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矢解

    首先要肯定二戰中是存在“步坦協同作戰”的,只是某場戰鬥最終戰損比能夠凸顯“步坦協同”戰術是否成功,現代的步坦協同就是要力爭步兵與裝甲兵器低損耗為主。炮塔安裝後射機槍並不影響“步坦協同”,在沒有資訊化兵種提供視野的時期靠自己的實力自保也是很重要的,即便是今天也沒有放棄高射機槍是一個道理。最後還得提一點這挺機槍的附帶作用不是用來威脅逃亡士兵的,別多想。

    後射機槍在沒有高射機槍的前提下絕對是坦克兵的一道保障

    二戰中的蘇聯坦克多以鑄造裝甲(鑄造炮塔)為主,與德國、英國焊接炮塔的坦克區別明顯,二戰中英國的坦克外表方正,和氣一點稱為紳士風度,難聽一點就是“紅茶不能撒”。德國二戰中的戰爭利器“虎式”重型坦克正是沒有采用傾斜裝甲和鑄造扛彈結構在戰爭末期出現了打得穿的都能打穿,打不穿的還是打不穿的情況,因此後人總會談論如果虎式採用傾斜裝甲會怎樣。當然“虎王”重型坦克的結局表明這只是幻想而已。步坦協同與裝甲兵器有後射機槍這種副武器關係不大,而在於裝甲兵器的綜合作戰能力,故障率高是不足以支撐一場消耗戰的。重型坦克速度較慢,炮塔轉速不及中坦因此出現自衛顧慮和很正常,安裝後射機槍這也可以理解為蘇聯的特色。

    多數的二戰主要參戰國最早的時候無論是輕型坦克還是重型坦克都沒有高射機槍,只有美國比較例外。德國的重型坦克也會使用高射機槍

    蘇德兩國立足自己的實際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戰爭機器,德國在進攻蘇聯時用坦克和空軍力量想再創“閃電戰”的輝煌,在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時虎式坦克成了最強力的裝備,因此主裝甲和火力夠用的德國坦克就沒有後射機槍這種副武器,而是安裝了一挺車長機槍(高射機槍)。蘇聯方面不一樣,蘇德戰爭初期處於劣勢,空軍根本沒能取得制空權,加上“大清洗”過後兵將作戰能力低下,因此吸取教訓以後裝甲兵器開發必須以最惡劣的處境考慮“自衛”。這使得戰爭中後期具備遠距離擊穿虎、豹坦克前裝甲能力的IS-2重型坦克也保有後射機槍。

    後射機槍與高射機槍並存的IS-2重型坦克

    雖說裝甲開孔是比較忌諱的,但這限於前裝甲,因為像IS-2這樣的重型坦克炮塔後裝甲並不厚(德國戰爭後期再次也是四號後期型坦克,能夠較輕鬆擊穿IS-2側後),能被敵方坦克從後面打擊基本都會被擊穿(也可以打發動機)。戰後後射機槍被取消並不是因為這種設計影響防護能力。後射機槍的初衷原本就是必須的副武器,假如被德國步兵從後面爬上坦克並投擲手榴彈在艙內絕對是致命的(“T-34危機”中德軍面對kv重型坦克的應對方式之一)炮塔後射機槍是用來打步兵的。相對高/平射機槍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優勢,在坦克戰鬥室內,對方的槍彈是無法殺傷車內乘員的,使用者非常安全。

    車長暴露在車體外面射擊當然是危險的,使用遙控武器站就能省去了坦克乘員需求數量,並使得乘員生存性提高

    現在沒有這種設計是因為有高射機槍替代後射機槍的部分作用,而且火力、機動、防護的均衡設計使得坦克沒有太多的空間容納一挺裝有彈藥的機槍在炮塔後部,再者三人成員組或四人成員組已經取消了通訊員在低矮的車體內也並不寬裕,最後大口徑炮彈佔用的規則空間很大,加上自動裝彈機則更加限制了後射機槍的排布。結果就是後射機槍可以取消,而今高射機槍也可以透過遙控武器站實現乘員的傷亡降低。當然主戰坦克效能比二戰時期的重型坦克更好,加上步坦協同的戰術完善也能使得坦克考慮自衛的顧慮降低,作戰效能也更高。至於爬坦克扔手雷炸戰鬥中的坦克我想幾乎只有電影中才能見到了吧。

  • 2 # 看活潑已

    IS系列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KV-1重型坦克, T-40輕型水陸坦克 IS系列重型坦克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準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設計專案編號是223)是1942年3月蘇聯決定在車爾亞賓斯克實驗工廠獨立設計的重要工程,蘇聯2號N.V.Tseits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設計局。 1943年秋,第一批三輛樣車被製造出來,該車是KV-85重型坦克的改進型,所以也安裝一門85mm火炮。故也稱IS-85坦克。在向國防委員會派來的一個專門委員會作了表演並完成規定的試驗以後,IS-1重型坦克即被批准定型。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 T-34中型坦克是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嘔心瀝血之作,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與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於1939年2月由科京領導的設計小組研製,以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的名字命名。1940年2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了636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由坦克城共生產了13500輛KV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 T-40輕型水陸坦克 T-40輕型水陸坦克於1941年初裝備蘇軍偵察部隊和坦克通訊部隊。其車體與船的形狀有點相似,它的前部寬大而低矮,炮塔裝在車體左側略靠後的地方。車體備有浮動油箱以便提高浮動能力。水上行駛時,由裝在車體尾部的一個四片螺旋槳驅動,由2個舵操縱航向。戰鬥全重5.6噸,乘員2人。武器有12.7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各1挺,彈藥基數分別為550發和 2016發。發動機為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50千米,最大水上速度6千米/小時。T-40A輕型水陸坦克在車首裝有防浪板,車首頂部扁平的側板改為流線型。T-40C輕型水陸坦克增加了車體和炮塔某些部位的裝甲厚度。 二戰初期,在德軍“閃電戰”的突擊下,蘇軍遭到慘敗,大量的T-26一類輕型坦克被德軍擊毀或繳獲。少量T-40水陸坦克也被殲殆盡。慘痛的教訓使蘇聯軍方人士認識到,蘇軍當時所裝備的輕型坦克和水陸坦克的裝甲防護力嚴重不足,再繼續生產T-40一類水陸坦克已無意義。所以,T-40水陸坦克僅在蘇德戰爭初期有少量生產。

  • 3 # 瘋狗的輕武

    後射機槍和步坦協同有啥衝突啊?這個機槍沒有專門人去操作的,只是讓車長在觀察到後邊有敵軍來扒車時候,方便直接槍斃的一種設計。這種腦洞我印象中除了蘇聯喜歡用之外,日本的坦克上也很普遍。

    個人看來,這是一種早期將坦克還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的一種落後思路(早期比如英國水櫃,德國A7V,射擊口的朝向都很多),但因為慣性使然,加上後方開口的成本也不算高,因此到二戰時期,蘇聯和日本依舊延續了這種設計。

    雖然說後射機槍不太符合二戰時興起的機動作戰,但也不能說完全沒用。

    比方二戰時德軍步兵的反坦克手冊中,有諸如砸開發動機撒熱格柵往裡邊丟手雷的玩法。

    也有在坦克炮塔後邊空隙處丟地雷或者炸藥的玩法,這個時候如果車長觀察到了這批反坦克拆遷隊圖謀不軌,還是可以操機槍突突突的。

  • 4 # 九品侍衛

    二戰期間坦克只要空間允許,都會在炮塔後面開個口並安裝一挺機槍,這挺機槍由車長控制並掃射位於坦克後面的敵方士兵,可是為何現代的主戰坦克取消了這種設計呢?原因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都很清楚,坦克是一戰期間出現的新生產物,而那個時候戰爭態勢普遍為塹壕坑道作戰,也就是許多士兵都躲避在塹壕內,只等敵人衝過來在開火射擊。可是坦克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戰爭模式,一般情況下坦克會快速碾壓過塹壕並利用自身裝備的火炮與機槍清掃敵人。

    可那個時候計程車兵卻跟不上坦克的速度,畢竟由於一戰是塹壕戰,所以戰場上遍佈鐵絲網與炮彈炸出的爛泥坑,再加上由於坦克屬於新興產物,步坦協同的概念更是沒有,坦克在跨越過塹壕之後經常會面對孤立無援局面,也正是如此,一戰期間的坦克火炮與機槍重點要部署在側面和後面。

    一戰結束之後積累了坦克實戰運用經驗,等到二戰開始時坦克需要對付來自後方的敵人理念也被繼承了下來,可是當二戰進行到了中期各國發現,由於二戰的戰鬥模式已經不同於一戰,許多時候由於步兵已經能跟隨坦克一起行動,所以後射機槍作用越來越小,再加上要在炮塔後方開洞無異於增加工時降低防禦,簡直就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二戰期間一般擁有坦克後射機槍的國家,基本上只有蘇聯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在坦克設計思想上比較落後,所以還會保留後射機槍,但後期蘇聯同樣摒棄了後射機槍方案,例如T-34、T-34\85、T-44等,基本上都取消了後射機槍的方案,畢竟在戰時增加工時無異於是愚蠢。

    另外後射機槍的消失,也完全得益於單兵反坦克炮的誕生。由於戰爭初期反坦克的主要手段基本上是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但隨著戰爭繼續,坦克的威脅也是越來越多,有天空的飛機,也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坦克步兵。擁有這麼多威脅,僅僅是安裝一門後射機槍,倒不如把坦克自身的防禦力加強更為划算,而安裝後射機槍的開洞,無異於是為坦克創造弱點,自然要取消。

    在冷戰的歲月裡,美蘇兩大國都總結了戰爭期間對於坦克的運用思想,最後認為坦克的反步兵火力,安裝一挺大口徑高射機槍和同軸機槍就足夠了,至於更強的反坦克火力,坦克自身也搞不定,所以加強步坦協同能力才是更好的辦法。

  • 5 # 紅色手電筒

    蘇聯重型坦克的護尾機槍實際上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視覺死角而安裝的。這個和步坦協同並不矛盾。坦克的盲區還有火力死角,現在就算是有了各種步兵反坦克火箭筒,各個國家的軍隊還是會訓練士兵使用炸藥包爆破筒一類的爆破器材來摧毀坦克,但是這樣做的代價很大,而戰果不佳,可能要傷亡幾十個人才能打掉一輛坦克。

    重型坦克執行的戰鬥任務經常是支援步兵作戰,包括用自己的火炮摧毀機槍火力點,引導步兵衝鋒什麼的,在引導步兵衝鋒的時候,對方經常是會採取切斷步坦聯絡的方法,使坦克單獨進入守方陣地,然後利用坦克的視覺死角,由步兵投射手榴彈或者炸藥包一類的爆炸物摧毀坦克,這個時候坦克炮塔的後部由於是坦克內部的觀察死角,所以經常是對方勇敢步兵接近坦克的地方,這個時候,坦克的後射機槍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後邊接近坦克並使用爆炸物來摧毀坦克的德軍教材。現代軍迷重現的炸燬坦克的動作,坦克的護尾機槍就是這個時候用的。

    當時蘇軍方面缺乏裝甲運兵車一類的步兵裝甲車輛,坦克和步兵之間非常容易脫節,造成坦克單打獨鬥的局面,而坦克失去步兵的保護其實也是挺脆弱的。在庫爾斯克,德軍的重型坦克被蘇聯步兵摧毀的不是小數,蘇聯的工兵甚至端著反坦克地雷往德國坦克的履帶下邊送,象沒有機槍的費迪南德突擊炮,裡邊的成員甚至是那些衝鋒槍從炮管裡邊往外掃蘇聯的步兵。蘇聯坦克在失去步兵保護以後,下場和德國坦克差不多。這種時候,一挺護尾機槍就顯出來存在的必要了。

    不過,經過二戰的洗禮,各國陸軍都加強了步坦協同的訓練,同時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都投入了使用,使步兵和坦克的協同非常緊密了,有了步兵的保護,護尾機槍也就顯的多餘了,而且加一挺機槍還要在坦克炮塔上邊開洞,對於坦克的密封三防效能不利,既然沒有什麼用了,那麼這個機槍也就被取消掉了,同時取消的還有車體機槍或者叫航向機槍。

  • 6 # 常青椒

    二戰時期,步兵很難從正面摧毀坦克,德軍攻擊蘇軍坦克的常見方式,就是放過去從後面打。

    同時,蘇軍缺乏裝甲運兵車,在突入德軍陣地後,時常跟步兵脫節。

    因此,這挺後置機槍是很管用的

  • 7 # 薩沙

    後射機槍其實並非只有重型坦克時候,很多中型坦克也是有的。

    比如日軍的97式中型坦克,也就是有1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

    為什麼有這種設計,其實同最初的多炮塔坦克是一樣的。

    在二戰期間,其他很多國家的重型坦克或者中型坦克的炮塔,旋轉是比較緩慢的。

    比如IS-2重型坦克採用了電動式旋轉炮塔,速度已經比手搖快很多倍了,但炮塔轉一圈需要25秒鐘。

    即便如此依靠炮塔正面的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還是存在火力死角的。

    當時的反坦克步兵,沒有殺到從正面攻擊敵人坦克,而是多從後面或者側面進行攻擊,使用火箭筒、反坦克槍或者其他反坦克武器。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德軍士兵手持磁性反坦克炸彈,從坦克後方靠近襲擊。

    那麼如果IS-2重型坦克已經發現敵人,緊急將炮塔從正面轉到後方,還需要12秒時間。

    這12秒在我們看來似乎很短,但實際上足夠進行一次反坦克攻擊了。

    所以,IS-2重型坦克還有1挺炮塔後機槍,目的就是對付從側後襲擊的敵人士兵。

    事實上,這種設計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只是很快過時了。

    比如M4謝爾曼坦克的炮塔旋轉系統和發動機工作獨立,在使用中轉動360度只需要15秒鐘。

    這也就是說,炮塔從正面旋轉到後面,只需要7秒左右。這麼短的時間,不足以進行一次攻擊。

    所以,很快炮塔後機槍也就沒有蛋用,逐步取消了。

    二戰中的步坦協同,並不是電影裡面那樣,步兵同坦克貼著前進。坦克主要還是作為近距離支援火炮和機槍火力點使用,而不是隨便衝鋒,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這種掩護同後射機槍壓根沒有關係。

  • 8 # 兵器世界

    蘇聯人樂意在坦克炮塔後方裝一挺機槍,是因為它那驚人的工業規模和生產力,能夠滿足大批次生產武器的需要,精緻的武器或許造不起,但像機槍這種裝備絕對是要多少有多少。

    (蘇聯工業的產能和規模讓它經得起浪費)

    而且,蘇聯在1939年9月見識到德軍閃電戰的威力之前,確實就是把坦克當作了步兵的伴隨武器,坦克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殺入敵陣和步兵一起陷入混戰。

    (蘇德不約而同的發展多炮塔坦克,這說明坦克的射擊死角問題嚴重到超乎想象)

    這就導致坦克的火力死角讓蘇聯裝甲兵無法接受,在嘗試了多炮塔坦克的失敗之後,蘇聯工程師設法彌補單一炮塔坦克的火力死角,後射機槍就這樣被搬上了坦克的炮塔。

    (蘇聯經常讓坦克配合步兵作戰)

    而且,機槍在打擊裝甲目標時的威力不堪入目,它被搬上坦克後也就只能用來對付步兵了,不管是向後射擊的機槍,還是向前射擊的同軸機槍,都只是為了火力壓制反坦克步兵。因此說,蘇聯鍾愛的後射機槍與步坦協同戰術不僅沒有任何衝突,反而就是這種戰術催生出來的設計。

    早期的坦克炮塔轉動緩慢,尤其是炮塔笨重的重型坦克,因此當後方出現威脅時成員只能束手待斃!

    上圖是一輛被德軍擊毀的KV-1坦克,屁股上有兩個清晰可見的彈孔,而坦克的炮塔拼命轉向後方,無奈還是趕不上對手穿甲彈的速度。這就是二戰重型坦克的通病,炮塔轉速太低、底盤轉速同樣不能讓人滿意,在電影《狂怒》裡有非常精彩的再現,靈活輕巧的謝爾曼繞到虎式後方,用兩發炮彈將其摧毀了,這說明蘇聯人給重型坦克炮塔後方安裝機槍的做法是很明智的。

    但後來的主戰坦克徹底拋棄了這種設計,因為它在實戰中的作用不大,這個不難理解,機槍無法有效摧毀到坦克火力點,對繞到後方坦克更是無能為力,而且它還佔用了寶貴的車內空間。

    主戰坦克這種概念有必要普及一下,二戰前後的坦克分輕型、重型、中型三種,它們在重量、機動性和火力等指標上各有側重,比如謝爾曼坦克側重機動性和可靠性,被劃為輕型坦克行列;虎式、虎王和斯大林-3等不顧一切的增厚坦克裝甲,並擴大主炮口徑和倍徑,它們側重的是防護性、火力這兩個指標,因此被劃為重型坦克。

    而豹式、T-34、克倫威爾等坦克機動性不如謝爾曼,火力和防護不如虎式,但它們把坦克的三大效能指標,較為平衡的集中在了一款坦克上,因此被列為中型坦克。

    但是隨著T-62A和M60的問世,這種劃分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中型坦克也能獲得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效能,這都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複合裝甲普及的結果,從此開始被統稱為主戰坦克。時至今日各國主戰坦克 的火炮口徑都差不多,機動效能也都遠在當初的重型坦克之上。

    但不管哪一種坦克,作戰條例都嚴禁陷入巷戰,也就是說主戰坦克在戰術上不再當作步兵武器,越來越依賴主炮,連同軸機槍都很少使用了,炮塔後方的機槍不可避免的被省略掉。

  • 9 # zauk3

    現代戰車裡,也就是西德的第一代步戰車黃鼠狼有一挺後射的機槍,還是獨立安裝在車尾的,據說是根據二戰德軍東線血的教訓而設計的,之後就在沒看到過後射機槍的設計。

  • 10 # 電信樂

    二戰初期蘇聯坦克根本不存在步坦結合這種高階戰法!

    戰爭前蘇聯的坦克與英法一樣走的是支援步兵的路子,因此組建了大量的機械化軍,因為大清洗原因,因為技術兵種都是有知識的因此成為了大清洗的物件,機械化軍被全部拆除。

    戰爭初期德國的戰法讓斯大林坦克集中使用的威力,又急匆匆的組建了大量的坦克旅,但是有素質的坦克車組都被清洗掉了,大量的坦克部隊指揮官都是騎兵指揮官。

    蘇軍使用坦克的方法跟使用騎兵一樣,就是直接衝鋒,蘇聯坦克的通訊基本是靠吼的(沒有步話機),坦克都沒有通訊裝置,步兵就更沒有這種戰爭神器了!大部分時候蘇聯士兵都是一臉懵逼的看著己方坦克衝進了德國陣地被各種花式暴打,而己方步兵還沒跑出去幾步。

    活下來的蘇軍坦克成員都被寶貝版的送到了重型坦克部隊,他們都急切的認為坦克應該多配機槍,因為自己屁股後面跟著的,都是德軍。

  • 11 # 大馬哈魚12

    答,蘇聯二戰時期,它的重坦因為突破防區後,發現容易遭到近距離打擊,為此,採取措施就是加設機槍。

    因為,當時坦克機槍沒有什麼同軸操控系統,就是炮塔旋轉,機槍能夠反方向或保持原位置。槍不受炮塔旋轉,而改變槍口的對陣目標。

    蘇聯為此,在它們的坦克車上加了機槍,不僅僅厚部有,前部駕駛員的附近也裝著呢!

    現在的坦克車有機槍和炮塔旋轉不同步裝置。

  • 12 # 戎天憾即

    投計者理念原因。槍是人操作的,當進入敵陣地後且步兵脫節時用是必要的。而且,二戰時坦克獨立作戰時機很多,沒有步兵協同。之後步坦協同就成為規矩了,所以主戰坦克都無後射機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國總統馬克龍履約赴俄觀看世界盃,英國會感到尷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