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空流
-
2 # 伯虎42
清代鎮國公,是指宗室爵位中第五等的“奉恩鎮國公”、或者第七等的“不入八分鎮國公”兩種,另外外藩蒙古、回部也設有鎮國公爵位,稱“札薩克鎮國公”、或“閒散鎮國公”(回部僅有一位鎮國公,居住京師,無字首,直呼為鎮國公)。而一等公,則是普通旗人或者漢人功臣以軍功所能獲得的最高封爵,屬於民爵,其中又分功封和恩封,功封大多是戰功,而恩封絕大多數是加恩皇后之父(承恩公)。可以看出,“鎮國公”是宗室(外藩)爵位,“一等公”是臣子爵位,前者以血統論,後者以酬庸戰功或者推恩外戚論,二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在其間分出高低的話,那麼只能從兩者的“授爵標準”、“待遇俸祿”、“朝會排班”等來衡量一番了。(為什麼不按照實際權力對比?這個我們後面再說。)
奉恩鎮國公,是第五等宗室爵(也可以是外藩第五等爵),按清制,是可以入八分的(這裡指清前期,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前,入八分王公可以參與所屬旗分旗務,及議政王大臣會議)。有這一資格者可以享受:朱輪(馬車輪子)、紫韁(馬韁繩)、背壺(侍從揹負保暖水壺)、紫墊(馬車坐墊)、寶石(朝冠頂戴)、雙眼(花翎)、皮條(馬車備用皮鞭)、太監(府中可以使用太監)等八種額外待遇。(外藩蒙古、回部鎮國公均無以上待遇,只是適用鎮國公俸祿級別而已。)
同理,“不入八分鎮國公”則沒有參與議政會議的權利,也不可以使用上述八項特權。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至此,奉恩鎮國公的“入八分”名頭,就只剩下名義上享受八項特權的這一待遇了。
鎮國公爵位,除清初一段時期外,其餘大部分時間內,都是恩封親王按制度降等承襲後,直系後裔的世襲爵位(恩封親王,爵位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順序三降,然後就可以世襲罔替,以此爵傳承),可以說,傳統意義上,清朝的奉恩鎮國公基本都是某個前代親王的大宗直系後裔。
而不入八分鎮國公,是中低階宗室的封爵,凡未入八分宗室內有大功得以受恩封公爵者,皆授不入八分鎮國公,親王嫡子未承襲爵位者,也授不入八分鎮國公(或輔國公),恩封貝勒三降承襲後,以不入八分鎮國公世襲(不過實際情況非常少)。封授此爵宗室,不享受八項特權待遇、不參與議政會議,可以不用在京當差,也不一定居住在京師,如果居住京師,則“隨旗行走”,即按照所在旗分參與日常活動,地位較奉恩鎮國公要低(但是自由一些)。待遇上,奉恩鎮國公年俸白銀700兩,祿米700斛(約四十噸,帶殼),換算到今天價值大約為三十五萬元左右,實在不算太高。不入八分鎮國公待遇同奉恩鎮國公一樣。
朝會排班上,奉恩鎮國公按照宗室班次,列在“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王公之後,參與陛見或者燕饗(大宴會),皇帝舉行大典,賞賜臣子,則“賜賚必均及”,就是可以和其他入八分王公們一起均分賜物,算是莫大的榮耀。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則不能參與王公班次,但是可以以“在旗班次”的首位位置參與大典和朝會,帶領本旗普通宗室陛見、朝拜、參與飲宴。事後皇帝的賞賜則與本旗宗室一起分享(當然數量質量都不能和王公班次相比),算是普通宗室中地位最高者(指本旗而言)。朝服穿戴方面,鎮國公(含不入八分鎮國公)朝冠周飾金龍二層,加東珠五顆,頂用紅寶石,戴雙眼孔花翎,綴四爪正蟒方補服,罩袍用紫貂皮,月白色緞裡,朝帶可用金黃色(不入八分鎮國公用紅珊瑚頂朝冠、不加花翎,其餘一樣)。
一等公,是清朝民爵中的最高等級(除清初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孫可望五王之外),用於封授臣子中功勳卓著者、及外戚中地位尊貴者(基本是皇后之父、祖父)。有清一代,獲封一等公者三十三人,獲贈一等公者二十一人,共計五十四人,其中封、贈一等承恩公二十二人。也就是說,除開外戚,因功而授一等公者,整個清朝一共只有三十二人(指始封者)。凡授一等公者均可以世襲罔替(一等承恩公需降襲為三等)。一等公中只有一個宗室(拜音圖),因戰功在清初(順治三年、1646年)贈一等公(去世後追贈),此後再無宗室封民爵的例子。
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戰功赫赫、或者政績卓越的朝廷柱石大臣,比如:費英東、索尼、遏必隆、鰲拜、年羹堯、明瑞、傅恆、兆惠、福康安(晉封貝子、追封郡王)、阿桂、和珅等。一等公中,明瑞加號誠嘉毅勇公,兆惠加號武毅謀勇公,阿桂加號誠謀英勇公,福康安加號嘉勇忠銳公。這是清朝僅有的四個四字封號一等公爵,榮耀無比。待遇方面,一等公同樣是年俸白銀700兩,但是如果在京師居住,則兼支祿米700斛,如果出京赴任或者居住,則沒有700斛的祿米(清中後期以後,駐外大臣都有養廉銀,比俸祿高若干倍)。
朝會排班上,一等公需排在“王公班”、“在旗班”之後,以“品級班”第一名的位置參與大典及朝會,旗漢分開排班(其實也不需要分開,一等公中,只有孫士毅一個漢臣,而且很快降爵為三等男,去世後才又追贈為一等公,幾乎沒有以一等公身份參與過朝會排班)。這便是清朝朝會制度的具體表現所在。
舉個例子:即使以和珅、福康安這樣的皇帝寵臣、領班軍機、一等公爵,在大朝會和御前飲宴上,也要按照規矩、排在宗室王公的後面,參與典儀(當然,這個場面一年也沒幾次,平時皇帝議政都是小規模的“叫起兒”,幾個或者十幾個人,即使其中有宗室成員,和中堂、福大帥的班次也不用排得讓皇帝看不見的地步。)一等公朝服,頂飾紅寶石、置東珠四顆、四爪正蟒方補服、頂戴除御賜額外准許者以外無花翎、外罩貂皮(不一定是紫貂)、寶藍緞裡、朝帶用石青色。
從以上清朝奉恩鎮國公(含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一等公的“授爵標準”、“俸祿待遇”、“朝會班次”三個方面來對比,作為宗室第五等爵位的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為七等),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都完全壓倒了民爵第一位的一等公。作為宗室封爵、還是比較高等級的宗室爵位,鎮國公在清朝的國家典儀活動中,有著完全超越一等公的地位,俸祿方面也較為優厚,朝會班次更是將一等公遠遠甩到後面。所以,以“在朝地位”來比較,鎮國公要比一等公高得多。
而且清朝特殊的八旗制度之下,奉恩鎮國公在各自的旗分內,都有屬於自己的部眾人丁(牛錄),在自己所管的旗分部眾中,這位鎮國公就是該部諸人丁共同的“主子”。如果恰好某位一等公不偏不倚正是屬於某位奉恩鎮國公所轄旗分牛錄,那他就是這位奉恩鎮國公的旗下“包衣阿哈”(奴才),見面必須恭恭敬敬地執僕役禮,規規矩矩地請安問好、聽從吩咐做事。(當然,這只是清前期的事情,中後期之後,一般權勢不如旗下部眾的旗主們,不會刻意地去找不痛快,給那些大權在握、執掌朝政的自己名義上的部眾阿哈們添堵。大家都客客氣氣,平時也避免見面,即使見面也就是做個表面功夫便罷了。)
自康熙時期開始,凡封授一等公的大臣,都被皇帝以“酬功”或者“加恩外家”的名義從原旗分調往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俗稱抬旗),而上三旗是皇帝親領、沒有旗主,這也避免了作為國家重臣的一等公們要向比自己地位低很多的原旗主行僕役禮、遵從吩咐辦差的尷尬事出現(同樣道理,原旗主其實也不想在這些國家重臣面前擺主子的架子,但是制度如此,不想也得遵從。)但是,從實際權力來對比,那麼鎮國公就遠遠不如一等公了(承恩公除外)。普通的宗室鎮國公,如果不是皇帝特別加恩、授予重要差使的話,那麼除了每年領那七百兩俸祿和七百斛祿米、然後按照朝廷制度參與幾次大朝會和御宴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能夠顯示自己存在感的機會了,不過一個閒居的中等宗室而已。整個清朝,無數的奉恩鎮國公中,深刻參與到國家議政之中、並對朝政產生過影響的,只有一個晚清的載澤而已。而就是這唯一的一個參與治國的宗室鎮國公,還是因為妻子是慈禧侄女、光緒帝皇后的親姐姐,才得以受到慈禧的青睞,從而以遠支宗室身份獲取實權、參與到國政治理中來的。
而幾乎所有的一等公,都是國家重臣、功勳卓著,或者說他們先是建立了莫大的軍政功勞,然後才因功獲封臣子中的頂級爵位——一等公爵,不是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們以血緣關係賜封或者承襲爵位所能比擬的。為清朝的開拓統治建功立業的一等公們,在整個清代治國過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或是出任輔政大臣、或是擔任內閣大學士、或者就任領班軍機大臣,有清一代,留下了他們鮮明的印記,也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後來歷史的程序。所以,以軍政功勞獲封爵位、併入朝掌握實權職位的一等公,要比僅以血緣關係承襲世襲爵位的、虛有其表的鎮國公,更加具有實際的權力,以及對當時和後世大得多的影響力。 -
3 # 錢包186906443
鎮國公地位高,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排在王公班末尾,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排在隨旗行走班首位。一等公排在他們後面。同時,按照他們朝冠的東珠,入八分鎮國公的東珠是五顆,一等公只有四顆。吉服冠的話,入八分公是寶石頂,一等公在未賜寶石頂前為珊瑚頂
-
4 # 正說清代十二朝
“鎮國公”屬統治階層,愛新覺羅皇族才能獲封的爵位;“一等公”則是“異姓功臣爵位”的最高等,屬於被統治階層。所以,“鎮國公”的地位,明顯要高於“一等公”。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爵位體系較之前朝歷代均有不同,共分為三大體系: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很容易理解,愛新覺羅氏皇族所封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即“自皇族外,統滿洲、蒙古、漢軍、漢人而言之也”;“蒙古爵位”則是外藩蒙古世爵,歸理藩院(基本類似於現今的民族事務委員會)管理。
根據《清史稿·諸王列傳》的記載,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改國號為“清”,“定九等爵”;清朝入關以後,清廷創設“親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如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異姓功臣爵位”共分為九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都尉、恩都尉。
根據《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屬於“高等爵位”,當朝皇子一般才能獲封此等爵位,屬於絕對的統治階層。但在“貝子”之下的諸多爵位則可能是皇子,也可能是皇室的遠近宗親。
那麼,“貝子”爵位以下的“鎮國公”和“異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一等公”相比而言,誰的地位更高呢?
1、所處階層不同“鎮國公”和“一等公”雖然都是超越了“九品十八級”序列,屬於“超品”行列,但“鎮國公”乃系愛新覺羅氏皇族所能獲封的爵位,而“一等公”則專屬於臣下。也就是說,兩者所屬的階層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地位高低,一目瞭然。
除此之外,“鎮國公”在整個“宗室爵位”中的地位並不高,還有著極大的上升空間;而“一等公”則是“異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再無上升空間。所以,“鎮國公”的地位要遠遠高於“一等公”。
2、具體待遇不同在具體的俸祿供給上,“鎮國公”和“一等公”的年俸雖然都是白銀700兩,但“鎮國公”還有著700斛的祿米供給。
更重要的是,“鎮國公”還有著八種特殊待遇,即“八分”: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這些特殊待遇是身份的象徵、地位的代表,再囂張的“一等公”也無法擁有。就此來看,“鎮國公”的地位也要高於“一等公”。
3、補服上的巨大區別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皇權社會,一切都講究等級分明、尊卑有序,爵位和官職的外在區別則主要體現在“衣冠之治”上。清朝時期的“衣冠之治”又體現在官服上,即朝冠、補服的區別。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鎮國公”的朝冠為“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戴雙眼孔雀翎”;也就是說,“鎮國公”戴“紅寶石頂”,“不入八分鎮國公”則戴“珊瑚頂”。
而“一等公”的朝冠均為“珊瑚頂”,基本等同於“不入八分鎮國公”的朝冠待遇。
另外,“鎮國公”的補服為“正蟒方補”;“一等公”的補服為“鬥牛補服”。
注意,這裡的“蟒服”和“鬥牛服”並非官服,因此不能按照“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的規矩劃分。清朝時期,皇帝著“龍袍”,親貴皇親則只能著“蟒服”,古代士大夫的頂級夢想即為“蟒服加身”。
在封建皇權社會,“蟒服”的地位僅次於“龍袍”,區別就在於“蟒”有四爪,而“龍”則五爪。“鬥牛服”自然明顯不及“蟒服”的地位和影響。
綜合來看,“一等公”雖然為“異姓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級,但畢竟屬於被統治階層,和統治階層的一部分——“鎮國公”相比,自然明顯不如。
參考文獻:《清史稿·諸王列傳》、《清稗類鈔》
-
5 # 勇戰王聊歷史
李鴻章:為大清操勞一輩子,還只是“一隻猴”(侯爵)。
鎮國公屬於皇室爵位,排在“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之後。而且,皇子最低也是貝子。鎮國公這個級別的,基本沒有皇子。基本上,鎮國公都是皇室偏枝了。你可以認為,鎮國公在皇室裡面,地位屬於偏中下的。
而一等公屬於異性爵位,而且還是最高一級!縱觀整個清朝,封一等公的,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的大臣。例如:鰲拜,佟國維,阿桂,和珅,福康安(富察皇后是他姑姑),兆惠(雍正生母的祖孫)!
晚清的李鴻章(一等肅毅侯)、曾國藩(一等毅勇侯)都到不了公爵。
按照親疏關係,異性爵位按理說沒有皇室爵位高。但是,皇室成員圈子太大了,人太多了。而異姓大臣能混到一等公的,都是朝中說一不二的首輔大臣,皇帝身邊紅人。一等公的權利和責任,甚至比一般的親王(除了攝政王)都要大。這兩類人比起來,肯定一等公的社會地位更高。甚至,在一等公面前,貝勒貝子們都要拍他們馬屁。
-
6 # 譯路若揚
鎮國公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兩種,都是宗室封爵,前者地位高。
一等公是民公,民公地位等同於不入八分鎮國公,但排班要在宗室公爵之後。
另外還有一個特例,就是衍聖公。衍聖公是孔子後裔特封,是“國亡爵不休(某個朝代滅亡,該朝代的王公官爵都一體消亡,而惟獨衍聖公生生不息)”的特殊存在,雖然不是超品,但其排班順序在諸文臣之首。衍聖公進京面聖不叫“覲見”而稱“來朝”;衍聖公在京城可坐八抬金頂大轎,而一般公爵只能坐四人抬的轎子;衍聖公進紫禁城不走側門不下馬,而是騎馬直接走御道(御道,就是隻有皇帝和皇太后才能行走的中門大道)。
-
7 # 達摩說
在清朝,鎮國公是宗室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子弟才能獲得的爵位。
鎮國公名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之後,但鎮國公又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區別。入八分的鎮國公能擁有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以顯示其更加顯赫的身份,而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則沒有這些,也不必在京居住。
但無論是入八分的還是不入八分的鎮國公,都屬於宗室爵位,是超品,他們是清朝最頂尖的既得利益者,是真正的天潢貴胄,論地位是與異姓功臣爵位不可同日而語的。
一等公就是異姓功臣爵位最頂尖的,一般來說必須有實打實的軍功才能獲封。比如阿桂、傅恆、和珅等人都曾獲封一等公,晚清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也就是個一等侯。
可見,由於獲封一等公必須有真本事,所以能獲封一等公的人往往都是皇帝股肱之臣,掌握著朝廷的實權。而鎮國公是宗室爵位,地位雖然較異姓功臣爵位要顯赫一些,但說到底那都是拼爹的功勞,一般自己都沒什麼本事,坐吃山空降級承襲了個鎮國公的爵位,也不會得到什麼差事去做,更不會有實權,充其量就是一閒散宗室而已。
-
8 # 小太陽D
鎮國公與一等公要比地位高低的話,還是鎮國公的地位高一些。
我們都知道,清朝爵位是有三大類,第一類是皇上的宗室爵位,第二類是外藩,以蒙古為主;第三類就是異姓的爵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鎮國公和一等公在這三個類別裡面的地位等等。
宗室爵位大家都十分了解,分為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等,這裡面鎮國公排在第五級;宗室爵位鎮國公分為兩級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都屬於公爵,品階是超品,不過入八分鎮國公是需要上朝開會的,不入八分鎮國公則不需要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城居住。
外藩呢,共有七等,分別是汗、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外藩沒有不入八分這一說。
異姓爵位比較複雜,有公、侯、伯、子、男以及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等二十五等
,一等公在異姓公爵中是地位最高的。異姓爵位封公爵的,少之又少,除了平西王吳三桂等以外,只有福康安父子還有傅恆能夠以異姓的身份獲得公爵,哪怕是曾國藩,李鴻章也僅僅是侯而已,可見公爵的稀缺性和地位之高。
鎮國公和一等公的地位誰高呢?先說俸祿,鎮國公和一等公的歲俸,也就是年薪都是700兩銀子,因為他們都屬於超品。俸祿上二者齊平。
因為鎮國公和一等公不屬於一個系統,沒辦法直接評定,其中外藩的爵位,都是在戰鬥時期才能夠有一些權利,平常的時候,都不受宗親貴族待見,但是有了實權之後,又不一樣,所以外藩忽高忽低的地位無法參與正常評選。
那麼我們就說一下宗室爵位中的鎮國公和異姓爵位的一等公。其實無論鎮國公也好還是一等公也罷,都是沒有職位的超品,如果沒有職在身,都是屬於在家養老吃工資的人,那麼怎麼評定呢?就看在旗裡面的地位了。一般鎮國公都是八旗裡面的大小旗主,就算不入八分的鎮國公,也是屬於在旗的高管。
而異姓的爵位呢,所在的牛錄都是分屬各個旗籍的,見到旗主都需要喊主子,而且清朝時期漢族的一等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說,清朝是滿人的天下,哪怕你漢族是一等公不在旗,也不能騎到滿族人脖子上面去。
結語所以,如果非要把鎮國公和一等公的地位進行比較的話,還是鎮國公的地位更高一些。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9 # 小祁說歷史
這就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鎮國公和一等公雖然都是清朝的爵位,但是分屬不同的封爵體系,是沒有可比性的。很多人可能就比較奇怪了,同一個朝代的爵位居然還有沒法比較的?還別說,清朝正是這個特例!今天小祁就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的爵位體系。
(一等公年羹堯影視形象)
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因此在建立的過程中不得不聯合蒙古,借用漢人或其他異姓人的力量,因此在清朝建立以後,爵位也分成了三套不同的體系,即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世爵)和蒙古爵位。而題中所說的鎮國公和一等公則分屬於宗室爵位和異姓功臣爵位。
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顧名思義就是封給清朝宗室的,也就是愛新覺羅氏族人!
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以男子為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宗室爵位等級表)
需要注意的是公爵以上品級屬於超品,也就是說高於正一品!而公爵以下則類比一到四品武官!
異姓功臣爵位
異姓功臣爵位顧名思義就是封給除了宗室和蒙古以外的異姓功臣的爵位,需要注意的是滿族異姓也包括在內,比如說和珅,阿桂、福康安等人!(和珅影視形象)
異姓功臣爵位大致可以分為九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伯爵及以上屬於超品,同樣高於正一品。男爵以上的爵位又細分為三等,而題中所說的一等公就屬於異姓功臣的最高爵位等級!
蒙古爵位顧名思義就是封給蒙古人的爵位,比較複雜,用的也比較少,這裡不再贅述。
說完這些,現在就回到提問,那麼究竟鎮國公和一等公哪個地位更高呢?(一等侯曾國藩畫像)
在我看來,比較爵位是相對於比較官職更為困難的!因為官職還有管轄範圍和職能尚可拿來比較,而爵位你可以說它什麼都是,你要說他什麼都不是也沒有問題,因為爵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一張長期飯票,如果爵位之外沒有任何官職,那就是混吃等死!
如果單純的比較鎮國公和一等公兩個爵位,我覺得清朝前期和中期還是鎮國公地位比較高,畢竟是清朝宗室,在古代姓氏決定了很多問題!但是隨著清朝的逐漸衰落,宗室子弟也早就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被腐蝕了。此消彼長,異姓功臣卻在此時強勢崛起,比如說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他們都靠軍功獲得了一等侯和二等侯的爵位,雖然沒有達到公爵,但此時的曾國藩和左宗棠地位肯定是要高於那些只知吃喝玩樂的鎮國公的! -
10 # Mer86
鎮國公地位高。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爵位的含金量,也是按宗室、蒙古、功臣從高往下排列。
至於為什麼這麼排,道理很簡單。因為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蒙古爵位只授予蒙古諸王公。這兩種爵位的授予,只看出身血統。而功臣爵位則是根據功勞大小授予旗人和漢人。
一個是看血統,一個是看功勞,後者自然跟前者是無法比了。
說清楚了宗室和功臣爵位的含金量,再來看鎮國公和一等公。
鎮國公屬於宗室爵位的第五等爵,歲俸銀七百兩,祿米七百斛——超品。
一等公屬於功臣爵位的最高等級,歲支俸銀七百兩,與鎮國公一樣待遇。
品級也一樣——超品。
如果僅從俸銀和品級這兩個角度來看,鎮國公和一等公是一樣的。平級。
但是前面說了,宗室爵位比功臣爵位的含金量高,同品級官員,宗室爵位所立位次均優先於功臣爵位。
所以實際上,鎮國公的地位比一等公高。
同理,同為一品職銜的鎮國將軍和子爵走在一起時,也是鎮國將軍走在子爵的前面。
PS:所謂“走在前面”,是指上朝或者陪皇帝巡遊時,宗室和群臣會按照“王公班”、“隨旗行走班”、“品級班”排隊。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走在“王公班”的末位,跟親王、郡王、貝勒這類高等貴胄走在一起;不入八分的鎮國和輔國公走在“隨旗行走班”的首位,跟普通的旗人走在一起。至於功臣爵位的人,就只能走在“品級班”了。也就是跟普通臣子走在一起。這屬於一級壓一級,具有非常鮮明的等級差異。
另外關於鎮國公,還要強調一點。
清朝入關後的高等宗室爵位有四種,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四個爵位,只授予皇族近親,比如當朝皇帝的兒子,依例降爵的近親宗室等。
但是這只是清朝入關之後才形成的規矩。皇太極稱帝之前,清朝沒有王爵。當時最高的宗室爵位是貝勒。而鎮國公是第三等爵。
由於鎮國公是第三等爵位,所以這就導致清朝早期的皇子中,有相當數量的皇子爵位僅僅只是鎮、輔國公,或者鎮、輔國將軍。
試問,功臣的爵位再高,他能跟皇帝的兒子比高低嗎?所以國公這一級爵位,在清朝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不過清朝入關後,就沒有這個情況了。所有的皇子,最低爵位都是貝子。鎮國公也從高等爵位降為了中等爵位,變成了王爺的兒子專屬的爵位。
PS:清朝入關後,有十位皇子沒有獲得王爵封號。這十個人中,有九個是貝勒,唯一的一個貝子是康熙帝第九子胤禟,也就是著名的九阿哥。也就是說,清朝入關後,爵位最低的皇子是九阿哥胤禟。
總結:鎮國公和一等公在清朝爵位中分屬於兩個體系。鎮國公由於是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貴胄,所以雖然一等公在品級和俸祿方面與它不相上下。但血緣和出身註定了功臣爵位和宗室爵位是沒法比擬的。
所以,鎮國公的地位要高於一等公。
當然了,以上說的都是地位。清朝爵位和實權不掛鉤。一個人的實權大與不大,主要是看職務,而不是看爵位。有的人沒爵位,但擔任軍機大臣,這樣的人,實權遠比那些沒差事的空筒子王爺要大得多。
-
11 # 李厚何
鎮國公有三種,前兩種是宗室爵位系列中的,為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十八級)中的第五等“奉恩鎮國公”和第七等“不入八分鎮國公”,第三種是蒙古爵位系列中的,為蒙古爵位(共七等十級)中的第五等“扎薩克鎮國公”。
一等公則屬於功臣爵位系列,為功臣爵位(共九等二十七級)第一等第一級。
宗室爵位僅授予宗室(皇太極崇德元年即公元1636年規定,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及其後裔方可稱為“宗室”)子弟,即所有獲得宗室爵位的,都是愛新覺羅嫡系子弟,其它人功勞再大也無法染指宗室爵位中最低階的奉恩將軍。
宗室爵位第八等“不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列為“超品”,上朝時穿著超品品服,第五等的奉恩鎮國公和第七等的不入八分鎮國公當然也是“超品”;蒙古封爵“視宗室”,前六級蒙古封爵(札薩克爵位)和前六級宗室爵位除開頭的冠名改用“扎薩克”外,都一模一樣,因此“札薩克鎮國公”也是“超品”。
奉恩鎮國公載洵,年紀輕輕就備受寄任
功臣爵位中,公、侯、伯三等都列入“超品”。
簡單說,三種輔國公和一等公在朝服品級上是相當的,都是比正一品還高的“超品”。
但品級相同不意味著地位和待遇相同。
先看地位。
奉恩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都是皇族中顯赫者,出行儀仗遠比身為外姓甚至外族(一等公可授予漢族)人的一等公氣派煊赫,在朝堂上的班次也在一等公之上(雖然一般而言兩種鎮國公和一等公同時上朝的機會並不多)。
待遇方面,自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起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而一等公歲俸銀700兩,無祿米。
簡單說,儘管屬於不同的封爵體系,且品級、朝服相似,但地位和待遇,皇族範疇的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都遠高於非皇族範疇的一等公,正因如此,雍正將原為宗室封爵第一等的八弟允禩“廉親王”改為“民王”,不僅是一種羞辱,而且是地位上的一落千丈。
其實就連看似最“平等”的朝服也有不平等的地方:奉恩鎮國公賞戴三眼花翎者史不絕書,而一等公賞戴三眼花翎者則如鳳毛麟角,漢人一等公更無一人賞戴(唯一賞戴三眼花翎的漢人李鴻章,死後才從一等肅毅伯追晉一等侯)。
大名鼎鼎的福康安封一等公時的畫像。儘管是旗人貴族和乾隆寵臣,他當一等公時也只有雙眼花翎,三眼花翎是後來乾隆破例授予他宗室爵位貝子、郡王(清朝僅他和費揚古兩人)時加賜的,且他生前一直不敢用
而蒙古爵位系統的札薩克輔國公情況則有些特別。
從表面上,札薩克爵位“視宗室爵位”,看似同樣穿著“超品”服色的札薩克輔國公地位崇高,賞戴三眼花翎的也很多,但其俸祿卻只有歲俸音300兩,緞9匹,還不到一等公的一半,就更不用說和宗室輔國公相比了。札薩克爵位說到底,是清朝拉攏蒙古貴族、鞏固邊疆的羈縻手段,看似崇高親密,實際上“水分較大”,札薩克輔國公在朝堂上或自己部落裡,會顯得比一等公更有“面子”,但在內地行走,實際的權勢和所受禮遇,恐怕還不如一等公。
清代僅有的兩名漢人一等公之一孫士毅(另一個是名聲很不好的黃梧),他更是隻能戴單眼花翎
當然,同樣屬於宗室爵位體系,奉恩鎮國公的地位、儀仗和朝堂班次,都遠在低自己兩等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之上。
-
12 # 澳古說歷史
鎮國公是宗室爵,一等公是功臣爵。
官員跟皇親貴胄比地位,比得了嗎?
鎮國公可是皇帝的親戚,哪怕是這關係再疏遠,但再不濟他的身上留著的也是愛新覺羅的血液,是自家人。
自乾隆十六年,乾隆定“超品”品級以來,鎮國公雖與一等公同為超品,然而一等公說白了就是愛新覺羅家的奴才,是外人。你見過在一個大家庭裡,外人的地位會高於自家人的嗎?顯然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一等功終究是臣子,鎮國公終究是皇親。縱然一等公在朝中的官職很高,哪怕是和珅這樣的權臣,碰到鎮國公這樣的皇親,哪怕是他在朝中沒有任何官職,他的地位也是要高於一等公的,這就是差距。
一等公與鎮國公,這兩者之間始終存在著一道天然的鴻溝,那就是血緣。這道鴻溝就註定他們的品級雖然一樣,可是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從清朝的給予鎮國公、一等公的輿服待遇上來看,我們也可看出鎮國公的地位是要高於一等公的。
朝冠,鎮國公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一等公卻是“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鎮國公朝冠可以用金龍和5顆東珠做裝飾,但一等公朝冠卻不能用金龍,東珠也只能用4顆來做裝飾。
吉服冠,鎮國公可以插上雙眼孔雀翎,一等公卻不可以。所謂“雙眼孔雀翎”,原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象徵身份和地位,後來也被用於賞賜外臣,但是有清一代,外臣被賜雙眼花翎的約只有二十餘人。
朝珠,鎮國公“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一等公“鏤金玉圓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鎮國公可以在朝珠上飾東珠,一等公卻不可以,只能飾一顆貓睛石。東珠,清朝統治者會將其用以鑲嵌在表示權利和尊榮的冠服飾物上,用以表示身份並顯現皇家的權威。
從以上一些輿服待遇,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鎮國公的地位顯然要高於一等公。
除此,在班次上,我們也能看出鎮國公要高於一等公。清代在舉行大典時,會按班次進行排列,班次分為“王公班”、“隨旗行走班”和“品級班”,地位從高到低,王工班最高,隨旗行走班次之,品級班最次。
在當時鎮國公中的入八分鎮國公是走在“王公班”的末位,跟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這些顯赫的宗室走在一起。不入八分的鎮國走在“隨旗行走班”的首位,跟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這些較為低階的宗室旗人走在一起。至於一等公就只能走在“品級班”的首位,也就是跟普通臣子走在一起。
由此可知,鎮國公的地位較之一等公是要高的。
其次,清代的入八分鎮國公還可享有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等八種待遇,這些待遇在當時只有入八分輔國公以上的宗室才可享有,即皇族、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和入八分輔國公才能擁有,而要知道自康熙後,清代貝子以上爵位只有皇帝的皇子才能授封。
想想看,能跟皇帝的皇子享有一樣待遇的入八分鎮國公,他的地位是一等公能比的嗎?
當然,如果不論身份、不論地位,就論實權、功績的話,那顯然是一等公要更勝一籌。
畢竟作為功臣爵中最高的爵位,清代能授封一等公的多數都是功勞卓著,手握重權的臣子,比如一等公鰲拜,清朝開國功臣,康熙朝輔政大臣;一等索尼,清朝開國功臣,康熙朝輔政大臣;一等公年羹堯,曾率軍平定西藏亂事、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官至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一等公和珅,官至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能以臣子的身份獲爵一等公的,在清朝的朝堂上絕對是巨無霸般的存在,沒有顯赫的功績,是萬萬得不到這等功臣爵中的第一等爵的。而一旦能獲得此爵,那也就意味著在朝堂上他將是一位手眼通天的權臣。
因此,論權力,論功績,這絕非是那些多數依靠祖蔭或是血緣關係,才能獲封鎮國公的宗室子弟能比的。
-
13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做個補充,鎮國公是清朝的宗室爵位(得爵著必須是愛新覺羅皇室子孫),低於貝子,高於輔國公,屬於宗室高階爵位,有始封,襲封,恩封,功封四種,代表的滿清愛新覺羅皇室(皇權)。
始封者為皇子,因母親地位不高,或才疏學淺不受寵愛,所以並沒有被封王爵,而是直接封為公爵,如太宗第四子輔國公葉布舒(始封僅是鎮國將軍),六子鎮國公高塞,七子輔國公常舒,十子輔國公韜塞,初封多是將軍級別的。
襲封者為初代封為親王,郡王者,但王爵並沒有獲得鐵帽子(世襲罔替),下一世降爵一等,貝子之後後降為鎮國公,也有幾代之後才降級的(如乾隆之弟和親王弘晝子孫),這種情況最多。
恩封者比較少,母親身份比較高貴,為親王福晉(也有側福晉轉正的),也屬於嫡出的子嗣,也代表大宗,在王府中地位很高,要分府時佔用份額很多,甚至本旗還有旗份兒,又或者有功者,在特殊的情況下,襲爵者年滿後宗人府奏承皇帝時,會恩封為鎮國公,屬於特恩封公(他們和除承襲王爵者外,其餘的王子皆封不入八分公或一等鎮國將軍)。特恩之外除承襲爵位的親王以下至將軍之子以上年滿二十歲由宗人府出題考核,優者受封,劣者停封,曰為考封。
功封者初期(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爵位往往不高,憑著辦差,戰功逐漸累計或取得重大功績的,往往特旨加封,但能加封到不入八分公以上的極少。
民公則為功臣(異姓)爵位體系,主要有世爵和授爵兩種,多為朝廷或“忠誠宣力”或“建立軍功”,或“太子外戚”,或“祖上恩澤”等等,往往世襲罔替或沿襲數代,這種如衍聖公,延恩侯,佟圖賴父子(佟國維父兄),赫舍裡索尼及子噶布喇(索額圖的父兄)等等。授封者如熟知的鰲拜(瓜爾佳,一等超武公)和珅(鈕鈷祿,一等忠襄公)等等。
雖然前後兩者都是超品,但功臣爵位代表的為臣工。宗室是爵位再小是鳳尾,功臣爵位再大是雞頭,俸祿服飾,府邸,陵園規模檔次和政治待遇都差著檔次,當然極個別者的外戚加戰功卓著的如傅恆(富察氏,一等忠勇公,按鎮國公檔次下葬,追贈郡王銜)和其子福康安(封為貝子,他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如此爵的人。)另當別論。
如果一等公(民公,也含輔國公,鎮國將軍,都統尚書以上)在大街上碰上了宗室鎮國公,必須禮讓鎮國公,並分路(繞路或下手處行走)而行。輔國將軍,侍郎,副都統這些人要勒馬與路旁讓道,再往下的則要下馬侍立。
上大朝或太平常朝時,鎮國公是走午門的中間偏左的門,民公則走中間偏右的那個門。鎮國公上朝的班位在丹陛之上,立位列在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班之外,與輔國公為一班分列左翼之西,右翼之東。民公及文武百官列九班,位於下面的丹墀之內。但有的民公卻有可能比親王站的離皇帝更近,甚至在寶座旁。前提他一定是後扈內大臣,一位是領侍衛內大臣,一位是御前大臣(可聯想一下電視劇裡的和珅)。
可以做不甚恰當個比喻,宗室爵位檔次按照中國軍銜來說,親王是元帥,郡王是大將,貝勒是中將,貝子是少將。鎮國公是大校,輔國公是上校,不入八分鎮輔兩公是中校和少校,鎮輔奉三將軍(又分一二三等)對照的則是上尉,中尉和少尉,最後來個奉恩將軍就相當於實習尉官(剛剛有爵位),但是都是皇室子弟,代表的是愛新覺羅的家族天下。
民公功臣爵位檔次更像外軍系的軍銜,公相當於少將,侯相當於准將,伯是上校(以上超品),子是中校,男是少校,輕車都尉(以上分三等)是上尉,騎雲恩三尉相當於中尉,少尉和准尉。
所以一個是代表家族集團的東家,一個是代表集團的優秀工作者,或者是先進代表。如果非要拿民公的政治待遇比宗室爵位等級的話,比作輔國公之下,鎮國將軍之上比較恰當(民公超品,鎮國將軍武一品)。但是論實力來說,那肯定是在朝中掌握實權和軍權的民公更有勢力,而更多的宗室公爵除個別真有能力者掛個各旗都統外,侍衛大臣外,更多的擔任的是八旗左右翼遠支的族長或是宗人府的宗正宗人,或者八旗覺羅學當個總理,副管之類的,沒有什麼實權。論政治地位宗室鎮國公高,論功勞和實權則是民公可能要高的多。
-
14 # 四川達州人
當然鎮國公更高。
二者根本不是一個等級。
鎮國公,是僅次於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第五等宗室爵,屬皇室成員。而且是可以領牛錄的八旗高階貴族。
入八分鎮國公,是可以享有太監等八種待遇的。名下可有最少一個滿洲牛錄及若干蒙漢牛錄,擁有包衣權,是這些人的先天主戶,這些牛錄及包衣戶下等家庭都是鎮國公的私有財產。
次一等的不入八分鎮國公,雖然沒有領牛錄的資格,只能領一等公的薪金,但是有晉升空間啊。
一等公,只是滿蒙八旗的臣爵,哪怕和珅依舊是正紅旗某牛錄旗丁,如果分到某個鎮國公名下,不管這鎮國公如何窮困,都是和珅這個一等公的主子。
-
15 # 說史者
這個還真的不太好說 ,皇家宗室王公爵位中裡有鎮國公,蒙古貴族爵位中也有鎮國公,與異姓功臣爵位中的一等公相比,具有高貴的皇室血統的宗室王公爵位絕對是第一,那麼位居第二的是一等公還是蒙古貴族中的鎮國公呢?
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專屬皇家宗室的爵位,即專屬於愛新覺羅氏族人。從分封親王到奉恩將軍,一共有十二等級,由高至低分別是一等親王,二等郡王,三等貝勒,四等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不入八分鎮國公,八等不入八分輔國公,九等鎮國將軍,十等輔國將軍,十一等奉國將軍,十二等奉恩將軍。
後來加增嫡子受封爵位兩等,親王一子封世子,嗣親王;郡王一子封長子,嗣郡王。
記得外公以前退休之後,小舅頂替外公繼續到原單位上班,現在想來,這種方式正是延續了以下清朝爵位世襲的做法。
爵位世襲又分為降等世襲和世襲罔替,降等自然指的是降一個等級,比如父親是親王,那麼兒子來繼承爵位的時候一般情況只能是郡王的等級,但是親王降到鎮國公後就不再下降,後世的人也按這個爵位繼承,其他爵位亦是如此;世襲罔替一般出現是清朝的十二個“鐵帽子王”,直至清朝滅亡,子孫後代都可以世襲。
宗室爵位中鎮國公是五等。
異姓功臣。愛新覺羅氏能贏得天下,除了族人,當然還有異姓人的鼎力相助,那麼為了激勵和感謝功臣而設立的爵位,物件是除了滿蒙之外的民族人士。沿用晉朝的公侯伯子男爵,一等為公爵 ,二等為候爵,三等為伯爵,四等為子爵,五等為男爵,六等為輕車都尉,七等為騎都尉,八等為雲騎尉,九等為恩騎尉。
九個等級裡又分為27個級別。
公爵分為:一、二、三等公爵,
侯爵: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一、二、三等侯爵,
伯爵:一等伯爵兼一雲騎尉,一、二、三等伯爵,
子爵:一等子爵兼一雲騎尉,一、二、三等子爵,
男爵:一等男爵兼一雲騎尉,一、二、三等男爵,
輕車都尉: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二、三等輕車都尉,
騎都尉:騎都尉兼一雲騎尉,騎都尉,
雲騎尉:雲騎尉,
恩騎尉:與宗室爵位一樣,每承襲一次,就要降爵,降到恩騎尉就不再降爵,繼而世襲罔替。
放眼望去,爵位竟是與雲騎尉有關,沒錯,所有爵位的晉爵都是以雲騎尉為基礎的,兩個雲騎尉晉升騎都尉,再獲得一個雲騎尉,就是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再獲得兩個雲騎尉就是三等輕車都尉,以此列推,直到異姓功臣的頂峰——一等公爵,就是題目中的一等公。
一等公是異姓功臣中等級最高的。
蒙古爵位。又稱外藩蒙古爵位,起初努爾哈赤率統一女真後,蒙古成為了努爾哈赤拉攏的物件,蒙古族也在助愛新覺羅氏獲得 江山功不可沒,愛新覺羅氏自然不會忘記蒙古的貴族們。
清朝蒙古爵位分為18個等級:
一、汗王,
二、親王,
三、郡王,
四、貝勒,
五、貝子,
六、鎮國公,
七、輔國公,
八、札薩克臺吉,
九、一等臺吉(塔布囊),
十、二等臺吉(塔布囊),
十一、三等臺吉(塔布囊)
十二、四等臺吉(塔布囊)
十三、固倫額駙,
十四,和碩額駙,
十五、郡主額駙,
十六,縣主額駙,
十七、郡君額駙,
十八、縣君額駙。
蒙古爵位中鎮國公位居六等。
收入看地位。宗室爵位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異姓功臣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蒙古貴族鎮國公:歲支俸銀300兩,緞9匹。
都說收入是證明一個人能力的最好表現,從收入看的話,立竿見影 ,宗室鎮國公的地位>一等公>蒙古鎮國公。
隸屬的部門也看得出地位 高低。宗室爵位由宗人府負責,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其稱始於 明 代,負責長官稱宗人令,由皇室的尊親擔任。
異姓功臣爵位由吏部驗封司負責,類似業績測評的部門,
蒙古王公爵位則由理藩院負責,理藩院初掌蒙古時,後來清朝全國政權的擴大,繼而成為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央機構。
綜上所述,在皇權集中制的清朝,絕對是愛新覺羅氏的宗室鎮國公的地位最高,其次是異姓功臣一等公,最後是蒙古貴族鎮國公。
-
16 # 焦永哲
鎮國公屬於清朝的宗室爵位,通常都只授予愛新覺羅家的子孫,而一等公雖然品階很高,屬於最高等級的公爵,但畢竟都是主要授予外臣的爵位,地位上也就很明顯了。
鎮國公,最早出現在宋朝,北宋大觀二年,宋徽宗冊封自己的兒子祁王趙模為鎮國公,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位鎮國公,不過那時候的鎮國公,並非正式的封爵爵位,屬於特例冊封。
明朝時代雖然也有鎮國公,但依舊不屬於正式爵位,那時的功臣封爵中的公爵,稱作國公,而宗室封爵裡只有鎮國將軍,直到清朝時期,鎮國公成為了正式的封爵爵位。
清代的時候,鎮國公正式稱作“奉恩鎮國公”,分成不入八分與入八分兩種,入八分鎮國公的地位緊隨固山貝子,而不入八分鎮國公,在入八分輔國公之下,在不入八分輔國公之上。
所謂的入八分與不入八分,是清代爵位的一個特色,簡單來說,入不入八分,其實就是地位與俸祿多少上的區別,至於其他方面的話,並沒有什麼區別,這也是滿洲留下的一個傳統。
而清代的一等公,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公公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外臣封爵之中,公爵一向都屬於最高等級的,清代的公爵,也分成三種,即一等、二等與三等公爵。
一等公爵位,屬於超品,是異姓功臣封爵當中最高等級的,在清代除了那些地位極其顯貴而且貢獻巨大的外臣,還有就是皇后的孃家父兄,往往會受封為一等公的公爵位。
理清了這些,不難看出,清代的鎮國公乃是宗室爵位,是以血緣作為紐帶的,而一等公的公爵位屬於外臣封爵,以功勞作為封爵標準,是用來籠絡臣下的,尤其是漢臣。
相較於一等公爵,鎮國公雖然在宗室爵位當中並不算特別顯貴,只能算中等,但依舊是很尊貴的,無論是從當時的朝服規格,還是從俸祿待遇方面來看,都很明顯。
按照清代的《清史稿》記載,鎮國公能夠佩戴的頂戴上有東珠五顆,加上紅寶石,而一等公只能佩戴四顆東珠,不僅如此,一等公不能鑲嵌鎮國公使用的金龍裝飾。
東珠在清代屬於皇家貴重物品,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況且在朝會的時候,鎮國公是要站在一等公的前面的,畢竟親疏有別,這在所有的朝代幾乎都沒有什麼例外。
清朝的時候,受封一等公的著名外臣很多,像是鰲拜、索尼、年羹堯、阿桂、和珅、傅恆、福康安等等,而鎮國公,若是直接冊封,往往都是授予當朝皇帝的孫輩。
受封為公爵的大臣,幾乎都是當時顯赫無比甚至手握重權者,可他們再怎麼貴重有功勞,也無法與皇帝的子孫相比,就二者的實際地位來說,一等公是比不上鎮國公的。
-
17 # 一帆風順168169
鎮國公和一等公雖然都是公爵爵位,但前者屬於清朝皇室也就是統治階層的爵位,只有皇室成員才會被授予這個爵位;而後者則是對異姓也就是除皇室成員之外有功人員封賞的最高爵位。所以鎮國公的地位要比一等公的地位要高。
-
18 # 四川達州人
滿清爵位很複雜。
鎮國公,又分為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什麼叫不入八分呢?
不享有八種待遇,沒有太監、朱輪、紫韁、寶石頂、雙眼花翎等。
不入八分是滿清宗室貴族的分水嶺。不入八分鎮國公及之下是空頭性爵位,名下沒有牛錄。不必在京城居住任職,只領幹餉,日子很難。當然,奉恩鎮國公名下也未必有牛錄,可人家有領有牛錄的基本資格。萬一,那天皇帝賞一個牛錄呢。
從待遇上說,奉恩鎮國公與不入八分鎮國公是超品,年俸700兩,700斛糧。
一等公呢?
一等公是臣爵最高,也是超品。
年金700兩700斛,與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是一樣的。
不過一等公可是世襲罔替,子子孫孫都是宗祧繼承人繼承一等公。而宗室爵位非世襲罔替的一般規則是,降四等後就不再降低,比如,奉恩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不再降襲,不入八分鎮國公降至奉國將軍不再降襲,子子孫孫都是宗祧繼承人繼承這個爵位。其餘子孫可以忽略。
理論上,鎮國公比一等公要牛叉很多,畢竟是名義上的主奴之別。但實際上,不論是不是入八分,99%的鎮國公是沒有牛錄的,差一等公太多了:一沒有牛錄,二居住外省,三屬於空爵。比滿清史上只有40位的一等公(不是一等鹿鼎公韋小寶)差距太遠。
索尼、鰲拜、年羹堯、傅恆、阿桂、和珅這些牛人,都是一等公哦。
回覆列表
根據滿清的爵位封爵制度,鎮國公屬於遠親宗室封號,一等公基本上是給予立有巨大功勳的官員的。就地位而言鎮國公高於一等公,而就權力而言,一等公則遠遠高於宗室的鎮國公,因為如果鎮國公如果沒有實際職務而言。除了領一份錢糧之外,根本沒有地位可言。
清朝宗室爵位實際分為十二檔: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皇帝兒子可以直接封親王,也可以封貝子。從親王到貝子基本上皇帝的子嗣。屬於近親宗室。貝子以下就屬於次等和遠親宗室了。而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就更低了。但最低級別的不入八分國公地位與一等公同級,只不過是因宗室身份所以鎮國公以上爵位排位上高於一等公。滿洲八旗制度以及宗室制度的制約下,整體特點就是宗室的地位和地位都遠高於臣子,畢竟人家和皇帝一個姓。
就品級而言,鎮國公以上屬於超品,鎮國公地位基本上相當於一品官員,輔國、奉國、奉恩將軍分別相當於二、三、四品官員。 滿清官員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和雲都尉、輕車都尉。這些爵位都是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立有軍功的滿蒙洲官員,直到鴉片戰爭以後,漢族官員才有封侯拜相之說,但最高也就到侯爵,漢官沒有封公的。如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侯。在爵位上,這些人比宗室鎮國公差的太遠。
滿清封一等公基本上都是滿蒙立有軍功的勳貴,比如年羹堯以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身份就封一等公。外加賞一等男世職。鰲拜則是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康熙追封)。我們所熟知的和珅以領班軍機大臣身份的爵位是一等忠襄公。朝臣封一等公的一等公算是位極人臣了。實際上無論滿蒙勳貴還是後來 漢族疆臣爵位對他們來說用處不大,就是多領一份俸祿而已,宗室則不然,如果沒有爵位就等於沒有俸祿。對於朝臣來說。這些人主要還是看實職。看擔任什麼職務有大的權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