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河洛QAQ

    說起來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天的特點是健,地的特性是順,那人的特性是什麼?有人說是會學習,可是其他動物也會學習啊,那人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人倫道德,用人倫道德治理就是激發人的特點,又那來的有為呢?

  • 2 # 張19831105

    無為者,無為(四聲)之為(二聲)。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什麼都能做!同"無慾""無心"。達面面俱到,而不著一點亦不捨一點!正因為無為(四聲)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天之道"天生萬物乃無為之為!故生萬物!故無為者,不應以己有欲之心,喜惡,是非而為,若此即有所著!自障自性!

  • 3 # 平淡167191170

    所謂的無為,並不是引它引不來,推它也推不去,什麼事也不做。而是遵循規律辦事,依靠一定的條件而成功,是順引自然之勢而用之。

  • 4 # 鴻雁27259

    崇尚自然者,即無為無有之謂也。無為者,非不為也,不固為者也,故能廣。無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故廣大悉備,而不固為,不固有者,天下亦以道歸也。聖人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

  • 5 # 只緣無事可思量

    《你是怎樣理解無為的》?

    (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始終保持(清淨心),(隨緣而應~過後無痕)心始終處在(安詳恆樂)中。

  • 6 # 長風浩蕩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事實上,人永遠沒有可能處於“什麼都不做”的狀態。你就是睡著了,大腦也在活動,心臟也在跳動,你渾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處於活動狀態,與你奔跑時沒有顯著差別。

    你閒庭信步,會被認為是“有為”麼?你飯點吃飯,會被認為是“有為”麼?你行自然而然之事,沒有人會認為你在“為”。

    無為,是為出來的,是“為無為”。做事做到自然而然不留痕跡、天衣無縫,不起波瀾,不奪人耳目,就如風過葉落、川流不息,那就是“為無為”。

  • 7 # n是名n

    “無為”,“為”,就是

    “為人民服務”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個“為”字。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都是導歸性勸言,學習、做事,只有明白都是為了自己而學,為了自己而做,才能真正上道,才能真正“做回主人”,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學習主動做事,而不會成為“為了”的那個物件的“奴隸”。

    我們普通人,見地不到時,只見果不見因,所以會關注於做事的那個成果,這種見地下,只會貪著於那個成果,體會不出動機,這時能理解到的“為己”,就是“利益都歸我”,這是理解能力的問題。

    針對這種有限的理解能力,把這個話說成:“為人民”,我們就會莫名欣喜,以為這是要把成果都是送給自己,也就欣然接受並雙手贊成了。

    其實還有很多說法,比如:“為了上帝的榮耀”,把為了的物件指向“上帝”;“忠君為國”,把為了的物件指向君國;以及我們認知中的“為父母、為家人”等等,或實指,或虛指,都是用我們的情感紐帶,去牽引那個“動機”,這個叫“因地”上的東西,只有被巧妙牽引出來,才能儘可能的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去創造自己的幸福。

    當我們退入到最初的狀態,在足夠乾淨的情況下,再啟動時,才能實地觀察到環境的這種一觸即返的特性: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逾出。”

    回望過往當明瞭,我們的一生,乃至任何人的一生,都是“自作自受、自為自享”,“動機”和“結果”,都與他人無關。

    所以,不必有“為了”的物件,誰種誰收,也就只能誰吃誰種,天地大公盡在此處,各方人我皆應其願而自行之,此謂之“我無為而民自化”。

  • 8 # xia4003

    手中無劍,心有劍。無為無所而不為,看似沒有,卻又包含了一切。忘了自己,忘掉一切,卻又擁有一切。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他是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可比擬的!

  • 9 # 泰和道安

    老子的哲學,歷來存在太多誤解,實際上老子的哲學,是自然主義哲學,客觀主義哲學。老子認為,道作為自然界的本原和規律,是道化生了天地,化育了萬物和人,因而人應該效法天地,效法自然,這就是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人生存在自然界中,就應該學習自然界的規律,並按照自然界的規律行事。因此《黃帝陰符經》第一句便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意思是說,人應該學習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的規律做事,這就足夠了,這樣做就沒有什麼事做不好的。因此,老子的哲學就是效法自然。

    難道老子就什麼都不作為了嗎?當然不是。老子講“為無為”,同時也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什麼是“為道日損”?就是按照自然的規律去做事,需要做的,會越來越少。聖人治世,以身作則,有三寶“一曰慈,二月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因而受萬民擁戴,儉省因而不會橫徵暴斂,不敢為天下先因而不會違背天道民心。聖人先以身作則,定好了規矩,如春風化雨一般,萬民紛紛效法。所以說,聖人的“為”,是懂得民心,“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是民心不亂”,提前消除了可能會引發民心動盪的不利因素,在禍患尚未萌芽之時,便以消除地無影無蹤了。同時,聖人重視防微杜漸,在禍患剛露出苗頭是就及時予以制止。“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因此聖人善於“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因此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聖人做事,善於把握時機,也就是“動善時”,是聖人“七德”之一。

    由此觀之,聖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悄悄地把一切該做的都做好了,多餘的一點都不做。因此,老子的“無為”,實際上是不亂作為,不強作妄為,非到確屬必要不會輕易作為,也就是循道而行,該做的提前做好,多餘的一點都不做。

    這句是超然的自然主義哲學,達到這個境界,自然就是聖人了。

  • 10 # 家國怨

    無為,沒有那麼複雜吧,用現代思想解釋就是做好本職,不要管的太寬。比如,一列火車,固定螺母你就做好固定工作,不要想著去代替車輪,對自身而言你是無為,對火車而言你就是無所不為。

  • 11 # 國學新知堂

    無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如何理解它呢?有人可能會說了,無是沒有的意思,無為也就是沒有為,沒有為也就是不為,所以無為的含義一定是什麼也不去做,無所作為。

    這個推理看上去似乎沒什麼毛病,無為是沒有為,沒有為是不為,不為也就是無所作為。但是,當我們聯想到老子是一位哲人,那麼哲學家的思想一定要比我們普通人深刻,所以他所宣講的道理一定會很深奧,超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觀念之外,甚至還可能與我們的常識觀念相反。可當我們讀到他的言論或聽聞他的說教時,還會有茅塞頓開,原來如此的感覺。

    所以哲學家都是善於製造新思想和新觀念,並且有能力說服我們的理智,使我們信奉他的言論或學說的智者。如果我們認定老子也是一位哲學家,那麼他為我們提供的概念與言論,也一定符合上面說到的情形。可是當我們將無為的含義等同於無所作為時,就將面臨經驗和理論上的諸多困難。

    首先,在經驗中從未有無作做為而有所成就的事實發生。無為而無不為,什麼不用去做就可以實現什麼都能做到的目標,沒有任何實踐支援這個結論。有些學者將無為歸結為精神內斂,比如,靜坐、冥想等功課被很多宗教利用,而這些功課又常常被歸於無為的範疇。所以很多人都將《道德經》看作個人修煉的手冊。但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證明靜修比適量運動的方式更利於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

    但是個人修煉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呢?一個目標是修煉身體,獲得健康的體魄。沒有任何經驗可以證明靜修比適量運動的方式更有利於身命健康。這在實踐上說明“無為”的修身並不優為“有為”的修身,它直接反了老子無為上於有為的基本立場。另一個目標是修道德。我認為靜坐與冥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與個體的道德修為發生直接的關聯。實踐中,讀不讀老子與個人道德品質無關。至於修道是普度眾生更是無稽之談,那根本就是一個個人行為。

    有人認為老子無為是治國秘決,但縱觀歷史上有成績的皇帝,沒有一個是透過無所做為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秦皇、漢武、成吉思汗,沒有任何功業的成就符合不作為而無所不為的論斷。這些言論明顯與經驗事實不符,我們為什麼要迷信它。很多學者深知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矛盾,所以就要將無為的定義作出相應修正。

    比如,有人解釋無為說,無為不是絕對的什麼也不做,而是順應客觀規律的作為,不超出客觀規律所界定的界限。這意味著無為即是不妄為,做客觀規律規定的事就是無為,做客觀規律規定之外的事就是有為。這個看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一個人做事之前,先去研究事物的客觀規律,當認識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再做事,成功的機率一定會很大。

    但是,經驗中誰能夠做到嚴格依據這一程式做事。就拿君主治理國家這件事來說,哪個君王是在掌握了社會的客觀規律之後才去做君王的,在治理國家這個問題上,誰又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當面臨具體問題時,依據什麼來判定哪些作為客觀規律之內的,哪些作為是客觀規律之外的。客觀規律是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與完善的目標,所以完全依據客觀規律的不妄為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修正了的無為含義仍舊面臨著困難與矛盾。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就在於我們將無為簡單的等同於無所作為了。換言之無為的含義一定不是什麼也不去做,無所作為的意思。可是,大家就要問了,我在前面所做的推理沒有錯誤,為什麼結果反而錯了呢?這是因為無為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詞彙。詞彙可以透過其文字字面的含義去理解,但是一個概念卻不能這樣去理解。概念的含義要透過下定義的方式獲得。老子使用了無為這一概念,就要為這一概念賦予特定的意義。所以我們要理解無為就不能僅僅看到這兩個字就聯想出某個意義來,而是要在通讀全部經文的基礎上,找一找老子為這一概念所下過的定義,或者看一看老子是在什麼意義下使用這一概念的。無為概念的含義一定是老子給出的,而不是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後聯想出來的。

    比如,哲學中實體這一概念。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實體就是實在的物體或客體。但是這個意義一定不是斯賓諾莎所理解的那個,因為斯賓諾莎在使用這一概念時曾經下過定義,所以我們要了解斯賓諾莎的思想就要依據他為這一概念所下過的定義,而不能從實體這個詞彙字面上引申出的意義開始。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理解老子的無為,也不能單純依據這兩個文字所直接體現的意義,而是要透過通讀全部經文內容,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論述無為,或者如何定義無為的。然後再依據這些論述進一步總結歸納出老子為無為這一概念所賦予的特定含義。

    比如,在經文中老子論述說,水之德幾於道,意思是說水的德性與道最為接近,所以水具有無為之德。這時我們就要問了,水的什麼樣的品德或性質被認為與道最為接近呢?經文是這樣解釋的,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萬物的生長都不能離開水,這是水利萬物。水利萬物就意味著有作為、有貢獻於萬物。這顯然與不作為的觀念是相矛盾的。所以水的無為就不能理解為水不作為。

    那麼什麼才是水的無為呢?是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眾人之所惡莫過於低下的地位,然而水在利萬物的同時偏偏要流向最低最窪處。萬物皆爭上而恥下,只有水心甘情願的流向最低處。水滋養著萬物,沒有誰能比水於萬物的功勞更大,但是水並沒有因為自己對萬物有功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總是甘居萬物之下。這就利萬物而不爭,也是無為的全部內涵。

    水有作為於萬物、有功勞於萬物,但並不因為自己於萬物有貢獻有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甘居萬物之下。這種品德就是利而不爭、功而不居,也就是老子講的無為。所以無為就不是無所作為,反而是必有所做為,有作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利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地位,這才是無為。

    那麼,經文又是如何論述道無為呢?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萬物恃道而生,即道有衣養萬物之功。道生養萬物,也即是說道有作為於萬物,有貢獻有功勞於萬物。但是道並沒有因為自己對萬物有貢獻有功勞而為王為主,反而以虛以無的形式甘居萬物之後之下,這就是文中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說,道無為就不是說道無所作為。道衣養萬物就是它的作為、貢獻或功勞,但是道不因為自己功於萬物就爭取萬物之上,為王為主,反而以虛無的形式甘居萬物之下之後,這也是利而不爭,功而不居的品質。與我們對水無為的分析是一致的,所以無為就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經文中多次出現類似下面的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且經文將它總結為玄德。所謂玄德即道之德,道之無為。道無為、水無為,它們的共同處在於生而不有、利而不爭,功成而不居,而不是無所作為。所以我就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老子為無為概念所下的定義。有了這個定義,我相信大家再回過頭細讀經文,一定會有所收穫。

  • 1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不作為,其真意是:在行使民主權力時,不能用集中權利干涉,要“無為”;在行使集中權利時,"而"要有所作為, 不能自由民主 ,即“無不(能)為”

    《道德經》是人生社會動力論,以往關於《道德經》與世無爭、無為的解釋多錯。《道德經.三十七章》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真意是:交換、票決的道是正常恆久的,在行使民主權力時,不能用集中權利干涉,要“無為”;在行使集中權利時,"而"要有所作為, 不能自由民主 ,即“無不(能)為” 。

    例如:人心臟這一動力機關是正常恆久的,睡覺時,頭腦要無所作為,而在工作時,頭腦不能打瞌睡,不能無所作為,即要有所作為。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三十七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秋爽齋偶結海棠社”有所作為的動力就是“而無不為”;“薛衡蕪夜擬菊花題"的作為是錯誤的,應“無為”,夜裡睡覺不能寫詩。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 13 # 人生規劃師我的規劃師

    無為和有為是對立統一的,要理解無為自然也就離不開有為。道德經中無為和有為是對後天道來講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萬物有為法的演化過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萬物無為法的演化過程。

    萬物均從有為起,特別是人類中的普通人,不作為誰來給你提供吃穿住行。富貴二代,修道人和沒有工作能力的人除外。如果你的作為不符合道的執行規律,你就不可能進入到無為的層次中去。如果你的作為符合了道的規律,你才能成為聖人,賢人,領導者,管理者,你才能獲得實現無為的資格,所以無為是聖賢和領導者指導社會或組織發展的方式之一。

    如果社會或組織各方面的發展不符合道的規律,最終會傷害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時候聖賢和領導者就應該選擇有為的策略,讓社會或組織回到符合道的正確路線上來。但如果為了一己私利,不按照大道行事反而過度干預社會或組織的發展,就會給社會和組織帶來更大的傷害。

    如果社會或組織各方面的發展符合道的規律,這時候聖賢和領導者就應該選擇無為的策略,讓社會或組織在大道的指引下欣欣向榮的發展。這樣聖賢和領導者才能達到治大國如烹小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關鍵是如何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有為是無為的根基,無為是有為的實現。(堅持原創思維,辯證時空大道)

  • 14 # 喻廷洋

    說“無為”之前我先簡單說說《道德經》,《道德經》首先出處和版本爭論就很大,這個呢我們沒有必要去爭論,知道是老子寫的就行了,版本我讀的就是最常用的5000言的版本,無論哪個版本,它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樣的,這本書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影響都是相當的大,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聖經》第二多的是《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美國學者蒲克明預言未來“《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視、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領袖毛澤東曾說到:“《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魯迅說:“不讀老子《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看了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我們更加能感受到老子的偉大和《道德經》的巨大價值。

    “無為”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看字面意思就很容易想到“無所作為”,所以也被很多人批判,不知者無罪,我們呢也不用去怪他們。其實“無為”就是兩層意思,《道德經》原文裡面就有,“無”第一個意思是沒有,第二個意思是無需功勞,老子把他的主張用“無為”來表示真的是太秒了,翻譯成現代文“無為”就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沒有的時候去為”,第二個意思是“無需功勞的去為”,原文裡就是“為之於未有”和“為而不爭”,《道德經》就是圍繞這兩個思想在寫,比如要做事先做人要做人先修身,《道德經》叫我們要少欲,要靜,要知足等都是修身的,要做大事就要從小事開始,要做難事就要從簡單的事開始,都是教我們沒有的時候就要去為,也就是為之於未有。然後又說要像天地一樣無私奉獻,要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功勞,教我們無需功勞的去為,也就是為而不爭,“無為”這個詞真的是用得秒,當然《道德經》裡面還有很多東西,比如可以把你的視野升級到四維,處理萬事的統一規則,教育孩子的統一方法等等我就不細說了,想交流的朋友可以找我私聊。

  • 15 # 檻內小紅

    無為不是指有沒有作為,跟外在的行動無關,只跟你行動的用意相關。

    如果行動是因為自己的意圖和意志就是有為,反之不因個人意圖和意志的行動就是無為的。

    你認為穿漢服比較好看,推動大家去穿漢服,這就是有為;你認為應該有統一大家的思想,於是透過各種渠道去說某種思想,這就是有為;你認為不應該有雜草,就去除掉雜草,這也是有為。

    你是文化官員,受命去推廣漢服,穿漢服也好,不穿漢服也好,你內心並不在意,這就是無為;你是寺廟和尚,方丈讓你山下宣弘揚佛法,你下山廣說佛法,內心裡並在意有多少人信佛法,這就是無為。

    大人和小孩同在沙灘上堆城堡,兩人幹得熱火朝天的,小孩是有為的,大人是無為的。小孩認真,別人踩倒了城堡,會生氣流淚,大人不會認真,不會在意的。

  • 16 # 象獨於野

    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同理之心。

    再簡單講就是積極向上,利益大眾。

    凡是賢聖思想教化都是簡單實效而眾人受用。

    不要把他複雜化,不要弄得高深莫測,裝模作樣。

    要不然讀什麼聖賢書,學他什麼?

    對吧,就是簡簡單單做人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教會狗狗不亂拉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