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孫鐵賤plus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爭論的主要內容

    洋務派認為,中國的傳統制度是完美的,西方的科學技術則是先進的,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二者結合,並開展了以學習西方科技、軍事為主要物件的洋務運動。

    頑固派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認為中國一切都好,西方科學技術不過是“奇技淫巧”,強烈反對西方。

    隨後,洋務派與頑固派在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修築鐵路、開礦山、興電報、派遣留學生等許多具體問題上,都曾發生過激烈的論戰。雙方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向西方學習。

    二、洋務派與頑固派

    1、洋務派:洋務派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壯大的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主要宗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原則,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親王奕欣、瓜爾佳·文祥為代表的滿族宗親貴族官員;在地方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族官員。

    2、頑固派:頑固派是一批對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他們因循守舊,愚昧無知,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

    隨著洋務派的形成,清政府內部在是否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等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逐漸分裂為洋務派和頑固派兩大派別。

    3、論戰結果

    洋務派和頑固派論戰的實質是清政府內部開明與守舊的不同政見之爭,雙方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透過論戰,洋務派宣傳了“向西方學習”思想,開通了社會風氣,洋務運動也衝破重重阻力,艱難曲折地推行起來。

  • 2 # 千百家雜談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有列強經濟侵略日益加劇,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如火如荼,清政府的統治出現嚴重的危機。面對內憂外患,統治集團內部就如何維護清朝統治產生了分化,形成了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官僚為代表的洋務派和以大學士倭仁、李鴻藻等為代表的頑固派。兩派圍繞要不要向西方學習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頑固派認為,中國的“忠信”“禮義”足以抵禦外侮,學習西方就是“以夷變夏”,他們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務,堅決反對採用西方科學技術,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洋務派則對外國的先進器物不是盲目排斥而是學習和利用的態度,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最終維護清朝統治。洋務派與頑固派的階級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清朝統治階級,都要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可見,兩派論戰的實質是統治集團內部新與舊、進步與倒退、開明與保守的不同政見之爭。透過論戰使洋務派逐漸形成了“中體西用”的觀點,即在中國傳統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制度下仿效西方建立現代的軍事、工業和教育,以維護清朝統治;這場論戰,衝擊了保守觀念,為西學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擴大了洋務派的影響,得到外國侵略者的賞識,並迫使慈禧採取暫時支援洋務派的策略,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以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地主階級自救運動──洋務運動的開展,使中國近代化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 3 # 潁州城市遊記

    一個存留,一個就是吃老本。一個要求努力,一個要求自殺。關鍵就是都要滅亡了,還是頑固。清朝最後攝政王!!!!不行

  • 4 # 歷史小酒館兒

    從本質上來說,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主要在於要不要要不要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術,頑固派堅決反對,但是二者在維護清政府的統治方面是一致的。

    兩者之間的碰撞說明清朝政府的腐朽統治,對於外來新事物的排斥,也充分說明清王朝最終走向沒落是有潛在原因的。

    洋務派:洋務派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壯大的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主要宗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原則,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親王奕欣、瓜爾佳·文祥為代表的滿族宗親貴族官員;在地方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族官員。

    頑固派:頑固派是一批對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他們因循守舊,愚昧無知,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隨著洋務派的形成,清政府內部在是否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等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逐漸分裂為洋務派和頑固派兩大派別。

  • 5 # 大明人

    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碰撞說明了晚清統治者的危機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他們在試求透過各種辦法進行維護自己的統治,搞洋務還是堅持頑固立場,都是其維護自身的一種辦法。他們本質上都是要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對待“外國事物”的態度上。

  • 6 # 視界覌歷史

    洋務運動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之前的一次自我拯救運動。

    當時中國積貧積弱,渴望運用西方先進技術來強大自己。洋務運動以李鴻章為代表,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在客觀上對中國資本主義性質有一定的促進。

    但洋務運動註定是要失敗的,其根本原因,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在中國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道德的前提下,用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手段來發展中國。

    可想而知當時的西方列強正在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他們怎麼能夠真正的希望中國強大。這是其一,其二洋務運動對外國具備極大的依賴性,所有的這些技術都要看西方人的臉色,他們隨時可以拉你的脖子。

    而頑固派的阻撓,也註定是洋務運動走向失敗。頑固派代表著清朝政府最腐朽,最沒落的勢力。他們的思想極度腐朽,堅持祖宗的法度不可以改變。妄圖使用歪風邪術,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等方式固守老祖宗的思想和制度。

    一方面他們也害怕洋務變革,害怕動用了動搖了他們的統治地位。

    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者,他們希望用這種腐朽的方式統治國家千秋萬代。

    所以一場變革沒有那麼容易。不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不流血犧牲,一些都是徒勞和妄想。

  • 7 # 大家一起學歷史

    表面上是兩個派別的鬥爭 ,實際上是兩大利益集團的鬥爭 。洋務派的改革觸碰了頑固派的利益,他們必然要反抗阻撓,因為要維護自己的即得利益!但是頑固派已經腐敗透頂了,不能做大清的領航人了。而洋務運動雖然當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確實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是進步的,是有志之士自強的探索。

    每當有新事物興起,必然有舊勢力阻撓,雖然前進之路會充滿荊棘,但最終都會被取代,這是被歷史無數次驗證過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 8 # 川娃子123

    這說明當時中國仍然有相當不少的維護封建傳統的守舊勢力,官僚階層因循守舊,極度腐朽,認為治國之道在於人心,不在於“技藝”,這些都是康雍乾時代 守舊思想的延續。上層官僚渾渾噩噩,底層民眾又如行屍走肉,民智未開,這些在整個東亞的政治大環境中顯的猶為“別具一格”,與日本呈現出鮮明的對比。

    即使是不盲目排外的洋務派,在國內的戰爭中見識到了西方武器的厲害,他們推崇洋務,僅僅是為了學習西方的軍火製造工藝,就是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就是說,頑固派與洋務派保大清的江山和封建政治制度是一樣的,雖然從這點講,這是洋務派的侷限性,但是洋務派的眼界是高於頑固派的,他們轟轟烈烈引進西方技術、大辦工業,大力培養新型人才,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無形間讓更多出國留學的知識份子大開眼界,在新思想的觸動下,萌生革命之念,所以說洋務運動也間接對清政府給予了致命一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個人淺見,不足之處,請指正。

  • 9 # 寒貞童

    利益的紛爭!一方面不願意放棄天朝上邦的幻想,放不下傲慢的身段。一方面又屢戰屢敗,視洋人為大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深入人心,儘管到了清朝末期,這樣的制度已經風雨飄搖,可是更多的王公大臣捨不得走下他人上人的寶座。少數的明白人知道再不革新大清就要亡國了,不過他們絕對我會去改造思想,他們的本質依舊是維護封建統治,可是換一種方法,一種近似於資本主義工廠的方法。他們學的東西只是照本宣科,學習西方的技術,可不會學習西方的制度。頑固派放不下他多年接受的教育文化一朝崩裂,洋務派不想清廷積弱而亡,失去了高官厚祿。沒有什麼,只是為了利益。真正的思想解放是從武昌起義一直到五四運動。

  • 10 # 文人鬼

    回顧晚清這段歷史時,我們今天看待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對照一下今天的世界各國,或許會有更多有意思的認識和感悟。

    昔日的晚清政府與今天的西方老資本主義老歐美是不是有點類似?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再看晚清的衰弱與腐朽,對比我們國家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我們更應該警醒和自豪。

    作為一名學過歷史的歷史學渣,我談談自己的認識,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說明了許多問題,我認為至少說明了四個問題:

    1.晚清時期的中國封閉而腐朽,其發展逐漸落後西方,西方國家處於領先和先進水平;

    2.晚清政府內部利益集團的分化與衝突;

    3.制度落後不能僅靠引進技術來彌補或者修補,生產力決定上層建築。

    4.新事物的發展往往會受到舊事物的阻撓,新事物的發展是相對曲折的。矛盾無所不在。

    最後兩點屬於哲學與理論,我就不展開了。我們主要還是集中於探討一下洋務派與頑固派碰撞的表面與歷史原因。

    一、從時代背景,看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

    說到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那麼就不能不提洋務運動和其所處的時代環境與背景了。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以地主階級洋務派為代表的晚清政府發起的向西方學習的一場自救運動。

    洋務派與頑固派都屬於地主階級,都屬於晚清政府的統治力量。他們的碰撞不是階級矛盾,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區別在於使用的方式與途徑不同。按照現在的理解可以說成是激進派與保守派。洋務派屬於激進派,頑固派當然是保守派。為什麼同屬於一個階級會有不同的觀點嗎?這就跟歷史大背景有關係了。

    當時的晚清政府處於內外交困,內憂外患的局面。

    當時的西方各國已經先後進行了社會革命,如文藝復興運動、資本主義萌芽與資產階級革命等。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闢與地理大發現等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在全球範圍內發起對封建主義經濟的挑戰。這種經濟關係的變化反映在國家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殖民與被殖民的戰爭。

    在西方列強眼中,晚清政府治下的中國就是一塊肥的流油的肥肉,所以針對中國發起掠奪市場與原材料的瓜分戰爭。先後對晚清政府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西方各國在並不斷蠶食與劃分勢力氛圍。

    晚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已經落後於西方世界的發展,經濟生產力落後而止步不前,內部矛盾激增。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也在此間爆發,而當時中國的有識之士與政府內部的開明地主與進步人士也意識到了統治危機。所以,為了挽救地主階級本身的統治,晚清政府都不得不考慮自救。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洋務運動開始時統治者的一場自救運動剛剛失敗,那就是1861年辛酉政。變。洋務派之所以能夠發起洋務運動是因為依靠了一個老頑固派慈禧太后,這點說明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其實只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

    但從根本上來說,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反映了時代反展潮流的趨勢與新舊經濟關係的碰撞;反映了晚清時中國封建主義經濟的衰敗及落後與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崛起及先進。

    二、從代表利益與派別,看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

    從根本利益上來說,洋務派與頑固派沒有絕對的利益衝突。他們同屬於統治階級的地主階級,代表的是大地主階級的利益。無論是洋務派還是頑固派,他們的目的都是維護清朝封建主義統治。

    但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洋務派是代表了開明的地主階級,是代表著正在萌芽的資本主義;而頑固派則代表更為保守的傳統地主階級。

    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的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與“求富”,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頑固派的“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在根本目的上都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只不過,洋務派更為務實和開明,而頑固派冥頑不靈,因循守舊罷了。

    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是自救方法與途徑的差異,洋務派主張學西方為生病的國家”吃藥打針“,而頑固派是”自然精神療法“。

    說了太多理論,提一點個人的獨到見解: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其實還暗含這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皇帝派與太后派的一次較量與爭執。此外,還有中央與地方的派系,滿清系與漢系官員之爭等,內部派別也是內部矛盾的分化表現。

    研究這段歷史的朋友,我建議對比一下辛酉政變與洋務運動的前因後果。在辛酉政變中慈禧老太太扮演的是反派角色,是暗黑勢力,不過在洋務運動中,慈禧老太太可是正派角色。與之相反的是同治帝一派的部分大臣與支持者成了反派,比如同治帝的老師等人。

    三、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與今天,看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

    一激動就容易大發表看法,不小心就寫多了。簡要談一下,從當今歷史維度來看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看法。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洋務運動還是為近代中國留下了許多近代化與工業化的火種。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是西方先進文化技術與當時晚清時代的中國落後腐朽的文化制度的碰撞;是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初步碰撞;是當時中國本土正在萌芽的資本主義經濟與正衰落但仍頑強而強大的封建主義經濟的碰撞。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晚期洋務運動的失敗就可以聯絡到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艱難與畸形,正因為近代中國內外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滯後與瘸腿。福禍相依吧,要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畸形的,國內為環境不允許中國本土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然發展,或許今天我們也沒法走上彎道超車的道路。

    假如封建主義經濟與經濟關係是1.0的系統版本,那麼如今西方世界在執行和使用的是資本主義經濟與經濟關係的2.0系統版本,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是3.0系統版本。所以,我們只要按照目前的道路發展,我們必然超越西方世界,畢竟我們比他們先進一個制度版本。

    (洋務派與頑固派的另一個版本或許是兩黨制)

    從這個角度,我們去看西方世界目前的紛繁複雜,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改革不過是昔時晚清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碰撞罷了。再分析一下他們的政體,什麼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不一樣與洋務派與頑固派一個樣嗎?只是換了一個名稱,洋務派或許換成了自由派或民主黨,而頑固派變成了共和黨等等。

    如今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全球市場大一統是常態,而某些國家反對全球化,其實與晚清時候的閉關鎖國是一個道理。或許某個西方國家逐步走下衰落的趨勢與晚清的衰落是類似的,畢竟歷史就擺在那裡。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是我們學習和借鑑歷史的必要性。

  • 11 # 佚名旅人

    利益衝突

    比如電動車佔領不了市場,也不好建立電站,真的是因為科技不成熟麼?

    再比如大部分得了就能要命的快病被攻克的效率都比慢病高,慢病攻克難度大和慢病一旦能根治會淘汰很多藥品,你覺得那個原因更準?

  • 12 # 飛奔而來的橙子

    洋務派與頑固派的鬥爭,一方面是新思想與舊思想的鬥爭,另一方面,這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是統治者在面臨危機時的反應。

    任何一個時代,當國內出現危機時,統治階級中必然會有一小撮人眼光長遠,提出有利於延續統治的政策,這些人聯合起來一邊同守舊派鬥爭,一邊努力改變現狀。當然,鬥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革。

    但在守舊勢力比較強大的情況下,改革派常常會遇到挫折,而且,遇到挫折不僅僅是因為守舊派實力強大,也是因為改革派很多人是牆頭草,也就是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剛誕生,資產階級比較弱小的情況下也經常出現。

    而在中國,洋務派和頑固派的鬥爭也體現了這一點,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清朝頑固派的勢力異常強大。

    通常情況下,改革派與頑固派的鬥爭,他們的力量對比,會因外力的介入而產生變化,比如拿破崙帝國覆滅後波旁王朝的復辟,再比如日本黑傳來航後的明治維新。

    但在中國,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這種變化是好的,洋務派也是因此出現的,但是,外國勢力的干涉並沒有改變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實力對比,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仍然牢牢地把持著權力,這種對峙又因為頑固派是滿族,洋務派大多是漢族,也就是民族之間的對立而強化了,所以儘管洋務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卻並沒有取得大權。因為民族問題,滿族統治者認為漢族官僚進行洋務運動是為了動搖他們的皇權,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

    總的來看,洋務派與頑固拍的鬥爭在中國歷史上以及在世界其他國家都出現過,但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和帝國主義的入侵,雙方的鬥爭並沒有擴大化直至你死我活的地步,許多洋務派官員最後從洋務派的立場上退縮了,而像張之洞這樣更激進一點的官員最後也回到中體西用的老路上來。

    最終,洋務派雖然取得一定成就,卻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中國的命運還需要無數仁人志士才能拯救。

  • 13 # 三理悟道

    他們的碰撞其實是多方面的。

    1.思想的碰撞。要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樣的思想可不是簡單就能被眾多士大夫所接受的。在大多數士大夫眼中,“夷”就是“夷”,就是落後,沒有學的必要。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偶然而已。世界變了,時代變了,但是人沒變,思想也沒那麼容易變。因此,洋務派的先進之處就在於他們意識到現在處於“千年未有之變局”,必須學習西方,以求自強。章句小楷可以正人心,單西方的大炮能直接消滅你的肉體。

    2.他們的碰撞也是黨爭的體現。不要小看了這一點。按理說,洋務派中央有恭親王奕訢、文祥,地方有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中央重臣+地方大臣,夠無敵了吧。但是他們仍然不能權傾朝野。這一方面,慈禧很有發言權。慈禧並不是一個完全舊的人物(比如她就很樂意玩cosplay),也支援洋務,但是她很懂的平衡牽制之術,既不讓洋務派太勢大,也不讓頑固派太憋屈,畢竟不能傷了這天下士子的心嘛!

    最後宣告,所謂洋務派和頑固派,都認為他們在救國,當然也不能排除這裡面有些個混子人物,但是愛國不等於就對國家好。甲午黃海大戰,北洋艦隊被滅,黨爭就是一個大問題!!!時代總是在奮力前行,不合時宜者總要被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人群容易得舌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