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乙己亂彈
-
2 # 五嶽掩赤城
謝邀,殲轟-7屬於過度時期產物,其基礎太差,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作戰需求
先說下殲轟-7“飛豹”的研發背景,在我國戰機研發歷程中可以說是最為曲折的一款。經歷了三次下馬,又三次重上的曲折歷程。由西飛和603所負責研製,機長22.3米,翼展12.8米,空重14.5噸,最大起飛重量28.47噸,使用兩臺最大推力為9.3噸的渦扇-9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1.75馬赫,作戰半徑1650公里,最大武器攜帶量約6.5噸。
1974年,我國與南越爆發了場西沙海戰,雖然這場海戰中海軍官兵以大無畏精神,拿著037獵潛艇打退南越驅逐艦編隊的進攻,但是也充分暴露海軍航空兵支援能力的匱乏。強-5作戰半徑太短,轟-5老舊不堪重任,所以海軍強烈要求研發一款中程轟炸機以滿足未來作戰需求。
於此同時空軍也面臨缺乏穿透縱深轟炸能力的問題。轟-5、轟-6等對地攻擊機型速度慢,突房能力差,強-5作戰距離有限,十分需要一款能夠突破敵方一線防空火力,對後方高價值目標進行縱深轟炸的機型。結合當時流行的蘇-24、FB-111、狂風等戰鬥轟炸機概念,提出研製一款海空軍通用的超音速戰鬥轟炸機。
殲轟-7專案在1977年立項,但是很快改革春風下,我國外交環境大幅度改善,軍隊建設讓位於經濟建設。殲轟-7專案也一度下馬,進展緩慢,直到1982年馬島戰爭阿根廷空軍用空射飛魚反艦導彈重創英國遠征艦隊,海軍重新對殲轟-7專案感到興趣,要求其搭配使用鷹擊反艦導彈作為空中反艦平臺。
1988年在英國範堡羅航展首次亮相的殲轟-7模型但真正的提速是再1988年,當時我國海軍又與越南打了場南沙海戰,這場海戰中海軍雖然取得海上戰鬥勝利,但是不僅沒有空中掩護支援,還擔心越南蘇-22攻擊機的威脅,連夜撤回艦隊。受次刺激,海軍再次重視殲轟-7,並且對效能指標大幅度修改,要求作戰距離能夠覆蓋南沙,並且由於已經超出陸基戰鬥機航程範圍,其對空戰要求大幅度提升,要求可以在不掛載對地武器情況下進行爭奪制空權。1988年南沙海戰,可以說越猴對於殲轟-7研發中的“貢獻”相當大
這也是殲轟-7整個研製歷程長達1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連技術指標和作戰用途都經歷多次修改,再加上這段時間正好是我國整體工業體系從蘇式體系向西方化體系轉變提升的過程,航空設計規範也是從蘇式標準向西方標準轉型過程。再加上我國當時航空工業水平相當低,本身是剛學會走路沒多久就因中蘇交惡而斷奶的孩子,再加上經濟上不允許進行高投入研發。所以殲轟-7設計相當之保守,連前緣襟翼都不敢加,所以當90年代飛豹亮相時帶著50年代風格的翼刀時,那麼一副天雷滾滾畫面。但是遺憾的是,當時我們就是我們當時航空工業水平的寫照。
就連感覺很“穩”的發動機,引進生產英國的斯貝發動機(RB163 MK202)也同樣困難重重,採用英國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1975年籤的合同,1979年就生產出來並送到英國檢測完全合格。但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我們不會做啊!而這些的生產工藝技術都是工業國家的飯碗本事,英國人堅決不賣。我們只能埋頭專研,這一專研就一直到2003年才完全攻克,整整28年的苦功!
到了新世紀,隨著我國航空工業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也對殲轟-7進行全面升級改進,推出殲轟-7A,採用全新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全面升級航電水平,換裝JL-10神鷹雷達,更換整體風檔,採用部分複合材料製作控制面,達到減重和增強穩定性,逼格全無的翼刀也得以去掉。殲轟-7A可以說是完全達到第三代戰鬥轟炸機水平,特別在航電和飛控上比較突出,但是遺憾的是,殲轟-7的基礎性缺陷開始越來越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前面提到本身殲轟-7設計之初是極其保守,研發過程中多次反覆修改,這就導致其飛行效能和飛機結構上這些基礎效能方面存在較大缺陷。這集中體現在低空效能不足,安全性差。飛豹在設計改進過程中為滿足航程和空戰效能指標提升要求,增加了機翼翼面積,從而翼載荷較低。飛豹空重水平跟歐洲狂風差不多,同屬14噸級,但是其翼面積達到42.2平方米,比狂風的26.6平方米要高的多。較低翼載荷有利於空戰機動效能和降低油耗,但是低空超低空對抗各種擾流能力就要差很多。更加遺憾的是,飛豹氣動控制面佈局也太過於簡單了,本身控制能力也比較有限,所以飛豹出現在新聞鏡頭中較多的畫面是,墜機、墜機。超低空效能極佳的狂風戰鬥轟炸機,實際上在80年代空軍一直希望獲得這款戰鬥轟炸機,但是沒小錢錢,已經英國人不願意轉讓RB199發動機技術。
飛豹總共200多架的裝備規模,迄今為止已經發生10次機毀人亡的墜毀一級事故,而且十次事故中除了兩次後座飛行員僥倖跳傘逃生外,其餘18名飛行員全部犧牲。說真的,這一成績太嚇人了,印度三哥都可以來笑話我們了。
這恐怕也是殲轟-7A後續改進型號沒有繼續,殲轟-7系列已經停產,海空軍寧可繼續讓老舊的強-5繼續服役熬到殲-16接班,也沒有擴大飛豹規模進行取代的原因。飛豹在設計之初不斷改擴建和縫縫補補,已經不慎將其弄成了“危房”。而且這些基礎性缺陷很難透過修補改進得以解決,脫胎換骨式的投入和產出比太低,更何況現在已經有殲-16,重複建設毫無意義。殲轟-7在18年研發過程中,總共只花費了11億人民幣,可以說是在那個特殊時期,非常良心的也專案。但是現在我軍建設已經開始步入“亮劍”時期,再有更好選擇情況下,飛豹需要讓位了。
-
3 # 東龍45
殲轟一7是戰鬥轟炸機,是西飛陳一堅總師領導設計的,當時,世界流行戰鬥轟炸機,中國在經歷西沙海戰後,巨大的戰機群沒有一個頂用的,中國急需一種高載量,遠航程,能空戰,能轟炸的戰鬥機,在無參照的情況下開始了艱難的起程,海軍和空軍又為串列,並列雙座炒了三年,專家說串座好,空軍一氣不要了,又經歷國家沒錢砍專案,非常不容易,保住了這條根,發動機用“斯貝”,起落架照搬F一16的,歷經艱難困苦,搞出來了,由於國家技術水平有限,工藝不行,在試飛中把方向舵飛沒了,英雄的試飛員把飛機飛回來了,那些年非常不容易啊。後來,在唐長紅總師的領導下,殲轟七重獲新生,改名殲轟七A,鳳凰涅槃,重新亮相了第二屆,第三屆珠海航展,成為了當時的明星機種,獲得了飛豹美名,有了它,中國南海安全了,它為了中國挑了二十年的大樑,。
-
4 # 鷹鴿分析
殲轟-7是我國海空軍唯一的一款殲擊轟炸機,研製過程坎坷曲折幾經下馬,在新老機型同步競爭的夾縫中最終脫穎而出,後經過改進海空軍對其效能還是比較滿意的,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海空軍對面攻擊的主力機型,目前正逐步被殲-16和殲-10C等新型多用途戰機取代。
研發背景
經過文革,我國在西沙海戰中取得完勝,同時也暴露出海空軍裝備體系建設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對面打擊能力嚴重不足。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我國海空軍發展側重於制空戰機,當時最新的殲-7改進型和殲-8殲擊機主要以制空作戰為主,缺乏對面攻擊能力。
海空軍裝備體系中,對面攻擊主要以強-5、轟-5以及轟-6為核心;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戰爭模式的日新月異,強-5航程短、載彈量小的劣勢顯露出來,海軍尤為明顯,根本就沒有一款戰機作戰半徑能覆蓋南海國土;轟-5和轟-6航程還不錯,但速度太慢,戰場生存力低。
基於這個大背景之下,從1973至1977年這四年多時間內,有關新一代對地支援作戰飛機專案在國內各大科研單位中“遍地開花”。1974年603所論證轟-7方案,1976年沈飛提出殲轟-8方案,南飛提出了強-6方案,隨後603所的轟-7方案先後經過三次改進,最終於1977年11月被選定,專案代號“70工程”。
殲轟-7研製工作經歷兩次下馬風波,第一次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專案發展被迫緩慢,1982年得到恢復,同時期殲-13和強-6等重點型號下馬;第二次為1985年面臨下馬,後經過劉華清等海空軍將領力爭,次年殲轟-7研發工作再次恢復。1988年12月14日,殲轟-7經過快十年的磨礪成功實現首飛。
設計特點
殲轟-7採用標準的高位雙後掠氣動佈局,殲轟-7A在外形上取消了機翼的翼刀設計,同時對腹鰭和平尾翼尖配重進行了針對性的最佳化,且大量使用了新型複合材料;首次使用了一體化艙蓋,保證了飛行員良好的作戰飛行視野,保證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該型機最大起飛重量接近28噸,安裝兩臺斯貝MK202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1.8M,實用升限16000米,作戰半徑1650公里,最大載彈量殲轟-7為5噸,改進型殲轟-7A由於使用符合材料降低空重增至8噸,可以掛在國產霹靂系列空空導彈、鷹擊-83K空艦導彈。鷹擊-91反輻射導彈以及空地-88空地導彈和各種航彈、火箭彈發射巢。
殲轟-7最早使用232H型火控雷達,在後續殲轟-7AD的改進上換裝了JL-10A“神鷹”火控雷達,具備邊搜尋邊跟蹤以及多目標攻擊能力,最大探測距離為150公里,射控雷達範圍約為100公里;此外還升級了機載數字式任務計算機,使得其具備攜帶多種國產精確制導遂行精確打擊的能力;尤其是首次增加了反輻射作戰能力。
殲轟-7A使用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替換了原來的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大幅提升了低空環境可操控性和武器投放精度,這一效能在後續海空軍的超低空突防戰術中得到充分體現。此外未來拓展多用途效能,該型機還具備掛載多種國產吊艙的能力。
總結
殲轟-7作為我國海空軍唯一一款殲擊轟炸機,長期擔負著海空軍對地、對海突擊支援作戰任務。由於設計理念的侷限性和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殲轟-7對空作戰能力先天性不足,僅具備有限的自衛能力;其主要職能集中在對地、對海精度打擊。經過後續現代化升級,殲轟-7A航程、載彈量、作戰半徑等重要技戰術指標基本接近西方國家的狂風戰鬥轟炸機水平,與引進的俄製蘇-30戰鬥轟炸機一道填補了海空軍長期以來對面作戰能力不足的短板;直至最新的改進型轟-6K、殲-16、殲-10C多用途殲擊機研製成功,殲轟-7的作戰任務逐漸被取代。
自殲轟-7服役以來,由於故障率較高,被網友戲稱為“飛行棺材”,但其為中國海空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仍有大量殲轟-7A老驥伏櫪,堅守在祖國海空一線。至於曾經風靡一時的殲轟-7B隱形殲轟機只不過是一個傳說,曾經成為年度十大軍事謠言之一。
-
5 # 河東三叔
殲轟-7就是我國自研系列中比較有名的“飛豹”,20世紀80年代,由西飛研製的一款雙發、雙座、超音速、全天候殲擊轟炸機。在殲-10研製之前,應該是我國自研機型中最帥氣的存在(而且還是兩側進氣)。
殲轟-7的研製背景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西沙海戰,戰後空軍殲-5、殲-6、殲-7以及轟-5、轟-6腿短加缺乏現代突防能力的事實,迫使軍工需要拿出新一代遠端火力支援機型。當是由於空軍和海航定位的區別,因此決定採用“一機兩型”的方式滿足雙方要求。
注意下圖,腿短的殲字頭機型以及無空戰能力的轟-5、轟-6都提供不了有效空中支援。
在此基礎上沈飛提出殲轟-8、西飛提出殲轟-7方案,不過基於殲-8緩慢的發展進度,更不用說在其基礎上的改型殲轟-8,進度完全跟不上被淘汰。
改為兩側進氣,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的“殲轟-8”風洞模型
西飛則提出了殲轟-7方案(原型是用於替換轟-5的轟-7方案),具備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同時兼具一定的空中自衛能力。
“轟-7”木質樣機,機頭略微下垂,雙座串列(參考過越戰期間獲得的F-111並列佈局殘骸)。因為兼顧空、海軍需求,但又考慮到現實的科研實力,最終方案以“一機兩型、串座先行”的方式研發。
雖然殲轟-7的服役整體提升了中國海空軍的戰術攻擊能力,但它出現的時間太遲了,直到1998年才正式設計定型。而此時的蘇-27生產線並實現國產化,三代機殲-10也完成了首飛,1996年,美國F-111也正式退役,殲轟-7在設計理念和技術上已經全面落後。雖然可以透過航電系統的升級以及彈藥的配置實現效能提升,但卻再難複製F-111和蘇-24的輝煌。 -
6 # asiavikin雜談
殲轟7不是戰鬥機而是殲擊轟炸機。
這是中國航空工業自主設計的第一種殲擊轟炸機。採用了之前國內現役機型從未使用過的上單翼設計,在外掛能力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常見外掛構型為12枚250公斤炸彈或4枚空艦導彈。由於採用大展弦比氣動佈局和渦扇發動機,殲轟7的作戰半徑超過了1000公里,在80年代的中國軍機中實屬罕見。
殲轟7作為短缺經濟年代設計的第一種遠端戰術攻擊飛機,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多舊時代的烙印,囿於設計水平和製造能力的限制,殲轟7的氣動佈局既沒有使用時髦的變後掠翼,也沒有采用邊條翼或鴨翼,因此在飛行效能方面並無特別出色之處,但勝在其完全自主設計,除了發動機,殲轟7各部分都可以由國貨替代,在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的改進升級程序中培養出了一支優秀的設計師隊伍。
相較之其它國產軍機,殲轟7因其載彈量大、航程遠而很自然地成為當時中國海空力量進行遠端戰術級空中打擊的基本平臺。由於空軍一直持觀望態度,因此海軍航空兵得以成為最早使用殲轟7的兵種。隨著中國大陸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殲轟7也不斷推陳出新,殲轟7的後繼型號殲轟7A很快開始攜電子戰吊艙,其照片出現在各大網站。儘管隨著Su30、殲16等新機不斷服役,殲轟7/7A的數量已經不再增長,但它仍舊憑其遠航程大攜彈量的優勢在中國空中打擊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
-
7 # 南國軍情
沖天飛豹!
在6月29日晚,央視6套特意播放了軍事電影《沖天飛豹》,這部電影的年歲可有點老了,筆者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在上初中,也是在央視6套,迄今快20年了。殲轟-7戰鬥攻擊機是中國空軍、海軍目前的絕對主力,殲轟-7代號“飛豹”,出口型號為FBC-7。其是西飛生產和研製,目前在中國海空軍服役數量超過了300架,甚至在6月20日,有圖片和訊息證實,飛豹-B型號又在陝西閻良試飛基地開始重新試飛,2架飛豹-B戰鬥攻擊機進行重新試飛,意思飛豹-B有恢復生產的意思。
但不如何,飛豹戰鬥攻擊機目前仍然是中國海空軍的轟炸、反艦、電子壓制、反輻射、護航、巡邏等任務的主力。特別是飛豹戰鬥攻擊機可以攜帶大量的對地、對海打擊武器。飛豹戰鬥攻擊機是繼強-6攻擊機後,開始提出的。那個年代,中國空中對地、反艦實力嚴重不足,與世界脫節:蘇軍大規模使用蘇-24、美軍F-111和A-10、日本F-2、英國和法國採用美洲虎、德國使用狂風戰鬥攻擊機等,中國還使用強-5,這個沒有任何精確制導能力的機型,與世界強國比落後太多了。
正好我們手裡有進口英國的斯貝渦扇發動機,飛豹戰鬥轟炸機的初始型號動力可算有了著落,飛豹戰鬥攻擊機最先裝備的是海軍,而不是空軍。因為中國海軍繼續一款可以具備突防能力的,強大反艦實力的機型。這個機型就是飛豹戰機,因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大量的F-1/F-2戰鬥攻擊機,而我們當時轟-5、轟-6轟炸機的反艦能力無法預期相比,飛豹這個出現更改恰如其分的展示了自己的作用。
回覆列表
2019年4月14日發表過一篇專題短文《殲轟七“飛豹”橫空出世》。
JH7Fightr-Bomber/FBC-1“飛豹”北約代號:FIonder比目魚(殲轟7A/FBC-1“飛豹”戰鬥轟炸機)
是由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制造公司80年代研發的我國第一型殲擊轟炸機。
(殲擊轟炸機/“飛豹”原形機)
該型號飛機採用串列式雙座、雙發常規佈局氣動外形、攻防兼備型作戰飛機。(第一代“FBC-1”總設計師/“飛豹之父”陳一堅)(第一代FBC-1“飛豹”戰鬥轟炸機”)
70年代後期、我國海洋安全面臨各種挑戰、海軍/空軍航空兵遠端作戰飛機缺乏壓力巨大、急需一型遠端作戰飛機……
這一艱難的任務交給了中航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經過多次調整、驗證、論證在海軍大力支援下先上串列雙座型號……
1988年11月14日在西飛機場上萬員工共同努力奮鬥下:一架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戰鬥轟炸機“飛豹”一飛沖天、橫空出世。FBC-1“飛豹”原形機引數:
機長:22.325m
翼展:12.705m
機高:6.575m
最大起飛重量:28.50噸
最大外掛:7000kg
最大飛行速度:1.75馬赫
最大飛行使用錶速:1320km
最大航程:3760km
作戰半徑:1670km
動力配置:2臺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原形機採用“斯貝”202軍用型)
武器系統:雙管23毫米機槍/外掛對地/對海攻擊反潛、反艦導彈武器系統等等。(飛豹早期型號配備的“斯貝202”加力渦扇發動機)(FBC-1“飛豹”最先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早期型號特徵:座艙擋風玻璃是三片式、機翼帶翼刀)(“飛豹”殲轟7發射反艦導彈瞬間)
“飛豹”戰鬥轟炸機的問世有力提高了海軍航空兵遠端作戰能力、該型號飛機是當時我軍唯一一型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的戰鬥轟炸機、該具體一定對空自衛作戰能力、對地/海上目標打擊能力強、解決了海軍燃眉之急。(參加國慶閱兵式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的“飛豹”戰鬥轟炸機機群)(殲轟7B空中發射反潛導彈武器)
隨著殲轟7在部隊使用暴露出的不足和問題2000年國家軍方再一次將“飛豹”升級改造任務交給西飛……(殲轟7A總設計師:唐長紅)
新型號“飛豹”在“老豹子”的基礎上進行了“脫胎換骨”式升級、更換航電系統、上數字式多餘度電傳操控系統、實現玻璃化座艙、換裝“嶺”WS-9發動機、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進、使“飛豹”整體作戰效能大幅度提升……試飛成功後、交付空軍航空兵飛行部隊、補充海軍航空兵部隊……(WS-9加力式發動機)(殲轟7A驗證試飛過程中資料照)(參加航展公開展示的殲轟7A“飛豹”)(殲轟7A可以配置各型號的武器系統)(飛出國門參加與俄羅斯聯合軍演的殲轟7A)
殲轟7A/B
是我國一型“物美價廉”、經濟實用性強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作用和意義重大……該型號飛機載彈量大、飛行速度快、航程遠、適合對海上巡邏作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