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靜夜思160519196

    孫權曾經給曹操上表“勸進”。曹操對眾臣說,孫仲謀是想把孤放在火上燒烤啊。曹操當然明白孫權的意思,江東的人都不是好東西,想讓我先稱帝,然後你自己稱帝就沒那麼多顧忌了,還能撈個好名聲,啊呸,我才不上你的當。

  • 2 # 曹老師xixi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一是曹操對漢室有感情,二是曹操沒必要稱帝。下面我簡單的說說。

    一、曹操對漢室有感情

    無論後期曹操是怎麼欺負漢獻帝,怎麼架空漢室的,但是不可否認曹操一生都受著漢室的影響,或者說是受恩於漢。

    從曹操的經歷來看,曹操出生於漢末的宦官世家,是權官曹騰的孫子,曹騰侍奉四代漢帝,曹操必然受其影響。

    少年時,曹操舉孝廉,擔任洛陽北部尉一職位,相當於如今的首都區公安局局長,在那個朝野腐敗的年代,曹操卻以嚴肅法制而聞名於京城,甚至殺了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違法的叔父。後來職位不斷有變動,多次上書進諫,力挽匡正。後期刺董反董,依然一心向漢。

    中後期,天下大亂,曹操“奉天子而令諸侯”(就是後來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野心才越來越大,直至位極人臣,進階魏王。

    雖然如此,曹操再強大依然還是一個普通人,人越老越念舊,我相信曹操也是如此,他也不忍心親手葬送生他養他的大漢王朝。

    二、曹操沒必要稱帝

    曹操後期任丞相,進魏王位,佔據天下9分之7,軍政大權集一身,名為人臣,實與君王無疑,為何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失乾坤而小即提呢?曹操那麼聰明的人,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嗎?既然已經大權在握,稱不稱帝意義不大。

    而且他心裡清楚的知道,他的繼位人必然會代漢,曹操總自比為周文王,周文王是西周奠基人,其之子周武王為西周建立者,曹操自己知道自己不稱帝,子孫依然會給他帝號,曹氏依然能建立王朝。所以曹操急啥呢?

  • 3 # 扎心君

    1李鴻章曾經說過,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曹操不稱帝也有這個原因。

    2曹操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有理想的人。能夠當上漢朝的徵西將軍,為國家討賊,就哦彌陀佛了。

    3從散盡家財,起義兵,討董卓開始,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隨著官越做越大,勢力越來越膨脹。曹操的內心也有了變化。曹操受九錫,封魏王。位及人臣。大權在握。這時候,交出兵權。已經是不可能的。只有書呆子才想得出來。試問天下無有孤,當幾人稱王,幾人稱霸?國家統一,人民安定,離不開曹操,曹操也不會不要性命,做歸隱山林的傻事。開弓沒有回頭箭了。

    4曹操看史書,讀到蒙恬手握重兵,不肯造反,寧願被秦二世冤殺。痛哭流涕,深為感動。其實,我們細想想,蒙恬為了自己的虛名,把天下的百姓給害死了。假如,他興義旗,清君側。可惜,歷史木有假如啊!最後,不僅天下大亂,百姓顛沛流離,水深火熱,而且社稷還是歸了外姓人,劉邦。

    6曹操深深依重的首席軍師,荀彧。因為,反對曹操稱魏王。曹操送了一個空盒子給荀彧。暗示了一下。畢竟大家都是聰明人。意外的是,荀彧寧願自殺,死於自己的恢復漢室理想信念,也不妥協。曹操內心深處,也許難以忘記這位,曾經陪著自己度過難關的老朋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了?

    7後來,公元220年,曹丕從漢獻帝手中,禪讓,稱帝,做了魏文王。遙尊死去的父親曹操為魏武王。

    8司馬懿奪權的路數,有點類似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司馬炎。直到孫子輩了,才禪讓稱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

  • 4 # sunjin6278

    常言道:“聰明人不做傻事。”有些事情當自己達不到某種條件時,最好還是不要去做,否則,現世現報,讓自己吃大虧,甚至貽害子孫,得不償失。

    曹操討袁術,斬呂布,滅袁紹,降劉琮,一統北方,天下九州,已有其六,勢力之大,無與論比,就當時情形,問天下英雄,誰奈我何?因此曹操以大漢丞相之尊,晉位魏王,加九錫,可以說與帝王只差一步之遙,然而曹操終沒代漢自立,建國稱帝,為什麼呢?一是曹操久做漢臣,長期打著大漢丞相做事。曹操的父祖,都是食漢祿的漢朝重臣,食人之祿,終人之事,曹操的父祖們恐怕沒少給曹操講這些道理。更何況曹操以漢名相曹參後裔自居呢。曹操起事,又是打著討賊誅逆行事的,後來更是挾天子以令不臣,以大漢丞相自居,都是打著漢家旗號,憑著漢家聲威,一步步成事的,現在卻陡然代漢自立,以前的誅賊討逆,今天自己豈不成了大漢逆賊?曹操如此做,無法面對天下子民。二是曹操以前還沒有權臣成功奪帝自立的例子。大漢建國四百餘年,除暴秦安世亂,靖平寰宇,得國最正,當中雖有王莽篡漢,但沒幾年就被急風暴雨般的農民起義給推翻了,王莽不但斷子絕孫,還被永遠釘在了亂臣賊子的恥辱柱上。曹操害怕啊,人家漢家皇帝在自己手上,事事順著自己,無過無失,豈可輕廢?更不能代漢自立,去做亂臣賊子。三是內外不穩,沒十足的把握。曹操勢力的內部,擁護漢帝的大有人在,荀彧不是因不滿曹操稱魏王被曹操逼死了嗎?漢室的大臣們惱恨曹操專權獨斷陰謀奪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像懂承衣帶詔事件,馬騰事件,都讓曹操防不勝防。外部呢?南征孫權劉備失敗,致使這兩股勢力成了氣候,北方馬超韓遂,時刻待藉口造反。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些心腹大患不除,曹操怎敢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韙,代漢自立?為穩妥期間,為後代子孫計,還是做漢臣掌大權更心安。

    曹操有沒有代漢自立之心?當然有了,可以說,他逼獻帝晉封自己為魏王時,就已有了取漢自立之心,已不再是漢朝忠臣。“非劉姓不得為王”,曹操早已違背了漢高祖的遺誓。王莽在稱帝前,才只得了個安漢公,曹操卻成了王。但曹操吸取了王莽的教訓,到死終不敢代漢自立。兒子曹丕不理解曹操良苦用心,等曹操一死,自己就逼漢獻帝禪位,自己就成了魏文帝。然而他哪裡知道,曹魏尚未經過幾代,就被司馬氏以同樣的手段給篡奪了,曹氏子孫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5 # 七匹狼評論

    曹操說過:“從漢久已,不忍串之。”

    不是曹操沒這個心思,而是因為曹操不願改變。他將稱帝的事情交給他的後人來做。

  • 6 # 南柯夢說

    曹操,字孟德。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時開始顯露頭角,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後又參加征討董卓。董卓死後,繼而單獨發展自己的勢力,縱橫天下南征北戰,先後打贏了呂布,袁術,並接受張繡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以少數勝多數打敗袁紹,公元201年在倉亭再次擊破袁紹大軍,並於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剷除了袁氏剩餘的勢力。徹底統一了北方。公元208年,升為丞相,同年七月,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盟作戰,失利大敗。雖然赤壁之戰損失慘重,但並沒動搖其底子,加上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康復農業,解決了軍隊少糧的問題。並且任用人才,重用寒門子弟,抑制世家豪強,加強軍事政治集權。使中原在其統治之下越發強盛。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打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聯軍。公元212年又打敗了漢中的張魯,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為魏王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皇帝之制,取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利。

    昔日其好友喬玄就曾對曹操說:“全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也說:“漢室將亡,安全國者,必此人也。”

    由此可見曹操是有能力,有野心,有威望的一代梟雄,那為何直到他死前都不捅破那層簿紙,代漢稱帝?

    究其有四個因數

    第一:奉天子而令不臣

    我們都知道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是他對外戰爭的最有利口號,也是安撫民心的重要說法。可以說漢獻帝就是曹操緊握在手中的政治王牌,一旦曹操進位稱帝,就會給天下諸侯和擁漢勢力一個進攻的藉口,將造天下人的圍攻,也會讓人誤會自己有著狼子野心。無法保住“奉天下而令不臣”這一政治優勢,也就不能理直氣壯的去攻打侵犯別的割據勢力,更不能好的穩定民心。因此不稱帝才是維持自身利益的有效方法。

    第二:天下仍沒統一,內憂外患依舊存在

    儘管當時曹操作用最大的勢力,但外有孫劉虎視眈眈,興風作亂;內有反抗勢力隱而不發。在這情況之下貿然稱帝反而是一步錯棋,稱帝看是當上無上光榮之位,實則是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維持現在的狀況才能最好的發展。只要打敗了孫劉兩家,哪怕自己不想稱帝也會被推著稱帝,一切自會水到渠成,不用急於這一時。

    第三:為了自己的名聲名節

    自建安十五年開始,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就再三“自明本志”,說自己有多麼的忠君愛國,多麼的報效漢朝。也曾感性的說:“使全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果稱帝,則是食言而肥,為危害到自身的信譽名節。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登上帝位。曹操將孫權的來信展示給群臣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群臣趁機上表讓曹操稱帝。曹操卻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仍然不想廢漢獻帝而自立為帝,說到底是自己的顏面在作祟。

    結語:曹操至死都不稱帝,一是稱帝對自身利益沒有用處,也不利於穩定當時的局面。二是曹操是個實際主義者,不想搞那些虛的。統一了自己自然是皇帝,統一不了再高的職位也沒什麼用。所以這也是曹操但臨死前也不稱帝的原因。

  • 7 # 藺MG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幷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攻佔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基本統一了整個北方,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至此,曹操雖無皇帝之名,卻掌握著朝中軍政大權,離皇帝的寶座事唾手可得,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哪?

    我覺得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有違本心,這個可以從曹操晚年寫的《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一探究竟。文中有兩個地方寫到: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剛開始的理想只不過是當好一個郡守,好讓世人都知道自己不是平庸無能之輩,證明自己的才幹,得到大家的認同。所以曹操在濟南任國相時,革除弊政,懲奸除惡,公正地選拔官吏,結果就得罪了朝中權貴,還被地方豪強所恨,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就辭官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門第觀念嚴重,官員都被世家,門閥,地方豪強所把持,政治黑暗,曹操初出茅廬,觸動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後來曹操被朝廷徵召為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這個時候的曹操心裡想著的是能為國家開疆闊土,討賊立功,能夠封侯,當個徵西將軍,死後的墓碑上能夠寫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曹操的理想,也是他的抱負。

    可是上天給曹操開了個玩笑,先是朝中諸人為了平定宦官之亂,引來了董卓這頭惡虎,行廢立之舉,殘暴不仁,踐踏皇室的威嚴,接著不堪忍受朝廷橫徵暴斂的人們在黃巾的帶領下爆發了大起義,徹底的撕碎了東漢王朝的根基,各路野心家紛紛登場,都想從這亂世中分一杯羹。

    雖然在平叛的過程中,雖然曹操不願意招募更多的兵馬,怕意氣驕盛,引起禍端。但是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想法而停止或者改變,在曹操擔任兗州刺史中,,他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後來又討伐了盜用皇帝名號的袁術,打敗了佔據黃河以北的袁紹,還有平息了包藏禍心的劉表,收回了荊州等地,使得天下太平。結果曹操又當上了宰相,後邊還被封為,魏公,魏王,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享有天子之制,這和曹操的本心相去甚遠。

    第二個原因就是曹操起兵的時候打的是“奉天子已令不臣”,招攬過來的很多人最開始的初衷都是為了光復漢室的。以曹操重要的謀士荀彧為例,他就是一名忠實的支援漢室的人,而荀彧在曹操的隊伍裡,威望非常高,有相當一批人是依附於荀彧的,如果貿然稱帝的話會造成內部分裂,還會給人落下“漢賊”的口實,像董卓那樣變成人人喊打,遺臭萬年的人物,這是曹操萬萬不能忍受的。

    曹操是個浪漫現實主義者,有宏偉的理想抱負,也有冷靜的現實權衡,綜上所述,就是曹操不稱帝的原因了。

  • 8 # 大條友

    曹操自己都說過,天子在手不當皇帝勝似皇帝。大權都自己掌控,外人跟著他幹。如果稱帝反對的人大有人在,適得其反

  • 9 # 雨後天青色9

    雖無皇帝之名卻行皇帝實。

    為了一個虛名而把自己放在火上烤,曹操是一個絕定聰明的人,不回把自己放在眾矢之的。

    曹操做過漢臣他不能做政治錯誤的事,有些事可以讓後人去做,他不能做。

    形勢:

    曹魏內部以荀彧,崔琰為代表的漢臣對曹操有制衡作用,曹操需要團結內部力量。

    外部劉備的政治血統根正苗紅 ,若曹操為一虛名就是給了劉備以口實,劉可以此為由博得人心,以政治正確的口號來團結天下人。

  • 10 # 墮落與你

    其實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計程車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 11 # 吳知無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魏國的君主。在早年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將漢獻帝當做傀儡來用,可見,曹操當時的實力是非常強的,但正是實力很強的曹操,卻一生沒有稱帝,以曹操實力足可以稱帝,但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曹操取得北方後,地位也開始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便借皇帝之名,自封成了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又封為司空,做了“三公”。然而曹操的野心被沒有停止,從丞相,又當了三公,曹操還想位列王侯,作為曹操傀儡的漢獻帝只好依著曹操,便封他成為了魏王。但曹操卻一直沒有稱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夏侯墩知道這件事後,便馬上去找曹操,並對曹操說千萬不能稱帝,如果稱帝了吳國和蜀國就有藉口來攻打你了。曹操聽後也非常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便一直沒有稱帝。

    這件事說明了曹操還是想稱帝的,只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沒有到最佳機會。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對自己的形象不好,也是怕吳國和蜀國兩家藉此機會來攻打自己,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而且還有一事,也說明了曹操非常的擔心。就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孫權便趁機拍曹操的馬屁了,說曹操現在是萬眾矚目,實力又很強大,應該稱帝才對啊。曹操聽後便在心裡說,孫權這個人,是想把我往火坑裡推啊,這是想害死我啊。曹操這句話中,說明了曹操當時覺得謀權篡位是不行的。其實孫權給曹操的這封信,是想試探一下曹操,而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都是由他來掌管。

    其實,曹操不稱帝也是有好處的,這也說明了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漢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打著漢獻帝的名號,去實現征服別人,這樣很多人都是又恨又不敢說話。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作為魏國封國人口,但是曹操拒絕了,並說道自己沒有代替你,做你位置的意思,因此曹操知道,自己如果稱帝了,就會引來吳國和蜀國的攻打,還不如像現在這樣,接著漢獻帝的名號去攻打別人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呢,所以曹操才拒絕了漢獻帝,可見曹操的多麼的高明啊。

  • 12 # ARC遠古入侵火炬木

    曹操可以說是項羽之後第一個懂得謙卑的君主,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他尊重司馬懿家族史書中的項羽,並且知道劉邦是個自大卑鄙的小人,與其稱帝,不如更注重民心,彌補榜樣的缺憾。

  • 13 # 閒壺雜談

    曹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他稱帝不稱帝天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以曹操的性格和為人,他是不屑於這點虛名的。

    再者當時天下未定,仍有東吳跟西蜀與之對抗,如果曹操稱帝那便給了天下與之為敵的人充足的口實,因為曹操是做過漢臣的,他稱帝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篡漢,屆時會讓反對他的人更瘋狂的反撲自己。

    相反,自己的兒子曹丕沒有做過漢臣,而且曹操晚年天下大局已定,皇帝留給自己的兒子做是沒問題的。

  • 14 # 簡史趣聞

    陸機著有吊魏武帝文,文中有幾句很關鍵。【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逾鎬京而不豫,臨渭濱而有疑】,【次洛汭而大漸,指六軍曰念哉】根據陸機的弔文,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曹操在建安24年到長安的時候已經生病,到洛陽時已經病重的很厲害了。

    我覺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自己稱帝的因素有三;

    一.身體方面的因素

    曹操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從中年就有頭痛病(華佗專治頭痛,208年死,推算出曹操患頭痛在208年前就有了),一直堅持對抗病魔十多年(208-220)。

    二.形式方面的因素

    赤壁之敗,劉備入蜀,漢中失守,然後天下三分,曹操怎麼可能在局勢不明的時候,急匆匆稱帝,走袁術的老路呢?

    三.政治方面的因素

    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政治圈中,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多少潛伏的反對力量。

    等到臨死前幾個月了,孫權把投降信交到曹操手裡,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置之不理。這是不敢嗎?說到底還是時機不對,等到關羽被滅,曹操有條件了,生命也走到頭了。自己一輩子掙來的一切都交給了兒子曹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不是真心投降,雙方都是互相利用罷了,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地,說白了,就是希望關羽能轉過頭來跟孫權打起來。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事實是關羽不信孫權的信為真,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義盡了。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還是假設一下:

    如果曹操延壽不死,孫權老老實實交出兒子做人質,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會稱帝的,因為他前面就只有稱帝這一步路可走了,他不走,跟他打江山的臣子們也不答應啊!

  • 15 # Malcom凡口草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吧!

    第一,稱帝,有違法理!名不正言不順,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漢臣賊子”

    第二,稱帝,就會成為其他諸侯共同的敵人!必會引來滅頂之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帝豪GS和繽越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