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全有
-
2 # 阿土198
剛出道不久之後的曹操,就得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機會,找到了天子。那時候的天子在袁紹袁術這些人看來,那就是累贅。因為自己要做老大,帶一個天子這算怎麼回事?所以袁紹和袁術對待天子的態度都非常差,曹操卻跟其他人不一樣,他主動將天子接到了自己的住處,按照天子的禮節對待漢獻帝,這使得漢獻帝非常感動,立刻任命曹操為漢朝丞相。有了這樣一個地位之後,漢朝不少老臣都來到了曹操身邊,曹操一下子就成為了大家的焦點,這時候所有諸侯都後悔了,可是顯然已經來不及了,他們也想要皇帝,卻比曹操晚了一步。
袁紹就是其中最不服氣的一個,論資歷袁紹人家是四世三公,家世顯赫,論地位袁紹此刻傭兵百萬,是當時最大的諸侯,此刻居然要去聽你曹操的命令,那哪裡行呢。袁紹越想越不服氣,主動找到了曹操,要跟曹操大戰一場,搶奪天子。曹操心裡那叫一個虛啊,如果這是在跟其他人對敵還好,這是跟袁紹對敵,那可是現在最厲害的人。曹操幾乎要放棄了,但是夢想使得他堅持了下來,既然要創業,難道還怕失敗嗎?最多失敗被殺而已,還有比這個更壞的打算嗎?打定了這個主意以後,曹操也開始正面對抗袁紹。袁紹只把曹操當成一個笑話,認為稍微動動手指頭就能弄死曹操。
可能他是對自己太自信了,最終的結局卻完全相反,曹操的大軍殺敗了袁紹的人馬,從此曹操成為最大的諸侯。那麼曹操憑什麼能夠打贏袁紹呢?這裡面的問題很多,首先就是兵員上的問題,曹操的人馬雖然不多,只有十幾萬人,但是紀律嚴明,在曹操的管轄之下,沒有出現過人吃人的惡習,所以大家還有信念。而袁紹的人馬足有百萬之眾,卻時常出現人吃人的惡習,隊伍紀律鬆散,雖然數量龐大,但都是一盤散沙。這就是曹操能夠擊敗袁紹的主要原因,數量不代表一切,一個人長得高大,可不能代表這個人就一定是一個能打的人,可能是一個外強中乾的人也不一定。
此外,就是戰術上的運用,曹操偷襲了袁紹的糧倉,將袁紹的糧草給燒燬了,這下子袁紹的大軍可就亂了套了,這不是一兩萬人,而是百萬之眾。這麼多人沒飯吃,只要一天時間就能引起暴動,所以袁紹的人馬處在騷亂的狀態下,曹操的軍隊個個都吃的飽飽的,袁紹的人馬當然就打不過曹操了。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袁紹太驕傲了,袁紹這個人在那時候已經取得了非常高的地位,也就是說他已經瞧不起曹操這小毛賊了,所以十分驕傲,驕傲的人一般都沒有好下場,袁紹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袁紹肯定會敗給曹操,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事情,而曹操死也不可能驕傲,畢竟人家沒有驕傲的資本嘛。
至於許攸,就是袁紹失敗的一個導火索,因為許攸的背叛,所以曹操知道了很多袁紹軍中的事情,知道這些事情以後,只要曹操動作稍微快一點,就能夠打袁紹一個措手不及,而且烏巢的糧草也是許攸提供的情報,所以從許攸這一個人身上看來,曹操已經是非常得人心了,而反觀袁紹,雖然坐擁百萬大軍,卻沒有多少人是真心在為自己幹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就連他的幾個兒子也各自有自己的打算,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呢。
-
3 # 大鵬小食
根據個人的讀書觀影回憶,袁紹手下的將領完全沒有軍紀可言,一盤散沙,人吃人,而且對手下也沒有賞罰分明。就拿看守糧倉的那個將領烏巢 淳于瓊來說,看守糧倉,半夜醉酒,曹操兵馬襲到帳下,那廝才穿上外套。
由此看來軍紀非常重要。
-
4 # 巴陵人說歷史
袁紹據冀青幽並四州,兵精糧足;而曹操只有兗州一地,兩人實力懸殊太大。可就是處於弱勢的曹操卻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北方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可是在官渡之戰中,強大的袁紹為何會敗給弱勢的曹操,有什麼樣的原因,請看以下分析:
先看袁紹方面: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
第一、自大輕敵。袁紹在吞併公孫瓚之後,實力大漲,手頭是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有四州之地。而曹操僅有兗州一地,兩人之間實力懸殊太大。袁紹因此是自信心爆棚,認為打敗曹操是很容易的,所以袁紹不採納沮授、田豐打持久戰的建議,採用郭圖、審配的速戰速決主動。
第二、不能識人用人。田豐因直諫被下獄,沮授因郭圖進讒言被分權閒置,許攸因家人犯法被袁紹不喜。基本上官渡之戰是手下謀臣武將提出的正確建議都比否決了,採納的都是相對錯誤的建議。久而久之,人才都跑了,留下的也不能發揮所長。
第三、軍事上數次判斷失誤。曹操東征劉備時不去攻許都而錯失良機;曹操駐白馬時不守白馬而去救延津,中了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曹操偷襲烏巢時棄全軍將士的輜重供給於不顧,卻執意要偷襲曹軍大營。
第四、內部不團結。袁紹處理事情不果,猜忌多疑,手下主要有河南派系和河北派系,兩派之間互相爭鬥 。再加上袁紹有廢嫡立庶的想法,內部之爭更是激烈。
再看曹操方面:善納忠言、用兵得當、內部和諧、有政治優勢
第一、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接納能人之言。依荀攸之計,斬顏良,解白馬之圍;納荀彧之建,尋回信心,繼續堅持和袁紹作戰;用許攸之策,突襲烏巢,火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第二、曹操有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第三、曹操集團內部意見統一,上下一心。打敗袁紹之後,繳獲了大量部下與袁紹來往的密函,曹操拒絕檢視這些書信,付之一炬,維持了曹操集團的穩定。
第四、曹操政治上有優勢。此時曹操已經迎漢獻帝於許都,奉天子以令不臣。在道義上是正義的一方。
綜上所述,袁紹少謀武斷,既不能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沒有果斷的決策,再加上內部不團結。而曹操多謀善斷,既能廣泛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能作出果斷的決策。這就是袁敗曹勝的重要原因。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已經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曹操因何而勝,袁紹為何大敗,研究這一段歷史的學者說法不一,對這場戰爭感興趣的史迷們也持有不同的觀點,這個問題要想回答準確還真的有點難度,作為一個三國愛好者,我也想借此良機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高人的指點。
一、袁紹不懂政治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而袁紹對政治可謂是一竅不通。
1、官渡之戰未打,袁紹在道義上就先輸了一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且說陳震回見袁紹,具說:“孫策已亡,孫權繼立。曹操封之為將軍,結為外應矣。”袁紹大怒,遂起冀、青、幽、並等處人馬七十餘萬,復來攻取許昌。)
這場戰爭是袁紹挑起的,而袁紹攻打曹操在政治上沒有號召力,曹操手裡有漢獻帝,他可以藉此代表中央政府(即朝庭),讓自己地位合法化。而袁紹是地方軍閥,攻打曹操就可以定性為以下犯上,叛亂篡逆。有此罪名就得不到天下響應,在道義上諸侯就不能支援,因為篡逆這個罪名誰也擔當不起,前面袁術稱帝的下場己經擺在那裡,大家同是漢臣,漢獻帝還在,表面上各家還得把自己往漢獻帝這邊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袁紹在聯絡東吳時,諸葛謹就勸孫權勿通袁紹,要順曹操。孫權知道曹操手裡有狹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而這張王牌能讓孫權取得合法地位,有了合法地位就能理直氣壯地據守江東,圖謀發展,不然就難保父兄基業,所以當袁紹派使來聯絡孫權時,孫權聽從了諸葛謹的建議,斷然以書回絕了袁紹。袁紹聯絡張繡,張繡也聽從賈詡建議,投降了曹操,劉表按兵不動,沒有一家肯加盟袁紹。
一一孫權
2、師出無名。袁紹出師名義上是討漢賊,並在陣前宣讀衣帶詔,但袁紹根本就沒有參與當時討曹圈子。如果袁紹真的是為漢室著想,那麼他就應該把漢獻帝接到自己的領地,在曹操之前,他是有機會的。為什麼他不接呢?因為他自己就想稱帝,怕漢獻帝來了多個麻煩,所以才讓曹操搶了個先。袁紹這樣一個舉動所透露的資訊內容,天下諸侯誰不心知肚明?他現在攻打曹操的目的諸候們也都知道就是擴張自己的勢力,為稱帝做準備,這樣的戰爭性質怎麼做到名正言順?
3、政治立場守舊。袁紹起家靠的是家族長期經營的政治基礎,吸附在他身邊的人大部分是故吏門生,他們代表的是舊時代的封建秩序。代表的是門閥制和世襲制,而曹操是代表的是新崛起的政治勢力,是受人民擁護的新秩序。“無論貴賤,立功者賞”,從根本上解決了階層固化的頑症。同時曹操痛恨腐敗,從年輕時開始每到一處任職都會大力整治貪官汙吏,令當地風氣煥然一新,很受民眾支援。不擾民也是曹操開創的新氣象,《三國演義》裡多處描寫曹操行軍打仗不擾民的故事,其中“割發代首”是最典型的案例。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絕不單純靠的是軍事實力,曹操沒有劉備那麼“仁義寬厚”,但卻佔據了全國十三個州中的九個,如果沒有民心的支援,曹操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勢力的。
二、這次戰爭袁紹是臨時起意,準備不足。袁紹和劉備聊天時提起這個話頭(紹曰:“玄德何故常憂?”玄德曰:“二弟不知音耗,妻小陷於曹賊;上不能報國,下不能保家:安得不憂?”紹曰:“吾欲進兵赴許都久矣。方今春暖,正好興兵。”便商議破曹之策)。
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麼大的事情,袁紹只是和劉備一個外人商量,卻沒有和他的智庫去研究,田豐苦諫竟落得個進監獄的下場。一場關乎自己生死的大戰就這樣隨隨便便和劉備兩人定下了。
用兵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等相應條件,等條件完全成熟再開戰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這樣的好事,但起碼具備大部分條件才能行動。看袁紹出兵都有哪些條件呢?一是有七十餘萬兵力,但這七十多萬兵員分別從四個州臨時調集來,各路人馬之間互不熟悉,必然會出現各自為政,彼此不協調。這樣拼湊起來的部隊,數量再多又有什麼用呢?二是帶兵之將,最為優秀的顏良和文丑已經陣亡。只有張郃、高覽二將具有衝鋒陷陣的能力。其它諸將都沒有什麼名頭,作戰能力不強。天時曹操掌握主動權,地利是在曹操的地盤上打仗,對地形的利用袁紹顯然沒有曹操熟悉。而曹操又擁有一批能征善戰的一流戰將。他本人熟悉兵法,現在流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就是出自於曹操之手,可見曹操對用兵之要有多深的領悟。
三、官渡之戰袁紹選時不對在戰爭爆發前,曹操剛破徐州,清除了劉備這個後患,曹兵士氣正盛,銳不可擋,又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袁紹,袁紹應等曹操再起戰事時出兵攻曹,這樣會使曹操首尾難顧,取勝的把握性會大一些。再則,袁紹想結盟的諸侯都沒成功。在結盟不成的情況下,袁紹應該審視一下原因,對曹操的實力重新進行評估,暫時放棄對曹操的決戰。
如果要打,袁紹應該先打弱的,後打強的。比如先取劉表,一定會比打曹操容易得多。以袁紹四州的兵力拿下荊州應該不成問題,然後再圖張繡,張繡一開始就想投靠袁紹,因為袁紹外表上還是挺嚇人的,四代三公的顯赫背景,故吏遍天下的人際網,四個州的經濟、軍事實力。一般諸侯還真的經不住嚇唬,待周邊清理得差不多了,最後再與曹操決戰。但袁紹沒有認清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他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他沒把曹操放在眼裡,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以前多次救過他,現在卻假借天子名義指使我,我焉能服他?”所以他把攻打曹操作為他稱霸的第一站,殊不知他是個紙老虎,這次碰到了真老虎,失敗就是預料中的事了。
四、袁紹指揮水平低下,臨陣失誤連連。1、關鍵崗位用人不當。烏巢是袁紹全軍的命根子,卻派一個醉鬼前去防守,兩萬人馬本該守得固若金湯,可淳于瓊成天泡在酒裡,不僅自己喝,還帶著部下一起喝,結果曹操打來時,沒有人能迎敵,淳于瓊自己從床上被活捉。兩萬人被曹操五千人打得落花流水。
2、用兵方向錯誤。本應該重兵救烏巢,但卻錯誤地去攻曹操大營,曹操善於用兵之人,這一步他怎麼考慮不到,在去烏巢之前,有部將擔心袁紹會劫營,曹操笑說,我已經有備了。後來張郃、高覽帶兵劫曹營,真的受到曹軍圍攻遭到慘敗。
3、聽信謠傳輕易分兵。烏巢被毀後,曹操放出謠言要攻其要害,斷其退路,袁紹也不加以詳細檢視,就急忙分兵拒守。幾十萬大軍一動,必然隊形混亂,指揮不暢,加之天黑,將找不到兵,兵看不到將,前面連吃敗仗,本來就人心皇皇,都想著趕緊撤退。這時曹操八路人馬一衝,袁紹還能立得住腳嗎?
4、聽信讒言導致部下臨陣倒戈。先是張郃、高覽率本部人馬降曹,然後是許攸投奔曹操並獻計火燒烏巢,給袁紹以最致命的一擊,這就是袁紹不會識人的悲劇。
一一曹操
五、不聽良言,不納忠諫袁紹的謀士還是很有眼光的,象田豐總是能在關鍵時候給袁紹提醒,並且所提建議都是極具價值。如:曹操攻打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趁機襲取許昌,果真如此,則曹操首尾難顧,必敗無疑。再如袁紹官渡之戰,如果聽從田豐建議就不會遭滅頂之災。因為當時曹操已經無後顧之憂,可以全身心和袁紹作戰,而且曹操兵力也不是隻有兩萬,白馬之戰,曹操率領的是十五萬精兵,而袁紹前鋒只有十萬兵力,官渡之戰曹軍也不下二十萬。只是袁紹太過盲目,認為自己“肌肉很發達”,殊不知他雖個子大,但內虛再加上動作遲緩,出拳速度慢三拍。許攸捉到曹操信使,得知曹軍糧食已空,這本來是一個天賜良機,卻被袁紹的懷疑失去了獲勝的機會。
六、迫害忠良,人心不附田豐諫阻袁紹出兵,因言語剛烈被囚進監獄。袁紹官渡兵敗後其實他還有相當的實力,如果能夠吸取教訓,用好身邊謀士,很有可能會暫時保住地盤,然袁紹竟把忠於他的田豐殺害了,這使其它部下看了心寒。如:沮授見田豐下獄,乃會其宗族,盡散家財,與之訣曰:“吾隨軍而去,勝則威無不加,敗則一身不保矣!”眾皆下淚送之。後沮授獻計袁紹不用後,沮授託疾不出。紹軍到了官渡後,沮授又對袁紹進言曰:“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自敗矣。”紹怒曰:“田豐慢我軍心,吾回日必斬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將沮授鎖禁軍中,待我破曹之後,與田豐一體治罪!”後期曹操軍中糧食果如沮授所言,不能支撐長久,曹操萌發了退守許昌的念頭。田豐與沮授兩位參謀考慮問題都是很有見地的,而且符合實際情況,如果袁紹能用其一二,也不會敗得很慘。
七、內部不和,相互拆臺團結才有力量,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謀士不和,都想顯示自己的能耐超過別人,相互傾軋。三個兒子之間也是互不相讓。袁紹外寬內忌,對手下是罰多獎少,人心不服。上下之間,左右之間,文武之間,文臣之間、家庭內部都有隔閡,這樣的隊伍能堅持長久?形實而內虛,猶如一座高高的沙灘,只要有稍大一點的風浪就會將它摧毀。袁紹不會用兵也就罷了,死了以後,幾個兒子要是聯手還是有一定實力的,曹操最終會取得勝利,但付出的代價肯定不會小。袁紹的兒子也許還能保留一點殘餘勢力,伺機再起。但兄弟之間竟沒有一人有全域性觀念,甚至不惜引狼入室來對付自己的親人,結果導致四代三公的老袁家從此在江湖絕跡。
八、袁紹自身素質不高班子行不行,關鍵第一名。袁紹雖為人主,骨子裡卻是一個公子哥,他計無一策,謀無一慮,沒有主見,更無遠見。長期的家庭優勢,還使他養成了盛氣凌人,以自我為中心的惡習,他不懂得尊重人,對謀士動輒就叱之,關押,問斬,絲毫不珍惜對他忠誠的人。以小利誤大事,最典型的是當曹操和劉備作戰時,田豐建議他出兵襲擊許昌,他竟因兒子一個小小的疥瘡而神思恍惚,放著軍國大事不顧,外在富貴相,內裡小人形,以這樣的素質焉能有大的發展。
帶頭人的素質直接決定一個團體的未來,以袁紹這等水平,要想有所作為無疑是痴人說夢,難怪諸多有識之士後來都離開他。
對於袁紹,荀彧的評價可謂是一語中的: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