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杯無蓋
-
2 # 無奈且向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或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刺殺。為此,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同時俄國法國英國作為塞爾維亞盟國參戰,德國作為奧匈盟國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其根本原因,是新老殖民主義,因利益分配不公,重新劃分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分贓戰爭。進入二十世紀,世界工業化程序加快,德國,奧匈帝國脫穎而出,其經濟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迅速趕上或超越了他牌的殖民國家,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以爭奪擴大自己的殖民地範圍,以獲取更多資源。
而原有的殖民大國不甘心失敗,更不會將手中利益拱手相讓。最後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主要參戰國有協約國的塞爾維亞王國、俄羅斯帝國、法國、比利時、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日本、黑山、義大利王國。 同盟國有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非正義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傷亡和損失,其戰爭傷亡人數達到三千多萬人,是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災難。
-
3 # 布呂歇斯
各國都是矛盾的交織,尤其是,德國,和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法國遭遇了國恥並損失了工業重地阿爾薩斯。德國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英法是為了捍衛其利益。其德國發展艦隊,影響了英國的海軍霸權。是各國矛盾的集中,和必然性的鬥爭
-
4 # 歷史漏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6月28日因為奧匈帝國的繼承人斐迪南大公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由此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至於這次大戰爆發的真實原因我們還要回顧一下大戰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和一些區域性戰爭。
1870年經過普法戰爭,德國與法國和英國的關係日益緊張,德國為了持續打擊法國開始策劃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1873年俄國與奧匈帝國簽訂了興波隆協定,不久德國也加入了該協定,自此三國同盟正式形成,後來因為俄國和奧匈帝國因巴爾幹的問題,三國同盟宣告破裂。而後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同盟國形成。1891年到1907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分別簽訂協定,協約國形成。自此同盟國和協約國形成,同時各國加緊擴軍備戰,促使戰爭危險日益加劇。
1905年至1913年同盟國和協約國為爭奪戰略要地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包括1905和1911年的摩洛哥危機,摩洛哥危機加深了世界大戰的危機。以及1908到1909年俄國,奧匈帝國和德國為爭奪巴爾幹半島引起的波斯尼亞危機,波斯尼亞危機導致歐洲資本主義強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同時這一系列的鬥爭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
5 # 風凡886
在歐洲地界上,有一群奇怪的國家,按血緣說的話,歐洲所有國家都是親戚,但歐洲這些國家最大的好愛就是相互攻伐。今天你和我吵,明天我和你打,整天熱熱鬧鬧不亦樂乎。
1870年,德國和法國又幹了一架,結果法國戰敗。按照歐洲國家征伐的潛規則,戰敗國向戰勝國陪個錯道個歉也就完事了,可是這一次德國的鐵血宰相卻做的有點過,法國賠了錯道了歉,包了醫藥費(戰爭賠款),還被德國開走了心愛的小汽車(割讓洛林和阿爾薩斯),這樣做法國可就懷恨在心了。德國也心知不妙,一邊提防法國報復,一邊壯大自己。
戰敗後的法國自然不甘心,打架後的傷還沒好利索,只能四處找人合夥揍丫的。話說德國有個親兄弟叫奧匈帝國,高頭大馬膽子小。德國將法國想對付自己的訊息告訴了大哥奧匈帝國,兄弟被欺負,當哥的不能不管,它要對你動手告訴哥,咱兩一塊打丫的。德國喜出望外。但轉眼一想我還得叫幾個人才更保險。德國首先看重的是傻大個俄國,但俄國跟大哥奧匈帝國為兩個蘋果鬧翻過,傻大個不同意,大哥也心理不爽,德國只能作罷。沒辦法德國只能去找二流子義大利。義大利一聽好事啊,我早看中法國後院那隻老母雞了,趁這機會弄出來燉了吃。
這邊德國招募幫手,法國是心急如焚。弄不好報仇不成還得再挨頓揍。沒辦法拉下臉皮找有點誤解的表弟英國,一桌酒席道歉後英法兩表兄弟盡棄前嫌,兄弟有難我不能不幫,英國胸脯拍的邦邦響。有了表兄幫忙,法國鬆了一口氣,再聽到德國拉攏俄國傻大個不成後,兩個蘋果哄的傻大個信誓旦旦一起對付奧匈帝國,我的蘋果可不是那麼好吃的。就這樣德法分別拉攏了幾個國家準備幹群架。
突然有一天奧匈大哥去逗家門口的狗,這隻狗是大傻家的塞爾維亞,不成想被狗咬了一口,還大出血。奧匈大哥氣急敗壞,“TMD誰家的狗啊,沒人要我可打死了。”大傻性子急,一聽這話立馬站了出來,“老子家的狗,你動一下試試”,“喲呵,還挺橫,咱手底下見真章。”大哥和大傻扭打成一團。
大哥被打,作為親弟弟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德國撿塊磚頭就上。英法這邊聽到訊息傻大個跟奧匈大哥打上了。二話不說拾起棍棒就敲上德國家的門,德國身強體壯自然不懼,一手幫哥哥抵擋傻大個,一手招架英法兩國。義大利卻悄悄盯上了法國後院那隻雞。
幾個來回後,德奧兩兄弟雙拳不敵四手,逐漸處於下風,正在緊要時候傻大個被他媽喊回了家,原來傻大個的媽要改嫁,傻大個還得改姓。一身是傷的傻大個被後爸揍了個七葷八素,不得已還改了姓。而德奧兄弟總算是舒了口氣,兩兄弟合計將英法打了回去。英法一看傻大個指望不上,德奧又這麼厲害,我們還得找外援。英國有個遠房表兄叫美國,聽說在外地混的風生水起,英國趕緊求援於遠房表兄美國。美國一聽,“行啊,我幫你打贏了你得把德國那二畝好地分給我。”英國一聽連忙點頭“沒問題,沒問題,反正又不是我的地。”美國害怕不保險叫上了生意場認識的日本為自己搖旗吶喊。
義大利偷雞時被法國發現,綁樹上一頓好打,“叫你偷我的雞,叫你跟我作對”。義大利鬼哭狼嚎的說,“大哥我錯了,我跟你混還不成麼?”法國滿意的點點頭。義大利的反水給了德奧兄弟致命一擊,德奧兄弟一聲長嘆,“家賊難防啊。”在拼死一搏後,兄弟倆無奈投降。
投降後奧匈大哥家被砸爛,德國德家也被搶了個精光。德國咬牙切齒地看著得意洋洋的英法,眼裡充滿了仇恨。
其實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情況,報復與反報復,至於那些什麼經濟啊利益啊,其實就是為了讓一戰看起來不那麼俗,更好理解而已。
-
6 # 琺大庶吉士
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戰的爆發具備必然性,當時歐洲的政治格局決定這場戰爭遲早會打。當時法德兩國已經都在向對方磨刀霍霍,準備一決雌雄。東面,奧匈帝國境內時刻面臨國家的崩潰,一旦外部有些風吹草動,奧匈帝國境內的民族主義運動就會徹底斷送整個帝國。這一前景符合俄羅斯的利益,因為沙俄可以趁機稱霸巴爾幹,但嚴重威脅德國利益,崩潰的奧匈帝國將使德國不僅要面對東西兩線的威脅,還要重視南線的威脅。因此,維持奧匈不崩潰符合德國利益,德俄兩國也在奧匈帝國的地位上存在分歧。此外,還存在英德殖民地的問題、土耳其的問題、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1914年前幾乎只能用戰爭手段加以解決。
雖然戰爭必然爆發,但戰爭的烈度卻是超乎當時歐洲人的預料的。以往歐洲戰爭都是短期的,但一戰足足打了四年多。如果戰爭爆發前歐洲各國領導人可以預知這一情況的話,戰爭也許規模要小很多,甚至選擇不打。
-
7 # 劉權林
一戰的真實原因就是搶地盤。
奧匈帝國境內有很多斯拉夫人,而且奧匈帝國想吞併南方的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也是斯拉夫人種。而俄國也是斯拉夫人,所以俄國覺得自己是斯拉夫人的守護者,所有斯拉夫人的地方都是俄國人的地盤。於是奧匈帝國就和俄國打起來了。
德國統一後,要開始搶奪海外殖民地,但全球殖民地幾乎都在英法手裡,所以德國就開始建造海軍,準備攻打英國。英國發現了德國的這一企圖,於是英國也準備在德國海軍崛起之前消滅德國。所以英德的矛盾來自於搶奪殖民地。
德國在同一過程中,法國進行了阻止,結果被德國痛打了一頓,法國割地賠款,法國失去了歐洲霸主地位,所以法國人都想著報仇。
義大利呢,因為在和法國搶奪非洲殖民地時,被法國打敗了,所以義大利和法國也有矛盾,說白了這個矛盾也是來自於搶地盤。
所以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就是,各國要麼已經在搶對方的地盤,要麼在準備搶對方的地盤。等於雙方都拿著槍指著對方,但都不敢開槍,然後一個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就像扣動扳機一樣,最後打了起來。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從表面上看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這一天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造訪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加夫裡洛·普林西普刺殺,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此事件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48小時後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俄以援助身為斯拉夫兄弟的塞爾維亞為由下達了總動員令,而同奧匈帝國定有盟約的德國則在7月31日向俄國發出限其在12小時內取消動員的最後通牒。8月1日凌晨6點德國駐俄大使以未收到俄方答覆為由向俄國外交大臣遞交了宣戰照會,當天同俄國有盟約關係的法國發出總動員令,德國則隨即對法國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並要求比利時准許德軍透過比利時領土打擊法國,在遭到比利時方面拒絕後德國隨即展開了對比利時的入侵。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使一直致力於維持歐洲均勢的英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挑戰,英國隨即對德宣戰。8月5日德軍入侵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同一天門的內哥羅(今黑山共和國)對德、奧宣戰,至此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此後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奧斯曼帝國、日本、美國、中國、暹羅......相繼捲入這場戰爭,戰火從歐洲蔓延到全世界,因此後世稱其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按理說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次刑事案件,奧匈帝國方面只需要督促塞爾維亞配合其懲辦兇手即可,為什麼一定要開戰呢?即使開戰不也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的事嗎?為什麼會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呢?事實上薩拉熱窩事件只是最終點燃一戰戰火的導火索,而真正導致一戰爆發的根源則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
19世紀後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日漸展開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表現得越發明顯:傳統意義上的英、法兩個老牌列強走上了持續衰敗的道路,而崛起於歐洲中部的德國卻日益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本身就是透過普法戰爭踩著法國上位的,戰後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割讓、鉅額的戰爭賠款以及歐陸霸主地位的喪失都深深刺痛了法國,因此在普法戰爭後德法矛盾成為了歐洲的主要矛盾。20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了英國,隨著自身國力的穩步提升德國已越來越不滿足於扮演一個區域霸主的角色了,德國已明確將在爭奪歐洲霸權的同時參與列強瓜分世界的行動提上議事日程——用德國人自己的話說“讓別的民族去分割世界的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德國人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然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然而當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時才赫然發現:幾乎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都已被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瓜分完畢——英、法自不待言,甚至連早已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殖民地都不比德國少。在這樣的局面下德國積極要求按現實國力重新分割世界,這就不可避免地同英、法這樣的殖民大國產生摩擦:當時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洲同英國存在殖民地的爭奪,在摩洛哥和西非則同法國存在競爭。這一系列的競爭在一戰前的30年間使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
在爭奪殖民地的同時列強之間在經濟上也構成尖銳的競爭關係,這一時期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之間都爆發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1888~1889年義大利和法國爆發了關稅戰,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爆發了關稅戰,1905~1910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爆發了關稅戰。不過這一時期在經濟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當屬英、德兩國: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戰全世界的比重為31.8%,而德國僅僅只佔13.2%;但到1914年時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的比重已降到14%,德國則上升到14.3%。這一時期作為新興強國的德國在海外市場上同老牌強國英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英國為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則有必要削弱德國。
德國為了爭取到和自身國力相對應的殖民地和國際地位試圖透過以加強軍備的方式逼迫英、法等老牌強國就範,當然這一時期致力於加強軍備的並不只有德國,事實上列強都在積極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德意志帝國剛統一時的兵力只有30萬左右,到一戰前夕德國陸軍已增加到80萬人,另外490萬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員可以作為後備役補充;法國的人口少於德國,適合服兵役的人口只及德國的六成,然而法國透過徵召殖民地軍隊和僱傭外籍軍團使自己的兵力達到88萬人,另有受訓人員506萬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沙俄擁有142萬常備軍,另外565萬受過訓練的後備人員。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這一新式戰艦,英國隨即宣佈二對一的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應付,一時間英、德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列強之間激烈的軍備競賽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猜忌,戰爭爆發的風險日益增長。
歐洲各國出於在殖民地、經濟領域、軍備競賽等各方面的摩擦矛盾日益增長開始紛紛尋找可以和自己一起對抗競爭對手的盟友,由此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聯盟體系:1873年德國鑑於同法國的尖銳矛盾而與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締結三皇同盟,然而這一同盟自締結之日起就存在尖銳的內部矛盾——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俄國一直致力於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而奧匈帝國同樣在這一地區存在利益,隨著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之間關稅戰的爆發後俄國出於對被德、奧孤立包圍的擔憂而逐漸同德國的宿敵法國靠近,法國則不失時機地連續為俄國提供了多筆低息貸款——既爭取到了俄國的好感,同時也藉機控制了俄國經濟命脈,使俄國不得不向自己靠攏。這樣一來在歐洲就形成了德奧同盟和法俄協約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陣營。1882年5月20日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的義大利在維也納和德、奧簽訂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集團至此正式形成。三國同盟和法俄協約都極力爭取英國加入自己一方,然而英國始終堅持傳統的“光榮孤立”國策——不和任何國家或陣營保持固定的盟友關係,而是以超脫的離岸平衡手角色維持歐洲均勢,然而隨著咄咄逼人的德國對歐洲均勢的破壞英國逐漸向法俄協約一方靠攏。在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對立的格局下每當發生爭端時就不再只是直接的當事國的事了,即使是本來和爭端並沒多少關係的國家也不得不選擇支援捲入到爭端中的自己陣營的盟國,否則就要承擔聯盟瓦解而使自己陷於孤立狀態的危險,所以即使是再小的爭端都註定會擴大為雙方所有成員國集體參與的大爭端。
薩拉熱窩事件儘管看起來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當事件發生後迅速向戰爭方向急速發展著,而這一趨勢其實是極其難以扭轉的——19世紀後期歐洲各國的軍事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軍事計劃重視先發制人的優勢令文官政府欠缺足夠的時間進行外交斡旋工作。事實上從一戰起人類的戰爭形式開始和以前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從一戰開始各國都執行了細緻的軍事計劃——從命令下達的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預定的時間表進行的,人員和物資都是嚴格按時間表自動地大規模運輸,一旦下令中止將會使己方人員物資堵塞。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己方中止對軍隊的動員而對方卻沒相應地中止,那麼將使自己處於混亂的無防禦狀態,任何國家也不敢冒這樣的風險。理論上而言:除非各國同時宣佈停止軍事動員才有可能避免戰爭,然而事實上這是根本行不通的——畢竟人心隔肚皮,誰也不敢相信對方不會趁機對自己下手。
-
9 # 松昭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原因是後崛起的德國挑戰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所產生的必然結果。自從19世紀德國把奧地利趕出德意志並且統一全國以後,其綜合國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並且在各個方面均超過了老牌殖民強國英法。在利益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走向戰爭。
德意志這片土地,要麼就盛產偉大的哲學家,用思想拷問世界;要麼就盛產強大的戰士,用武力來威懾世界。一戰的根本來自於德國的統一之後打破舊的歐洲平衡,統一後的德國完全繼承了普魯士精神,整個德國猶如是被軍隊控制的國家一般。充滿了戰鬥的慾望。
德國統一之後脾斯麥繼續擔任德國首相,脾斯麥不斷的與其他國家簽訂條約,並且積極緩和和法國的關係,並壓抑著德國賺取海外殖民地的野心,脾斯麥希望德國能夠和平崛起不要惹怒霸主英國。但隨著1888年,年輕的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年輕的皇帝解僱啦脾斯麥的職位,然後整個國家的政策開始改變的更加富有外向性。
由於德國的戰略和國家定位開始轉向全球,使得德國與英法矛盾加深,由於在布林戰爭中德國支援布林人,並且德國擴張自己的海軍打算超過英國,使得英國對德的敵意加深。同時歐洲其他國家的厭德症越發明顯。在維多利亞女皇60週年慶典中,隱藏著英帝國的深深不安。
德國的全球野心也使得美國擔憂不已,美西戰爭期間,一支龐大的德國艦隊曾出現在馬尼拉灣,德國的太平洋野心引起了美國擔憂。從1901年開始,德國軍艦還開始在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巡航。一年後,德國聯合其他歐洲國家一起向委內瑞拉索債,封鎖並炮擊了港口。在美國干預下,德國退出,美國要求德國不得進行領土擴張,但德國拒絕。幾年後,羅斯福總統告訴英國外交官,已經沒有美國人會把英國人視為敵人,而德國則是美國海軍的宿敵。
1900年左右,全球動盪之際,德國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大國。但他卻並不滿足,1900年6月,德國大張旗鼓的向中國派遣了一隻遠征軍,以鎮壓義和團,他們故意高喊“德國人走在最前面”這讓俄國人和日本人大為不滿。
1904年至1910年,歐洲各國簽訂一系列條約,領土兼併,軍備競賽越演越烈,這極大影響各國國內政治,也進一步激化了各國原本的矛盾。隨著身邊的敵意越濃,德國自身越是焦慮不安起來,他們希望是發動戰爭來打破幾十年困擾他們的“包圍圈”,此時,戰爭的結果無法預測,好像一點火苗就能點燃整個油桶一樣。最終在因為對世界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下,以及德國源源不斷的稱霸世界的野心,和他自己的不安全感。歐洲最終在薩拉熱窩走向了戰爭。
回覆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一方面是英法等老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是新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之間在利益上有著巨大的矛盾,都有掠奪,侵略,擴張的野心,而且法國與德國之前爆發過戰爭,法國戰敗,在戰敗後賠了德國鉅額財產。這也使兩國關係很緊張,加上德國的發展也來越快,所以也加劇了英法的恐慌,最終由於薩拉熱窩事件,構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戰爭也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最終席捲國家越來越多,從而造成了第一次時間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