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正輕搖雨自飄
-
2 # 小鼠報道
一切皆因事發突然,李淵正行佈置,結果已出,只能被動接受。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臨時所為,雖早做佈置,卻也是被逼無奈之舉。
事發突然玄武門之變是李淵的三個兒子之間因帝位而發生的衝突。
而爆發的起因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咄咄逼人,想要致李世民於死地。
李世民被迫反擊,只是手下謀臣武將為了日後的利益,都慫恿李世民早做打算。
而因此,原本準備與李建成二人對簿朝堂的李世民,臨時決議要先下手為強。
而他早起已經做了籌備,在玄武門換成了自己的人。
以有心算無心讓李建成與李元吉未曾多加防備,事發突然,未及反抗。
李淵正行佈置李淵之所以泛舟海池,既是為了散心,又是為了佈置場地。
散心是因為幾個兒子給他添堵,大兒子和小兒子合謀誣陷二兒子,讓二兒子幾乎身死。
而二兒子又舉報大兒子和小兒子給自己戴了綠帽子。
無論什麼,也沒有自己孩子兄弟閻牆來的打擊大。
所以他才讓幾個孩子第二天都來到自己面前,當堂對峙,自己也好調節一二。
泛舟遊湖,關起門來自家事自己決。
結果已出等到外面開始打得時候,結果已經出來了。
因為第一個來到他身邊的是尉遲敬德,而要知道玄武門的主要參與者就是他。
李建成第一個被射死,然後李元吉正是被尉遲恭所殺。
而他來到李淵這裡,說明是殺了李元吉之後來的。
打打殺殺的時候,其實結果已經出來了,只是太子手下還未得報,才發起的鬥爭。
因為這事情不想李淵參與,所以早早的他們就已經封閉訊息,直到尉遲敬德來到才把訊息告知李淵。
而李淵當時並不知情,所以聽聞外面打打殺殺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能原地等待,等著訊息。
所以並不是李淵不想參與玄武門之變,而在海池泛舟遊樂,實在是他本意是與三個兒子在這舟上把事情解決了,誰知還不等他調解,幾個孩子已經開始攻伐了,最後結果已出,他也就被逼無奈的登上了太上皇之位。
#大唐##歷史#
-
3 # 張慌的小包子
李世民帶兵圍攻玄武門,不會沒人稟告李淵。此時李淵應該沒有泛舟的閒情逸致。那麼,史書記載的“海池內泛舟遊樂”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是李淵被李世民派人控制住,扣押在船上。李世民稱帝后,自然不會把扣押父親的大逆不道之舉告知天下,於是將扣押粉飾為遊船。
-
4 # 珍世神之草
外面打的叮叮噹噹,李淵卻“泛舟海池”,打了那麼多年仗,李淵聽到這聲音又怎麼可能不知道,他哪是想管也管不了了,就算他現在還是皇帝,此時出去會不會避免悲劇發生尚不能定論,而且李世民的勢力已經暴露,剩下的幾位皇子又有幾人能爭過他,他其實已經知道自己在位置上的時間不多了,李世民是下一位皇帝已成定局,已經無法挽回了。
他看的明白,也知道大臣們心知肚明,此次事件過後朝中大臣估計沒有一人不會支援李世民,掙扎已經沒有意義了。
-
5 # 劉一千五
這不難理解,李淵在船上想孩子們的事,怎樣才不致於陰溝裡翻船。而最後,也確實沒有翻了大唐的船,只是戰火燃燒後,換了船長。
玄武門事變,在李淵看來遲早會發生,不差多幾日少幾天,也不論地點是泛舟,還是騎馬坐羊車逛行宮。他明白他已經管不了翅膀長硬的兒子們了。乾脆讓他們去自我淘汰,勝者為王敗者亡,否則,沒有第二條辦法了。這是李淵的最初想法。
玄武門事變頭天晚上,李世民就對乃義闡明瞭自己的立場,雖說是秦王,秦王有兵。太子齊王佔優勢,但在勢力及地盤上沒有秦王寬厚。所以,抗衡起來,針尖對麥芒。沒有決鬥便沒有篩選,三缺二選一,只有訴諸武力,繼之以鮮血來澆灌勝利之花。
李淵沒有想到三方勢力已經開始武力絞殺了。李世民的狠,在這次事變中暴露無遺,殺了沒死,還割頭。這歹毒比李建成和李元吉還上一個檔次。可見,兄弟之仇不是一天半日。李淵已老,一斤白髮人半天之內送莽橫遭非命的兒子,這非常慘烈。一般人早倒了,而李淵居然長壽到替兒子剿滅突厥後擺酒慶功。可見李淵冷血,不愧皇帝大度。
-
6 # 江湖小曉生
李淵是李唐王朝的締造者,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淵的名聲卻遠遠比不上他的兒子李世民,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說開國皇帝真的會一事無成嗎?其實我認為從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已經身不由己了。
李淵選擇沉默,或許是被逼的。李世民是功高蓋主的人物,他手裡有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文臣武將。這是他在打天下的時候,逐漸積攢下來的。
而李建成在這方面就遠不及李世民了,由此可見,李世民從一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就打算自己做皇帝,他是不可能輔佐自己的這個哥哥的。
可是李唐王朝建立初期,一直以來都是由李淵當家做主。包括髮動起義以及對人才的分配,這些都需要李淵的預設才行。
所以李世民的功勞之中至少有一半,需要歸功於李淵。可是當時的李淵手握重權,為什麼沒有阻止兒子們火併呢?
高祖與建成合陣於城東,太宗及柴紹陣於城南。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與建成軍鹹卻。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峻坂,沖斷其軍,引兵奮擊,賊眾大敗,各舍仗而走。---《舊唐書》如果說李淵沒有得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火併,這是不科學的。因為雙方在玄武門都是埋伏了人馬的。能夠在皇宮大門口埋伏人馬,這是小事情嗎?
這種威脅到皇帝安危的事情,李淵絕對不可能不知情,唯一的可能就是,李淵被這兩個兒子中的某一個控制住了。
李淵是支援太子李建成的,自始至終沒有廢掉太子,可見他的態度。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前,就已經限制了李淵的人身自由。
只有這樣李世民才有可能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時,不讓李淵插手。一旦李淵出面幫助李建成的話,那李世民可就真的成了反賊了,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李淵被順利奪權,也證明了這一點。李淵和李世民之間的權力交接,幾乎是伴隨著玄武門之變一起發生的。可以說從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開始,李世民就已經成了李唐王朝的主宰了。
他一方面控制住了自己的父親李淵,另一方面誅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從而徹底拿到了屬於他的權力。
而這個時候的李淵,當然已經被架空了。如果沒有被架空,李淵是絕對不會原諒自己的這個兒子,他寧可殺了李世民,也絕對不會把皇位傳給這個兒子。
四日,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高祖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欲令窮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舊唐書》由此可見,李世民在斬殺李建成以後,並不是去通知李淵的。他進宮是去逼宮的,只有李淵透過禪讓的手段,把皇位讓給李世民,這樣他們父子才能都好過。
李淵要想活下去,就必須徹底交出權力,否則李世民極有可能一不做二不休。而李世民為了不揹負上殺父奪位的罪名,也只能讓李淵繼續活下去。
兩個人的目的都達到了,這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李淵最終選擇退讓,將皇位禪讓給了李世民,從此躲在後宮生孩子去了。
所以說不是李淵不想管這件事,而是他已經無法去管理這件事了,他手裡的權力已經完全被李世民給架空了。
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也是篡改歷史的高手。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的典範。因為他的努力,創造了巔峰時期的大唐,也創造了貞觀之治。而且他禮賢下士,對待臣子非常優厚。
甚至連一個常常辱罵他的魏徵,李世民都能夠選擇容忍。這對李世民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他畢竟是皇帝,能忍受這般辱罵,是難能可貴的。
不過李世民也有壞毛病,那就是篡改歷史的毛病。他的得位不正,李淵壓根就沒打算把皇位傳給他,是他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以後,才強行把皇位搶來的。
可是這件事在歷史上可不能這麼寫。於是乎李淵這位開國皇帝成了個廢人,所有功勞全都是李世民建立的。李世民成了大唐王朝的主宰者,他那個沒用的老爹,就打算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
隱太子李建成之誅也,其餘黨馮立、謝叔方率兵犯玄武門,君弘挺身出戰。其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當且觀變,待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乃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並遇害。---《舊唐書》這個時候遭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李建成當然不會束手就擒,於是便主動挑釁李世民。並且埋伏了殺手要殺李世民。
李世民是在這萬般無奈之下,才會選擇殺了李建成。至於他老爸李淵為什麼退位,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李世民做皇帝合適,是主動讓位給李世民的。
這歷史改得有些噁心,似乎李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不是李淵,而是李世民。他的兄弟們全都是沒什麼出息的人,他這才在無奈之下成為了皇帝。
不過我們從中可以看得出,李世民是非常注重名聲的。為什麼他後期如此有肚量?其實很多資料記載,李世民多次要殺了魏徵,卻總在第二天又對他笑呵呵的,這就是李世民的魅力所在。
他已經得到了權力,相當於得到了當時的所有一切,所以他現在希望得到的,是死後的名聲。他希望天可汗完美的形象能夠永遠流傳下去,所以他選擇篡改歷史。
總結:李淵兩手一攤,除了遊湖他似乎別無選擇。很多人認為李淵之所以在當天遊湖,那是因為他心裡煩。首先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想辦法收拾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而李世民前一天又舉報李建成和李元吉,說他們淫亂後宮。
這一些的破事兒,全都發生在了李淵家裡。這或許是皇帝最煩惱的事情,所以不少人認為李淵當時正在散心。
其實這是不對的,就算李淵在散心,在得知有人埋伏在玄武門或者得知玄武門發生了戰爭的時候,就應該立刻佈置接下來的防範工作。
可是李淵什麼都沒有做,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此刻已經失去了人身自由。泛舟湖上,那是李世民一手安排的。
李世民對自己集團的軍事能力相當有信心,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夠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都給宰了。但是宰了他們倆是爽快了,一定是沒辦法躲過李淵的責罰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那就是連李淵一起拿下,只有把這件事辦到位了,李淵的皇位才能乖乖送到李世民手裡。
參考資料:《舊唐書》
-
7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玄武門之變進行到膠著狀態時,李世民派手下大將尉遲敬德進宮面聖時,李淵吃驚地問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尉遲敬德說:太子和齊王謀反,己被秦王殿下誅殺。也就是說,李淵對玄武門前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一無所知,這是當時的真實情況嗎?咱們試著分析一下。
一,玄武門之變是怎麼回事。
當李世民和李建成對太子一位的爭奪,進行到難分難解的時候,勢力上處於弱勢地位的李世民,突然,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凌晨,在皇宮的玄武門發動了一場旨在誅殺太子和齊王的政變。
政變的前期進行的非常順利,成功地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建成的東宮衛隊得到訊息後,趕來參加了戰鬥。並且,分兵攻打兵力空虛的秦王府。戰鬥有漫延下去的趨勢,這對兵力薄弱和師出無名的李世民一方來說,相當危險。
於是,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敬德進宮面聖,告知李淵,希望李淵下旨儘快平息局勢。李淵當時卻和宰相陳叔達,蕭瑀,裴寂等在海池泛舟。
吃驚之餘的李淵一面派人出宮宣佈敕令,讓玄武門之前仍在撕殺計程車兵停止戰鬥。一面又命皇門侍郎裴矩前往東宮曉諭眾將士。
這就是玄武門政變的整個過程。
二,政變發生時,李淵真的是充耳不聞,在海池泛舟嗎?
玄武門之變,是一次小型的戰鬥,是一次斬首行動。為什麼會政變?是因為,李世民覺得,他的生命己經受到危脅了。為什麼他的生命堪憂?是因為李建成一方勢力太大,而李淵又不支援他才形成危險的局面。
李世民最卓越的是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能出其右者恐怕也不太多。基於此,這場以弱攻強,先發制人的斬首行動,李世民的策化,就不可能不小心謹慎,計劃周詳。
政變的目的,就是奪取政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目的應該會很好達到。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李建成,李元吉被誅殺了,而李淵不同意怎麼辦?
更何況,以李世勣有限的兵力,僅僅控制玄宗門還捉襟見肘,更不要說,控制其它宮門了。李淵完全有可能從其它宮門逃出皇宮,然後調集人馬平息叛亂。畢競,李淵當時還沒有大權旁落。真到那時,李世民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唯一的辦法,是在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同時,控制住李淵,讓他失去發號施令的權力。以李世民的智慧,不可能不考慮如果是這樣,其後果會是什麼樣子。
否則,也無法解釋,一方面玄武門前殺聲震天,一方面李淵卻在海池和宰相們悠閒地泛舟。難道,皇宮內的警衛全都失聰了嗎?唯一的解釋是,他們失去自由了。那麼,史書上的記載又作何解釋呢?
三,李世民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李世民登基後,曾三番五次要看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注。
李世民問褚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褚遂良答:臣聞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
以李世民的博大胸懷,為什麼會有有失皇帝風範的舉動和言談?他一定是怕什麼。
後來才有,房玄齡等編撰的高祖,太原實錄。
也就是說,本文開頭所途述的事變過程,很有可能是不真實,是經過刻意修改過的。
綜上所述,史書上的記載,有可能不是真實的。
-
8 # 看不見的角落
關於這個問題,如果排除史書描寫有問題的話,那就要從唐代皇宮的建設方面和古代戰爭的烈度方面著手去看。
首先,在古代戰爭中大規模會戰自然是金戈鐵馬之聲不斷,金鼓之聲齊鳴。但是,玄武門之變不同於大規模軍事戰爭。據史書記載:“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可見這場政變之中參與的的將領共有九人,具體計程車兵不明。而後半段中“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可見秦王率領計程車兵總量並不多。而太子一方由於事先沒有防備,兩千多的軍隊都還在東宮,趕來救援時被敬君弘堵在了玄武門,而且秦王採用的是突然襲擊,定點式清除,肯定不會大張旗鼓吸引東宮的兵馬前來救援。所以,這場戰鬥的聲勢和響動應該並不大。
其次,從如今復原的大唐長安大明宮的結構圖看來,玄武門位於皇宮的正北方,太液池居於大明宮中央位置,稍偏北。史書中載“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這說明戰鬥的發生地點應該就是在玄武門到太液池之間的地帶。據現在的考古發掘看來“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其平面呈橢圓形,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從太液池的面積看來,架龍舟於太液池上,根本就無法發覺大明宮北面發生了什麼。而且,高祖當時身邊還有許多的近臣隨侍左右,這說明高祖是帶有遊玩興致泛舟清波,他無法預料到發生軍事政變,也可能由於風聲浪聲遮掩了喊殺聲。
第三,當天原本的目的是要太子與秦王當面對質,解決秦王密奏太子淫亂後宮荼毒兄弟的案件。當時皇帝還傳召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樞機大臣,一起探查究竟。這些朝廷重臣都是跟隨唐高祖多年的心腹大臣,特別是裴寂,在當時的朝廷中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最高的威信和榮耀。可見皇帝當天還是希望透過正常情況化解兩兄弟的矛盾,請各部大臣一起做個見證。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原本一切應該都是在他們的面前親自進行,主導人應該是李淵。可是一切瞬間逆轉,主導權到了以前的原告人手中,這些裁決者反而成了板上魚肉,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所以也沒有注意探查宮中的不尋常動靜。當乍一面對滿身血汙的尉遲敬德時,這些人已經無還手之力,只能是無可奈何的接受現狀。
文:經典守望者
-
9 # 痞子精
任人唯親,他的兒子們具有了極大的權益,他的兒子們都有自個的氣力,兒子們的兵力都歸兒子統統,而他自個卻沒有一個值得依託的將領。從這一點來看,李淵是沒有實權。劉嫻靜對大唐的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李淵卻因為有人告其謀反,就殺害了他,這件事在大臣們心中都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忠心之人甚少。李淵任由兩個兒子爭奪皇位,才有玄武門變亂的爆發。
而此時的李淵根本沒有實權,根本無法阻止玄武門之變,除了泛舟海池,他還能做什麼
-
10 # 席子
李淵泛舟的原因主要有幾個:
1、事情突然,時間短,參與人數少,兩個權力核心在最後決生死,李建成、李元吉死後其親兵基本投降,事件結束;
2、朝廷的主要事物是由兒子們打理,自己已經進入了老年享受階段,朝廷基本是李建成、李世明的人。《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高祖見一旁的尉遲恭手按劍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動手的架勢,只得勉強表示同意,並下達"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這場事變。
3、李淵心中的默許,玄武門之變時,李淵除了震驚和惶恐,沒有表現出其他的情緒。兩個兒子被殺,沒有流露出對死去兒子的悲痛和對李世民的責備,反而是對李世民進行憐惜,責備自己差點上當做錯事。
這個事情說明幾個問題:
1、實權掌握在李淵幾個兒子手裡,自己沒有實權。
2、權力角逐已經到了最後爆發的階段,李淵已經沒有辦法緩和了,李淵也比較無奈。
回覆列表
玄武門之變,外面打的叮叮噹噹,為何李淵還在“泛舟海池”?此時的他是身不由己了。
玄武門之變只是美化只說,這相當於一次血腥的政變行動。成則名垂青史,敗則死無葬身之地。李世民集團策劃之時,不僅要對付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應考慮到怎樣控制高祖李淵。
如果不控制高祖李淵,玄武門外的風吹草動一定會有人通風報信。此時大權在握的李淵,一定會果斷制止這一場兄弟鬩牆,並調查事變真相,嚴懲幕後真兇。
高祖李淵與眾臣子“泛舟海池”時,已經被李世民集團牢牢控制,聽得外面打的叮叮噹噹,雖心急如焚,但無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