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動不動幾十萬大軍大戰
15
回覆列表
  • 1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首先史記是一部帶有一定個人色彩,或者說個人感性的史書,其當中當然不乏有真實歷史的成分,當然也有司馬遷,個人感性的成分在裡面。我個人認為這部書是50%的真實和50%的感性。到底他所記載的可不可信?我覺得還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情。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2 # 青林223646642

    司馬遷作為記史官,工作還是蠻認真地。像漢朝有些事實如實記載會有損當朝體面,可他為史記的真實性,得罪了皇上,被判宮刑。可見他對記事的認真敬業!由這種人記載的史料可信度很大。又何況,這歷史的事,與他司馬遷無益無損,他當然會如實記載了!除非對年代久遠的事,手頭上的資料不全或稍有疏漏,絕大部分是可信的!司馬遷記實歷史的功績不容抵毀!

  • 3 # 路遙lgy

    感謝邀請!《史記》是司馬遷留下的記事性歷史鉅著。他的父親也是太史令,專門為政府記錄天氣政事的官員。收集有大量的歷史資料。他的父親去世時囑咐他,要他將這些歷史事件規整成冊。所以他有了極大的動力,自己曾親自走訪一些大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與當地的人們瞭解一些歷史的傳說,他還從《周易》《春秋》《離騷》《國語》等著作裡吸取一些事實根據和精神的力量。終於完成這一部歷史鉅著。至於大規模的戰爭,應該是可信的,就是說,大的歷史事件應該是真的,可信的。只是一些語言對話,和一些生動的情景,應該是自己的孕色,是之更生動些吧!

  • 4 # 楓丹白露211735932

    作者司馬遷,陝西韓城人。漢太史令,因為為名將李陵辨護,被漢武帝動了嚴酷的宮刑。從那後發憤創作<史記>。

    < 史記>最早名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共130篇,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起至漢代,共3000年曆史。我們洋洋24史,<史記>獨尊排第一,足見它的史學價值及影響。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通史,更是我國傳記文學的始祖與典範。

    至於對人物、事件、戰爭的真實性,僅從人們引經據典喜歡從中吸取記載部分為事實依據這一點,說明它的可靠性與權威性。當然,仼何一部著作,其中包括史記、通史、斷代史等等,幾乎沒有一部不帶作者的思想及觀點,應當理解為正常。

  • 5 # 閒看秋風999

    司馬遷與《史記》之所以名氣大,因為它是第一部中國歷史上的紀傳體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司馬遷生活的年代——漢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而所謂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就來自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史記》洋洋灑灑共計五十二萬多字,儘管是“漢承秦制”,漢朝也承繼了歷朝歷代的各種史書,再加之司馬遷青少年時期的遊歷,但是要說司馬遷的《史記》到底可信度有多高?確實應該打一個❓。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個“本紀“(帝王的豐功偉績)、三十個“世家“(王公貴族的興衰)、七十個“列傳“(知識分子)、十個“年表“等等,共一百三十篇。

    現在看來,要說司馬遷每一篇都有依據,歷史證據確鑿,當然是無稽之談,至於題主說到的大的戰役描述,更多的當然是司馬遷自己的想象,妙筆生花而已。

    司馬遷寫《史記》帶著強烈的情感和好惡之筆端,因此讀來確實如同親臨其境,各個人物栩栩如生。但正式這一點破壞了作為歷史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司馬遷筆下的戰爭,動輒十幾萬,幾十萬人馬兩軍對壘,殺的是天昏地暗,不過,讀者禁不住要問: 司馬遷參加過這樣的戰爭嗎?如此規模的戰爭,糧草呢?後勤保障呢?這些可不是埋在地下不吃不喝的兵馬俑?

    在遠古,在上古,甚至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裡,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落後的,那麼多計程車兵使用的武器從哪裡來? 他們的補給誰來保證? 這還不包括戰場的指揮調動,靠什麼來進行溝通?

    其實,學歷史或者愛好歷史,更應該將眼光聚焦到“地下資料”,也就是出土文物,只有它們才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

  • 6 # 亦喻之

    戰爭的起因和過程應該是真實的。至於戰爭的規模,可能不是完全真實的。比如拿秦趙長平之戰來說,秦將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餘萬,那麼加起來在戰鬥中的傷亡至少也在50餘萬以上。當時全中國總人口根據現在有些專家的估計差不多也就三千萬人左右,按戰國七雄平分的話,一個諸候國也就400多萬人;400多萬人的國家能夠上戰場的充其量也就50萬吧,也就是說趙國的青壯年幾乎全部戰死了,趙國等於滅國了。但事實上趙國當時並沒有滅亡。那麼,很顯然,這些被坑殺的所謂趙國降卒,絕大多數是參加戰爭的後勤保障的普通百姓和來不及逃亡的老弱婦幼。

    太史公按說是清楚這個事實的。那麼他為什麼不加以考證校改呢?因為他沒有這個必要。這種史實應該在秦、趙兩國的史官有過記載。秦為了表功,趙為了記恨,估計記載的剛好差不多。太史公尊重史官記述,不加改動,也是對前人的尊重,無可厚非的。

  • 7 # 算命先生火焱

    在中國唐朝李世民以前的歷史基本上都是可靠的吧!畢竟那個時候的史官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受皇權約束的。從唐太宗問史官要歷史記載開始,後面的歷史就不太值得相信了,畢竟有幾個人敢冒著頭被砍掉的危險,去求一碗飯吃呢?所以我認為唐太宗以前歷史記載的包括戰爭等等,都有一定的可信度。

  • 8 # 東方大狂俠

    古代幾十萬大軍的戰爭很少,戰國也是有那麼幾次的記載,都是傾國之力決定是否存亡的戰爭。不過我不太相信戰國時一國有二十萬人以上的戰爭,如果說有也是包括後勤部隊、工兵等。三國時的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多萬大軍,其實不過十多萬人,東吳不過五萬人馬。真的曹操有八十多萬人馬的話,東吳絕對投降!如果真有八十多萬人馬,分成多股部隊進攻,東吳根本無法招架。可見,有的事看看就好,心裡有點數就行,太誇張的事稍有頭腦就可看出漏洞。淮海戰役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戰役,國共投入的兵力和後勤都在百萬以上,這場戰役的記載因為歷史很近,都有比較可靠的史料記述。至於《史記》記載的戰國時動不動幾十萬軍隊的戰爭,極少是準確的,但不排除有那麼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乾貨和水份共存,就看你的分析能力了!

  • 9 # 正夏學史

    還是可信的,從人品上將司馬遷還是正直的,再一個從考古上講,也證實了史記的一定可靠程度。首先就說最具代表性的大規模戰役,秦趙之戰。結果就是白起坑殺了趙40萬降卒,有可能這40萬不是精銳部隊或者更稱不上一線作戰的野戰軍,因為古代雖然有那麼多人,但是由於古代的生產力,自然條件和科技的落後,幾十萬人規模的部隊,真正作戰的精銳很少,其他大多數是後勤保障人員。比例甚至能達到十之一二是精銳,作戰的,剩下的可能都是搞後勤的。不過話又說會來,即便他們都是高後勤的,也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戰鬥力。因為這些人都屬於軍隊編制,畢竟打仗不是過家家,會出人命的,所以這些人該有的戰鬥裝備還是會有的。戰國時期,出征打仗,兵士的裝備大多自己籌備,有的是國家裝備,但數量很少,有的是貴族武裝。這和兵員的出處有關。

    現在來說一下秦趙戰爭有沒有幾十萬人的規模,先不說史記裡的記載,就說坑殺40萬降卒的古戰場上的考古發現。剛開始時,當時當地有個村子,每逢下雨時,雨水從高處衝下來的泥土中都會混有大量的人骨。村裡老一輩傳下來的都說這是當年白起坑殺40萬趙卒的地方,考古學家聽說後就過來考古證實,發現當時白起坑殺40萬人時,不是挖一個大坑把40萬人全埋掉。而是找低窪的地方,或是山溝,或是峽谷,然後分批分次的把人給殺掉埋了,有的坑發現埋有一百多人,有的有幾百人,甚至有的上千人,就這種大大小小的坑,簡單的清理就發現了百十個,重點是這還沒有挖掘完,因為時間過去兩千多年了,並且考古學家發現這裡的地形地貌已經被人為的改變了,原因就是這裡埋的人太多了。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可以知道幾十萬人的規模有多大了,歷史記載可能有水分,或是摻雜了一些個人情感在裡邊,但是絕對不是吹牛,把沒有的事說有。

  • 10 # 使用者68063485589天山

    春秋戰國是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多半都是侵略戰爭。所以孔老夫子說“春秋無義戰“規模之大,可想而知,致於參戰人員,臨時抓來的也好,民夫也好,總歸加入了戰爭行列,對戰爭的勝負必定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也可相信那些戰爭場面是真實的,必定中國這塊土地,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 11 # 嘉哥64

    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史記,沒有之一,魯迅說是史詩!真太貼切了,史記的真實性也無與倫比,近代甲骨文學也是從史記殷本紀文龜策列傳考證出來,戰國時候最恐怖應該是秦趙兩國長平之戰,前因後果人物下場都記載得一清二楚,唐玄宗時還記載白骨如山,差不多上千年了,二千幾年後現代考證實地後,不知是土質還是冤魂不散,骨頭都完整沒有化掉,而且現場有濃烈的殺氣使人不舒服要馬上離開,晚上產生幻覺發惡夢,這太可怕,始作俑者,中國歷史上最恐怖偉大的秦大將軍統帥白起被秦王賞自殺時說:我殺了這麼多人,這是報應啊!

    劉邦漢初建立漢朝,馬都沒有,只有牛車,中原漢人十之八九死,滿地死屍骨,太恐怖了,漢初十幾二十年都差不多不敢收稅而休養生息,春秋戰國百家思想爭鳴風起雲湧是一個偉大年代,但其實也是人類極端道德敗壞殺人變態的年代。

  • 12 # 沉140769451

    戰國的戰爭是舉國體制,全民皆兵,而不像希臘、羅馬是由平民身份和財產多少來決定的。中國春秋還分國人、野人,國人才有資格從軍,但到了戰國,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僅靠國人己經不夠了,所以各國變法,取消了國人與野人的區別,使野人也加入到了戰爭中,也足以證明戰國對兵力的巨大需求。戰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受當時技術和地理環境的影響,農作物只有一季,種完一季糧食後,人民大部分就處於農閒狀態,此時也就成為了各國間爆發戰爭最頻繁的時候。中國自春秋時起,就很重視對民眾的軍事訓練,除非有殘疾,除去農忙的一季,餘下三季,國家都要組織全民軍事訓練,青壯年男子為一軍,主戰,老弱婦孺為一軍,主防禦、後勤保障。為了便於全民軍事訓練,國家將全國分成若干大小相當的區域,每個區域都設有專門負責軍事訓練和教育的學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就按照軍隊的編組模式,把每家、每戶都編組保甲,戰時,不用重新編組,拿起武器就可以上戰場,反正農閒在家沒事幹,打仗有的是時間和人。中國的徭役制度,使得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每年定期到軍隊服兵役。有人認為羅馬軍隊是職業軍人,常年呆在軍隊裡,所以戰鬥力強,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每個人都既是農民,也是職業軍人,他們連日常生活都近似在軍隊裡一樣,不分男女老幼,戰事頻繁時,很多人在軍隊的時間比家裡長,農忙的一季算是支援生產,幹農活就是體能訓練,其他三季,他們就是隨時備戰的軍人。有這麼多備戰軍人,戰爭中動用幾十萬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但要考慮到,大多數人更多做的是後勤保障工作。而歐洲軍隊直到火槍運用的時代,才有專職的後勤保障縱隊,以前它們是不帶後勤保障人員的,而是由民間商人自發組織跟隨,以與軍人作生意的方式,為軍人提供後勤保障,他們不計入軍隊的數量。農耕文明也比商業文明為國家提供了更多的人口和兵員,能多帶兵,誰還願意少帶?敵國全民皆兵,自己帶少了人,怎麼打的過?!長平之戰,趙軍號稱四十多萬,可實際上,真正上陣廝殺的,可能就是幾萬、十幾萬人,大多數人就是壓糧運草、洗衣作飯、修理器械、打造武器的後勤人員,所以才會有戰敗後,大多數人是投降的情況。由於那個時代,自備作戰裝備,的確很多人也不是有那個經濟實力的,手上也不會有什麼像樣的武器,平時訓練時,他們只有狩獵用的弓箭、幹活用的農具,簡單的木棒。

  • 13 # 神舟六

    筆者認為,《史記》裡記載的規模戰爭大部分是可信的。也就是說,戰爭發生過,但是規模卻是不可能那麼準確。

    因為對於大規模的戰爭來說,雙方的傷亡數字很難準確統計。比如近現代發生的抗日戰爭,參戰幾方對於傷亡數字統計各不相同。這還是參戰幾方的官方統計數字,距當時發生戰爭的時間不會超過十年,還是親自參戰人員參與的統計。

    《史記》作者太史公司馬遷是在公元前110年左右撰寫史記,距戰國時間相距一百多年,可想而知對於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很難做到準確。

    據描述戰國時期的戰爭動不動就幾十萬人參戰,秦將白起一生率軍殺了二百多萬人。長平戰後坑殺趙卒四十萬,筆者認為不是太準確的。

  • 14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這些記載基本是可信的,只是一些數字不是很準確,戰國的戰爭規模比春秋時期要大的多這是準確。主要原因:

    一,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換句話說各國的改革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奴隸制度的瓦解使社會上產生了大量勞動力,這些人不在屬於奴隸主,他們有較高的人身自由,所以兵源的基礎擴大了。

    二,改革的成功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稅賦,比如魏武卒,那麼高的待遇和規模如果沒有充足的稅賦,吳起是不可能憑藉一個河西就能養的起這樣一支吸血巨獸的。

    三,戰爭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戰爭由爭霸變成了兼併,由春秋幾百個諸侯國變成戰國時七個,為了生存和擴張各國瘋狂擴軍,基本都是全民皆兵。

    四,從春秋時齊國的司馬穰苴開始有專職軍官(將領),作戰樣式和部隊編組發生了改變,部隊編制越來越複雜,可以組織更大規模的戰爭了。由其是專職將領的出現,人們對戰爭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孫武后來寫了一部《孫子兵法》,作戰形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到孫臏逃到齊國後,大規模的殲滅戰開始了,此時部隊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人員參於作戰。

    五,生產技術的改進,以及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使大量勞動力從生產中解放出來,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大量勞動力可以充實到急需擴張的軍隊中去。

    上述情況註定了大規模戰爭的到來和爆發,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了嶄新的時代!!

  • 15 # 黃強黃不息

    可信。一本史書是否可信,首先取決於作者的研究態度。其次,作者對於史料的選擇。《史記》是中國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其作者司馬遷是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及其《史記》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魯迅先生評價“史記之絕唱,無音是離騷”。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之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提問著問及記錄戰國時期的大規模戰爭是否可信?無法認為司馬遷生活在漢代,距離戰國時期有幾百年的歷史,司馬遷沒有經歷過,怎麼會知道?又怎麼能記錄?

    歷史是過去的,對於後來的史學家來說都是沒有參與,沒有體驗過的,否則就是當代生活,而不是歷史。請問那個歷史學家能夠身體穿越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歷史中?無法是利用前人的資料、文獻,進行整理、研究、歸納。二十五史除《清史稿》是清朝人寫本朝(清朝開國到中後期都是過去式,也是撰寫者所經歷過的),其他都是後朝寫前朝。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固然距離戰國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司馬遷所能看到的戰國文獻,肯定會比後來的史學家要多的多,而且有歷史傳說、歷史故事,戰爭所遺存的遺蹟也可以考察到。司馬遷寫歷史有家學傳統的,他的祖上包括他父親都做過史官,負責記述歷史。中國的文化傳統又非常重視史學記述,因此,司馬遷得以閱讀很多歷史文獻,加上他對史學的鑽研,善於把握史料,甄別真偽。嚴謹、認真的研究學風,使得他有超過普通史學家的史學嗅覺,研究能力。因此,他記錄的戰國戰爭不僅可信,而且人物生動。

  • 16 # 狗大叔影視資源分享

    這問題得從兩方面去分析。

    一是《史記》的真實性。

    司馬遷治史的態度相當嚴謹,《史記》中的所有的記錄都是有根有據(有些我們現在見不到了),所有原始史料都經過司馬遷的嚴格篩選辨別,對於不能斷定的則都記錄下來(如《老子韓非列傳》中記錄了三個“老子”)。有很多之前大家懷疑的《史記》中別無參考的孤證被後來新資料的發現所證實(如《殷本紀》中商王朝的世系),也有很多細節描寫可以找到太史公史料來源的蛛絲馬跡(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和“烏江自刎”,《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刺秦”),當然也有個別被當前出土的新資料所證偽的記錄(如蘇秦、張儀的故事),但這主要是司馬遷在資料不多時只能依照當時不可被識別的錯誤史料所致。在寫作《史記》的時代,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已經嚴謹踏實地做到了最好,如果沒有鐵定的證據和嚴密的推理,最好不要輕易否定《史記》中的記載。

    二是戰國時期大規模戰爭存在的條件及可能性。

    戰國之所以兵多,是軍隊軍事理論不完善導致的。幾十萬軍隊除了極少部分是精兵外,大多是打仗急忙徵收的農民,髮根棒子就行了。戰國時期上了13歲就開始接受軍事訓練,17歲開始服兵役直到60歲,所以國家可動員的軍隊很多,因此戰國時期大規模戰爭存在的條件及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

  • 17 # 中國歷史研究所

    長平之戰,趙國45萬大軍,秦軍60萬大軍,秦滅楚之戰,王翦率領60萬秦軍。邯鄲之戰,秦軍出東了三十萬,趙魏楚聯軍也是達到了三十萬,這些只是戰國時期其中很普遍的幾次戰爭了。戰國時代幾乎一直都有戰事發生的,在戰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確實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軍隊,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真的有這麼多人嗎?

    其實不光是《史記》裡面記載的這些戰爭,在很多史書上都是這麼記載的,《史記》也是古代中國正史最重要的一部史書了。一般來說我們在考察漢武帝之前的歷史的時候都是以《史記》來作為參考的,所以說《史記》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我們可以看到不光是在戰國時期,還有在楚漢時期,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唐朝時期等等的戰爭動不動都是幾十萬,所以說不是《史記》在騙我們,而是在古代真的有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宋朝之前,對於戰爭的記載沒有把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分開的,這個是在宋朝之後才有分開記載的習慣的。所以說在戰國時代的戰爭人數應該是所有的參戰人員都是在裡面的,包括後勤人員,一般來說一個士兵需要至少三個後勤人員來保障。這個是按照《夢溪筆談》裡的記載,以五百里為作戰直徑得出來的,一般要三到五個人才能保障一個士兵的後勤補給。比如說長平之戰秦軍60萬人,作戰部隊不會超過20萬人,一般也就是十五萬人左右,其餘的很多都是後勤人員,而趙國應該就在十萬人左右。

    但是我們還要搞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古代不管是後勤人員,還是老百姓,農民等等都是不分開的,在唐朝之情實行的都是府兵制,農民,軍隊這些是不分開的,後勤人員也是一樣的,這些人在到最後的時刻都是可以上前線打仗的。所以在古代並沒有把後勤人員和作戰部隊分開來記載。

    但是在宋朝之後的戰爭記載,基本上就把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分開來記載了,比如說宋朝的五路伐夏之戰,裡面就把作戰部隊還有後勤人員詳細的記載。而唐朝募兵制的出現更是讓士兵和普通老百姓分開了,出現了職業化的軍人。這樣就更加的正規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魚為什麼直接下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