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者無語
-
2 # 單堂止音
孔老夫子說的道是老子告訴他的道,不是你們想得到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白話說就是真我永恆!那還在乎肉身何時死嗎?精神永遠不死也是一種表達方式,他們不也一直活在中華兒女心中嗎
-
3 # 陳廣逵
4.8.[原文]
子曰:“朝聞道①,夕死可矣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早晨聽到並掌握了道理,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註釋]
① 聞道:聽到並掌握了道理。
② 夕死可矣:直釋應該是“晚上死了也可以”,但不是這個道理,所以應該解釋成“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解讀與點評]
本章談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這是一段常常被人引用的話。這裡的“道”究竟指什麼?是社會公認的做人處事的原則,是仁是義,是忠是孝,是學習鑽研方法,是學問,還是“事物當然之理”(《四書集註》),不得而知;但作為一種探索知識、獻身真理的態度和精神還是應該弘揚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已經成為成語。
-
4 # 聖歷
朝聞道夕死可矣,是非常至理的一句話。
孔子他是知道生命意義的。
常常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既然人都死了,聞道有什麼意義呢?人死萬事空啊?這是很多人信奉的道理,可是孔子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問題,你的心在哪裡?
心在身上嗎?沒有四肢的人有沒有心?還是有。現在醫學這麼發達,壞了的肝臟,肺,甚至心臟,切除後換了一個好的,為什麼這個人還是這個人呢?為什麼壞的器官中沒有心呢?為什麼好的器官沒有把原來那個人的心帶過來呢?
身體只是一個工具,各個器官,肢體都是這個工具的組成部分,讓這個工具具備人的功能。就像機器一樣,部件壞了可以修理,更換,如果一個主要部件壞死了,沒得換,比如心臟,肝臟,那就身體這個工具沒用了,人也就死掉了。
那麼我們再問,身體這個工具到底是誰在用呢?
就是你的意識,意識是心的一部分,是比眼耳鼻舌身高一層的心,第六識。那麼有比第六識還要高的心是什麼呢?那就是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後面是什麼我不知道。
眼耳鼻舌身五識都在第六識裡匯合,讓你喜歡吃什麼,聽什麼,看什麼,觸控什麼,聞什麼,或者討厭什麼。
如果你的手不小心觸控到火,你本能的反應,快速縮回來,那就是第七識在作用,潛意識。
而所有這些喜歡不喜歡都是存在第八識裡面的。比如,你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物品,你是不知道的,只有你明白了是什麼,再次遇到這個物品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意思是先存而後有,就像存款一樣。
所以第八識裡面存有有史劫以來生生世世所有的恩恩怨怨。活在世界上的人,命好命壞都是在隨緣,你以前對人好,現在人就對你好。你對人壞,現在你就不順。
所以命中有時終於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你強求,殺人越貨,貪贓枉法,損人利己,你還是要還的。
因為第八識一直跟著你,記錄者你的所作所為,別人的第八識也跟著他,記錄者他受到的好處壞處,是誰做的,一清二楚。
人在做天在看,這個第八識就是天,忠實的記錄者。
修行者就是這一生能忍受各種遇到的痛苦和困難,因為他知道,是原來自己對不起人,這輩子相遇,還回來的。那麼這一輩子不造新業,儘可能不貪,不嗔,不痴,不……大家去查《十善經》,孔子說,己所無慾勿施於人。
反過來回到主題,既然所有物質性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麼什麼東西生帶來,死帶去呢?
當你明白了一個道理,你會繼續犯傻去做嗎?當你知道殺人償命,你敢去殺嗎?
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因為你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死了,沒關係,第八識已經記錄了,你下輩子不會犯傻。
孔子一生追求明理,明明德,止於至善,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他的心在使用著身體這個工具,借假修真,淨化第八識,達到無垢識,第九識。如來,真我,佛!
-
5 # 如是如是如是
就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說明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聞道之難,二是求道之難。總之是說道難得,讓人們珍惜聞道的機緣。其實人生追求的就是心安,好多人一輩子忙忙碌碌並不知道為什麼忙碌,隨著自己的業力生死流轉。而另外一些人總要問個為什麼,我們為什麼活著,宇宙生命的實相是什麼?有些人老早就參究出來了,也有少數人究其一生也沒有悟透,但在臨死前卻豁然開朗悟透了宇宙生命的實相也便心安,這樣的人難道說不讓人尊敬嗎?
-
6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而今中國人也何作此夢夢之設巜題》言語"是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懂是什麼意思!似乎在文道清早八晨風聞到什麼以為是"道",或這裡到那裡各多少裡為"道理"!自巜悟空問答》不解一樣一樣的。真正的《道》可以集萬眾一心!若巜工程意見》即道!我們在道嗎?我們知道嗎?我曉道而用之了嗎?孔子"三俎之犧:八簋之實,物華備矣!朝聞道 而夕死可矣!"死記硬背,我們知道了嗎?《易》日"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日:權位!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日:義!"此道生生不息!人的壽不無不息!我們聞此道,生!不聞此道亦生!因今而生活如美好。就不足聞此道了"是什麼意思?"我實在不懂!《朝聞道,夕聞死》
-
7 # 傳統文化與生命成長
原話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有很多人誤解為:“早上聽了道,晚上死了也沒什麼關係。”
這其實是不通的!哦你早上學了道,晚上就死了,那學了道有啥用?
儒家講的是“踐履”,也就是“學以致用”,其實整個東方傳統文化都是這樣的,無論是儒佛道,都非常重視“實修”!可以說,整個東方傳統文化就是建立在“實修”上的學問。
“實修”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就是“實踐”,也就是“學以致用”,也就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的真正含義!就是把學到的“道”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實踐出來!
所以正確的理解是:“早上聽聞了道,我就將道用於己身,隨時實踐之。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從此就是一個全新的我。”
這和儒家另外經典《大學》第二章裡面的思想是幾乎一致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湯自勉曰: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新之又新。
此句字面意思是:要天天盥洗沐浴身體上的塵埃,保持清潔,如此堅持下去,做到身體永遠的潔淨。
其引申之義為:每天學習修行,將道時刻踐行,每天都死去舊我,活出新我。天天如此,日日如此,方可成就大道。
道家一樣有句著名的修行語:小死小活,大死大活,不死則不活。如果我們這個舊有的身心不“死”去,則新的身心無法誕生。其中的含義是一模一樣的!
-
8 # 甜菜家銅人
論語中說“道”的地方也有,孔子《十翼》也說了“一陰陽之謂道”。這麼說來孔老夫子是知“道”的。難道就朝聞道,夕死可矣?
記得是南師懷瑾說過,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早上知道了,隨之改正過去錯誤的理解,行為,這真是很好呀。
-
9 # 手機使用者13151212
中國古代,認為,人的生死就像太陽的起落,人應該效法天地,所以人死就像太陽落山了,也就可以像太陽早上起來了,人也可以再來世間的,可以效法天地就是得道,得道了,死了再來,怕什麼?
-
10 # 自由俠LLJ
看了幾位貌似大家,洋洋灑灑的闡述,深不以為然,僅以自己之淺見與大家共探討之。朝聞道,夕死可矣。字面沒什麼難解的,唯一難解的就是道,何為道?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如站在哲學的角度來解讀,所謂大道,是指能夠揭示宇宙天地、人間社會的生生滅滅、興衰更替的規律性的東西。如此大道,朝聞,聞在此可作破解來理解,而不是字面上的聽聞,餘下就好理解了,整體用白話說,就是:早上破解了經天之大道,晚上死了也值了。如此而己。這裡主要突出聞道之難,也許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悟道,它不過是老夫子的感慨之語罷了,就象今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若能得償所願,死而無憾是一個道理!個見,不喜勿噴!
-
11 # 問真
孔子早年推行禮,遇到老子後其指引到大道,老子算是他道的啟蒙,晚年學易經後才慢慢領悟大道,深感大道的玄妙,才有感而發。後來的大學、中庸已能看到孔子對道的領悟有多深了,傳下了孔門心法,這是真正的儒學。儒釋道三家各有其修行的方法得道。人生在世,肉身活著的時候就能悟道、體道、證道、解脫安心自在,達到無我境界,死也就坦然自若面對了。不過您這個“夕聞死”什麼意思就不知道了。以上只是個人見解,不代表正確。
-
12 # 信願唸佛決定往生
這個問題嘛,回答要慎重,最好等我夢裡神遊遇著老夫子,向他老人家請教後,再來作答。不然,我就有可能誤解他老人家了。呵呵
-
13 # 竹琹
原話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其實這裡面有個故事。話說當年正值炎熱夏季,一日孔老先生經過一天的忙碌,到了晚上準備睡覺時發現自己的睡席居然不見了,被盜了,老先生火
-
14 # 北國風向
4.8.[原文]
子曰:“朝聞道①,夕死可矣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早晨聽到並掌握了道理,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孔子說一句,百人釋百句,仁者見仁,愚者見愚,非孔子所想。
愚見:朝為早年,夕為晚年,並非早晨,晚上一解。
-
15 # 雷聲雨聲風聲
“朝聞道,夕聞死”應該語出巜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是何人簡化了,但其意思應該是孔子原話之意,否則早上聽到道,晚上聽到死沒什麼實質意義。到底孔子這句話怎麼理解?不可能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早上知道了道,晚上死了都可以。那知道這個道有什麼意義!這應該從道、論語前後及孔子的背景、朝、晚幾個方面去理解。任何孤立的去字面理解就是斷章取義,不是誤解就是誤導。
道是什麼?老子道德經講道,易經講道,孔子一輩子在研究道。道有大道小道,把一個規律搞清楚也是道,道清楚了事情就好辦了!這裡的道肯定不是一般的小道,是指統領一切的大道,這個道似存在但彷彿又搞不清楚,其實一個人的成就是對道的理解層次息息相關,對道理解層次高的成就相應高,所以孔子感嘆求道之難,才有瞭如果能早上弄清楚了道即使晚上無了都無惕憾了!強調了求道之難!告誡人們道不是容易求得到的,以此鼓勵人們不要停止對大道的追求要不懈努力。
朝、晚是什麼,既可以理解為很短暫的一天的早上、晚上,又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生,強調人的一生中要不斷求道,更強調過程。人一生中,只要早早的弄清楚了道,既使晚年死了也心安了。
以上三個面的解讀從字面上覺得第一更合理,但引申的兩種也不無道理!
-
16 # 契茶書舍
首先糾正:不是“朝聞道,夕聞死”;原句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單從現代字面意思看:早上聽到(或明白了)一個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但是,一個人一生是要明白很多道理的,如果明白一個就去死,值得嗎?那要死多少回呢?顯然,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這句話,肯定是不合情理的。
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首先,“聞道”為了什麼?肯定不是為了去死,而是為了更好地去做事。
其次,這句話中的“道”應該放回當時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即為儒家的“仁義之道”;“死”則是文言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的意思,即為“道”而死。
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早上明白了仁義之道,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或死而無憾)”。
當然,這句話能夠流傳幾千年,關鍵在於,句中的“道”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的深刻內涵,如“為真理而死”、“為正義而死”、“為自由而死”……等等,都賦予了“道”的嶄新生命力,這才是它經久不衰真正原因。
-
17 # 學而自勉
佛家說:人若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意事是人生一百或更多的歲,是無有結果的活,一朝覺悟人生,而得解了之。達到世尊目睹啟明星而大徹大悟。
朝聞道,夕死也可。
也就是佛家: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佛:每個人是佛:每個人的身體是佛住處。
-
18 # 孤猴78345271
朝聞道,夕可死矣。不過是孔子對聞道的一種景仰而發的感慨而已。孔子說如果自己早上聞道,哪怕是晚上死去也在所不惜。然而,孔子的一生也未悟道,而且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根本就不是一碼事,故孔子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一說。
-
19 # 激情與活力曲文
人生知道來這個世界的目的與使命,這就是得道。不忘本心,方得初始。權利名利財富美色,以及人類的貪婪欲,猶如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
20 # 九五之道
一,明白了“道”,這個宇宙規律。
二,知道了人活著的最終目的。
三,體現達成它的難度。
四,哪怕對“道”沒有貢獻,起碼完成了小我。
五,對信仰的景仰。
六,以上五點,孔子未必有此全意。
回覆列表
朝聞道,夕聞死 這是錯誤的。
原話是:“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有很多人誤解為:“早上學會了道理,晚上死了也沒什麼關係。”
這其實是不通的,孔子幹嘛沒頭沒腦的講這句話呢,哦你早上學會了道理,晚上就死了,那學會了道理起了什麼作用?
其實正確的理解是:“早上學會了道理,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從此就是一個全新的我,我從此就改過自新”
這和儒家另外經典《大學》第二章裡面的思想是幾乎一致的: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取其勤奮學習,日新月異的意思。
所以不要再說“朝聞道,夕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