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立偉價值戰略
-
2 # 二牤子
適合那些精力旺盛又沒處發洩的人適合那些這貸那貸的人,
適合那些一個職位幹了好多年想升職的人,
反正不適合我這種什麼都沒有的人
-
3 # 狂噴是一種態度
996適用於年輕人,尤其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年輕人承受壓力,承受高強度是可以理解的,身體也是扛得住的,年輕是資本,用年輕的這個剛性資本多積累經驗多積累財富,將來受益無窮。
-
4 # 面聖推車
什麼樣的人適合996呢? 不是單純熱愛工作的人,是生活裡只有工作的人。
這種人有沒有呢,有。但你說這有多值得尊敬嗎?我真沒覺得。不過是不同型別的人選擇了不同型別的生活方式罷了。沒啥值得宣傳或鼓吹的。就好比天生有受虐傾向的人,對自己受得住疼特別自豪,鼓勵其他人也要和他一樣面對疼痛時不僅要勇敢,還要從中發覺樂趣和成長。這就有點扯了。
且不說工作的意義有多少是人為附加的,單說那些電商,外賣,快遞公司帶來的垃圾,汙染,消費慾望,審美單一等副產品,對人類或是地球的長遠發展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都很有待商榷。
996的存在是企業為了能在行業競爭中存活下來的不得已手段,而且也給出了相應的補償,企業能夠做的也就是這些,現在大家抓住996不放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不是合規?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我覺得10年前都應該全面實施“雙休制”了,可現在的“雙休人群”是不是已經全面普及了?別說禮拜天,就是在一些節日、乃至春節都有很多人依然堅守在崗位上,一方面是迎合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為的就是讓他人更方便、讓社會更方便
-
5 # 修煉IT基本功
我覺得只適用一種人,沒有家庭的人,光桿司令一人比較適合,也不能說適合,只能說這樣負擔是最低的,如果你有家庭,特別是有小孩子,是真的不適合996,這樣就沒有時間去付出在家庭中,不管你是作為父親母親,妻子丈夫都是一樣,畢竟生活並不僅僅是工作,或者說自己喜歡的工作,生活還是一種責任
為什麼說是適用,而不是說適合呢,因為還需要這類人對996的工作有所熱愛,覺得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或者覺得有所值得
這份工作最好有比較令人滿意的薪水,這樣才能說適合
-
6 # 創業者霸業
最近,“996”這個關鍵詞頻繁刷屏。起因是3月27日,GitHub上出現了一個名為“996.ICU”的專案。意為:工作996(9點上班、21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生病ICU。呼籲程式設計師們“珍愛生命,遠離加班”。這是一場程式設計師對加班制度的反抗,也引起了“社畜”們的共鳴。
然而馬雲卻迴應道:“今天中國BAT這些公司能夠996,我認為是我們這些人修來的福報。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請問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別人的努力和時間,你怎麼能夠實現你想要的成功?”
人民日報也表明了立場:“對996有爭議,並不是不想奮鬥、不要勞動。沒有人不懂“不勞無獲”的道理。但崇尚奮鬥、崇尚勞動不等於強制加班。苦幹是奮鬥,巧幹也是奮鬥;延長工時是奮鬥,提高效率也是奮鬥。因此,不能給反對996的員工貼上“混日子”“不奮鬥”的道德標籤,而應該正視他們的真實訴求。強制推行996,不僅解決不了企業管理中“委託—代理”難題,也會助長“磨洋工”的頑疾。”
最終,爭議的焦點還是轉向了“願意主動加班拼搏”還是“服從公司制度/文化被迫996”。996本該是市場選擇而非強制,個體的自主性應當被充分尊重。
然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願意主動“996”,一旦閒下來就會進入焦慮的狀態。忙碌,反而能幫他們緩解焦慮。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說起,他曾經預言到2028年,我們每個人都將不再需要為賺錢煩惱,到那時我們每個人每天只需要工作3小時。這位經濟學家,就是被稱為“資本主義救星”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
這樣的2028年,你覺得會到來嗎?
凱恩斯認為,在不惜一切進行原始積累的階段過去了之後,人們終將從瘋狂的工作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大把的空閒時間。(as cited in, Kolbert, 2014)。
不知道2028年世界會不會發生一個劇變,至少目前,我們比起幾十年前已經是更加忙碌了。
一項美國的調查顯示,尤其在投行、諮詢、IT、律師等高薪領域中,94%的人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超過半數的人每週工作65小時以上,而且,這還不包括他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用手機處理公務的時間(Perlow & Poter, 2009)。
有趣的是,當大家都以為不停加班都只是因為工作壓力、被逼無奈時,《紐約客》的專欄作家Surowiecki(2014)卻指出,大部分人的持續忙碌,其實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
而在這種自主選擇的忙碌背後,可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一旦停止忙碌,人們就會身陷其中。
對於許多超時工作、不停加班的人而言,“不忙就焦慮”是他們普遍的困擾,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不盡相同的。正如我們曾提到過的,焦慮,是一枚情緒的通用貨幣,每個人的焦慮背後,都可能包含了千差萬別的認知想法與情緒需求。
A款焦慮:對被需要的渴望
無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這種感覺,會讓我們獲得價值感與力量感——“我有能力幫助他人實現願望”、“我受他人重視和感激”,還會讓我們直觀感受到自己與世界上其他個體的聯結。
對於A款“不忙碌焦慮”的人群來說,你也許沒有意識到,其實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際滿足感。
他們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中,很難感受到“被需要”。只有在工作的忙碌中,才能體會人際互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依賴和肯定。因此,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其實,他們是用焦慮掩蓋了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潛意識中,他們懷疑自己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不會被需要、也不會被愛。在工作以外的世界裡,他們感到自己失去價值,被他人和世界所遺忘。
他們以為自己享受的是忙碌,其實是人間煙火和溫情脈脈。
B款焦慮:誤把成功與忙碌劃等號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催生了“永遠線上”(always on)的職場文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早已不存在絕對的區隔,在週末或度假的時候收發郵件、隨時隨地處理工作是常態。不妨試著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可以“完全不處理任何工作”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這種職場文化帶來的是人們對於“忙碌”與“休息”看法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僱主與員工都開始認為“不停忙碌才意味著盡職盡責”、“休息就是消極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對公司價值越高”等等。在這種職場文化中,忙碌,逐漸被與“盡職”、“成功”畫上了等號。
永遠線上的職場文化,讓每個人都感染上了一種競爭壓力。如果不這麼忙,自己會不會就變成一個失敗者?沒出息的人?就算自己並不想忙碌,一旦悠閒下來,也可能真的被老闆和他人評價為 “懶惰”、“不盡責”、“不夠優秀”。
這個社會對於人忙碌程度的要求已經不再合理了。
C款焦慮:一種深刻的存在主義絕望(existential despair)
人們無時無刻忙碌的另一個原因,可能來自一種存在主義絕望。生活的意義,工作的目標,他人的期待等等,這些使得我們保持忙碌的事物,無論多麼世俗,都令我們的“存在感”/生命意義感得以存續(Tsilimparis, 2018)。
Tsilimparis(2018)認為當不再有這些可以讓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時,人們很容易陷入對於自我有限性的過度思考之中。我們可能會強烈地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平凡與渺小,懷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繼而陷入一種巨大的、難以承受的絕望。
芝加哥大學的Hsee等人(2010)的實驗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點。
“遠”:12分鐘在路上,3分鐘等待下一個任務
“近”:就在門口交表,15分鐘等待下一個任務
結果,大多數人選擇離自己較遠的地點交表格,力求減少一個人無所事事獨自等待的時間。人在純粹無事可做的獨處中,是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的。實驗結果也證明,走了更遠路的被試,在情緒反饋表上,比那些走得短但一直在等待的人,心情更加愉悅。
和對人際溫暖的需求相似又略有區別。C款不工作就焦慮的同學們,是用忙碌逃避一種停下來就是籠罩在身上的無意義感。人會因為過度思考“我為什麼活著”這一類存在主義的問題而產生負面感受。人很容易在這樣直面自身的過程中,陷入到虛無感中。“瞎忙”是很多人躲避陷入虛無感的自我保護手段,忙工作忙朋友聚餐忙四處旅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在停止忙碌之後倍感焦慮。
重點人群1型:討好者
他們總是忍不住想取悅他人。他們會在討好別人的過程中表現出過度的責任心,試圖讓所有人都滿意,也試圖為所有人的工作負責。這就不可避免地會讓他們陷入過度的忙碌之中,且一旦停止忙碌,他們就開始擔心他人會對自己不滿。
重點人群2型: 情緒無能者(愛無能的人)
Damaske等人(2014)的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正把辦公室當做情感寄託,他們不尋找生活伴侶,或者不投入太多精力在家庭中。辦公室對他們來說是更舒服的場景。對於情緒無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曾介紹過,“情緒無能”的人對於深刻的愛、或深層的情感交流不感興趣也無所適從。他們不明白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也不擅長共情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如何溝通情緒和感受。於是,他們情願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無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這樣自己就擁有了“我沒時間處理感情”的正當理由。
第1款惡果:
情感癱瘓(Emotional Basket Cases)
身處被焦慮感支配的忙碌之中,人們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很難真正放鬆。有研究發現,那些工作時間更長的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緊張的狀態中真正放鬆下來,讓身心得到修復(Virtanen, 2009)。
Gorden(2014)指出,在身體與心理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下,人們很容易陷入情感癱瘓,即在人際間解讀情緒的能力急劇下降,不能覺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需求,甚至也很容易誤讀他人的情緒,與他人產生誤會與摩擦。
比如,陷入情感癱瘓的人,常常不能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一種暴躁易怒的情緒當中,並且不自覺地說出了許多傷人的話,他們也無法從對方的表現裡“讀出”自己的話已經造成的傷害。
而這往往給人們的社交關係帶來很大的影響,導致伴侶、同事及家人朋友之間的失和,甚至關係的徹底破裂。
第2款惡果:
你會變胖、變笨
正如我們在“情緒性進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當我們焦慮的時候,我們會試圖吃點什麼來給自己安慰。又因為我們正被這種焦慮感支配的忙不迭,我們往往只能選擇一些方便易得的外賣或快餐來滿足口欲。於是,肥胖,就成為了忙碌的另一個代價。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發現,連續5年處於忙碌狀態(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可能會下降,即他們在詞彙、推理、記憶與運算速度上都比5年前有明顯的下降;對照組中不那麼忙碌的被試,在5年前後的區別遠沒有這麼明顯(Virtanen, 2009)。也就是說,過度忙碌還會讓人變笨。
第3款惡果:
切換任務時反覆消耗的認知成本
另外,為了讓自己忙起來,我們還可能陷入一種不必要的“多執行緒工作”(multi-tasking)。比如,一個人明明可以先完成A項任務,再進行B任務。但Ta為了逃避焦慮感,就可能會在完成A任務的過程中,給自己穿插著安排B任務一起做,讓自己處於不必要的多執行緒工作中。
這種不必要的多執行緒工作,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虛假的效能感”——自我感覺良好,感到自己很努力——但往往實際效率不高,工作質量也受到影響。
這是因為每當人們從A任務轉換到B任務中時,他們的注意力都仍有一部分被“殘留”(attention residue)在了A任務之中(Leroy, 2009)。每一次轉換任務,都是有成本的(shifting cost),是對一個人認知資源與注意力的消耗。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容易“忙中出錯”的原因(Dahl, 2015)。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是上述哪一款焦慮寶寶。你用工作在逃避什麼?是逃避人際中的孤獨感?是擔心影響別人對你的評價?是逃避一種停下來之後的空虛感?你的忙於工作,是不是因為感到自己不被人真心所愛、不被人保護、不被人需要。所以忙碌成為了一種替代性的可以讓生活有充實感、幸福感的途徑。
其次,你需要明白,忙碌只不過是暫時緩解了焦慮感,但它可能帶來更多長期的後果,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過度忙碌可能使人情感癱瘓,最終導致的人際關係的失和,甚至徹底破裂等等。
另外,你也要學會享受任務間歇的休息時間,不要總想一刻不停。有研究發現,在工作期間進行15~30分鐘的小睡,有助於提升記憶力,並且能讓人在睡覺的期間及時“清空”大腦,減少注意力殘留,為之後接觸新的資訊作準備(Soong, 2010)。
最後,對於那些長期與存在主義絕望對抗的人而言,人和人之間真正的情感聯結才是你獲得生命意義感的來源。這種情感的聯結,是需要你付出嘗試——至少要有機會不斷接觸到新的人,同時雙方共同嘗試走近對方、信任對方,才最終慢慢達成的。這個過程對於很多優秀工作者來說,可比做好工作難太多了。
人們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人,而傾向於躲避自己的表現成績不夠好的任務。這些優秀的工作者,更不喜歡面對“我不足夠優秀”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所以他們不斷選擇工作,放棄人與人之間的經營。最後前者越做越拿手,後者越來越落後同齡其他人群。最終形成惡性迴圈。
如果你是一個一停止忙碌就焦慮的人,是時候讓自己停一段時間了。想一想,你缺的到底是什麼,你工作最終渴望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不要畏難,選擇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做做練習、成長提升。
忙的正面意義只存在於當它真的能把你引向更好的生活時。而什麼是好生活,對每個人來說的定義都是很個人的。沒有人能幫你回答這個問題,包括所有會因為你看起來不夠忙批判你的人。你要自己回答好這個問題,然後才能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
7 # 涼涼芮
1992年,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教授朱麗葉·B·斯格爾透過統計發現,1987年,美國勞動者全年工作時間為1949小時(周平均時間37小時),比1967年整整多了163小時。
由此,她認為美國進入了過勞時代。
然而,不到20年後,經合組織(OECD)調查了包括經合組織成員國在內的36個國家員工平均每年工作小時數,美國年平均工作時間已降到1789個小時(周平均工作34.4小時),比過去大幅度減少了。
誰減輕了美國人的負擔?
特朗普道出了該變化的一部分真相,他曾在演講中提到“從1997年算起,美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製造業崗位”。
而“接管”者正是中國。自2001年後,中國逐步替代歐美和日本,成了製造業大國,而代價就是相關行業的工作時間大幅增加。同樣的列表裡,中國人的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2000-2200小時,比當年斯格爾版本的過勞還多出50個小時。
其中,製造業的變化尤為明顯。2004年的資料顯示,製造業半數的勞動者每週平均工作40小時,但更有31.9%的人工作超過48小時。
然而一年後,2005年,製造業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48小時的人數佔比陡然增加到50%,相對應的,每週只工作40小時的人數佔比下降到29.5%,換言之,相比過去,加班工作的人變得更多了。
隨後兩年,每週工作超48小時的人數佔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上,直到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嚴重依賴外需的中國製造業受到衝擊,受此影響,每週平均工作超過48小時的人數佔比出現大幅下跌。
幾年後,中國製造業開始轉型,“機器代人”漸成趨勢,但從2010年至今的資料來看,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工作時間依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8 # 剪輯有趣多
之前我在北京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待過,我們的技術leader,屬於管整個部門技術的老大,也是公司成立初始就在的老員工了,在公司裡十幾年,四十出頭,技術很牛,人也非常的自律,對公司的產品和熱情非常得高,因為在他的眼裡,自己的部門的發展已經和自己分不開了,就是自己十幾年付出所得的事業。
所以我記得這個領導每天早上八點就到公司,然後去健身房運動,九點去吃早飯,因為網際網路公司通常十點才開始上班,員工陸陸續續來了,他已經工作一個小時了,領導中午一般午飯後趴著睡那麼十幾分鍾,下午就是各種開會討論各種想法需求,然後晚上一般都是最晚走的那個,天天如此,他從沒說什麼996不好,因為在他的心裡,公司裡的工作就是他自我成就的地方,已經愛上了這一份工作,同時,業績的好壞會帶給他更大的收益,也是一個不錯的附加值。
所以,996願意的人,就是錢給到位了,心對工作有熱愛的,這樣別說996,住在公司都願意了。
-
9 # 魅影生如花
說實話哪一類人群都不適合,說實話誰想做996的工作呀,哪個人不想有個好的雙休呢,好好放鬆下,單休真的是休息不過來[捂臉],沒有時間逛街購物。不是古往今來都有勞逸結合的一說嘛,天天待在那種環境下很容易有不良情緒和過激行為。我個人都有點怕這個社會,好多人都脾氣特別衝,言語特別難聽,個人膽小一般不和他人計較[捂臉][捂臉]。
-
10 # 情感需要咕嘟
人世間的事兒並不全是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這得分正反兩方面說:
有的人事業心強,慾望大,時間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為了創造價值,證明自己,別說996了,恨不得7*24小時。
有的人選擇少,生活壓力大,尤其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有個穩定的工作就很不錯了,尤其是這兩年經濟形勢不好,公司不裁員就算阿彌陀佛了,還挑是不是996?
回覆列表
996適用於絕大多數人,也不適用於絕大多數人,因為它從來就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給沒給錢,接不接受,乾沒幹完,乾沒幹好——給沒給錢是法律層面的問題,接不接受是員工個人選擇和企業如何賦予員工動力的問題,乾沒幹完是企業組織對效率和時間的認識問題,乾沒幹好是企業培訓輔導和實操方法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