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畫家

    透過臨摹學這個不是絕對的,得分開對待。

    首先,書法和繪畫一樣,臨摹是學習過程中必修課,透過臨摹掌握方法,掌握書寫過程,提高認知力。臨摹只是其中方法之一。

    其次,書法除了臨摹更多的是讀和想,這是關鍵,沒有這兩點意識,一味的臨摹,那就會陷入沼澤地,僵持。把自己讀到的,想到的書寫出來,不足之處透過臨摹或是其他方法來彌補,已達到精益求精。

    總的來說,得靈活運用,不能被臨摹牽著走。誰時做出調整。

  • 2 # 使用者月夜飛聲

    筆法是針對字態而言的,王字,歐字,顏字筆法皆不同。臨摹是學習的捷徑,大多數人是臨摹掌握後再創作,但容易受制。這就是書法有派系之分。

  • 3 # 色言

    記憶

    眼見,耳聞,觸控。識之初步。

    練習,控制好。且歸於眾望,於民則重。

    書法,手藝,技術皆是。

  • 4 # 孰樂會劉老師

    個人覺得臨摹應該是分為兩個概念來看。一是讀帖,二是臨帖。臨帖是建立在讀帖基礎上的。對於初學者,特別是孩子初學書法,更應該教會孩子的是讀帖的方法,而不是一上來就讓孩子去照著字帖臨摹。比如可以教會孩子怎樣去讀懂字帖中一個字的筆畫長短,字形大小,每一筆之間的位置關係等,讓孩子能將這些都印在腦子裡,再去臨摹。而不是看一筆寫一筆。

    對於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來說,讀帖就更重要了,古之先賢已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據說毛主席就很少臨帖,而是讀帖。這裡並不是說要去否認所謂“筆筆均有出處”而是覺得“筆到不如意到”也許更是書法的真諦!

  • 5 # 老默0106

    透過臨摹字帖,學習書法才能撐握正確的運筆方法,我們在讀帖,臨摹字帖練習時用,橫輕豎重,轉折頓挫運筆方法。臨摹要注意其流美灑脫,同時要關注端莊沉勁的一面,這樣不會一失於俗豔,而能得其真髓。

  • 6 # 建飛圖文

    筆法,即用筆的方法,簡單為用筆。

    學會用筆,是提高書寫水平的關鍵一環。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幅作品幾個方面的要素都很好,但觀察其用筆方法上太欠缺了,使整體效果大為遜色,尤為線條的質量強差人意,給人以呆板、生硬、缺失活力的感覺。我想,學書是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功力,線上條質量上下功夫,尤為重要,是需要長時間的刻苦磨練才得正果。我的體會,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一定要透過臨摹。臨摹字帖,要認真觀察每一個字書寫的“來龍去脈”。古人的字都是很講究的,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表現出來的都是經驗。“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中鋒、側峰、運腕等等。你如果仔細觀察都離不開這幾個方面的要點。這些看似明白簡單,但一招一式操作起來並非易事。因此,要首先清楚這個道理。

    二是,透過實踐。古人云“用筆千古不易",說明用筆在書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需要長期的探索。其它可能都較容易解決,但毛筆是柔性的,難就難在駕馭。有多少人在書寫過程中不會用筆,就在於毛筆的彈性、含水份的多少掌握不好。另外,書寫過程不會“使轉",刻板生硬、做作等也是影響線條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具備運腕的能力,很難使線條表現的美觀到位,更談不上什麼作品的神韻或意境了。學會運腕很重要,線條的輕重緩急、線條是否自然流暢、墨色在宣紙上的各種表達變化等,全在於用腕恰當的操作中。因此,用筆與運腕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怎麼辦?沒有別的途徑。只要明白了道理,那就在學習書法中加強實踐吧,多練習、多體會。長期以往,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到那時,寫出來的書法作品才會有成就感。

  • 7 # 畫畫啟蒙

    書法的筆法一定要透過臨摹才可以做到。首先書法的筆法想學好,必須要進行的是學習,透過老師筆法的耐心講解,再進行筆法的臨摹。因為古代書法家筆法都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他們的作品成熟,筆法經得起推敲。 唐太宗在《帝蓄範》中說道:"取法乎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其意思是說,學習書法即使學習了古人的東西,也僅僅得到的是中等的。由此可知學習臨摹古人書法的重要性,想成為書法大家,就要先臨摹—臨摹—再臨摹—創作。

  • 8 # 手機使用者64258013679

    書法不神秘,寫好不容易。所謂帖,就是被公認寫得好的字。這些字,最基本的就是筆法了。自漢以來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產生,不計其數的人,寫過無數次點橫豎撇,漸漸地形成了最好看的運筆方式,這就是筆法,而由成熟的筆法去書寫一個個文字,再由一個個文字組合成一篇篇文章,或一幅幅作品。由此可知,筆法是書法的基礎,掌握公認好看嫻熟的筆法是每個書家的基本技能,不具備嫻熟的筆法就無從談起寫好書法。而碑帖的筆法是公認的好看的、規範的,照帖臨筆法,就象學生照課本學文化。書家如果不臨帖而自由揮灑,就象學生不要課本和老師。碑帖其實就是無言之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臨帖是書法心最佳捷徑,是陽關大道…所以,要想成為真正的被大家認可的有一定造詣的書法者,就一定要臨帖,關鍵的是臨筆法。只不過臨帖的方法方式多種多樣,因人而異。暫不贅述。

  • 9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之所以臨帖,目的就是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範本的筆法、字法,並且要熟練的掌握它、運用它。

    臨摹是獲得法度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但是,並不是唯一的。況且,每一個帖之所以風格獨特,主要原因是筆法各有千秋。不同的書體、字型具有侷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筆法型別全都集合在一起,那麼,怎麼才能儘可能的學到更多的筆法核心精要呢? 只有一個途徑: 把筆法當作一項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筆法技巧,相當於演唱方法,必須要在正式進入臨摹訓練之前,事先要專門進行筆法動作訓練,比如,畫寫各種各樣的線條,藉以熟悉順勢、逆勢、中鋒、側鋒、落筆、頓筆、挫筆、抵筆、掭筆、絞轉、提按、駛轉、節奏……不同的筆法動作與形狀、質感和韻味的密切關係。否則,開啟字帖讀不懂,不知道方筆、圓筆都是用什麼筆法寫出來的,如何寫得像?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法動作練習

    因此說,單純依靠臨帖(照著字帖寫),對筆法的概念是很難理解透徹的,還可能由於沒有指法、筆法、筆畫、結字等一系列前期基本功訓練,出現誤讀曲解的情況,導致違背原作精神實質,變成錯誤的寫法……當今書法界,痴迷不悟練田楷那些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們的教訓就是不講科學,盲目崇拜。

    希望初學者朋友們,務必要相信科學,嚴格遵守〈技法訓練操作規程〉,一步一步的練。如果一起步入門就直接臨帖,屬於違章作業,必然事與願違。

    正規系統的訓練套路是這樣的,如圖:

    以上是我的教學心得,僅供參考。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10 # 崟岌居者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縱觀中國書法發展變化歷程,“臨摹”貫穿始終。書法是一門藝術,講求法度,筆法是其中之一。中國漢字從早期的甲骨文到現在的各種字型,字型在變化,其筆法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沒有一種字型不是在已有字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歷代書法家們也無一不是透過臨習前人的範本,透過自身藝術性地再創作,才能創作出自己的書法作品,這都說明書法的是在臨摹的基礎上發展的。

    二、沒有臨摹,書法不可能入門的。其實字帖本身也是“老師”,我們臨摹,就是要學習它。從這個狹義上看,實際上沒有無“師”自通之人。試想,沒有臨摹,你如何知道一筆一畫,怎樣入筆,怎麼行筆收筆?顯然,如果有本字帖,我們首先去認真讀帖,理解原帖作者是如何完成如此美的一筆一畫,我們再照這樣做,這樣就會很快進步的。

    沒有臨摹,就更談不上創作。書法家創作的作品,無一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入自己藝術性地再創作,體現作者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才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隨隨便便,亂寫一通,這不可能成為藝術品。沒有臨摹,就不可能有一套系統的筆法,沒有法度,只能是亂書醜書,說成藝術就是愚弄大眾,最終只是笑話。

  • 11 # 吳自強書畫藝術

    ″筆不離手,曲不離口”。做任何自己認定的事情都要以投入的狀態去面對。譬如在書法專業領域裡面,要用正確的研習方法持之以恆的堅持至埋筆成冢時。終可修練到真正的筆墨″功夫"。

    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在他《蘭亭十三跋》裡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趙孟頫首先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同時也說出了結字也很重要。漢字的書寫之所以成為藝術,筆法的豐富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筆如″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都是講究以中鋒為主的用筆方法。這些筆法必須在透過長期臨帖、臨摹中才能夠真切的體會到。任何脫離向傳統的歷代名家臨帖的學習,都不可能真正體味到書法藝術用筆的真髓,市面上有很多的江湖書法″大師"就是例子,他們從不臨帖卻急功近利,出盡洋相……

    ″書畫同源"也是趙孟頫講過的理論,記得我上中央美院時,花鳥、山水、人物課都是安排對古人的優秀作品臨摹、寫生、創作三步曲,書法篆刻課亦如此。

    學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不能拍拍腦裝硬裝小聰明,去尋闢所謂不臨摹的捷徑。唯有踏踏實實向古人學習、向師者學習、向自然學習,才不至於走彎路並學有所成!

  • 12 # 書法小學生

    是的,不但是臨摹,而且要臨古帖,今人書法存在侷限性,也沒有古人的高度。自創自寫下筆無由,沒有來歷,便不入門。信筆由體只能是自我娛樂,於身心無害,於書法無益。

  • 13 # 暴雪舞

    “臨摹”和“臨帖”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關於臨帖,爭論不多,問題不少。幾乎所謂的“內行”都異口同聲地高呼“臨帖臨帖還得臨帖”!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臨帖都臨傻了”(毛澤東語意)!

    “臨摹”的意思不同於“臨帖”。臨帖基本上是指的臨摹古人的名帖。不超過顏柳歐趙鍾王智永寥寥可數的那些名家。按照“行家”的說法,超出了這個範圍(例如臨摹現代人的書法)就不算是“臨帖”!

    我的意思是——只要是跟著老師學,臨摹老師的書法,是完全可以的!

  • 14 # 海歌2222

    是的。書法有法,各種書體都有自己嚴格的書法規範,所以我們學習書法都應該嚴格的遵循書法的自身規矩,而這些規矩不能只是從各種書法理論中去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在臨摩字帖中去體會,領悟,把控直到運用。

  • 15 # 書畫真藏

    書法的筆法不一定透過臨摹來獲得,這是泥膜這一方法,相對來說是學到書法筆法的有效手段,接下來我就針對這一問題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們在臨摹他人書法的時候,也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因為出血的人對於書法肯定都比較陌生,我們透過膜可以學的別人的書法大體對別人的書法有所瞭解,這樣在以後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順利一些。

    再就是我們在臨摹他人書法的時候,而不是機器式的臨摹,也應該把握他人書法的筆法以及特點等等,比如我們在臨摹顏真卿筆法的時候,顏真卿的筆法我們應該也都知道是非常有名的,即使我們的臨摹手法高超,我們也很難臨摹出很高的境界。

    總而言之,書法的筆法並不一定要透過臨摹來獲得,但是透過臨摹來獲得他人筆法的這種手段,相對來說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 16 # 流雲藝朵

    在書法界有一句話: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沿。前半句,就是說筆法是千古流傳下來的。具體到你的問題,是不是必須臨帖學筆法,我的理解是:

    1.筆法是千古流傳下來的,歷代流傳的碑帖就是筆法的精髓,學筆法要從臨帖許學。

    2.不臨帖自己摸索,摸索幾十年,也肯定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臨帖學的快學的好。

    3.臨帖學筆法還不一定能夠學到多少古人的精髓,畢竟現代人拿毛筆的時間太少。所以要想學好書法,靜心刻苦臨帖是基礎。

  • 17 # 千千千里馬

    我們按照認知原理來說,如果沒有學習,怎麼會有創新?

    學習書法的,第一口奶就是臨摹書法經典作品,在書法經典作品中,我們才能認識到書法的筆法。

    只有初步學會了筆法,才能寫好規範的書法。

    筆法在書法中具有核心作用的地位。

    如果沒有筆法,那就沒有書法。而筆法是一個承傳過程,我們必須臨摹筆法,才會懂得什麼是筆法。

    既然筆法如此重要,我們瞭解什麼是筆法嗎?

    筆法有兩個含義。一方面是寫出來的筆畫,是什麼形態,什麼結構的問題。

    例如起筆什麼樣?行筆什麼樣?收筆什麼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寫出這些筆畫,如何用筆的問題。

    我們學習筆法是時候,一般主要是看筆畫如何寫出來,也就是一個字的筆畫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的。

    往往對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中,是不是在用筆時有執筆的變化不太瞭解。

    因此,對筆法的研究有時候感到很複雜,甚至好神秘。

    其實,筆法與執筆和寫出來的效果是有聯絡的。同樣一個筆法,可能執筆正確,寫出來的筆法會更精彩,而執筆方法不是很準確,可能寫出來的字就沒有那樣生動了。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學一個字帖,有的人寫的字很生動,有的人寫的字很機械很死板,這就與執筆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米芾有“八面出鋒”之說,所謂的“八面出鋒”,就是要根據筆畫走勢,相應調整一下自己的執筆角度的。

    我們一般認為:執筆要正,要垂直,這叫“筆正心正”。

    假如我們寫字執筆從頭到尾都很正,也是能夠寫出各種筆畫的。但是,能不能寫出很有氣質的書法,這就不好說了。

    由於筆法在起筆、行筆、收筆三個環節上筆法不一樣,所以,執筆就要有一些“順勢”的調整。

    因此,學習書法執筆和用筆非常重要。

    我們學習書法不但要臨摹字的筆法,也要學會下筆的巧妙用筆,這樣才能學好書法。

    如果只有照貓畫虎的臨摹,當然是學不好書法的,也無法真正了理解什麼是“筆法”。如果對筆法都不精通,怎麼會創新筆法?

    執筆是服務於筆法的,但是,對筆法結構的研究才是核心問題。

    筆法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千里馬認為。其實筆法的核心也不神秘,它就是一個筆畫的書寫結構。

    書法的每一個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但是,我們很多人並沒有寫出筆畫的這些結構。

    昨天,我看了一個書法教師的《九成宮》臨摹。表面看臨摹真的很像,也很準確。但是,我仔細看了一下,他的臨摹筆法恰恰就是沒有筆法結構的。所以,認真看下去,筆法一點韻味也沒有,為什麼呢?

    因為,他對筆法就沒有按照起筆、行筆、收筆來寫,也看不出有起筆、行筆、收筆的變化,這樣學書法,寫出來的字,只能是徒有外表。

    在徒有外表的背後,是對筆法的非常空洞的理解。

    我們看歐陽詢的字帖,你分析每一個筆畫,都是起筆、行筆、收筆非常清楚的,所以,他的書法很有味道,很有韻味。

    臨摹就是學書法原理而不是機械模仿。

    所有書法大師的作品,他們書法的精彩之處,都在起筆、行筆、收筆的變化之間,氣象萬千,這是我們要精心學習的。

    像我舉例的這個書法教師臨摹的《九成宮》是很有普遍性的。那就是學習書法。沒有把書法的原理學出來。

    書法的原理,就是如何起筆,如何行筆,如何收筆的問題。

    如果透過臨摹字帖,把這個原理搞懂了,那麼,無論如何創新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如果書法原理都學不好,你怎麼練字?更何況還要創新有能從何談起?

    把臨摹看成是模仿和看成是一個原理,這是很大的區別。模仿永遠是自閉的,原理就是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開放的。學習書法確實需要情懷,也需要科學。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不是隻要臨摹就夠了,要學會研究書法原理的本領。

    所有的書法字型,都是一個原理,那就是他的筆法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組成的。

    只是,每一個書法家的字帖,是如何起筆,如何行筆,如何收筆是不一樣的。

    這就需要我們學習具體的筆法。如果沒有對具體筆法的研究,你拿什麼創新筆法?

    例如,魏碑有魏碑的筆法。隸書有隸書的筆法,如果你不按魏碑的筆法學習書法,怎麼可能有魏碑的筆法?如果不按照隸書的筆法,怎麼會有隸書的筆法?

    但是,魏碑和隸書都是風格多樣的,不過,這不影響也無法超越書法的原理仍然是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基礎。

    所以,我們臨摹書法一定要在書法原理上很下功夫,才是真正學到了筆法。

    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臨摹書法都臨摹不好,還要書法創新的可能嗎?

  • 18 # 守真堂

    書法當中的筆法,是書法創作中的必要技法,臨摹是必經之路;既使不臨摹,也要透過觀摩借鑑前人優秀筆法,做到心領神會,他為己用來提升自己!

  • 19 # 方方993

    學好書法,臨摹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須做到看、學、練、寫四位一體的有機結合,日復一日的勤奮努力,方可有所成如有所得

  • 2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認真的說臨摹在書法中區別很大,臨和摹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

    如果筆法不是靠臨和摹,難道提問者的意思是自創嗎?書法已經至少有兩千年,就算你想要自創也是要臨前輩書家的字的,不然你怎麼知道是不是獨創。

    我們現在能夠學盡,所有已經存在的筆法嗎?

    我們書法的歷史非常的悠久,第一個真實存在的有記載的書法家,秦相李斯根據秦篆,整理和修訂小篆的標準。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也就說書法至少至少2200年的歷史。

    2200多年的歷史,那麼多的書法家。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書寫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筆法。

    至少2200多年的歷史,那麼多的”筆法“。以我們當然的書法環境,現在想要創新,難度極大。

    書聖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已經過去了1600多年,為什麼王羲之還是書聖,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學王羲之。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隨著時間的向前,新的一定比舊的好。如果想要學習書法,不要想太多,先好好臨帖。

    有些人喜歡較真,王羲之臨帖嗎?

    王羲之當然臨帖,現存的鐘繇小楷《宣示表》,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

    而王羲之非常佩服的”草聖“張芝,張芝的《冠軍貼》相傳是王獻之臨本。

    一人有感

    瞭解書法史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書法在元代趙子昂之後,就開始沒有出現什麼”筆法“和”筆力“非常強的大書法家了。

    不要覺得厚古薄今,但是要再說一遍。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隨著時間的向前,新的一定比舊的好。如果想要學習書法,不要想太多,先好好臨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營企業如何解決人力資源管理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