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午夜奢華
諸葛亮殺陳式是羅貫中瞎編的,三國演義不過是一部小說。
《三國演義》第一百回:孔明大驅士馬,復出祁山。勞軍已畢,魏延、陳式、杜瓊、張嶷入帳拜伏請罪。孔明曰:“是誰失陷了軍來?”延曰:“陳式不聽號令,潛入谷口,以此大敗。”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來。”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將令已違,不必巧說!”即叱武士推出陳式斬之。須臾,懸首於帳前,以示諸將。此時孔明不殺魏延,欲留之以為後用也。
小說裡魏延陳氏嘲笑諸葛亮不會用兵,陳式不聽鄧芝勸告,回營後說是魏延叫他乾的,諸葛亮為了震懾魏延殺陳式。
在正史上,陳式一共出場三次。第一次出場,是劉備派遣陳式等十餘名將領帶著部隊,去馬鳴閣道(棧道),截斷曹軍的退路。但是因為徐晃抵擋住了陳式的攻擊,曹操大軍順利撤退。劉備派出的陳式部隊功虧一簣。
第二次出場,是劉備東征時期,陳式和吳班帶著水軍在夷陵駐紮,並沒有參戰,也沒什麼表現,就是一個打醬油的。
第三次出場,就是和演義中所描述的這一次。建興七年(229),諸葛亮派遣大將陳式攻打武都、陰平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帶軍與之交戰。諸葛亮親自帶領大軍馳援陳式,成功擊退郭淮部隊,奪取武都、陰平二郡。
一人攻下兩座城,堪比諸葛亮攻下天水北平南安三城,戰功彪炳。
羅貫中是個魏延黑,魏延不聽命令看不起諸葛亮被埋伏以及後期諸葛亮死後造反都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
-
3 # 西遊夢紅樓
諸葛亮有把扇子是寶貝,一扇借了東風,二扇扇了三分天下,三扇呢,沒扇出去。據說此扇可以辯忠奸定生死,所以關羽魏延能活,馬謖陳式必死,這咋回事呢?
關羽赤壁之戰,曹操20萬大軍被一把火燒的死的死,亡的亡,無處話淒涼,不過曹操還是挺佩服諸葛亮的:亮哥哥火玩得好!
曹操逃到華容道,就又開始得瑟了:亮哥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華容道不設伏,這是要讓我逃出生天的節奏嗎?我得意地笑!
很快就笑不出來了。
前面來了條好漢,赤兔馬,青龍偃月刀,一臉大紅色,正是關大俠關羽!
關羽立下軍令狀前來華容設伏捉曹操,可是拍著胸脯向諸葛亮保證了與曹操情義兩絕的,臨走時看見諸葛亮用扇遮著Sunny望天,還笑聲嘟噥一聲“天意”。
關羽琢磨了半天天意沒琢磨出個味兒,乾脆不理了。
昔日好友相見,沒有好肉好酒,只有刀光劍林,曹操淚流滿面,關羽神情黯然,相遇一場都是前世的孽緣啊!
得了,老曹你過去吧!張遼,你也過去吧。
關羽然後垂頭喪氣去見諸葛亮繳令,諸葛亮吼了聲道:“殺了!”
那扇子發話了:殺不得!諸葛亮問:為何?
扇子說:“如今曹操雖敗,猶有實力壯大,我蜀國實力最弱,不過是夾在曹操、孫權之間求生存的一棵小草,魏吳任何一家獨大便是我蜀亡之時,所以曹操殺不得!”
“其二,關羽與曹操有舊情,如今你不過是借關羽手放曹操而已,讓盟國吳國無話可說,這麼一來,既讓關羽還了人情,了斷昔日恩情,又讓吳國失去了攻訐的藉口,讓蜀國繼續有喘息之機壯大,所以關羽殺不得!”扇子說完沉默了。
關羽活。
魏延、陳式魏延在蜀國就是攻守皆具,勇謀雙全的獨當一面的大將。
魏延被委任鎮守漢中時那番話讓人動容。
曹操敢舉傾國之力前來,我就是前鋒;一個偏將帶十萬大軍前來,我就吃了他!
一將在,漢中固若金湯十年!
蜀漢中後期,蜀國五虎上將只剩下年邁的趙雲,諸葛亮想要北伐,魏延就是繞不過去的大將之選。
魏延隨諸葛亮北伐,打算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這一奇謀被謹慎的諸葛亮否定,兩人失和,而在出兵箕谷更是違抗了諸葛亮的命令。
箕谷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的地方,蜀攻魏守,而一場大雨改變了戰爭結局。
司馬懿設伏,諸葛亮也料到司馬懿必借用地勢之利來阻擊蜀兵,因此傳令魏延不要輕進中伏。
陳式狐假虎威,魏延疏忽大意,兩萬兵馬被司馬懿包了餃子,損兵又折將。
兩人見了諸葛亮,魏延、陳式互相推諉責任。
扇子發話道:“不聽軍令當斬!魏延身為主將,本該處斬,念起守漢中有功,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將功折過。今蜀中無大將,可免於一死,戴罪立功,以觀後效。”
“陳式身為副將,不聽軍令,冒險輕進,以致我兩萬蜀國好男兒捐軀,罪責難逃,殺一儆百以正我軍紀!”
諸葛亮頜首稱是,羽扇一揮。
魏延活、陳式亡。
馬謖
馬謖,太過自滿,不聽王平苦勸,最終丟失街亭。
北伐成果被毀之一旦,陽平關還將面臨魏國反撲,軍令狀下,馬謖死不足惜。
街亭一失,便宣告北伐失敗,因此諸葛亮自貶丞相之位,以贖識人不明之罪。
扇子大怒道:“馬謖,身負重命,保我運輸中軸街亭不失,便可進退可據,但此人剛愎自用,丟失街亭,亂我軍謀策,以致於北伐失敗,損我軍威,罪無可赦,殺!”
諸葛亮含恨揮扇,殺!
馬謖死。
關羽魏延馬謖陳式四人都曾違抗軍令,關羽因當時三國制衡的需求而免殺頭;魏延因蜀中缺將而免於一死;陳式因冒進為正軍紀而殺,馬謖因丟街亭造成北伐失敗而死路一條。不同形勢下刑有輕重之分,但整體未失公平,諸葛亮也算公正。
-
4 # 古韻國學
《三國演義》是一部70%正史,30%虛構的古典名著,他的作者是羅貫中。書中描寫了東漢末年,那些叱吒風雲,跌宕起伏的人和事。裡面的人物鮮活,有個性,有理想,幾百年來,成為人們舞臺和街頭巷尾的談資。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裡面的靈魂人物,也是智慧和忠義的化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委以重任,是劉備的軍師,後來的蜀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握生殺大權,如有違抗軍令,必殺之,然而也有例外,比如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魏延違令進箕谷,雖違抗軍令,但均免於死;而馬謖失街亭、陳式進箕谷卻被斬首。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
一、諸葛亮不殺關羽的緣由分析
周瑜、諸葛亮聯手用計,火燒赤壁,致使曹操幾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兵敗後曹操率領殘兵敗將逃往南郡。一路上諸葛亮設了三道卡,來堵截曹操,第一道趙雲、第二道張飛均斬獲頗豐,第三道是關羽把守的華容道,本可令曹操全軍覆沒,關羽卻在立有軍令狀的情況下,未捉一兵一卒,全部放逃,而諸葛亮卻沒有殺關羽,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1、諸葛亮在賭,也就是在諸葛亮的心裡,是不希望曹操被殺的,因為曹操被殺,剛剛統一的北方必亂,這對於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兵取西川的戰略部署相駁。那為什麼還派關羽去呢?是因為關羽是一位義薄雲天的人,曹操有恩與關羽,而曹操又是一位世之奸雄,一定會說服關羽放人,同時也能讓關羽還了曹操這一恩情,否則,華容道趙雲、張飛誰去,曹操都必死無疑。這是不殺關羽其一。
2、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三結義的誓言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殺了關羽,劉備這一關就過不了,而諸葛亮出山就是為保劉備。這是不殺關羽其二。
3、當時的劉備還羽翼未豐,關羽這樣文武全才的上將軍,怎麼可能殺了呢?如果殺了關羽誰又能如此忠心的保劉備成其霸業呢?這是不殺關羽其三。
二、諸葛亮殺馬謖的緣由分析
司馬懿復出,得知降魏叛將孟達,又欲投蜀,於是率軍倍道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了孟達,諸葛亮得此訊息,深知司馬懿的謀略不在自己之下,於是便想到了兵家必爭的咽喉要道街亭,此乃回漢中及存軍用物資之重地,如有失,蜀軍恐有全軍覆沒之險。所以街亭絕不能失,這是諸葛亮的底線。
而守街亭,是馬謖自告奮勇,並立下了軍令狀,《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可是事實上,馬謖到了街亭卻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將軍的苦勸,致使街亭失守。回到漢中,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原因有二。
1、馬謖違令失街亭,此次造成的損失太大,把取得的城池全部丟失,諸葛亮自己差點成了司馬懿的俘虜,全軍差點回不了漢中,不殺不足以平兵憤。
2、馬謖立軍令狀,如果不殺,以後如何治軍,軍威又何在。
三、諸葛亮殺陳式而放魏延的緣由分析
諸葛亮出祁山,魏延曾經給諸葛亮獻計,兵出子午谷,一舉拿下長安,未被諸葛亮採納,於是心裡總是耿耿於懷,不服不忿。在一次魏延和陳式率領人馬進箕谷,追殺司馬懿和曹真,當他們兵至子午谷谷口時,接到諸葛亮的命令,暫停進軍,以防被埋伏。但是在魏延的慫恿下,陳式、魏延大意輕敵,出兵箕谷最終中了埋伏,所帶兵馬損失殆盡。
而作為主將的魏延和副將陳式回到大營,諸葛亮卻殺了副將放了主將,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1、在諸葛亮出祁山,收復中原的時候,軍中的名將寥寥無幾,而魏延卻是蜀漢軍中的中流砥柱,在軍中威望甚高,武藝又非常強,這樣的人才是不能輕易殺的,否則西蜀將無大將可用。
2、在《三國演義》裡,陳式本領就是一位拉醬油瓶的,他的第一次出場就被夏侯淵俘虜了,後來走馬換將,得以活命,也就是說這個人無關緊要。
3、此次兵進箕谷,主謀是陳式,而非魏延。雖然陳式是被魏延慫恿進去的,但是如果沒有魏延進箕谷接應,陳式的損失會更大。所以諸葛亮沒殺魏延,而殺陳式也是殺雞儆猴,要魏延以後老實點,否則就是陳式的下場。
結語
綜上所述,諸葛亮對於四人的判罰,是因時、因地、因事而做出的決定。不殺關羽,是因為諸葛亮要完成自己隆中對中的戰略部署,有意放曹操,這是因時;殺馬謖,是因為戰略要地失守,致使全軍,全域性大潰敗;殺陳式放魏延,是因為陳式是主犯而魏延是從犯,更是為了蜀漢的江山才留下了魏延。
-
5 # 戰利88
關羽有關係,就不說了。
魏延在當時武力值算高的了,死了就沒有大將了。
其他的就不值錢了。
-
6 # 不沉的經遠
這四人中關羽、馬謖都是立了軍令狀沒完成,因此放在一起討論。
關羽違抗軍令,是赤壁之戰守華容道的時候。關羽立下了軍令狀,保證抓回曹操,結果在華容道上他卻念及舊情,把曹操等人全部放走。諸葛亮事後雖然說要將關羽推出去斬首,在劉備的求情下才放了關羽一馬。不過實際上諸葛亮一開始就沒打算殺關羽。
早在關羽剛立下軍令狀的時候,劉備就對諸葛亮說關羽義氣深重,可能會放曹操走。諸葛亮回答夜觀乾象,曹操還未到死期,因此故意留下這個人情給關羽去做。所以很明顯,諸葛亮不是想用軍令狀強迫關羽去殺曹操,只是藉此機會讓關羽還清欠曹操的舊情,以後好更好的為劉備服務,自然不會殺了他。
而馬謖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街亭之戰事關第一次北伐的勝敗,諸葛亮讓馬謖立軍令狀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他能嚴格按照自己的指令,在路口下營,擋住魏軍。然而馬謖卻違背命令,私自上山安營,導致街亭失守,蜀軍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在這種情況下馬謖自然是難逃一死,最終被諸葛亮殺了。
而魏延和陳式相比,魏延實際上沒有違抗軍令。魏延和陳式兩人之事發生在同一時期。在曹真、司馬懿伐蜀因為連降暴雨而失敗以後,諸葛亮趁機用計想破魏軍。其中魏延、張嶷、陳式、杜瓊四將是帶二萬兵出箕谷去祁山,半路上諸葛亮派鄧芝來提醒四人,小心魏軍的埋伏。
結果陳式和魏延兩人根本不在意,陳式取消諸葛亮街亭之敗,魏延則說應該用自己的子午谷之謀。最後陳式乾脆自己帶了五千兵單獨出了箕谷。結果陳式走了沒幾里路,真的中了魏軍的埋伏。
幸虧魏延趕來救出陳式,兩人敗回谷內。魏軍追來也被張嶷、杜瓊擊退。不過陳式手下的五千軍馬,已經只剩下四五百傷兵了。
遭到如此慘敗,諸葛亮自然要處罰當事人。陳式和魏延兩人中,陳式首先違背軍令擅自出箕谷,結果中了埋伏,這是主要責任。魏延雖然出言不遜,不過並沒有直接違抗軍令,而且事後救出陳式,罪責不重。
因此諸葛亮殺陳式而放過魏延,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判決。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不僅能治國理政,還善於打仗,可以說是羅貫中筆下的全能型人物。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後期作為蜀漢丞相,握有生殺大權。他斬殺過一些違抗他軍令的將領,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將領違抗他軍令反而放過了他。
下面我們先來細數一下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之後那些違抗他命令的將領哪些?經過統計,演義中違抗軍令的一共有四人,分別為:關羽、魏延、馬謖、陳式。其中關羽和魏延雖然違抗諸葛亮軍令但沒有被殺,馬謖和陳式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被毫不猶豫斬殺。
諸葛亮在對待這四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
諸葛亮不殺關羽的原因
《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赤壁之戰後違抗過諸葛亮的軍令,諸葛亮在曹操逃生的路上設定了三道障礙。第一道和第二道由趙雲和張飛守關,都有所斬獲,第三道障礙由關羽把手,關羽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在華容道把曹操放走了,但是諸葛亮沒有將關羽殺了,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守華容道,想借此讓關羽還了昔日對曹操的恩情,讓他以後面對曹操不再那麼愧疚。因為關羽熟讀《春秋》,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在劉備落難之際,曹操對其可謂百般討好。但是關羽還是忘不了大哥劉備,得知劉備下落後,遠離而去。他闖關斬了曹操六員戰將,即使如此,曹操都能釋然並放行讓關羽離開。在曹操如此大恩之下,關羽豈能在曹操落難之時,乘機要了他的性命。《三國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張遼近前言曰:“奉丞相鈞旨: 因聞知雲長斬關殺將,恐於路有阻,特差我傳諭各處關隘,任便放行。
諸葛亮讓關羽立下軍令狀真實的目的是做給東吳看,讓東吳覺得放走曹操不是劉備的意思,而是關羽自己的主意。諸葛亮用關羽重情義的特點“利用”了一把關羽的同時又讓關羽還了人情,是一箭雙鵰的計策,所以關羽即使違抗了軍令諸葛亮一直沒有殺他的想法。關羽為報恩違抗軍令,情有可原。
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魏延反而殺了陳式
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對諸葛亮沒有采納他的子午谷奇謀不滿,但是迫於諸葛亮的權威,他一直不敢公然叫板諸葛亮。在北伐期間魏延也違抗過諸葛亮的軍令,在一次魏延和陳式率領二萬人馬去箕谷,諸葛亮在他們出兵前囑咐不要輕易冒進,以防被埋伏。但是在魏延的慫恿下,陳式和魏延大意輕敵,出兵箕谷最終中了埋伏兩萬兵馬折損了。
魏延作為主將,陳式為副將,魏延應該負主要責任。但是諸葛亮下令斬了陳式卻沒有殺魏延,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還是有的,而且非常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諸葛亮不能斬魏延,因為在北伐期間魏延是蜀漢大將的中流砥柱,在軍中威望甚高的同時武藝又非常強,諸葛亮北伐完全還需要依靠魏延這樣的人才,所以魏延犯了任何錯誤只要有人替他背鍋,諸葛亮不會讓他死的。
作為魏延的副將陳式就顯得沒有那麼幸運了,在《三國演義》中陳式只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第一次出場就被夏侯淵俘虜了,後來因為人質交換才平安回來。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陳式依舊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僅僅出場一次出兵箕谷就犯了軍令被殺。
陳式被殺主要還是他沒有魏延那麼有用,且違抗軍令需要有人承擔才能樹立軍規,諸葛亮只不過是用了現在大多數領導常用的手段“殺雞儆猴”,用陳式的下場來警告魏延。
其次,違抗諸葛亮軍令的主角是陳式,魏延只是跟著陳式嘲諷諸葛亮,並非主謀。因此,諸葛亮殺陳式,不殺魏延。魏延違抗軍令情有可原。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為什麼要殺他
《三國演義》相關內容: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 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 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馬謖守街亭是立下了軍令狀的,如果丟失街亭,是會被軍法處置的。諸葛亮為了萬無一失,還給馬謖配上了一員上將王平,可以看得出街亭這塊地方對於這場戰役是非常關鍵的。馬謖到達街亭之後不僅自作主張駐守山頭,而且還不聽王平苦苦相勸,導致街亭最終失守。
街亭失守之後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意味著這一次北伐功虧一簣之前所佔領的地盤要全吐出來還回去,同時還威脅了漢中要塞陽平關,這個責任非常大。所以馬謖需要為這次失敗負主要責任。
馬謖既然立下了軍令狀同時又給軍隊帶來巨大損失,諸葛亮沒有不追究他責任的理由。這次和魏延免罪不一樣,王平不是陳式,且王平也苦勸馬謖駐守山下以待魏兵並沒有什麼錯。所以諸葛亮為了整肅軍紀給大家一個交代,只能斬了馬謖來寬慰軍隊,同時又自己貶了丞相之位,做到了軍法嚴明,有過必罰。
結語
整體來說,諸葛亮透過對四個違抗他軍令的人有著不同的處置,讓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顯得更加全面。放關羽是計,斬陳式嚇魏延是威,殺馬謖是明法,這樣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主角光環顯現得更加明顯。
對於馬謖和陳式,違抗諸葛亮軍令,被諸葛亮果斷殺死,而關羽和魏延違抗諸葛亮軍令,事出有因。關羽為報曹操活命之恩,魏延跟著陳式犯的錯,並非他主觀犯錯,兩人都情有可原。
前往“魁哥說三國”公號,觀看更多三國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