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多大的還是適合離開父母獨自睡覺
8
回覆列表
  • 1 # 梧桐細語0609

    寶寶和父母分房睡的時間不能過早,孩子的安全感會受影響,也不能過晚,對於孩子的生長髮育不好,因此很多人推薦大概孩子和父母分房睡時間為四到五歲。

    3歲前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此時分開睡會使其缺乏安全感,長大後易出現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缺乏信任等問題。

    4到6歲孩子對性啟蒙有認知了。和父母睡一起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等到6歲孩子上小學了,此時才分房睡有點晚。

    所以大多都推薦孩子四五歲去引導孩子分房睡。剛開始可以讓孩子獨立睡覺,睡前親子閱讀,用故事繪本讓孩子知道可以和爸爸媽媽分開了。父母的房子孩子房子門不要關,讓孩子知道爸媽關心自己,有事情隨時可以過來。慢慢引導孩子,最晚在五歲左右分開睡。切不可心急,讓孩子分房睡,孩子不接受,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

  • 2 # 靜靜地等待花開

    三歲之前不易將孩子分床,因為在3歲前,孩子的腦海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母親形象,這時如果跟母親分離,孩子就可能會認為母親沒有了,或以為被母親拋棄了,從而傷害到孩子。

    對於不到3歲的孩子,由於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意識“沒有母親”會導致孩子長大後缺乏自信、安全感,疑心重、不信任他人等問題。

    分床睡,父母也要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孩子儘快適應。

    1、安裝床邊小夜燈

    剛剛開始分床睡的時候,孩子難免會怕黑,可以在床邊安個小夜燈,等孩子睡著或者適應後再關上。

    2、入睡前,對孩子進行愛撫

    對於已經適應爸爸媽媽陪伴的孩子來說,難免會不願意單獨睡,甚至會產生恐懼、孤獨的心理情緒。因此,孩子入睡前,父母可以透過講睡前故事、多加愛撫來讓孩子愉快地進入夢鄉。

    3、床的高度要適中

    讓孩子單獨睡眠時,應注意床離地面不要太高,以確保孩子萬一不慎掉到地上也沒有危險。

  • 3 # 陪伴成長

    給孩子分房睡,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一方面,所以不易太早。

    一、2-3歲可以適當嘗試讓孩子獨睡——分床不分房。

    2-3歲正是孩子獨立意識萌芽和迅速發展時期,安排孩子獨睡,對於培養孩子心理上的獨立感很有好處。這種獨立意識與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日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有直接關係。

    因此,媽媽可以從這個階段起試著讓孩子自己睡覺,但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的小床放在大床旁邊,不要馬上與孩子分房,畢竟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有些孩子睡到一半會爬回大床,還有的孩子睡一段時間小床又會要求與媽媽一起睡,這都是正常的,媽媽不要強迫孩子立刻改變。

    二、3-5歲最好讓孩子獨睡——分房。

    專家建議孩子3歲以後可以考慮分房睡,5歲左右分房最適合,如果上小學以後還沒有跟父母分房睡,就有些晚了。

    4-6歲是性蕾期,孩子在5歲左右,開始意識到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這成為確立自身性別認同(即確認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基礎。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與孩子分開睡,可以給他們自己的空間,培養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睡一起是天經地義的,大人也需要有獨處的空間,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成長經歷。

  • 4 # 良父益友

    理論上來講,最合適的時間大概是三歲左右。一方面,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另一方面,孩子越來越大,應該漸漸懂得每個人都是有隱私的,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然實踐起來肯定是難度很大,多半時候是父母捨不得。與其說是孩子離不開父母,還不如說是父母在心理上更離不開孩子,不想跟孩子分房睡。

  • 5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對於不到3歲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如果分房睡,母親不在身邊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等問題。孩子到了三歲後可以分床睡,這樣孩子不會有害怕的情緒,也有利於媽媽照顧孩子的冷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可以嘗試分房睡,但如果孩子不適應,也不要強逼孩子。

    我感覺孩子從出生到大約5歲左右,最好和父母睡在一起,不一定在一張床上,但必須是距離足夠近,以便於孩子在感受到寒冷、飢餓、有便意等一些需要的時候,馬上能得到父母迴應。

    孩子從5歲左右和父母分開睡比較合適,這個時候鍛鍊其獨立的精神並不算晚。

  • 6 # 樓媽的三娃養成記

    三到五歲。分享幾個小小的經驗:大女兒分床睡的時候2歲左右,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有點害怕,我就用IPAD給她講故事,設定半年小時,關上燈,她聽著故事慢慢就睡著了。堅持一段時間,她成了故事大王,分床的問題也很自然的解決了。大兒子今年5歲,不容易睡著覺,晚上容易醒,醒來他會害怕,就會摸到我們的房間找我。多幾次,他怎麼都不肯分房睡。我發現這個規律後,早上帶兒子去跑步,加大運動量,他的睡眠一下就改善了,分房睡也就自然接受了。小兒子自我意識很強,我反覆告訴他那個新的房間屬於他,他就非常開心,帶著自己的小被子和小枕頭都不用大人做工作,直接就去睡了。

    所以分房睡沒那麼難,家長要清楚孩子不願意分房睡的原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 7 # 諾媽家有男寶

    按照科學的說法是三歲左右分床不分房,5歲左右獨立分房。但我覺得,關於孩子分房的時間段,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區別對待。否則,孩子的獨立性沒培養,反倒是孩子的安全感被破壞。

    我的目標是孩子上小學前獨立分房睡覺,就目前幼兒園階段,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對黑暗的恐懼,我覺得還不適宜分房。不分房並不意味著我不對他做要求。

    “媽媽,我是不是大班讀好就要學會自己睡覺了?”提到這個問題,孩子會這麼跟我來確認。這個倒計時,也是給孩子自我心理暗示的緩衝。

    我身邊很多朋友家庭的孩子多是在大班結束後的暑假開始分房的,因為夏天更容易調節,在孩子踢被子睡覺這個點上比冬天更放心些。

  • 8 # 蛋仔嘛嘛成長館

    在我看來,寶寶跟父母分房睡的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關鍵要看寶寶的接受程度。就像我家蛋仔,在幼兒園階段就想讓她一個人睡,但她主觀上不太接受,我們怕她有思想壓力,就沒有勉強。但現在,馬上要升小學了,透過前期的各種鋪墊,她也欣然接受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分房睡的時間,還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

  • 9 # 宸寶的雜貨鋪

    一般來說,孩子幼兒園的時候,3-4歲的時候就應該和父母分床睡。上小學前最好和父母分房睡。

    我們家是3歲分床,告訴孩子現在他長大了,大床睡不下那麼多人。在他還沒出生之前,我們就已經給他準備好了他自己的小床,現在他需要自己睡小床了。孩子當時說讓我跟他睡,爸爸睡小床。於是告訴他“我和你爸爸是夫妻,夫妻兩個應該是睡在一起的,你以後也會有你自己的妻子。而且你的小床連在大床旁邊,你要是半夜想睡過來也是可以的。”於是他乖乖開始睡小床。

    去年年底不滿6週歲的時候分房睡,孩子長大了,終究是要分房睡的。帶他一起逛傢俱城挑選傢俱,佈置房間,一臉期待的告訴他好羨慕他能有自己的大床,自己的房間......

    成長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長的路上也總是伴隨著掌聲和淚水。分房睡可以很輕鬆也可以很痛苦,取決於大人對這件事的看法。你覺得孩子能夠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睡是一件好事,那分房就會比較輕鬆;如果你擔心孩子分房睡會怕,那他害怕不肯分房的機率就會高很多。

  • 10 # 悅雨育兒

    我的想法是4歲左右最適合,此時孩子已經相對獨立,可以自己起床上廁所,大多數時候也是睡整夜的覺,所以此時相對是適合的。

    孩子太小不能照顧自己,尿褲子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如果整夜在溼被子裡睡覺,孩子容易生病,家長也不放心。

  • 11 # 家有小女初成長

    父母一直都希望給孩子全天候的呵護,輕易不會讓孩子單獨玩,晚上睡覺也不例外。我自己小時候都沒有自己單獨睡過,從小和父母一起睡,長大了和姐姐一起睡。我記得我讀小學了有時候還會撒嬌跑到父母房間和他們一起睡,甚至讀高中了和姐姐聚的少我還會偶爾和姐姐擠一個被窩。現在我也在思考雖然我很幸福但是真的是最佳做法嗎?我們看外國小朋友從一歲兩歲開始都是自己睡,我也思考這樣雖然很獨立,但是不會影響我們傳統的家庭觀念嗎?孩子什麼時候單獨睡比較合適?首先我覺得影響是微小的,因為我們的關係裡是家庭式社會。逢年過節講究的就是家庭氛圍。而小孩子單獨睡培養的是小孩子獨立勇敢的精神。大有裨益。其次我認為從出生開始就讓孩子單獨睡小床。三歲到五歲的時候就分房睡。這時候斷了奶沒有食物需求,而且也在建立自己的認知的時候,這時候是從根本上建立獨立素質。大道理誰都懂,但是怕小孩子睡不安穩,踢被子,尿床等,你總有理由把孩子抱在懷裡,大家加油吧。

  • 12 # 孕媽學堂

    首先,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發表的最新申明指出,為了降低睡眠相關的死亡風險,嬰兒出生第1年應該與父母睡在同一房間。為了減少嬰兒猝死綜合徵的發生,建議寶寶和大人同室不同床。需要強調的是可以是一間臥室,但是他們是要睡在自己的嬰兒床或搖籃中。因此寶寶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睡眠空間,一是安全,不會發生擠壓;二是寶寶和成年人的體感溫度感覺能力不一樣,蓋同樣的被子寶寶會不舒服;三是大人和寶寶同床會增加疾病傳染的風險。

    另外,專家建議,在孩子三歲多時可以開始嘗試與他分床睡,到五歲的時候完成這個過程最為合適。如果太早與寶寶分床睡,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他會感到被媽媽拋棄了。同時,三歲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解決自己的事情,如果與父母分開會感到恐懼,進而對他的性格與社交能力都會有所影響。

    最後,在分房睡之前,媽媽一定要與寶寶做一個約定,在寶寶生病、不舒服、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是可以回來與媽媽一起睡的。但是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還是要自己獨立睡覺,否則會加重分房困難的局面。分房睡不僅對於孩子來說是困難的事情,同樣對於父母,尤其是對媽媽來說,也是需要下定決心的。分房睡意味著寶寶進一步離開媽媽的懷抱,走向獨立的人生了,因此很多媽媽會遲遲下不了決心。不過,如果太晚分床睡,會造成孩子心理的陰影,影響他的獨立性與自信心。因此,為了寶寶的將來,媽媽也應該做到在合適的時候與寶寶分床睡,培養獨立自主而不是總依賴家人的孩子。

  • 13 # 書唸的婦人

    一般來說,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寶寶三個月的時候最適合和父母分床睡,三歲的時候最適合和父母分房睡。

    但是,對此,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寶寶戒夜奶之前都不適合和父母分床睡。未戒夜奶的寶寶由於半夜要起來吃奶,如果分床睡,就導致媽媽得起床給寶寶餵奶,來回折騰,十分疲憊。而且,在寒冷的天氣,很有可能增加媽媽和寶寶感冒的風險。而在同一張床上睡覺,有利於媽媽隨時躺著給寶寶哺乳,邊哺乳媽媽還可以眯一會兒,甚至和寶寶一起入睡。如果確實覺得和寶寶同床睡會很擠,可以把嬰兒床靠在大床邊上,和大床連在一起。

    寶寶在戒夜奶之後就可以立刻和父母分房睡。因為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寶寶和父母一起睡到三歲的時候,往往在情感上很難接受和父母分房睡的事實。三歲的寶寶自主意識已經十分明確和強大了,他們會感到孤寂、會怕黑,甚至有的會有被拋棄感。這個時候要和寶寶分床睡,會導致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好幾個晚上,先不說這樣硬生生地分房會不會對寶寶造成心理傷害,噹噹是響徹夜空的哭嚎,恐怕就是很多媽媽們接受不了的,最後只好繳械投降。

  • 14 # 親子溝通如何說

    每次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會想到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描繪的場景,為了不干擾父母的生活,孩子很小就被強制分房睡。清晨醒來後,孩子就會迫不及待地跑到父母的房間去看看他們,父母常常將其理解為“打擾”,他們哪裡知道,這個是孩子對他們最單純也最真摯的愛。

    抱歉我不能明確地告訴您幾歲必須分房睡,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家庭氛圍,親子關係的親密程度都不一樣,我只想分享三個原則供您參考。

    第一, 分床睡的參考標準不是固定的年齡,而是孩子的實際能力。有的孩子三歲就可以自己洗澡,有的孩子六七歲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所以,在分房睡這個問題上,請關注您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外界給出的年齡參考。

    第二, 孩子只有先有了安全感,才會培養出獨立性。很多人倡導儘早與孩子分房睡的理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果沒有安全感,哪裡來的獨立性?對於安全感尚未充分建立,一離開爸媽就焦慮哭鬧的孩子,真得不建議以“培養獨立性”的名義把孩子推到另外一個房間。

    第三, 相比於孩子的身心成長,分床睡是親子關係中一個或許渾然不覺的節點,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里程碑,淡然處之。切記把分床睡當成一個必須完成的里程碑,想盡各種辦法來達成這個目標,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會使寶寶對獨自睡覺產生難以克服的恐懼。如果孩子到了外界認為的必須分開睡的年齡,卻依然粘著父母,不要著急,注意在夫妻性生活時避開孩子,允許你的孩子擁有從依賴走向獨立的生命體驗。如果不是萬不得已,不要猛推他!

  • 15 # 仨個寶寶

    如何引導孩子進行分房睡覺?

    NO.1

    提前進行心理建設

    1、提前灌輸分房睡的理念

    對孩子來說,在心理上準備好自己一個人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準備進行分房練習,那麼我們就要提前有意無意的提及“寶寶大了就要睡自己的房間”這件事了。

    不能今兒想起來該分房了,明兒就直接開始。

    平時可以透過繪本或動畫裡面的角色進行引導,並說明他們獨自入睡的原因:

    看,熊貓寶寶也是自己睡一個房間哦。

    看,波波的媽媽給他講完睡前故事,也會幫他熄燈然後回自己房間哦。

    也可以利用周圍已經獨自睡的小朋友,進行旁敲側擊:

    比如,幼兒園班上有個小朋友已經分房成功,她媽媽跟我聊天的時候,我會很大聲的誇獎那個小朋友:哇,朵朵真棒,開始自己睡了呀,真的是長大了哦。

    鄰居家有個姐姐,偶爾也分床睡(其實只是偶爾),但我也會大聲說:大姐姐就是不一樣喲?悅悅很棒,也開始自己睡了呢。

    不過,要注意點到為止,不必再對自家孩子多什麼不必要的鼓勵,因為你誇獎別人家孩子的態度,娃已經盡收眼底了,她自己就已經默默生髮出一種獨立的動力了,不需要你再施壓。

    2、克服心理上的恐懼

    很多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是覺得爸爸媽媽是因為不愛自己才讓自己一個人睡。

    這個時候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不管他選擇自己睡,還是一起睡,爸媽都是愛他的,這永遠都不會變。

    並明確告訴孩子,媽媽就在隔壁,只要他需要,輕輕叫媽媽一聲,媽媽就會出現,當然如果他需要,也隨時可以回來和爸媽一起睡。

    這樣孩子,才會明白,即使看不見爸爸媽媽,他們也不會消失,也會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出現。

    慢慢的,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寶寶的安全感也不會減少。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有了自己想要睡的意識,卻真的害怕也不用著急,最好的辦法就是陪睡一段時間,從陪睡-睡前安撫-夜間哭鬧時安撫-不用安撫,逐漸的讓孩子與父母分離。

    有時候孩子不敢一個人睡,則是因為害怕晚上的各種妖魔鬼怪。

    所以,就不要說一些“不聽話晚上大灰狼把你叼走”或“晚上再不睡妖怪就要把你吃掉”之類唬人的話啦,別說小孩子,就連我這個中年老阿姨也怕好嘛。

    對於天馬行空想象力超群卻沒啥認知基礎的孩子來說,很闊怕,好不好?

    這種情況,可以準備一件安撫物。

    安撫物可以是孩子平常喜歡並熟悉的玩偶,也可以是一個擁有神奇魔力的東西,比如說一個有魔法能夠嚇跑怪獸的星星,或者一個帶給人勇氣的晚安吻。

    NO.2

    營造屬於孩子的小天地

    1、讓孩子參與佈置房間

    為了讓孩子對自己小小的房間更有認同感和期待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房間的佈置中。

    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屋子裡面擺放的物品(電子產品除外)

    比如說放一張小沙發還是小椅子;

    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

    比如藍色的床單或者黃色的被罩;

    可以讓孩子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裝飾物品;

    比如牆上貼的小貼畫,桌子上擺放的小檯燈等;

    讓孩子感受到,擁有自己獨立的小空間是非常喜悅、美好的一件事,也讓分房這件事充滿溫度,而不是一件令大家都不愉快的事情。

    2、營造獨立空間的專屬感

    房間裝飾完畢,就要鄭重的告訴孩子這個房間的所屬權是他的,他可以在裡面睡覺,可以肆意玩耍,也可以介紹給小夥伴。

    任何人想要進來,都要經過他的同意,就算爸爸媽媽也是一樣。

    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渴望擁有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秘密小天地,光是這一件事就夠讓孩子興奮到飛起啦。

    孩子也會在心理覺得這是“我的”房間,就像爸爸媽媽要睡在爸爸媽媽的房間,奶奶要睡在奶奶的房間,我也要睡在“我的”房間一樣。

    3、營造分房的儀式感

    對於處在人生摸索階段孩子,他們非常在意各種儀式、證明等,也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

    當娃表示準備好自己一個人睡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場特殊的分房儀式:

    比如選在一個特殊的日子生日或節日;

    比如做一頓豐盛的晚餐,慶祝他第一天一個人睡覺;

    還比如做一個小獎狀,頒發給敢於一個人睡覺的小小男子漢\女強人等等。

    並且,起床後的鼓勵也非常重要,在孩子勇敢戰勝自己,成功分房睡的第一天,我們一定要及時表揚,也可以提前準備一個小禮物放在孩子床頭,孩子醒來看到一定會非常開心的。

    總之,就是讓孩子覺得,一個人睡覺是一件讓人開心、自豪並了不起的一件事。

    NO.3

    允許出現特殊情況和反覆

    雖然存在一次性就分房成功的案例,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媽媽來說,孩子的分房練習都是一場漫長且反覆的過程。

    就算孩子準備好自己睡,也可能出現反覆的情況,尤其是入園前後、生病和重要日子時孩子更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也會趁機重回爸媽的懷抱。

    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並不是因為孩子膽小、不獨立。

    要知道,哪怕對於成年人而言,想做到和能做到的中間,也差個一條銀河系呢!

    所以要允許孩子出現反覆,甚至是行為倒退的現象,做到不批評、不強迫,耐心地陪伴、引導和等待孩子走向獨立,自然有一天孩子是可以完全實現睡眠獨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子再婚,婚後拒絕同房,男方提離婚女方就要幾萬塊錢,不給不離,女方是否涉嫌騙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