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兒姐姐1999

    各花入各眼而已。我是名著也看,小說也追。從我的經驗來看,如果心境平和的話,可以慢慢讀點名著,能感悟人生,體味好書帶給我們的靈魂衝擊。如果比較浮躁,什麼也做不下去,純粹打發時間,不用思考的話,可以看看網路小說。然而這種分類也不完全準確,事實上,很多名著艱澀難懂,還需要你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並且有一定的時代侷限。而很多網路小說的用語很考究,許多也蘊含了一定的思想哲理。所以,到底選擇什麼型別的書,歸根結底是自己的喜好決定的,不要讓世人的評價影響你的判斷,書籍所表達的觀點都是見仁見智!

  • 2 # 寇以往吾復亦往

    現在很多人,並不喜歡看世界名著,都比較喜歡看小說,為什麼呢,世界名著都是比較嚴謹的,而且你代入不了進去,但是小說就不一樣了,爽點很多,看小說也比較愉悅,現實中我們大都壓力山大,看小說也容易把自己代入進去,俗稱意淫嘛,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值得推敲的小說,尤其歷史類的,看小說和讀世界名著顯而易見,肯定是讀世界名著的收穫比較高,而且還有價值,讀書能養人,能豐富自己的學時,能培養氣質,還是讀世界名著好啊!

  • 3 # 你不要再推詞了

    大腦可以在情感(意欲)和思維(思想)兩個方面得到滿足。

    1.世界名著更多的是牽引你去思考,透過展現你的思考能力從而獲得滿足,當然優秀的作品具備兩方面能力。

    2.網路小說無時無刻不在牽引著你的情感(意欲),而讓你思考的地方很少,只是不斷滿足你的情感方面需求。

    3.你自己是否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共情能力,透過文字去感受作者或人物的情感。二,思考能力,透過文字(或作者)的引導,一起與作者去思考的能力。

    4.快餐文化流行的原因就是容易讓人獲得比較低階的滿足——情感(意欲方面)。而降低了思考能力。且“大多數人”的兩種能力是此消彼長的。這就是很多人看就了網文,看不進去經典書籍的原因。

    下面是我上次發的動態,可以參考一下。

  • 4 # 銀河渡口一釣翁5ifeng

      寫了一堆,發現跑題了,但還是發上來吧。

      先回答問題:讀中國名著,有助於提高寫作能力;讀外國名著,有助於拓展想象力。而網路小說,則只是消遣。

      因此,建議中國名著和世界名著。

      小說,就作者而言,是借文字來書寫自己的人生情感;而就讀者而言,則是透過文字來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

      列夫·托爾斯泰:“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換句話說就是:人最大的痛苦就在於希望別人能夠感受自己的痛苦,但別人終究不是自己,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因此更痛苦。

      為什麼一個人感受不了另一個人的痛苦?

      因為沒有共鳴。

      為什麼沒有共鳴?

      首先,沒有共同的文化背景。這一點很重要。寫作基於一定的文學素養,而這個文學素養就是他所受到的文化背景、文化教育、文化薰陶等等的總稱。以法國名著《三個火槍手》為例,官方說法是反映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勾心鬥角,但老夫在沒有接受劇透的時候,完全是當達達尼亞的歷險小說來看的(手動滑稽),完全沒有感受到統治階級的腐朽什麼的。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的,對於其中描寫的歷史故事完全達不到會心一笑。

      再反過來舉一個例子,外華人看中國名著。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有很多約定俗成的物體,即意象。比如月亮,看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不用思考就知道月亮代表的是愛情;看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月亮代表的是邊關;看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立即想到明月代表的是思念……類似的意象還有很多,比如梅、竹、蘭、菊。相信一些劇友即便想不起來與之相關的詩句,但也明白它所代表的含義。

      這就是文化背景的力量。

      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怎麼可能體會的到梅和竹之間所指代人物形象的細微區別?

      其次,沒有類似的經歷。共情,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體驗。即,人會透過一件事,或耳聞,或目睹,體會到另一個人的心情。比如,聽到《We Will Rock You》就會不由自主地搖擺身體,身心愉悅;聽到《二泉映月》就會心情沉重……這些都是共情的表現。

      透過文字使人共情,則需要更加高超的技巧——即調動讀者對類似的經歷的回憶或想象,也就是常說的代入感。中西方背景不同,經歷不同,有的甚至連類似的經歷都沒有——我們沒有經歷過十月革命,對蘇聯的認知也僅限於歷史課本和網路上的隻言片語,怎麼可能深切地體會保爾的心情?除非這名讀者具有非常細膩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

      最後,沒有共同的願望。理想是人類奮鬥的目標,共同的理想會使理解變得更加容易。這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能夠讀懂《鋼鐵》的原因。但這也正是《黑豹》讓黑人看了熱淚盈眶,但我們看了卻毫無感觸,甚至還有點想笑的原因。

      反過來,與世界名著相比,網路小說的作者在取材的時候,選的都是熱點題材,這一點已經保證絕大多數人感興趣;其次,共同的文化背景寫出來的故事更容易理解,比如《誅仙》雖然沒有《魔戒》和《哈利波特》有名,但絕對比《魔戒》和《哈利波特》容易理解,容易理解也就更容易代入,更容易引起感情的共鳴;第三,寫出了大多數的野心或想象中自己的樣子。

  • 5 # 秋日天使

    世界名著之所以不能引起當代人的共鳴,主要原因是,不瞭解名著及其作者的背景和時代環境,所以名著中展現出的場景、文化、人物關係、三觀、矛盾衝突等,會讓當代讀者很難產生代入感。

    而現代的網路小說,基本都是同時代的作者撰寫,所以時代背景、對人、事、物的看法,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認知,自然理解起來毫無障礙。

    現代越來越多的網路爽文,爆文,特意迎合當代人快餐文化、逃避現實、輕鬆休閒的要求,所以人們徜徉其中,可以短暫的忘記煩惱,浮生偷得半日閒,自然。

    但真正可以日久彌新,經得起推敲,百看不厭的,仍然還是經過一代代讀寫者甄別的世界名著。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重新翻看曾經拜讀過的名著,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穫。

    就拿我來說吧,拜讀的第一本國外名著是《簡•愛》,記得當時應該在上初中,一開始我就被文中渲染的神秘、玄幻的氛圍所吸引。

    但印象最深的,也是最令我不能苟同的是,簡明明知道羅切斯特深愛自己,而且知道他曾經頻頻被騙,常年忍受著精神失常妻子的折磨,可就因為心中的那一點點自尊,以及追求平等的執念,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那個深愛彼此的人。

    兜兜轉轉,當羅切斯特因為火災變成殘疾人,他的瘋子妻子也命喪火海之後,簡卻回來了,帶著聖母的光環,回來拯救她的愛人。

    我當時在想,是不是在殘疾的、死了妻子的醜陋鰥夫面前,簡才會覺得她和他是平等的,她終於可以救贖他了?

    我想如果婚禮上她可以原諒羅切斯特,然後和他一起尋找解決不幸婚姻的方法,他們會比現在更幸福,為什麼圓滿的愛情不要,非要讓它變得千瘡百孔才可以呢?

    心中的自尊,真的比愛人的真心,比愛人的健康更重要嗎?

    當年那個愛情至上,至純至真的自己,真的很不能理解簡的想法和做法。

    時過境遷,已經步入社會多年的自己,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再次拜讀《簡•愛》,有了更多的理解。

    作者創作《簡·愛》時的英國已是世界上的頭號工業大國,但英國婦女依然處於從屬、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標就是要嫁入豪門,即便不能生在富貴人家,也要努力透過婚姻獲得財富和地位,女性職業的惟一選擇是當個好妻子、好母親。

    以作家為職業的女性會被認為是違背了正當女性氣質,會受到男性的激烈攻擊,可以想見當時的女性作家面臨著怎樣的困境。而《簡·愛》就是在這一被動的背景下寫成的。

    所以才有女主人公的自強自立,堅韌不拔,自尊自愛,眼裡不容一粒沙,但畢竟是女性作者,最終仍舊迴歸了圓滿的結局。

    而我們所處的時代,雖然仍然留有許多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但是社會大環境已經寬鬆很多,包容很多,不論男女都可以儘可能的抒發自己的感情,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不用擔心受到“迫害”。

    所以不論名著還是網路小說,只要能讓自己開心,有所收穫就好,幹嘛非逼著自己選擇“白貓”或“黑貓”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6版《西遊記》女兒國國王扮演者朱琳演技堪稱一流,你贊同這一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