,對蘇聯這樣做(這樣做,無疑是向蘇聯宣戰),會使蘇、德聯合對付盟國嗎?而且,蘇聯遠強大過羅馬尼亞。先來看英國、法國的政界、軍界高層對蘇聯實力的看法。法國外交部秘書長列雷曾聲稱:法國不會與蘇聯斷絕外交關係或者正式對蘇宣戰,但是法國要消滅蘇聯,必要的時侯可以藉助大炮。3月8曰,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有一句話“位於黒海的英國航空母艦炸燬巴庫和圖阿普謝的煉油廠或港囗設施,對於空襲高加索地區將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可以更快地使蘇聯的防禦體系崩潰”。這就說明了,英、法領導層認為蘇聯是軟弱無力的。也表明了,他們在此期間的智商,集體岀現了大幅的下降。這些計劃,因為準備時間過長,還未等實施,希特勒就在1940年5月10曰,發動了入侵西歐的戰役。這個戰役僅持續四十多天,就以法國的投降和英國遠征軍潰敗回英國而告結束。為什麼,英、法領導層會岀現要“捶打”蘇聯的想法呢?英國的軍事家,利德爾.哈特在他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對此方案的評論是: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幻想彙編——都是同盟國首腦的空想,他們一直生活在夢境中,後耒遭到希特勒發動進攻這盆冷水澆頭,才驚醒過來。可實在太晚了!
-
10 # 帶筆校尉
關於“捶”蘇聯。法國會說,我都被德國滅了,還捶個毛線呀?英國也會說:“我都被德國給捶得半身不遂了,哪裡顧得上操那份閒心?”德國也會跟著起鬨:“我們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白紙黑字,還按了手印,怎麼會捶你?”
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幾個國家,心裡有什麼樣的想法,大家心裡是很清楚的。
首先是歷史原因。首先是英國,為了防止某一國過於強大,對他中國產生威脅,英國先是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後來又拉上法國,讓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這一政策的實質實質是不讓歐洲出現一個能對英國霸權產生威脅的國家,以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海外利益並保持海上霸權。也就是說,英國一直扮演一個攪屎棍的角色。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等都是此一政策的具體體現。現在又突然冒出來一個繼承俄羅斯遺產的暴發戶,眼見著在東歐已經勢不可擋。英法當然想捶它。
其次是意識形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明目張膽地提出消滅一切資產階級、一切剝削者。更有甚者,在歐洲根深葉茂的共產國際在蘇聯的支援下,已經有野火燎原之勢。這使得英法德等國都非常警惕。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英法就開始支援俄羅斯境內的白軍。他們心裡盤算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而是兩敗俱傷,俄羅斯越亂越好。
最後是因為俄羅斯乃至蘇聯貪得無厭的胃口。蘇聯繼承了沙俄的領土,也繼承了沙俄對於他國領土天然存在的野心。東面想獨佔中國東北,唆使外蒙獨立。西面從北往南無一例外的它都會和相鄰國家產生領土糾紛。這種貪得無厭的領土擴張政策讓英法特別厭惡並與德國在東歐的利益直接衝突。
上述原因導致德國無限期擱置“海獅計劃”,轉而向東進攻蘇聯的時候,英華人從新聞裡瞭解到蘇德戰場的慘烈後長吁了一口氣:“終於輪到你了”。
-
11 # 寂寞的紅酒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550萬大軍全面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對於德華人進攻蘇聯的原因人們一直眾說紛紜。但實際上,當時不僅德國想打蘇聯,英法也同樣想打蘇聯,1940年英法曾制定了轟炸蘇聯高加索油田的計劃,法華人更是叫囂要滅了蘇聯。那麼蘇德戰爭前,為何英法和德國都想“捶”蘇聯?
我們先來說下英法,英法和蘇聯其實一直不對付。從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蘇聯開始,英法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把蘇聯視為異類,視為眼中釘,所以才有了帝國主義列強武裝干涉俄國革命的行動。儘管蘇聯人把英法等列強幹涉軍趕走了,但英法仍然非常敵視蘇聯,對蘇聯進行各種封鎖和打壓,導致蘇聯處境非常艱難。迫於無奈,蘇聯不斷和德國靠近,兩國關係日益升溫,好的穿一條褲子,這自然讓英法更加擔心和敵視。二戰爆發後,蘇聯夥同德國在歐洲興風作浪,不僅瓜分了波蘭,還入侵了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等國家,因此讓英法感到不滿和恐慌,特別是對芬蘭的入侵,徹底激怒了英法。
1939年11月,蘇聯在蘇芬邊境製造衝突挑起事端,並對芬蘭發動了入侵。在蘇聯入侵芬蘭後,英法很快向芬蘭提供了援助,並制定了轟炸蘇聯高加索油田的“長矛”計劃。作為迴應,蘇聯也進行了戰爭動員,並制定了反擊英法的計劃,雙方已經處在了戰爭的邊緣。但由於德國在歐洲興風作浪,並向英法發起了挑戰,而芬蘭不久又和蘇聯進行和談,英法沒工夫管蘇聯,就這樣一場大戰煙消雲散。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共同的利益,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和蘇聯被迫進行了合作。但合作並不牢固,僅僅是形勢所迫。二戰結束後,英國很快又站到了蘇聯的對立面,執行敵視蘇聯的政策,冷戰就是由英華人挑起的。本來就不被西方世界接受,又到處侵略惹事,作為西方世界的領導者,英法敵視蘇聯自然在情理之中。
英法把蘇聯視為眼中釘,德國則把蘇聯直接視為最大的威脅。別說德國和蘇聯合作,但暗地裡一直防著蘇聯。當德國和英法開戰時,蘇聯不僅陳兵邊境虎視眈眈,而且還在後方趁火打劫,先後入侵了芬蘭、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國家,特別是蘇聯吞併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直接激怒了德國,因為德國的石油幾乎全部來自羅馬尼亞。德華人自然不能容忍,所以和蘇聯開戰只是時間問題。其實不僅僅英法和德國想捶蘇聯,日本和美國同樣想捶蘇聯,如果不是國民政府實力不濟,估計也想捶他一頓。可以看出,當時的蘇聯是非常不得人心的,被各國視為威脅。實際上,如果有一頭喜歡吃肉又不顧吃相的狗熊在家門口晃悠,換成誰也會睡不著覺。雖然蘇聯解體了,但其繼承者俄羅斯仍然不被西方所接受,仍然有很多國家想錘他。
-
12 # 敬佩42707804
主要還是意識形態,蘇聯實行的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權,經濟上高度計劃集中,思想上對人民進行嚴密的控制,再加上蘇聯在歐洲的擴張主義趨勢,這一切都與英法等西方國家格格不入,更不用說希特勒上臺後的德國,他在意識形態上更是蘇聯的死敵,再加上他的種族理論,綜上所述,英法德都把蘇聯視為敵手,也不足為奇。
-
13 # 大衛思想
根本在於蘇聯的野心刺激所至。“十月革命”答應工人的條件拒絕執行,當工人示威遊行時,遭到機槍掃射,內戰時,給有功計程車兵發放“強姦證”,佔有烏克蘭後,發放“敵人”指標,佔居民總數的30%,餓死千萬人,烏克蘭可是世界糧倉!在人道上,確實遭人唾棄。
在世界上,要把紅旗插遍全球,搞共產輸出,對當時的主要國家均構成了威脅,一戰快結束時,不就在德國搞了一次水兵“起義”麼。特別是“第三國際”的存在,更是間諜,策劃暴動,暗殺的前哨和代理。
用當時的話說,希特勒拿走了牛奶,而斯大林牽走了奶牛。
相比較而言,用“禍水東引”的政策,對英、法來說,確是一個好的選擇,就當時而言,斯大林也真有“西進”的意思。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兩好做一好吧。
-
1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德國想捶蘇聯是真的,希特勒早就看斯拉夫人還有他們的蘇維埃紅色政權不爽了,要不是擔心兩線作戰和蘇聯過於難啃,希特勒第一個就會打蘇聯。而和英法的戰爭則可以算是被迫之舉,尤其是英國,希特勒真心不想先去招惹這個海上流氓。
但英法倒不想捶蘇聯,英法想捶蘇聯那是他們組織遠征軍準備穿過挪威和瑞典去援助芬蘭的時候,但這場大冒險隨著希特勒的先發制人而胎死腹中。不然等到德國向蘇聯宣戰的時候就有好戲看了。
但是在希特勒征服西歐之外,法國和英國哪裡還有捶蘇聯的想法?
首先是法國,維希法國是傀儡,自由法國窮得叮噹響,復國大業都要仰仗英國,難道要靠非洲黑叔叔遠征蘇聯嗎?
其次是英國,英國已經和希特勒鬧翻了,這種情況下英國是熱衷於把蘇聯給拉下水和德國作戰的。因此丘吉爾才會對蘇德關係的變換如此熱心積極,丘吉爾恨不得蘇聯立刻參戰,自然是不會捶蘇聯的。
英法想捶蘇聯應該是蘇芬戰爭時期。
-
15 # 完璧歸趙36
你要是英法該怎麼做?禍水不朝東流,難道是引火上身嗎?元首打到英吉利海峽,輪到德國海軍,乾瞪眼。而斯大林馬上越過波蘭向西了,又控制了東歐的糧倉和油田,希特勒明白了,這樣下去就是為俄華人乾的。1940年12月正式透過“巴巴羅薩”計劃,順理成章。
-
16 # 照影吹笙
沒聽說過,英國首相丘吉爾倒是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就在下議院發表演說,支援蘇聯人民抵抗法西斯的正義事業,比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號召蘇聯人民拿起武器抵抗法西斯(7月10日)還早。
-
17 # 靜夜思歸去
蘇德戰爭前,為何英法和德國都想“捶”蘇聯?其實原因很簡單。其一:體制原因
從1917年俄國迸發十月革命建立蘇聯開端,英法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把蘇聯視為異類,視為眼中釘,所以才有了帝國主義列強武裝干與俄國革命的舉動。雖然蘇聯人把英法等列強幹與軍趕走了,但英法依然十分敵視蘇聯,對蘇聯進行各種封鎖和打壓,導致蘇聯處境十分困難。
其二:現實原因由於英法對蘇聯的敵視蘇聯不斷和德國靠近,兩國關係日益升溫,好的穿一條褲子,這讓英法更加憂慮和敵視。二戰迸發後,蘇聯夥同德國在歐洲無事生非,不僅瓜分了波蘭,還入侵了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等國家,因而讓英法感到不滿和驚懼,特別是對芬蘭的入侵,完全激怒了英法。但是與此同時,德國對蘇聯的用兵態勢也是越來越明顯,是以蘇德關係日趨緊張,當德國對蘇聯發動侵略時,英蘇關係又快速升溫,這可真應了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18 # TheGuyNamed虎哥
很簡單,在英法眼睛裡,德國和蘇聯是一路貨。在蘇聯眼裡,德國和英法是一路貨。在德國眼裡,蘇聯和英法是一路貨。
-
19 # 靜夜史
關於這個問題,已經涼涼的法國表示:我沒有,我不是,別瞎說啊!
1941年6月22日,軸心國190個師共550萬大軍在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以及190艘軍艦的配合下,向蘇聯發動了猛烈進攻,蘇德戰爭由此爆發。
由於戰前的斯大林對戰爭的錯誤預判,加上蘇聯大清洗運動帶來的惡劣後果,開戰之初,蘇聯軍隊一潰千里。至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會戰爆發前,蘇聯損失軍隊超過300萬,淪陷國土超過150萬平方公里,蘇聯失去了1/4的人口,西部工業區幾乎損失殆盡,整個國家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
蘇聯的抗戰得到了英國的大力支援,這是蘇軍能夠堅守列寧格勒以及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蘇德戰爭前,英國和德國一樣,也是一個堅定的反蘇主義者。也就是說,蘇德戰爭前無論同盟國還是軸心國都有將蘇聯痛毆一頓的衝動。
1、見縫插針的革命輸出
蘇聯之所以“人見狗嫌”,根本原因在於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
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蘇聯走上共產主義道路,在資本主義陣營撕開了一道裂口。
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列寧堅持“民族自決”原則,即世界各大民族都應該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然後以“自願平等”的方式併入蘇聯,而後幫助弱小國家和民族完成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實現紅旗插遍世界的偉大目標。
為此從1919年開始,蘇俄和波蘭爆發了慘烈的蘇波戰爭,但因為蘇軍的出兵不利,加上國際社會的干涉,蘇俄將革命向歐洲輸出的計劃泡湯。
但失敗的蘇聯並不甘心。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掌權者。和列寧的理想主義不同,相對務實的斯大林堅信,只有一個異常強大的俄羅斯,才能為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保駕護航,因此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重工業以及農業集體化建設,在短短10年時間裡便迅速成長為強大的工業國。
1937年,蘇聯綜合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在實力不斷膨脹的情況下,蘇聯向外輸出,尤其是向歐洲輸出革命的意願越來越強烈,這使得歐洲國家異常緊張。
1933年納粹德國的崛起以及綏靖政策的大行其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的外在威脅,歐洲需要一個強大的德國充當阻擋紅色潮流的屏障。
所以當對納粹德國的迅速膨脹憂心忡忡的斯大林主動尋求和英法等國合作遏制德國時,英法兩國都堅定地選擇了拒絕,因為相比於法西斯,革資本主義命的蘇聯更加可怕。
而遭到英法無情拒絕的斯大林很快和希特勒一拍即合,兩國隨即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在和平共處的同時,還秘密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正是因為蘇德的秘密媾和,蘇聯才成為德國橫掃西歐的大後方,於是法國覆滅,英國殘廢,英國對蘇聯的痛恨可想而知。
2、不遺餘力的領土擴張
而相比於蘇聯和英法等國的矛盾,蘇聯和德國的矛盾則更加直白和明顯。
除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本對立以及法西斯對共產主義的極端痛恨,作為地狹人稠的國家,德國對蘇聯土地和資源的慾望是天生的,這使得希特勒在還未登上德國政治舞臺時,便已將蘇聯作為納粹的最大敵人。
而對於蘇聯而言,無論德國是否走上法西斯道路,只要德國在中歐崛起,就必然是蘇聯革命輸出的頭號敵人,所以在德國時刻想要橫掃蘇聯的同時,蘇聯也在枕戈待旦地準備毀滅德國。
但是作為中歐國家,德國在消滅蘇聯之前,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兩線作戰問題,也就是必須要首先保證西歐大後方的穩定。而蘇聯在應對德國威脅的同時,日本關東軍也在遠東地區虎視眈眈,所以蘇德雙方都有暫時休戰,睡一覺再來的內在需求,於是《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順利簽訂。
而後,蘇聯成為德國橫掃西歐的“奶牛”,而德國也確實在1940年橫掃西歐,鏖戰英國去了。
但早已意識到蘇德戰爭必然爆發的斯大林,在德國一路向西的寶貴間隙,蘇聯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意在建立“東方陣線”,增加對德戰爭的縱深。
1939年9月17日,蘇軍大舉開進波蘭東部,佔領了寇松線以東的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1939年11月,蘇聯大舉進攻芬蘭,在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後,奪取了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卡累利阿地峽等地區;1940年3月,蘇軍強行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隨後將其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向羅馬尼亞強行索要比薩拉比亞地區。
透過斯大林的一系列擴張,蘇軍國界線向西推進了平均300~400公里,大大增加了戰略縱深。但蘇聯此舉不僅失去了進攻德國的突然性,還讓希特勒勃然大怒,有了進攻蘇聯的口實。因為斯大林強行索要比薩拉比亞地區嚴重損害了德國盟友羅馬尼亞的利益,作為德國的石油基地,羅馬尼亞就是希特勒的命根子,斯大林無疑是在挑戰希特勒的底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0 # 優秀的米老鼠96
1941年蘇德戰爭之前的歐洲局勢是一種歐洲版的三足鼎立。
首先,三股勢力角逐歐洲這塊蛋糕,1939年二戰爆發前,英法、德、蘇形成很奇怪的對峙,英法兩個老牌的殖民主義自1919年的巴黎和會以後準備把戰敗的德國當做一份肥肉進行瓜分,《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企圖實現把德國一棒子打死、使德國從此以後爬不起來的目的。為實現這一戰略,走在前頭的是法國。法國的做法很陰險。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希特勒在德國資產階級的支援下上臺執政,為了實現德國的復興,希特勒實施全面的擴軍備戰,向急於解決經濟危機的美國大肆貸款,一場大戰即將在歐洲點燃。此時納粹德國的目標是英法,英法的馬前卒捷克和波蘭率先為德國復仇計劃祭旗。
第二,再說沙皇俄國,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變成了蘇聯,這一下就成了英法的眼中釘,也成了歐美各帝國主義的共同目標。到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蘇聯成為英法陣營共同絞殺的物件。蘇聯為了打破被孤立的困局,粉碎英法禍水東引的險惡用心,準備與具有同樣處境的納粹德國建立同盟。《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這樣正式締結。英法的目的沒有達到,開始實行對德綏靖政策,企圖激化蘇德矛盾,實現坐收漁人之利。
第三,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標誌著蘇德開始相互利用,實現了共同瓜分波蘭的目標。這個條約的訂立,蘇聯無異於向二戰中的英法背後猛戳一刀。蘇德締約,實際上是相互拖延宣戰時間,希特勒的目標不僅是擊敗英法,復興德國,他的戰略目標是獨佔歐亞大陸,進一步稱霸世界,實現大日耳曼主義。1941年德國對蘇聯發起突然襲擊,這樣一來,又使英法和蘇聯同命相憐,站到了一起。此時,蘇德結盟,變成了蘇英法的統一戰線,歐洲局勢變得更加複雜。英法為了儲存實力,坐視蘇聯淪亡,形式上雖然是共同對德,實際上是共同對蘇。
回覆列表
歐洲君主一旦統一歐洲,就會征服遠東,拿破崙就是……而俄國也是如此,夢想統一歐洲,雙方都不是什麼好鳥,因為德國是不宣而戰,就被扣上了“侵略”,也是因為蘇聯頂不住了,英美才援助斯大林,好讓小鬍子和大鬍子,繼續自相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