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逆流的魚L

    唐朝皇帝之所以鬥不過宦官主要是權力下放太多,使得宦官把握住了真正的權力,特別是掌握了神策軍,這就讓宦官有了資本。明朝宦官雖然看上去很厲害,但是他們主要是因為皇帝信任才得以掌權,並沒有把握住真正的權力一旦失去皇帝寵幸,就徹底完了。

  • 2 # 狂人狂語

    為什麼唐朝後期,皇帝鬥不過自己的奴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唐朝後期那些掌權風光的宦官吧。

    李輔國,唐代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太監,唐玄宗時期於在東宮做太子李亨的生活秘書。安史之亂爆發後,勸說太子李亨稱帝。李亨稱帝后封李輔國為元帥府行軍司馬,李亨返回京後,加李輔國為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視其為心腹,倚之為左磅右臂;自此開了唐代宦官掌兵權之先河。

    李輔國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降低唐玄宗待遇,把太上皇的坐騎全部回收,僅留下老馬破車,並流放高力士。掌權後李輔國基本上權利大到能為所欲為,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皇帝都須經過李輔國的安排,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見。李掌權前期和張皇后是合作伙伴,後來爭權反目,李輔國夥同太監程元振居然能帶禁軍直接去唐肅宗床前斬殺皇后。直接把唐肅宗嚇死。後立唐代宗,尊為尚父,總攬朝政。代宗不滿,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得委屈求全,最後聯合宦官程元振,派人將其刺死。

    代宗之後德宗繼位,涇源兵變之後發現身邊還是宦官可靠,返京後將神策軍交由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從此,神策軍的統率權掌握在宦官手中。後來想改革觸動宦官利益,被太監首領俱文珍逼迫禪位於太子李純。

    李純晚期服用長生不老保健品,脾氣暴躁易怒,動不動就毆打身邊太監宮女。陳弘志與王守澄就是被毆打的太監之一,兩人雖是太監,卻有血性,兩人在中和殿將唐憲宗殺害,而後為杜絕後患,王守澄便與神策中尉梁守謙等合謀,派兵誅殺了澧王與擁護澧王的宦官吐突承璀。擁立唐穆宗繼立。

    唐穆宗死後,繼位的唐敬宗又被太監殺害。宦官劉克明趁唐敬宗醉酒,殺了皇帝,並詔讓絳王李悟暫時代理國事,想取代王守澄,王守澄知道後,立刻派神策軍將包含絳王及劉克明在內的一干人全數誅殺殆盡。立江王為帝,是為文宗。後宦官仇士良掌神策軍權,殺王守澄。

    縱觀這些風光的太監,基本上是軍權在手,唐朝中後期,因為藩鎮割據,皇帝為了把軍隊掌握在手裡,以保護自己,軍權不放心交給大臣,只能交給宦官。那些朝臣沒有兵權,一旦有事,皇帝大臣根本沒有辦法和有兵的宦官對抗,至於地方籓鎮,則巴不得朝廷混亂,這樣自己才能渾水摸魚,根本不會勤王。所以皇帝鬥不過宦官也是理所當然。

  • 3 # 橫掃牛鬼蛇神

    唐朝中後期皇帝為何鬥不過宦官?這是個逐漸形成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步驟。

    1、形成成於肅宗代宗

    安史之亂爆發,肅宗李亨背上靈武,並在李輔國勸說下,登基,尊玄宗為太上皇。然後逐步在肅宗信任下掌握朝堂,大權獨攬。並在肅宗病危時,派兵抓捕了陰謀廢了後來的代宗的張皇后,扶代宗登基,這讓代宗更加信任李輔國,並封李輔國為丞相。這就開啟了宦官當政的先頭。並被後世宦官繼續效仿,並掌握朝堂。

    2、神策軍被宦官控制

    安史之亂後,天下只剩下神策軍能效忠於皇上,並且極具戰鬥力,成為拱衛京師和皇宮的禁軍,可這支禁軍卻在建中四年(783),德宗經過“涇卒之變”認為文武臣僚不可信賴的情況下,命宦官分領神策軍。這就讓宦官掌握了京師的安全,皇帝也在宦官的控制之下,並且神策軍在以後也逐步轉入了宦官陣營。

    3、唐中後期皇帝的登基

    從擁戴肅宗繼位的李輔國開始,到擁戴代宗的李輔國程元振,逼順宗退位擁戴憲宗的俱文珍,悶死憲宗擁立穆宗的王守澄,利用仇士良然後發生“甘露之變”被當做傀儡的文宗。等等,可以說唐朝後期的皇帝想遠離宦官,可自己的皇位於宦官息息相關,大都是宦官擁立,而宦官又嚐到了掌權的甜頭,我方唱罷你登場,雖說宦官有矛盾,可掌控皇帝,掌控朝堂的根本意思沒變。可以說,後期唐朝皇帝還得看宦官臉色行事,又怎麼跟宦官鬥。

    所以說,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經過開始的擁立肅宗代宗,到開始掌握神策軍,最後開始謀殺皇帝,並任意廢立,皇帝已經沒有了和宦官斗的資本。

  • 4 # 鑫悅小寶貝

    因為到了中後期,在沒危及到皇帝自身的利益前是不想鬥,畢竟有人代勞,自己能做享其成,誰不要,但當危及到自身時,對方已強大起來,那時想鬥也鬥不過

  • 5 # 半瓶小狀元

    首先,這並不是唐朝一家的問題,秦朝趙高都不算第一人。

    索性,咱就聊聊太監怎麼能隻手遮天吧。

    太監,本是專侍內宮,代替男性為皇家服務的一群特殊的人。離“正常人”很遠,但是,離掌權者很近。

    皇宮內院,除了衛兵、宮女雜役就屬他們是一股子大勢力。

    由於離皇帝很近,能夠第一時間揣摩、感知主子的想法,比較容易獲得信任。

    這就如同我們總有幾個彼此願意傾述、彼此要好的朋友一樣。

    太監往往扮演著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紐帶,當這種聯絡越發密切之時,太監們的地位就開始悄悄提升了,而皇帝的鷹犬他人怎麼能吆三喝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嘛。

    隨著國家機構的逐步龐大,皇帝要做的工作越來越多,怠政厭政現象頻出。偷個懶兒,打個盹兒,和粉黛們耍一會兒,這都不算過分啦。

    這時候有文化的太監們就起作用了,於是乎秉筆太監與掌印太監等有一定學歷要求的崗位就開始出現,來代替皇帝們完成國家決策中“批紅”的任務。這些著名的太監幾乎都來自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司禮監”。

    一旦這種主僕之間的信任脫離實際,太監們就開始脫穎而出,逐步做起皇帝的代言人。

    太監們利用這一契機開始將觸手伸向國家要害。

    這些人到處亂竄,涉足於政府機構的各個領域,利用與“上面”的關係,大肆擴張自己的勢力,籠絡自己的犬馬。上可欺君,下可瞞臣,私設公堂,東廠西廠。政治、軍事、司法......都會被他們所控制。

    當權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皇帝已經被架空,他們顯然已經是太上皇了。

    到了這分田地,能做出挾皇帝以令群臣,挾皇威以令天下的事兒就太正常不過了。

    此時,權力已經被掌控,皇帝們只是個掛龍袍的衣服架子。至於誰來代替架子,那就不是皇帝們能說了算的。

  • 6 # 誰是誰的菜

    唐朝中後期皇帝鬥不過宦官。這是長期以來在網上流傳的一個歷史資訊,卻很少有人去真正地研究唐朝後期的宦官們究竟是怎樣干政的,是否擁有比皇權更大的權力,可以任意廢立皇帝,甚至是弒君。其實,唐代中後期宦官專權是被誇大了。

    唐代宗廢了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唐順宗幾乎是個全身癱瘓的植物人,太子利用了俱文珍等宦官,登基後,俱文珍反而失寵,鬱鬱而終;唐文宗廢了王守澄;唐武宗廢了仇士良;唐僖宗只想享樂,田令孜把唐僖宗伺候得很舒服,但後來唐僖宗棄田令孜,起用楊復恭,田令孜逃走被節度使王建所殺;唐昭宗又廢了楊復恭。

    這些權宦的下場證明唐朝中後期皇帝並非鬥不過宦官。

    唐朝中後期幾大權宦的簡介李輔國:756年,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因安史之亂之際,李輔國擁立肅宗,加之其與肅宗皇后張氏的暗中勾結,肅宗便視其為心腹,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762年,太子李豫(唐代宗)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又因代宗念其有擁立之功,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終於實現了他的宰相夢,狂妄一時,竟說出了那句歷史上的宦官狂言:“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最終惹惱代宗,陸續罷免了李輔國的職務,逐出朝廷,不久遇刺身亡。程元振:762年,因根除李輔國有功受唐代宗重用,驕橫之態逐日顯露,公報私仇,排除異己,就連忠臣李光弼也對其忌憚三分。好景不長,唐代宗下詔罷黜程元振官職,將其流放溱州,之後在江陵被仇家擊殺。魚朝恩:763年,吐蕃兵侵入長安,魚朝恩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禁軍,隨後掌握朝廷大權。魚朝恩志得意滿,強勢僭越皇權,貪汙勒索,迫害無辜,無惡不作。其行為危及皇威,唐代宗覺醒,遂授命宰相元載,在770年寒食節,趁召見之機,圍殺了魚朝恩。俱文珍:805年,同劉光錡、薛盈珍等挾立順宗長子廣陵王為太子,數月後太子李純(唐憲宗)即位,俱文珍因此得憲宗寵信。但隨後,他因擅自殺了東川節度使李康,又與另一位神策軍護軍中尉不合,激起了眾怒,宮中的宦官群起攻之,逐漸失寵。813年,俱文珍鬱鬱而終。王守澄:820年,憲宗駕崩,當時宮中宦官分為兩派,王守澄、梁守謙主張擁立太子李恆。吐突承璀主張改立澧王李惲做太子。王守澄、梁守謙等人搶先擁立李恆(唐穆宗)即位,隨即誅殺吐突承璀、澧王李惲。824年,穆宗駕崩,王守澄又擁立穆宗長子李湛(唐敬宗)即位。826年,敬宗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等擊球,後又與擊球將軍蘇佐明一起飲酒。劉克明等人就商議要奪王守澄的權,殺了敬宗、偽造詔書絳王擁立李悟即位。王守澄得知後發兵平復叛亂,擁立穆宗次子李昂(唐文宗)即位。835年,唐文宗在宰相鄭注、李訓的策劃下,毒殺了王守澄。仇士良:835年,出任神策左軍中尉,文宗與宰相李訓、鄭注等實施“甘露之變”,因計劃不周,未能成功。仇士良與右軍中尉魚弘志聯合大肆誅戮朝臣,挾持文宗,假傳太后命令,召崔慎由入宮草詔欲立新君,但沒成功。840年,文宗病死,仇士良擁立文宗弟李炎(唐武宗)即位。仇士良更加猖獗了,對武宗指手劃腳,屢行僭越之事。武宗對仇士良採取“內實嫌之,陽示尊寵”的辦法,任用李德裕為相來排斥仇士良。842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書,減禁軍衣糧及馬芻粟,仇士良便鼓動禁軍譁變。知情後,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對神策軍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於是風波平息。不久,武宗降仇士良為內侍監,知省事。843年,仇士良被迫告老還鄉。844年,武宗削去仇士良的官爵,抄了他的家。不久,仇士良就病死了。田令孜:873年,唐懿宗駕崩,懿宗第五子李儇(唐僖宗)即位。僖宗極其寵信田令孜,呼他為“阿父”,政事委託於他。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田令孜帶著僖宗逃亡成都。唐軍擊敗起義軍,收復長安後,僖宗回京,田令孜獨自攬下了“匡扶唐室”的功勞。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上表陳訴田令孜的十條罪狀,聯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共伐田令孜,禁軍大敗。田令孜挾持僖宗逃往興元。之後,李克用與王重榮又一次上表陳訴田令孜的罪狀,要求誅死他。僖宗就新起用楊復恭為樞密使,田令孜失去僖宗的信任,不再受寵,逃亡成都投靠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891年,王建攻入成都,捕獲田令孜。兩年後殺之。楊復恭:這個人沒田令孜那麼張揚,但畢竟是個宦官頭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見了宦官就痛惡不已。唐昭宗弄死了楊復恭也沒走多少彎路。劉季述:唐昭宗的時候,唐朝已經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各地藩鎮都牛逼起來,劉季述也沒什麼權可專了。結局是被亂棒打死,棄屍於市。

    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王守澄、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這七個大權宦不都被皇帝弄死的嗎?甚至不用皇帝,宰相出手就行了。仇士良是唐朝第一權閹,那又如何,山西的澤潞節度使,甚至近在眼前的京兆尹,都敢“欺負”他,他卻拿二人沒轍。仇士良不過就是在朝中囂張而已。俱文珍跟他的結局也查不到哪兒去。

    所謂的“廢立皇帝”、“弒君”

    唐朝後期的皇帝中,被迫退位的有兩位(其中被宦官廢黜的昭宗還復位了),被宦官所殺的有兩位,但這並不是宦官權勢大、為所欲為的表現,反而是宦官被逼得“不得不為之”的事實。❶“永貞革新”的唐順宗已經身體癱瘓了,所有政務都是由王叔文等文臣掌握的,這些文臣要革新的是整個唐朝社會,所以也遭到了整個社會利益集團的非議。於是,宦官就充當了急先鋒,逼已經人事不知的唐順宗退位。但是被擁立的是順宗的長子李純(唐憲宗),而唐憲宗即位後卻實現了“元和中興”。

    唐順宗用王叔文搞改革,以太子為首的反王叔文集團形成,太子集團利用俱文珍這個“急先鋒”,為自己登位鋪平道路。真正控制廢立之事的是皇族而非宦官。

    唐順宗確實是被迫退位的,但談不上被宦官廢黜:1、順宗是個植物人,2、社會既得利益者都極力反對要變法的“二王八司馬”,利益當前,誰都不好使。3、被擁立的是順宗的長子兼太子,完全合理、合情、合法。至於唐順宗在退位後,是如何去世的,那就沒什麼意義可言了。

    ❷唐憲宗被宦官陳弘正所殺。可當我查閱這樁迷案時,又得不出是宦官為所欲為的結論。相反正是因為唐憲宗在“元和中興”後,沉迷於長生不老,服食丹藥後經常神志不清、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身邊的宦官拳打腳踢,對郭後及太子也不怎麼待見。而太子是憲宗第三子,長子早逝二皇子讓父皇改立太子之心不死。這種情況之下,很自然太子與身邊的宦官就結成了同黨。

    郭妃是郭子儀的孫女,不論後宮還是朝堂之上,都有極強的勢力團體,她不甘心兒子李恆(穆宗)的帝位被奪。但憲宗不想被牽制,也不喜歡這個兒子。所以憲宗之死,郭妃母子嫌疑最大。郭妃(後來升為郭太后)集團在憲宗最後一年,實實在在地操控了朝廷。

    縱觀憲宗一朝,掌權的宦官無一不是由憲宗的心腹而提拔上來的,憲宗的存在是自己的絕對保障。果然在憲宗死後,憲宗時期的宦官除了依附於太子李恆的以外,盡數被誅滅。

    ❸唐敬宗也是被宦官所殺,但不是當權的宦官,相反正是與當權宦官王守澄有極深矛盾的劉克明等低階宦官所為。劉克明為了晉升,想要取代王守澄的位置,唯一可行的只有擁立新君(憲宗六子絳王)。於是在敬宗外出打獵醉酒時發動奇襲,殺死了敬宗。但是可惜,王守澄等宦官派兵剿滅了劉克明一夥兒,擁立李昂(敬宗二弟)登基為唐文宗。由以上僅有的三例可知,在黃巢起義之前,宦官無權廢皇帝,只能擁立皇帝,而且擁立新君還必須合乎皇位繼承法。比如太子、長子、按次序的皇弟,這樣的順序來繼承皇位。❹唯一是真的被宦官廢黜的只有唐昭宗,可那已經是公元898年以後的事了,當時天下早已大亂,各地稱王稱帝者不計其數,而唐昭宗平生又最痛恨宦官。所以,宦官劉季述就迎皇太子監國,逼退退昭宗為太上皇,讓太子登基。後來,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發兵討伐了劉季述。901年,昭宗又復位了,劉季述被亂棒打死,棄屍於市,皇太子裕降為德王。此後朱溫殺進京,唐朝就此覆滅。

    所以說,唐朝宦官沒有成功廢立皇帝的例子,弒君也非權宦所為。

    “廢立皇帝”、“弒君”的真相

    所謂的“廢立”,看郭妃(後來的郭太后)集團主導的廢立:廢支援改革犯了眾怒的癱瘓者唐順宗,立太子為憲宗,立太子為穆宗,立長子為敬宗,敬宗死了就立他二弟為文宗,後面文宗死了,立他五弟為武宗。從穆宗到武宗,全是郭太后的子孫。郭氏集團如此龐大,有誰能撼?

    廢立皇帝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唐朝那些權宦也深知此理,自然樂意擁立那些水到渠成的皇位繼承人(太子、長子、皇帝之弟)。那麼自然也就沒有廢皇帝、弒君一說了。皇帝被殺純粹是因為次等宦官們功利心太強,狗急跳牆的豪賭之舉。掌握大權的宦官,巴不得皇帝多活幾十年,因為一旦換新君,也就意味著他這辛辛苦苦得來的權勢有可能就要沒了。這是皇權體制下的制度使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也有一朝奴才,宦官不管權勢有多大,他們都必然要依附於皇帝。“天子九遷”除了最後被朱溫挾持那次外,其餘時期逃跑的皇帝身邊都有一群忠心的宦官在鞍前馬後地效力,為的就是憑著在危難時的患難之情博得皇帝的恩寵,回到長安好享受恩賜來的權勢。

    一旦他們效忠的皇帝駕崩,權勢便會隨之而去,能否延續榮華富貴,他們就必須選擇好下一位新君,於是就有了我們常說的“唐朝後期除了德宗、順宗、哀帝外的皇帝其餘都是由宦官擁立的”一說。其實是宦官為了自身利益,鑽了皇位繼承法的空子罷了。太子、長子、皇帝之弟本就當仁不讓地是未來的皇帝,他們只是助推了一下而已。有時或許是在幾個同等候選人裡選一個,但宦官沒有讓幾歲的小娃娃當皇帝,而是選擇十幾歲、二十多歲的皇帝之弟即位,對國家還是負責任的。最令權宦們想不到的是,新君往往又對這些前朝宦官痛惡,那些次等宦官也會就瞄準機會趁機撈一把,於是權宦們也就難逃厄運了。因為不是每一位新君都是唐敬宗那樣不顧政務只知享樂的帝王。即使是提拔自己的那位皇帝也有可能拋棄自己,比如程元振、田令孜。

    當然,唐朝中後期權宦掌握了中央禁軍的兵權,往往成為一些事件的第一參與者,這也難怪後世人說他們廢立、弒殺皇帝如同兒戲。宦官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以及皇子藉助宦官登位,居然施以廢、殺皇帝的手段,不能不說宮廷已然混亂得毫無綱紀了。與東漢、明朝的宦官一樣,唐朝宦官也是皇權的衍生物,他們必須依附於皇權,但又妄圖脫離皇權的籠罩,想要一承赫赫權勢直到終老。然而事與願違,權勢越大的宦官,其結局越是悽慘,因為他們始終都是皇權的衍生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宦官深知此理,皇帝亦然,沒有毛附在身上,皮難免不被外界傷害,所以皇帝又不得不重用宦官,世事往往如此迴圈反覆。

    唐朝宦官的權勢,仍然是靠討好唐朝皇帝得來的,一旦得罪皇帝失去寵信,宦官失去的就不單單是權勢了,小命都得搭進去。而皇帝的廢立和朝廷官員的任免,根本也是皇室、大臣等勢力決定的,比如郭妃集團,宦官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與替罪羊。唐朝宦官終歸是要依靠皇權生存的,皇帝必須大權獨攬,你要麼合作當忠心的奴才(玄宗、德宗、憲宗、武宗、宣宗時期),要麼就試試運氣如何(碰上唐代宗的運氣都不好,碰上唐昭宗的也不見得如何)。 要是碰上一個喜歡享樂,不愛理政事的皇帝還好說,比如唐僖宗,田令孜只要伺候唐僖宗玩樂,唐僖宗沒空去管事了,田令孜就可以享受一下行使皇權的滋味。可惜最後唐僖宗仍然整倒了宦官田令孜。總之一句話,老虎不發威,不要以為那是一隻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夜欲靜車聲鳴!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