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仨寶
-
2 # 貝塞爾影視
大部分中國人小時候過年應該都給長輩磕過頭,磕完頭就有壓歲錢。長大之後,這種形式應該很少有了!磕頭在中國應該是一個最終的禮節,婚禮叩拜,親人離世,上墳祭祖。這樣的形式應該是在告誡後人,要尊崇孝道,把最重要的人放在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位置,不要目無尊長。小時候不懂孝道,所以要用形式來踐行孝道。長大了懂得了孝敬老人,這種形式已經在心裡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平等觀念日益增強,但不管磕頭還是不磕頭,孝道應該始終放在自己的心裡!
-
3 # 泗水國朕
80年代每年給長輩拜年,要跪下磕頭的。
現在社會風俗,給長輩跪下磕頭的風俗基本沒有了。不過有的地方應該還有。一圖熱鬧,二圖喜慶。
我們江蘇泗陽現在已經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氣氛
-
4 # 從善如劉L
在我們東北的老家,過年是要給長輩磕頭的,我小的時候每當除夕之夜,給爺爺輩的,給父親輩的長輩都磕過頭,得連續磕三個頭,磕頭的時候還得說一句話,稱呼一下,說過年好!
那時候給老人磕頭,是沒有紅包的,磕頭起來就跑出去放鞭炮了!
到了現在,磕頭的習慣已經沒有了,也就不用給長輩磕頭了,雖然不用磕頭了,但是福利確有了,紅包來了!
也就是過年的時候,長輩都要給晚輩紅包了,你剛結婚,那你就是他們家的新人,他們家的老人,也就是你的公婆也要給你紅包的!
因為我們這個地方過年基本上都不用磕頭了,但是也有個別的家庭的老人,或者說是爺爺奶奶為了過年的喜慶和快樂,也會叫孫輩們給他們磕頭的,磕完了頭爺爺奶奶會把紅包給孫輩們,也是全家快樂幸福,其樂融融的了!
-
5 # 瀟浪影像
這個依地方的習俗而定,現在可能磕頭的少了或者不磕頭了。我小時候過年,每年的正月初一早上,我們小孩子就會給長輩老人們燒香磕頭:爺爺給你磕頭拜個年,奶奶給你磕頭拜個年。老人們笑的合不攏嘴,然後給我們給點三元五元的盤纏。
-
6 # 生活就是五味醋
我國是個禮儀之幫,在北方農村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過年給長輩磕頭拜年的習俗。
到了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先燃放煙花爆竹,來慶賀新年的到來。然後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嚐新年第一頓飯餃子。天亮了以後,人們就開始出去給長輩們磕頭拜年了。我們這習俗是,不結婚男孩是不給父母磕頭的,結婚以後就表示這個男孩成人了,父母的心願完成了,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新娶進媳婦跟新郎官先給父母磕頭拜年,做父母的要給新媳婦發紅包,紅包錢多少不等。
大年初一,先去拜老祖宗排位,然後一家人去本族長輩那裡磕頭拜年,小姑娘是不能去的。磕頭拜年是男孩子最高興的事,又能掙錢領紅包了,到了長輩那裡,大家又說又笑:“給啥啥長輩拜年了”,長輩們高興得把煙糖瓜子來招待大家。初二去岳父拜年,初三親朋好友家拜年。
不知題主老公是那裡的,我看還是入鄉隨俗吧!雖然現在年輕人把磕頭拜年看得有些老套封建,可是它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習俗,唯一保留下來農村的年味啊!
-
7 # 龍馬祥瑞
這個還是看幾點:1.本地有沒有磕頭的風俗。 2.你認為自己願意磕頭嗎? 3.你的老公以及家族是否非常在意禮數 本人認為有此禮數的家族不少,先看看自己的意願再和老公商量商量。
-
8 # 看!浮雲多像神馬
一看這標題,顯然是已婚且不跟婆家住在一起的女人釋出的。中國,自從改革開放後,家庭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謂的傳統,只能是有威嚴的家庭才能遵循,過春節,在年輕人的眼裡只是一個民俗,那一套套的禮儀規矩,隨著各地、各家的主次變化也就沒有什麼模式了。去婆家該注意哪些習俗,最有發言權的是你老公。你對婆家人的尊敬程度,體驗著你的家教和修養,畢恭畢敬的一個點頭,勝過裝模作樣的磕頭;許多的農村老人,為了不讓讓兒孫,特別是兒媳、孫媳厭煩,簡化掉了許多年輕人該懂的禮節,因此,導致許多家庭往往是老的看年輕人臉色行事,讓住在城裡的媳婦給自己磕頭?有幾個老人奢望啊!
-
9 # 天太2
磕頭這個習慣,應該說很多地方己經都沒有了。但不保證有的地方還有,即便有也不是那麼盛行。這也是移風易俗帶來的變化。有些地方講家規,類似東北,河北的一些家庭可能還會在婚禮中保留有給父母磕頭的習慣,但在過年時可能少有。而且磕頭是有代價的,給多大的紅包?如果不給紅包或紅包過小,磕頭就顯的沒意思。如果紅包很大,發紅包的人就會說:快磕頭!快磕頭!因為他手裡有錢,底氣很足。給紅包很情願,讓磕頭也是玩笑居多磕與不磕紅包都要領的。
我的態度是頭可以不磕,因為磕頭是陋習,而且磕頭有回報,要領紅包。假如碰上個沒錢的長輩,磕了,要給錢,有點強人所難。不磕,別的長輩都磕顯的又不合適,乾脆都不磕。有些地方的習俗,新媳婦第一次見婆家的人是要有點見面禮的。不在乎磕頭不磕。但到了婆家一定要彬彬有禮,面帶笑容。對長輩問個好,點頭致意,鞠躬行禮就可以了。這樣,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也不會讓人覺得受之有愧,內心不安。總之,時代前進了,過去的一些東西廢除就廢除了。走回頭路沒意思也沒必要,年輕人要引社會潮流,而不是隨波逐流。
-
10 # 張豐
答案很簡單,不要。
磕頭是北方的農村的習俗,毫無疑問,它是一種陋俗。這種習俗是農業社會時長輩權力確認的一種形式,透過磕頭,來確定一種服從關係。對講究平等的人來說,磕頭是一種侮辱,磕頭領紅包,是一種雙重的侮辱。
事實上,即便在農村,很多地方也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了。我小時候生活在北方農村,春節祭祀,要向神靈磕頭,我一般都不磕,父母在旁邊也不強制。同時,也要向長輩磕頭,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只是做一個下拜的動作,長輩就趕緊扶住你了,免禮免禮,就那麼算了。
磕頭的意思,無非相當於城市人所說的那一句”春節快樂“”恭喜發財“,抱拳問好就行了。
有的農村,很有這種磕頭的習慣,但這種習俗,並沒有什麼強制性。說白了,這隻對當地的人實用,如果是南方或者城市女孩,你不磕頭,農村人拿你也沒什麼辦法。聰明的人會選擇一種變通,問好,抱拳,只要做到禮貌,也就行了。
這個問題的設定,其實有一點故意挑事的意思。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一些習俗上面的矛盾,磕頭就是最極端的表現。現在人找個媳婦可不容易,北方男孩帶一個男方媳婦回家,父母歡喜還來不及呢,哪裡需要什麼磕頭。
總之,所謂的禮俗,也要考慮到當事人具體的情況。你喜歡喝酒,但是對方不喜歡,你就可以喝自己的,不能強迫比人喝。最大的禮貌,就是做到讓對方舒服,這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邊界。畢竟,你在尊重別人的時候,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如果現實中真有要求磕頭的,你就笑著打個哈哈,就算過去了,如果對方真敢強制你,那麼,以後就要少來往了。
-
11 # 葉克飛
看了看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家鄉有過年磕頭習俗的基本來自山東和東北,還有其他一些北方省份。還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個傳統習俗,應該尊重。
我之所以覺得可惜,不是因為當地農村仍處於前清時代,而是因為連當地媒體都處於前清時代。
在這些媒體上,我見到了許多讓我震驚的觀點(雖然有一些是讀者觀點,但編輯的選擇顯然體現了其傾向)。比如有人說山東是孔孟之鄉,有千年傳統儒家禮教浸淫,多禮紮根於齊魯人的血脈,磕頭就是這種古老禮教文化的一部分,可能過一百年,磕頭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弘揚家風、體現老人至高無上的尊嚴。還有人認為磕頭是一種古老的人際交往方式,代表著淳樸民風,既然現在是個多元化的時代,就應該包容磕頭文化。還有人認為,磕頭能讓人學會感恩。也有人說,現在的風氣過於西化,中國自己的風俗沒有傳承,所以磕頭絕對是好事,不能讓傳統消失……
不是我地圖炮,近年來山東之所以成為網路上重男輕女、傳統陋習嚴重的代名詞,甚至出現了“春節回山東生存手冊”之類的爆款文章,其實真的跟觀念有很大關係。
不管是持續多少年的傳統,只要是下跪磕頭,就是陋習,這難道不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有的基本觀念嗎?如果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仍認為磕頭是可以接受的行為,難道不應該自我檢討嗎?
有人認為,磕頭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儀式的禮節,應該保留。這個邏輯十分荒唐,按照這個思路,很多人還需要一個皇上,很多人也應該揮刀自宮做太監……所謂“傳統”,是否留存的唯一標準,就是其是否文明。從這個標準來看,磕頭沒有任何留存的必要。
至於說磕頭有助於感恩,更是荒謬。認為磕頭可以維護老人至高無上的尊嚴,這個觀點本身就有違平等精神,中國人吃“不問是非,只看輩分等級”的虧還少嗎?
我之所以反感磕頭,是因為這個動作本身就帶有某些人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糟糕的一點:貶低自己,以自身的卑下體現對方的高貴。在這種尊卑之下,講道理的空間被極大抹殺,所以中國人探討問題時,往往很難講道理,而是以輩分、身份和身家互砸,到了最後就是誰輩分大誰有理。
即使在中國古代,下跪和磕頭也不是什麼必需品。真正把下跪磕頭變成習慣和文化的,恰恰是使得中國人奴性最為深重的清朝。在這個連自稱奴才都需要一定身份才可以的時代,中國徹底落後於世界文明。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連磕頭這種犧牲個體尊嚴的行為都能接受,那是不是意味著他心裡還住著一個皇帝?
在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所謂的傳統,只需要文明。
-
12 # 唐映紅
哈哈,這又是一個容易用他人的故事澆自己塊壘的問題,簡單答要或者不要,都往往是答者自我人格的投射。例如,妳要問一個標籤為女權主義的答者,她大機率是斬釘截鐵建議妳NO!如果妳自己也是這樣的人,那就受益了;如果妳偏偏不是這樣的人,那就不啻是問道於盲。
越簡單的提問越不能簡單概括地回答。為什麼?因為爾之蜜糖很可能成為她之砒霜,聽從爾擲地有聲的NO的建議,去婆家留下的尷尬、罅隙、芥蒂,買單的不是答者而是受者。
回到問題,去婆家,而婆家所在地區有晚輩給長輩磕頭的習俗,從還是不從?沒法一概而論,但如何處理不妨從三個方面來考量。
首先是妳是怎樣的人?妳有多愛老公?如果妳持有堅定的信念,不跪任何人,那麼就需要提前與伴侶溝通,他娶妳當然瞭解妳是怎樣的人,妳嫁他按理也應該知曉他是怎樣的人。只要夫妻倆達成共識,去婆家伴侶幫助解釋,妳也透過其他的方式盡到禮數,那麼大機率應該無礙。當然,反過來,如果妳並不是那麼堅定的誰也不跪,只是有些彆扭,不願而已,那出理方式也是首先與伴侶溝通,共同協商應對之策。說實話,又不是裹腳,小事一樁而已。
其次是妳如何看待對方家庭,以及願意為融入對方家庭做出怎樣的努力。結婚本身就意味著一大堆與妳本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因為妳愛的那個人而成為親戚。這些本與妳八杆子打不著的所謂姻親家族,未來會成為妳孩子的姑姑、叔伯、爺爺、奶奶等等,妳的孩子既與妳即妳背後的家族有血濃於水的血親關係,同時也與妳所面對的婆家有著血濃於水的血親關係。如果妳無所謂,其實妳怎麼做別人也拿妳沒辦法,即使妳再跋扈蠻橫一點,大機率情況下婆家也會容妳、忍妳。要知道,中國古訓,寧拆千座廟,不拆一樁婚”,妳率性一點也無妨。
問題是,妳想婆家待妳如一家人,而不是妳男人“那口子”,妳就得努力讓自己像個“家人”。所謂入鄉隨俗,出國問禁,到了與自己原生家庭差異巨大的婆家,虛心一點,平和一點,不卑不亢,不倨不慫。如果下跪磕頭只是一個儀式,家族中晚輩都要有這一出,不獨妳這個媳婦,也不獨女輩,並不表示從此妳就低人一等,那隨婆家禮儀不過是積極適應的一步,哪怕妳是個女權主義者,也無損妳的形象人設。
最後就是看具體情境。抽象地說,哪個哪個地方,那誰那誰老家,過年節仍然有晚輩給長輩下跪磕頭的習俗。可具體情境到底怎樣得到婆家遇到了才知道。客觀地說,有些地方,有些家族可能一直流傳沿襲著舊風俗、舊傳統,但是每個地方,每個家族也都會與時俱進,不斷動態發展。很可能,妳糾結了好幾天,去婆家的一路上都不安生,結果一到情境中,小姑一句話“新嫂子不用跪”,幾天都白心塞了。
特別地,現時代90後的新嫁娘,只要不是嫁了個老男人,大陸的公公、婆婆基本也是五零後、六零後,生在移風易俗的紅旗下,長在破除封建糟粕的新時代,再怎麼守舊、古板,也是紅旗下的守舊、古板,也是社會主義薰陶下的守舊、古板,下跪磕頭最可能是掃墓時給死者的禮數。
我的建議是,春節第一次去婆家,不用顧慮念想太多,妳信妳選擇的伴侶,去婆家就放放鬆松做自己。家長裡短哪來那麼多原則性的大事。如果婆家真的如虎穴狼窟,根本原因還是妳選錯了男人。
-
13 # 李建秋的世界
有個話題是女人經常問的: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了,你先救誰?
如果你回答先救老婆,那你是個不孝子。
如果你回答先救媽媽,那老婆非常不高興。
實際上我對於這個回答是:如果老婆問,就先救老婆,如果老媽問,就先救老媽。
這表面上是一個兩面討好,好像自己沒什麼觀點的,但是你抓住核心: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的話,能小盡量小,不涉及到核心問題,能和儘量和。過年去婆家,給長輩磕頭,本身不代表任何意涵。
到底是不是重男輕女,不表現在磕頭上,也不表現在對長輩的禮節上,而是表現在你和你丈夫之間的溝通和交往上,你是和你丈夫過一輩子,不是和長輩過一輩子,沒有必要節外生枝,非要和長輩過不去,如果單純為了女權主義或者什麼“奴性”,我只能說三個字:想太多。
為什麼呢?因為今天很多宗教信徒給他們的神磕頭,不一定說他們都是頑固不化的宗教主義分子,這本身就是兩碼事,人活在世上,自己和自己妥協,自己和環境妥協,這是一個生存的必要,就跟你看不慣你上司,你不會一巴掌打在他臉上,你看不慣你的客戶,你也不會呵斥讓他走人。你也並不會因為自己沒有打上司和沒有呵斥客戶覺得自己是個虛偽的人,為什麼你在上司和客戶面前不會這麼極端?因為你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明白在職場上的妥協。
既然連職場的妥協都可以做到,夫妻之間,親屬之間不是比職場要跟親密一些嗎?你和你丈夫要相對一輩子,你這輩子可能都要和這些親戚打交道,而相對來說,你即便是打了你上司一巴掌,你因為離職,你也可以選擇一輩子不和這個公司見面,既然連職場的妥協都可以做得到,為什麼這麼小小的妥協做不到呢?
-
14 # 侯虹斌
“過年要不要給長輩下跪磕頭?”最近成了一個熱門話題,起因是起因是有位發帖人是個自稱來自南方的新媳婦,要和北方人老公回老家過年。身未動,就已經得知那邊要向至親長輩下跪領紅包,甚至新媳婦上門第一年連親族裡的其他長輩也要跪。
女方很猶豫,因為她認為這樣的拜年方式“很封建、有點侮辱人”。但男方認為女方應該入鄉隨俗,覺得女方的抗拒是“無理取鬧、不尊重他”。
如果一方認為某件事情是在侮辱他/她的人格,另一方還強迫他/她去做;如果你不接受這種侮辱,就是無理取鬧、不尊重我——請問,這是什麼婚姻?一樁缺乏基本尊重和平等的婚姻。
故事中的丈夫,是在家庭中居於絕對掌控地位的;他認為有權力讓妻子屈服,不管妻子心裡怎麼想。但妻子很不願意接受這種關係的設定。
可以說,這種要求不認同為種風俗的妻子下跪拜婆家的長輩做法,如果丈夫的態度強硬,那麼這樁婚姻的風險就很大。因為這個丈夫,以及他背後的夫家,完全不尊重這個妻子。這種不平等、不尊重,以及對她的打壓,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顯示出來。
如果女方被強迫要求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種婚姻會很痛苦。
但是,如果這位妻子跟這位丈夫的當地的風俗一致,都有過年給長輩和親屬下跪的習慣。大家皆大歡喜,那是不是這件事就對了?
並非如此。雖然如果雙方都情願,外人也確實不能強行制止;但從價值判斷上來說,這種跪拜當然是錯的,是落後的,需要革新的。
因為下跪磕頭,本身就表示了服從。這是在長幼尊卑分明、人分為三六九等的時候才會有的。在現代社會里,尊卑有序這種層次倫理,本來就不該存在了。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
不僅我認為妻子沒必要跪長輩,丈夫本人也不該跪。
當然,如果老家固執地保留著這個傳統,年輕人可以講究一點方法。你沒有必要跟長輩講大道理,他們聽不懂,也不想聽。而且,在仍然需要跪拜磕頭的地方,長輩的話語權是比年輕人的要大的,他們不會跟你講道理。
條件好一點的,可以過年把至親(父母爺奶)接到城市裡過年,在飯館裡吃年夜飯,逛街。在城市這樣環境裡,沒有跪拜的氛圍,他們也不合群,年輕人在自己的主場裡,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安排長輩過年。
非要回去過年的,也可以多發紅包、多帶禮品。多數情況下,掌握了經濟主動權的人更有話語權,你可以引導他們按你的方式辦。時間長了,他們也知道你不會被輕易擺佈。
如果碰到十分霸道強勢的長輩,可以借過年旅遊不回家,多寄點年貨和紀念品回去。
……
其實,我們不巧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裡,有些人是舊觀念,有些人是新思維,充滿了觀念的衝突。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你就得動動腦子,想辦法掌控生活的節奏。老是不情不願地被帶著跑,年年春節都搞得自己很沮喪,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至於那種丈夫一心要老婆下跪,老婆又不想下跪的;這個的婚姻本身就有問題了。如果你心甘情願跪下了,那你以後都是跪著了。這得看你怎麼選擇。
-
15 # 醒眼看醉人a
首先更正一點北方不是都磕頭的。山東半島就不磕頭但魯西南基本都磕,這邊的風俗比較重不光過年要磕,婚禮上也是要磕頭的,長輩給磕頭禮,我遇見很多新娘孃家沒有磕頭的習俗,我本人就是,但依然給磕頭。偶爾有一兩個不磕頭的,長輩雖然不能對你說什麼但私下裡也沒好話,別人都磕你不磕顯得你多清高似的。俗話說“入鄉隨俗”既然你都嫁給他了,連這點習俗都不能遵守嗎?又不是叫你天天磕。有的人藉口說“我家裡沒有這個習俗”其實說實話就我來說確實挺不情願的,不是很好接受,感覺有點封建,可是話說回來這是在你婆家不是在你孃家,在婆家就守婆家的規矩,別讓人另眼看你。呼呼啦啦跪一地就你一個小輩站著,反正是我我不好意思,我選擇入鄉隨俗,是對這個地方還有家人的尊重
另外如果因為這個雙方誰都不願意妥協鬧到家庭矛盾地步了我覺得小夫妻就太不值了,別鑽牛角尖了,如果女方特別不願意就雙方各讓一步嘛,還能怎麼著,鬧到離婚不成?最後當然希望這個習俗早日廢除,過年抱手鞠躬說聲過年好,是最好的拜年方式
-
16 # 悠哉中國
從年初一到年初三,磕頭拜年的人流一直不斷。年初一,村裡的小輩給長輩拜年。年初二,女婿們給岳父岳母家拜年。年初三,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是年初一,全村總動員。天還未亮,一串串鞭炮響徹鄉村,年輕的後生們在自個家吃完餃子,穿上新衣服,叫上同輩的兄弟,就開始串門磕頭了。這也是一年裡村裡年輕人聚得最齊的時候,打工的回來了,做生意的回來了,外出闖蕩的回來了,他們攜家帶口,其樂融融。
在農村,磕頭拜年不看年紀看輩分,比自己小十幾歲的也得磕頭叫爺爺。輩分高的太爺太君級的老人早就心安理得地坐在家裡正堂的圈木椅上,笑眯眯地等著前來磕頭的晚輩。輩分中等的一方面要拜自己的長輩,一方面要受小輩的跪拜。在大街上只要遇到自己的長輩,隨時隨地成禮,只聽得一聲吆喝,齊叫一聲大爺或叔叔,不管地上有土有泥,全部跪倒,“全有了”。
這是傳統春節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仍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認為磕頭拜年是傳統春節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愁中最不能磨滅的濃重色彩。村裡那麼多年輕人出去打工,一年到頭不在家。只有春節時才去長輩家拜個年、磕個頭,如果這個都沒了,那農村的春節還有什麼?“沉甸甸地往下一跪,噗通一響,什麼都不用多說了。”
儘管磕頭拜年的方式在北方農村已延續多年,但春節回到老家的小編仍感受到,新的社會風氣和社會心理還是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傳統鄉村社會。此前,村裡的長輩心裡都有賬,誰來磕頭了誰沒有磕心裡都門清,對不磕頭的後生心裡一直惦記著不忘。此外,磕頭的儀式感也在逐漸減弱。田鳳考說,以前成年人給長輩磕頭,都要雙手扶地,頭碰地,每個環節都要做得端端正正。如今,只要雙膝“彎一彎”也算磕頭。“只要到家串了門,有了這心思,長輩們心裡就高興得很。”
這是遊子向父母感恩的唯一方式?
然而,除了親戚長輩外,對父母的跪拜卻似乎從未有形式上的削弱。在外打拼一年,過年給父母買件新衣服、買點好吃的都覺得太單薄了,非得磕個響頭才覺得心裡踏實。農村人不過什麼父親節、母親節,平時不會抱著父母說“我愛你”,只有春節時才是兒女們最自然、最無所拘束地表達孝心的天然機會。
不論拜年的規矩怎麼改,形式怎麼變,不變的是農村人那份淳樸無言的感恩情,是那份無論時間如何推移都會愈加濃烈的親情和鄉情。
回覆列表
各個地方吧!我們廣東這邊過年不需要磕頭,反而你磕了不吉利,說你詛咒他。外省的都有這些習慣,磕頭是長輩的尊重。各處地方各處例,隨鄉入俗嘛!需要你磕的你就磕,給長輩磕又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