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荑

    鄭和下西洋最遠只是到達非洲東海岸,在沒有蘇伊士運河的年代,要到達美洲需沿非洲海岸往南繼續航行,繞過好望角,然後橫渡大西洋,才能到達美洲

  • 2 # 梁村

    鄭和之所以沒有發現美洲或甚至沒有環遊全世界,其實是當時的政治條件根本就不能令人造出如此壯舉所致。

    歐洲人的航行是受實際利益帶動,誤打誤撞而得來,相反鄭和的航行性質就和哥倫布的很不同,他就並非希望找到地球另一方的富庶國度而航行,更何況他根本就不知道世界是個球體,更沒可能想到要探索地球的另一方。鄭和當時航海的目標不過是儘量多到一些地方,令更多國家知道明帝國的強盛而已。

    其實就算當時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圓的也不會讓鄭和去環遊世界,因為他每次出海都花費龐大,而且一去幾年,期間大部份時間音訊全無,若無強烈的理由(如開啟重要商路),成祖皇帝會冒如此大險嗎? 另外,以當時的形勢來說,如果鄭和是理智和謹慎的,他也不會讓他的艦隊去冒如此大的危險。

  • 3 # 絢彩年華火熱青春

    雖然鄭和率領的大船隊沒能到達美洲,最遠都只到了非洲…………但是有一次鄭和下西洋時派他的得力部下週某某率領二十多隻大船的船隊(有歐洲人請求帶著去!)繼續遠航直到到達了美洲上了岸,那裡的原土著民還給他們玉米粑粑、紅薯、西瓜………吃!他們在那裡在羊皮上繪製了那裡的地圖和航海航線圖才安全返航回,後來那些地圖和航海圖被歐洲富商買去,後來西班牙航海家順著這些鄭和下西洋時的部下週某某去美洲的船在羊皮上繪的地圖順利到達了美洲大陸!……但那張地圖卻給當地土著帶去了歐洲人對他們的大屠殺!!!!!

    …………

  • 4 # 假操換真鈔

    鄭和下西洋很難到達美洲!!它的船隊到斯里蘭卡後沒有繼續向西走而是向南飄到東非也沒發現澳洲,如果往西走的話就能到達紅海或波斯灣哪時奧斯曼土雞和東羅馬正在繳勵的戰爭中。鄭和進入那邊幫誰打是一個迷。。。。[摳鼻][驚呆][鼾睡][錢][吃瓜群眾][呆無辜][再見]

  • 5 # 龍羽尋青簡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發現美洲?是否能夠發現美洲?

    為什麼是歐洲發現新大陸,而不是鄭和或者說中華文明發現新大陸。如果按照主觀因素來看,首先就是地理因素導致了歐洲發現在機率比較大。

    中國明明更早指南針技術,結果沒更早發現新大陸,也是因為地理因素,導致發現新大陸的機率不如歐洲。歐洲和中國、日本,與新大陸之間都只是隔著大洋,按理說歐洲能發現,中國、日本沒理由不能發現,當然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寬。中東地區、印度離新大陸更遠,所以把他們排除在外。

    地理因素,讓西歐大航海、大殖民,發現新大陸的成功機率較大。人類是動物的一支,越早期的人類,受到自然界影響越大。

    那麼為什麼是西歐首先發現美洲,而不是中國?這就是自然條件造成的機率問題,由於西歐的地理條件,導致了西歐發現美洲的機率,要大於世界上其他地區。歐洲大陸被幾條山脈、大河切割開來,相對來說容易割據。加上地中海、大河上的海盜劫掠,東面大平原的遊牧民族劫掠,使得統一的大國不容易形成。這也給了歐洲諸國帶來了長期的戰爭威脅,也必須持續發展軍事技術。互相吃不下對方,也有了對外擴張,尋找新土地、新財富的動力。除此之外,遠洋航海早期靠風力、洋流。歐洲向西航行的船隻,藉助東北信風、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到達中、南美洲的機會比較大。回航的時候,西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漂流,也能比較容易的將他們送回去。

    這兩點讓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併成功返航的機會變大。在歷史上歐洲其他航海家,探索新土地多次失敗之後,比如說葡萄牙,在哥倫布之前,也派出過航海家向西方探索新土地,但是他們照搬了發現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亞述爾群島,向西北延伸的老經驗,選擇向西北航行與風力、洋流對抗,導致了失敗。最終哥倫布誤打誤撞出發向西南,回家向東北,交上了好運。

    中國的話,風向是往印尼、印度吹,只能向那邊航行。就算向東北航行到日本後,繞過日本,藉著西風帶向東航行,結果是越來越向東北走,結果就是越來越冷,哪怕好運沒凍死,讓中國找到美洲,那也是北美洲,而且登陸後,碰上就是高聳的洛磯山脈。中國、日本發現中、南美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從日本出發,是有一定機會藉著北太平洋洋流、加利福尼亞洋流,到達中、南美洲,不過風向十有八九會把船吹到苦寒的北美。

    不同於世界主流的研究結果,鄭和曾經發現美洲!

    然而,儘管世界主流研究學者認為鄭和並沒有到達過澳洲以及新大陸,但其實還是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人曾經早於哥倫布到達這些地方的,並且列出了相關證據!

    比如英國皇家海軍退伍軍官孟席斯花了14年時間研究,用“航海圖”、物種、“DNA”等證據,證明明代鄭和早在哥倫布之前發現了美洲,並以此出版了出版了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併成為暢銷書。

    他的研究結論是:“中國人在1421年到1423年間,中國人就繪製了世界地圖,完成了全球航行,他們到達了除南極以外的所有地方。幾十年後他們的大部分記錄被毀掉,並且放棄了全球遠洋航行。”

    當然,這並非無稽之談,作者還列舉了其他證據。

    一、航海地圖:孟席斯首先列舉了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張繪製於1424年航海地圖,描繪了歐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另外地圖上還畫了處於西大西洋深處的四個島嶼,就是現在加勒比群島中的波多黎各和瓜德魯普島。第二幅1459年的法莫拉地圖,上面已明確地標出了好望角,第三幅1452年中讓·羅茨繪製的海圖上,出現了澳洲。這三幅地圖繪製年代是無可懷疑的,這足以證明,在哥倫布到達加勒比海前大約70年有人精確地考察過了這些島嶼,而且當時哥倫布極有可能在從歐洲出前,就已經看過標有美洲大陸的地圖,知道他能夠發現新大陸。

    第四幅是繪製於1459年的平面球形地圖,上在印有印度洋和南部非洲,圖上明確標註了好望角,地圖上還用中世紀腓尼基語標註說,1420年曾有人繞過好望角航行至貝爾德島角,旁邊還畫著一艘中國大帆船,而好望角直到1497年才被達·伽馬"發現"。

    第五幅是在日本的龍谷大學裡找到一幅1402年在朝鮮製作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地圖上除中國和朝鮮、日本等國家外,還還非常精確地標註出了非洲的東海岸、南海岸、西海岸。這張地圖中國人早在1402年前,已對亞洲、非洲等地有了很清楚的認識,而歐洲人直至60年後才到達南部非洲。

    二、物種比對。除地圖外,孟席斯的證據還包括沉船、植物、動物。1430年出版的中國書籍《異域圖志》上,記錄鄭和航海團隊發現的印度的大象、非洲長頸鹿,以及美洲的豹子等奇怪的動物,其中有一種長著狗頭的動物與與大樹獺很相似,而大樹獺是南美洲獨一無二的動物,在300年前滅絕。孟席斯發現美洲大陸上公雞的雞冠、羽毛、腳爪和叫聲和亞洲公雞是一樣,與歐洲的雞完全不同,這些雞不是歐洲人帶去美洲的,因為第一批歐洲人在抵達新大陸的時候發現了它們。

    玉米原產於美洲,但在菲律賓西南的海底發現的一艘建於1414年的平底船,裡面有一種南美洲特有的用來磨玉米的工具。在書裡,孟席斯列出了一串"跟隨鄭和漂洋過海在異地紮根"的動植物,包括豬、狗、馬、香蕉、大米、棉花、山藥、椰子等等。

    三、DNA。孟席斯發現美洲印第安人的疾病同中國人以及東亞人十分一致,透過DNA分析,發現美洲、澳大利亞等地的土著人同中國人有特殊的關聯。

    透過以上證據,以及許多其它的研究發現,孟席斯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裡說,完成環球航行並發現美洲、澳洲、非洲及南極的,是鄭和下屬的洪保船隊、周滿船隊、周聞船隊和楊慶船隊,而非鄭和本人。

    儘管這一結論還在一些爭論,但十五世紀初,明代的中國航海技術和能力,文明程度無疑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鄭和的船隊有300多艘船,水手有近3萬人,到了南洋諸島、非洲,這是真的。因此,即使發現美洲、大洋洲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 6 # 知行合一2020

    鄭和下西洋時期幾乎不可能發現美洲。下面就具體分析一下原因:

    從地圖可以看出,找到美洲無非就兩條線路:從亞洲直接橫跨太平洋找到美洲;從馬六甲海峽,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美洲。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補給問題

    首先是補給問題,要知道那時候是沒有冰箱的,食物和蔬菜的儲存時間很短,而航海的時間基本要按照年來算。當然肉類的問題可以解決,可以帶著活豬活雞啥的一塊上船,邊吃邊殺。但是蔬菜就沒那麼容易了。在那個時候,航海是一件危險又充滿挑戰的活動。在哥倫布航海時期(比鄭和下西洋晚了50年左右),船員們在船上只能吃麵包和肉乾。更加可怕的是,許多人在航海期間很容易得一種怪病,得病的人先是感覺全身沒有力氣,走不動路,接著就會全身出血,然後慢慢死去。船員們都把這種怪病稱作‘海上凶神’。當然大家現在都知道了,這是缺乏維生素C造成的。假如鄭和船隊向東出發,到達大洋彼岸至少要幾個月或一年以上,那時候可能大部分人在中途就因為長時間吃不到青菜而得了敗血症死亡。

    大家透過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路線也可以看出,鄭和基本是很頻繁的靠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增加給養。因為鄭和的艦隊總人數是28000多人,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肯定是大事。

    航海技術

    其次是航海技術。當時的航海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當時鄭和使用的導航技術主要是路標導航和天文導航結合的方式。就是不能離海岸線過遠,不然的話很容易就迷路了。茫茫大海上迷航,那就很危險了!我想鄭和也是考慮到當時導航技術的侷限性,才會穩妥的選擇靠海岸線航行。

    而且,據史料記載,明朝之前的人就經常有人駕船遠航去西洋,甚至到非洲。鄭和的父親是一位伊斯蘭教徒,他就曾經馬六甲海峽到達伊斯蘭聖城麥加朝聖。

    當時人們地域活動的侷限性

    鄭和在到達一處地方後,都會了解這個地區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並且和他們做生意。肯定還會詢問周圍都有哪些國家,往哪個方向走會有海岸線,往哪個方向走是茫茫大海。透過以上的瞭解,才會制定下一步的航海計劃。者奈何最遠點到達非洲地區,由於當地人都不知道有美洲這個地方,他們的認知裡非洲好望角以西肯定是茫茫大海,去了會迷路的。所以鄭和也不會帶著2萬多人去冒險。

    綜合當時的補給和航海技術,從亞洲直接橫跨太平洋找到美洲是不可能的。再結合當地人的地域侷限,所以鄭和是不可能到達美洲的。

  • 7 # 小影觀史

    勸君留一步,小影有話說。

    雖然當前考古界和歷史界對鄭和下西洋的最遠到達地,以及鄭和是否到過美洲莫衷一是,但是結合鄭和七下西洋的政治背景和出使經過,鄭和是不太可能有自己的意願去發現美洲的,即使他所率領的大明艦隊有這個能力遠航能力。原因有以下幾點:

    鄭和下西洋是國家行為

    鄭和率領明朝海軍出使西洋,是受命於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無論是出使所建造的寶船(旗艦),還是配備的軍士和其他隨行人員,都是舉明朝一國之力所形成的海上混合編隊,沒有皇帝的支援,鄭和無力下西洋。而且這個艦船編隊裡也不全是鄭和一個人說了算,每次出使皇帝會派許多官吏隨行,有時候隨行的官員官階比鄭和還大(例如姚廣孝),所以鄭和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各國,有朝廷明確預設的政治目的。

    鄭和出使西洋,大抵有以下幾個目的:

    1.護送各朝拜國使臣。大明國力強盛,明成祖時期更是開創萬國來朝的繁榮景象。在北方和西北方與北元勢力打打停停幾十年,路上地緣紛爭不太平。海上除卻日本倭患外,在東南亞和南亞諸國心目中還是有很高威望的,諸國派遣使臣到大明朝貢也是常有之事,為了彰顯天朝國威,皇恩浩蕩,朱棣就想出了這樣一種派艦隊護送使臣歸國的辦法,雖然這種外交形式有點耗資巨大,但朱棣還是樂於打腫臉充胖子,至少在永樂年間這種高消費的國家行為,明帝國的國庫是可以勉強支撐的;

    2.消除近海匪患,巡視海疆。明朝最大的敵人在北方,但南方近海也不是很太平,一方面是日本偷渡的浪人在沿海地區搶掠,倭患嚴重,另一方面南亞小邦也互相之間不太和睦,經常發生小規模鬥毆(和明北元、明後金之戰比起來的確不成規模),還有海盜和敵對國家劫掠往返大明的出使團隊,那麼鄭和率領艦隊七下西洋,對倭患是一種震懾,對海盜形成致命打擊,而對不和諧的南亞諸國紛爭也是一種調解;

    3.迎回佛牙,即釋迦牟尼的牙齒。自唐以後,南亞文明已經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區,鄭和率領船隊出使印度迎回佛牙的目的有待考究,因為明朝一代,歷朝君王對道教宗法頗感興趣,而鄭和本人又信奉伊斯蘭教,朝聖是其畢生的目的,而迎回佛牙似乎不太符合皇帝和鄭和本人的信仰,所以也有可能是以迎回佛牙為幌子,而尋找人間蒸發的朱允炆。這種見不得人的目的非姚廣孝這位以叛為主、以佛為輔的靖難一等功臣操持最為靠譜。

    鄭和下西洋並非冒險行為

    和哥倫布率領一百餘名水手,幾艘小排水量的帆船遠洋航行不同,鄭和率領艦隊出使遠海是不已冒險和尋找海外陸地為目的的。明朝乃至整個華夏朝代在對西域絲綢之路和海上佛教國家的接觸交往中,歷來保持一種共存互融的發展形態(元朝除外),當然也有戰爭和攻伐,但都以更多的民族融合和更廣泛的信仰和文化交流將其掩埋。歐亞大陸的相連是中國這一文明古國最直接的地緣基礎。而明朝北有蒙元的大片疆域,東有朝鮮、日本的海域連線,東南有南亞諸國的貿易往來,是沒有精力去發掘或者征服新的疆域的。這樣一來,鄭和率領的艦隊即使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海上導航系統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也不會橫跨太平洋去探尋大洋對岸的世界。而且在明朝的認知裡,沒有地球是圓的這個科學前提,萬一一頭扎進太平洋這個茫茫大海出不來呢,沒有停泊地,沒有補給,即使船再大,準備的再充分也有全船覆沒的危險,這種無目的的航行加上航路不明,淡水和食物補給不足的危險,鄭和豈不得無功而返,悻悻而歸。所以於公於私、於情於理,鄭和都不會做出率領船隊往太平洋東駛進的盲目抉擇。

  • 8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鄭和下西洋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蹤跡,找人肯定優先考慮去人多的地方找啊。往上走不是大海就是深山老林,朱棣會讓他放著政事不幹去遊山玩水嗎?

  • 9 # 薩沙

    這主要在於鄭和的目的並不是探險。

    大家可以看到,無論是哥倫布還是麥哲倫的探險船隊,規模都很小。

    以哥倫布為例,只有3艘帆船和90名船員。其中最大的1艘,不過100多噸。

    這不是說西班牙沒有大船,而是探險船隊不能使用大船,而必須使用非常適合航海而且自持力強的中小型船隻。

    相反,鄭和船隊多達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

    這主要鄭和船隊的目的首先是宣揚大明國威,建立外交關係,開通商業航路而已。

    另一個目的是帶著尋找建文帝,看看是不是逃到了國外。

    這種情況下,鄭和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跑到美洲去,只要開通東南亞、南亞和中東的航路就足夠了。

    因為當時其實這裡的商業航線已經很成熟,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在這裡做了幾百年的生意,向西到非洲、歐洲,向東到東南亞和中國。

    早在宋代,泉州這類港口就有很多波斯、阿拉伯、印度商人了。

    中國只要打通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也足夠了,根本沒有再去開闢新的航線。

    況且,當時從中國開闢新航線也幾乎不可能。

    因為從中國的臺灣出發,向東穿越整個太平洋,其實也沒有什麼有商業價值的地方,都是一些落後的小島,沒有探測的意義。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鄭和下西洋說好聽點是宣揚國威,說不好聽的就是花錢買面子,賠本賺吆喝。而且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鄭和這個散財童子出洋撒幣,給燕逆僱傭一堆真真假假的附屬國回來營造萬國來朝的假象,可以沖淡燕逆篡位的負面影響,塑造燕逆的光輝形象。

    這還不同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說白了就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探索未知領域,就比如哥倫布出海最主要的目的是替西班牙尋找黃金。再比如葡萄牙的亨利親王,為了探索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線,不僅開航海學校培訓船員,還多次組織船隊南下探索非洲大陸。

    蒙古帝國海陸商路

    相比之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不像歐洲那樣受利益驅動,而是單純的出去撒幣。既然是撒幣,那麼肯定走的是已知的路線,要不然撒給誰呢。

    所以,鄭和的航線都是阿拉伯人和中國海商跑了幾百年的航線,這些航線沿途的水文情況、風土人情是早已探索清楚的。同時在商業貿易上,這些地區也同中國有著非常多的來往。

    再者,得益於蒙古帝國的工商業發展,明初基本上完整的繼承了蒙古帝國留下的航海技術以及成熟的工匠水手,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色目人,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阿拉伯人。再加上蒙古帝國對海外貿易的重視,所以明初雖然海禁,但是依然保有了大量的海船。這是鄭和能夠出洋的基礎。

    《天妃經》當中關於鄭和航海的插畫,下方的海船都是三桅帆船,屬於兩千料海船,應為鄭和航海的主力海船。所以到這裡,44丈寶船的神話可以不攻自破。

    而且鄭和船隊很難進行遠海航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貼著海岸線走。這是因為船隊過於龐大,再加上還需要攜帶用於撒幣的財物,所以船隊規模雖大,但是攜帶不了太多補給品,只能貼著海岸線走,以便於沿途補充給養。而哥倫布敢用小船,主要是在於哥倫布不需要攜帶多少貨物,再加上船員不多,所以幾隻小船就可以攜帶足夠的給養。

    所以,鄭和船隊根本不會去探索未知領域。因為鄭和主要目的就是撒幣,而不是去替燕逆開拓海外利益。

    而且鄭和下西洋在很長的一段歷史內也並不受重視,因為留下的都是笑話,而且也沒什麼值得重視的內容。至於為什麼現代被吹上了天,因為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於西方導致很多人只能在歷史裡去尋找慰藉,所以就有人在《明史》裡找出了鄭和下西洋(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描述,《明史》抄的玄幻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以此來編織老子祖宗闊過這種自欺欺人的謊言,來安慰自己自卑又自尊的心。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人練字,楷書從基礎開始,多久才能大體成型?